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百里水泊梁山的水现在为什么没有那么多水域了?

北宋时期梁山泊号称水泊八百里,为什么梁山现在没有那么多水域了?

欢迎打开历史宝藏,一起来读水浒那些事儿。(约400字,阅读需2分)

八百里梁山泊,因为一部《水浒传》的名扬天下。

《水浒传》中对梁山泊是这样描述的:山东济州管下一个水乡,地名梁山泊,纵横河港一千条,四下方圆八百里。

方圆八百里,就相当于二十余万平方公里,而在如今在山东境内,已经很难找到梁山泊的遗迹了。

现在的东平湖,若不是采用现代的防渗技术和钢筋混凝土结构,恐怕也只是一个小湖泊了,很难有当年《水浒传》中八百里梁山泊的盛况。

那么《水浒》中记载的八百里梁山泊,到底是不是真的呢?

宋代的时候是有梁山泊的。

根据《宋史》记载:北宋天禧三年(公元1019年),黄河又滑州决口,堤坝被冲毁了七百步,漫溢州城,历经澶、濮、曹、郓诸州,注入梁山泊。

当时的梁山泊,是黄河水决口冲淤而成的一个大湖,在古代巨野泽的基础上,环绕梁山而成大湖,面积很大,水面辽阔,八百里是对其面积巨大的一个虚称。

之后黄河改道,梁山泊的来水断绝,泥沙淤积,逐渐干涸,成了民众垦殖的良田。

但是古梁山泊所在地方,还是地势比较低洼,只要有水,就会成为湖泊。今天的梁山泊景区,就是在这些洼地人工蓄水,复原的水泊景观。

更多历史类原创内容,欢迎右上角关注@历史宝藏。

八百里水泊梁山的水现在为什么没有那么多水域了?

作为山东人,我要说道两句。很多人都会问,梁山这个地方有没有?梁山好汉有没有?

梁山作为山东的一个县级单位,目前还是存在的,历史上的八百里水泊梁山到底存不存在,我们需要追溯一下。

鲁西南地区是华北平原的一部分,因为有黄河流经穿过,地势低平,蓄水可能性比较大, 历史上黄河有数次改道,为华北平原的形成代带来了很大的可能,所以山东的很多地名都和水有关,比如济宁,济南,菏泽等,都带着水字偏旁,话说济宁和济南都和济水有关系,济水之南等。

菏泽,是我所在的城市,在唐代之前确实是存在着湖泊的,故名为雷泽,而我所在县,故称为大野泽,意思为巨大的沼泽地,我想可能是黄河水改道时在这里停留了一下,形成了这样一个湖泊,这时候的湖泊,面积很大,李白在一首诗中曾经提到过,到菏泽当时的一个县单县时曾经写过一首诗,《登单父陶少府半月台》:水色渌且明,令人思镜湖。终将过江去,爱此暂踌躇。我们从这首诗中可以看到,李白所在的唐代,菏泽境内的湖泊面积还是比较大的。因为单县是山东南部一个县城,再往南就是河南了,由此可见水域面积还是不小。

后来随着黄河泥沙的淤积,水域面积逐渐的缩小,整个山东境内的湖泊面积逐渐的缩小,就是我们常常说的水泊梁山,后来慢慢缩小,分割成东平湖和微山湖,仅剩山东枣庄南部的小型湖泊了,也就是台儿庄会战的那个地方了。

所以水泊梁山多半是文学作品中的描述了,在现实中,如果涉及到八百里水泊梁山的话,那么整个山东河北河南都要囊括进来了。

八百里水泊梁山的水现在为什么没有那么多水域了?

所谓“八百里水泊梁山”是虚指,属于文学夸张手法,历史上的梁山泊也远没有这么大,随着时代变迁,受地理水文、气候变化、人类活动等因素影响,古梁山泊早已干涸,不复存在,现在的水泊梁山只是古梁山泊遗存,后来又人工制造了旅游景点。

历史上的梁山泊

梁山泊真实存在,很多史料文献中都有记载。梁山泊又名梁山泺,位于山东省济宁市梁山县境内,该县境内多山,有梁山、青龙山、凤凰山、龟山、小黄山等众多大小山峰和支脉,山谷和山脚下地势低洼,为梁山泊的形成制造了有利条件。

《宋史》等史料记载“梁山泊多盗,皆渔者窟穴……渔者习为盗,荡无名籍”,这和梁山好汉的所作所为比较吻合,而且历任济宁知府和梁山县知县都对梁山泊渔民以严刑峻法约束,比如蒲宗孟“虽小偷微罪,亦断其脚筋。盗虽为衰止,而所杀不可胜计”,任谅“盗发则督吏名捕,莫敢不尽力,迹无所容”。

后来,北宋官府强行将梁山泊收归“公有”,强令渔民百姓必须按船纳税,沉重的赋税负担和严刑峻法的压迫,最终迫使人们走投无路,在宋江等人带领下揭竿而起,这便是《水浒传》故事的原型,成语“逼上梁山”就是这么来的。

梁山泊为何干涸

梁山泊的历史并不算太悠久。据史料记载,从五代到北宋末,黄河多次大决口,河水冲垮河道四处倾泻,哪里地势低洼就往哪里流,其中梁山县境内多山,地势较低的山脚下积聚了大量黄河水,并与“古巨野泽”连成一片,形成了号称八百里的梁山泊。

《宋史》卷九十一载:“北宋天禧三年(公元1019年)黄河又从滑州决口,岸摧七百步,漫溢州城,历澶、濮、曹、郓、注梁山泊。

历史上的梁山泊绝没有800里,按照古代1里等于0.5公里计算,800里就是400公里,光一个长度(或宽度)就达到400公里,相当于从梁山县到潍坊市区的距离,这个数字令人咋舌,无疑是古人常用的文学夸张,极言梁山泊水面之阔大,不足为信。

但随着时间推移,“八百里梁山泊”的恢宏景观早已不复存在,只存在于人们的想象之中,就究其原因,我想主要有以下几种:

1,地理水文因素。梁山泊的主要水源来自黄河,黄河在历史上曾发生数百次大小决口,而每次决口经常改道,有时甚至会北夺海河,南夺淮河入海,不再注入梁山泊,泊内已有的黄河水富含泥沙,经过长期沉积,不断淤积成土地,导致水面越来越小。

2,气候变化因素。山东位于北方,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除夏季外,其他季节降水很少,比较干燥,特别是越接近现代,降水越少,历史上干旱频发,导致梁山泊失去黄河水的补充,又没有大量天然降水注入,随着蒸发量越来越大,自然水面越缩越小。

3,人类活动因素。古代虽有朴素的生态环保理念,但绝大多数人、绝大多数时候是不会讲环保的,梁山泊是当地众多渔民百姓赖以生存的地方,他们只顾捕鱼、采莲、打芦苇……,不管生态保护,后来更是围湖造田,不断侵夺水面,导致水面越来越小。

综上所述,在“天不时、地不利、人不和”的影响下,梁山泊越来越小并最终干涸不可避免。事实上,我们历史上的河流湖泊几乎都受遭遇着同样困境,所以我们必须牢固树立生态保护理念,守住我们的“绿水青山”。

我是专注历史文化的狄飞惊,欢迎关注我!

八百里水泊梁山的水现在为什么没有那么多水域了?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因为黄河改道了。

北宋时期,山东省济宁市梁山县就是今天水泊梁山的所在地。

它是北宋“漕运四河”之一广济河中部的湖泊。

广济河从北宋首都流出,进入梁山泊,然后再连接济水。

广济河本身就很宽,当时河床全部被人工扩宽到5丈以上。

而梁山泊则是源于黄河决堤改道,河水流经梁山脚下,成为了一望无际的大湖。

梁山泊号称八百里,实际没有这么大,仍然面积惊人。

更关键的是,这里地形复杂,有很多岛屿和大片的芦苇、沼泽,特别适合土匪、海贼盘踞。

当年宋江确实是在梁山起家,随后就登陆横行北方多省。

为什么宋江没有长期盘踞梁山泊?主要还是这里的面积并不真的八百里,容纳不下较多部队回旋作战。

直到南宋时期,梁山伯仍然是抵抗金兵的游击区。很多抗金武装盘踞在险要的梁山伯,不断打击金兵。

据史书记载:北宋宣和末年或靖康年间,有渔民张荣在梁山泊聚集舟师数百,不时出击金军。

不过,由于黄河再次改道,梁山伯缺少水源,逐步干涸。

到了金熙宗正隆六年(南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公元1161年),金主完颜亮攻宋的战船经过这里,已经因缺水而无法行驶大船了。

到了20年后,金国历史记载认为梁山泊已经基本干涸,当地农民甚至在此开荒种地。

有意思的是,到了元代末期黄河再次泛滥,又流经梁山泊,这里恢复了浩荡无端倪,飘风向帆集”的景象。

明代再次衰落,到了明岱宗景泰元年前后,方圆仅剩八十里左右了。

到了今天,黄河已经不会再改道,梁山泊自然就不存在了。

目前,这里只剩下一个东平湖,总面积626平方公里。

八百里水泊梁山的水现在为什么没有那么多水域了?

这个问题老梁来回答。

水泊梁山?瞅见这四个字,俺首先想到的是一百单八将,外加及时雨宋江给人到处磕头撅着的那屁股。所以水浒这电视剧,俺就瞅到他撅屁股那段直接掐了,看广告。不是,咱这小心肝真丫受不了。

有人说成也宋江,败也宋江。拉倒吧,就俺觉得应该是成也水泊梁山,败也水泊梁山。

当时要是没有这八百里的水泊梁山这地,那也就压根不会有啥水浒一百单八将的事了。没个好的地待着,闹啥闹?你以为官军的大刀片子是吃素的?

说道这里估计就有人要问了:“水浒这事,到底是真的还是假的?”

水浒这事他不是真的,但他这事是有根的,取材于北宋末年宋江起义的故事。

最开始出现是《东都事略侯蒙传》,也没一百单八个人,充其量也就三十六个人,霸着河道杀的官军鬼哭狼嚎,屎尿齐流啊!

所以这事弄的实在是忒大了,就被小说故事给瞅中了,到了南宋的时候,这事就流传开来,还有画家为这三十六个人画像,这事就传的神乎其神的。

那么最早的水浒传,是搁《宣和遗事》里记载的。后来很多的话本都是从这水浒中取材,慢慢的这三十六个人就被扩充到了现在看到的一百单八个人。

最后这事由施耐庵收录整理,这就是咱现在瞅见的水浒传全貌。

说了,这些个事,越扯就越远了,咱接着题主的问题聊。

话说八百里水泊梁山,真有那么大吗?

拉倒吧,这就是个虚数,文人手段而已。飞流直下三千尺,您以为诗仙李白真拿一大卷尺,蹲地头上去量过?压根就没那事,夸张的一种说法。

所以八百里其实就是告诉大家伙,这地够大,所以啊,咱就假装被施耐庵老先生给骗了。

“啊!真大!”这就行了,别那么较真,没劲!安安心心的瞅故事就得了。

现在这嘎达就在山东省那梁山县内,占地3.5平方公里。这地搁过去他也是个尚武的地,毕竟是咱大华夏武术四大发源地之一不是。

而大块吃肉大块喝酒也是当地的一个特色,当地人也豪爽!

所以啊,您瞅水浒里,说上了梁上大块吃肉,大块喝酒,其实这就是当地的习俗,上不上水泊梁山都一样。

现在这地水已经没有那么多了,为嘛呢?

话说北宋的时候,这水泊梁山他就是个大湖泊,这湖泊恰好杵在广济河的肚脐眼上。

而这广济河是北宋这时间点上有名的漕运四河之一,当时的皇帝为了漕运方便,还把这河道加宽了五丈,所以您就知道这水量有多充沛。

现在这漕运也没了,这河也没几个人管理,基本上就被废了,整根杆钓个鱼,冷不丁啥生活用品就钓上来了,气的钓鱼人也只能摔杆子走人了。

当然这水量变小不是啥管理的原因,最主要的是不受母亲河黄河的待见了,黄河改道多次,造成了注入的水量减少,造成现在的结果。

这事其实到了1161年的时候,这河道已经无法让大船通过了,当年完颜亮的战船想从这里通过,已经是不可能了。

到了1181年以后,据史料上的记载水泊梁山的水已经枯竭了,当地的农民伯伯已经开始在河床上插秧种粮食了。

不过到了元代末期的时候,母亲河黄河又发脾气了,一家伙又开始泛滥,这水儿又开始注入水泊梁山,就这么一下,这地又变成了八百里的水域。

到了大明朝,又枯竭了。

搁现在就剩下一个指头大的东平湖,梁山也变成了一个大土包。

现在这地已经开发成了有景有点的嘎达,还有人守大门的,至于是干嘛的?您比俺清楚,咱就不说了。

好了,今天就写到这里,喜欢的朋友加个关注,顺手点个赞呦!

八百里水泊梁山的水现在为什么没有那么多水域了?

《水浒传》中曾这样描述水泊梁山:“山东济州管下一个水乡,地名梁山泊,方圆八百里。”

可是时至今日,当人们登临梁山,举目四眺时,却根本没有了八百里水泊的景色。那么在历史上,八百里水泊真的存在吗?他是怎么形成的?现在又怎么会没有那么多水域了呢?

史上对梁山泊是怎么记载的呢?

关于梁山泊最早的记载是在后晋时期,《资治通鉴》上说:”后晋开运元年,黄河决于滑州(今滑县),洪水东注,环梁山合于汶。”这是梁山周围形成“梁山泊”最早的记载。又据记载,后周显德六年,“命步军都指挥使袁彦浚五丈渠,东过曹济梁山泊”,这是“梁山泊”的名字最早见于史籍。由此可见,最迟在五代中期,梁山泊就形成了。而之后名字一直没有统一,直到金朝末年才固定下来。

梁山泊是如何形成的?

梁山泊的形成大致有两个原因。首先,梁山泊在鲁西平原和鲁中山地丘陵的交接地带。鲁西平原西高东低,鲁中山地丘陵则西低东高,所以水流都容易汇聚到这里,形成了一条低洼的滞洪地带。第二是由于它的西面有黄河流过,黄河一有决洪就会注入梁山泊,这件事史料中也有很多记载,所以梁山泊的形成主要来自于黄河的决堤。

梁山泊为什么没水了?

梁山泊现在没水,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历朝历代对黄河的治理,黄河决堤减少,水量下降。从而导致梁山泊水量减少。再者,黄河携带着大量泥沙注入梁山泊,泥沙沉淀于泊底后,会使其逐渐变浅,蓄洪能力越变越小。当然,气候因素也是影响梁山泊水量的一个重要因素。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