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真正的梁山是怎样的?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真正的梁山却有此地,就是山东梁山县的一个水泊。
这里因黄河改道,成为浩浩荡荡的水泊,地形极为复杂,湖中岛屿众多,非常适合打游击或者盘踞盗贼。
当时北宋对于老百姓剥削的很厉害,税收多如牛毛。
本来梁山泊由于有大片水域,周边很多农民因缺少土地,被迫转而成为渔民,以打鱼为生。
然而,北宋竟然出台了渔业税,要求在梁山泊打鱼的渔民都要交税,不然就禁止打鱼。
当时渔民基本都是赤贫百姓,每天打鱼勉强糊口,哪里有钱交税。
民众群情激奋,开始造反。
于是,以宋江为首的36名土匪,开始从梁山泊起家。
宋江叛乱后不久,北宋朝廷就命令当地的京东东路、京东西路抓捕。
地方厢军大举进攻梁山泊,却被宋江区区几十人打的惨败。
厢军已经久不操练,平时只是做后勤工作,形同民夫。而且厢军待遇低下,士兵主要是混口饭吃,当做一个职业。
而宋江之流既然为匪,一旦被捕肯定酷刑处死,都是拼着性命去杀的。
同时,宋江36个部下,都是战斗力很强的悍匪,一举将官兵击溃。
然而,梁山泊面积不大,难以支持敌人长期进攻。
于是,宋江转战在华北几省,作为流寇游动作战。宋江率众攻打河朔(泛指今黄河下游南北一带)、京东东路(治青州,今山东省益都),转战于青、齐(今山东省济南)至濮州(今山东省鄄城北)间,攻陷十余郡城池,惩治贪官,杀富济贫,声势日盛。
由此,宋江部队扩大到数千人。
而周边数万官兵却对付不了他们,甚至闻风而逃,让宋江成为燎原之势。
可惜,宋江毕竟是没有根据地的流寇,只能胜利不能失败,也缺乏攻坚能力。
在山东临沂一代,宋江和北宋官兵周旋了1年时间。
然而,在攻打临沂城的作战中,宋江大军久攻不克,被迫撤走。
此战损失较大,宋江部下军心动摇。
随后,他们占领江苏淮安,又突入连云港境内。
然而,连云港有北宋1个悍将,海州知州的张叔夜。
张叔夜当时上任不久,认为宋江军心浮动,立即攻打连云港城的可能性不大,反而会抢夺这里的官船出海,水陆夹击。
于是,张叔夜招募敢死队1000人,还有数千精兵,在海边设伏。
在宋江大军赶来抢夺船只时,张叔夜大军突然猛攻。
宋江部队到底是土匪,不是正规军,这一下子就被冲垮。
宋江部下见官兵勇猛,纷纷脱离队伍四散逃命了,他的军师吴用也被生擒。
眼见周围都是官兵,宋江突围无望,只得投降。
宋江并没有参加过围剿方腊的战役,因为投降后他就没有兵权。
大家注意,宋江其实很牛逼的。带着区区36个人起家,然后能够转战华北几省一二年时间,几万官兵拿他没有办法,中国历史上也不多。历史上真正的梁山是怎样的?
欢迎打开历史宝藏,一起来读水浒那些事儿。(约500字,阅读需2分)
历史上确实有梁山泊的。《资治通鉴》记载,后周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复汴水,浚五丈渠,东过曹、济、梁山泊,以通青、郓之漕”说明那个时候的梁山泊,只是比正常河道大一点的河流湖泊,并不是《水浒传》里描写的那样有八百里那么大。
五代十国至宋,黄河结束了“八百年安流期”,开始变得不安分,决口频发。北宋的天禧、熙宁年间,黄河先后有三次大绝口,滚滚黄河水,携带着黄沙,冲淤奔流,在今天河南中东部,山东西南区域扫荡。
在当时的山东东平府,梁山附近,就形成了一片积水的湖泊。因为靠近梁山,所以命名为梁山泊,这片水域方圆八百里,已经成一个大湖了。
这个梁山泊中间有一些高地路出水面,形成小岛,兼之浅水处遍生芦苇,港汊交错。
一些失去土地,无处谋生的农民也聚集于此,靠着打鱼维持生计。
梁山泊位置示意图
但是宋廷对这些农民征收重税,规定庶民凡入湖捕鱼、采藕、割蒲.都要依船只大小课以重税,逼的这些农民成了盗贼。
本来水泊梁山就属地方官难以管理之地,于是就成为逃犯、盗贼的天然乐园。自北宋神宗后期开始,梁山泊就有盗匪的记载了,《宋史》记载,当时郓州的一个知州言:“梁山泺多盗,皆渔者窟穴也”。梁山泺就是梁山泊,这里的盗贼,以渔为业,不受宋廷的控制。
这些盗贼,就是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传》中,梁山好汉的原型了。
两分钟走近历史现场,更多历史类原创内容,欢迎右上角关注@历史宝藏。
历史上真正的梁山是怎样的?
水泊梁山,在冷兵器时代,占据一座四面环水、方圆800里的孤岛,真可称得上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简直不要太爽。纵观水浒传全书,招安是梁山事业的分水岭,是梁山抛物线发展的顶峰。
1、招安前--聚义事业快速上升期
聚集英雄阶段的梁山是正义之士的天堂,是兄弟义气的福地。山上一面“替天行道”大旗是对北宋腐朽政权的耻笑,军中猛将、社会名流、英雄侠士陆续被这面大旗收归梁山,处处洋溢着欣欣向荣,大碗喝酒大称分金,没有奸臣的陷害,没有凡人的苦恼,吸引各路英雄好汉慕名投靠,是一个乌托邦式的存在。而梁山之外的大宋朝廷不是高俅、童贯等奸臣当道就是张文远、李固等小人钻营;社会上不乏蒋门神、镇关西这样的恶霸,自上而下一片乌烟瘴气,正义人士受排挤陷害,只得另寻活路。
施耐庵老先生用梁山的繁荣和谐映衬北宋朝廷的黑暗和社会的扭曲,两者形成鲜明对比。2、招安后--聚义事业快速中落期
因大哥宋江看重受朝廷招安的好处,本着带领兄弟们弃暗投明找出路的想法,梁山好汉们忍者恶心、压着怒火穿上了朝服,但此刻的梁山众兄弟已不是梁山聚义厅的兄弟,而是朝廷忠义堂的臣子,大家各怀想法,聚义的心思全无,没有了往日的无忧无虑。打辽国征方腊,死的死,伤的伤,走的走,一众好汉几乎没有善终,最终梁山忠义堂上只留下吴用自缢的身影,梁山归于宁静。
施耐庵老先生既生动详尽的描写了众好汉的悲壮赴死,又入木三分的刻画了梁山衰落后的破败,从人声鼎沸、热火朝天走到如此地步,令人唏嘘。历史上真正的梁山是怎样的?
理科男答历史。
梁山就在山东梁山县境内,由7支山脉组成,2008年被评为了4A级景区。
梁山原来叫良山,《史记·梁孝王世家》中说过孝王“北猎良山”。
为什么会改名叫梁山呢,有两种说法。
第一种是因为梁孝王刘武来此游玩打猎时候,因热病去世,葬于此地,易名梁山。
《大清一统志》:梁山本名良山,以梁孝王游猎于此而名。第二种,因为光武帝的叔父叫刘良,为了避讳将良山改名梁山,同时还把寿良县改为了寿张县。
《山东通志》:梁山考县本名寿良,因光武帝避叔讳改名寿张,则山之改良为梁以此。唐代时候,这里更加闻名了,曾被当作佛教圣地,并建立了莲台寺、法兴寺等著名佛教寺庙。
武则天甚至两次前来,如果有机会去的话,说不定你可以走她来时走过的路。
北宋时期,就出现了梁山泊和宋江起义。
梁山泊的形成主要是因为黄河河道变迁,还有就是山东巨野县的低洼地带巨野泽的移动。
一开始,黄河在滑州决口,而巨野泽又淤高,洪水就蓄积在了巨野北岸的梁山地区,形成了梁山泊。
后来,又有两次决口,湖面扩大,有了”八百里梁山泊“的壮观。
南宋时,为阻止金兵南下,将黄河大改道,梁山泊从此断水,湖面逐渐缩小,露出浅谈。
接着就被金朝用于屯田;元朝末年,再次有水,持续时间不长;明朝,北岸筑起堤防,这次是彻底断绝了,沿湖的居民便将梁山泊开垦为农田。最终,清朝康熙时,梁山周围全都成了平陆。
宋江起义之前,梁山泊有水却再也无田,所以附近居民只能捕鱼为生,但是官府依旧苛捐杂税。于是出现了很多强盗,特别是官盗。
《宋史·蒲宗孟传》:郓介梁山泺,素多盗,宗孟痛治之,虽小偷微罪,亦断其足筋,盗虽为衰止,而所杀亦不可胜计矣。宋徽宗为了解决财政问题,设立了”西城括田所“,梁山泊变为了公有,在这里捕鱼,按照船只大小要交重税。
百姓连生活都顾不上了,哪里能交出重税呢,于是就有了武装聚集,截杀官兵,因此,梁山泊成为了农民武装起义的据点。
这里一开始是据点,后来便转战山东、河北、河南之间。
横行河朔、京东,官兵数万,无敢抗者。公元1121年,海州知州张叔夜引诱宋江起义军弃船登陆,后烧起义军船只,宋江走投无路,被朝廷招安。
关于梁山,我们听说最多的就是施耐庵写的小说《水浒传》中108梁山好汉。
当然小说只是小说,很多部分都是虚构的,就比如108好汉,在历史上并非108,《宋史·侯蒙传》、《宣和遗事》等史书中记载的是36。
明朝郎瑛撰写的《七修类稿》中给出了这36人,分别是
宋江、吴用、晁盖、关胜、卢俊义、史进、阮小二、柴进、阮小五、阮小七、张青、刘唐、孙立、燕青、张横、张顺、李俊、呼延绰、花荣、李逵、秦明、戴宗、雷横、杨志、杨雄、索超、董平、解珍、解宝、朱仝、石秀、穆横、徐宁、花和尚、武松、李英。关于历史上的梁山还有很多记载,比如清朝同治帝时期,梁山附近居民因匪盗、洪灾等侵扰,修筑了梁山大寨,这在《寿张县志》中有记载名《梁山图》。
不过这个梁山大寨在1949年被洪水摧毁,如今只有遗迹。
历史上真正的梁山是怎样的?
历史上真正的梁山是一个小土岗,就是一大土堆而已,不是什么真正的山。历史上真正的梁山贼寇,根据历史记载,还真不是什么农民起义军,其实就是二十来个草寇,说白了就是一二十个土匪,后来被海州知州张叔夜设计,一网打尽。这些草寇根本就不是农民起义军,更谈不上什么英雄。应该感谢施耐庵,把二十来个草寇塑造成了108将,成为家喻户晓的传奇故事。
历史上真正的梁山是怎样的?
历史上的梁山,其实那时候不叫梁山,叫凉山,这里人烟稀少,一片荒凉,所叫凉山,后来有位白衣秀士王伦,好吃懒做,伙同杜迁宋万,在这里落草为寇,后来壮大了就改成了梁山,他们是想成为国家栋梁,所以叫梁山。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