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军506团E连官兵们为什么受伤未愈也要赶回部队?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这就是一个团队最成功的表现。
士兵们把部队当做自己的家,把战友当做亲人。
明明躲在医院里面是最安全的,不需要作战。
然而,他们宁可回到前线的战友中,也不愿意留在医院。
其实,抗战期间很多部队就是这样。比如大名鼎鼎的庞炳勋。
庞炳勋治军恩威并施,牺牲官兵不但有抚恤金,还妥善安排家属的生活。受伤残疾的官兵,也是得到很好的安置。
而庞炳勋其实只有1个师的兵力,自己也就是个师长而已,并不是什么大人物。
能够做到以上这些,是非常不容易的。
庞炳勋把官兵当做自己的亲人,而不是炮灰,大家感情很深。
所以,很多庞炳勋的士兵受伤留在当地养好伤后,往往不远几百里回到部队。
自然,还有别的原因。
E连是美国陆军,根据战时的惯例,伤员恢复以后会被重新分配。
他有可能回到原部队,但也可能分配到新部队。
E连官兵宁可提前回到自己的部队,也不愿意去一个陌生的连队。
这是一种强烈的归属感。
有了这种心态的军人,连队自然会有非常强的凝聚力,也能够打胜仗。
红军为什么战斗力很强?
也就是这种凝聚力。
红军原则上从不丢弃伤员,哪怕自己也非常困难。
红军直到攀登雪山的时候,才丢下了一批伤员。
大家注意,当时红军已经从江西出发,穿越广东、湖南、贵州、云南菜到达四川大雪山。
走了这么远都没有把伤员丢下,到了雪山边实在是没有办法了。
每个伤员都被安置在当地群众家,给了几十块银元或者等价的物品,委托群众好好照顾。
要知道,当时红军自己也是很危险,危在旦夕,仍然这样照顾自己人。
美军506团E连官兵们为什么受伤未愈也要赶回部队?
1944年9月底,盟军实施蒙哥马利制定的“市场花园”行动以惨败告终。盲目自信的盟军高层决定沿一条狭长的公路(69号公路)攻击前进,造成德军可以集中优势兵力进行反攻。短短10天,盟军就损失了2万多人。
美军506伞降团E连也由154人减员至132人。无奈的是,盟军高层过多的考虑胜利追击,却很少考虑战败事宜。结果就是将擅长快速出动、破袭和战术侦察任务的空降兵去坚守固定的堑壕,这让本就觉得窝囊的E连官兵们,心情更加沉重。
“十字路口”的“偷袭”。美军第101空降师防守的是莱茵河和瓦尔河之间以东的防线,是低于海平面的一片洼地,无数的排水沟渠纵横交错。而德军防守的西面却控制着该地区的最高点,这是炮兵最好的观察位置,也就是说,美军只能白天呆在堑壕内,晚上才能行动。
更要命的是,这里离德国的工业区只有50公里,德军好像有打不完的炮弹,而坦克目标太显眼,空降兵只能依靠自己了。为此,盟军也加强了火炮的数量,整团、整团的英军炮兵配属给101空降师。这意味着该地区作战只能是渗透与反渗透作战。
E连所处的是一条3公里宽的防线,白天在德军的炮火攻击下,只能呆在散兵坑内,晚上派出武装巡逻防止德军渗透。10月5日凌晨3点半,温特斯连长派出的巡逻队在大堤和公路交叉的“十字路口”遭到攻击,这表明德军已经渗透进来了。
温特斯带领15人前去查明情况,当看到德军的机枪在盲目射击时,他判断这些渗透进来的德军也很紧张,全然没有发现在他们侧后的危险。温特斯将迫击炮安排在撤退线后,便带领11名士兵悄无声息地来到距德军机枪阵地约40米的位置。
他轻声地将任务分配给每一名士兵,“开火”,12支步枪同时开火,7名德军应声倒下。随即他们快速撤退的同时,迫击炮实施火力压制和掩护。一干人等瞬间消灭了7名德军后,在距离“十字路口”200米的灌溉沟里隐蔽,并没有撤离。
此时的温特斯已经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首先,这股德军的渗透不简单。从火力配置和穿着上判断,对手不可能是小规模的渗透,而是一次战术性集结,在准备一场规模较大的进攻,至于有多少兵力,无法判断。
其次,对手占据着坚固的公路护堤,居高临下。而自己和部下处于低洼处,又是无遮无拦的空旷地,这简直就是易攻难守的不利地带。德军很容易采取侧翼包抄的战法,将15人的巡逻队就地消灭。
更让人担心的是,德军还可以顺着公路而下,直捣E连所在的2营营部,甚至是团指挥部。一旦2营营部遭到攻击,不仅表明E连的防线被突破,而且,也预示着E连的侧翼掩护任务没有完成。这是温特斯不愿看到的情形,他决定主动进攻。
一排的人和机枪班被调了上来,E连分三路向堤岸对面的德军发起攻击。温特斯命令“上刺刀”,随后一马当先的冲在前面,当他站在公路上时,看到堤岸下黑压压一片的德军,他们有100多人,距离温特斯只有15米的距离。
幸运的是,被“偷袭”的德军居然没长记性,设立警戒哨。温特斯首先开枪,枪声惊动了让这群德军,他们开始还击,由于穿着冬大衣的缘故,让他们的反应很慢。温特斯手拿M-1步枪,不用瞄准,只管向“人堆”里射击。
等他用完三个M-1弹夹时,三路“人马”才赶到,德军开始拼命逃窜。“狠狠的打”温特斯大声喊到。同时,他又看到百米开外又有一群德军在翻越河堤,试图与刚才被打散的德军汇合,他赶紧联络英军炮火进行覆盖射击。
这次战斗对于温特斯和他的部下来说是“十分幸运”的。一个35人的排击溃德军两个连大约300人,E连仅以伤亡3人的代价,造成50名德军阵亡,100多人受伤,11人成为俘虏。
这场战斗,成为E连所有军事行动中最精彩的一战。一是,整个行动从侦察、夜袭、优势火力掩护下的进攻,可以说是一气呵成。每一名士兵十分清楚自己的责任和任务,尤其是将优秀的射击精度转化为优势火力,给对手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压力,不战而逃,反而扩大了战果。
二是,良好的战术素养是此次胜利的保障。身体强健、体能素质高是E连官兵的必备条件,他们在迅速冲过近200米距离后,不累不喘,能够迅速进入射击状态。同时,手语、通信联络十分娴熟,交叉掩护,交替撤退都堪称完美。
更重要的是,温特斯的表现成为胜利的关键。“偷袭”成功后,他没有一走了之,而是冷静地分析局势,决定主动出击。这是一个英明的决定,他打乱了德军渗透的企图,并以优势火力告诉德军:当前的美军不好惹,最好不要轻举妄动。
同时,温特斯身先士卒,冲锋在前,他亲手消灭的德军比任何人都多。“跟我来”这就话,是他最富有魅力的指挥艺术,士兵们遇到这样的指挥官,更加无所畏惧,全连上下拧成“一股绳”,这样的战斗力是可怕的。
温特斯被提升为2营副营长,但他并不十分“高兴”。辛克上校对E连的表现十分赞赏,更加看重温特斯的才能,决定将他提升为2营副营长,这是26岁的温特斯当上上尉连长后仅3个月,这样的提升在美军中算是很快了。当然,他应当有这样的殊荣。
但是,习惯于和官兵们朝夕相处,变成了整天和文件打交道,这样的角色转换对温特斯来说,变化太大。尽管升官是每一个有男人的“野心”和追求,但要离开E连,就是离开了依靠,在战争年代,这种依靠就是安全。
其实,在他心里更渴望获得营长的职务。不是说温特斯有多么地想当官,而是只有作为一级主官才能领兵打仗,这是他最擅长、最愿意做的事。眼下,只能看着E连去完成一个个任务,而他只能在办公室里打打文件,这是很“痛苦”的事。
不过,让他感到高兴的是,能和在营部当作训参谋的尼克松天天见面,他们是从一个新兵连走出来的好朋友。他们虽然从家庭背景、生活习惯有很大的差别,但对工作态度和为人处事让他们成为要好的朋友、战友。
什么是战友情?当E连即将换防的时候,一些伤员偷偷地从医院跑出来“归队”。其实,并不是他们有多喜欢打仗,而是他们担心离开E连久了,有可能会被分配到其他单位,和陌生人一起上战场,没有“安全感”。“安全感”就是战友情。
大家认为呢?欢迎留言和讨论。
参考文献:《二战全史》、《第二次世界大战》、《兄弟连》
欢迎搜索关注“白杨树下谈历史”//学习历史,传播文化正能量//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美军506团E连官兵们为什么受伤未愈也要赶回部队?
我看上一个回答有些答非所问。其实答案在《兄弟连》这本书里已经说明了。当时美国陆军对痊愈伤病员实行的是先去补充兵站,然后根据需要随机派往需要的连队。这被美国大兵称为最糟糕的政策,因为到了新的连队,会被当做补充兵对待,没地位不说,关键是在战斗中,身边都是你不熟悉的战友,给不给力不说,生死关头可能都没人拉你一把。空降兵作为新兴的专业化较强的兵种,基本上实行的是伤愈后回到老连队,这也是空降兵凝聚力强的一个重要因素。但是这也有个前提,一旦部队作战展开,开赴前线,伤病员就不一定会被送回老连队了,万一战场环境不允许,部队在机动中,你可能就会被分到其他连队,再也没希望回来了。所以,像电视机演得,市场花园行动前,那个屁股中弹的哥们冒险乘索伯上尉的车赶回来参加行动。
美军506团E连官兵们为什么受伤未愈也要赶回部队?
506团E连这个战斗序列是美国二战时的伞兵,隶属101空降师。
伞兵,在当时是一个比较新的兵种。很多人包括军官都不知道怎么训练伞兵,很多将军不懂如何使用伞兵。这个时候的伞兵,处于风口浪尖,被推向历史大舞台。
既然是新的,那么上级军官倒也是毫不犹豫给予了荣誉和大棒。荣誉包括,可以把裤腿扎进靴子里面去,当然前提是通过伞兵训练。我还记得书里面记载着,这些伞兵在第一次出国前,集体放假一周,让他们回家去显耀自己的裤腿。集体放假,当然会有人不能按时赶回来,这是个大概率的问题,也许是车祸,也许是生病,也许是开长途车的司机生病而除了车祸,巴拉巴拉什么什么的。
上级军官下令把这些迟到的倒霉鬼,全部开除出伞兵队伍。不是一个个通知,悄悄走的,而是全团集合,一个个拎出来,把他裤腿拉出来,由两个军士押着滚蛋的。每次一个,花了全团不少的时间,每一个倒霉鬼都主角了一次。
荣誉和大棒,使得这些军人有归属感,荣誉感。他们觉得自己才是最棒的,他们身上或者说心上都带着伞兵的烙印。他们甚至不大看得起同一个师里面另外一个团,那是一个坐滑翔机的团。
也有说法,说是在敌后(伞兵经常会处于的状态),他们会更相信另外一个伞兵,而不是普通步兵。
可是陆军条例里面龟腚了,伞兵受伤进了医院之后,要取得康复证明,证明自己适合继续服役,然后由陆军统一安排,哪里缺人,就安排到哪里去。这就意味着“有可能”伤兵伤愈之后,送去别的部队,别的陆军部队。当然,海军和陆战队倒是不会。
我们来看,506团的兵,怎么会服气去别的“普通步兵部队“?他们在养伤的时候,有大把时间担心这个问题。所以有一些伤势快好的兵,就会打听自己的团到了什么地方了。差不多时候,穿上自己的衣服,直接乘坐最方便的交通工具,去找自己的连队。至于宪兵,倒是不会狠狠去查一个个往前线去报道的兵。
至于军法,只怕也管不了,不能狠狠去管这些行为。他们拿着自己的薪水买车票去前线打仗,这行为......
而,接收的连队也是毫不犹豫欢迎一个老战友回家了。我记得有句台词:“我不觉得不假离营上前线,会给连队造成多大麻烦?”
连队当然不怕,这些文书该营部文书去忙,健康证明?路上遗失了。哪个医院,头部震荡,忘记了。等军部完全搞清这个,战争已经结束了。
其实,我倒是也在怀疑,伞兵们这种想法会不会是多于的。里面有个“韦伯斯特”,很佛系那个他照样经历一切安排,还是回到了这个连队了。
陆军龟腚,不把火线提升的士官转军官放在同一支部队,可是利普顿,还是留在这支部队了。当然,这都是原因。可是我觉得书里面有几句话,可以完全不看老李的言论,成为原因。
有一天我的小孙子问我“爷爷,你是大战中的英雄吗?我回答:不,但我与英雄们一同服役。
亨利五世对他的士兵们说:从今天到世界末日,我们永远会被记得,我们幸运的少数,我们相依相系的兄弟。
谁今日与我共同浴血,他就是我的兄弟。
美军506团E连官兵们为什么受伤未愈也要赶回部队?
一个连队的凝聚力[灵光一闪]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