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石达开渡过了大渡河会怎样?
天京内讧后,饱受天王洪秀全猜忌、防范的翼王石达开愤而率大军离京出走,从此在外单独作战,直到命歿大渡河,终身再也未返回天京一步。
咸丰七年四月(公元1857年5月),因洪天王不准其过问兵事,不准其离开天京,被完全架空,形同软禁,失去了一切自由 ,翼王石达开与洪秀全、洪仁发、洪仁达兄弟间的矛盾,由此日趋尖锐、激烈,已无法调和,如果双发的矛盾进一步激化,第二次天京大变乱、同室操戈、自相残杀的惨剧定会重新上演。
在如此凶险的环境里,石达开难免考虑自己何去何从。他的选择不多,不外乎只有几种:一是委曲求全,用忠心耿耿消除天王的疑忌;二是“黄袍加身”,取而代之,将洪氏天国打造成石家天下;三是卸甲归田,离开权斗核心,从此不问政事;四是率部离京出走,去广阔天地间征战,杀出条血路,开创出一片新天地。
石达开心绪纷乱,委决不下。他本想尽心辅佐天王,挽回天京惨案后离散的人心,收拾残局,重振天朝,不想遭洪氏兄弟倾轧、排挤,半途而废。以他对天朝的忠心,是绝不会选择取洪天王而代之的,降清是更不可能的,思虑再三,他最终选择了离京出走之路,在他看来,这是避免与洪天王相争及再起惨祸的惟一可行路径。
1857年5月,在天京主持军政、惨淡经营半年后,石达开寻机满怀委屈地离开了天京。他沿途到处张贴、散发欲出师远征的布告,倾诉自己誓灭清妖、效忠天国,实现天下一统的决心。翼王在布告中对于自己饱受天王猜忌、掣肘之事一字未提。许多天国将士读完布告后深受感动,纷纷自愿加入到翼王的麾下,愿意随其远征者人数众多。
石达开到底拉走了几多人马?历来说法不一,有文献记载说有6、7万人,还有说20万,甚至还有多达40万一说。不管哪种说法正确,可以肯定的是,随石达开离京远征的均是天朝精锐,是太平天国最骁勇善战的一支力量。
1857年6月初,石达开一行抵达安庆军营。石达开突然出走,使本已遭受重创的天国政权雪上加霜。太平天国最后的“擎天柱”、忠王李秀成被湘军俘虏后在其“自述”中总结太平天国覆亡的“天朝十误”时,把翼王石达开“将合朝文武带去”闹分裂,列为最重大的失误。
众所周知,翼王石达开足智多谋,能征善战,且处事公正,在天国军民中享有很高的威望。他愤然出走,使洪秀全深感震惊并追悔莫及,他知道,已经显出颓势的天国朝政非得靠翼王才能力挽狂澜,绝非自己兄弟所能主持的,他曾多次派官员赴安庆游说,设法请回石达开。然而,石达开已经对洪氏兄弟失望透顶,去意已决,对于洪秀全派来挽留他的官员,不是被他诛杀,就是被他留用。
石达开出走,还将太平军中最精锐的主力悉数带去 ,给清军的大举反扑提供了绝佳的契机。1857年夏,湘军发起凶猛反攻,由太平军重兵把守的溧水、句容被围困,天京一日数惊,危若累卵。
忠王李秀成上奏天王,称不能再用愚蠢贪婪的安、福二王(洪仁发、洪仁达),必须立即请石达开返京主持朝政,方可挽回败局。洪秀全无计可施,遂采纳李秀成谏议,削夺了自己两个哥哥的爵位,派人连夜急驰安庆,还携去一枚镌刻有“义王” 二字的金印,连同满朝文武官员签名的求救表章,苦求石达开以大局为重,派遣两千精兵驰援镇江,以解天京危急。石达开不为所动,拒不派兵增援。
1858年(咸丰8年)初,湘、淮军增兵大举反攻,形势更加危急。首先是长江中游的重镇九江告急,危及天京;不久,曾被太平军攻破的清军江南、江北大营再次死而复苏,并对天京形成合围之势。
洪秀全惊惧不已,再次派官员请求已经率军开拔到江西抚州的石达开回天京主持天国军政大事。或许对天王已经失望透顶,或许另有原因,石达开不仅严词拒绝,而且率大军向更南的浙江、福建等省开去,离天京越来越远。
翼王石达开在分裂的路上愈走愈远,且已无意回头了。长期以来的压抑情绪及个人之间的恩怨得失,使石达开无法释怀,更无法摒弃前嫌,从而以天国大局为重,与洪秀全重归于好,尽心辅助,团结协作,共同对付咄咄逼人的劲敌。他再三拒绝洪天王对他的挽留、求援与认错,一意孤行,誓不回头,一部分追随他的天国将士对此亦深感失望。当天国后起之秀英王陈玉成在湖北与湘军浴血苦战、孤立无援、连遭挫败时,石达开正率军屯扎安徽,与湖北近在咫尺,但他坐视不救,眼看陈玉成丧师失地,湖北的大片土地被湘军克复,却丝毫不为所动。
石达开的所作所为,伤害了自愿追随他远征的太平军将士之感情,很多人也由同情被逼出走的翼王,转而同情在天京苦撑危局的天王了。由此,石达开部军心涣散,凝聚力、战斗力也随之急速下降。
石达开率大军辗转进入浙、闽后,于1859年春天再次折返回到湖北南部。石达开对于湖北十分熟悉,昔日他曾经率军在此与清军酣战,屡战屡胜,捷报频传。然而今非昔比,自己已经不是当年那个意气风发、用兵如神的翼王了,而老对手湘军也脱胎换骨,并得到了列强的有力援助,变得日益强悍。
在湖北用兵不利,石达开又率军南进,开至湘军老巢湖南。石达开入湖南后遭遇湘军凶狠阻击,被迫西下宝庆(今邵阳)。一个小小的宝庆城,石达开督兵围攻了两月有余,竟然损兵折将,毫无任何进展,因湘军增援部队从湖北源源而至,石达开只好撤军进入广西,以作休整。
广西是太平军的起源地,是大多数天国将士的故乡,如今却在清军的牢牢把控之下。石达开对这片熟悉而又陌生的土地怀有无限复杂的情感。7年前,冲出永安的太平军曾经北攻省城桂林而不克,如今石达开再次率8万大军围攻桂林,又再次失利。桂林城池坚固,清军重兵据守,抵抗坚决,石达开久攻不克,情急之下,又犯了分兵大忌。陶金汤、 石镇吉各率两支军队前来增援,不料分进合击之策并不灵验,反而被清军分割包围,最终全军覆没。宝庆、桂林两场恶战,石达开没有占到丝毫便宜,反而伤亡惨重,实力大损。
接连受挫,使一些太平军将士情绪低落,感到前途渺茫,对翼王的失望也使他们对未来彻底丧失了信心。石达开的亲信将领吉文元、朱衣点等67人在柳州庆远率领一支军队离开石达开,千里迢迢返回天京,重新投入天国的怀抱 ,受到天王的褒赞与欢迎。
一直态度强硬、誓不回头的石达开,在众叛亲离的事实面前,也不得不低头承认自己的抉择是错误的。天地之大,竟无容身之处,在清军的围追堵截下,出路在何方呢?
据记载,石达开最早想归隐山林,但清廷到处悬赏捉拿他,已无处藏身,所以他很快否定了这一想法。自从出天京以来,清廷便把石达开视为最主要的一股威胁力量,曾国藩更是派李续宜、刘长佑率湘军主力跟在后面衔枚急追,极力剿杀。
走投无路之际,石达开突然想起地势险峻、物阜民丰的天府之国四川。四川物产丰富,易守难攻,倒是块偏安一隅、割据称雄的好地方。早在太平军冲出广西、湖南,攻取武昌时,洪秀全、杨秀清召集众将商讨下一步进军路线时,石达开便对四川情有独钟,主张先溯江西上,攻取巴蜀,再图统一全国的用兵方略。当年被洪、杨否定的主张,今天恐怕倒是一条出路。
石达开在广西贵县一带招收了数万新兵后,立刻北上湖南,在转入贵州,再经云南入川。他原想攻占四川,做个雄踞一方的诸侯(因他从未宣布脱离太平天国),却没料到这是一条有去无回的不归之路。
1863年春季,石达开兵分三路进军四川。
李福猷统3万大军由贵州入川。在清军的有力阻击下,李福猷军大败,被迫由贵州折返云南。
赖裕新率1万将士从云南入川。这路太平军同样被清军截击,中州坝一战,赖裕新战死,所部溃散。
石达开亲率3、4万主力,计划抢渡金沙江后,进入四川宁远府。因前两路兵马进军失利 ,与石达开失去联系,使石达开的预定入川任务也未能顺利完成。
入川计划受挫后,部分将领再次闹着要回天京,盛怒之下,石达开举起屠刀,将一批坚决要返天京的将士杀害,之后率余部抵达四川境内大渡河畔的紫打地。面对山高谷深,波涛汹涌的大渡河,石达开这位见惯惊涛骇浪的太平军骁将亦如惊弓之鸟,一筹莫展了。
为了渡过水流湍急的大渡河,石达开不惜重金收买了当地彝族、羌族头领。然而,清四川总督骆秉章开出的价码更高,高官厚禄也更为诱人,土著武装头子背叛了石达开,答应与清军配合夹击抢渡金沙江的石达开部。
此时,突然发生了一段小插曲:石达开的一个小王娘替他生了一个儿子。石达开大喜,命全军暂缓渡江,留在紫打地休整、庆贺一夜,明日再渡江北上。就是这一临时决策,使清军和当地土人武装从容地完成了合围之势,也使太平军贻误了宝贵的战机,陷入万劫不复的深渊。面对清军的凶狠进攻,石达开部惨败,被无情地围困在重重峡谷间,进退无路,部队不断减员,很快从原先的3、4万人减少到7、8千人,并与外界彻底断绝了联系。久经沙场的石达开心里很清楚,清军围困万千重,己方弹尽援绝,已插翅难逃,等待自己的将是全军覆没的下场。
期间,翼王妃抱幼子投江自尽,石达开也想随她而去,但他转念一想:自己身为主帅,有责任以一人之死,去换取部下将士的性命。
石达开写信给川督骆秉章,提出了用自己换取麾下将士的自由与生命。狡黠的骆秉章利用石达开天真幼稚的幻想,将计就计,答应了石的上述要求,以轻微的代价俘虏了石达开部3千残军。
1863年6曰25日,石达开在成都被骆秉章凌迟处死。 当夜,骆秉章出尔反尔,下令将缴械投降的石达开的200多部将、两千余士卒全部屠戮殆尽。
假如石达开侥幸突出重围,抢先渡过大渡河进入彝区,面对陌生的环境,对其敌视的土著武装,自身低落的士气,以及迅速追剿而至的大批优势清军,粮草和兵员又得不到及时补充,最多是东游西窜、苟延残喘几日而已,不大有可能东山再起、卷土重来了。因决策失误,大势已去,即便渡过金沙江的石达开部终究难逃彻底覆亡的结局。
(插图源自网络)
如果石达开渡过了大渡河会怎样?
要说起外号“石敢当”的石达开,历史上对其评价也不可谓不高,毕竟他作为太平天国优秀将领,文韬武略样样精通,既是一名军事奇才,也是一名政治能手,尽管短短的30年,但他在后世心中留下的深刻印象,足以让人艳羡。
石达开兵败大渡河,难免少不了有人为其扼腕叹息。古有皇帝9000岁,近看石达开5000岁,尽管其谦辞不受,但是他的历史功绩,也还是充满传奇色彩。
年仅16岁的他就已经被人赏识,请求出山,20还没而立就已经统率千军万马,而立之年成功被冠以翼王称号,农民起义历史少有之,但如此完美英明形象属实不多。
要说石达开的成功,不仅与其统帅作战能力有关,言语当时剽悍的广西人密不可分,广西狼兵自然也给石达开创造了不少的先天优势。
关于石达开的故事,只要了解他的人,就知道他自幼习武,达到酷爱的程度,称其为武痴也毫不为过,青少年时期就在当地积累了不俗的名气,三拳击碎石碑的故事,也在坊间广为流传。
关于石达开,曾国藩这样评价:立功、立德、立言!曾国藩当时负责剿灭太平军,遇上当时的石达开也属实不幸,曾国藩带领的是湘军,而石达开带领的则是有狼军美称的桂军。
双方交战,实力差距立见高下,在石达开的带领下,桂军把湘军按在地上反复蹂躏,如此屈辱,甚至让曾国藩有了投湖自尽的想法。
要说石达开的丰功伟绩,从当时大清朝中重臣的说辞,就可见一斑,石达开除了打败曾国藩,在4个月之内,就攻克大清7府,与此同时还有47县。
这样的强悍实力,着实把当时大清的统治者以及管理层,都吓了一跳,大清名臣曾国藩和左宗棠,不得不感到后背发凉,发出清王朝大势已去的感叹。
但是万事万物总要遵循一定的发展规律,盛极必衰,来的凶猛,去的也迅速。或许是由于清政府的过分无能,也让当时的太平起义军盲目自信,再加上当时作为领袖的洪秀全,最终还是因为自己的格局浅陋,导致领导阶层日益腐败。而他们并没有清晰的认识到这一点,摆脱不了骨子里的穷酸之气,稍微有点胜利就麻木不仁,贪图享乐。
本来代表光辉与正义的太平天国运动,也因为洪秀全对自己没有明确清晰的认知,对未来更缺乏理智思考,最终1856年的天京事变,不仅让太平天国政权土崩瓦解,当时著名将领石达开也受到波及,领导阶层的战火,最终蔓延到了底层。
石达开终究有一颗自己单干的心,不甘心屈服于洪秀全的他,带领自己的亲信部队,亲手炒了老板鱿鱼。但其实后来的作战过程当中,石达开也犯了战略失误,没有了团队的扶持,所有事情都必须他亲力亲为,节节败退,最终到了大渡河那个紧要关口。
在这紧要的生死存亡关头,石达开不忍心看着自己的兄弟悉数殆尽,不得已散去4000余人,剩下2000多人。
本想火拼到底的石达开,但他终究不愿意拿自己出生入死的兄弟的生命开玩笑,被逼无奈选择投降,但却没有想到清政府当时的态度,太过于残忍,除了石达开其他人皆死于非命。
关于石达开之死相当悲壮,临死前,面对主审官的咄咄逼人之气,他反而慷慨成词,最终让主审官气急败坏,最终凌迟处死的刑罚,也让他的忠肝义胆发挥到了极致,或许是对那2000多名兄弟的缅怀,1000多刀,他硬生生扛了下来。
我觉得我们感叹命运是不公的,要是没有天降大雨,石达开他们成功渡河,或许又是另一番的光景,最起码比起洪秀全,他有着太多太多的光芒与优势,完全开辟一个新的时代也绝非不可能!
如果石达开渡过了大渡河会怎样?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首先我们看看,石达开为什么渡过不了大渡河。
主要是自然条件的问题。
人定胜天,其实人在很多时候是胜不了天的。
石达开大军赶到今天的安顺场渡口时,当晚大渡河和支流松林河突然水位暴涨,水流变得湍急。
大渡河宽47-200米,深为7-10米,流速每秒3-4米,河水在高山峡谷间穿行,落差大,流速快。
平时渡河已经非常困难,此时水流又湍急的多。
这种情况下,采用渡船大规模渡河基本没有可能。
石达开询问当地人,知道每年这里都有这种情况,一般是大渡河上流的山洪爆发导致,一般几天就会改变。
石达开派人试验了一下,发现真的无法渡河,也就只能按兵不动。
就这段时间,清军已经赶到。
雅州府(治今雅安)知府蔡步钟就近募勇,配合总兵唐友耕部扼守大渡河北岸。
石达开发现情况不了,等到大渡河水减缓以后开始迅速强渡。
但清军守军有一定战斗力,对强渡进行军士遏制。
更倒霉的是,强渡期间大渡河再次水位暴涨,时间很长。
此时石达开才知道战略出现巨大问题,改为去攻打侧翼的松林河,试图西进经过泸定桥突破大渡河。
此时已经迟了,松林河水位更高,而且满清以厚利发买土司,命松林地(今石棉西北)土司王应元率彝兵扼守松林河。
太平军久攻不克。
大渡河变汉人不多,主要是当地彝族、藏族等少数民族。
这里地广人稀,连粮食都很难搞到。
太平军在这里很快出现严重粮食问题:“粮尽食及草根,草尽食及战马,兼之疟疾流行,死亡枕籍”,甚至“饥甚,觅食无所得,有相杀噬人肉者,达开莫能禁”。
因为长期渡河失败,不断被打击,又严重缺乏粮食,太平军已经到了崩溃边缘。
石达开失去勇气,选择投降。
然而,如果石达开渡过大渡河,最低程度他能够继续支持一段时间。
当时四川的社会矛盾很激化,人口爆炸,土地不足,官民对立严重,匪盗横行。
如果石达开渡过大渡河,深入四川境内,就可能割据一方,成为地方草头军阀。
大家都知道,四川地形复杂,易守难攻,官兵想要迅速剿灭石达开几乎不可能。
同时,当时捻军和西北回教叛军肆虐北方,比区区石达开更为严重,应该优先剿灭。
最低程度,石达开可以再坚持好几年。
然而,石达开当时已经逐步脱离太平天国的系统,甚至不打太平军的旗号。
一直没有理念的农民武装,怕是也坚持不了多久就会自我毁灭。
如果石达开渡过了大渡河会怎样?
石达开强渡大渡河的时候,已经是强弩之末了。1857年,石达开率10万大军出走。石达开脱离天京以后,进展并不顺利,大军先后辗转于安徽、湖南、江西、浙江、福建等地,但都没有占到什么便宜,反而损失惨重。
两年以后,1859年,石达开由江西攻入湖南,企图在湖南立足,但是却被湘军大败,被迫退往广西。此时,石达开10万大军仅剩一万有余,而广西凋敝,无法供养石达开的将士,且石达开军处于清军的围攻之中。走投无路的情况下,石达开曾想弃军而走,找一个地方隐退。可惜,并没有石达开的理想之地。
公元1861年,就在石达开即将覆亡的时候,天地会义军陈开等人率四万人投奔石达开。石达开势力得到一定恢复,于是企图由湘黔边界进入湖北,由湖北入川,再图大业。
但是天不遂人愿,石达开入川以后,依然被各路清军围堵,不得已在川、滇、黔三省交界处巡回逃遁。1863年,石达开占领昭通,由昭通强渡金沙江进入四川西昌,并伺机北上。
强渡大渡河,就是在石达开北上途中展开的。石达开渡河的位置在现在雅安石棉县的安顺场。石达开如果北上,必须由大渡河南岸进入北岸。
但是,在清军的围剿中,当石达开的部队到达大渡河南岸的时候,所剩只有7000余人了。石达开派出了4000人抢夺大渡河的控制权,但是没有成功。最后,清军援军到达,石达开和7000名将士全部成为了清军的俘虏。
如果石达开渡过了大渡河会怎么样呢?其实不会怎么样,最终也难逃一败。因为石达开就算渡过大渡河,手上的兵力也只有数千人,不可能再兴起什么风浪。更何况,石达开渡河以后,不可能进入重兵云集的成都,那样意味着自寻死路。而只能沿着高原东端往北进军,然而这一带环境恶劣,人烟稀少,难以有石达开的立足之地。如果石达开北上,以沿途的艰难,就算清军不再追赶,恐怕石达开的军队也会彻底垮掉。
总之,石达开以及太平天国,从天京事变开始,就已经不可挽回地走向了覆灭之路。石达开到达大渡河,不管过不过河,终究还是难以逃脱败亡的结局。
如果石达开渡过了大渡河会怎样?
要想了解石达开一旦成功渡过大渡河会怎么样,就得先了解石达开为什么渡过大渡河时候失败了。
我们先看看事情发生的大背景——众所周知,太平天国运动由盛转衰的关键点就是天京事变,这场内乱让许多太平天国的元老感到无比寒心,石达开也不例外,他在受到洪秀全怀疑后,带着精兵强将负气出走,清军则对他进行围追堵截。
石达开在负气出走过程中面对数倍清军的围追堵截,多次交战,虽然依旧可以保持胜多败少的局面,但是自身的损失也是非常大的,而且石达开所部由于流动作战,缺乏必要的补给和补充,很快就开始走下坡路了,连吃了好几个败仗。
石达开痛定思痛后,打定主意要改变这种孤军作战的必死不利局面,而打破这种局面的最好办法无疑就是建立一个稳定的根据地了。石达开最后决定在四川建立稳固的根据地,因为四川省当时是清政府重要的一处财政和人口重地,石达开认为只要拿下四川成都,那么必然可以东山再起,说一千道一万,成都必须要拿下。
追兵在后的情况石达开并不在意,他只是略施小计,一招声东击西的疑兵之计就成功把追击的清军主力给缠住了,从而顺利提前抵达大渡河,当时大渡河比较近的清军机动部队只有唐友耕一军,即使是这支军队赶到大渡河畔也比太平军晚了三天,但是很遗憾,等到太平军把船筏做好,当晚就是一场暴雨,而大渡河就因为暴雨引发涨水,这种情况下根本没有人敢过河,可是等到雨停水退,清军已经完成了对岸布防了。
石达开不愧是名将,这种情况下进行评估,认为对岸清军战斗力低下,于是下令强渡,但很不幸,在强渡过程中再次天降暴雨,对岸清军肆无忌惮的倾泻火力,太平军主力精锐尽丧,且大渡河从此进入涨水期,水位持续不退,太平军被阻拦三日之久,且粮草用尽,直接陷入绝境。
被耍了的追兵利用这三天日夜兼程终于赶上,在绝对劣势之下,石达开所部在被围困数月后,石达开要求清军放过其他太平军,自己才愿意投降,清军假装答应,在解除太平军武装后立刻背信弃义将他们尽数处决。
那么如果没有暴雨的事情,换句话来说,石达开只需要提前一天到达大渡河,那么石达开必然可以渡河成功,渡河成功就可以杀进四川,乃至攻击成都,追兵反而因为之后的大暴雨而无法进行快速追击,那么问题来了,如果是这种情况下的石达开,会有什么样的成就呢?
答案可能要让人非常失望了,由于当时的石达开早已经心灰意冷,从他出走天京之后,就丧失继续前进的目标和动力。再加上石达开自己一直没有明确新的政治纲领,这就导致内部非常不稳定,所以他的军队一直处于不断崩溃的过程中,就算成功杀进四川,攻击成都之前,他还要应对四川本地的那些土司军队和清朝军队,而这些军队只需要拖住他,等到追兵赶来,依旧是重复之前历史上的事情,除了被歼灭别无他选。
所以,如果石达开渡过大渡河成功,那也只不过是为所部的彻底灭亡推迟了一点时间而已。
如果石达开渡过了大渡河会怎样?
以石达开的水平,渡过大渡河又怎样? 老天给过他机会。
1863年5月14日,石达开率军来到大渡河边的安顺场。
如果当天渡河,太平军会迎来一片新的天地。结果,石达开的小妾当天为他生下一个儿子,石达开特别高兴,下令部队在河边休整三天,每日设宴庆祝。
(查看大渡河的石达开)
上帝的机会只给有准备的人。
第二天大渡河水暴涨,再也无法安然渡河。
当地土司王应元沿河边摆放数百个真假大炮,虽然只有几个是真炮,当着太平军的面,这几个真炮放了几下,把石达开的胆子吓破了,不敢冒险抢渡。
石达开的后路也被另一位土司用巨石堵住,使得太平军进退不得。
石达开在这种情况下并不是检讨自己的错误,而是迁怒于为大军带路的彝族人,将他们全部斩杀,而后只会对天长叹,束手无策。
(挣扎的太平军)
时间和机会就这样流逝了,等到四川总督骆秉章率军把石达开团团围住之后,石达开这才孤注一掷,下令突围。
石达开此时已陷入兵家所说的绝地,敌人人数众多且又居高临下,且得天时地利人和。
由于石达开斩杀当地彝人,民众对太平军恨之入骨,纷纷帮助清军冲杀,石达开只得杀妻斩妾,带着曾仕和等人和幼子石定忠投降清军,最后落得个凌迟的下场。
(投降清军)
72年之后,大渡河边发生了类似的情况。且看咱们的红军是如何摆脱困难的。
转移到大渡河边的红军,在蒋公眼里,已是“石达开第二”,断无逃脱的可能。
可是中央红军吸取了石达开的教训,灵活机动而又快速高效地应对敌情。
红军官兵英勇顽强,在距离泸定桥160公里的安顺场,从崎岖的山路和悬崖峭壁之中,红4团先头部队一昼夜疾行240里,到达泸定桥边,马上组织22位勇士手攀桥栏、脚踩铁索,向对岸猛冲猛打,飞夺泸定桥。
(飞夺泸定桥)
红军以史无前例的速度和意志力、战斗力,创造了战争史上的奇迹。
红军不但能战,还得民心。红军很好的执行了民族政策,得到了群众特别是少数民族同胞的帮助,红军穿过彝民区比当年石达开的部队快了8天。
正是这宝贵的8天,红军得以摆脱追兵,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
红军不是盲目流窜的太平军,红军有着明确的战略目标和方针。
(大渡河)
红军的“北上抗日”的战略方针符合民心,所谓得道多助,这一点是石达开比不了的。
太平军的“拜上帝会”那些纲领,很多都是反人类的。 红军善于利用国民党军内部的派系矛盾,且红军内部是坚强团结的,这些因素也是促成红军顺利渡河的关键,而这些都是石达开所不具备的。因此,大渡河是石达开的坟墓,却是红军的胜利场。
就算石达开侥幸渡过大渡河,在没有明确政治目标,没有根据地,没有人民群众支持,没有后勤补给和兵员补充的绝境,也许下一个峡谷,下一条河流,下一座山脚,就是石达开的死地。
原创文章,谢绝转载,喜欢的请关注,谢谢!
歪眼小史工作室
文: 冯生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