鲁迅笔下的藤野先生后来结局如何?

虽然如今鲁迅先生的文章已经退出中学课本,但是他曾经深深的影响了80后90后两代人。他当年弃医从文时曾说道:学医救不了中国人!现在来看确实如此,而他学医上面对他影响最大的一位则是——藤野先生。

藤野先生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藤野先生是出自鲁迅《藤野先生》一文,从文章当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他是鲁迅在日本学习期间的老师。整篇文章主要是描述他和藤野先生之间的一些小事情,藤野先生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并没有交代得很清楚。

藤野先生出生在医学世家,到他这里已经是第6代医生了,可谓是根正苗红。可惜9岁的时候父亲去世,后来一直跟随大哥二哥生活。

小学就读于福井中学,他上学的时候正是甲午战争爆发的时候,因此日本掀起了一股学习汉文化的热潮。而藤野先生则是在这个时间段里面,了解到了中国的文学,这也和后来与鲁迅保持较好关系埋下伏笔。

由于家庭是医学世家,在大哥和二哥的建议下,他退学重新读了一所医科类院校。从此按部就班的学习,等到鲁迅来日本求学的时候,藤野先生已经升级为了教授。

有关于藤野先生和鲁迅之间的故事,我会放到后面去讲解,这一部分先跳过。

后来自从鲁迅离开仙台之后,日本成立了东北帝国大学。鲁迅之前就读的仙台医专,也就是藤野先生教书的学校,被并入帝国大学成为医学部。而原来仙台医专所有教师人员都没有改动,但是藤野先生自认为学历不够,所以主动提出了辞职的请求。

辞去教书先生的工作之后,藤野先生只好靠其他维持生计。不过和大多数日本人一样,结婚生子平淡的过完一生。

鲁迅认为藤野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从鲁迅在藤野先生一文当中对于他的描述来看,藤野先生是一个治学非常严谨,爱好探索,而且没有任何国界之分的老师。从下面几点就可以看出来:

藤野曾经对鲁迅说:他对于我的热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诲,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就是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大而言之,是为学术,就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

从这句话也可以看出来,藤野先生完全没有任何国界之分。他认为只要是自己的学生,自己都应该倾尽全力的把知识交给他。往小的说是为中国,往大了说就是希望医学能够传到中国。

而鲁迅学医的时候,藤野先生经常把鲁迅叫过来,查阅他的笔记,并且会在旁边给他做各种批注。皆是因为藤野先生担心鲁迅人生地不熟,上课的时候听不懂,最后落下课程。可惜鲁迅语言不通,学起来还是很费劲。最后在年终考核的时候,在100多人里面排名中等。不过在下半学期的学习当中,也从排名的中下游,一直到名列前茅。

但这引起了很多人的怀疑,因为在日本人的眼光当中,中国人是劣等人,能考及格就不错了。肯定是从藤野先生那里偷了题,这让鲁迅非常懊恼。

他曾经去找藤野先生解释,但是藤野先生表示非常信任他。所以在藤野先生的眼中,只要你认真学习,就是一个好学生。

除此之外还关心他的个人思想,比如说藤野先生曾经非常担心鲁迅可能会因为敬畏鬼神,而无法上解剖课。不过根据后来的情况来看,藤野先生完全是多心了。

之前在第一部分也说过,藤野先生在小时候接触过汉文学。因此在鲁迅留学的时候,藤野先生会经常请教他一些有关于中国文学的东西。比如说他就非常好奇裹脚是一种什么样的习俗,当时他和鲁迅的关系已经非常好了,所以鲁迅也非常乐意为他解释这件事情。

闲余的时候两人除了在办公室见面之外,鲁迅还曾经前往藤野先生的家中做客,可见两人的关系也非常好了。

鲁迅之所以决定弃医从文,上面考高分被怀疑作弊是一个原因。另外一个原因是当时组织学生看一段关于日本与俄国的战争时事影片,里面有一部分是日本人枪毙中国人的环节。

随着枪声响起之后,现场响起一片掌声,鲁迅听起来自然是刺耳无比。后来又回想起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中国人,刀落之后仍然是一片欢呼之声。几件事情加起来之后,让鲁迅深刻的认识到——学医救不了中国人。

在经过深思熟虑之后,鲁迅准备向藤野先生提出辞行。但是又想起这一年来的时间里面,藤野先生对自己的百般照顾。就连他抄的狗屁不通的讲义,藤野先生光给他订正就有三大厚本。

他由于良心上过不去,所以临走的时候给藤野先生撒了一个谎。他不想学医,真正热爱的是生物学。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让藤野先生不至于失望,因为生物学也会用到医学的很多东西。不过就算这样,藤野先生还是非常惋惜:因为他自己非常清楚,为医学而教导的解剖学,对于生物学的帮助不大。

在鲁迅临走之前的几天,藤野又邀请他来家中做客,并给他送了一张自己的照片,照片背后写着惜别两个字。藤野先生本来问鲁迅索要一张他的照片,但是鲁迅当时并没有,所以就说以后再寄。

可惜鲁迅离开仙台之后,很多年都没有照过相,因此也就没有寄照片的事儿了。再加上后来分别太久,两人之间的共同话语又更少了,所以也没有回信的事情,基本上联系就中断了。

而藤野先生后来回了老家开了一个耳鼻喉科的诊所,算是靠着这个生活维持。而他也有一个儿子,本来是培养成了医生。但是侵华战争的时候,儿子被应征入伍死在了中国。

藤野严九郎——《谨忆周树人君》

鲁迅在1936年去世的时候,消息传到了日本。有记者突然想到鲁迅的老师藤野严九郎,于是就带着他去世的照片来到了藤野先生的家中。

当听到鲁迅去世的消息,藤野先生有一点惊讶。随后他把照片举到了空中,像是在对鲁迅隔空纪念。把照片放下,提笔写下:谨忆周树人君。大致内容如下:

我忘记了这是多少年前的事情,只记得是我的工作刚转到仙台医学院的时候。没过几年我刚升任教授,就迎来了第一批来自中国的留学生。周君是我教的第一个中国留学生,所以我是格外的上心。不过也正是因为他留学生的身份,可以不参加学校的考试。

当时整个班级有100多名新生,还有30多名留级生,周君一直是排在中游。他的身材并不高,脸色也不是特别好,但是看上去非常机灵。

由于他本身是留学生,所以日语能力并不好,学起来有点吃劲。尽管上课非常认真的记笔记,但是总有错误的地方。所以我把他的笔记要了过来,在旁边给他订正。

如果当时可以记录的话,可以看到他成绩在明显的上升。不过尽管这样,他还不是一个优秀的学生。我记得他来过我家一次,但是忘记当时的场景了。如果妻子还在世的话,可能会帮我回忆起来一点。

前几年的时候,我的长子藤野达在学习汉文学的时候,从他老师那里借了一本书。上面的内容是有关于周君回忆我的事情。

半年之后我碰到了管先生,从他口里得知,周君回国之后变成了非常优秀的文学家。看来他当年是骗了我,说是要回去考生物学。不过他的成绩并不好,就算学生物学可能也没有什么建树吧。让我们再回到原来的故事,我大概记得周君只读了一年左右。他在文中曾经提到,我赠送给他过一张照片。不过我却忘记了以什么样的形式给他的,也可能是我妻子送给他的吧。

不过他能把我的照片挂在墙上,这一点让我非常的意外,我没想到我对他的影响竟然这么大。我认为给他修改笔记只不过是分内的事情,但是因为这件事情,他却尊称我为唯一的恩师。

虽然周君来的时候,日清战争已经结束很久了,但是仍然有一部分人看不起中国人。想必当时他在学校里肯定受了不少的白眼,当时他肯定很孤独吧。可惜这里是仙台,如果是东京的话,他的同胞可能多了一点。

在他的很多文章当中,他都把我称作是恩师。如果我可以早点看到这本书,可能我也会想方设法的和他联系吧。听说直到周君临死之前,他都在尝试和我联系。如果我当时能够回应,他肯定会非常开心吧。

可惜现在已经于事无补了,如果我对汉文学有点了解,可能我们俩早就联系上了吧。前段时间从报纸上得知周君去世的消息,把我的记忆突然拉回到了仙台的日子,因此才写下了这篇文章。

不知道周君有没有孩子,他的家人生活情况如何?深切吊唁把我这些微不足道的亲切当作莫大恩情加以感激的周君之灵,同时祈祷周君家人健康安泰。

在鲁迅去世9年之后,藤野先生也是撒手人寰。不过后来在机缘巧合之下,藤野先生的孙子藤野幸弥和鲁迅的孙子周令飞结识,两人常常来信,也算是对两人关系的一种延续吧。

鲁迅笔下的藤野先生后来结局如何?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结局不错,善终的。

藤野严九郎生于1874年,是医生世家,祖先早在江户时代初期就开始行医。

藤野严九郎出生于敦贺县(后为福井县芦原町下番),这里非常保守。

作为知识分子,都要学习朱子理学为基础的旧藩学。

藤野严九郎故居一层客厅正中,挂着一幅将近2米高的挂轴,是《孝经》十八章的全录。

藤野严九郎自己能够写一首洒脱的汉字书法(但他不会汉语)。

也许因为是对汉文化比较喜爱,藤野严九郎本能的对后来的中国学生鲁迅有好感。

藤野严九郎早在1897年就考到医生执照,然而他更需要教书。

在东京帝国大学进修以后,在1902年入职仙台医学专门学校(今日本东北大学医学部)担任讲师,直到13年后的1915年藤野辞职。

至于鲁迅是1904年进入仙台学习医学。

说起来,藤野严九郎其实只比鲁迅大7岁。

为什么鲁迅对藤野严九郎的印象比较好,因为他并不仅仅是讲师,还负责在外租房学生的生活。当时鲁迅是全校唯一的留学生,当然是藤野严九郎主要的关心对象。

鲁迅先是“佐藤屋”旅馆,条件不错,“但一位先生却以为这客店也包办囚人的饭食,我住在那里不相宜,几次三番,几次三番地说。我虽然觉得客店兼办囚人的饭食和我不相干,然而好意难却,也只得别寻相宜的住处了。”(语出《藤野先生》,这里的“一位先生”就是藤野。)

然而,当时藤野严九郎在学校地位不是很高。他的年龄不大,资历不够,教学也才二三年时间。由于来自小地方,藤野严九郎说话有着比较明显的口音,被学生们讥笑为乡下汉。

他的薪水也是全校最低级别。其他讲师可以做人力车上学,藤野只能步行或者乘坐公交车,因为衣着寒颤还被当做扒手。

然而,藤野严九郎治学很认真,有着日本人特有的严谨。

其实后来藤野严九郎回忆,不认为自己对鲁迅有什么特殊待遇。

只是鲁迅是留学生,日语水平不高,恐怕他听不懂课程,所以藤野曾经给他批改过课堂讲义。

然而,当时也不是针对鲁迅一人如此。

当时仙台医专没有指定教学用书,学生将老师的课堂讲义抄下以备后用,老师负责通过批改学生课堂笔记来掌握学生的学习近况。

所以藤野认为,为鲁迅批改讲义笔记,本来就是他的本质工作。

其实为鲁迅批改讲义的绝非藤野一个人,还有其他老师。比如负责讲授骨学、韧带学、内脏学、感觉器学的敷波教授,也批改过鲁迅的笔记。

而其实鲁迅还因为藤野倒霉过一次。

藤野治学很严谨,尤其对解剖学看得很重,每年都有三分之一的学生不借。

当时仙台学校规定,只要2门不及格,就会被留级。

于是,鲁迅60个同学里面,竟然有20人留级,鲁迅的解剖学也不及格。

他们对藤野严九郎极为恼火,就开始搞鲁迅,指责他将考试题目泄露给鲁迅。

然而,幸好鲁迅这门也是不及格,不然还真是解释不清楚。

鲁迅因为这个事件,感到中国人被日本人歧视,深感愤怒。

另外,鲁迅成绩并不好。在全年级142人中,鲁迅排列68位。然而,鲁迅各科平均分只有59.3分(及格是60分)。

虽然鲁迅没有出现2门不及格的情况,但也是非常危险的。

如果不是三好爱吉讲师的伦理学高达83分,他肯定是要留级的。

而伦理学其实同医学技术没有关系,类似于今天学生的道德品质课程,考的再高对医学没有什么用处。

随着下面学年会取消伦理学,鲁迅求学前景是很不光明的。

1906年3月鲁迅就退学了。

临走前他到藤野家辞行,藤野送给他一张写有“惜别”的照片。

随后,藤野严九郎又在学校工作了长达9年。然而,1915年,仙台医专并入东北帝国大学,升格为东北帝国大学医科大学。

谁都知道,东北帝国大学是日本最强的大学之一,今天也是现在被认为是日本东北地区的最高学府,是日本五大名校之一。

大学对于医学的教师要求特别高,没有留学经历的一律不再聘用。

于是,医学部的16个教授最终只留下6个人。

藤野严九郎无奈,只能离开大学,开始自己行医。

藤野此人天性淡泊,对于财富、名利没有什么兴趣。

在东京等地医院行医以后,他觉得这不是自己需要的生活,就回到老家开了一个诊所,行医长达15年,然后退休在家。

藤野严九郎很长寿,直到1945年日本投降前4天才去世,当时71岁。

藤野是反对侵华的,曾说“中国是将文化教给日本的先生,这样的战争必须早日停止。”

然而,他的两个儿子都被征召进入部队做军医。其中大儿子在1945年1月积劳成疾病死,比父亲死的还早,也是战争受害者。

有意思的是,直到去世,藤野不认为自己对鲁迅有什么特殊照顾,认为自己只是做了该做的事情。

鲁迅笔下的藤野先生后来结局如何?

1902年4月,22岁的鲁迅怀着救国救民的理想,东渡日本留学,在东京的弘文学院学了二年日语后,于1904年9月,转赴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藤野先生(1874——1945)是这所学校的教授,负责教鲁迅的解剖学课程。

藤野先生出生于日本福井县,其家族世代为医,从小学过汉文,仰慕中华文化,因为鲁迅师从于他,所以他给予了鲁迅更多的关怀和帮助,这在鲁迅的心里留下了永远的记忆。

鲁迅离开仙台时,曾专门到藤野先生家拜访,为了安慰恩师,鲁迅故意说:“这次我想学生物,先生教的学问也还是有用的。”藤野先生送给鲁迅自己的一张照片,背面写有:“惜别藤野谨呈周君。”这一分别,两人再无相见,二十年后鲁迅深情写下了《藤野先生》一文,作为永久的怀念。

鲁迅离校不久,仙台医学专门学校被并入日本东北大学,由于藤野先生文凭不够,42岁时离开了教学岗位,失去工作后,一度心情非常郁闷,辗转多次后,最终在东京的一家慈善医院担任实习医生,由于妻子的突然去世,使他心灰意冷,于是辞掉工作重回仙台。几年后,他又迎娶了第二任妻子文子女士,在文子的帮助下,开办了一家自己的耳鼻喉诊所,1945年,病死在家乡仙台,终年71岁。

由于鲁迅先生在文坛的巨大影响力,《鲁迅文集》被翻译到了日本,结果被藤野先生的侄子看到了,他的侄子想,鲁迅提到的藤野先生,会不会是叔父藤野严九郎呢?于是到叔父面前求证,这一下打开了藤野先生多年的记忆,让他激动不已,这时他才知道,昔日教的中国留学生周树人,已成为中国的大文豪鲁迅。后来他得知,鲁迅在去世时还在打听自己的消息,这让他不由的感慨:“我如果能早些和周君联系上的话,周君该有多么欢喜啊!”不管怎么说,藤野先生最终还是知道了,昔日的学生鲁迅在想他念他,并将他的照片时时挂在书房就够了,大家认为如何呢?

谢谢阅读

鲁迅笔下的藤野先生后来结局如何?

作者: 民国史学者、专栏作家王凯

鲁迅笔下的藤野先生就是他在日本仙台医学专科学校留学时的解剖学老师藤野严九郎,藤野先生对待鲁迅非常好,鲁迅回国后非常想念他,曾经写过一篇散文《藤野先生》。建国后这篇散文被选入中学教科书,藤野先生随即成为几代中国人熟悉的名字。 藤野严九郎

鲁迅先生1904到仙台医专读书,在这里读了大概一年左右的时间。当时鲁迅是仙台的第一位中国留学生,他的解剖学老师藤野严九郎对他非常照顾,鲁迅在《藤野先生》中也提及这些往事。当年学习这篇课文时,印象中的藤野先生年龄很大了,其实他生于1874年,当时刚满30岁,比他的学生鲁迅大7岁。

在日本留学时的鲁迅

鲁迅在仙台医专读书期间,成绩不是特别突出,其他几门功课还行,唯独解剖学不及格,所以藤野先生对他很是关照,经常为其修改笔记和讲义,这在鲁迅文章中也有涉及。

后来鲁迅回国成为一名著名作家,他的散文《藤野先生》也传到日本,传到藤野先生那里。但当时藤野先生因为学历的原因,被学校辞退,后来回乡开诊所,所以也就没有回复鲁迅。直到鲁迅去世后,他此与人谈起此事:“如果当时与周君联系,周君会多么高兴啊!”

2004年,鲁迅长孙周令飞(左)与藤野严九郎之孙藤野幸弥在仙台鲁迅像前合影

因为鲁迅的缘故,藤野先生在日本成为中日友好的名人。他于1945年8月11日在日本福井去世,享年71岁。

鲁迅笔下的藤野先生后来结局如何?

“这就是周君吗?真有出息了!”

说这句话的人,正是鲁迅笔下《藤野先生》的主角,藤野严九郎。

此时,已经是1936年,距离鲁迅辞别藤野先生已经过去32年,距离鲁迅写出《藤野先生》这篇文章,也整整过去了10年。两人最后一次见面,亦是鲁迅辞别藤野先生的那一天,换言之,两人已有32年未见。

辞别之后,鲁迅再也未曾给藤野写过信,《藤野先生》里讲到:

“一直到现在,竟没有寄过一封信和一张照片。从他那一面看起来,是一去之后,杳无消息了。”

不过,从《藤野先生》这篇文章里可以看出,鲁迅从未忘记藤野先生,还将他当做在日本留学时代的“恩师”——在日本仙台学院,部分日本学生都歧视从中国来的学生,认为他们能力不行;唯有藤野先生不断鼓励鲁迅,并且出面维护鲁迅的“尊严”。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鲁迅如此对待恩师,倒也无可厚非。

那么,被鲁迅当做恩师对待的藤野先生,又是如何“怀念”鲁迅这位学生的呢?

1936年,时隔30年之后,藤野先生终于如愿获得了一张鲁迅的照片。不过,此时的周树人已经不再被世人称作周君,样貌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因此,看到鲁迅的照片,藤野不敢相信自己的学生能有如此出息。

藤野发出这样的感慨,一方面是肯定鲁迅的成就,另一方面,是对自己忙碌而无甚成就的一生做了一个小小的总结。

(鲁迅手绘、藤野修改)

鲁迅辞别藤野先生、离开仙台医专之后,藤野先生又在这所学校待了6年。

1911年,日本东北帝国大学成立。次年,仙台医专被并入东北大学,成了这所日后排名第二的知名大学的一个分部;医专里的所有师生、校舍,也整体并入东北大学,藤野先生成了东北大学的教授。

从一个专科学校并入top5的知名大学,对教师的要求也更加苛刻。

最初,藤野先生还能够勉强适应学校的教学环境。在带完医专的原有的学生之后,在教学方面,藤野先生就显得异常吃力。

很快,藤野先生就无法适应这种高强度的教学工作,不得不辞职(被解除)。

从此以后,藤野先生再也未曾踏上教学岗位,转而投身为一名一线医务工作者,兜兜转转于不同的医院就业。

1919年,藤野先生45岁,再也不想过那种游离他乡的生活,遂回到故乡,成了一名乡村医生,不问世事。就像他在回忆鲁迅的散文《谨忆周树人君》一文所写:

“我退休后居住在偏僻的农村里,对外面的世界无甚了解,尤其对文学是个完全不懂的门外汉。前些天从报纸上得知周君鲁迅去世的消息,让我回忆起上面所说的那些事情。”

如果没有鲁迅,没有鲁迅写的《藤野先生》,藤野先生大抵会像一名普通的“郁郁不得志”的学者一样,在老家终老。

不过,自始至终,藤野先生有一点没有变,那就是他作为一名医者的初心:仁慈。

在乡村当一名医生,与在大城市不一样。因为,你不知道看病的村民身上有没有带钱,可是看着他们可怜巴巴又病恹恹的眼神,又不忍心他们遭受病痛的折磨。于是,在很多时候,藤野先生又是贴时间、又是贴药,免费为贫苦的村民治疗。

久而久之,藤野先生在老家一带成了小有名气的医生(好歹也是大学教授),周围很多村子的病人,都会找他看病。村民为了答谢藤野的无私奉献,特意给他起了个尊敬的外号“为庶”,意思是:对待病人一视同仁。

可见,藤野真真具有医者父母之心。

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此时,藤野先生仍旧在乡间行医。当日本侵略者侵入中国的消息,传入藤野所在的小乡村时,藤野非常愤怒:

“国是给日本教授文化的先生。 和先生的国家发生战争,是十分愚蠢的事情。这样的战争必须赶快停止。”

藤野这种无足轻重的角色所说的话,在日本国内连一丝“涟漪”都未激起。

更让藤野先生恼怒的是,他的大儿子藤野恒伲自日本东北帝国大学毕业。毕业之后,被分配到军队,成了一名军医,一同来到中国,藤野根本无力阻止。

直到战争结束的那一年。

1945年元旦,藤野先生的大儿子藤野恒伲在前线染病,不治身亡。

8月10日,藤野先生在去往自己诊所的小路上,因酷暑难耐,倒在半道。他刚刚倒下,就被附近的好心村民救下,并立即送往附近的其他诊所。可惜的是,藤野先生因为年纪太大、加之操劳过度,第二天凌晨不治身亡,享年71岁。

藤野先生去世之后,仅仅过了4天,日本宣布投降。

故事的主角,至此,都已作古;但是,他们的故事并没有到此结束。

1964年4月,为了纪念藤野先生,日本政府在其故乡建造藤野严九郎碑,碑上镌刻着《藤野先生》中提到的他所赠给鲁迅的照片及背面的“惜别”二字;而碑的正面“藤野严九郎碑”六个字,则是鲁迅的第二任夫人许广平所书:

“建立惜别之碑,以纪念两位先生不可泯灭之缘。”

后来,东北帝国大学设置了藤野先生記念奨励賞,用以奖励优秀的中国留学生。藤野先生的故乡芦原町与鲁迅的故乡绍兴市,也因为两人“不可泯灭”之缘,结为友好城市。

没有鲁迅,藤野先生不会有这么大的名气;不过,即便没有鲁迅,藤野先生依旧会是受人尊敬的医者,总有人会将他记起。

鲁迅笔下的藤野先生后来结局如何?

谢谢邀请!鲁迅先生笔下的藤野先生,后来的结局还是很好的。

藤野先生(1874——1945)日本学者,鲁迅先生在日本留学时的老师。1902年,藤野先生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担任讲师,1904年,鲁迅先生到这个学校学习新医学,藤野先生就是鲁迅先生的老师。鲁迅先生对藤野先生的印象是很好的:工作认真,对鲁迅先生的学习非常关心,没有民族偏见,希望能把新医学带到中国去;很赞赏鲁迅先生的钻研精神,对鲁迅先生没有完成学业而感到惋惜。由于电影事件,使鲁迅先生感到医学不能救国,而弃医从文。为了安慰老师,鲁迅先生撒了谎,说去学习生物学,还说先生的知识还是能用上的。1906年,鲁迅先生退学,改学文学。在离开仙台的前一天,藤野先生叫鲁迅先生到他的家里去玩玩,藤野先生把自己的照片送给鲁迅先生,照片的背面写上“惜别,藤野。谨呈周君!”还希望鲁迅先生送他一张照片,可是鲁迅先生当时没有照相,就无法送藤野先生照片了。

1915年,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并入东京帝国大学,由于藤野先生的学历不够,被迫离职。藤野先生离开仙台,到东京行医,后来感到不如意,又回老家单独开个诊所,从此就在自己的诊所里工作,一直到生命的结束。

1936年,鲁迅先生逝世,消息传到藤野先生那里,藤野先生很沉痛,可见师生感情是非常好的。藤野先生原本是不怎么出名的,鲁迅先生的《藤野先生》这篇文章,使藤野先生闻名世界。

藤野先生有两个儿子,都是军医,大儿子,因为战争,死在中国,这件事,使藤野先生很悲痛。

鲁迅先生和藤野先生分别100多年了,现在,他们的孙辈还有来往!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