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路撒冷的哭墙是什么来历?
在耶路撒冷,有一面表面看起来毫不起眼,却世界闻名的墙。2000多年来,分散在世界各地的犹太人,络绎不绝地来到这面墙前,或高声祈祷,或默默站立,或泣不成声、或亲吻墙体。
这就是有名的“哭墙”,也被称为“上帝的邮箱”。每年都有大批的犹太人历经千辛万苦,来到这面石墙前,把自己心中的愿望写在纸条上,层层叠叠地塞进石缝里,向上帝表达自己的心声。
这些五颜六色的纸条,除了祷告外,更多的是希望家庭和睦,生活幸福,身体健康,以及犹太民族繁荣昌盛。
(耶路撒冷的哭墙)
“哭墙” 位于耶路撒冷老城的东部,长约48 米,高约19 米,由约600 块巨石组成。公元初年,耶路撒冷被认为是欧洲的尽头,而“哭墙”正好位于欧亚分界线上。因此,“哭墙”也有西墙之说。
现在的“哭墙”,经过了千百万朝圣者的抚摸和洗濯,石头都已经被打磨光滑,粼粼发光,似乎闪烁着泪痕般的光泽。
“哭墙”是犹太人心中的圣地,镌刻着犹太人几千年来的信仰和苦难,也承载着犹太民族昔日荣光和历史的沧桑与悲恸。这面墙见证了坚强的犹太人在历经2000多年的颠沛流离后,依然能顽强地回到故土,重建家园,延续民族的辉煌。
因此,“哭墙”同时也是犹太人坚忍不拔的信念所在。所以有人说,没到过“哭墙”,就等于没去过耶路撒冷,也就没到过以色列。
为什么“哭墙”在犹太人心目中,会有如此崇高的地位呢?
这还得从它的历史说起。
公元前11世纪,古以色列王大卫统一犹太各部族,建立了以色列王国,定都耶路撒冷。大约在公元前10世纪,大卫的儿子所罗门承袭王位,在耶路撒冷的锡安山上建造了“第一圣殿”所罗门圣殿,成为了古犹太人的朝圣中心。
(所罗门王)
公元前586年,耶路撒冷被巴比伦占领,第一圣殿也惨遭焚毁,数万犹太人被俘虏和囚禁,史称“巴比伦之囚”。
其后,顽强的犹太人又在第一圣殿的废墟上建造了第二圣殿。
公元前37年,犹太人对第二圣殿进行了扩建,修建了台基,使得第二圣殿周围的平台更加宽阔。
公元70年,罗马皇帝对犹太人展开了血腥屠杀,又将第二圣殿夷为平地。为了彰显罗马军队的盖世武功,他们留下了圣殿的部分残垣断壁,这就是现在我们还能看到的“哭墙”。
罗马人占领耶路撒冷后,苦难的犹太人被迫流亡于世界各地,无法回到故土。直到拜占庭时期,犹太人才被准许每年一次回到“哭墙”前祷告。
每当这一时刻,大量的犹太人聚集在“哭墙”前放声恸哭,“哭墙”之名由此而来,并成为了所有犹太人心目中的圣地。
二战时期,数百万犹太人惨死在德国纳粹的屠刀下,“哭墙”也就成了犹太人缅怀亲人和宣泄悲痛的精神家园。也给了所有的犹太人团结一心,永不屈服,誓与纳粹斗争到底的决心和勇气。
“哭墙”墙根下遵循“男左女右”的原则,被分为男祷告区和女祷告区。其中绝大部分为男祷告区,约占整个区域的三分之二,中间用屏风隔开。
(哭墙前祷告的人们)
男士在进入祷告区前,必须戴上帽子。因为他们相信上帝就在“哭墙”的上方,如果光着脑袋对着上帝,是一种对上帝不敬的举动。而女人则不必蒙头,祷告结束后,女人们一律要面向哭墙一步步退出以示恭敬。
在祷告的过程中,犹太人都不能直呼神的名字,凡是涉及到神的名字时,一律用点头表示。因此,祷告过程中点头频繁的程度,也就成为犹太人是否虔诚的表现。
关于“哭墙”,还有一些神奇的传说。
一是“哭墙”曾经流泪。在墙体六七米高的一块石板上,曾经出现过一片水渍,而且这片水渍经年累月存在,既不扩大,也从不缩小,更没有水滴掉落下来。
这个奇异的现象,引来犹太人的惊呼。因为在犹太教的传说中,“哭墙”流泪可是救世主“弥赛亚”降临的预兆。
后来经以色列文物局调查,这是因为哭墙另外一侧用于滴灌的水管发生渗漏所致,另一方面也因为长在石头中间的那些植物腐烂后所引起,纯属自然现象,和“弥赛亚”无关。
二是人们在墙缝里发现了数额巨大的支票。
据报道,以色列文物部门每年都要对石缝中的纸条进行清理,有一次居然在纸条中发现了一个装有70张支票的信封,总计金额超过了5亿美元。这些支票来自世界各地,并没有填写支票的接收者是谁。很显然,这是虔诚的犹太人献给上帝的。
这就是耶路撒冷的“哭墙”,它传递着犹太民族的一种精神和信仰,也支撑着不屈的犹太民族,从古至今生生不息。
(参考资料:《犹太文化史》)
耶路撒冷的哭墙是什么来历?
哭墙又称西墙,坐落在大名鼎鼎的圣殿山上,它高20公尺,长50公尺,由27层巨大的石块堆砌而成,是耶路撒冷旧城古犹太国第二圣殿护墙中的一段,犹太教把这段石墙看作是他们的圣地,教徒们到这段石墙前必须哀哭,以表示对古神庙的哀悼,千百年来,流落到世界各地的犹太人回到圣城耶路撒冷时,便会来到这面石墙前低声祷告,哭诉流亡之苦,所以这段石墙被称为“哭墙”。
耶路撒冷在希伯来语中的意思就是指和平之都,大和平对于耶路撒冷来说似乎很遥远,因为早在三千多年以来的耶路撒冷,伴随着的尽是战争、杀戮、争端、毁灭与重建,从而使得耶路撒冷充满了谜一样的历史。
在公元前十世纪左右,以色列王大卫打败了迦南人,统一了犹太各部落,建立了以色列王国,从而定都耶路撒冷,此时一件影响耶路撒冷的历史事件就随之发生了,当大卫占领耶城之后,便下令将象征着神的约柜从示罗城迎来此地,因此从那一刻开始,耶路撒冷也就踏上了它十分崇高地位的第一步。大卫王的儿子所罗门继位之后,在公元前957年修建起了一座宏伟的所罗门圣殿,史称“第一圣殿”,并将与神同在的象征约柜放置在其中,传说约柜里装有上帝亲手书写的“十诫”,隐藏着上帝与人类的终极链接,来此朝觐和献祭的教徒络绎不绝,于是这座圣殿便成为希伯来世界的精神中心。
但是,好景不长,在公元前586年,巴比伦国占领了这里,将犹太人全部赶走,随后将第一圣殿付之一炬,彻底摧毁。公元前538年,波斯王国又打败了巴比伦王国,他们对犹太人的限制有所放宽,犹太人才允许返回家园,并得到了归还的5000多件圣殿物品,于是犹太人动手在第一圣殿的基础上建造了第二圣殿。
而到了公元70年,罗马帝国统治了该地区,他们极力镇压犹太教,疯狂屠杀犹太人,绝大部分的犹太人被驱逐出巴勒斯坦地区,耶路撒冷和圣殿几乎被夷为平地,第二圣殿也被摧毁。后来犹太人再次修建第二圣殿,,同样遭到了罗马帝国的摧毁,仅留下殿墙西部的一段残垣断壁。
后来罗马帝国对犹太人的统治有所放宽,犹太人只被允许每年一次到圣殿山下朝拜,但不允许进入耶路撒冷,于是犹太人只能在这堵墙下哭泣他们不幸的民族命运。而“哭墙”这个词是被英国人定义的,这个名字也相当传神、犀利。犹太人把它视为本民族信仰和团结的象征,在罗马人占领耶路撒冷以后的千百年中,常有各地犹太人来此号哭,以寄托其故国之思,到现在,每逢犹太教安息日,都有人到哭墙去表示哀悼。
这段50米长的哭墙在中间用屏风相隔成男女两个区域,三分之二是男人祈祷的区域,剩余三分之一是女人祈祷的区域。男性到哭墙去祈祷的时候,必须要戴帽子,如果没有准备的话,旁边都有小帽子提供,就是那种只能遮住头顶的小圆帽,而这个规矩的出现是因为犹太人觉得拿脑袋直接对着上帝是不敬的,他们一直相信上帝就在哭墙的上方看着他们,听着他们的哭诉与祈祷。
前去哭墙祈祷的人还可以用任何文字把自己想要说的话写在纸上,然后塞入哭墙的石头缝里,与神对话,因此,哭墙的石头缝里经常会塞满各种纸条,甚至还有支票,由于石头缝中的纸条过多,有人会定期清理,然后将它们埋入土中。哭墙是犹太民族2000年来流离失所的精神家园,也是犹太人心目中最神圣的地方,相信它的上方就是上帝,所以来到这里的人,无论是否为犹太人,不同语言、不同肤色的人摸着石头向神祷告,与神对话,在神前哭泣。耶路撒冷的哭墙是什么来历?
犹太经典《塔木德》记载:“世上若有十分美,九分在耶路撒冷。”
因为,耶路撒冷是古文化、帝国历史和宗教碰撞糅合的结晶,所以他的“美”主要体现为“活历史”,而“活历史”讲述最多的故事,则无疑就是一年365天、一天24小时对所有人开放的“哭墙”(又称“西墙”)了,
仅哭墙的来历就有三种说法:
说法一:为国度复兴而哭泣祷告,得名据犹太法典记载,2000年前,所罗门花了7年半的时间在圣殿山建成了第一圣殿。但是,不知什么原因,在建成后的13年间,却并未投入使用。13年后,第一次使用圣殿是所罗门将约柜放入其中,并举行了一场为期7日的庆祝盛宴。
公元前587年,第一圣殿被巴比伦的尼布甲尼撒二世所摧毁。后来,所罗巴伯在波斯打败巴比伦,由居鲁士二世任命的犹太行省行政长官大希律王又在圣殿山建成了第二圣殿,以取代第一圣殿。
▲以哭墙前朝圣的信徒
公元135年,在第二次抗罗革命中,罗马哈德良将第二圣殿摧毁,仅剩下圣殿山外围的一部分挡土墙遗迹,一直留在至今,这段土墙最被称为“西墙”。当时,就连犹太人也被迫迁徙他方,并分散于世界各地。
到了拜占庭时代,才容许犹太人每年在第二圣殿被毁的周年日可以回圣殿祷告一次。
于是,每到圣殿被毁的周年,都会有来自四面八方的犹太人赶到“西墙”前为国度复兴而哭泣祷告,并哀悼圣殿的毁灭。自此,“哭墙”之名不胫而走,并流传至今。
但是,到了奥斯曼时期,这里已成为一个朝圣的聚集地。再到大卫王国时期,大卫率领犹太人建立了以色列国,并将耶路撒冷作为首都,而哭墙便成了耶路撒冷历史上遗留的一个“疮疤”。
▲哭墙广场
可以说,“哭墙”代表的是一段“犹太人亡国的惨痛回忆”。所以,哭墙对于犹太人来说,往往也是很避讳的一个词。
如今,从拿着《经书》的教徒,对着哭墙念念有词的神情,还不时前后晃动一下脑袋,就可看出那种浓重的虔诚之心了。
说法二:为哭诉流亡之苦,而得名第二圣殿被罗马人毁灭后,犹太人流散于世界各地,犹如无根浮萍,受尽世间冷眼和辛酸,并且长达两千年之久。
两千后,当犹太人最终回归,并在耶路撒冷建国以色列后,残破的圣殿却只留下了一小段西墙遗迹,象征着犹太民族坚韧的不灭意志。
▲美国总统特朗普在哭墙前
回归耶路撒冷后的犹太人,面对西墙,喜极而泣,在默默祷告的同时,还伴随着犹太人哭诉流亡之苦的声音。因此,西墙便有了“哭墙”之名。
说法三:西墙流泪,象征犹太教救世主弥撒亚到来的先兆,而得名犹太教和基督教的主要区别在于,前者不承认圣经部分的新约,他们觉得耶稣并不是圣经旧约里预言的救世主弥撒亚。
所以,犹太人一直都在等待救世主弥撒亚的出现。
据说,某一年的某一天,有朝圣的教徒无意中看到西墙中间的一块巨石上出现了一道异样的水渍。即便数日风吹日晒,水渍依旧存在,既不扩大,也不缩小,又不消失。
于是,教徒们激动不已,坚信这就是西墙“流泪”,这就是犹太教救世主弥撒亚到来的先兆。于是,教徒为了记念西墙的“流泪”这个具有重大意义的日子,便将西墙称为“哭墙”。
尽管,哭墙的“眼泪”已被证实为侧面滴灌用水的水管发生渗漏所致,而水管渗漏的量和蒸发的量又非常巧合的正好相抵,这才出现了西墙流泪的异样事件,但每年依旧有数百万基督教、犹太教和伊斯兰教的朝圣们相信这是神灵显圣出现的眼泪。
虽说,关于耶路撒冷“哭墙”来历有三种说法,但“哭墙”遗迹一直存在的意义却远远大于来历的意义。因为,有人种学家做过统计,无论是什么民族,一旦亡国达到500年,必然会被统治民族所同化。但是, “哭墙”遗迹的存在,则一直象征犹太人信仰的不灭,即使他们走得在远,也有这个精神家园始终在牵挂着他们。所以,犹太人亡国长达两千年之久依旧还能复国,这与“哭墙”遗迹的一直存在也是密不可分的。由此可见,信仰对于一个民族有多么的重要。
图片来源网络
耶路撒冷的哭墙是什么来历?
在耶路撒冷有一座哭墙,位于老城东部,长48米,高19米,由600块巨石堆砌而成,刚好位于欧亚大陆分界线上,在人们心目中有崇高的地位,被誉为犹太人心中的圣地!关于这座哭墙的来历,还要从公元前11世纪说起。当时的以色列王大卫统一犹太各部族,建立了以色列王国,定都耶路撒冷。公元前10世纪,大卫的儿子所罗门世袭王位,在锡安山上建造了所罗门圣殿,成为犹太人的朝圣中心。公元前586年,耶路撒冷被古巴比伦占领,圣殿惨遭焚毁,数万犹太人被俘虏和囚禁。 而后,犹太人又在此废墟上建造了第二个圣殿。公元70年,罗马皇帝对犹太人进行血腥屠杀,将圣殿夷婪毁。为彰显罗马军队的功绩,便留下部分残垣断壁,这就是现在的“哭墙”。
在古罗马人占领耶路撒冷后,犹太人被迫流离失所。到拜占庭时期,对犹太人有所松动,准许犹太人每年一次回到“哭墙”前祷告。 每当此时,数以万计的犹太人峰拥在“哭墙”前失声痛哭,“哭墙”之名由此而来。
“哭墙”分为男祷告区和女祷告区。其中男祷告区,约占2/3,女祷告区约占1/3,中间用屏风隔开。男人进入哭墙必须戴帽子,光着脑袋被失为大不敬。女人则不必蒙头。祷告结束后,女人一律要面向哭墙一步步退出以示恭敬。由此可见,犹太人对哭墙的虔诚程度。
2000多年来,世界各地的犹太人纷纷来到这面墙前,有的默默祈祷,有的失声痛苦,有的亲吻墙体,有的把自己的愿望写在纸条上塞进墙体的石缝中,向上帝表达自己的心声,成为犹太人缅怀亲人和宣泄悲痛的精神家园。
耶路撒冷的哭墙是什么来历?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今天哭墙是旅游景点了,在抢下哭倒也不至于。
据说哭墙是犹太人同上帝沟通的专线电话,可以写小纸条在哭墙内,上帝会听到你的声音。
萨沙倒是没有写小纸条,但也抚摸着哭墙说了自己的心愿。我不是犹太教徒,但上帝应该是听到了我的声音。
宗教这种东西,你说是假的,为什么从古至今这么多聪明人,甚至科学家都相信呢?
难道他们都是傻瓜?
哭墙在犹太人口中,叫做西墙,位于圣城耶路撒冷。
它修建在圣殿山下,是著名的第二圣殿的一部分。
这是犹太人的圣地,哭墙是圣殿的一段围墙,里面就是犹太教的圣地。
哭墙修建在2000多年前的公元前19年,有着悠久的历史。
还不到100年,罗马人攻陷耶路撒冷,摧毁了第二圣殿,将圣物全部抢走。
犹太人为此发动叛变,在公元200年被罗马军队镇压。罗马军队杀死了50万犹太人,差点将这个民族灭亡。余下的犹太人向世界各地逃走,没走的也被禁止信仰犹太教。
同时,罗马帝国禁止其他地方的犹太人,来到耶路撒冷朝拜。
直到若干年后,君士坦丁大帝皈依基督教后,允诺信仰自由,犹太人才被允许回去。
然而,当时第二圣殿已经不复存在,圣地剩下这一截围墙。
于是,此后1000多年,犹太人都会来到哭墙下向上帝祈祷,哭泣,哀悼他们民族的命运。
直到1967年,哭墙所在的耶路撒冷老城仍然被约旦军队控制。
在第三次中东战争中,以色列先发制人击溃约旦军队,终于占领了老城以及哭墙。
当时,无数背着枪的犹太士兵,在哭墙下痛哭流涕。
过了1000多年,犹太人终于回到了自己的圣地。
耶路撒冷的哭墙是什么来历?
耶路撒冷的“哭墙”,还是挺形象的说法,犹太人来到墙壁前面,那可真是两眼泪汪汪……
犹太人是1个很特别的民族,特别到这个民族完全与其他民族割裂开来,他们有自己的一套文化认同体系,并且他们只认自己的族人——上帝的选民。简而言之,犹太人认为自己与别人不一样,就像歌词所唱“我们不一样……”
高傲的先天气质,面对着后天的千年流浪,这种理想与现实的强烈对比,令人印象深刻。“哭墙”是犹太人流浪前的圣殿遗迹,代表着曾经的荣耀和自豪,留在现实世界的精神坐标。那么,“哭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犹太人的先祖是亚伯拉罕,这个人不简单,还是阿拉伯人的先祖。亚伯拉罕死后,犹太人来到埃及谋生,直到著名的“摩西出埃及”事件发生,他们又回到巴勒斯坦故土。
经历几百年的休养生息,犹太人建立希伯来王国,第1任王叫“扫罗”,第2任王叫“大卫”。当大卫王老去的时候,他立自己最小的儿子为继承人,这是第3任王——所罗门。
所罗门是1个大名鼎鼎的古代国王,以头脑聪明而著称,也是一代雄主。他为巩固犹太教的地位,花大价钱从遥远的地方运来巨石,请腓尼基的建筑师来修建圣殿。这座圣殿花费7年工夫才完工,史称“所罗门圣殿”,还叫“第一圣殿”。先给各位剧透一下,“哭墙”就是所罗门圣殿的一面墙……
所罗门圣殿到底啥样?《圣经·列王纪》中有着详细的记录,圣殿的基底是由巨大的石头奠定,主体部分由大理石构造,殿长60肘(1肘约为55到65厘米),宽20肘,有2层的高度。
圣殿的殿顶由香柏木建成,墙体的空隙也用香柏木填充,并贴上金子覆盖。此外,圣殿前面有1条长廊,把30个房间联结在一起。这座公元前10世纪落成的圣殿,可以说是金碧辉煌、雄伟而壮观,可谓是超级建筑!
事实也是如此,随着圣殿的落成,耶路撒冷很快就成为犹太人最重要的圣地。圣殿被称为“上帝宝座之地”。里面没有供奉任何伸向,只将约柜当做圣物放在其中。
公元前586年,新巴比伦王尼布甲尼撒二世,攻破耶路撒冷城,所罗门圣殿被付之一炬。幸存的多数犹太人沦为“巴比伦之囚”,他们被带到新巴比伦生活,直到公元538年得到波斯居鲁士大帝的解救。
重返耶路撒冷的犹太人,开始在所罗门圣殿的旧址上,重新修复“第二圣殿”。工程开展20多年才完工,尽管新圣殿的规模根本无法与所罗门圣殿相提并论,但是犹太人相信“新圣殿的荣耀必大于先前的殿”。
随着罗马帝国的崛起,犹太人沦为罗马人的属民,而犹太人屡次反抗让皇帝很生气。哈德良执政时期,他派罗马军团于公元134年攻陷耶路撒冷,次年平定犹太人最后1次大起义。随后,哈德良皇帝就下令摧毁第二圣殿,不准犹太人前去祈祷,只留下一堵西外墙……
西外墙又叫“西墙”,千百年来跌沛流离的犹太人回到耶路撒冷,常在西墙前低声祷告,哭诉着流亡之苦,便有了“哭墙”之称呼。
“哭墙”在伊斯兰世界也有着极高的地位,据说公元619年的某天晚上,先知默罕默德骑着长着美女脸的飞马“奥尔·布拉格”,从麦加瞬间抵达耶路撒冷。他将飞马拴在哭墙上,自己跟随大天使伽百利登上九重天。
历史有时挺尴尬,阿以矛盾是如今中东动乱的重要因素,但是犹太人、穆斯林却又同时对“哭墙”推崇备至。这堵从所罗门时代来的“哭墙”,带着穆罕默德登宵的神迹,你是不是觉得很神奇呢?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