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军神朱可夫为何身后凄凉,只因赫鲁晓夫的嫉妒吗?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某领导人在批判彭德怀时候,指责他是“魏延的骨头,朱可夫的党性,冯玉祥的作风”。

魏延有反骨,就是老叛徒的意思;冯玉祥是反复无常,做人虚伪的典型。

那么为什么说朱可夫的党性呢?

因为朱可夫没有什么党性,永远只站在实力强的一边。

这导致了他晚年的凄凉。

其实在二战期间,很多人对朱可夫不满,只是他在战时很重要,不便于打击他。

战后1946年,朱可夫就被中央军事委员会批评对党政治上不可靠后,被罢免了陆军总司令的位置。

显然,这是斯大林本人推动的。

根据历史资料记载,斯大林认为朱可夫在政治上不可靠,不值得信任,试图将他逮捕。

然而会议上,多名重要人物的反对而作罢,但是以“反社会主义煽动”逮捕朱可夫身边的将领的行动从1947年底进行到1949年。

朱可夫也被指责盗窃了战利品:17个金戒指、3颗宝石、15条金项链、超过4公里的面料、323件貂皮、44条从德国宫殿弄来的地毯、55幅名画和20把枪支。

最终结果是,1947年他被派到远离莫斯科的敖德萨军区任司令员,后来又贬到战略位置更加次要的乌拉尔军区任司令员。

1953年,斯大林去世前,朱可夫被召回莫斯科。

当时斯大林病情已经比较严重,当时政府权力多掌握在他的心腹贝利亚手中。

贝利亚游说朱可夫,希望他在斯大林时候掌握军权,支持贝利亚做主席。

朱可夫判断局势,认为贝利亚实力最强,就答应了。

然而,斯大林突然暴死后,赫鲁晓夫和莫洛托夫、布尔加宁等人找到朱可夫,希望他支持高调贝利亚。

朱可夫判断局势,认为贝利亚已经占劣势,再次同意。

于是在朱可夫的协助下,贝利亚被逮捕、处决。由此,朱可夫得到奖赏,成为国防部第1副部长,1955年任苏联国防部部长。

然而1957年赫鲁晓夫和莫洛托夫、布尔加宁等人发生矛盾。

朱可夫认为赫鲁晓夫实力最强,选择支持他。在莫洛托夫、布尔加宁等人试图逼宫发动政变时,朱可夫支持赫鲁晓夫,派军用飞机将所有中央委员接到莫斯科,并做了有力的发言指责莫洛托夫等人参与斯大林的清洗运动,他说“军队反对(罢免赫鲁晓夫)的提议,没我的命令一辆坦克也不会动”。

由此,政变瓦解。

搞笑的是,赫鲁晓夫却对朱可夫有了怀疑。他觉得为什么莫洛托夫等人会去收买朱可夫,而不是收买别人?这客观说明他不可靠。

于是,朱可夫被赫鲁晓夫要求退休。

赫鲁晓夫指责他:一、是在军队里培植对自己的崇拜;二、削弱党对军队的控制。三、是军事与战略上的谬误。四、搞波拿巴主义。

在受铁托邀请访南时,中央解除了他的国防部长职务、中央政治委员地位和强制退休,报道他回国的同一期红星报也登着他被免职的消息。

随后朱可夫一直闲居,1974年去世,葬于红场克里姆林宫墙下。

晚年,几乎没有将军同朱可夫来往,他也没有什么社交,孤独的走完了最后的10多年。

苏联军神朱可夫为何身后凄凉,只因赫鲁晓夫的嫉妒吗?

分享专业知识,奉献原创精品,我是兵说,欢迎关注。

朱可夫是二战苏德战争时期的关键人物,有拯救苏联的历史功绩。但他的人生却充满危机,如同江河上的浮萍,始终都难以左右自己的人生。围绕朱可夫的选择,有人觉得他是见风使舵,其实不然。如果结合当时苏联的实际国情来看,朱可夫根本无法左右自己的选择,只能是明哲保身,能保住就不错了。

在苏德战争开始的初期,西线的苏军节节溃败,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很多高级和中级的指挥官此前被枪毙了,朱可夫算是少数活下来的军队高层。朱可夫接手莫斯科防线后,逐步扭转了局面。但战争结束后没多久,斯大林就怀疑他了,认为他不可靠。

甚至斯大林还想派人逮捕朱可夫,被很多其他高级领导劝阻了下来。此后朱可夫开始了颠沛流离的人生,先是被免去了陆军司令职务,然后调到了敖德萨军区,最后被派到了乌拉尔军区担任司令员。总之就是距离莫斯科越来越远,但斯大林也不敢降低他的军职,担心凉了保家卫国将士们的心。

斯大林去世后,几位高层人物开始博弈。朱可夫只是个军人,不怎么参政,因此他很难看清形势的变化。先是贝利亚找到他,他同意支持贝利亚。后来赫鲁晓夫慢慢的控制了实权,他又支持赫鲁晓夫。

赫鲁晓夫其实就是一直在利用朱可夫,需要他来稳定军心的时候,就厚待他。打压贝利亚和对付莫洛托夫时,朱可夫都帮了赫鲁晓夫的大忙。但形势一旦稳定了,赫鲁晓夫又抛出了似曾相识的说法,认为朱可夫不可靠,质疑他在部队培植亲信。强行要求朱可夫退休。

此后朱可夫就一直过着退休生活,谨言慎行。1974年去世后,为了表彰他的卫国军功,还是把他葬在了克里姆林宫附近。朱可夫主要还是军事能力太强了,太容易引起别人的担心,所以被人穿小鞋。

苏联军神朱可夫为何身后凄凉,只因赫鲁晓夫的嫉妒吗?

苏联时期的将军和元帅大多结局都不太好。有的是因为在军事上出现了严重失误,但大多数是因为在政治斗争中失败了。被称为军神的苏联元帅朱可夫之所以身后凄凉,不仅被免职还被克格勃监听到去世那一刻,这不是因为他军事才能不足,而是因为他在与赫鲁晓夫的政治斗争中失败了。朱可夫是一个合格的军人,但不是一个合格的政治家。世界上大多数参与政治的军人下场都不太好,更何况朱可夫是深度的参与了苏联的上层政治。参与政治的军人不是一个纯粹的军人,脚踏军事和政治两个领域,是最容易出问题的。

我们详细的了解一下朱可夫,就会发现他身世凄凉的原因并不简单。

朱可夫资历深厚

朱可夫参加了1917年11月发生在彼得格勒的10月革命,虽然朱可夫当时是一名普通的士兵,但的的确确是一个老革命。这位老革命后来又参加了苏俄国内战争,同白军血拼了4年多,终于成为了一名红军军官。这位红军团长跟中国的关系也是非常深厚,曾经在1938年成为中国的军事顾问,回国后被斯大林任命为苏联的白俄罗斯军区的副司令员,是红军内部最有资历的军事指挥人员之一。朱可夫是布尔什维克的元老之一,在1919年就成为了一个布尔什维克,在党内的地位也是比较靠前的。无论是在军队还是在党内朱可夫都是元老之一。与朱可夫的不断升迁相比,赫鲁晓夫逊色的多。当朱可夫为国征战的时候,赫鲁晓夫还在工学院学习。所以从资历上讲,赫鲁晓夫很难驾驭朱可夫。

朱可夫因为优异的军事才能,得到了斯大林的赏识。

朱可夫的才能主要在军事上,这种军事才能被展现出来是在诺门罕战役之中。在这次战役中,朱可夫歼灭了日军5万多人,挫败了日本人的军事试探,粉碎了日本人的北上战略,打破了日本人与德国人企图联合起来灭亡苏联的阴谋。使苏联远东地区没有发生大的战争行为,从侧面保障了苏联在二战中的胜利。不仅如此,朱可夫还通过这次战役初步验证了大规模集中使用坦克的大纵深战略。因为这次的功劳朱可夫被任命为最大的军区基辅军区的司令员。朱可夫和赫鲁晓夫都受到了斯大林的赏识,但朱可夫说的赏识,是因为自己的英勇无畏和卓越才能,而赫鲁晓夫受赏识是因为胆小怕事及拍斯大林马屁。所以从才能和性格上讲,朱可夫是鄙视赫鲁晓夫的。朱可夫可以大声的说他没有签署任何大清洗的命令,而赫鲁晓却不敢。

朱可夫在大战中做出了巨大贡献,在军队内的影响力无与伦比

朱可夫在二战中升任为元帅,几乎指挥了苏联与德国的所有重要战役。斯莫棱斯克战役,莫斯科战役和斯大林格勒战役都是朱可夫指挥的。是朱可夫粉碎了德国法西斯灭亡苏联的企图,打出了二战的转折点。还是在朱可夫的指挥之下,1945年苏联军队进攻柏林,并占领了德国的国会大厦,迫使德国于1945年投降。由于朱可夫在二战中的巨大贡献,曾经获得了一次胜利勋章,曾经两次被鸣礼炮致敬,曾经被四次授予苏联英雄的称号。二战结束以后朱可夫在军队和人民心中的地位,甚至超过了斯大林。可以说因为二战,朱可夫达到了人生中最辉煌的顶点。这是斯大林所不允许的,所以他被免职了。斯大林都顾忌惧怕朱可夫,何况赫鲁晓夫呢?

赫鲁晓夫重新启用朱可夫是迫不得已

1953年斯大林去世以后,成为最高领导人的并不是赫鲁晓夫,而是马林科夫和贝利亚。掌握实权的是贝利亚,因为贝利亚是秘密警察的头子,掌握了内务部这个强力的部门。通过这个内务部,贝利亚掌握了苏共领导人的很多把柄。也就是说,只要贝利亚愿意,可以随时解除赫鲁晓夫的那个没有实权的中央委员会第一书记的职务。那么贝利亚会不会解除赫鲁晓夫的职务呢?一定会的!因为赫鲁晓夫就是斯大林用来制约和平衡贝利亚的,是为了避免贝利亚的权力过大。从一开始就决定了赫鲁晓夫和贝利亚是敌人,既然是敌人就要打击。贝利亚因为要处理德国事务,所以没有及时抓住机会。赫鲁晓夫彻底已经贝利亚出访德国的机会,进行了政治上的串联。把憎恨贝利亚的马林科夫等人联合在一起,等贝利亚回到莫斯科之后就被抓捕。赫鲁晓夫和马林科夫为什么能够成功的抓捕贝利亚,是因为朱可夫成为了国防部长。朱可夫调动军队控制了莫斯科,只要朱可夫支持赫鲁晓夫,就意味着军队支持赫鲁晓夫,也就意味着赫鲁晓夫控制了莫斯科。拥有军权的领导人才是真正的领导人。毕竟毛主席曾经说过:枪杆子里面出政权。清除了贝利亚之后,赫鲁晓夫成为了事实上的最高领导人。这个时候赫鲁晓夫又开始担心了!

担心谁呢?担心朱可夫。朱可夫的确帮助赫鲁晓夫夺取了权力,成为了最高领导人。但同时也让赫鲁晓夫意识到,朱可夫在军队中的影响力同样对他的权力造成了威胁。朱可夫可以支持赫鲁晓夫,也可以支持别的领导人。毕竟赫鲁晓夫不能保证朱可夫对自己绝对忠心,朱可夫也不可能对赫鲁晓夫绝对忠心;因为赫鲁晓夫没有那种让一个百战百胜的元帅沉浮的才能和气质。既然如此,应该怎么办?赫鲁晓夫的做法是解除朱可夫的国防部长的职务,使朱可夫失去了对军队下达命令的合法身份。

实际上,朱可夫的确可以帮助赫鲁晓夫掌握军队。但是,只要有朱可夫在军队就不可能真正听从赫鲁晓夫的命令。军队服从有本事的人,朱可夫就是那个光芒万丈的有本事的人。因此赫鲁晓夫对朱可夫是又爱又恨——爱他帮助自己夺取了权力,恨他影响了自己对军队的掌握。德高望重而又战功赫赫的军事将领是不能让领导人放心的。所以1957年被污蔑为阴谋夺权的朱可夫只好回家谈恋爱去了。后来娶了一个漂亮的老婆,生了一个可爱的女儿;可以算得上是仕途失意,爱情得意。

赫鲁晓夫嫉妒朱可夫吗?当然!不仅赫鲁晓夫嫉妒他,斯大林也嫉妒他。不是嫉妒他的长相,而是嫉妒他的战功赫赫,嫉妒他的德高望重,嫉妒他的被军队的认可。斯大林曾经指责朱可夫:“不谦虚,过于傲慢,把战争期间取得所有重大战役胜利的决定作用归功于己”。后来竟然污蔑朱可夫准备进行军事政变,干掉斯大林。就是用这种污蔑的手段,斯大林解除了朱可夫陆军总司令的职务,本质上表现出了斯大林对朱可夫的忌惮。钢铁般的斯大林忌惮朱可夫,暴躁的赫鲁晓夫忌惮不忌惮?那是一定忌惮的。赫鲁晓夫曾经说过:“朱可夫……我们正面临一次军事政变”。用我们中国人的话说就是功高震主,既震了斯大林又震了赫鲁晓夫。老大都害怕你了,你还想混吗?!

苏联没有建立起来正常的领导人继承制度

从十月革命以来,苏联有没有正常的领导人选拔制度。也并没有在苏联普遍的建立民主制度,苏联的一切权力集中于中央政府,把中央政府的一切权力都集中于最高领导人。最高领导人可以决定一切人的生死。在列宁时期如此,在斯大林时期如此,到了赫鲁晓夫时期当然也是如此。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没有权力的制约与平衡是多么可笑的一件事情,社会主义苏联竟然没有建立起人民民主制度是多么的可笑。最高领导人生前不确定由谁来继承权力;最高领导人死后下层的领导人是通过激烈的斗争然后上位。这其中充满了暴力!通过暴力获得权力的人会害怕什么?害怕暴力!所以得把拥有暴力的人清除掉!所以赫鲁晓夫清除了朱可夫。高度集中的政治模式即使斯大林模式,是有极大缺陷的。

赫鲁晓夫和朱可夫性格起了冲突

性格决定命运!朱可夫太直率,这种性格既不受斯大林的喜欢,也不受赫鲁晓夫的喜欢。朱可夫竟然能在开会的时候,指责马林科夫等人对大清洗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让他们辞职,让他们认罪伏法。还炫耀说自己没有在大清洗运动中下过任何命令。这都引起了赫鲁晓夫的不满,因为赫鲁晓夫在大清洗中也是不干净的。朱可夫成功的把自己孤立了!赫鲁晓夫这个人性格是比较暴躁的,能够在联合国开会的时候拿皮鞋敲桌子的领导人只有这一个。这种暴躁的性格使赫鲁晓夫在日常的行政中变得刚愎自用,不听人言。赫鲁晓夫搞的玉米种植运动是不符合苏联的地理环境的,但赫鲁晓夫并不听从科学家的建议,导致了最后的失败。两个都觉得自己是天下第一的人是无法共事的。

总而言之,赫鲁晓夫认为朱可夫是自己的救命稻草,用完了自然要扔掉;赫鲁晓夫认为朱可夫是自己掌握最高权力的绊脚石,自然要搬掉;赫鲁晓夫认为朱可夫服从自己领导的可能性不大,自然要赶走。说到底,朱可夫的凄凉悲剧人生,不仅仅是赫鲁晓夫的嫉妒,最致命的是两人产生了权力上的斗争!朱可夫是苏联高层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苏联军神朱可夫为何身后凄凉,只因赫鲁晓夫的嫉妒吗?

1957年10月26日,苏共官方报刊《真理报》在末版刊发了一则消息,解除朱可夫国防部长的职务,由马利诺夫斯基接任。这则消息由于字体较小,篇幅很短,并未引起人们的注意。

11月3日,《真理报》又在头版头条原文登载了两份苏共中央委员会的文件,不但再次提及解除朱可夫国防部长的职务,还取消了他党中央主席团成员和中央委员的资格,同时罗列了他的一系列重大错误。

此后,朱可夫身处困境,回到了离莫斯科不远的家乡,靠钓鱼和撰写回忆录打发余生,从此彻底地退出了苏联的政治舞台。

众所周知,朱可夫是一位享誉世界的将军,他一生功勋卓著。尤其是在二战期间,朱可夫率领苏联红军同德国法西斯浴血奋战,成为了二战时期苏联最著名的将领。他几乎策划和指挥了苏联所有对德战争,包括著名的列宁格勒保卫战、莫斯科保卫战、斯大林格勒战役、库尔斯克战役和攻克柏林战役等等。

(朱可夫画像)

朱可夫曾6次获得“列宁勋章”,4次获得“苏联英雄”称号,这在苏联历史上都是绝无仅有的。那么,这样一位战功彪炳,受人景仰的元帅,为何结局如此凄凉呢?

一、朱可夫实力太强,威信太高,甚至超过了斯大林。

二战胜利后,战功卓著的朱可夫已担任了最高副统帅,国防部长和陆军总司令等要职,深孚众望。在1945年6月24日的红场举行的“胜利阅兵式”上,斯大林钦点朱可夫为阅兵首长。

在阅兵仪式上,朱可夫骑着高头大马,昂然行进在阅兵队伍的最前列。在他的身后则是在二战中立下赫赫战功的将军和元帅们,以及由作战部队、海军部队和莫斯科卫戍部队组成的阅兵队列。

在此次阅兵式中,朱可夫成为了万人瞩目的英雄,眼神中透着万丈豪情和骄傲。他所享受的礼遇,甚至超过了站在高耸的列宁墓上观礼的斯大林。这天,朱可夫出尽了风头,兴高采烈地离开了阅兵现场。而斯大林则是默默无语地走下观礼台的。

1946年3月,朱可夫担任了国防部长和陆军总司令,他的锋芒如日中天,似乎已经盖过了斯大林。

6月9日,苏联部长会议通过决定,正式解除朱可夫的陆军司令和国防部副部长职务,调任敖德萨军区司令员。

斯大林给出的理由是,朱可夫“不谦虚,过于傲慢,把战争期间的功劳归于自己;在他的周围聚集了一批垮掉的和被解职的人员,并以此来对抗政府和最高统帅部;批评斯大林的一些措施”等。

(斯大林画像)

二、朱可夫数次帮助了赫鲁晓夫,但又对赫鲁晓夫构成了新的威胁。

斯大林死后,赫鲁晓夫当上了苏共总书记,朱可夫的命运似乎迎来了转机,他又被任命为中央候补委员和国防部第一副部长。

1953年6月,赫鲁晓夫准备清除自己的政治对手贝利亚。贝利亚不但控制着庞大而强悍的克格勃,连整个克里姆林宫的卫队也是他的人。这时的赫鲁晓夫想到了朱可夫,决定成立由朱可夫和莫斯科空防司令莫斯卡连科等人组成的“执法逮捕队”,他要用朱可夫在军队中的声望和他对贝利亚的仇恨,打倒贝利亚。

在1953年6月26日的苏共中央主席团的会议上,当马林科夫发出逮捕贝利亚的信号时,朱可夫第一个闯进了会议室,并对贝利亚下达了那句著名的命令:“把手举起来!”

于是,朱可夫帮助赫鲁晓夫度过了第一个政治难关,他也随即得到了升迁,再次成为中央委员,并担任了国防部长。

1956年2月,赫鲁晓夫在苏共12大会上做了反对斯大林个人崇拜的报告后,朱可夫坚定地站在了赫鲁晓夫一边,第二次帮助了赫鲁晓夫。

1957年6月,赫鲁晓夫在反对“反党集团”的斗争中,面对着马林科夫、卡冈诺维奇和莫洛托夫等人的一起发难,面临着被解职的危险。

于是,赫鲁晓夫采取了拖延战术,在朱可夫的帮助下,动用军机,在极短的时间内,迅速地把中央委员从全国各地接到了莫斯科,成功召开了中央全会,从而一举扭转了赫鲁晓夫的劣势,助他在这次政治斗争中全身而退,成为了赫鲁晓夫致“反党集团”于死地的最尖锐的武器,朱可夫第三次帮助了赫鲁晓夫。

但是,赫鲁晓夫在赢得这场斗争后,愈发感受到了朱可夫的威胁。尤其是朱可夫极力反对军队中的政治工作,弱化苏共对军队的指挥,削弱军队中党组织的作用,排斥政治家对军队的干预。

这让赫鲁晓夫感觉危险和恐惧,意识到军队的实权仍然掌握在朱可夫的手里,而他并非这个苏联武装部队的最高统帅。于是两人不可避免地开始了权力的争夺。

1957年10月,正当苏军即将开展基辅军区军事大演习时,朱可夫被安排出访阿尔巴尼亚和南斯拉夫。9日,苏共中央主席团作出决议,撤销朱可夫主席团委员和中央委员资格,解除他的国防部长职务。

(赫鲁晓夫旧照)

三、朱可夫在政治上的稚嫩。

在斯大林时代就已经吃过苦头的朱可夫,却不知道收敛,任然一味地锋芒毕露,缺少相应的政治斗争手段和方法。

当年苏共中央通过的关于朱可夫“罪状”的决议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朱可夫在政治上的稚嫩。

决议中指出他“破坏党关于领导武装部队的列宁主义原则;在军队中培植对他的个人迷信;党性不纯”等等,归根结底就是朱可夫在军队中削弱党的领导。

这在当时苏联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是不可想象的,后果也是极其严重的。就像后来赫鲁晓夫谈到朱可夫时所说的:“朱可夫是一位优秀的军事战略家,但是他不是一个政治家,他的政治智慧是不够的,他有波拿巴式的意图。”

1958年3月,朱可夫正式退休。此后的朱可夫,就在钓鱼和写回忆录中度过了剩余的日子。1974年6月18日,一代名将朱可夫元帅溘然长逝,享年78岁。

(参考资料:《朱可夫》)

苏联军神朱可夫为何身后凄凉,只因赫鲁晓夫的嫉妒吗?

不吹不黑,朱可夫自己也有自己的问题。而且老实说朱可夫元帅晚景也远说不上凄凉,只是被驱出权力中心而已,该享受的待遇一样都没缺,说什么凄凉,身后更是葬于红场边上,这可是俄国人最大的哀荣!如果把一个国家形容成一家公司的话,朱可夫元帅就是苏联这家大公司里的技术大拿,在公司生死存亡之际,立下过力挽狂澜的汗马功劳,然而事后把自己投入到公司决策层,参与最顶层的政治斗争,在这个非他所长的领域,失败就是早晚的事情。早在斯大林时代,他先被放逐到敖德萨,又被放逐到乌拉尔,其实对他本人是一件好事,前面之所以要说朱可夫是苏联这家公司的技术大拿,正因为这个技术大拿技术上固然很有一套,但持才傲物、不把公司里各位技术小白放在眼里,上至老总、下至门卫大爷,统统都是垃圾这种心态,和所有技术大拿都是一样一样的,那么人际关系可想而知,朱可夫在反贝利亚和第一次倒赫鲁晓夫之役中,居然没站错队倒大霉,已经很令人惊奇了,而他在保赫成功后,当着赫鲁晓夫的面,霸气的宣称没他的命令,军队一辆坦克都别想动。霸气归霸气,可是光这句话,赫鲁晓夫后来给朱可夫扣上“搞波拿巴主义”的帽子,一点都没错。别说在集权国家,在任何国家和组织中,负责暴力机构的大佬敢当着老总说这句话,都不会有好下场的,人民可以不负责任的爱屋及乌,因一个人过去的功劳容忍他的行为过错,而政治是残酷的,任何政治头目,要考虑的就只是你是否有造反的能力,而不是你是否有造反的意愿!说起来朱可夫命已经非常好了,苏联历任领袖,除最后那位窝囊废地图头之外,有杀心有手腕的领袖中,唯独赫鲁晓夫是一个感性的人,也只有赫鲁晓夫会在要不要整朱可夫时,还会有感念他二战功劳的情怀,不会考虑要至他于死地。赫鲁晓夫这个人,是苏联领袖中的一个异类,他的手腕、他的立场我们不去评价,但说赫鲁晓夫是唯一没有官僚气的,一点没问题。处理朱可夫这件事上,也看的出其心胸。说起来苏联的集权体制,造成我们看起来位高权重的朱可夫元帅,在很多时候,也是很身不由己的,不过在朱可夫参与的那些活动中,他本人确实并非身不由己,而是热衷主动的,这对于不掌握军权的那些参与者,朱可夫这种双刃剑,本来就是利用和消灭的对象,遇到赫鲁晓夫只是把他驱除出权利中心,对赫鲁晓夫也是冒着很大风险的。说赫鲁晓夫嫉妒朱可夫,真是无稽之谈。

苏联军神朱可夫为何身后凄凉,只因赫鲁晓夫的嫉妒吗?

出身于鞋匠世家的苏联元帅朱可夫,一生结过两次婚,只有三个女儿,没有儿子。他支持赫鲁晓夫上台,清算了斯大林,可能是功高盖主吧,赫鲁晓夫对他一直心存忌惮,他三个漂亮的女儿一直受到监视,不得自由。苏联解体,她们才得以解脱。朱可夫元帅无后,可谓身后凄凉。赫鲁晓夫是否出于嫉妒,这只能是猜测,个中缘由没有定论。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