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炀帝是暴君,却能用柔和手段当上太子,为何李世民不行?
这问题有深度!杨广虽然算得上文武双全,但比文韬武略的父亲杨坚相形见绌,如果拉帮结派,密谋叛乱以夺取储位是瞒不过勤于政务的老爸的;再一个,他的母亲独孤皇后受过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名副其实的大家闺秀,容易上当受骗,并且对父亲杨坚有巨大的影响力,所以聪明的杨广才作模作样,骗取父母的信任上位;这有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而李世民面对的是偏心的老爸,无能你如何表现,可以加官晋爵给封地,但上不了储位;况且能干的哥哥,李建成当时在长安是“文官之首”,是有政治权谋的人,雕虫小技会引起他的察觉!
李建成军政能力不比李世民差,也是能征惯战的人,太原起兵进入关中时,自统军队,沿途义军纷纷归附,待与李渊、李世民到汇合长安时,李建成已手握近20万重兵,是李渊和李世民军队人数的五倍,由此可见李建成在父亲心中的份量!
且,李世民曾有使用阴谋诡计,陷害李建成的事,但他都有恰如其分的应对策略,最后,李渊还是相信他,正因为柔和手段动摇不了李建成的太子地位,李世民才铤而走险,发动了玄武门之变!
隋炀帝是暴君,却能用柔和手段当上太子,为何李世民不行?
李世民评价杨坚“不明而喜察”。
并没有李渊深信的后妃重臣整天在李渊面前吹李世民,抹黑李建成,挖坑激怒李建成。李渊对李建成的猜忌心也没杨坚对杨勇那么重。李渊自己的嫡系支持李建成不足为奇,虽然李渊李建成直属手下或者曾经有机会拉拢的已经有屈突通张士贵温大雅窦轨等一群大佬叛逃到李世民这边去了。
也没有哪个和李建成关系甚密甚至还有联姻的大臣突然倒了。嘿嘿,我杨坚,就是死这里,死外边,从这里跳下去,也不会相信别人说高颎坏话的……
李建成距离被废最近的是杨文干事件,也因为李元吉、骑墙派封德彝和后宫的周旋得免,反而李世民差点被当大阴谋家处置了,然而突厥入侵了没李世民又不行……
隋炀帝是暴君,却能用柔和手段当上太子,为何李世民不行?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这主要是隋文帝和唐高宗有区别。
可以看到,隋文帝是比较有决断的皇帝,即便决断是错误的。
相反,李渊虽然才能比亚与杨坚,但对于立太子这件事犹豫不决,最终酿成大祸。
杨坚是个深谋远虑的君主,很早就开始部署立太子。
他明白,如果太子立不好,会导致刚刚建立的隋朝崩溃。
他的儿子也有好几个,隋文帝将三子杨俊软禁,将四子杨秀贬为庶人。
只剩下长子杨勇和次子杨广。
杨勇虽然忠厚善良,可惜才干平平,而且生活过于奢侈。
杨坚开始立杨勇为太子,后感觉杨勇的能力和性格,不足以掌控国家。
而次子杨广则是虚伪阴险,非常善于伪装。他揣摩父亲的意图,按照父亲理想的太子伪装自己。
杨坚当时年老了,开始昏庸,随即废长立幼,立杨广而废杨勇。
就立太子本身来说,问题不大,至少保证隋朝这次权力交替没有内乱。
但隋炀帝本人则不行,好大喜功,能力有限,自命不凡,最终搞垮了隋朝。
一说,在最后时刻,重病的杨坚发现儿子杨广的真面目,试图重新立长子杨勇。
杨广知道后,为了自保,派人下毒害死了父亲,随后又杀死了哥哥,以绝后患。
而李渊则比杨坚差了很多。
李渊明明知道李建成的能力不足,根本不是李世民的对手。
当时他有两个选择,第一就是废除李建成,立李世民为太子。
第二就是干脆学习杨坚一样,立李建成为太子,但务必消除李世民的力量。
然而李渊却什么都没做!
他对立太子的事情犹豫不决,甚至已经看到儿子们互相内讧甚至暗杀和兵变,仍然不能做出决定。
最终结果就是李世民杀死了李建成和李元吉,这就是玄武门之变。
其实,当时那种情况下,李世民已经无法不动手。他如果不动手,几乎肯定是保不住性命的。
即便李建成此刻不杀他,一旦登基后也一定要他的命。
你死我活,杀死哥哥也就是必须的手段。
隋炀帝是暴君,却能用柔和手段当上太子,为何李世民不行?
因为二者斗争的本质是不同的。
杨广与杨勇的斗争,仅限于争夺太子之位,对皇帝杨坚不构成威胁,即便他当上了太子,仍然受制于杨坚。因此,杨广争夺太子之位成功后,皇帝杨坚仍然掌控大局多年,只是在杨坚病重临终之前,杨广才突然发难,这还是在争取到了杨素支持的前提下,用东宫卫士替换了杨坚身边的卫士,把杨坚控制了起来。杨坚当时已经病入膏肓,身体条件不允许他进行反击了。
而李世民与李建成的斗争,则不仅仅局限于争夺太子之位,这一斗争的实质,是李世民与李渊的斗争,也就是唐朝开国功臣首领与皇帝之间的斗争。至于李建成,只不过是李渊手里的一枚棋子而已。
正是由于李世民与李渊斗争的这一本质特点,决定了李世民不可能通过和平手段上位,因为李世民本来就是开国功臣的首领,身兼尚书令、领十二卫大将军、中书令、益州道行台尚书令、陕东道大行台尚书令等一系列朝廷和地方的要职,本来就已经对皇帝李渊形成了极大的威胁。除非李渊愿意自己主动让出皇位,否则李世民就不可能以和平手段上位。李渊自武德六年(623)以后,就开始着手打压李世民,而李世民也相应的进行反击。
武德七年(624)发生的两件事情,证明了李世民和李渊双方都不可能通过和平手段解决对方。
第一件事就是杨文干事件。我看现在网上有很多人凭空怀疑这是李世民诬陷李建成的,实际上,史书记载的非常清楚,当时,李建成派出郎将尔朱焕、校尉桥公山给庆州都督杨文干私下运送铠甲,李渊后来把李建成的官属王珪和韦挺流放,充分说明这件事情是确实存在的,绝不可能是李世民诬陷。而李建成给杨文干私送铠甲,明确说明了李建成当时已经要对李世民动手了。同时,擅自发兵和私自持有铠甲,在唐朝都是重罪,根据《唐律疏议》规定,诸擅发兵者,“千人绞”,即擅自发兵1000人以上就判处绞刑;诸私有禁兵器者,“甲三领及弩五张,绞”,即私自持有三领铠甲和五张弩的,就判处绞刑。
在这么明白无误的确凿证据面前,李渊居然公开拉偏架,只是处罚了李建成的官属,而不处罚李建成本人,顺带还牵连了李世民的官属,“惟责以兄弟不睦,归罪于太子中允王珪、左卫率韦挺、天策兵曹参军杜淹,并流于巂州”(《资治通鉴》)。这就很清楚的说明,李渊不想处置李建成,原因也很简单,李建成是李渊制衡李世民的棋子,李渊不可能自己主动把这枚棋子废掉。杨文干事件清楚的表明,李渊是不会主动处置李建成的,李世民想通过和平手段上位,不可能。
第二件事就是行台废置事件。当时李渊准备削除各地的行台,所谓行台,是唐朝初年存在的一种权力很大的地方军政机构,主要有陕东道大行台、益州道行台、山南道行台、东南道行台、山东道行台等。李渊自武德五年(622)开始着手撤销行台,先后陆续撤消了山东道行台、山南道行台、东南道行台,并将曾任山南道行台和东南道行台仆射的李孝恭下狱,但是,削到李世民的益州道行台时,李渊却削不动了,李渊曾一度撤消了益州道行台,并将李世民的心腹、益州道行台仆射窦轨下狱,“(武德)七年,废行台省”(窦轨碑),“后征入朝,赐坐御榻,轨容仪不肃,又坐而对诏,高祖大怒,……诏下狱”(《旧唐书》窦轨传),然而此后不久,李渊又不得不恢复益州道行台,并将窦轨官复原职,“俄而释之,还镇益州”(《旧唐书》窦轨传)。这其中,我们明显可以感受到李世民的反击。这清楚的表明,李世民势力实在太大,李渊想通过和平手段处置李世民,也不可能。
由于李世民和李渊双方都不能通过和平手段解决对方,因此,只能走到刀兵相见的地步。李渊默许李建成和李元吉策划昆明池计划除掉李世民,此事被李世民知道后,李世民绝地反击,发动玄武门之变,除掉了李渊的棋子李建成和李元吉,皇帝李渊同时失去了对局势的控制力,李渊看到自己大势已去,两个月后退位,宣告了自己的失败。
本回答由详侃历史原创,欢迎关注,共同讨论。
隋炀帝是暴君,却能用柔和手段当上太子,为何李世民不行?
性质上还是有些不同的。
因为隋朝获得政权,其实有些轻巧,所以后来者有人称隋文帝杨坚获得皇位,没有人比他更容易,而杨勇也好,杨广也好,都没有参与到其中。隋朝的根基还是牢牢控制在隋文帝手中。所以隋炀帝要成为太子,不能正面和杨坚对着干,所以采取了柔和的手段。说到底,还是杨广不具备对杨坚的战略威慑。当然杨坚是怎么死的,那么是另外一件事情了。
但是李世民不同。李渊建立唐朝这一过程,李建成、李世民都有参与,简单说他们都有唐朝的原始股。李世民要相当太子,就必须在这几个人中,强势采取手段才可以。玄武门之变并不仅仅是除去了李建成和李元吉,还软禁了李渊,这才是关键。所以李世民要上位,没办法采取柔和手段,柔和一下可能就会被李建成搞死,事实上,李建成已经在做这件事情了。
所以说,杨广和李世民还是有许多区别的。
隋炀帝是暴君,却能用柔和手段当上太子,为何李世民不行?
李建成可不是杨勇那样的废柴可比。
李建成是一个很有能力也很有人格魅力、政治权谋的人。
我们先来说李建成和杨勇的区别。
隋文帝的长子杨勇和李建成比就是一个废柴。
他一点儿政治自觉都没有。
隋文帝崇尚节俭,可杨勇偏偏生活奢侈,曾经穿着异常华丽的铠甲出现在隋文帝面前,惹得隋文帝非常生气,觉得北齐、北周殷鉴不远,杨勇就这么崇尚奢侈,恐怕不是一个合格的太子。
第二件事杨勇干得更过分,自古皇帝与太子虽然是父子,但是因为权力,依然逃不脱权力斗争和猜忌,一般情况太子都拼命表现自己毫无权力欲,自己是父亲的乖儿子,可杨勇偏偏在隋文帝面前表现他的迫不及待:隋朝惯例冬至日皇帝接受百官朝贺,太子在第二天接受朝贺,可杨勇偏偏在冬至日身穿华丽的太子服饰出来“抢镜”,惹得隋文帝大怒,史书上说“恩宠始衰,渐生猜阻”
第三件事,独孤皇后一直对宠妾灭妻这种事深恶痛绝,杨勇却专宠偏房、没有嫡嗣。以至于独孤皇后都在怀疑太子妃是不是杨勇害死的。
因为隋朝时间很短,隋书也是唐朝人所编撰,不存在为隋炀帝说好话的情况,可见杨勇实在不是一个合格的太子,在政治斗争领域完全是一个草包。
隋炀帝对付这样的草包当然轻松。
可是李建成完全不是杨勇。
从太原起兵入关中时,李建成已经单独领军,沿途义军纷纷主动投奔,等李建成与李渊、李世民到长安汇合时,李建成差不多有二十万左右的军队,而李渊和李世民才四万多人。
由此可见李建成为人处世以及人格魅力。
而且从种种史料上的蛛丝马迹我们也能看出李建成是一个崇尚节俭、宽厚大度、很有人格魅力的这么一个人。
他在杨文干叛乱事件面临父亲猜忌以及弟弟李世民陷害时,非常聪明的独自一人跑到行宫向李渊请罪,彻底打消了李渊对他的怀疑,保住了自己的太子之位。
别说杨勇,历史上有太多废太子面临这种情况脑子发热,不但丢掉太子之位,也断送了自己的性命,比如汉武帝的太子、唐玄宗的太子等等。
说实话,正因为李世民阴谋诡计用尽了,都没能动摇李建成太子之位,才迫使李世民不得不做最后一搏。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