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帽子”一词源于哪个朝代?有何依据?
“绿帽子”这个词不用我多解释,估计亲们都知道是什么意思。
妻子红杏出墙,不守妇道和第三者通奸,妻子的这种行为就是给丈夫戴了一顶绿帽子。
“绿帽子”这个词是随历史慢慢演变过来的,至少有上千年。在古代,绿色和青色被人们视为贱色,我猜想这和种庄稼的人身份低微有关。
官宦之家的人不穿这两种颜色的衣服,只有低微的人或者戏子、开妓院的老鸨、仆人等穿绿色或青色的衣服。
如果不穿这样的衣服,但必须头裹绿头巾,以示区别。
顺带一提,关羽的绿帽子是个例外。关羽戴绿帽大概起自宋末元初。宋朝民间说书唱戏的很兴盛,戏子们本来从事的是贱业,平常头裹绿头巾。
有一次饰演关羽的没解下绿头巾,结果演出效果很好,戏台下的观众说:“关羽红脸配绿帽,在远处看得清清楚楚,十分英俊威武,以后就这样装扮吧。”从此关羽的服饰就定为了绿袍绿帽。
(回到主题)有关“绿头巾”的人和事:比如汉朝汉武帝刘彻的姑姑长公主刘嫖,在丈夫死后,她和英俊的小伙子董偃相好,二人上演了一场旷世“姐弟恋”。
刘嫖身份很高,是当今皇帝汉武帝刘彻的姑姑,后来还成了刘彻的丈母娘。刘嫖即便找情人也找个门户相当的吧,可是董偃的身份很低微,估计就是个“午夜牛郎”的角色。董偃的头上就裹着绿头巾,刘嫖并不嫌弃,常带着他出入各种场合。
有人考证说“绿帽子”这个词是唐朝一个叫李封的县官发明的,据说他在延陵任县官时,规定若官吏有罪,可不加杖罚,但必须头裹绿头巾以示羞辱,期满后才能解下。
到了元代,《元典章》(元朝官修书籍)规定:娼妓之家长和亲属男子必须头裹青头巾,以示贱业。
从这时起,“青头巾”和娼妓、男性有了联系。由于青色和绿色很接近,后来人们习惯说“绿头巾”。
到了明、清两朝,“绿帽子”这个词成了专用词,指出轨妻子送给丈夫的“礼物”,一直流传到现在。
有关绿帽子的传说很多。比如有一对卖布夫妇,妻子和隔壁老王有了奸情。
有一次,丈夫说是出去旅游,妻子很高兴,于是邀请老王来家中玩,谁知丈夫没赶上车次,半后晌回来了,吓得老王躲在床底下过了一夜。
妻子到后来想了个办法,他用绿布给丈夫做了一顶绿帽子,丈夫戴上正合适,妻子在旁边还一个劲地夸英俊。
妻子对丈夫说,帽子省着戴吧,出去上货就戴上,平时就收起来。丈夫说“行”,在家邋遢点没关系。
其实这是妻子的阴谋,他告诉隔壁的老王,只要看到她老公戴着绿帽子出去,就说明我老公出去上货了,你就赶紧过来。自从有了绿帽以后,奸夫淫妇如鱼得水,三人相安无事。
文/秉烛读春秋“绿帽子”一词源于哪个朝代?有何依据?
“绿帽子”一词本来没有特殊含义,是随着历史的演化,赋予了特定的含义。关于这个词的特定含义,究竟产生于哪个朝代,并无定论,有人说最早产生于春秋时期,也有说产生于两汉,还有一种说法是元朝,或者明朝。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绿色代表了什么意义,及其演变过程。
颜色最早仅仅是区别于素色,所以最早它代表的含义就是身份尊贵。一般老百姓只能穿粗麻素衣,颜色只有单调的黑白二色,只有身份尊贵的人,才穿得起五颜六色的绢绸。
所以,那时候绿色没有题干指代的特殊含义。有人考证说,春秋时期就有娼妓之家的男子,传绿衣的传统,这个说法有点不靠谱。除非官府强制,谁愿意主动给自己贴这种标签?
其实,绿色在秦朝还代表着尊贵的含义。按秦朝法律规定,高级官员一律传绿袍深衣(以黑色为主),老百姓一律素袍。
这个变化跟阴阳五行学说的流行有关。古人认为,每个朝代都对应五行之一,与前后朝相生或相克。周朝五行属火,秦朝五行属水,水克火。火所对应的颜色是红色,水对应黑色。所以秦朝尚黑,即以黑色为尊贵。
西汉比较复杂,一会儿认为秦朝非法,自认承继的是周朝,所以也尚黑,一会儿认为秦朝是合法的,所以自认属土,尚黄,一会儿又认为与前朝的关系不能相克,而采用相生。按照相生的说法,水生木,汉朝就应该属木,对应颜色是青色。
虽然一直没有定论,但是绿色在汉朝依然没有低贱的意思,刘向说王氏外戚满门青紫,很显然,青色与绿色在当时还是代表了尊贵。
直到隋唐以后,青绿色才逐渐被“降格”,规定高官一律传紫袍,六品以下官员传红袍或绿袍,吏员传青袍,平民传黑袍,士兵传黄袍。
看起来,颜色就是流行病,各个朝代的历史因素和审美潮流完全不同,往往乾坤大转移。明清视为最尊贵的黄色,隋唐时期竟然是士兵的服装!不过,自隋唐以后,青绿色一直没抬头,地位直线下降,沦为七八品低阶官员和吏员的着装。
那么,“绿帽子”究竟什么时期,被赋予了特定含义呢?我认为起始于元朝,到明朝初年,才变成了人人皆知的隐喻。
至正五年,元政府第一次正式对娼妓和乐坊的着装,做了统一规定:“娼妓穿皂衫,戴角巾儿;娼妓家长并亲属男子,裹青头巾。”
元朝这个少数民族政权,不光在族群上有明确的贵贱之分,又对职业的贵贱做了区隔,娼妓之家被强迫裹青头巾。这恐怕是历史上,最接近绿帽子含义的一个事件。
朱元璋于建立大明后,依然沿袭了元朝对娼妓业的鄙视,在延续娼妓之家男子裹绿头巾的规定外,他还下诏:“教坊司伶人常服绿色巾,以别士庶人服”。
从此,青绿色头巾,慢慢成了特种行业家属的身份代表,并逐渐延伸为男子被妻子出轨的指代意思。
由此可见,绿帽子一词特定含义的起源在元朝末年,而逐步变成约定俗成的含义,是在明朝初年。
“绿帽子”一词源于哪个朝代?有何依据?
绿帽子的含义大家都懂,我就不啰嗦了,而关于绿帽子的起源,最早应该可以追溯到元明时期。
我们知道,我国古代的男人一般都是戴帽子的,并不会裸露发髻。理由也非常简单,你想啊,在那个时代大家头发又长,又不像现在一样天天可以用洗发水洗头,那发质油腻的人走在路上都是一股子味道,并且下地干活,出门打仗也不方便,所以只能用帽子,或者头巾盖起来了。
自然而然,人们在选择自己头巾和帽子的时候,就有人喜欢绿色,所以整天就顶个绿帽子,这其中最著名的就属于关羽,关老爷了。
但是呢,大家都知道,古代又是一个以颜色来区分阶级极其严格的时代,比如说普通人家是不能拥有明黄色的,那可是皇帝专属,黑色的帽子普通人也不能戴,一般都是青色的。而其中,到了元明二朝,绿帽子是娼妓老公和戏子等人的专属,并且这还是写入法律里面的。
至元五年中书省札,娼妓穿皂衫,戴角巾儿,娼妓家长并亲属男子,裹青头巾。——《元典章》
按祖制,乐工俱戴青字巾,系红绿搭膊,常服则绿头巾,以别于士庶,此《会典》所载也。——《万历野获》
看到这里,很多东西就不言而欲了,由于娼妓家长,亲属男人必须戴绿帽子,于是民间就把绿帽子比喻成为了你懂的绿帽子。
比如明朝中期郎瑛的《七修类稿》就说,“吳人稱人妻有淫者為綠頭巾,今樂人朝制以碧綠之巾裹頭,意人言擬之此也。”这就说明至少明朝中期的时候,绿帽子这个词的含义就跟现在一样啦。
“绿帽子”一词源于哪个朝代?有何依据?
前几天不知在哪儿看到过一条旧闻:说是某外国人,来中国玩,买了顶绿帽子,觉得甚是称意,于是戴着满街,只见街上人人盯着他看,且笑。该外国人士甚是得意……
呵呵,这“绿帽子”跟“隔壁老王”这种梗,属于国人才能明白的。
那么,“绿帽子”究系从何而来?且来探讨一番。
其实最开始“绿帽子”就是绿色帽子,也没别的含义。但是绿色在古代,一直也不是什么高贵颜色。古人将颜色分为“正色”和“间色“。《礼记.玉藻》有言:
士不衣织,无君者不贰采。衣正色,裳间色。东汉郑玄认为:古代最高规格的礼服是冕服,玄(黑)纁(浅红)下。绿色是“苍黄之间色“,因此,它在颜色等级谱系中就处于较低的位置。相应地,穿着绿色服饰的人社会阶层地位比较低下,绿色是贱人服。绿帽子,估计也就是低位低下之人会选择的帽子。
大约到了元明时期, 绿帽子才有了特殊含义。
《元典章》规定:娼妓之家长和亲属男子裹着青头巾。
1370年,明太祖朱元璋规定:
乐妓明角皂褙子,不许与民妻同。又令:
教坊司令人常服绿色巾,以别士庶人服。此外,清朝钱塘人梁同书在《直语补证》中援引明人著作《杂俎》言:
(娼妓)录于官者为乐户,又为水户,国初之制,绿其巾以示辱。这表明,绿头巾变成娼妓家属专属头巾,是元明之际。估计到了这个时代,也没谁会去混戴绿头巾了。
随着时间的流转。慢慢民间就把妻子出轨的丈夫唤作”戴绿帽子”的。由于这个称呼带着浓浓的八卦意味,流传得比啥都快,举全国之人,没有不知道它的特殊含义的。还流传出许多故事来,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绿帽子”一词源于哪个朝代?有何依据?
“绿帽子”梗据说来自一个古代“隔壁老王”的段子,但根源还是从古至今我国文化中对用青绿色代表低贱的习惯。
“绿帽子”由来有一个段子先说段子,古时候有一对夫妇,丈夫是个商人,常年要外出跑商,就妻子一个人在家。
这个妻子耐不住寂寞,加上自身条件也不错,徐娘半老,风韵犹存,久而久之,就和隔壁开布店的老板好上了,姑且称之为卖布老王吧。
只要商人出去跑商,女人就把卖布老王招到家里,家人胡天胡地,哼哼哈嘿到大半夜才肯罢休。
结果有一天,那个商人骑马又出去了,结果不是跑商,而是出城打猎,卖布老王不知道,女人没通知他,于是精虫上脑傍晚又爬进房来。
这下不要紧,商人打猎归来,差点抓个正着,就暴露了俩人奸情,费了半天劲儿老王才脱险。
经过这次教训,那个女人就和老王说了:你去布店给我扯块绿布,我给他做顶绿帽子,以后只要你看见他戴绿帽子外出,说明今晚就可以来我家开车,明白了吗?老王使劲儿点头。
几尺绿布就能和别人媳妇开车,老王觉得忒划算了,就立马回去扯了几尺。
从此以后,倒霉催的商人每次跑商时,妻子都“热心”的为他缝一顶绿帽子,说外面风沙大,这顶帽子可以保护头发,商人乐呵呵的就带上了。
经过布店的时候,老王一看,好,这家伙出去了,今晚可以去找他老婆了。
后来这事情还是让人摸清规律了,从此“绿帽子”成了媳妇被隔壁老王睡了的男人的别称了。
“绿帽子”的文化渊源说完了段子,就该说正经的了。
我国文化对颜色很敏感,比如明黄色是代表最高的皇权,一般人谁敢用一块这颜色的布料那就视同谋反。
所以对应的,青绿色也被认为是最低贱的颜色。
比如低级官员的官袍就是青绿色的,“京州司马青衫湿”,含蓄的表达自己官儿小。
宋朝的《梦溪笔谈》记载过一件事,有个贵族公子哥戴着一顶青绿色头巾出门,被官府抓了,觉得他斯文扫地,说了句“巾帽用青,屠沽何异?”意思是你一读书人,非要带绿帽子,和屠户卖酒的有啥区别,斯文扫地!
在《元典章》里还有规定娼妓的家长以及配偶,必须戴青绿色头巾。
你想想,娼妓万一真有配偶,那每天和别的男人亲热的事情能少了?所以排除段子的说法,戴绿头巾的娼妓家老公才是“绿帽子”说法的始作俑者。
关注明离子,看更多历史故事。
“绿帽子”一词源于哪个朝代?有何依据?
我是史小二记,我来说一说!
听到“绿帽子”一词,意思肯定都懂,不言而喻,而且让人闻风丧胆。但是它最开始的时候,并不是用来挖苦男人的。
绿帽子的前身叫做绿头巾。绿头巾并不带有什么贬义的色彩。只是用来区分身份的高低贵贱。戴绿头巾的人,地位等级低。
当时,在春秋时代出现了一类人,他们“货妻女求食”。货,卖。这一等人,头顶上必须得裹绿色的头巾。“以别贵贱”。
汉代也不例外,戴绿头巾,身份不高。馆陶公主晚年的面首董偃第一次拜见汉武帝时,就是头裹绿帻。
唐朝李白特地讽刺了一波,写诗道:
绿帻谁家子。卖珠轻薄儿所以,唐时延陵令李封在处罚犯罪错的官吏时,也不杖打,直接让他戴绿头巾。罪重的人,戴的天数多。试想,一群绵羊堆里跑进来几只狼,这是什么情况?一时,众人都以戴绿头巾为耻。延陵,吴地。时间一久,这便形成了吴地的一种观念。
不过,注意一点,不是戴头巾有错,而是戴绿色的头巾有罪。
绿色在今天看来,象征着青春活力,满满地生命力。但古时候,绿色就是间色,次色,它是从正色(原色)调和而来。打出身就低一等。所以,历来不被人看好。
正色、间色,重要吗?但嫡和庶重要吗?绿色变卑微最开始来自《诗经》,里面出了一首诗歌叫《绿衣》,说:
绿衣黄裳,心之忧矣衣,上衣。裳,下裳。本来是上黄衣,下绿裳。现在成了“上绿衣,下黄裳”主次不分的局面。上下易位,怎不忧伤啊?比喻正妻失位,妾上位。
妾卑微吧?绿色比喻妾,嫡庶有别,绿色随着妾卑微。始终也不能僭越。悲剧吧!难怪白居易说江州司马青衫湿,青衫,绿衫,官职卑微。
到元代,绿色更卑微,李封只是将“戴绿头巾”作为惩戒措施。而元朝却将它写进典章条例。史载:
娼妓之家,家长并亲属男子裹青头巾从这里可以看出,戴绿头巾的人群范围缩小了,具体到某特殊行业。朱元璋建立明朝后,认为可行,又被延用下来,细节上更是加以创新。比如头戴绿头巾,腰上系红搭膊(红色束衣腰巾)……
戴绿头巾,便“定型”了!只要见到“绿头巾”,就能知道家里有“青楼一族”。逐渐地,“戴绿头巾”流行起来。
(绿头巾)
万历年间的进士谢肇淛写了一本随笔札记(读书笔记)——《五杂俎》,里面说:
国初之制,绿其巾以示辱,盖古赭衣之意。而今无矣,然里尚以‘绿头巾’相戏也绿头巾普及化,成了日常用语,被用来挖苦男人。当时的小说里,也常见。
明后是清朝,自然不兴头巾。他们爱瓜皮帽。所以,头巾又引申出帽子。到近代,辫子被剪了,帽子也成时尚装饰。
在口角后的骂人声里,女偷汉、男戴帽就成了有力的武器,伴随日常,也遗留了下来。成为这一种挖苦。
每天带来精彩历史内容,我是史小二记,欢迎您的关注!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