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之战赵国怎么打才能赢?
秦国连年伐韩,目的就是拿下上党高地,不知道死了多少人、花了多少钱。赵国却渔翁得利,天上掉下上党这个大馅饼。所以,赵国立即派兵接手上党,秦国当然不能忍,于是也向上党派兵。你派兵、我就派兵,你增兵、我就增兵,长平之战也就不得不发了。
大战得有一个过程,很少一触即发、触发就打的,都是这样一点儿一点儿累积起来的。所以,战争得有策源地。秦赵长平之战的策源地是上党,而发起这个策源的,是韩国上党太守冯亭,具体事件是冯亭举上党十七城降赵。
所以,长平之战是一个过程。从战争酝酿到战争结束,持续了将近3年时间。在这么长的时间里,赵国完全可以做出有利于己的战略设计和战略调整。但是,赵国的僵化操作,阻止了所有的可能和变数。
01.秦国是战略主动方,而且很坚定战略是一个方向性的选择。对于秦国来说,可以打也可以不打。对于赵国来说,可以要上党也可以不要上党。所以,打不打与要不要就是秦赵各自的方向性选择。
对于秦国来说,从朝堂到前线,早就做出了选择,就是要打,不仅要拿下上党郡还要痛击赵国。
秦国的远交近攻之策是在昭襄王时期定下的,也就是死命地揍魏国、韩国和楚国这些伸手就能够得到的国家,而重金交质齐国和燕国这些够不到的国家。所以,打韩国、打魏国、打楚国,秦国从来不犹豫,因为大战略早就定下了。
在上党之战前,这几个国家已经都被秦国打怂了,该割的地也割了、该赔的款也赔了。所以,秦国的战略趋势,就是要奔着赵国来,甚至直接大举东出、横扫天下。但是,在这之前,秦国得办一件重要的事情,就是拿下上党高地。
这片被太行、王屋、太岳包围的高地,直接控制着东出太行上的关键通道,也威胁着中原通道。所以,对于上党,秦国是一定要拿下的,这不是十七座城池的问题,而是整个天下的问题。以前是出不出函谷关的问题,现在则是出不出太行山的问题,而问题的关键就是上党高地。
拿下上党,秦国首先就会遭遇到赵国这个强大对手。
除秦以外的六大战国里面,齐国灭了一次燕国、燕国又灭了一次齐国,这俩东西不用秦国打,难兄难弟互相打着玩,就已经自废武功了。
楚国被打得迁了都城,魏国被打得大气都不敢出,韩国就更不用说了,打完了还得接着打,而且正在打着。
所以,就剩下一个赵国,国力尚在,而且赵国很能打。自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改革后,赵国的武力值就没下去过,要文学风流、赵国不行,要变法革新、赵国也不行,但是要打仗,赵国至少能雄冠三晋。所以,秦国肯定要跟赵国干一仗,不干服赵国,就别想踏实地东出天下。
所以,面对上党这个局面,秦国的战略决策很坚定,一点儿也不犹豫,不仅要上党十七城,而且还要借这个机会痛打赵国一顿。
02.赵国是战略被动方,而且很犹豫在上党问题上,秦国一直很积极、一直很主动,决策一直很坚定。但是,赵国就有些悲剧了。
上党问题,对于赵国是一个忽然而至的新问题。
秦韩打得你死我活、赵国作壁上观,这局面挺好。勿需讨论赵国会不会安不忘危、担心秦国打完韩国就揍它,赵国朝堂就没这个程序设计,就是看热闹,而且看得很开心。
秦国攻占野王后,彻底把上党高地跟韩国本土给分割了。这时候,脱离韩国本土支援的上党,就等于是秦国的了。于是,韩国跟秦国签订了城下之盟,割上党郡以求和。突然,韩国的上党太守玩了一个大幺蛾子,带着上党郡投降赵国了。所以,上党问题忽然而至,赵国上下不仅没有准备而且也没有想到。
上党高地,到底是烫手山芋还是天降馅饼,赵国彻底懵了。所以,对于上党问题,赵国是一种非常被动的态度,他之前没想到、现在也没准备。
不接收上党,赵国舍不得,因为上党十七城啊,真得好。接收上党,赵国马上就会遭遇下一个更严重的问题,那就是与秦国开战。对于这个问题,赵国更没有准备,而且完全就不想跟秦国打。在昭襄王时期,秦国商鞅变法的政治绩效已经彻底显现,秦国就是战国第一强国,打谁谁死、揍谁谁服。所以,赵国不想跟秦国打,甚至都不敢跟秦国打。
所以,赵国的战略决策就一直很犹豫。
第一个问题:要不要接收上党。
朝堂上分了两派:一派主张接收、一派主张不接收。最后,贪婪占了上风,赵孝成王和平原君拍了板:接收上党十七城。
但是,接收上党的依据是什么?
发百万之军而攻,逾岁未得一城,今坐受城市邑十七,此大利,不可失也。赵国君臣,无论是主张接收的、还是拒绝接收的,统统没有把上党高地当成一个关系生死存亡的战略要地来考虑。上党问题,在赵国君臣的头脑中,就是一个占不占便宜的利益问题,就是钱的问题。
秦国的战略依据是远交近攻和东出天下,是制胜天下的大国策。而赵国的依据却是城池、却是钱,是占不占便宜。这就是双方的格局差异。
赵国把上党问题定性为一个利益问题,也就是钱的问题。钱的问题,从来都不是一个要命的问题,更何况上党这么一个飞来之财。但是,战略问题和国策问题,却可以要命。
北宋拼死了赵匡胤和赵光义两代君主,非要惦记幽云十六州。因为在北宋的这两代君主看来,幽云十六州根本就不是钱的问题,而是战略问题和国策问题。如果是十六座城池,根本就不用费这么大的劲。满清割据东北,简直就是拿大扫帚横扫,大明不仅撤军而且赶紧移民,辽东不要了,全给你。但是,关宁防线,满清就死活也过不去。因为辽东是钱的问题,关宁是命的问题。
所以,长平之战的局面就是:赵国要钱、秦国要命。
于是,秦国的战略决策很坚定,就是奔着玩命来的;而赵国的战略决策就很犹豫,它是奔着抢钱来的。所以,秦国一定要用战争手段解决这个要命的问题,而赵国则尽量不想用战争手段解决这个抢钱的问题。
于是,第二个问题,就是:要不要打上党之战,也就是长平之战。以及,赵国马上遭遇的第三个问题,就是:上党之战要打多大规模。
对于这两个必须要用命来解决的问题,赵国就一直没想好。
前260年4月,秦军出击上党,赵国老将廉颇应战,战场上开始有了死伤。
前260年6月,秦军攻占二樟城和光狼城,赵军被击败。
前260年7月,秦军发动猛攻,赵军全面防守。
秦军很主动,赵军很被动,因为秦国决策坚定、赵国决策犹豫。庙堂问题,直接影响了军事问题。
之后,秦赵开始议和。
但是,秦国是一边议和、一边增兵,不仅把关中精锐全派到长平前线,而且还把名将白起也给派了过来,甚至秦昭襄王亲赴前线。所以,秦国就没想跟赵国议什么和,能打得过你、打过你还有好处、你还这么不要脸,凭啥不往死里打。
赵国呢?白白耽误了一个重要的战略调整期。
秦国打韩国,韩国朝堂没脑子、一怂到底,于是割地求和。但是,韩国上党太守冯亭却有脑子,硬是把秦韩之间的问题转变成秦韩赵之间的问题,就是拉过赵国、把问题扩大化。
赵国也可以这么做,一直跟魏国亲近,跟齐国、跟楚国的关系也比秦国近,因为秦国是天下公敌。所以,赵国完全可以把上党问题转变成六国问题,就是不要上党郡也得把魏国和齐国的拉进来。但是,秦赵议和了,其他战国也就没有插手的必要了。
于是,暴风骤雨般的长平决战就开始了。前260年9月,赵军在被围困四十六天后投降,然后被秦军集体坑杀。
03.赵国到底应该怎样正确应对上党问题对于第一个问题,就是冯亭出幺蛾子、携上党十七城降赵的问题。赵国基本无解。
两个原因:
一个是上党太诱人。接收了就得跟秦国干,但不接收却真心疼。就是发动百万大军攻占上党,都不见得能夺回来,现在从天而降,赵国还担心馅饼太大把自己砸死吗?
另个一是不接收上党真得跌面儿。七大战国都是大国,大家不仅要地要钱,还要脸。你赵国放着上党郡不敢接收,就是明摆着怕了秦国,以后真心不好出来混。
所以,就是不从战略角度考虑上党问题,赵国也得接收。
如果我们替赵国考虑一下,那就是:秦国占了上党,肯定也不会消停,马上就得揍赵国。因为韩国和魏国都揍服了,不打赵国还能打谁。
赵国派兵接收,秦国派兵攻占;赵国增兵、秦国也增兵,然后就是几十万规模的大军对峙。这个情况,可能真得超出赵国君臣的初衷设想。但是,这个时候,赵国也就可以采取战略调整了。也就是说,赵国可以在战略调整中做出正确的战略决策。
该怎么调整呢?
一个是学上党太守冯亭,把问题扩大化。
冯亭能把秦韩上党问题扩大化,扩大成秦赵韩三家的问题,那赵国也可以。
在长平之战前,公孙衍在前318年搞了一次合纵战争,楚魏韩赵燕五国伐秦;孟尝君在前296年搞了一次合纵战争,齐韩魏三国伐秦。
所以,赵国可以借上党之机,再次组织一个几国伐秦的合纵战争。而且,赵国不缺盟友。第一个盟友自然是韩国,因为上党郡本就是韩国的,替韩国打仗,韩国应该会同意。韩赵魏三家本就有同盟基础,所以魏国也可以争取。还有楚国和齐国,只要赵国能给出好处,这两家也不会完全不管。
另一个是放弃犹豫、坚决作战,就是要定了上党。
赵国长平之败,并非完全因为军事不行,很大原因是庙堂犹豫。赵国庙堂一直把上党问题当成钱的问题,所以犹豫着打还是不打、犹豫着打大还是打小。当秦国已经调集关中精锐,增兵到了几十万,赵国就真得没有犹豫的必要了。所以,只能拼死去打。
长平决战是赵国主动发起的,因为是赵括组织赵军全线出击,所以才中了秦军的埋伏。而赵国为什么要主动出击呢?纸上谈兵的赵括谈不死赵国四十多万大军,主要是赵国扛不住战争消耗了,赶紧计划着打一仗了事。
决战打完,打赢了,赵国全定上党;打输了,赵国退出上党。
所以,赵国主动决战并不是因为它坚定要打,而是开始要退出不玩了,所以孤注一掷了一把。如果赵国能举国动员,就是跟秦国干到底,它应该做的是征兵征粮征物资,跟秦国死耗。甚至,这时候怎么也得求援韩国、魏国以及楚国和齐国了。燕国别指望,它是秦国的狗腿子,不偷袭赵国就不错了。
长平之战,赵国的问题不是打了败仗,而是败得太惨,四十多万青壮劳力全部报废。所以,败不是问题,惨败才是问题。
如果要规避这种惨败,赵国还可以单方面退出。
一个是彻底求和,给你上党,我就是不玩了;另一个是单方面撤军,你秦国爱咋咋地,我赵国就是走了,退守上党盆地之外的太行屏障。这么做,赵国不会败得这么惨。
秦国呢?
秦国当然想暴揍一顿赵国,但是秦国更想要的是上党郡,上党郡才是主要矛盾。暴揍赵国是占据上党以后要考虑的事情,所以也没必要这么心急。
而且,秦军为了打长平之战也付出了很大的代价。
之所以活埋赵军那么多人,是因为自己也死伤惨重,甚至都没有粮食养活这四十几万投降的赵军。所以,赵国只要退出上党、跟秦国说不玩了,秦昭襄王也不会去死干到底,非要拿下邯郸、灭了赵国。
因为七大战国已经存续了好多年,玩一场灭国战争,秦国庙堂没做好这个准备,可以说是没这么大的胃口,也可以说是没这么大的想象力。所以,长平之战在打完之后,前线将军白起就是要灭了赵国,而秦国庙堂呢?却非要停战。直接原因是范雎嫉贤妒能,但根本原因是秦国庙堂没有灭国的想法。
不用再打仗、不用再花钱,秦国欺负了韩国还欺负了赵国,自己还拿下了上党郡,真是要实惠有实惠、要面子有面子。所以,秦国不会非要干死赵国四十万大军才停战,全定上党郡肯定会停战。
但是,犹豫的赵国朝堂,却一直犹豫着,犹豫着要不要接收上党、犹豫着要不要跟秦国干仗、犹豫着跟秦国干多大规模的仗。最后,孤注一掷、主动出击,不是改变犹豫而是在退出之前犹豫着最后一搏。结果,也就只能悲剧了。
所以,长平之战打败,要负责的得是赵国庙堂,不是什么纸上谈兵的赵括;长平之战惨败,要负责的更得是赵国庙堂,也就是赵孝成王和平原君这伙人,而不应该是赵括和前线赵军。
长平之战赵国怎么打才能赢?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很多人奇怪,为什么韩国将守不住的烫手山芋上党交给赵国,赵国就傻乎乎的接受,因此引发长平大战。
其实,赵国接受上党是无可奈何。
韩国控制的上党扼守太行山脉,是赵国对抗秦国最后的地理屏障。
一旦上党被秦国占领,赵国就会在平原地区同秦军决战。
谁都知道,秦军攻击力强大,赵国防御自然应该借助地形帮助,才能胜利。
那么,赵国要怎么样才能打赢秦国呢?
就实力对比来说,赵国很难胜利。
以秦国的军力和国力,其余六国单独对抗秦军是非常困难的。
此战中,秦军出动包括后勤部队在内的65万人,而赵国倾全国之力也只有40万人。
秦国的国力,主要是粮食产量也远远强于赵国,可以持久作战。
整个战役中,秦军都是依靠自己的粮食作战,而赵国缺粮只能向齐国要求帮助。
好在,长平之战却有特殊的地方。
长平距离赵国比较近,但距离秦国很远。秦国粮食众多,却要长距离运输到前线。到最后,秦始皇已经把整个上党的男人都征集起来,运输物资。
但赵国也很困难,而且军事上占劣势。
所以,老辣的廉颇采用以守为攻的方法,期待消耗秦军的军粮,以扭转战局。
这样对峙下去,赵军也未必会胜。
退一步说,即便秦军放弃上党西撤,赵军控制上党也难以扭转被动的战略态势。
其实,说来说去,六国任何一国想要单独和秦国对抗,都是非常困难的。
至于燕国、韩国、魏国这种实力弱小的国家,即便3国联手也未必是秦军对手。
赵国胜利机会,就是至少联合齐国或者楚国一同作战,尤其要将清军拖入两线作战。
但齐国一直坚守中立,不参战。
而楚国连遭秦军打击,连都城都丢了,对秦国非常畏惧,怕引火烧身。
这样一来,赵国就很难了。
如果楚国能够帮助,开辟一个南线战场,赵军或许能够在长平获得胜利。
进而楚国加上赵国形成联盟,在拉拢3个小国入伙,这样才能彻底压垮秦国。
长平之战赵国怎么打才能赢?
正确的做法就是廉颇的策略:坚守防御,长期消耗,直到把秦军拖垮。
第一,赵国野战打不过秦军。这不是替秦军吹牛,赵军野战是真的打不过秦军。
长平之战初期,廉颇也曾积极迎战秦军,但是战斗异常艰难,始终处于下风。
周赧王五十五年(前260年)农历四月,秦将王龁发动进攻,廉颇迎战。赵国军队击伤了秦军的侦察兵,秦国军队的侦察兵斩杀了赵军的裨将茄。六月,王龁再次进攻,攻破赵军阵地,斩杀赵军四名都尉,赵国的两个重要据点二樟城和光狼城被秦军攻占。
经此一战,廉颇已经认识到赵军不可能在野战中击败秦军,率军退至丹河东岸,高筑围墙、固守营垒。秦军发动强攻,虽然小有斩获,但也伤亡惨重。双方陷入对峙。
为什么赵军野战打不过秦军?一是赵军人少。总体来讲,长平之战,秦军始终比赵军多二十万左右。
根据史记记载,整个长平之战,赵军45万人全军覆没。但是这45万人并不是一次性死伤的,是赵军前前后后所有战斗伤亡的总和。赵括替换廉颇时,带来了援兵20万,这些人也包括在45万赵军里。可知,廉颇守长平时,手下只有25万人。
秦军曾发动河内郡15岁以上男丁增援长平,增兵后兵力达到60余万。那么,增兵之前,秦军兵力可能在40万人左右。远远超过廉颇手下赵军。
二是,上党属于山地,不利于赵军骑兵作战。
岳飞讲,步兵利险阻,骑兵利平野。赵国胡服骑射以后,战斗力大增,拓地千里。靠的就是骑兵超强的机动性和冲击力。但是骑兵也不是万能的。
崎岖险峻的山地,就是骑兵的克星。在这种地形上,骑兵的优势很难发挥。反而有利于步兵作战。
上党地区全是山地,因此根本不适合骑兵作战。赵军选择这里作战场,简直是扬短避长!以几之短,攻秦军之长,焉能不败!
野战打不过,就只能坚守防线。打仗,无非是野战和阵地战。既然野战肯定打不过,那就只好打阵地战拼消耗!直到把对方拖垮为止。
打阵地战,赵军作为防守一方有很大优势。因为在战国时期,攻城武器比较落后。要攻下一座城池非常非常困难。
正如赵国平原君所讲,发动百万大军,经年累月的攻打,也攻不下一座城池。这是大实话。秦军要想攻破赵军的坚固防线,也是势比登天。要不然,他们也不会费尽心机使用离间计,欺骗赵王用赵括替换廉颇。秦军在长平一共死伤20多万人,可能大部分是强攻廉颇防线时被杀伤的。
如果赵王不是昏君,让廉颇继续坚守下去,长期对峙,秦军必然退兵。因为秦军的后方更远,粮草转运更加艰难,秦军人数更多,消耗也更大。
在坚守阵地的同时,如果赵国能够积极联络齐国、楚国、魏国、韩国等其他诸侯国一起攻打秦国,秦国就有灭国的危险。
不出一年,秦军必然退兵!
可惜,赵王昏庸。
长平之战赵国怎么打才能赢?
要说赵国怎么才能赢,我们先看一下赵国是怎么失败的。
目前,主流的观点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我们来逐条分析一下。
1、撤掉廉颇,启用赵括
廉颇在赵国还算是一个名将,后期换成了没有大战经验的赵括。临阵换将,尤其是这种大兵团作战,在冷兵器时代影响非常大,往往会导致军心不稳,但是从赵括任职赵军统帅后的结果来看,并没有起什么乱子,也算是平稳过渡。
有人说如果赵军不换将,以廉颇的“坚守”策略,足以耗死秦军。这里先不讨论这个策略,后面我会说到,长平之战,廉颇为什么坚守呢?
赵军士卒犯秦斥兵,秦斥兵斩赵裨将茄。六月,陷赵军,取二鄣四尉。七月,赵军筑垒壁而守之。秦又攻其垒,取二尉,败其阵,夺西垒壁。廉颇坚壁以待秦,秦数挑战,赵兵不出。从这段文字中,明显可以看到,开始的时候,廉颇是主动出击的,却被秦军反杀,被人连破两道防线,开局三把,损将七员,而与他对阵的秦军主帅,还是没有位列四大名将的王龁。
也就是说,以廉颇的才能根本打不过秦军,更遑论后来的白起。所以廉颇在这场战役中并没有起到关键的作用。
另外,提到赵括,人们就想到“纸上谈兵”。其实,这哥儿们挺冤的,他可能没有带领集团军的经验,但并不代表他没有实战经验,后世的韩信不也是没经验?人家也拜帅了。
公元前280年,赵齐爆发冲突,赵括的父亲赵奢奉命去攻占齐国的麦丘,发动了几次强攻,才知道这个城池硬攻的话太难了。赵括后来推算,城中粮草应该不够了,这一论断从齐国战俘口中得到证实,于是赵括建议他父亲改变策略,由强攻改成向城中抛粮。没过几天,城中齐军哗变,斩杀将领向赵军献城。长平之战赵军断粮四十六天,军士却没有哗变,这点还是要佩服赵括的。
从公元前280年到公元前260年,这二十年间赵括肯定不是宅在家里看兵书战策,不然赵孝成王肯定不会把这关乎国运之事交给一个愣头小子。
秦赵长平之战,双方投入百万军队,这是恒古未有之事,赵奢曾经评价他“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实际上,说句伤感情的话,这次战役,双方的士兵已经不能把他们当做普通的人来看待了。此时的长平,已经变成了待启动的绞肉机,这是两国集团军作战,爱兵如子、善打常规战斗的廉颇等人显然已经驾驭不了了。
2、赵国的国力不足以支撑长平之战
那个时候,军士是没有薪酬的,也就是说,国家对军士的开支主要集中在武器装备、吃喝用度上面,大头还是粮食。所以这里所谓“国力”,说白了其实就是粮食。
在秦国统一各个诸侯之前,秦国几乎是没有军饷的,他们自带费用上战场。战斗结束,拿斩获的人头去领钱、领爵位。在这方面,秦国的负担相对要小一点。
但无论怎么说,不可能每个士兵自己扛着一麻袋粮食上前线,还是由国内统一调度。
彼时,秦国虽然已经占据巴蜀,但还没有成为天府之国,且巴蜀有过几次反叛,所以秦国对巴蜀课税不重,秦国真正的粮草还是来自国内。话说回来,那个时候郑国可能还是个孩子,郑国渠还没影呢,所谓的关中平原还是大片盐碱地,秦国这六十万大军的负担并不比赵国轻。
由此看来,这些都不是赵国战败原因,到底是什么呢?
这场战役能不打吗?
公元前293年,秦国发动了伊阙之战,斩首魏韩联军24万,为东出打开了通道,此后加紧了对韩魏的蚕食。但是秦国觉得仅仅有这一条通道还不够,另外,秦国每次大规模东出,东方诸侯都要合纵抗衡。
经过胡服骑射后的赵国,军事力量迅速提升,成为六国领头羊,如果能牵制住赵国,被打残的韩、魏、楚、齐合纵效果必然大打折扣,因此,秦国需要一颗钉子。号称“天下之脊”的上党就成了秦国的目标。
从地图上看,从上党往东,骑兵一天就能到赵国都城邯郸,秦国只需在此少量驻兵,便可牵制赵国机动力量。对于赵国而言,上党肯定不能被秦国占据,因此,秦赵爆发冲突已是必然。
既然躲不掉了,我们看看双方决策制定者的表现吧。
秦昭襄王亲自奔赴前线的河东几个郡,动员征兵,许诺所有参加人员加爵一级,仅此一项开支,估计把赵国瓜分了都不够,当然前提是那些兵士能活着回来。
赵国肉食者在干嘛呢?不说歌舞升平吧,也差不多。以平原君赵胜为例,长平之战后八个月,秦军再次发兵围攻邯郸,城内百姓都易子相食了,这家伙还天天看歌舞表演,被人骂了一顿后,才有了散尽家财雇佣死士抵抗秦军的事情。
这不仅仅只是意识上的缺失,从侧面也暴露了赵国对秦国战略意图的判断失误!是赵国战败的第一原因。
我们再次梳理一下长平之战的经过。
站在秦国的角度上,实际上长平之战分三个阶段,分别是:
1、初始对攻,赵军损将7员,两道防线被秦军攻破
2、两军对峙,持续了两年多
3、换帅对决,最终赵军折损四十五万,秦军亦损失近二十万
在对决之前的这将近三年的时间里,秦赵好像处的还挺好,他们在干嘛呢?
外交!
赵国外交想两条腿走路,一是与列国合纵,二是与秦国斡旋。
秦国的对策是,只要你来使者,我就隆重接待,及时召开新闻发布会,并且通告其他几国,我们是兄弟,要建立联盟。这下五国都不跟赵国玩了,大家都搬好凳子准备看大戏了。毕竟,一个两败俱伤的秦赵,对他们是有好处的。
还有,前面提到的廉颇“坚守”策略,其实是秦国有意为之。它的意图很简单,切断五国对赵国的支援,周边清理干净了,才能安心吃蛋糕。
所以,外交策略的失误是第二个原因。
秦国就没有痛点吗?
有,其实它怕和赵国打!
公元前269年,秦赵两国爆发了阏与之战,这次战斗中,赵奢用计麻痹秦军,导致十万秦军伤亡过半。而且从长平之战的结果来看,赵军战死二十多万,秦军亦损失近二十万,论单兵作战能力,两者几乎不相上下。
我们可以做个假设,如果秦赵硬拼,赵军全部阵亡,秦军也要陪葬差不多四十万的样子,秦国国内不就空虚了吗?列国不就趁机分秦了?长平之战后,燕国就干了这活儿,对赵国趁火打劫,当然,结果是被赵国反杀。
所以秦军其实非常忌惮和赵国对决。长平之战初期,赵国就应该发动大规模兵团作战,再做个假设,后期赵括突围中,如果没有战死,赵军怕是真能撕开一个口子,那样也是秦军不能承受之重。
刚开始对峙,没有下定决战之心,从而错失战机,是赵国战败的第三个原因,这也是根本所在。
结束语
综合上面几项分析,赵国其实没有把握好战机,他们的战略高度达不到秦国君臣的水平,导致对这场无法避免的秦赵对决心存幻想,以为可以通过外交化解,近三年的时间里都被秦国牵着鼻子走。
如果交战初期即发动雷霆之击,辅以外交,放弃与秦国斡旋想法,转而大力合纵,长平之战或许就是另外一个结果了。
长平之战赵国怎么打才能赢?
导语:
长平之战的历史背景是秦赵两国对垒三年之久,赵国虽然有所损伤,却没有动摇根本。廉颇作为主将,尽管在小规模战斗中节节败退,可是在大局的把控上,廉颇十分周到,这也是为什么廉颇能入选战国四大名将之一的重要原因。
可惜这个时候赵孝成王将廉颇给换了下来,听信谗言,启用了马服君赵奢的儿子赵括。赵括虽然饱读兵书,可是他从来没有指挥过战斗。所谓纸上谈兵不是没有道理。
结局我们都知道,赵国战败,赵括被杀,四十万赵军被秦将白起给活埋,从此赵国一蹶不振。那么,从现在的角度来看这一场战争,赵国有什么更好的选择吗?
01选择一:赵国用黄金城池换取魏国韩国甚至楚国的联盟军队。我认为这是赵国最理想的选择方案,因为赵国当时非常自负,他们认为以自己一国的力量就能够对付秦国。
想来也是,自从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以后,赵国在北方就是非常强大的诸侯国,尤其是战斗力上,是三晋中最突出的一个。
七年,秦与赵兵相距长平,时赵奢已死,而蔺相如病笃,赵使廉颇将攻秦,秦数败赵军,赵军固壁不战。秦数挑战,廉颇不肯。赵王信秦之间。秦之间言曰:“秦之所恶,独畏马服君赵奢之子赵括为将耳。”赵王因以括为将,代廉颇。蔺相如曰:“王以名使括,若胶柱而鼓瑟耳。括徒能读其父书传,不知合变也。”赵王不听,遂将之。---《史记》
他们也是北方唯一可以与秦国一较高下的诸侯国。这一战如果赵国打赢了,那灭亡的当然就是秦国,赵国是不想跟其他诸侯国瓜分胜利果实的。
然而赵孝成王低估了秦国的实力,此刻的秦国也没有采取结盟的方法,他们也是孤注一掷,两国在对赌国运,谁赢了就有一统天下的机会。
所以这个时候如果赵国察觉到了自己的弱点,一定要采取结盟的手段来对付秦国。当年苏秦执掌六国相印的时候,就是察觉到了秦国的强大。
其实周围还有很多诸侯国被秦国欺凌:
- 比如说过去十分强大的魏国,在魏文侯和魏武侯时期,那是把秦国踩在脚底下碾压的,可到了魏惠王时期,秦国逐渐强大,不断攻占魏国的领地,逼迫魏国迁都大梁。
- 还有就是韩国,韩国丢了宜阳以后,上党地区成为了一块飞地,这也是长平之战的导火索,赵国完全可以联合韩国,重新夺回宜阳地区。
- 包括楚国也是秦国的对手,过去楚国掌控着汉中地区,切断秦国吞并蜀地的路线。结果这里不仅被秦国攻占,蜀地也落在了秦国手里。他们早就想一雪前耻。
这些诸侯国若是都能联合起来的话,秦国铁定是要完蛋的。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这话说得实在是太对了,因为他们不结盟,失败也是迟早的事情。
02选择二:赵国不惜一切代价,坚持守城。赵国如果不寻求任何结盟,以他们当时的实力,的确还是可以跟秦国一较高下的。因为赵国的军事实力也非常强大,不过进攻绝对不是赵国的强项。
- 至少在秦国面前,赵国的进攻显得那样的软弱无力,他们缺少一位敢于进攻的将领。但是赵国也不是什么都没有,因为他们有一位强大的守城之将廉颇。
- 廉颇的战绩的确是比较少见的,但是他在长平之战前,坚守住赵国的阵地长达三年之久,一般将领根本就做不到。
- 强秦所希望的是速战速决,因为每拖延一天,他们所消耗的粮草都是数以万计的。谁都拖不起,到最后秦国就算获胜,或许损失都比获得的利益要多得多。
这笔账秦国在算,赵国也在算。赵孝成王一直认为,举全国之力来守住长平,实在是一件得不偿失的事情,所以他是第一个打退堂鼓的。
其实他忘记了一点,自己消耗多少粮草,对方同样也要消耗相应的粮草。而且对赵国有利的是,长平距离赵国邯郸非常近,而距离秦国咸阳比较远,相比较之下,运输更加方便的,其实是赵国。
赵括既代廉颇,悉更约束,易置军吏。秦将白起闻之,纵奇兵,详败走,而绝其粮道,分断其军为二,士卒离心。四十馀日,军饿,赵括出锐卒自博战,秦军射杀赵括。括军败,数十万之众遂降秦,秦悉阬之。赵前後所亡凡四十五万。明年,秦兵遂围邯郸,岁馀,几不得脱。赖楚、魏诸侯来救,乃得解邯郸之围。赵王亦以括母先言,竟不诛也。---《史记》
在古代战场,运输时间长短,直接决定了物资多少,因为运输的过程中,每个运输人员都要吃粮食,多耽搁一天就少一天的粮食。
显然这是对秦国非常不利的,只要继续坚持下去,哪怕赵国内部出现一定时期的饥荒,相比后来被坑杀40万男子来说,也要好得多。况且秦国也未必能吃得消。
03选择三:赵国割地求和,放弃这次与秦国交锋的机会。两国之所以交锋,主要为的就是韩国的上党地区。当时秦国和韩国打了一仗,韩国输掉以后,索性就将上党地区割让给了秦国。
- 但是上党地区的官员们表示很不能理解,他们认为与其送给秦国,倒不如送给更靠近自己的赵国。毕竟三晋集团本是一家,所以上党的官员私自将赵军接进了城中。
- 赵孝成王当然非常高兴,因为不费一兵一卒,就得到了如此大的一块地盘。然而这个时候他的这种行为,已经彻底惹怒了秦昭襄王。
- 于是战争就这么被挑起了。其实此前赵国和秦国之间并没有爆发多少战争,秦昭襄王能够上台,还多亏了赵武灵王当年的鼎力相助,所以秦赵之间,还是有点感情的。
这次秦国与赵国决战,实在是始料未及的事情。若是赵孝成王认识到自己实力的不足,甘心割地求和,至少是将上党地区还给秦国的话,说不定可以暂时避免这场大战。
廉颇居梁久之,魏不能信用。赵以数困於秦兵,赵王思复得廉颇,廉颇亦思复用於赵。赵王使使者视廉颇尚可用否。廉颇之仇郭开多与使者金,令毁之。赵使者既见廉颇,廉颇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赵使还报王曰:“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赵王以为老,遂不召。---《史记》
毕竟谁也不想树敌太多,秦国得了上党地区以后,自然也知道收手。而赵国则能够避免被坑杀40万战士的厄运。
当然了割地求和是赵国退无可退的一招了,这是前面两招都没有用的情况下,所使出的最无奈的一招。
总结:不管哪种选择,都比主动进攻秦国强。秦昭襄王是一代雄主,他早就有了一统天下的野心。灭了东周自立为帝就是最好的象征,所以他不惜一切代价,希望打赢赵国。
而赵孝成王,显然是没有这个远大志向的,他只是想要占据一点地盘罢了。这两者之间的差别就体现出来了。
跟秦国这种强大对手对决,光靠赵国是不够的,所以如果非要进攻,赵国必然要寻求盟友一起进攻。否则就不能动。
一旦动了,那就等于是落入秦国的圈套了。结果我们清楚,赵国的赵括主动出击秦军,结果落入了别人的陷阱,数十万人因此而丧生,得不偿失。
参考资料:《史记》
长平之战赵国怎么打才能赢?
赵国,并不是没有机会打好这一仗。
他们唯一的机会是:外交战。而且,他们本有机会打赢这场外交战!
赵国此前多此挫败秦国的关键:合纵+将略坦白地说,赵国从来没有获得过独自与秦国争雄的能力。
此前,赵国曾几次大败秦国,由此名声大震。
可是,这几次的胜利,既在于廉颇、赵奢的将略,也在于有利的外交形势。
秦昭襄王时期,秦赵之间的战事。赵国取胜,多有盟友支援。著名的阏与之战,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例子。
此战中,赵奢以奇谋忽悠秦军,急取北山,击溃了秦军。
但是,北山争夺战,赵军打的只是一个击溃战,秦军仍未败退。
此后,正因为魏公子咎率锐军扰秦军之后,秦军前无可胜之机,后无后顾之忧,才彻底败退。
可以说,赵国挫败秦国的胜利,既仰仗廉颇、赵奢的将略,也依赖当时有利的外交环境。
长平之战,赵国不可能以单纯的军事手段取胜说回长平之战。
前期的交战中,已经暴露出:在长平多山地形中,赵军战斗力不如秦军的问题。
前期,秦军连续击败赵军。而且:赵军所丢失的二樟城、光狼城、西壁垒,都是易守难攻之地。
尽管此时秦军主帅还不是白起,但经过伐楚之战的锻炼,他们在复杂地形中的作战能力已经远远超过赵军。最后,廉颇才依靠丹河与百里石长城的双重防护,站稳脚跟。
可以说:至少在长平战场这种地形中:赵军真不是秦军的对手。
这种情况下,廉颇能稳住形势,已属不易。
那么,廉颇能不能拖垮对手呢?
1V1,拖不垮。
姑且不说秦、赵两国的国力差距,就地理形势而言,秦也不吃亏。
由于秦国已经攻取了野王、魏南阳各地,得河运之便。
表面上看,长平战场离赵近,但赵国补给,只能走难行的陆路。
而秦国因已经控制了原属于韩国的黄河段,补给可以以河运到韩上党,再运至前线。
因此,廉颇死守,只是无奈之举。不是某些书中所说的:利用秦国路途遥远,主动坚壁不出。
当然,考虑到秦、赵的国力差距,赵国更加耗不起了
唯一的机会:外交战果然,进入僵持阶段后,先紧张起来的是赵国。
赵国只有采取外交手段破局。
外交,有两个选择。
1、继续选择发起合纵。
2、认怂。
合纵,赵国不是没有条件!
尽管赵国与魏、齐等国也经常打来打去,但是,“秦国是最大威胁”,已经是大家的共识。
而且,赵、魏、楚三国在抗秦问题上还是曾多次达成合作的。
另外一方面,秦国确实有威慑。
但是,长平之战后,魏、楚尚且敢于出兵救赵。此时,如果赵国外交得当,也是有较大机会出兵来救的。
此时的秦国,1对1打赵国已经尽力。如果魏、楚扰其后,是很难受的。
蹩脚的外交战对于如何外交,赵国君臣也进行过讨论。
赵国外交家虞卿的主张是唯一正确的:直接认怂,外交的主动权就交给秦国了。应该先获取其他诸侯的支持,才有筹码去和秦国谈判。
赵王不听,直接派人找秦国议和。
虞卿说:秦王必然隆重招待赵使,告诉诸侯秦赵即将和好。如此,魏、楚也就不会来支援我们了!媾和必然失败,赵国必败了。
结果,秦国果然如虞卿所说的那样操作。
魏、楚不敢来救了。
赵国失去了最后的机会,他只有选择赵括出击,决一死战!
全军被围!
此时,赵国似乎进行了最后一次外交努力:向齐国借粮。
拜托!这都什么时候了?你的军队已经被人围困了!现在去找齐国,人家敢借吗?
全灭!
我认为:赵国以单纯的军事手段是不可能打赢长平之战的。
但如果外交战成功,即便赵不能取胜,也断然不会被逼得孤注一掷、全军覆没。
赵国在此战中最大的失误不是换帅,而是赵王蹩脚的外交战!
能战,才能和!
不循此理,自取灭亡!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