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北伐一次就成功,为何诸葛亮五次都失败?

韩信北伐的时候实力占据了绝对优势,而诸葛亮却是以弱伐强,结果自然大部相同。

现在在网上确实有很多人批评诸葛亮军事能力不行的时候,会拿出韩信来作为例子。说大家都是从汉中出发北伐,韩信轻取关中,而诸葛亮却五次北伐都没能成功,显然诸葛亮的军事能力比韩信差多了。

不过这种想法有些想当然,因为他们没考虑韩信和诸葛亮北伐时的客观条件完全不同。下面我们就分别比较一下。

韩信北伐时占据了压倒性的优势

项羽把刘邦分封在汉中时,允许他带三万人前去。不过实际上刘邦出发时,因为仰慕他而主动随行的,还有数万人之多。此外此前郦商从南阳入汉中,也带去了不少人马。加上新招募的部队,因此刘邦在汉中起兵时,应该在十万之数。

而且这支部队中大部分人参加了秦末的农民起义,身经百战,战斗力颇为可观。

相比之下,章邯虽然也是秦末时期的名将,曾经屡次击败起义军。但是在他跟着项羽入关中时,手下的二十余万秦军被项羽杀了一个干干净净,只有章邯、司马欣、董翳幸免于难。

而其他秦军也在战争中损失惨重,因此章邯、司马欣、董翳三人被封在关中地区时,手下没有现成部队,只能重新招募。到四个月后刘邦起兵时,他们加在一起也不过只有五万人马,只有汉军的一半。

而且关中的青壮年大部分在秦末的农民战争中损耗殆尽,或者是滞留南越没有返回。加上章邯带着秦军投降,手下却被尽数坑杀失了民心,章邯等人在四个月时间里拼凑出的这支军队到底有多少战斗力非常可疑。

更重要的是,此时三秦王的后盾项羽正忙着在齐地平乱,根本无暇顾及关中。所以韩信北伐时,就实力来说是占据了压倒性的优势,主要的问题还在于如何冲出隘口,进入关中平原。

为此汉军一方面多路向关中进军,以分散三秦王的兵力,一方面明修栈道,暗度陈仓,隐藏自己真正的意图。

不过即使如此,章邯还是一度成功堵住了汉军。只是汉军临时发现了一条小路,才得以冲破阻碍,杀入关中,并通过一年将章邯彻底击败。

诸葛亮北伐时,却是以弱击强

诸葛亮北伐时,经过曹丕的努力,魏国已经基本巩固了对国内的统治。此时的魏国占据了北方大部分地区,实力远在吴蜀之上。

像蜀汉举国上下,总兵力不过十万人左右,能用于机动的野战军,更是只有五万左右。相比之下,魏国灭蜀时就出动了十六万以上的兵马,而在淮南平叛时,交战双方总兵力更是超过了四十万。

因此魏国的实力差不多是蜀汉的七八倍以上。

即使说在关中地区,曹魏也能长期保持十万左右的兵力,而诸葛亮北伐只有五万人马。即使魏军扣除留守各地的部队,机动兵力也不再蜀军之下。

而且蜀军的精锐早在夷陵之战中就损失殆尽,诸葛亮接管蜀汉军政大权以后,苦心经营才勉强重建了蜀军。不过初期的蜀军战斗力还是远不如魏军。

像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即使是面对魏国的州郡兵,蜀军也没有绝对优势,双方互有胜负,更不要说和魏国的中军抗衡了。

在这种情况下,自然不可能希望一次北伐就夺取关中。

所以诸葛亮北伐时,一开始把目标选在了远离魏国关中统治中心长安的陇右,以避开魏军主力。这样如果能夺取陇右,就可以慢慢削弱魏国,即使没成功,也可以在实战中锻炼部队。

直到第四次北伐,蜀军在正面交战中占据优势以后,才出五丈原,威胁长安,直接和魏军主力针锋相对了。可惜这一次诸葛亮因病去世,蜀军只能撤退,北伐再次以失败告终。

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韩信和诸葛亮北伐时客观条件差距巨大,并不能简单认为这是两个人军事能力上有差距。

韩信北伐一次就成功,为何诸葛亮五次都失败?

韩信北伐严格来说是刘邦北伐,因为这个时候的韩信还没有指挥权,只在刘邦手下充当谋士的作用,还定三秦之战,韩信提供了谋略,但没有率军作战的记录,所谓的“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不是元朝戏曲唱出来的,历史上不存在。

刘邦北伐与诸葛亮北伐有几个相同点:

1、都是从汉中北伐关中,也就是从南向北进攻。

2、都是打着统一天下的旗号,只不过刘邦成功了,诸葛亮失败了。

但是刘邦北伐与诸葛亮北伐有着更多的不同点,最大的不同点就是战略目标不同

韩信

刘邦北伐的目的是攻取长安,夺占关中,进一步统一天下,诸葛亮北伐的目的是先夺取陇右占据雍州和凉州,再占领关中,最后统一天下,这从双方北伐的战术安排能看出来。

刘邦北伐是韩信提出的谋略,韩信在此战中到底提出了什么谋略,史书没有记载细节,但从史书的记载来看,刘邦是多路出击,多点开花,曹参率军攻打下辩、故道、雍县等地,樊哙率军攻打雍,周勃率军攻打槐里、好畤,郦商率军攻打北地郡和上郡,靳歙率军攻打陇西六县,刘邦本人则率军攻打陈仓。

结果在陈仓,刘邦大军被章邯利用险要地势所阻挡,无法前进,然后刘邦手下有一个叫赵衍的人,给刘邦献了一条计谋,赵衍说他知道一条路可以绕到陈仓背后,刘邦采纳了这个建议,派出一支军队跟随赵衍走这条小路绕到了陈仓背后,然后突然袭击陈仓的章邯,章邯措手不及,大败,于是刘邦率军攻入关中,这在史书有记载:

刘邦北伐

《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雍军塞陈,谒上,上计欲还,衍言从他道,道通。

所谓的暗度陈仓其实是赵衍的计谋,后来被元朝唱戏人移花接木到韩信身上,其实整个还定三秦之战,韩信并没有直接参与,这就是刘邦北伐的大概过程。

再来看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诸葛亮的战术是:以一支军队吸引魏军主力,然后以一支军队阻挡魏军援兵,最后诸葛亮本人率军收割陇右五郡,这个谋略可以称为:声东击西、阻援攻城

具体的安排这样的:诸葛亮派赵云和邓芝率领一支数千的军队,大张旗鼓地出箕谷,吸引曹真的主力,然后诸葛亮派马谡、王平、魏延、高翔等人守街亭,阻止魏国援军进入陇右,诸葛亮自己亲率蜀军主力,攻打陇右五郡的城池,力争夺取陇右。

诸葛亮北伐

结果马谡在街亭被张郃打败,街亭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是关中进入陇右的必经之路,也是南下祁山的必经之路,马谡一败,蜀汉大军就得撤退,不然会被魏军切断后路,导致全军覆没,这也是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失败的原因。

战略目标不同,预示着双方的行动就不会相同,所以诸葛亮要拒绝魏延那不成熟的子午谷奇谋了,对比之下,刘邦的战略显得直接干脆,诸葛亮的战略显得小心谨慎,但这不是刘邦成功、诸葛亮失败的原因。

韩信与刘邦一次北伐就能成功,而诸葛亮五次北伐都不能成功,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双方实力不同,诸葛亮北伐时,实力远远不如对手,刘邦北伐时,实力超过对方数倍

刘邦统一战争路线图

刘邦被项羽分封为汉王,手下军队至少有十万人,虽然中途逃走了一些,但是刘邦为了北伐,还在汉中、巴、蜀等地招募了士兵,就算刘邦有十万人,他的实力也是关中三秦王(雍王章邯、塞王司马欣、翟王董翳)的数倍。

三秦王是原本是秦国降将,先后投降了项羽,项羽分封三秦王的目的就是阻止刘邦出关,同时项羽对于三秦王也是时时防备的,不会给三秦王更多的兵力,分封三个王也是三人相互制衡,项羽根本就不信任三秦王。

章邯在巨鹿之战时,手下有20万秦军,投靠项羽后20万人都被坑杀,三秦王现在手下的兵力都是后来临时招募的,先不说有没有战斗力,在人数上三秦王加在一起,也应该没有刘邦一半的兵力多,刘邦在发动还定三秦之战的时候,他的手下还没有完全攻下关中时,刘邦本人就带着自己的一部分军队东出函谷关,进入中原了。

章邯被刘邦打败

这说明刘邦手下的兵力非常充足,除了围攻三秦王的兵力之外,刘邦还有军队直接进入关中,估算一下,刘邦手下的军队就有三秦王的两倍之多,这还只是人数上的优势,刘邦在反秦战争中,成长为天下第二大势力,仅次于项羽,实力远远大于三秦王之和。

诸葛亮北伐时就完全不同了,蜀汉全国总兵力以263年的数据来看,只有10万人,分布在整个蜀汉控制区,南中地区、永安地区、汉中地区是蜀汉的三大过境与军区,这三个地方都要派驻重兵防守,再加上分散在蜀汉各地的军队,诸葛亮能用来北伐的军队总数量最多就是五六万人

诸葛亮的对手呢,是曹魏关中主将曹真,以及后来从荆州派过来的张郃,曹魏在关中地区的总兵力数量不详细,不过以曹魏的实力来看,没有十万人,也有5~8万人,如果战争开始,曹魏还可以从关中调集更多的军队,比如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曹魏皇帝曹睿直接从洛阳赶到长安指挥,并且派出张郃统领五万大军到街亭攻打马谡。

诸葛亮北伐示意图

曹魏在关中地区随便可以投入13万左右的军队,这已经是蜀汉军队的两倍数量了,而且在综合国力方面,曹魏政权是蜀汉政权的4~5倍。

经过比较能看出,刘邦北伐关中,是以强攻弱,诸葛亮北伐关中,是以弱击强,诸葛亮成功的难度更大

二、诸葛亮北伐时,北方是统一的政权,刘邦北伐时,北方是各自为战的诸侯割据

刘邦时代,北方是各自为战、一盘散沙的诸侯,比如三秦王,还有项羽分封的18个诸侯王,各个诸侯王之间彼此没有从属关系,就是各自为战,最为关键的是,刘邦北伐时,项羽居然深陷齐地,在齐国平叛无法到达关中来,这就让三秦王处于孤立无援的地步,等于是刘邦只要打败了三秦王,就能成功占领关中。

诸葛亮的实力最弱小

诸葛亮时代,北方是统一的曹魏政权,上有明君曹睿,战争一爆发,曹睿以皇帝身份赶到长安亲自坐镇,而且反应速度相当快,可以看出曹睿有多关心战争,并且曹睿调集了全国的资源来对付诸葛亮,把张郃直接从荆州调到街亭,还有五万兵马跟随张郃。

曹魏除了皇帝英明,而且贤臣良将一大堆,曹真当时是曹魏西部战区主将,被赵云拖住了,于是马上派出张郃,哪怕后来曹真去世了,又把司马懿这个人才派到战场上,除此之外,曹魏还有郭淮、费曜等名将。

最为重要的是,曹魏可以调集全国的资源与诸葛亮对抗,曹魏的国力、人才、土地资源、粮食产量都是蜀汉的数倍,双方实力相差悬殊,所以诸葛亮北伐注定了是一件非常艰难,极难成功的北伐,而刘邦不一样了,刘邦只要打败三秦王就能进入关中,诸葛亮想进入关中就得打败整个曹魏

诸葛亮的对手是曹真与曹睿

三、诸葛亮不占天时、地利、人和,而刘邦全占了

诸葛亮北伐不占天时、地利、人和,所谓的天时就是指发动战争的局势,诸葛亮北伐时,天下已定,已经是三分天下了,任何一方想要统一都是不可能的,曹魏都统一不了,蜀汉又怎么可能统一呢?从东汉末年到三国时期,打了几十年战争了,好不容易稳定下来,没人愿意打仗,诸葛亮北伐的时间已经太晚了。

刘邦时代不同,刘邦北伐时,天下还是诸侯共存的时代,还是彼此混战的时期,项羽分封天下才过了一个月,就开始发生混战了,田荣不满项羽分封,杀了项羽分封的三个齐王,挑起了战争,所以刘邦才有机会发动还定三秦之战。

混乱的时候才方便打天下,因为势力多,彼此受到牵制,天下一旦稳定下来,你再去打天下,那就相当难了,所以说诸葛亮北伐不占天时,而刘邦北伐占了天时。

刘邦的对手是项羽,但项羽没有阻止刘邦北伐

所谓的地利就是指占据有利的地形而发动战争,虽然北伐都是要穿过秦岭,但在刘邦时代,还有一条绕到陈仓背后的小路,这是刘邦取胜的关键,同时刘邦北伐还可以用水路运输粮草,到了诸葛亮北伐时,这条路已经不存在,汉水也改道了,诸葛亮不能用水路运输粮食,所以就不占地利了。

所谓的人和其实就是人心归属,诸葛亮北伐时,当时的曹魏政权占据了中原,是华夏正统,人心也是偏向于曹魏的,当时的百姓不希望发生战争,就连蜀汉内部反对北伐的声音也是一直没有停止。

而刘邦北伐时,整个关中人心是归属刘邦的,因为刘邦进入关中时,有过约法三章,从来不骚扰关中百姓,因此很得秦人民心,并且有很多秦人加入了刘邦的军队,为刘邦作战。

而刘邦的对手三秦王间接害死了20万关中子弟兵,是秦人怨恨的对象,秦人不会支持三秦王的,反而更支持刘邦,这就是刘邦的“人和”,而诸葛亮没有。

诸葛亮北伐困难重重

在局势面前,人力的作用是微小的,韩信、刘邦北伐的时代,是有利于战争并统一天下的,把韩信换成诸葛亮也能成功辅佐刘邦北伐成功的,诸葛亮时代,已经是三分天下的局势,是暂时无法统一的,就是把诸葛亮换成韩信,也是北伐无法成功的,这是局势的作用,不是人力能左右的。

比军事能力的话,韩信并不比诸葛亮强,双人是差不多的水平,只是韩信所在的时代更有利于战争,诸葛亮所在的时候更不利于战争,这就是双方的区别,也是韩信刘邦北伐能成功、诸葛亮北伐不能成功的原因。

韩信北伐一次就成功,为何诸葛亮五次都失败?

山野老人解读两汉三国,与您一起体会历史新感觉。

韩信北伐一次就成功,为何诸葛亮五次都失败?

韩信北伐,准确说是刘邦北伐。

韩信只不过是在刘邦的统帅下北伐,没有刘邦在背后支持,没有刘邦之前的准备,韩信哪来的北伐?

因此谈韩信北伐,离不开刘邦。

至于说:

韩信北伐一次就成功,为何诸葛亮五次都失败?

这里的原因很多,但是主要原因有以下三点:

一,韩信是出其不意,诸葛亮失败于“出其不意”。

韩信北伐,首先是刘邦在张良的谋划下做足了北伐的准备。

刘邦进入汉中,张良建议刘邦毁掉栈道。

刘邦毁掉栈道是告诉项羽,刘邦将一心一意做他的汉中王,无意东进。

其次,韩信出兵很隐蔽。

明修栈道,迷惑了项羽;暗渡陈仓,出其不意。

其三,韩信出兵抓住了有利时机。

此时,项羽与齐国的战争正处于胶着状态,项羽无暇顾及刘邦的东进。

其四,当时的关中处于雍王章邯、塞王司马欣、翟王董翳等三王分治的状态(见下图)。

韩信带兵暗渡陈仓,让雍王章邯措手不及。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也是出其不意。

因为刘备刚刚驾崩,曹魏以为蜀汉因为刘备的驾崩,国内处于动荡状态,不敢贸然出兵。

与韩信北伐相比,诸葛亮第一次北伐虽然抓住了有利时机,但也有三大失误。

第一,马谡守街亭是用人上的失误。

第二,诸葛亮北伐目标不明。

韩信北伐,直入关中,占领三秦大地。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是出兵西凉,目的是扩大地盘,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北伐。

第三,由于北伐目标不明,马谡失街亭后,诸葛亮只好慌促撤军。

诸葛亮如此北伐,不可能走出汉中。

二,刘邦是坚定不移,诸葛亮是三心二意。

对于北伐,刘邦是坚定不移。

刘邦是带着国家机器北伐。

刘邦进入关中,他的后方机关也同时进入关中,并趁机将临时都城建在栎阳。

由于国家机器跟着刘邦大军推进,为刘邦提供了后勤保障。

诸葛亮北伐是孤军深入。

诸葛亮的孤军深入,与刘邦的坚定不移相比,最大的困难是无法解决后勤供给问题。

诸葛亮每次北伐都受制于后勤供应,特别是粮草供应让诸葛亮力不从心,而且以后的每一次北伐都是后勤粮草供应无法保障,不得不撤军。

三,刘邦无后顾之忧,诸葛亮是螳螂捕蝉。

刘邦敢于带着国家机器一起行动,是没有后顾之忧。

刘邦离开汉中,汉中还是控制在刘邦手里。

诸葛亮与之相比,最大的困惑是不敢离开益州这个大本营。

因为诸葛亮如果像刘邦那样,带着国家机器行动,那就是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这个麻雀,就是孙权。

只要诸葛亮带着国家机器一起行动,孙权就会趁机占领益州,那么诸葛亮将成为丧家之犬。

诸葛亮这种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困惑只要观察下面的地图就会一目了然。

综上所述,韩信北伐一次就成功,诸葛亮五次北伐都失败,从实力看,诸葛亮不具备北伐的势力,因为诸葛亮的蜀汉不是曹魏的对手;从形势看,诸葛亮不具备北伐的条件,因为孙权威胁着蜀汉的生存;从自身看,诸葛亮北伐本身就是一次天大的冒险行为,而实际操作中,诸葛亮又不具备冒险精神。

韩信北伐一次就成功,为何诸葛亮五次都失败?

从三个方面看,韩信和诸葛亮两次北伐完全不同。

政治上,项羽杀怀王虐诸侯,不得人心,三秦封了三个秦朝降将,自己人不服气,三秦百姓也不服气,刘邦在咸阳时约法三章颇得民心,因此韩信是义兵,而且汉中沃土千里,汉军粮草充足;诸葛亮北伐时,先有挟天子以令诸侯,后有汉献帝禅让,诸葛亮是叛军,曹魏治国有方得民心,老百姓不支持挑起战争的蜀国,刘备时期的汉中由于400年水土流失已经开始成为黄土地,而且曹操时期迁移了汉中人口,生产大不如前,粮草要从成都运输,魏国只要守好防御工事和有利地形就可以了。

经济上,蜀国长年穷兵黩武,曹操赤壁以后苦心屯田,如果诸葛亮赢了,岂不是没天理了。韩信北伐的时候,刘邦和萧何长期以来注意发展盛产,成都富庶的很,刘邦表扬萧何“不绝粮道”,前提是有粮。总的来说,韩信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诸葛亮就是个孤臣。

军事上,韩信北伐体现了军事家的才华,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突然袭击还有水淹三秦,非常专业;诸葛亮北伐就差敲锣打鼓,明明没有实力却非要靠实力平推,魏国准备充足根本不给机会,这个角度看,诸葛亮在韩信面前,算是业余军事家。

另一方面,项羽和曹操的个人差距也很大,他们所建立的国家完全不是一个层次的。项羽只是实力最强的一支诸侯,曹操是国家北方的统一者。

韩信北伐一次就成功,为何诸葛亮五次都失败?

韩信北伐一次就成功,诸葛亮为何五次北伐都失败?其实对于这个问题,他涉及到多方面因素,若以北伐成败论英雄,韩信是成功者,诸葛亮是失败者,但是在后世兵家代表人物,对诸葛亮的军事却极度钦佩,典型的唐朝军神李靖,称赞管仲、乐毅、诸葛亮战必胜,守必固,诸葛亮也同样与韩信并列武庙十哲,可见北伐失败丝毫不影响诸葛亮在中国历史上的军事地位。

为何韩信北伐能成功,诸葛亮北伐不能成功呢,难道真的是因为诸葛亮军事才能不行吗?真的是陈寿所评价诸葛亮军事才能那样,将略非其所长吗?从历朝历代对诸葛亮的军事才能评价来看,基本上都是清一色赞颂诸葛亮军事才能,否定诸葛亮军事才能的人物显得太微不足道了。既然这么多为人赞颂诸葛亮军事才能,为何诸葛亮北伐还会失败?诸葛亮与韩信北伐,两人是不能直接用来作对比的,下面来对比一下两人北伐的各种优劣势。

天时优势:韩信跟随刘邦时,刘邦已经一方诸侯,而且刘邦深得民心,项羽暴政天下,失民心,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刘邦相比于项羽有很大的天时优势,所以韩信出关时,北方天下大乱,四分五离,没有统一的政权,韩信北伐拥有绝对的天时优势。反观诸葛亮,北伐时,魏蜀吴三国各国都顺民心,魏国在曹操治理下,曹丕改革后,魏国逐渐强大,政权统一稳定,诸葛亮北伐没有一点天时优势。

地利优势:韩信出关与诸葛亮北伐,虽然都是在他国作战,不存在什么地利优势,但是两人所处的时代格局不一样,韩信出关,各个诸侯开始投奔刘邦或者保持中立,韩信的对手实力比较弱,在兵力上韩信也是有一定的优势。反观诸葛亮,跑到魏国地面作战面对的是稳定的魏国,还要面对魏国强大的铁骑,兵力也悬殊,夺取的城池必须放弃,这是多么无奈的选择。

人力优势:韩信出关无论是在兵力、人才、后勤、对手上面都占有一定的优势,而诸葛亮北伐,兵力不如魏国、人才不足、后勤不足、对手强大,双方悬殊巨大的优劣势情况下,给诸葛亮北伐成功增加了更大的难度。

政治优势:韩信北伐,不用考虑后方的问题,后面有萧何坐镇,还有明君刘邦掌权,更有还有张良控制整个大局,再有刘邦拖住最强的项羽,韩信完全可以施展自己的才能。反观诸葛亮,刘禅昏庸无能,军政大全一把抓,一个人把汉初三杰的活全干,在北伐打仗时还要考虑后勤补给问题,再加上对手君主也是有能的明君,能选用人才抵抗诸葛亮,而东吴北伐的配合不但一次又一次的失败,给蜀国北伐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据后人统计诸葛亮北伐相比于魏国而言的优势,只有诸葛亮这个人才优势,找不出其他任何优势,这也是诸葛亮处于绝对劣势的情况下还能立于不败之地,掌握战场主动权,在强国的土地上来去自如,与强国百姓在强国土地上耕种,让强国统帅脸面无存,作为大国而言,这绝对是一种莫大的耻辱。

韩信北伐一次就成功,为何诸葛亮五次都失败?

有很多网友经常拿韩信北伐一次就成功了,而诸葛亮一生北伐五次,都没能成功来做对比。通过这个对比,由此得出一个结论,韩信的能力,显然比诸葛亮的能力要强得多。

事实上,这个结论是站不住脚的。韩信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可以说是一系列机缘巧合的结果。如果没有这一系列的机缘巧合,韩信想要通过一次北伐获得成功,几乎是不可能的。

那么,韩信的北伐有哪些机缘巧合的地方呢?

(韩信剧照)

一、韩信并不是和中原国家打仗。

为什么说韩信不是在和中原国家打仗呢?因为当时项羽大封诸侯以后,他把他的西楚国定都在彭城。当彭城成为政治军事中心的时候,项羽建立的国家,只能算一个偏于南方的国家,而不是处在北方的国家。韩信和项羽作战,也就是两个南方国家之间的打仗。

诸葛亮不一样,诸葛亮面对的是中原地区的北方国家。当时魏国的政治军事中心都在秦地,管辖的范围也在整个北方地区。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诸葛亮才能算得上真正的北伐。两人作战的对象不一样,打法自然不一样。

(项羽剧照)

二、韩信所面对的是几乎没有防备的章邯。

韩信当时北伐的目标是三秦地区。这个地区的主要将领是章邯等人,而不是项羽本尊。

其实,项羽安排章邯等秦国的降将镇守三秦地区,是一个极大的错误。并不是说章邯没有打仗的能力,章邯当然是有很大能力的人,否则的话,他也不可能灭掉陈胜吴广的农民起义,甚至打败并杀死项梁。而是因为章邯没有群众基础。

项羽当初之所以让章邯镇守这个地方,其实是看出章邯有群众基础,毕竟章邯是本地人。为什么我这里却说,章邯没有群众基础呢?

这是因为当年章邯带领秦朝军队投降项羽后,项羽坑杀了秦国的士兵20万人,同时又把章邯等三个主要的将领封为王。要知道这20万人,大多来自于三秦地区,他们虽然被杀掉了,但是他们的兄弟姐妹,他们的亲戚朋友还在。这些人内心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呢?

更何况,作为这帮士兵领袖的三个主要将领,反而被封为王。任何一个人都会怀疑,这是不是这三个将领和项羽有某种交易,这种交易以牺牲自己的士兵为代价。也就是说,是章邯等人把他们手下的士兵出卖了,章邯等人是刽子手。由此可见,三秦的父老乡亲,怎么可能不愤恨章邯等人呢?他们怎么可能还有群众基础呢?

既然没有群众基础,又怎么能够带领这里的这里的老百姓打胜仗呢?

而诸葛亮所面对的魏国则不一样。魏国的政治经济军事中心,不但在三秦地区,而且魏国事实上也是当时中国的中心,是民心所向的地方。蜀国虽然极力宣扬他们是刘汉的后代,是中心,但是魏国当地的人其实并不这么看,他们一直认为他们才是中心,所以魏国的军队是有很好的群众基础的。别的不说,就拿人才基本上都跑到魏国去这一点来说,也可以看出,魏国在当时确实是民心所向的。

魏国是民心所向,他们当然获得了老百姓的积极支持。这一点,诸葛亮是没法和韩信比的。

(章邯剧照)

三、韩信只是进行了一次军事冒险并侥幸成功。

韩信虽然一次北伐就成功了,但从某种意义上说,韩信只是进行了一次军事冒险。如果韩信暗渡陈仓被发现,章邯只需要在显要的地方埋伏一支军队,韩信很可能就全军覆没了。

就算韩信没有全军覆没,一旦和章邯在这些地方相持起来,项羽很快就会前来救援。如果打持久战的话,韩信肯定不是楚军的对手。

诸葛亮没有做这样的军事冒险。当时魏延曾经提出过子午谷奇谋,这个子午谷奇谋和韩信的暗渡陈仓是一致的,也具有冒险的成分。但是诸葛亮并没有采纳。诸葛亮为什么没有采纳呢?一方面是因为诸葛亮不愿意进行冒险的军事行动,另一方面,既然这个行动已经被韩信用过一次,就平淡无奇,而且漏洞百出,所以诸葛亮不采用。

为什么诸葛亮不愿意进行军事冒险呢?

其实这也与诸葛亮所面对的局面,与韩信所面对的局面不一样有关。韩信的队伍主要是来自于楚地的,他们本身就不是本土的蜀国人。就算打败了,他们依然可以到别的地区去活动,不一定回到蜀国。而诸葛亮的军队,则几乎都是蜀国人,再加上诸葛亮本身是一个外来领袖,如果他的军事行动冒险失败,那么他肯定得不到蜀国的支持,蜀国人或许就会造反。

事实上,诸葛亮最担心的,就是蜀国本地人的造反。

在北伐之前,他是先进行了对内部的安抚,“七擒七纵”孟获的故事,就是他安抚本地蜀国人的表现。如果他北伐失败,本地人肯定就不会再支持他了。不再支持他,那么他们在蜀国的统治也就结束了。

总之,韩信和诸葛亮根本不可比,用“五次”和“一次”这个数据来比较韩信和诸葛亮能力的大小,显然是不公允的。

(参考资料:《史记》《三国志》等)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