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春秋战国诸侯动辄出兵几十万,而到了生产力远远发达明朝,萨尔浒出个十几万人都费劲?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这主要是低技术条件下,不得已为之的事情。
严格来说,只有战国末期才有动辄出兵几十万的大战。
而这些战争都是非常重要,涉及到亡国灭种问题的大事。
一旦作战失败,这个国家就灭亡了,人民可能都活不了。
比如长平之战,被俘的45万赵军都被活埋。
到了这种地步,也只能全民皆兵了。
在当年属于低技术条件下的作战。
大家看看当年的电影,感觉这些军人同老百姓其实没什么区别。
他们的战术也不复杂,远距离有专业的弓箭手射箭,接着就是近距离的人海战术,激烈肉搏。
这种感觉没什么技术含量,什么人都能干。
在那个武器主要是青铜制造的时代,武器本身技术含量很低。比如秦军统一制造的箭头,是落后的三棱形。这种形状的箭头,射不了多远的。
就武器来说,马镫没有发明的时代,马匹上只能骑射,不能随便近距离肉搏,骑兵作用有限。
甚至,陈胜吴广揭竿而起,用树枝做成长矛,就能和正规军作战了。
在这种情况下,人多人少是非常重要的。
因为大家军事技术都很烂,10打10,同10打15,结果会完全不同。
所以,各国倾全国之力是在战国最后几年决战。
以长平之战为例,最后时期秦昭王亲自到河内郡(今河南沁阳及附近地区),征调河内郡十五岁以上的青壮年集中到长平战场,拦截诸国的援军和粮运。
看看,整个河内郡的男人都被赶上战场,就是这个意思了。
在那个年代,军事供应很简单,基本就是粮食而已。
武器装备都很简单,基本是一次性制作可以使用多年,各国在战前就有储备。
随着军事技术的发展,情况就有所改变了。
战争逐步变为,兵在精而不在多的时代。
一支训练有素,装备精良的军队,完全可以以一破十。
大家都知道,三国时代黄巾军动辄就有数万,很多都是揭竿而起的民众。然而,刘备他们训练有素、装备精良的汉军,数千人就可以轻松击败数万黄巾贼。
同时,军队数量较小,还可以减少补给的压力。
同样的补给可以维持乌合之众10天,却可以支持精锐部队50天甚至100天,作战效力都差不多。
那么,要这些乌合之众有什么用处,浪费补给而已。
实际上,战国末期的大战,即便是秦国的补给也是非常困难的。
秦军士兵每天也只能吃几两小米,半饱而已。
至于萨尔浒这种战争中,明军不是没有这么多数量,而是大明支付不了这些军费。
因为此时明军卫所制度已经崩溃,士兵都是募兵,要给军饷养家的。
这些军饷就是一大笔钱。
实际上,不要说明朝,就算极为富裕的宋代,每年财政收入超过亿两白银,也因几十万禁军花费了大部分的军费,财政甚至出现赤字。
战国时代则没有这个问题,全部是国家强行招募士兵,不去就斩首,,满门抄斩都可以。
时代不同了。
为什么春秋战国诸侯动辄出兵几十万,而到了生产力远远发达明朝,萨尔浒出个十几万人都费劲?
春秋战国时代,时间久远,史料缺乏,很多大战役的兵力数字,其实都是二手资料,甚至是N手资料。可信度不高。
举个例子说,长平之战。
长平之战的双方兵力分别是赵国45万,秦国60万。
这个数据是从哪来的?是后世史学家从司马迁的《史记》记载中估算来的。
好,那司马迁在编写《史记》时,他写这个兵力的依据又是从哪来的呢?——他是引用了秦朝官方史料得来的。
这一点司马迁在《史记》中也讲明了:秦朝烧了天下书,自己手上只有秦国人编写的资料可供参考。
既然只有秦国的资料可供参考,那也就表明长平之战的兵力数字,只是秦人一家之言。
秦国人想怎么写,就怎么写,缺乏佐证。
PS:也不是说上古时期就没有作证,只是因为年代久远,很多资料没保存下来。而出土的竹简又不成体系,很难分辨史书中的数据是否正确。
再来看明朝。
相比于写春秋战国时期的史料,明朝的史料就丰富多了。不仅丰富,而且还很详细。
比如,下面这张表。
这是万历抗倭援朝时的兵力调动记载。每一个军镇出动多少兵力,每一名游击、参将带多少家丁随军出征,都有记载,精确到个位数,可谓是非常之详细。
明军和朝鲜军在萨尔浒之战的兵力,大约是十一万人,这个数字就是通过《三朝辽事实录》中的详细记载,累加出来的。(作者叫王在晋,是当时的兵部尚书)
具体的说,就是宣府、大同、山西三镇合计出兵三万;延绥、宁夏、甘肃、固原镇四处合计出兵两万五千;四川、广东、山东、陕西、南北直隶合计出了两万精兵;浙江出四千精锐的戚家军;湖南湘西永顺、保靖、石州等土司出七千多土司精兵。朝鲜和不服努尔哈赤的女真叶赫部各出兵一万。
30000+25000+20000+4000+7500,总计约86500人。再加上两万朝鲜和叶赫军,合计就是大约11万。
明军兵力数字就是这么来的。
除了《三朝辽事实录》外,清朝人自己编写的《清太祖实录》和《满文老档》中,也有明军在萨尔浒之战的兵力记载,分别是47万和20万。
这个两个数字,是清朝时期公认的数字。因为当时《三朝辽事实录》是禁书,很多明朝人编写的一手资料也是禁书。
后来清朝灭亡,很多禁书解禁。学者在研究后认为,精确到个数,有具体兵力调动的数据明显比没有任何依据的浮夸数据更有可信度。所以现在对萨尔浒之战的明军兵力,就一般采用了王在晋的资料,不再用清朝人给出的47万或者20万了。
总的来说。先秦时代动辄几十万大军,明朝却只能调十万兵力打萨尔浒之战的原因,有且只有一个。就是明朝,包括后来清朝,史料都非常详细。
先秦的史料,总是一句总兵力多少,就含糊其辞的糊弄过去了。而明清史料却有官方详细的调度,打仗的兵力记载可以精确到个位数。兵民区分也很清楚,兵就是兵,民就是民,不存在春秋战国时代兵民不分,数字缺乏佐证,严重注水的现象。
另外,关于先秦时代兵力浮夸的问题。还可以举一个佐证。司马迁在撰写他自己亲历过的历史时,兵力数字都很“正常”。
比如说楚汉战争和七国之乱,当时司马迁没出生,对于这几场战争,司马迁给出的兵力就是几十万。数字空泛,也不知是真是假。
后来到了元光五年,汉武帝下旨卫青、李广等率骑兵反击匈奴,当时司马迁出生了,亲历了战争。于是,他对这场战争的兵力记载就“正常”了很多——四名将军各率一万,汉军总兵力四万。
第二年的元朔元年,武帝再遣卫青出击,这次卫青率领的兵力是三万骑兵。
再到后来于元狩四年的漠北决战,当时汉军的总兵力是十万,随军战马十万匹,步兵及转运夫数十万人,由卫青和霍去病统帅。这一记载就比较详细了。最起码,骑兵、步兵和随军的民夫被区分开了。不再是笼统的说一个总数。
这里我们不妨假设一下。如果司马迁没有亲历这些战争,或者他不是太史令,没机会接触到卫青和霍去病,他会怎么写?可能他会像写刘邦和冒顿大战白登山那样,汉军几十万,匈奴军也是几十万,把兵力吹的没边。
为什么春秋战国诸侯动辄出兵几十万,而到了生产力远远发达明朝,萨尔浒出个十几万人都费劲?
如果把明末的战争史,和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战争史对照着看,好些“军事票友”们时常感慨的一个奇现象,就是“明朝的军队怎么这么少”?
比如在“战国争霸”的那些“灭国级”战役里,那些地盘也就明代“几个省大”的“战国群雄”们,用兵规模都大到吓人。比如秦赵长平之战,作为战国“老二”的赵国,就陆续投入了四十万大军。而在经历“长平之败”,赵国四十万大军惨遭坑杀九年后,赵国依然能动员二十五万大军,痛击趁火打劫的燕国。
放在战国“老大”秦国这里,大军更是常“说有就有”:秦灭楚国的战役,第一次动用了二十万大军,名将王翦还嫌不够,事后证明果然不够。第二次则动用了六十万,楚国那边也是类似规模,双方加起来竟有上百万大军。这浩大阵势,叫多少后世“战国迷”边读边咋舌。
而相比之下,明末的战争,规模可就寒酸多了,同样是关系国家生死存亡的大战,但作为“大一统王朝”,版图生产力人口都远远甩开战国时代的明王朝,用兵数量却十分寒碜:比如号称“明亡清兴第一仗”的萨尔浒大战,面对高调造反的后金可汗努尔哈赤,战前的明王朝却发现,自家在战略要地辽东竟只有两万来人,经过一番调兵遣将,还“借调”了小弟朝鲜的兵马,才算凑齐了九万来人,对外号称四十七万……
这“兵少”的窘境,可不止在萨尔浒。比如那号称明朝“帝国最后荣耀”的万历朝鲜战争里,明军在第一阶段的兵力,竟只有四万人,仅是侵朝日军的五分之一。第二阶段几次增兵,最多时增到七万人,也仅仅是当时侵朝日军的一半。作为朝鲜“宗主国”的明朝,这场战争里其实一直在兵力上处于劣势。甚至到了明末崇祯年间,那关乎大明生死存亡的松锦大战里,明朝集合了“九边”精兵,总兵力也只有十三万人,和对面的清军基本持平……
为什么会有这个怪现象呢?首先要说的是,这两个时代的征兵制度和作战成本,差别非常大。
先说战国时代,战国征兵制度的一大变革,就是“郡县征兵制”,统治者直接掌握的郡县里,几乎每家每户都有服兵役的义务。普通男子的服役时间也很长,通常是十五岁到六十五岁。这期间不管你干什么工作,只要有仗打,说上战场就得上战场。比如楚国大司马昭常就曾对齐国官员夸口说:“我防区里的青壮年,拉出三十万大军不成问题,要打仗随时奉陪。”
而放在战国年间的大战里,这类“夸口”也往往是“来真的”。比如《云梦秦简》里就记载,有一个士兵从十五岁起就服兵役,一辈子大概服了三次兵役,这还算是少的。秦赵长平之战的关键时刻,打急了眼的秦国,把境内十五岁以上的青壮年都编入了军队从军。
作战成本当然也不一样,现代考古出土证明,战国军队的装备水平,通常还比较简陋。就以最强大的秦军来说,士兵日常的衣物,除盔甲外还需要自备购买。睡虎地出土的书信里就记载,有个秦国士兵就写信给父母要钱,以购买冬季御寒的衣服。这样的“征发”加“成本”,战国时代的“几十万大军”,其实一点也不奇怪。
而相比之下,明朝的基础军事制度,就是“卫所制”,全国设立八百多个“内外卫”“千户所”,名下都有土地,驻守在此的士兵们一部分种地一部分驻守,成为世代当兵的“军户”。明朝的“兵源”就来自于此。像战国年间动不动就“征发”普通老百姓当兵的事儿,战国年间是正常事,明代就基本不可想。
而且随着军事科技的进步,作战成本也不一样,且不说火器弓弩等“技术装备”,就说士兵日常的盔甲,以明朝官方规定,明代士兵穿戴的“青布铁甲”,重量就有24到35斤。单这一项作战成本,战国就没法比。
但即使这样,明末每次“这么点兵”,其实还是说不过去的。毕竟明代的社会生产,比起战国年间是空前进步。明初的耕地面积就突破了八百万顷,明初的税粮收入,就甩开宋元时代一倍多。明初的官铁产量就是宋代的两倍,而明朝中期,仅山西阳城一地的铁产量,就是明初山西全省的七倍。这空前发达的社会生产,完全能支撑得起更多的常备军。
而且看明朝中前期的战争,会发现明朝也有“兵多”的时候:且不说明成祖五征漠北,每次都是几十万人的规模。就连明太祖朱元璋在位时的收复辽东战役,明朝经过一番调兵遣将,很快动员了二十万大军与二十万民夫,外加一百二十万石军粮,仅用五个月就横扫辽东,迫使元朝旧将纳哈出投降,把东北大地纳入明朝版图。相比之下,几百年后的萨尔浒之战,明朝单看兵力,就是十分寒酸。
如此景象,不但让后人摇头,就连万历年间许多“名臣”们,也是大惑不解。万历年间的内阁大学士于慎行,就在他的著作《谷山笔尘》里悲愤质问说:“汉武帝和唐高祖出兵打仗,动不动就几十万人,唐朝犒赏名将郭子仪,一顿花费就是十几万两白银。也没见他们缺过钱。可万历年间东援朝鲜,才派了四万人的兵马,军费粮食就捉襟见肘。咱大明朝真的比前朝穷这么多吗?”
原因当然不是因为“明朝穷”,放在萨尔浒战役前,最直接的一个原因,就是明代卫所制的败坏。随着明代土地兼并的加剧,大批卫所土地被权贵占据,士兵或是逃亡,或是沦为佃农家仆,能打的基本没几个。所以嘉靖年间的明朝卫所士兵,遇上散兵游勇的日本倭寇,就常见稀里哗啦。还出现过成百上千人被几十个倭寇追着打的丑事。
放在明末,明朝的卫所制度,比起那时更败坏到家。按照明朝的卫所制度,萨尔浒战役前,明朝理论上应该在辽东有六万多人,但其实只有两万人。好不容易调兵遣将凑了近九万人。但以明朝很多御史的话说,这些士兵好些连火器都没摸过,盔甲装备也不足,大军都开拔了,一些输送武器的船只还远在路上。明末大科学家徐光启更痛心疾首说:连主将杜松等人的盔甲,都是劣质货,这样的军队怎么能打胜仗?
所以也就不出意外,一场萨尔浒之战,明军九万大军几乎全军覆没,拉开了明亡清兴的大幕。
卫所制败坏了,打仗又靠谁?明末主要是募兵。但如果说明朝中期的募兵还算靠谱的话,明末却是严重不靠谱:萨尔浒战役起,明朝战事频繁,能打的士兵也成了稀缺资源,军饷水涨船高。在万历四十七年时,辽东一个“募兵”的月饷不过一两五,到天启初年时就暴涨到三两三。辽东的军饷开支,到了崇祯年间就达到了每年两千万两。“募兵”成本如此巨大,又怎么能维持庞大军队?
更可笑的是,明朝“募兵”花费越来越高,兵却越来越差。以《增订晚明史籍考》里的记载:明末政治日益腐败,“军饷”也成了潜规则,一万名士兵的军饷,往往被各级兵将扣掉四千,用来养自家的“家丁”,这样一来,“家丁”越来越多,钱越花越多,军队却越来越废。这样的军队,怎么能用来打仗?
就连号称明朝最精锐的京营,到了崇祯十五年时,也给了崇祯帝当头一棒,兵部官员告诉崇祯说:所谓京营精锐,不光都是一些“无籍游棍代顶”,他们和兵将们沆瀣一气,平日里一起分军饷,遇到战事就出去扰民,真碰上敌人立刻鸟兽散。这样的部队,就算有几十万人又有何用?一年多后李自成兵临北京,这些京营们简单抵抗了下,就跑跑降降,叫大明朝以猝不及防的方式亡了国。
“明朝为什么兵少”的疑问,细细探究,其实就是明朝兴衰的晴雨表。
参考资料:《重写晚明史》《明末农民战争史》《中国历代军事制度》《中国历代军事思想》《奏折上的晚明》《明代军队饷银供给演变探析》
作者:我方团队张嵚
为什么春秋战国诸侯动辄出兵几十万,而到了生产力远远发达明朝,萨尔浒出个十几万人都费劲?
这个问题很有深度,乍一看,确实让人有点懵逼,从战国到明朝,生产力确实是在不断提高,可是史书上记载历朝历代调动的兵力却越来越少,像明朝除了前期,在中后期,动辄暴兵几十万的情况几乎消失了,遥想战国时期,看着兵力动员等级差了不止一星半点,难道我们中国人是越活越回去了吗?当然不是,我认为原因有二:
第一、战国、秦汉时期与明朝中后期兵役制度有很大不同,导致了数字上的很大差异。
在这个问题上,由于我长期写作明清史,对战国、秦的兵役制度不甚了解,所以我直接看了一下军事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军事通史》,总结一下。说实话战国—秦朝—西汉的军事制度很有一脉相承的意味,从主体上看就是征兵制,当然这个所谓的征兵制并不是大家所理解的全民皆兵的制度,而是有一套严谨的程序和划分的。
就以秦朝为例。首先,一名男子要到达傅籍年龄,所谓“傅籍”,就是向政府登记年龄、籍贯、身体等情况,正式向国家服劳役和兵役,当然各个时期傅籍年龄有所不同,在此就不做讨论,按照服役年限和政府选拔,分为三个服役种类,就是更卒、正卒和戍卒。
所谓“更卒”,就是轮番服役的士卒,因为服役者每月一更,所以叫“更卒”。更卒承担的工作比较复杂,像修建和维护城垣、道路、官府以及漕运委输、马匹保养等等都是更卒服役的内容,他们随时听候国家征调要应征参战。服过“更卒”之役一年之后,就转为“正卒”,主要任务就是参加军事训练和维持地方治安,这已经有正规化士兵的影子了(相当于郡县常备兵)。然后再经过选拔和严酷的训练,合格者将成为帝国精锐战士,服“戍卒”之役(国家常备兵),在退役后,在止役之前继续服“更卒”之役,所以在这样兵役制度下秦朝男性有两条兵役脉络。
第一条:更卒—正卒—戍卒(正卒选拔合格者)—更卒。
第二条:更卒—正卒(选拔未合格者)—更卒。
所以,一旦战国、秦时期国家动员令一下,这三种性质的兵卒都得上,而在这种动员制度下“力役”和“兵役”不是严格区分的,大量像“更卒”一样的准战斗人员也会被计算在内,如此算来人员是相当庞大的,而真正的作战兵员像戍卒、正卒一样的肯定不会占太大的比例。甚至统治者在紧急情况下干脆不顾服役年龄,将靠近战场的郡县所有青年男子组织起来,临时组成一支队伍,这些人的不少人军事技能恐怕也不会太高,可能连“更卒”都不如。
《史记·卷七十三》:秦王闻赵食道绝,王自之河内,赐民爵一级,发年十五以上悉诣长平。
甚至秦始皇号称50万众南征百越的时候,干脆征起了壮丁,明令流民、上门女婿、商人全部加入南征队伍讨伐南越(注:上门女婿真是招谁惹谁了,祖龙那么痛恨),其中的真正能战秦国本土军人肯定占比不是很高,所以这所谓的50万人更像一支武装移民团。
《史记·卷六》:三十三年,发诸尝逋亡人、赘婿、贾人略取陆梁地,为桂林、象郡、南海,以适遣戍。
当然,从《史记》这些记载来看,只能说明战国—秦时期的战争有大量非军事人员或者准军事人员加入,至于动员非战斗人员的比例是非常茫然的,不过司马迁在记载西汉历史桥段的时候,由于资料充足的关系,记载的就科学多了,至少将作战兵员和后勤人员稍加区分。
《史记·卷一百一十一》:元狩四年春,上令大将军青、骠骑将军去病将各五万骑,步军转者踵军数十万。
所谓的数十万大军,其作战主力为卫青和霍去病的10万骑兵,至于后面还跟着巨量的运输后勤部队,汉朝极盛的汉武帝时期尚且如此,比汉朝生产力低的秦国和战国基本上也是这种情况了。
而明朝初期的永乐时代,由于当时卫所制并未败坏,征集兵力相对成本较小,动员能力也是很强的,从人数动员上丝毫不落于战国、秦、西汉,甚至还要强大的多。如永乐帝第一次北征阿鲁台也是称50万人,根据《明实录》的调兵记录,实际调兵约114000余人,可想而知,有多少人搞后勤运输,还有记得在永乐二十年北征期间可是动员了230000余民夫搞后勤。附图。
而征安南更是调动215000余人,当然号称80万人,这个数字固然有夸大,也有算上庞大的后勤人员的成分。附图。
至于明代中后期,尤其明代后期,转向募兵制,而募兵的成本远比卫所制下动员兵力的成本大的多,熊廷弼的《敬陈战守大略疏》就在萨尔浒战役后要求朝廷募兵18万,奏疏中以每名募兵工资每年18两银子计算,需要军饷324万两,这还没算草料、粮食、购买马匹所需费用,这要是算上,妥妥又是100万余两,明朝一年财政收入正常情况下不过400万两,这要是征集战国时期数量的兵员恐怕明政府都要直接倒闭了。
第二、明朝时期留下的军事文档比先秦时期的更加详尽精确,可参考性更强。
我就以《史记》为例,因为这是讨论先秦时期历史的基本读物,不得不说《史记》记载兵力时有很多不靠谱的情况。比如说下面。👇🏻
《史记·卷六》:始皇帝乃使将军蒙恬发兵三十万人北击胡,略取河南地。
《史记·卷一百十》:后秦灭六国,而始皇帝使蒙恬将十万之众北击胡,悉收河南地。
那么问题来了,秦始皇到底是派了10万人打匈奴?还是派了30万人打匈奴?这数字是不是有点随意?
还有雕阴之战,《秦本纪》里面明明是俘“虏其将龙贾,斩首八万”,同样一场战役《魏世家》里却记载着“秦败我龙贾军四万五千于雕阴”,那么问题来了,45000名魏军是怎么被斩首80000的?太史公还是有点随意啊!而《史记》中的很多数据是根据《战国策》里的纵横家所记载的,而那些纵横家夸大其词的程度就不用我多说了。
当然这个“随手一写”的毛病其他正史也会犯,就拿二十四史最末尾的《明史》来说,已巳之变中皇太极竟然统帅“大清兵数十万分道入龙井关、大安口”,看见这数据我就醉了,皇太极当时有这么多兵,皇太极知道吗?简直就是随口就来啊!(我并非贬低我国史书,外国史书的夸大记载更加丧心病狂,如缅甸的《琉璃宫史》爆兵1.6个亿,小西行长平壤城下大战百万明军这种搞笑记载我就不详细说了)
但是问题就是明清时期离现代社会更近,留下了天文数字一样的军事文档,哪怕是《明史》记载有失实的地方,也会被这些文档所推翻,而先秦大量资料流失,太史公写啥,很多人就得信啥,真是一点办法都没有。我就拿几种明清的军事文档来举例。
首先是宋应昌的《经略复国要编》,附图。
还有王在晋的《三朝辽事实录》,附图。
还有邢玠的《经略御倭奏议》,附图。
还有李化龙的《平播全书》,附图。
军队的数量、军械、军饷的统计精确到了个位数,包括军队的结构,来自何处全部记载的非常详细,可以说是一丝不苟的。而这么详细的官方资料是先秦所不具备的,所以所谓的战国诸侯动不动爆兵几十万也得有所怀疑,可能数量确实很多,但是即使是夸大,也很难被推翻了,于是爆兵几十万就成了祖传的数据被大多数人相信了,一个是太史公大笔一挥50万,30万,一个是精确的军事文献,该相信哪种我认为是一目了然的。
引用文献:《明实录》、《史记》、《国榷》、《明史》、《明史纪事本末》、《熊廷弼集》、《平播全书》、《三朝辽事实录》、《经略御倭奏议》、《经略复国要编》、《琉璃宫史》
参考文献:《中国军事通史》
为什么春秋战国诸侯动辄出兵几十万,而到了生产力远远发达明朝,萨尔浒出个十几万人都费劲?
战国时期是军国主义时代,明朝末年主要是募兵军饷拖垮了大明。
1、中国历史上军事动员能力最强的是秦国商朝中期,最大动员能力是1.3万,妇好统兵。
西周时期,天子万乘,一个战车有一个驾马的、一个持戈、一个弓手,共3万人。大诸侯一般三千乘,兵力万人。
春秋五霸时期,霸主的兵力动员经常达到3万以上,开始超过周天子的最大兵力了。
战国时期,层层加码,全民皆兵。
秦国的动员能力是60万人,但里面是有后勤人员的。秦国的总人口才300万左右,5个人就出一兵,几乎把所有男青壮劳力都派上战场了。
楚国的动员能力是80万人。
2、明朝卫所制度崩溃,后期主要靠募兵,军饷是大麻烦。明朝的卫所制度跟唐朝的府兵类似,甚至和清朝的绿营类似,世代当兵。
在开国初年,士兵经过长期的战争考验,战斗力很强。
但承平日久,士兵世袭三代以后,大约六十年,战斗力开始下降。
卫所的士兵,半兵半农,在和平时期,大部分时间都在务农、干杂务,战斗力越来越差。
唐朝的府兵到了唐玄宗时期就不行了。
(正德皇帝)
明朝的卫所到明武宗的正德年间就彻底不行了,天下卫所逃亡的士兵多达160万。
嘉靖之后主要靠募兵,募兵就需要银子。
一个士兵一年至少需要100两银子,军饷只是其中一部分,粮食、盔甲、武器等等都要银子。
萨尔浒之战,明军出动了8.65万人,军费预算是700万两。朝鲜和叶赫的辅助军队大约2万。
明朝的财政,主要靠田赋,工商税远远落后于宋朝。
要加饷,就要压榨农民,自然环境最恶劣的陕西农民首先挺不住了。
李自成、张献忠都是陕西人。
然后,明朝就完蛋了。
3、另外,明朝自己作死,废止了郑和的强大海军舰队。如果明朝末年有一支强大的舰队,努尔哈赤根本不可能翻天的。郑和死后的成化年间,有太监劝成化皇帝效仿成祖,重新下西洋。结果兵部里的刘大夏拒不交出郑和的航海资料。
有的说是刘大夏烧毁了,有的说是刘大夏藏匿起来,反正最后谁也找不到了。
然后,明朝进入了一个没有远洋海军的时代。
如果明朝末年,还有一支郑和式的强大海军。努尔哈赤,根本不可能在辽宁的任何海岸处落脚。
明朝对辽东的后勤供给,可以通过海军补充,避免了陆地后勤线过于漫长的困境。
隋朝东征高句丽失败,一个重要原因是路上补给线太长。
宋朝经常被金国一次搞垮十几万军队(太原之战北宋损失了二十万军队,潼关之战北宋损失十万,开封之战北宋损失十万,金兀术搜山检海使南宋损失十万,富平之战损失南宋十八万),但南宋活下来了。原因很多,其中两个原因:南宋是内线作战,南宋的工商税发达,有钱继续募兵。
本文图片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敬请告知,随时撤换相应图片。本人是沂蓝书院赵月光,主要研究宋史和近现代史,继承章太炎学派唯识史观学说。本文为原创,如果觉得有点意思,敬请点一下关注并点赞。为什么春秋战国诸侯动辄出兵几十万,而到了生产力远远发达明朝,萨尔浒出个十几万人都费劲?
关于这个问题,我的总体看法是统计的方式不同或则军队的组成不同。
统计方式造成的影响
春秋战国时期还处在中华文化的早期,当时对于参战和当时的生产力比较低下,首先来讲不可能供养这么大的军队作战。在东周时期,按照周礼的规定:“天子万乘,诸侯千乘“。换算下来,大约天子的军队约为3万人,诸侯的军队大概只有几千人,这些应该都是指的专职的军队。后来随着周平王迁都洛阳,中国了历史进入了春秋战国时代,诸侯开始兼并,马太效应越来越显著,强者恒强,弱小的国家越加弱小。但由于整体的社会经济由奴隶社会进入封建社会,经济有一定的发展,如若美国国家能够达到周天子的作战规模,就是数万职业军人配备一定的后勤保证人员就显得比较合理。对于后勤保证,有人统计过汉武帝对匈奴用兵,基本上每一个前方将士需要14个后勤保证人员的供养。如果按这个比例,即使只有三万精兵,后勤保证也需要40多万,无疑就显得比较合理了。而自从秦汉以后,国家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军事制度,参战军人和后勤补给的界限相对比较清楚,历史记载中开始出现独立的后勤补给,而这些在春秋战国史书上是不单独记载的,也说明两则军队统计的差异。
非职业军人和职业军人
在春秋战国时代,很多国家人口并不多,长期供养大批的职业军人是不现实的,但又面临着生死存亡的局面,那怎们办?最好的办法无疑是平时参与生产,战时参军,这一政策在商鞅变法时就最先在秦国确立。即这一时期的军人很多的算不上职业军人,更多的是类似于战时军人的形态,如魏国魏武卒,齐国技击士,赵国骑兵,秦国武士等等。这些士兵本质上都是农民,只不过由于各国首脑出台的各项激励政策,比如给田地,免赋税,免全家劳役等等,故在进行作战时都是进入作战体系的类似于民兵。但随着大一统王朝的建立,如汉朝、唐朝、明朝等整体上具有很高的人口基数,通过国家资源的投入,完全能够供养强大的常规军,而不再是临时抱佛脚的农军军队,因此从军队人数上来似乎是减少了。
综上所述,春秋战国诸侯不可能动辄派遣几十万的职业军人参战,相比于明朝的参战人数增加,更多的是统计方式或民兵与职业军人差异导致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