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的安禄山是怎么突然武力大增的?
谢谢悟空邀请
有句谚语: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同样,唐朝安禄山的武力也不是一夜之间就变得强大起来。安禄山的智商极高,又因外表给人以敦厚老实的感觉。因此,其行事极具迷惑性。以至于起兵叛乱的消息刚传到京城时,唐玄宗仍坚持认为这只是误传罢了。
钻营有术安插眼线,笼络人心收获满朝好评安禄山的外表,史书是这样描述的: “外若凝直”,就是看上去老实巴交傻傻的。除了外表没有“杀伤力”讨人喜欢,他还精通多种少数民族语言,这为他日后网罗各少数民族人才提供了便利。
安禄山世故圆滑深谙钻营之术,总能把握时机找到靠山。先是认张守珪为干爹,借着这层“父子”关系登上政治舞。而后又认杨贵妃为干娘,凭“母子”关系出入皇宫借机接近唐玄宗,以便向其大表忠心。当唐玄宗以嘲讽的口吻问他肚中装有何物时,安禄山不假思索张口就答: “只有一颗忠心。”
安禄山在范阳时,就时刻留意朝廷的一举一动。先把刘骆谷安插在长安,随时打探各种消息。同时,儿子在长安做官,儿媳妇是宗室之女,更容易得到朝廷的第一手讯息。其后更安插吉温在长安作为耳目,将收集到的信息全反馈回范阳。
贿赂朝廷官员,是安禄山另一个手段。只要有朝廷官员到范阳视察的,不分年龄大小,职位高低,一律贿赂。安禄山到京城时,更会按各高官的个人喜好来进行不同形式的贿赂。“吃人嘴软拿人手软”,朝廷里的官员收了好处,自会对安禄山大肆吹捧,好评如潮。
恩威并施搜罗人才,建立“独立军队”安禄山不仅钻营有术,在军事上也有一套。因“声威振于绝漠,捍御比于长城,战必克平,智能料敌。”安禄山成了卫国守边的万里长城。他揣摩到了唐玄宗只求天下太平边疆安宁的心思,在与契丹、奚的多次交战中,安禄山胜多败少,保卫了唐朝的东北边疆。
安禄山是胡人,对出身于少数民族的官兵有特殊感情。但对有能力的汉人,也同样看待、同样重用。并且,李林甫的专权及他为唐玄宗出的以蕃将替代汉将的馊主意,铺平了安禄山身兼三镇节度使的道路。
坚持用人唯贤,大量网罗汉族与少数民族有才能的人,完善人才储备。如俘虏李猪儿、酷吏吉温、奚族名人张孝忠、李宝臣、柳城胡人李怀仙、唐太宗四世孙李之芳、薛仁贵之子薛蒿等,其中的胡人更成为日后叛乱的猛将。
安禄山对生活在东到靺鞨北至突厥广袤土地上的各族人民,采用恩威并施的手段,使他们心悦诚服。凡不愿接受统治的,不是出兵威胁就是诱杀。凡主动归附的,除亲自接见,还分给粮食配以妻妾,使不少人对其感恩戴得。
自此,突厥、契丹、奚、回纥、鲜卑、仆固、同罗、室韦、靺鞨、柳城胡等政权中的大批人才加入到了安禄山的军队中。这些人常年打仗,军事素质极高,将其与汉族将士配合协同作战。据唐代《安禄山事迹》记载,其父子军“精兵无敌于天下”。
因此,在与杨国忠交恶后,得知其将被削去兵权时,提前做好人才与武力储备的安禄山,能够迅速组成一支强大的军队,并在叛乱中大败唐朝军队,让人感觉仿如一夜间武力大增。
唐朝的安禄山是怎么突然武力大增的?
我是【今古言堂】,感谢题主的邀请,这个问题我来答。
安禄山,一个几乎颠覆盛唐王朝,为曾经繁盛的唐王朝带来万劫不复之祸的男人,他的野心与他的欲望一样无法被填满。
面对唐王朝一次又一次对他的信任与重用,他想到的不是回报赏识他的唐玄宗,反而是在看透了唐王朝的外强中干后,选择了反叛,满足自己的野心。下面今古就为大家介绍一下安禄山的军事实力是如何一步步膨胀起来的。
初为捉生将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唐玄宗任命的幽州节度使张守珪,以安禄山、史思明为捉生将。
安禄山、史思明在唐玄宗在东北边境实行,委任骁勇善战之蕃将安抚、钳制奚族与契丹族的机会中,逐渐获得了唐王朝的信任。
获得营州军权唐玄宗在734年灭掉契丹将领可突于之后,为加强对东北地区的控制,继续加大对幽州军备的投入,并使安禄山获得了营州的军权。
“八月,乙未,以禄山为营州都督,充平卢军使,两蕃、勃海、黑水四府经略使。”安禄山成为范阳节度使,独掌幽州兵权之后随着安禄山在营州地区镇压边族事务处理果断,为东北地区唐朝的统治营造了良好的局面,为此唐玄宗进安禄山为范阳节度,使他完全控制了幽州地区的所有军权。
玄宗封安禄山东平郡王,独揽三镇节度使天宝二年(743年),安禄山又申请将怀远军纳入范阳节度使管理;
同年,唐玄宗再次设置卢龙军,划归于平卢节度使;
天宝九年(750年),唐玄宗赐安禄山为东平郡王,自此唐朝封异姓王的开端。并在八月任命安禄山为河北道采访处置使;
天宝十年(751年),安禄山向唐朝索要河东节度使的职位,被唐玄宗允诺。自此安禄山不仅领有了唐王朝在幽、营地区的军事大权,连河北道的行政权及军权也被其掌握了,可以说整个唐王朝在东北方向的所有军力都交由安禄山一人之手。
结语此时的唐朝,对节度使军权的控制力削弱,节度使逐渐将帅专兵,尤其是安禄山所辖的东北三镇,不仅拥有着全部的军权,同时还在三镇中任意截流中央财税,以供军需。唐朝用来防御奚与契丹两蕃和东北诸族的唐朝精兵已完全归安禄山私人所有。
经过唐朝开元、天宝年间,持续三十多年的努力经营,安禄山在安史之乱爆发前,已经将幽州地区的军力建设成为唐朝最强,当时整个唐朝只有10大节度使,军力49万,而安禄山一人就兼任了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这三镇紧密相连,军力又是边镇之中最强者,拥兵15万,实力强大。
而反观唐朝内部,此时府兵早已腐朽,不堪大用,而京畿禁军仅有12万且大多未经战事,战力堪忧。同时,其他节度使的兵力大多在遥远的西北地区,对安禄山的三镇钳制作用几乎为零,而安禄山已经封王,他的仕途已到天花板,而军力强盛的三镇与繁华的长安距离又不远,盛唐也开始出现衰败的迹象,这才使得安禄山的野心得以放大,毕竟对于这个胡人来说,哪有放在嘴边的肉不吃的道理。
于是乎,安史之乱爆发,大唐——盛极而衰!
我是【今古言堂】,喜欢我的文章,可以关注我!
唐朝的安禄山是怎么突然武力大增的?
谢邀!
安禄心的实力不是突然大增而凭空出现的 ,而是在暗中慢慢成长起来的,在机会成熟时才突然爆发的。
安禄山,703年正月初一出生,757年正月初五死亡,真的是正月里来又正月里去。籍贯是现在的辽宁,本姓康,父亲是粟特人,母亲是突厥族的巫师,以占卜为生。幼年丧父,跟随母亲长大。后来母亲改嫁,继父待他不好,他就逃离家庭,改姓为安。
近墨者黑,安禄山跟母亲继承了忽悠人的天赋。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安禄山天赋天赋异禀,能说六种语言,性子阴毒狠辣。
长大后,安禄山发挥自己的特长,做了协助商人商议物价的牙郎,从中赚取佣金。微薄的佣金不够他花,就时常干一些偷、抢劫、骗等见不得人的事情。
732年,安禄山的时运来了。安禄山偷羊被抓获,幽州节主官张守硅判了他死刑。(安禄山应该有其它的案底,偷羊不至于判死刑的。)
安禄山知道张守硅是大唐纵横天下的名将,就对症下药道:“张将军难道不想边疆立功吗?我就是那个可以帮你征战番族的人啊,何故要杀我这样的壮士呢?”张守硅见他气度不凡,又白白胖胖的喜欢人,就让他为自己打仗。
安禄山果然骁勇,每次出战都能带着俘虏、财物回来,从而得到了张守硅的信任。之后安禄山发挥自己高情商的特长,认张守硅做了义父。有了张守硅这个义父打底,安禄山开始青云直上了。
靠张守硅的保护,安禄山很快组建了私人势力。并且利用权力和私人势力,胡汉通吃,用尽各种办法捞钱。然后,安禄山用钱四处经营人脉,打点官场,以获得更大的权力,培植更大的私人势力。然后,再去捞更多的钱。
如此,安禄山的“钱”与“权”形成了良性循环。靠着这种循环,安禄山开始崛起了。
732年,29岁的安禄山遇到张守硅时,还是偷羊贼。
740年,安禄山做到了平卢兵马使。
744年,安禄山接替裴宽做了范阳节度使。
安禄山的官越做越大,“情商”也随之增高,与皇帝、朝堂上所有人搞得亲如一家。与奸相李林甫的关系好也就罢了,还认杨玉环做了义母,这就太显安禄山的功夫了。
要知道,安禄山比杨玉环大了16岁,并且杨玉环的身份很敏感。安禄山能心安理得、正大光明、还能让天下人心服口服的认下杨玉环这个义母,真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
为了讨皇帝和杨玉环的欢心,安禄山竟然跳起了胡旋舞,旋转的速度极快,就象旋风一样,让宫廷的专业舞者汗颜不已。要知道安禄山是个体重330多斤的大胖子。据说安禄山肚子上的赘肉垂到了膝盖上,穿个衣服都要几个人帮忙才能穿得上。
安禄山的努力是有回报的,皇帝对他的宠信甚至超过了自己的太子。皇帝为了让安禄山陪伴自己,在勤政殿座位旁边放了一个屏风,屏风的另一边就是安禄山的座位。
751年,安禄山进宫见唐玄宗,主动求取河东节度使一职。臣子哪里有主动要官的,亘古罕见?这分明是对皇帝不见外。唐玄宗结果真的答应了,显然皇帝是把安禄山看做自家人了。
安禄山除了在朝中担任的官职,还兼任河东节度使、平卢节度使、范阳节度使。安禄山在朝堂内外,都算得上是权势滔天,能只手遮天的大人物。
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他的大儿子安庆宗任太仆卿,娶太子的女儿为妻。小儿子安庆绪也身居高位,做了鸿胪卿。
安禄山出身是一个巫师神婆子的孩子,能在大唐富贵以极,按理说应该知足了,偏偏安禄山的野心就是不满足。而想要更进一步,就只有造反自己做皇帝了。
安禄山起初经营私人势力,是为了抢劫财物、寻找安全感,后来就是出于政治上野心的考虑了。安禄山有来自朝堂的保护伞,经营私人势力是极为方便的。
安禄山提拔一大批亲信,占据了3镇的所有重要职务,替他以近乎抢劫的方式敛财。安禄山还派兵侵略契丹人、奚人,进行赤裸裸的抢掠,迫使他们进献牛羊、马匹、人丁。安禄山还以抵御外敌为名,在范阳的北边修筑雄武城,在里面囤积粮草、兵械、牛羊和战马,其中的战马有近2万匹。
有了物资,还要练出强兵。性格阴狠毒辣的安禄山军纪极严,训练出的部队战力很是强悍。安禄山还不断的征讨邻近的异族,一面抢劫,一面磨练军队。
752年深秋,安禄山带兵6万自平卢出发,深入契丹境内2000余里。期间为了保证进攻的突然性,全军竟然以每日300里的速度前进。数字是最能说明问题的,一支规模6万人、能以每日300里的速度行军的军队,就大唐来说,这支军队已经是少有的强军了。
除了军事方面的准备,安禄山还在朝中安插耳目,朝堂上一举一动都能及时得知。
安禄山在野蛮生长的时候,唐朝已经出现了盛极而衰的迹象。
唐玄宗沉迷于歌舞享乐,终日在梨园中发挥自己的艺术细胞,荒废了政务。朝堂上官员结党营私,争权夺利,腐败成风,地方官员更是变本加厉。在官员们的“努力”下,大唐的根基被毁坏了。
751年,杨玉环的族兄杨国忠为获得政绩,发起南昭之战。结果大败,唐军阵亡6万有余。
杨国忠为证明自己的“决策”正确,要求玄宗发起第二次南诏之战。在关中平原、华北平原等富庶地区征兵,各级官员趁机从中捞好处,搞得民间乌烟瘴气,怨声载道。
753年,关中出现严重的水灾,庄稼颗粒无收,饥荒造成了遍野的灾民。请求朝廷赈灾的奏折,很快送到了皇帝面前。杨国忠却说水灾没有影响庄稼,没有所谓的饥荒,皇帝信以为真。
然后杨国忠严惩了上报饥荒的官员,再也没人敢上保饥荒的事情。朝廷不赈灾,灾民只有自生自灭。政府不管灾民就算了,该有的征发却没有一点减少,甚至还要变本加厉的征发。民间的愤怒,可想而知。
754年,杨国忠派御史李宓(就是电视剧《长安十二时辰》中的李宓)带兵再次征讨南诏,结果唐军再次大败而回。
前后两次兵败南诏,军队损失约20万。堂堂的唐朝大军虚弱到这种地步,连南诏小国都打不过。
这一切,都被安禄山看在眼里。他认为大唐已经是政治腐败无能,民怨沸腾,军队没有战斗力。属于是外强中干的纸老虎,不堪一击。
安禄山与李林甫、太子是一党,是杨国忠的政敌。李林甫虽是奸佞,却极擅长权术,能抗衡杨国忠,为安禄山保驾护航。
752年李林甫死后,杨国忠独揽大权,开始打击安禄山、太子一派。杨国忠不敢拿太子怎样,却敢动安禄山。
杨国忠先在皇帝面前说安禄山要谋反,皇帝不理睬。杨国忠就派哥舒翰身兼陇右节度使、河西节度使,牵制安禄山。
754年,安禄山谋求宰相一职,皇帝也答应了。杨国忠却说安禄山目不识丁,不能做宰相,皇帝只封安禄山做个左仆射。就这样,杨国忠封杀了安禄山的“上升”空间。
安禄山这样嗜权如命的人,自然不会善罢甘休的。可是杨国忠这样级别的人是贿赂解决不了的,义母杨玉环也帮不上忙,走正常途径又不是杨国忠的对手,安禄山只能另寻捷径。
想来想去,安禄山决定造反。大唐现在那么不堪一击,连个宰相都不给自己做,干脆造反吧!
经过严密的准备,755年11月安禄山打着清君侧,消灭杨国忠的名义起兵造反。安禄山带着15万胡汉混编的大军,从范阳出发南下。
安禄山的15万大军是经过严格训练的,又久经沙场,装备精良。作战计划事先经过严密的考虑,早就定好了。一路上对手有哪些,具体怎么打,都是心中有数的。
反观唐军却承平已久,军民疏于战事,武备废弛。最关键的是,有战斗力的军队都在边境藩镇的手里,内部腹地没有精锐的军队。仓促之间唐军也来不及仔细 筹划,根本抵挡不住安禄山的叛军。
安禄山起兵后,一路过关斩将,封常清、高仙芝都败下阵来。一直到潼关才遇到了象样的对手――哥舒翰的8万步骑。
哥舒翰自知野战打不过叛军,采取了据关自守的正确战术。此时,郭子仪、李光弼的兵马在常山郡大败叛军,收复十几个州郡,让安禄山首尾难顾。只要能把判军主力挡在潼关,就能逐渐扭转局面。
然而,皇帝急于破敌,强令哥舒翰帅部出战。哥舒翰部出城野战,被叛军打得大败,哥舒翰本人也兵败被俘。
哥舒翰兵败的消息传来,太子李亨立即到灵武布防,唐玄宗则逃亡四川。唐玄宗走到马嵬坡时部队哗变,要求处死祸害天下的杨玉环。唐玄宗无奈,只好杀了杨玉环以谢天下。
安禄山占领长安后,没有享受多久君临天下的感觉,就被自己的“团队”――儿子和谋臣所杀,一命呜呼了。
756年末,安禄山原本因为肥胖而长的满身疮疖突然发作。安禄山被折磨得难以忍受,脾性更加暴戾,对身边的人动辄非打即杀。
757年正月初五,安禄山的儿子安庆绪、谋臣严庄、近侍李猪儿不堪忍受其暴行,把他合谋杀掉。安禄山的一生,以他意想不到的形式结束了,大概是上天在惩罚他吧!
就安禄山的造反过程来看,安禄山的军队并没有强大到无解的程度。它之所以强大,完全是唐朝本身的腐败堕落、及内部兵力空虚造成的。如果唐朝本身没问题,安禄山的15万军队根本就翻不出什么浪花来。
安禄山潼关受阻于歌舒翰时,郭子仪、李光弼已经成功抄袭其后路。如果唐玄宗任由哥舒翰施为,安禄山就败局已定了。(本文原创,图片源于网络。)
唐朝的安禄山是怎么突然武力大增的?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安禄山本来就是唐朝最有实力的军阀。
他是范阳节度使,平卢节度使,河东节度使,掌握今天河北省、山西省以及辽宁西部的军政大权。
当时全国只有10大节度使,安禄山就占了3个,等于是其中三分之一。
更倒霉的是,10大节度使中:安西、北庭、拢右、朔方、河西五大节度,拥兵25万,占全部全军总量的52.7%,却必须驻守西北和西南地区,都面临强敌吐蕃、突厥、南诏,不能随便抽调到内地作战。
那么,大唐可以调动的机动兵力中,安禄山占了几乎一半。
同时,安禄山长期同奚族和契丹族打交道,必要时候可以争取这些游牧部落的强力支持。
所以,安禄山能够动用的常备军力,就有至少15万。
后期不断增兵,军队数量又有猛增。
而大唐能够使用的机动兵力不过15万到20万,关键是素质比较差。
安禄山的部队需要长期对付当时北方游牧部队,时刻备战和交战,所以战斗力很强,同于大唐边境部队。
由于大唐的作战都在边境,精锐善战部队也都在边境。
中原腹地多年没有战争,府兵制度已经相当腐败。
曾经精锐的府兵已经久不操练,士兵好几代没有看到过敌人,都沦落为民兵性质的混混。
后安禄山的大军杀来,尤其是游牧骑兵凶神恶煞的进攻,这些府兵闻之丧胆,更不要说打仗了。
安禄山也就是看清楚大唐中原部队战斗力低下,才敢于叛乱的。
其实,即便如此,如果大唐迅速招兵买马,正确应对,还是可以对付安禄山的。
比如扼守关卡,抽调边境主力,加强现有部队训练,大量征集新的部队,完全可以消灭安禄山。
毕竟安禄山是叛军,内部成分复杂,只要一次决定性大败就会崩溃。
但李隆基又采用的错误的军事战略,不懂军事却干涉将领指挥。他迫使将军们在部队实力不足,新编部队训练没有完毕情况下,擅自去野外和安禄山决战,结果一战崩溃,主力差点就被歼灭。
这导致潼关失守,长安沦陷。
唐朝的安禄山是怎么突然武力大增的?
安禄山在30岁之前一直是个商人,30岁以后才步入军旅生涯
安禄山是胡人,生于辽宁朝阳,因母亲嫁入安家(胡人),他才改名叫安禄山。他从小心浮气躁,一直想成大事,奈何一直从商,无权无势。
30岁那年,他突然想通了,若想有权就得有兵。于是他弃商从戎,并以惊人的速度,在四年内就就当上了平卢将军。40岁那年,安禄山就升任平卢节度使。要知道,当时节度使的权力是非常大的。一镇节度使,就相当于一方诸侯!
这以后的十年内,他一路晋升,像是坐上了火箭。49岁那年,就已经是三镇节度使!从一个赤手空拳的商人,到一方诸侯,安禄山能成如此大业,必有其过人之处。
时势造英雄边疆向来是中原王朝的忧患之地,保的了边疆才能保一国,国家安全了,才能繁荣昌盛。唐玄宗非常清楚这一点,在西北和东北都设置了手握重兵的节度使。
在西北,唐帝国向来采取主动攻击的政策,这是由太宗时就决定的。东北虽形势不比西北严峻,但也有契丹人在虎视眈眈。所以,东北的平卢节度使就被玄宗寄予厚望。而安禄山恰好就在东北混,他的势大是有政策扶持的。
心狠手辣,玩弄权术若是东北能固若金汤,玄宗自会高兴。而安禄山恰好就抓住这一点,只要契丹使者一来,就将其杀掉,割下首级献给玄宗。玄宗一看安禄山献来的头颅,以为东北打了大胜仗,自然就重赏安禄山。
不仅如此,为了讨得玄宗的欢心,他还贿赂官员,让他们在玄宗面前美言自己。这一来二去,安禄山的“能力”是被玄宗看到了,自然是受宠了。
花言巧语,善于伪装安禄山平时满脑鬼点子,但在玄宗面前就表现的憨厚老实。每次见到玄宗,他就会说誓死为玄宗保卫边疆,扬大唐国威。
有一次,玄宗看到安禄山大腹便便的样子(据说安禄山有350斤重),就问他,“你肚子里都装的是什么啊?”安禄山一脸忠诚地说,“装着对陛下的赤子之心!”玄宗已经不是当年的明君。忠臣他不待见,倒是很喜欢安禄山这种阿谀奉承的小人。
玄宗的昏庸天宝十四年,安禄山起兵谋反,并以浩浩声势,在短短34天内就攻破了东都洛阳。在看到一群大将平定无果后,玄宗气不打一处来——朕要亲征!不过,在杨贵妃的枕边风下,玄宗打消了念头,派正在京城养病的哥舒翰镇守潼关。结果大获成功,反叛大军整整半年都没有攻破潼关。此时,玄宗求胜心切,不顾大臣反对,让哥舒翰出关解决叛军。令玄宗没想到是,这正巧中了叛军的计,唐军全军覆没,哥舒翰被俘,潼关失守!
结果大家也都知道,玄宗出逃,贵妃被逼死,回长安时已物是人非。
唐朝的安禄山是怎么突然武力大增的?
安禄山是营州柳城(今辽宁锦州)杂胡,本姓康,母突厥人,后再嫁胡将安延偃,故冒姓安氏。安禄山通六种“蕃语”,曾任“诸蕃互市郎”。后投靠唐军,因骁勇善战而被幽州节度使张守珪收为捉生将。因残酷镇压契丹、奚人有功,得到玄宗信任。天宝元年,安禄山被擢为平卢节度使,天宝三载,兼范阳节度使,天宝十载,又兼河东节度使,拥有重兵18万人,在各节度使中实力最为雄厚。
安禄山为人狡诈,善于逢迎,常厚赂往来,竭力讨好玄宗与杨贵妃。他多次深入长安,在与朝官及宫廷的结纳中,对唐政府的腐败和京畿空虚的情况有了充分的了解,“有轻中国之心”,萌发了蓄意谋叛的野心。于是暗地里扩充军马,积聚粮草,笼络众心,任用失意汉人儒生严庄、高尚为谋主,并用胡将32人代替汉将,又收养同罗、奚、契丹等8000壮丁为“曳落河”,作为军事骨干。安禄山的同乡密友史思明,也出身于杂胡,经历与安禄山早期颇为相似。他曾入京奏事,博得了玄宗的喜欢,赐名思明。安禄山起兵时,史思明官至平卢兵马使。在经过10余年的精心准备后,便于天宝十四载冬,以“将兵入朝讨杨国忠”相号召,发兵15万,在范阳举起了反叛大旗。因他的密友史思明与其协同叛乱,故史称“安史之乱”。次年正月,安禄山在洛阳称帝,国号大燕。安禄山坐镇洛阳,恣行暴虐,导致众叛亲离。至德二载(757年)正月,安禄山之子安庆绪在汉人严庄等的密谋下,杀父自立。
所以说安禄山的强大是毕然的,心狠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