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舰炮战中,舰队的阵型有多重要?
以前没有火枪大炮,双方海战用桅杆直插敌人战船,过几个世纪,有火枪大炮时代,拼完大炮再拼火枪,拼完火枪直接跳上对方船上拼剌刀,进行肉搏,英雄豪杰,当时战术战型不成熟,不够重视。
第一次世界大战,人们看重战术战型,深度研究,对手用术战型,能得到破解。
海战主要阵型有宝塔型(称燕型)、竖型、横型、斜线、圆形。还有新创的T型。
宝塔型称为燕型,此阵型主要是战舰本身速度优势与高超驾驶技术,全舰队以宝塔型高速前进,直接冲入对方阵中,进入过程不乱开炮,有90%把握可以开炮,一旦开火将对方往死里揍,一招致命,对方舰队阵型乱套,可以做到全歼敌人。
竖型,此阵型各国海军通用,回航或出航经常用此阵型,虽看简单,但实用,敌方舰队在对面,用竖型优势是侧面火力集,头和尾是弱点,用竖型途中遇到包围,别乱,短时间知道对位置调换队型,马上回击,被包饺子,能安全脱险是万幸。
横型,此阵型是挨揍阵型,美军在西太平洋常用,他们想自家后花园没人耍流氓,此阵型没战略可言,在游戈中被袭击,变阵型就难上加难,鱼雷战还好,要是炮战往那躲。
斜线,此阵型比较强大,弱点是侧面火力小,用此阵型机动性强,正面和后面火力集中,变换阵型快,限于技术好,此阵型要求驾驶熟练,此阵型受当代海军重用。
圆形,能用此阵型已伤亡过半,被敌舰包围用此阵,必须舰长有强大心理素质,不怕牺牲精神,直到突破重围,边打边转换阵型,在敌舰无法集中精神逃离,撤离中有机会反击,全歼敌舰,离不开高超驾驶,时机成熟舰炮鱼雷一起上。
军舰炮战,舰队阵型可以起回生,军舰数量和对手相称,没阵型,打赢是徒劳无功,两败俱伤。精通阵型指挥官,在战斗以少胜多案例少,没有阵型开战后想重新调整,是非常困难。现代战争也讲究阵型,能当舰长是材实料,培养海军人才各国海军非常重视,战型重要,先进军舰不可缺少,平时刻苦钻研战术,重要战时能临危不乱运用阵型,成为出色指挥官。
军舰炮战中,舰队的阵型有多重要?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分几点来说。
第一,以往军舰阵型是极为重要的。
以甲午战争的黄海海战为例,北洋水师本来采用一字阵,也就是船首对着敌人舰队。
为啥?
北洋水师的火炮基本就是首炮和尾炮。侧舷基本没有什么炮!
如果采用横队,也就是侧舷对着敌人,就会大大增加中弹的面积,而火炮的火力也不会有大的增强。
但日本联合舰队,则采用横队,也就是侧舷对着我们。
为啥?
日军的侧面火炮很多。
采用侧面对敌,能够发挥自己火力的优势,即便中弹面积较大也是值得的。
相反,如果日军也采用一字阵,正面对着北洋水师,自己的优势就没了。
当然,北洋水师的布阵也没有大错,只是因执行失误,最终变成了莫名其妙的人字阵。
在传统大炮巨舰时代,军舰的阵型是非常重要的。
在大家实力接近的情况下,采用了错误的阵型就可能一败涂地。
第二,导弹、航母时代到来以后,阵型的意义降低。
导弹时代、航母时代,双方都是在几十公里以外对抗,互相看不到对方。
非接触作战,阵型相对不重要,至少不会决定生死存亡。
第三,现代军舰也是需要阵型的。
现代的航母战斗群,以航母为核心,护卫力量包括6艘护卫舰、1~2艘攻击型核潜艇、1~2艘战斗支援舰。
实战期间,这些军舰不是靠在一起的,往往会相距50海里甚至100海里的距离。
比如潜艇通常在战斗群外围游弋,主要任务是歼灭敌方潜艇,然而才是伺机攻击敌方主力舰。
而因为防空和反潜的需要,其余的驱逐舰、护卫舰也会相对分散,以航母为中心形成一个阵型。
基本上,所谓其他军舰均要竭尽全力保护航母的安全,包括防空、反潜,也包括发射导弹打击敌军主力舰。
毕竟,最好的防御就是进攻。
军舰炮战中,舰队的阵型有多重要?
分享专业知识,奉献原创精品,我是兵说,欢迎关注。
现代海战虽然已经告别了巨舰大炮的时代,但阵型的重要性仍然不可忽视。海战的阵型其实和陆战的阵型有异曲同工之妙,使用得当则能发挥整体优势,找到对手的弱点,实现战局的突破。如果阵型使用不当,则可能陷入重围,损兵折将。海战常用的基本阵型大概是三四种,有雁形阵,纵阵,斜阵,横阵,圆形阵。然后在此基础上推演出各种丰富的变化,接下来具体解读。
雁形阵是很常见的阵型,在战列舰时代经常出现。这种阵型像迁徙的大雁一样,主力战舰在中心,较弱的战舰在侧翼,可以发挥舰首主炮的潜力。执行雁形阵战术的关键是要拥有速度较快的舰船。在甲午海战中,日本就利用其吉野号和浪速号的速度,打乱了北洋水师的战阵节奏。
纵阵也很常见,尤其是在一战时期经常使用。这种阵型非常实用,而且不容易出现漏洞。优点是可以发挥侧面火炮的优势,凭借密集的攻势守住战线。如果舰队的侧面火炮数量较多,采用该战术可以实现面杀伤。缺点是首舰和尾舰容易被攻击,在实战中需要变阵。常见的变化是错位阵型,分成两到三个纵列,交错前行的同时互相掩护射击。
横阵用的比较少,美军在太平洋上曾经多次使用。使用横阵最好是拥有航空母舰,扩大攻击范围。在现代海战中,使用横阵容易过早的暴露主力战舰的位置,进入对方攻击圈的战舰比较多。万一遭到饱和打击,损失较大。
圆形阵是典型的防守阵型,在交战中如果形势不妙,有被敌方包围的可能。则通过圆形阵来寻求突围机会。陆军中也有类似的战阵,思路差不多。
斜阵是一种攻击阵型,机动性比较好,变化丰富。能够强化主力战舰的优势,同时侧翼暴露的也不明显。如果指挥员水平普遍较高,则可以实现攻守平衡。但如果配合不默契,反而容易出现防守漏洞。
现代海战普遍用导弹和飞机,火炮的作用不再那么重要了。但阵型的安排和演练依然是重中之重,如何能够最大程度规避被击沉的风险,需要长期的训练和培养。因此就有了百年海军的说法。军舰炮战中,舰队的阵型有多重要?
这里的“军舰炮战”就姑且理解为战列舰海战吧,在以战列舰互射为主要作战手段的海战中,排出一个合适的阵型是非常重要的。
从“超级无畏舰”开始,战列舰的多联主炮都是沿着舰体中轴线布置的,前后多联主炮中间隔着高大的上层建筑,所以只有向舰艇一侧的目标射击时,所有主炮才能拥有同时开火的机会。也就是说,在作战时战列舰需要用舰艇侧面对准敌方舰艇才能发挥全部的火力优势。
在敌我战列舰的主炮口径、主炮数量、舰体装甲防护能力差距不明显时,谁能够用舰艇侧面对准对方舰艇正面,谁就能够拥有更多的主炮数量优势,占领先机。
在战列舰舰队大决战中,最重要的战术就是抢占T字头横位,此时命令己方战列舰排出一字长蛇阵,全部都用战列舰的舷侧面向敌人,可以动用全部主炮参加射击。敌人此时迎面而来,
位于T字的竖位,只能用艏部的主炮参加射击,两者的火力密度将差距非常明显,不出意外的话,抢占T字头横位的一方已经是胜券在握,所以舰队阵型对战列舰决战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在今天,海战模式已经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战列舰已经退役,舰炮互射也成为了历史,战列舰舰队最酷爱的“抢占T字头横位”战术也没有了用武之地。不过,这并不意味着现代舰队在作战时就不需要阵型了,在如今的舰艇编队特别是航母编队中,舰艇仍然是拥有一定阵型的。
在很多美国海军的航母宣传视频、图片中,经常可以看到美国航母周边围绕着十多艘、数十艘护卫舰艇,看起来异常威武壮观。实际上,这些都是为了好看、壮观而特意摆拍的。在真实训练、作战中,航母编队中舰艇的位置是非常松散的,相互距离往往在10海里以上。
航母编队中的护航舰艇为了保护航母,一般会分为近层和外层两个防御圈,和航母的距离保持在10~40海里左右。负责防空、反潜的护航舰艇将部署到敌人最可能来袭的方向上,提前为航母清除隐患。航母编队中的核潜艇更是会前出到上百海里的距离上,执行探路、侦查、预警等任务,这些舰艇都各司其职,保持在自己的阵位上,完成好自己的任务,这样航母编队才能发挥最大的作战实力。所以即使是在今天,舰队也仍需要一定的阵型。
军舰炮战中,舰队的阵型有多重要?
在舰队炮战中编队的阵型是非常重要,就好比在陆上滑膛枪排队枪毙一样,有序的编队可以充分发挥编队的整体战斗力。而炮战最为理想的敌我阵型就是"T"字型,就是将己方军舰所有的火炮全部指向一边,发挥军舰的全部舰炮的火力。而这时敌军还是在以舰首航行的话就只能发挥舰首的火炮,能发挥的火力估计都在50%以下。所以这就是所谓的二战时期战列舰炮战时为什么要抢"T"字阵头的原因,就是在敌人还没有完全将火力发挥出来前集中全舰的火力打击敌方军舰。
而二战时期的日本之所以崇尚炮战能力是因为在甲午海战以及日俄海战当中日本舰队就充分发挥了抢"T"字阵型的优势,特别在日俄战争中为抢T字阵头拦住俄国舰队的去向在阵前进行U型大转弯,在转弯的过程中遭到了俄国舰队的集火,得亏英国制造的舰船质量够硬,日本舰队硬是扛住了伤害,在之后炮战中痛击俄国舰队。而如果战列舰编队在很远之前就发现了对方并在接触前进行阵型变换,双方都将军舰全部火力集中在一侧,双方阵型就有点类似"二"可同向航行也可逆向航行,这样被称为线性炮战,这个时候就得拼技术和运气了,而日德兰海战就是这个阵型的对战。
接下来的图请将手机横过来
而战后各国海军相继进入导弹时代,火炮不再成为海战的主场,而且导弹的特点就是超视距攻击,在几十甚至一百都公里的时候用雷达搜索目标并发射导弹,这样的话就没啥阵型可言,军舰怎么舒适怎么摆。而以前军舰依靠阵型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军舰的通信手段较少、设备相对落后的情况下,编队航行的话不容易丢失,命令传达也方便,而现在则不存在这种问题,但如果是编队远洋航行时则会根据实际需求安排位置
军舰炮战中,舰队的阵型有多重要?
在一支优秀的海军中,良好的指挥战术和先进的舰艇,训练有素的海员一样式衡量一只舰队是否优秀的标准。在陆战中会根据不同兵种的作用来排兵布阵,在海战中舰船也会根据船只的战斗特点来布置阵型。正因为如此,阵型的布置对于舰队的火力输出至关重要,也影响着舰队整体的战斗水平。
要想了解舰队阵型是如何发展的,以及在不同时代阵型相对于海战的重要性,我们先要了解最早火炮是如何应用在海战中的。
被称为“划桨时代的落幕曲”的1571年勒班陀海战是早期火炮运用的经典例案,在勒班陀海战中,联军的炮舰大发光彩,在接敌之际就首发击沉了一艘奥斯曼舰船。我们可以注意到,此时的炮舰“加莱”船和“加利斯”船的火炮都置放在船艏和船艉,船室中布满了划桨手,无法放置火炮。同样这个时期的火炮也是小型的射石炮,无法像今天的战列舰一样进行横向的大型火力输出,这个时期的火炮不方便移动,往往是在接敌前削弱敌军,然后进入这个时代的作战方式:接舷战。
战斗的技术决定了战斗方式,所以我们可以看到,这个时期的战斗阵型就是将军舰横展开来,向前进发并在行进途中开炮射击。接近敌军后接舷作战。由于时代相对靠前,此时的作战中火炮的定位是一种“辅助位”,一艘大型威尼斯重型“加利斯”划桨帆船也大约能配备16门火炮。而且火炮的种类繁多,一般是作为提前打击敌方或者在混战中火力输出,并不是作为战斗的决定因素。战斗中决定胜负的依然是庞大数量的船载军队和残酷的海上接舷战。
勒班陀海战的全景图,可以注意到图中的白烟就是火炮射击后留下的痕迹。
在海军技术不断进步后,风帆代替了数量庞大的划桨手,风力可以让海军在旷阔的大洋中作战,也让船舱和甲板可以腾出空间放置火炮。放置在船侧弦的火炮数量渐渐超过的狭窄船艏船艉放置的火炮,船的炮甲板从一层到了两层,三层,甚至四层,桅杆的数量也为庞大吨位的船只提供动力,在风帆时代的鼎盛时期,一艘“一级舰”拥有着大约120门炮左右的火力。
于是“战列舰”(ship of the line)概念产生了。由于火炮都被布置在了战舰的侧舷,所以输出火力最好的方式就是将船只从敌舰侧翼开过,并宣泄战舰上的庞大火力。“战列线”概念是建立在单船作战方式上的宏观理念。战列线中的船只被称为“战列舰”战斗开始后,舰队排成一条竖线,朝着敌军行进,并且在侧舷经过敌军后战列舰依次输出火力。一支没有阵型的散乱舰队在敌军战列线开过并宣泄火力后往往面目全非。所以双方的战斗阵型就变成了,以战列线对阵战列线。双方的船只排成线并对着开过,在途中相互射击,直到其中一方承受不住或者阵型混乱后进入混战。
很多国家都颁布了航海条例来规定战斗的作战方式,英国的航海条例就要求在海战中必须用战列线进行作战。在海战中,没有稳固的阵型的舰队就是一团散沙。例如在圣文森特角海战中,小科尔多瓦因为判断失误,没有形成战斗阵型,导致他的西班牙舰队葬沉海底。有一些海军将领也曾因为没有使用阵型作战在战后被送上了军事法庭。可见这个时代维持战列线阵型的重要性。不过值得一提的是,在风帆时代因为风力的影响,并没有太多机会给舰队摆出类似后世“T字阵型”的状况,参战的双方往往都是抢夺上风位和下风位,然后相向开出,抢夺上下风位是当时的舰长会进行的战术选择。直到特拉法尔加海战中法西军弄巧成拙,摆出月牙阵型,给了T字阵第一次登场的机会。
在拿破仑时代之后,蒸汽铁甲舰的产生代替风帆船,蒸汽机的动力就让船只可以不用再依靠风力行驶,随着铁甲舰的产生,舰船被布上了钢板,让传统的实心前膛炮走下了历史舞台,新的火炮的船型的替代代表着维多利亚时代和工业革命巨大的生产力爆发,也代表着快速的军事改革,新的海战方式在南北战争,克里米亚战争,日俄战争中实践了出来。在新式战列舰(Battleship,之前的风帆时代的战列舰被称为“ship of the line”)和大口径主炮诞生后,大炮巨舰时代主导了海洋,这个时代也有着他们独特的阵型和战斗方法。
在没有风力的影响后,T字阵型的重要性也就显现出来。因为战列舰和铁甲舰在侧翼攻击能够发挥最大火力,所以用本方的侧翼面对敌方的战线首部是最好的作战方法。不但己方的火力能最大化输出,敌军的火力也因为前舰阻挡而无法充分发挥。著名的对马海战中,日本海军大将东乡平八郎指挥的舰队为了获得优势阵型,打出来被史诗记录的“U字转弯”,尽管在转弯中几艘军舰被击中,但接下来在优势T头凭借着T头战术,打出了完美的一场战役,俄军损失三分之二,太平洋舰队尽数被摧毁。
在接下来的“大炮巨舰”时代,在海战炮战中争抢T头也是一个必要的环节了,T头相对劣势T有着巨大的优势。
正所谓战争技术决定战斗方式,在航空母舰时代来临后,T字位也显得不那么重要了,海战的阵型向围绕着航空母舰的多位一体发展。航母编队也让舰队更加的灵活。从火炮应用到海战的时代以来,海军史发生了巨大的质的改变。
让我们来总结一下。首先,阵型对于海战有着巨大的影响,良好的阵型往往能够影响着一场战役的走向。而海军阵型的变化来自于海军武器的发展和作战理念的改变。当新的武器和船只出现之后,就会在实践中产生适合这种舰船发挥火力的阵型。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