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相当重视门第,为何乾隆皇帝却还把一个家奴封为皇后?

清朝是个特殊的朝代,“奴才”的地位远远比“臣”要高得多,因为“奴才”是真正的自己人。清朝重视的不是门第,而是出身。清朝乾隆帝一生册封的只有两位皇后,一个就是孝贤纯皇后富察氏,另一个就是著名的帝继纯皇后那拉氏。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两人的确是“家奴”出身,但是在当时来说,两人的出身非常高贵。

孝贤纯皇后富察氏出身满洲镶黄旗,乃是上三旗之首,由皇帝亲自统领,其父亲荣保乃是察哈尔总管。富察氏的曾祖父乃是太子太保,祖父曾经是户部尚书,伯父也是当时的一品大员,如此出身的皇后,在清朝也是非常罕见的。

乾隆帝的第二位皇后,也就是著名的《还珠格格》中的那位,帝继纯皇后那拉氏,出身虽然比不上孝贤纯皇后,但是也不算低。出身上三旗之一的正黄旗,其父亲是个包衣佐领,官位并不算高。

如果说真的“家奴出身”,那么就是乾隆的第三位皇后——死后被追封的皇后,就是著名的令妃娘娘魏佳氏。魏佳氏临终是皇贵妃,然而她是内务府宫女出身,与雍正帝的生母乌雅氏类似,她才是真正的“家奴”出身。

清朝相当重视门第,为何乾隆皇帝却还把一个家奴封为皇后?

正是因为清朝十分重视门第,所以是不可能册封包衣出身的女子为后。而题目中所提到的应该是嘉庆帝的生母魏佳氏,而她的皇后之名是在乾隆公开宣布册封永琰为皇太子之时追封的,此时魏佳氏已经薨逝20年了。

孝仪纯皇后魏佳氏,嘉庆帝生母,初入宫时被册为魏贵人,同年晋为令嫔,乾隆13年晋妃位,乾隆24年晋令贵妃,乾隆30年晋封为皇贵妃。从小小的贵人到皇贵妃,魏佳氏光速一般的晋升之路,不得不令人惊叹。

乾隆30年,魏佳氏被册为皇贵妃时,乾隆帝的继后辉发那拉氏并没有被收回名号,所以令皇贵妃虽是后宫的实际掌权者,但是注意,她的名分只是皇贵妃,终究不是皇后的名分。

乾隆40年,魏佳氏因病去世,乾隆帝给她的谥号是令懿皇贵妃,她是以皇贵妃名分入葬裕陵的。到了乾隆60年9月,乾隆宣布令皇贵妃之子永琰为皇太子时,才对令懿皇贵妃进行追封,追封她为孝仪皇后。

所以出身包衣的魏佳氏并未被乾隆帝册封为后,而是魏佳氏死了20年,同时明确继承人是她的儿子永琰之后,才对她进行追封,这与乾隆帝册封她为后在概念上是不太相同的。

阿浅努力码字,喜欢的你点赞转发支持下;不喜欢也留下你的宝贵意见,阿浅虚心接受哦!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