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中禁止杀跳伞的飞行员,为啥可以杀坦克驾驶员?
实际上,没有任何条约限制能有效约束攻击空中跳伞的飞行员的行为,这只是人们对战争的一种美好祈愿罢了。战场上一切未放下武器的敌方作战人员,都不存在被怜悯的可能。
有些人会说:“不对!日内瓦公约规定了…”
不错,但关于不能射杀跳伞飞行员的条款直到1977年才得以加入《公约》,还只是个《关于保护国际性武装冲突受难者的附加议定书》的小条款。
《附加议定书》第42条:飞机遇难跳伞的任何人员,在伞降过程中都不应当受到攻击。空降兵除外。
至于尊不遵守嘛,说实话,高速的喷气式作战中一般没有什么精力和机会去对付对方的跳伞飞行员,飞行员也没功夫去干这种无聊事。现代空战的整个飞行任务和作战计划都需要一丝不苟的完成,打降落伞又得不到功劳,谁会吃撑了搞这?不如留给地面部队。
而且现代社会的确非常看重这种非人道主义事件,打仗射飞机是职责,而射杀跳伞飞行员无疑会给己方国家带来巨大的政治被动,得不偿失。
更早一点的《空战规则草案》是日内瓦军事法学委员会1923年的草案,内容与1977年的《附加议定书》基本一致,都是要求禁止攻击飞机被破坏后跳伞的飞行员。
不过,这个1923年的草案没有丝毫效力,根本没有国家理会它,因此它也就没有被列入《日内瓦公约》中。
因此我们绝不要相信什么“过去的飞行员不杀戮跳伞者”的风言风语。这类事件基本都发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那时候参军的飞行员多是贵族子弟,他们奉行着自己的一套骑士准则,骑士坠马则为失败,失去战机的飞行员也等于没有盔甲的敌人,因此不会故意攻击对方跳伞的飞行员。
但当时的地面炮火可管不着,如果降落伞往己方这边飘,能抓活的飞行员固然好。倘若降落伞往敌方阵地飘,那么拼着试几炮也要将对方干掉。不是人人都会遵守你们约定俗成的所谓“规矩”。
比如叱咤战场的“红男爵”曼弗雷德·冯·里希特霍芬,他就是跳伞后被地面一个英国小兵拿枪射中心脏而亡。协约国随之为他准备了隆重的鲜花葬礼,以纪念这位他们仇恨却又尊敬的敌人。当时的人们对英国很是谴责,但“不射杀”是潜规则,明规则上谁都明白“瓦罐不离井边破”的道理。
若说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带有贵族节操的飞行员们还乐意将骑士行为列为荣誉,那么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飞行员则根本不管那么多了,各国空战中击杀跳伞飞行员的事件比比皆是。
比如从来都会给自己编理由的日本人,他们的航空兵在战场上就多次发生故意攻击对方跳伞飞行员的事。我国抗战时的王牌飞行员乐以琴,在淞沪会战中就曾遭遇日机围攻,座驾2204号机被击坠,跳伞时又遭遇到日机对降落伞的扫射,幸而躲过一劫。
1937年南京保卫战时,乐以琴与董明德以最后的双机升空应敌,再遭围攻击坠。为了躲避日机对降落伞的扫射,他选择了延迟跳伞时间,结果落地时速度过快触地牺牲,年仅23岁。
后来美军与日军作战时也是如此,没人在乎什么骑士精神了,在血与火还有仇恨混合的战斗中,唯有你死我活而已。双方不但经常性的射击跳伞飞行员,还会继续追击扫射已经降落到地面、海面的对方人员,坚决要置之于死地。
这种频繁的互杀还导致发生了件不可思议的事情:1943年,美第七轰炸机大队在轰炸缅甸时,所属的一架B-25轰炸机被日机击坠,一个名叫欧文·约翰·巴格特(Owen John Baggett)的飞行员随战友跳出机舱,然后他们陆续遭到日机射杀。情急之下巴格特装死并掏出M1911手枪做最后的顽抗,居然碰巧将打开舱盖欣赏战果的日本飞行员一枪爆头了。
这个得克萨斯州的飞行员成为迄今为止手枪成功击坠战机第一人,1941年时他才大学毕业。那话怎么说来着?日本人是强X不成反被O。
除了对飞行员扫射外,日本飞行员还特别热衷于用机翼割破对方降落伞,看着对方惨叫着从空中坠落。
不过美军也不是善茬,拿机翼挑落降落伞的把戏他们后来玩的比日本人还溜。这种互杀跳伞人员的恶习造成了战场上飞行员都将开伞时间大幅度延长,谁也不希望成为空中活靶。中国飞行员乐以琴的悲剧也上演了无数起。
如果说美军遭遇的是凶残无耻的日本鬼子的话,欧洲战场的东西两线也在发生这种空中惨剧。
比如苏联王牌、苏维埃空中战术之父亚历山大·伊万诺维奇·波克雷什金,他的义子奥斯特洛夫斯基在与德军的空战中跳伞后惨遭射杀,此事深深触动了波克雷什金,他从此对德军跳伞飞行员毫不留情,甚至不吝于在回忆录中描写如何开飞机射杀那些跳伞的德军。
“比我稍高的地方飘着几个降落伞,这是被我们击落的敌机飞行员。这不禁让我想起亲爱的儿子奥斯特洛夫斯基,他不正是在跳伞时被杀害的吗?我怒火中烧,再也控制不住,对着那些降落伞狠狠的压下扳机!”
苏联上将弗拉基米尔·德米特里耶维奇·拉夫里年科夫在当年也是一把补刀吃鸡的好手。他曾经追击着一架德军Bf109战机,将其击落后仍不甘心,硬是驾机强行降落在野地,冲进小树林抓到那个德军飞行员并把他活活掐死才算数。这手撕鬼子玩的真溜。
不少人总以为德军飞行员维持着一种“尊严”,仍以一战那种骑士精神为主导。然而实际情况是这只不过是戈林在审判时的脱罪辩词罢了,他一口咬定德国空军是“骑士”,拥有着各种空战美德,根本不会对跳伞的盟军飞行员开火。
然而他的这些说法根本没得到认同,纽伦堡法庭根本没有取信他的说法。反倒是飞行员们经常受到高层暗示,要将打击敌方飞行员作为空中战略的一部分,要尽可能的做到对他们更大的杀伤。
起码苏联人是压根不信德军飞行员还有如此“美德”,战争就是人杀人,你怎样对我,我就依样画葫芦的还回来,就像波克雷什金和拉夫里年科夫那样。
德军飞行员对美军飞行员的印象也不好,他们普遍认为这是一群将射杀跳伞人员当做吃饭喝水一样寻常的家伙。
比如德军JG11飞行联队的中队长约瑟夫·茨威曼(Josef Zwernemann)上尉,他曾经击落126架敌机。1944年4月8日空战中他连续击落一架大型轰炸机和一架P51“野马”,座机受创后茨威曼选择立即跳伞,但两架围上来的P-51将他在半空中打成了蜂窝,毫不留情。
还有JG77飞行联队的大队长埃米尔·奥默特(Emil Omert)上尉,他曾经击落过70架敌机,于1944年4月24日被盟军击落,跳伞后奥默特上尉遭遇了与茨威曼一模一样的P51空中击杀。
JG3飞行联队的中队长奥托·卫斯理(Otto Wessling)中尉更惨,1944年4月19日与盟军交火被击落,他没有选择跳伞,而是努力控制飞机迫降。但爬出飞机后,几架美军P51掠过,将他撕碎在地面。
事实上二战中的空中绞杀从来不存在什么仁慈,波兰战役、不列颠空战统统都有发生扫射降落伞的事件。像德军超级王牌哈特曼都极为胆怯自己跳伞后的命运,不过幸好他遇见的美机飞行员只对他做了个“凸”的手势。
坦克驾驶员很明显与被击坠的飞机不一样,他们更加麻烦而难缠,如何界定一辆坦克失去效能是很难的事情。坦克本身就是钢铁的堡垒,即便被打瘫,它也是活动炮台和机枪碉堡,能持续提供火力援助。
正因为有着厚厚的钢壳,所以在步兵将手榴弹丢到坦克里面之前,你都无法确定驾驶员是不是被弄死了。苏军传奇坦克手亚历山大·保夫罗维克·奥斯金驾驶着T34坦克埋伏德军虎王时就遭遇过判定失误。之前被认定击毁并起火燃烧的虎王在战斗最后居然“复活”,差点就反将了一军。
即便有些坦克被摧毁,车组成员进行撤离,也不见得事情就完了。坦克成员依旧拥有战斗能力,他们装备了短突击步枪、冲锋枪等等武器,并不属于“放下武器”的非战斗人员。不趁机消灭他们,难道放虎归山?《日内瓦条约》保障放下武器人员的权利,但不放下武器的人,当然是坚决的消灭之。
何况坦克手也不见得会毁车就投降,他们往往选择的是持械顽抗并加入到步兵阵列中。如1943年7月12日的“普罗霍夫卡战斗”,党卫军“骷髅师”、“帝国师”、“阿道夫希特勒师”与苏军近卫坦克第五集团军发生了狭路相逢的战斗,杀红眼的双方采用了坦克直接对冲的打法,在0距离开火和碰撞。爬出来的生还坦克手继续用冲锋枪、匕首、牙齿展开血腥的肉搏,极为惨烈。
还有美国电影《狂怒》的取材原型,33装甲团1营1944年11月16-17日于埃施韦勒的战斗。1营的谢尔曼坦克在脱离步兵保护后被德军步兵围在小镇路口,有一辆坦克仅依靠一名幸存的坦克兵在德军进攻锋面上坚持了一夜。那个年轻的坦克兵依靠坦克炮、机枪、汤普森冲锋枪和往舱外丢手雷硬是扛到清晨。事后罗斯福授予了1营“总统单位嘉奖”的荣誉。
其实不论是坦克手还是飞行员,这些载具被击毁的战士都不见得是易于之辈,像前面提到的苏军飞行员拉夫里年科,他在1943年8月耗尽弹药撞击敌机后跳伞被俘,居然在押解途中逃亡,然后找到了敌占区的游击队,打了3个月游击才重回蓝天。
对于战场而言,杀不杀这些老司机并不存在什么道义上的问题,也许现代的人们更文明一点,有了条约的限制,但战场本质就是野蛮而血腥的,只要上了战场,命就不属于自己。
战争中禁止杀跳伞的飞行员,为啥可以杀坦克驾驶员?
飞行员离开飞机,基本不再具有威胁,而坦克兵离开坦克,分分钟就是步兵,还是得杀。
而且飞行员自一战诞生之日起,就是贵族等精英人群玩的项目,一战的时候,当空军刚开始互相作战的时候,双方飞行员甚至还会彼此致敬,就像近代欧洲贵族决斗前互相致敬一样,如果一方失去战斗力,另一方就会很绅士地不再攻击,非常讲礼数的。
这个传统么,就被很多欧美飞行员默默地遵循了下来。
至于坦克兵,自从一战中,坦克诞生之日起,就像机枪一样,无非增加了陆地战场的血腥程度,一战欧洲陆军之间的对决,不管是索姆河还是凡尔登等等,都变成了送人头的绞肉机,在枪林弹雨之下,哪有什么“文明”的思考,对方只要有活人就杀,管他什么步兵还是坦克兵。
其实,对于跳伞的飞行员能不能射杀,这个即使在一战二战也没有什么规则,只是看各家各人的“文明程度”了。
基本上,亚太地区,日本人看见跳伞的中国、美国飞行员都是一律射杀,美国人看见日本飞行员也是杀,欧洲战场,英美和德国之间,稍微好一些,扫射跳伞飞行员的情况不会多,但落地之后就难说了,英美飞行员空袭德国,有很多人因为飞机被击落,而落地到了德国控制区域,他们的命运就很惨,一般直接送集中营,死亡率很高,因为希特勒讨厌他们这些影响了德国战争能力的人。
如果德国飞行员落在了盟军手里,那活命的概率要高一些。
至于苏德之间,那种你死我活的灭国级战争,那是杀红了眼,绝对不会给对方留多少有生力量的。
下面来说说一些案例。
比如日军扫射中国飞行员。
在淞沪会战时,中国空军四大天王之一的乐以琴,驾驶战机与日机作战,不过他的战机不幸中弹,乐以琴被迫从4000多米的高空跳伞,随后遭到日军战机的疯狂射击,不过还好,他活了下来,后在南京保卫战中协防南京。
1937年12月3日,南京保卫战,在空战中,乐以琴和另一名飞行员对战数十架日机,他击毁了2架日机,但最终寡不敌众,战机中弹多处,他被迫跳伞,他为了规避日军扫射而选择了延迟开伞,但不幸的是降落伞没能翻开而壮烈牺牲。
乐以琴作为中国空军第一位空战王牌飞行员入选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他总共击落8架日机。
12月9日,中国飞行员关中杰在南昌的空战中跳伞,被日军射杀,1938年2月,武汉空战,飞行员杨吉恩跳伞后被射杀,2月18日,武汉空战,刘志汉队长跳伞时遭到日军扫射受伤,坠地后装死才逃过一劫。
当然,当时中国无论飞行员数量还是战机数量都极其有限,没多久,中国仅有的空军就被消耗殆尽。
当然,说起一战二战的空军,就不得不说到传奇人物—一战的王牌飞行员“红男爵”,他是德国贵族,在一战中,先后击落了80架协约国的飞机,直到最后一次,1918年的一次空战中,被地面一名英国士兵射出的子弹射击而丧生。
英国人对这个德国贵族很是敬仰,他们给男爵举办了隆重的葬礼:6个上尉军官抬着他的棺木,前面由神父做引导,士兵们排列整齐,朝天鸣枪致敬,协约国还同时派出一架飞机把他的讣告和墓地照片空投到德军阵地,告诉他们这个不幸的消息。
战争中禁止杀跳伞的飞行员,为啥可以杀坦克驾驶员?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其实禁止射杀跳伞的飞行员,主要是二战的英军、德军、美军三国的交战中。
而苏军和日军是不遵守的,德军和苏军交手中有时候也射杀飞行员报复。
至于日军根本就是见到谁都杀,不管对手是谁。
然而,英德美的空战中,飞行员跳伞就不再攻击。
不射击跳伞飞行员,是欧洲的一个传统。
首先,欧洲飞行员多是社会精英。
他们的身体和头脑都是比普通人强得多,受过严格训练。
这些人多有很强的荣誉感,讲究战场法则。
在他们看来,跳伞的飞行员就如同船只被击沉后逃生救生船的水兵。
射杀他们是不义行为。
其次,不能射杀无法还手的人。
上面说的那样,这些飞行员跳伞期间,无法还击,射击他们等于就是屠杀。
这是不可取的。
在飞行员看来,空战是各凭本事,谁能力强谁赢。但射杀跳伞飞行员就不太光彩,因为这是单方面的杀戮。
可能引起无限制的报复性屠杀。
我射杀你的跳伞飞行员,你肯定也会报复杀我的,等于杀戮升级了,没有必要。
其实射杀跳伞飞行员并不容易。
很多人不知道,射击这种快速降落的目标,难度是很大的。
因为他们的速度很快,而且是在低空快速下降,目标又小,射击距离远了很难射中,近了的话螺旋桨又容易被降落伞卷住,问题很严重。
然而,坦克兵就不符合这点。
因为坦克是陆战武器,双方激战期间坦克同火炮是差不多的。坦克能够杀死对方的士兵,对方士兵杀死坦克兵也就是必须的。
就等于炮兵轰死了很多敌兵,难道炮兵放弃大炮逃走,敌兵就不杀你了吗?
战争中禁止杀跳伞的飞行员,为啥可以杀坦克驾驶员?
不准射杀已弹射的飞行员,之所以能被多数国家共同推上《日内瓦公约》,并且能让所有国家都心甘情愿的把这条条款,作为“第一号议定书”去共同遵守的原因,无非就是飞行员太金贵了,这才诞生了这么奇葩的一条公约。
培养一名合格的飞行员,光是战机的磨损和燃油的消耗费用,都会远远超过战机本身,一名老牌飞行员的价值,甚至比用黄金为其打造的金人还值钱。再加上培养飞行员所需要的时间关系,以至于让各国都承受不起大量飞行员被射杀的损失。
那么有人会说了,既然飞行员这么金贵,就更不能让他们活着回去了。其实不是这样的,如果真在战场上俘虏到一名敌方飞行员,也就相当于握到了敌方一枚重型筹码,可以利用飞行员跟对方做一笔合算的交易。这样既遵守了《日内瓦条约》,又可以得到一笔实惠的事,谁又能傻傻的拒绝诱惑不愿意干呢?
也因为《日内瓦条约》的原因,飞行员弹射即代表着失去了战斗能力,随身只允许佩戴一把手枪作为防身武器(毕竟弹射有可能让飞行员跳伞至有野兽出没的不可控范围之内)。当然《日内瓦公约》还规定,所有战斗人员一旦被俘,任何国家和个人都不允许有屠杀战俘的现象发生,但是真到了战场上的时候,这种事情也只有天知道啦!
我是老兵带我学军武,如果你是老兵就请关注我,并在下方留言评论,期待着你带我一起学习军武知识。谢谢大家!
战争中禁止杀跳伞的飞行员,为啥可以杀坦克驾驶员?
跳伞中的飞行员属于没有武装,失去抵抗能力的军事人员,符合《日内瓦公约》第三条第一项规定的,已经失去抵抗能力的士兵的情况。
跳伞瞬间的飞行员
落地后,只要本人放弃抵抗,属于投降的情况,也不应该射杀。当然如果拿着手枪继续抵抗,被射杀就不冤了。坦克驾驶员不一样,只要待在坦克里,对面就无法判断是否对自己有威胁,那么射杀是合情合理的。另外俘虏飞行员,也可以为将来交换战俘积攒筹码,尤其是王牌飞行员,逮着一个可就赚大了,这一个不知能换回到少个战俘回来。
朝鲜战争中被我军俘虏的双料王牌飞行员费希尔,后来他和其他10名飞行员被拿来换回了钱学森
扫射跳伞中的飞行员,是一件比较可耻的事情,但凡自我标榜为文明国家的,都应该禁止。然而实际上在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这种事可没少发生过。因为二战的战争烈度相当之高,双方的报复已经升级到无以复加的程度,杀红了眼后,什么人道主义日内瓦公约也就抛到一边去了。所以二战期间,跳伞的飞行员若是没有跳到己方控制区,就是凶多吉少,甚至有可能在跳伞过程中被敌方的飞机直接击中或者打漏降落伞。像日本甚至连《日内瓦公约》都没有加入,什么医疗兵,飞行员,甚至平民,都是照杀不误的。太平洋战场上甚至发生过一名美军跳伞士兵在被日机扫射时,利用手上的手枪击毙了日本航空兵飞行员的奇迹,这运气简直爆棚了。
美利坚手枪就这么牛,咋的不服?
所以后来日本本土被无差别战略轰炸,东京被美国的B-29机群连炸带烧死掉十万平民,也就怪不得别人了,多行不义必自毙嘛。
战争中禁止杀跳伞的飞行员,为啥可以杀坦克驾驶员?
这一点恐怕和双方所处的作战环境有着很大的关系。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候,德国人靠什么东西能够迫使整个欧洲向他低头?就是依靠着自己手里面精锐的士兵,有100多名飞行员击落敌方战机,总数超过100架,这些全都是超人飞行员,而德国装甲兵的也更是精锐中的精锐。
但是我们去细细比较,二者之间执行任务的死亡率,我们就会发现德国的那些超人飞行员很多都被别人击落过,但是击落了以后,这些飞行员没有死,通过跳伞成功,可以重新的回归部队,再次驾驶飞机加入战场,可是一旦这些德国的坦克驾驶人员遭遇到了事故,生还的几率远远比飞行员来的更加低。
飞机飞在万米高空,坦克行驶在地面上,让大家以为坦克的安全远远比飞机要更好,大不了坦克中弹以后,我立刻就从坦克里面爬出来,我就死不了了,是不是?但是真实的情况出乎大家的意料。
坦克一旦中弹,如果发生坦克装甲被击穿的事故,你坦克兵别想活着出来,当然也有例外,但是这种例外发生的概率特别小,坦克是一个级火力,装甲防护机动于一身的一个铁罐子,所有的武器装备全部封存在一个极致狭小的空间里面,可以这么说,坦克就是战场上面一个移动的高装甲的爆破筒,你要有一个地方被击穿,那么坦克内部储存的炸药和燃料将会瞬间引发殉爆,整个坦克将会不复存在。
即便你的装甲没有被击穿,命中你的装甲的以后,坦克内部的指挥员也会因为爆发或者说爆炸产生了剧烈的冲击波而产生耳鸣,或者是内脏移位等等不同程度的损伤。
这哪里是坦克呀,这简直就是一个移动的炸药包啊!
至于说飞行员确实飞机飞到万米高空,但是经过这些年,人们对于飞机逃生系统的不断研究,很多飞机现在都能够做到零速度,零高度,(今日头条漩涡鸣人yy首发于悟空问答)保证飞行员安全跳伞的这种做逃生方式。
没办法,一个飞行员培育起来,那需要的资金,那简直就是一个天文数字,比造一架飞机都来的更加贵,优秀的飞行员更是一个国家的国宝,当初杜立特要求空袭日本东京的时候,自己亲自带队,美国国会打死都不答应,这么一个优秀的飞行员,国家培育出来一个,那就是一个不会跟你说,这种人是成批次的出现的。
这就是为什么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很多国家都会刻意的去收集敌方跳伞的飞行员。这些飞行员对于对手来讲都是宝贝,能够换来很多有价值的目标!这就是为什么《日内瓦公约》里面有一条规定,就是不能够射杀已经跳伞的飞行员,这并不是说《日内瓦公约》想讲究什么人性化,而是考虑到赵祯双方一个实际的需求,《日内瓦公约》是干什么的?不是说考虑人道主义,而是考虑战争双方能够接受什么!如果战争双方不能够接受,那这个《日内瓦公约》还不如一张废纸,你比如说日本侵略者什么时候遵守过《日内瓦公约》。也就是被俘虏了以后才会跟你讲什么战俘的标准什么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