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战争时期李鸿章手下有多少兵力?
甲午战争时李鸿章手下的部队分两种,一是李鸿章直属的部队,二是战时曾经归属李鸿章指挥的部队。
李鸿章的职务是直隶总督、北洋大臣,兼管北洋海防,因此他直属的部队主要是直隶的练军、防军,还有旅顺、威海两地的驻军,外加一个北洋水师。
练军是原直隶绿营兵勇参照湘淮军制改造而成。其额定编制大约在15000人左右,实际并不满编,加上存在吃空饷的情况,因此具体人数难以考证。练军主要是分散各地维持地方治安,因此战时能抽调的兵力有限。比较有名的是叶志超和聂士成首批入朝部队里,就有正定练军四营和古北口练军右营。
而李鸿章所属的防军则主要是改编自淮军,包括李鸿章的亲兵洋炮队营、盛军、铭军、亲庆军、武毅军、护军、绥巩军等,此外还有少数非淮军出身的部队,比如宋庆的毅军等。直隶的防军大约有2万多人,主要部署在直隶、旅顺、威海等地。像盛军就驻守天津小站,铭军、亲庆军、毅军则驻守旅顺口。
因此实际上李鸿章直属的部队数量并不是很多,不算北洋水师,总兵力也就在3万多点。这主要也是因为清廷对于汉人督抚一直心存猜忌,李鸿章为了自保一直在陆续裁撤淮军有一定关系。
当然,战时归属李鸿章指挥的部队就不止这些了。
以平壤之战参战的五个部队为例,除了从牙山败退回来的叶志超和聂士成部外,盛军、毅军两部也是从李鸿章属下抽调。而左宝贵的奉军4026人、丰升阿的奉天练军盛字营和吉林练军1500人则是东北驻军。由于平壤部队都归属叶志超指挥,因此也可以把这两视为是临时调拨归李鸿章指挥。
但是也并非所有参战部队都归属李鸿章指挥,比如像鸭绿江之战时,原北洋所属部队和奉天大部分军队都由宋庆指挥。但是黑龙江将军依克唐阿所部靖边军4000人则不在此列,由依克唐阿单独指挥。还有后来湘军参战以后,李鸿章也是指挥不了的。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甲午战争时期清军的指挥上其实是很混乱,必须一个个部队去查验是否归属李鸿章指挥。此外在战争期间由于兵力不足,清军曾经多次临时扩充,招募新兵参战,这部分部队实数有多少也很难说。
因此要说战争期间李鸿章一共指挥过多少部队,目前已经很难查清楚了。
甲午战争时期李鸿章手下有多少兵力?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你说李鸿章多少部队,这就难以统计了。
只能这么说。
甲午战争,满清总兵力是63万人,日军是24万人。
满清63万人并没有都赶赴战场,日军也是一样。
满清用于甲午战争的只有24万,日军则是17万人。
但日本比较精锐,满清则是大杂烩部队,而且分散在各地。
清军比较精锐的野战部队(装备西洋先进武器,受过粗浅的西洋训练),只有约4万人。
其中随时可以出动的,主要是直隶的卫汝贵部盛军为骨干的练勇各部11384人、直隶练军叶志超、聂士成部10357人、奉军左宝贵部3879人,总兵力大概2万5000人。
而先期开入朝鲜的仅有叶志超2000人,后期平壤战斗城内清军也不过1万多人,而日军也有1万多人。双方兵力没有差距,日军火力还占优。
然而,这1万多清军已经是机动精锐兵力的大部分了。
这边,清军虽然兵力很多,但为了防止叛乱驻守在各地。当时中国没有铁路,兵力根本无法及时集中。
日军进攻辽东兵力不到5万人,清军调集的援军先后有十几万人。
但清军是添油一样逐步赶到,不能形成兵力优势。加上清军体系庞杂、多头指挥、互相观望、各不相救,根本不是日军的对手。
日军杀入中国境内以后,一路直接从海上经过花园口登陆,运输了2.4万军队,花费了15天的时间。
而清军兵力来不及集中,加上前线清军恐惧战斗逃走,日军迅速完成集结,势如破竹的占领旅顺。
清政府经营20多年,耗银数千万两的重要军事基地旅顺陷于敌手,大量船只、武器、装备、粮食被敌缴获。
要知道,若干年后在同一个地方,俄军在旅顺做出顽强抵抗,造成日军极大伤亡,又大大拖延了时间。
清军则什么也没做到!
日军残忍地进行屠城,旅顺数万军民被杀害,全城仅有36人幸免于难。
夸张的是,此时大部分清军还在行军中。
广东提督唐仁廉部,1895年12月16日从山海关出发,走了19天才到达沈阳。
在今天用绿皮车,这段路也就是几个小时的事情。
同样道理,1895年1月29日日军3万多人从海上强渡山东荣成。
当时日军兵力并不多,只要山东荣成附近有足够的的清军,完全可以将日军赶下海去。
然而,当时山东仅有清军2万人,前线只有1.2万人,还分别驻守威海、烟台、登州等地。
而赶到战场的部队,因河北和沈阳战况危急,都已经北上救命去了。
此时就算让他们回来,也是根本来不及的。
清军拼了老命,从南方调来的20营兵应急。但其中5营兵刚从徐州出发,有10营兵还未到淮安,有5营兵还未到镇江,距离山东都还很远。
这边,日军仅仅4天就完成登录,以2.5万泰山压顶击溃威海的数千清军,北洋水师全军覆没。
整个甲午战争中,表面上清军使用军队规模也有20多万,但都是分各路先后赶到战场。
大部分军队赶到时,日军主力已经四面进攻,清军败局已定,难以扭转。
同时,这些清军分各路赶到,所以局部作战兵力往往少于日军,一触即溃。
在这场双方出动30万以上兵力的作战中,面对装备先进军舰、西洋大炮、欧美先进轻武器的清军,日军因战斗死伤人数仅为964人,1658人死于疾病,25人死于自杀。
稍后,日军面对拿着土枪土炮甚至大刀长矛的台湾民军,战斗死伤人数达4600人以上。
甲午战争时期李鸿章手下有多少兵力?
1894年,朝鲜爆发了东学党起义,朝鲜政府请求清军帮助镇压,李鸿章派清军1500人前往朝鲜,同时早已觊觎朝鲜的日本,也立刻出兵8000人赶往朝鲜,中国是朝鲜的宗主国,日本此举立刻激化了中日矛盾,于是中国再度增兵朝鲜,1894年7月25日,日寇突然袭击中国运兵船,就此中日甲午战争爆发。
朝鲜东学党这个时候清朝驻扎在朝鲜的大臣,正是李鸿章的学生袁世凯,战争爆发后,驻朝事务基本上全权由李鸿章负责,虽然在中日甲午战争中,清朝总共动员了兵力六十万,但是这些军队并不是全权由李鸿章指挥的,并且也不是全部投入了战场。李鸿章手下主要是北洋水师和直隶部队,陆军总共也只有两万多人,北洋水师在最初的战斗中出动了12艘主力战舰,这些是归李鸿章统领的,可搭载的乘员也不过才两千多人。
甲午海战时的李鸿章
中日甲午战争时期,日本总计动员了兵力二十万,海军和北洋水师一样,动员了主力舰艇12艘,如果我们就此看来,清军在海上和日本可以说是势均力敌的,在陆地上是绝对占据优势的,然而战争并不是看数据就能说明白的,清军入朝鲜的部队,从一开始就面领着一个问题,以少打多,部队分散。
甲午战争爆发后,清军和日军首次交火是在牙山战役中,在这场战役中清军的投入兵力3000多人和日军4000千多人交战,清军伤亡两百多人后战败。后来到了在朝鲜战场比较重要的平壤战役,这一场战役清军汇集了进入朝鲜的所有主力,在这场战役中,清军加上外围的兵力达到了1.6万人,日军集结了2万部队进攻平壤,在经过了进两个月的防守后,清军伤亡两千多人,平壤失守,清军撤回中国,所有陆地上能让李鸿章指挥的军队真的非常有限。
平壤战役
我们在来看看甲午海战,在黄海海战时,北洋水师重创了日军多艘军舰,日本军舰也重创了扬威、超勇二艘舰艇,可以说打了个势均力敌。1894年9月17日,北洋水师10艘军舰,8艘附属舰艇,再次和日本联合舰队交战,北洋舰队"致远"、"经远"、"超勇"、"扬威"、"广甲"被毁,数千名士兵阵亡,清政府慈禧为首的一党主张和谈,李鸿章和翁同龢交恶,也导致北洋水师没有得到任何增援,李鸿章误判形势命令北洋水师入威海卫港内,结果日军登陆成功后,北洋水师腹背受敌,全军覆没。
甲午中日海战
所以在李鸿章手下直辖的军队非常有限的,除了整个北洋水师之外,能动用的陆军只有不到两万人,并且一直处于孤立无援的状态,而放到整场甲午中日战争之中,清军从全国调兵后,最多时投入战斗的军队也不过才二十余万,但是由于兵力分散,荒于训练,最后仍然被日军击溃了。
威海卫炮台布防图
我是玄坤,一个热爱并不断学习历史文化的求学者,每天一点分享,期待着朋友们的关注留言,能多和大家交流学习,感谢各位阅读!
甲午战争时期李鸿章手下有多少兵力?
李鸿章是直隶总督、帮办北洋海防,所以他手下的部队包括直隶练军、北洋(海)防军和北洋海军。但很多防军不在直隶境内,就属于当地的督抚管辖,这样算下来李鸿章能直接指挥的就不多了,所以主战的光绪帝问李鸿章有多少军队、战舰时,李鸿章无奈地回答,陆军不过二万,可战之舰不过八艘(也就是俗话说的“八大远”)。
清代直隶省地盘很大,包括今天的北京郊区、天津、河北以及河南、山东、辽宁和内蒙古一部分,治安任务很重,因此李鸿章不敢抽太多练军(练军主要职责其实是捕盗——也就是警察)
直隶练军有一万余人,但练军的前身是绿营,依然沿用了绿营兵力分散的特点,分布于保定、正定、宣化、古北口、山海关、天津、大沽口、北塘、芦台等诸多要地,能够机动的部队很少,实际上战时李鸿章把能抽的练军都抽光了,也不过二三千人。
李鸿章直接指挥的北洋防军有二万余人,不过也很分散,因为防军的主要职责是守卫各海防炮台。
为了应对海上威胁,李鸿章在渤海湾修建了大量炮台,这么多的炮台得要大量兵力防守
铭军四千人防守大连湾的六个炮台
亲庆军三千人防守旅顺口的八座炮台
毅军四千人防守旅顺口后路的十一座行营炮台
护军一千人防守刘公岛的四座炮台
绥巩军四千人防守威海卫和日岛的十一座炮台
唯一的机动兵力只有盛军六千人,虽然他们也要防守大沽口的后路——新城炮台。
所以面对皇帝和朝野的主战浪潮,实际执行人李鸿章捉襟见肘,当初要入朝镇压东学党,李鸿章已经把山海关(叶志超)和芦台(聂士成)的兵力抽光了。现在既要增援叶、聂,又要派大军从奉天(辽宁)入朝,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在平壤、鸭绿江二次大战后,李鸿章已经无法抽调更多兵力,只能招募新兵,这些没经过训练的新兵往往一触即溃
没办法,还得拆东墙补西墙。李鸿章把北塘炮台的守军抽去走海路增援叶、聂,然后调盛军全部和毅军三千,与奉天部队一起走陆路。后来因为陆路补给线漫长,又抽铭军去朝鲜。再后来因为平壤战败,退守鸭绿江,又把最后一千毅军派上去了。
所以当鸭绿江战败以后,李鸿章对战局已经没有任何办法了。为什么后来日军打旅顺口那么轻松,就是因为老兵基本上都被调走了,全都是临时招募的新兵填补,根本没多少战斗力。
宋庆在甲午战争前只是一个小军头,所以为了维持存在还得寄人篱下(他并不是淮军)。但甲午之后他已经拥兵上万,成为中央四大主力之一(其他三个是聂士成、袁世凯、董福祥),可见其“审时度势”的功力。毅军靠这手本事一直混到了民国二十年代,可谓军界常青树
同样需要注意的是,当时兵为将有的问题已经比较突出,李鸿章调兵遣将也得商量,不能硬来(北洋海军除外,因为提督丁汝昌老实听话)。例如大家可能也注意到了,为什么直隶和奉天的防军都快抽光了,山东的却完全没动。因为李鸿章曾经和绥巩军的统领戴宗骞商量,能不能抽他的部队去朝鲜,戴宗骞一口否决了,李鸿章也拿他没办法。而毅军之所以愿意上前线,也是因为统领宋庆提了条件——把毅军扩充到四十营二万人,李鸿章为了战局考虑也只有答应了,然而宋庆除了在鸭绿江卖力外,后面就开始出工不出力,因为他知道有部队才有荣华富贵,部队没了就啥都没了。
甲午战争时期李鸿章手下有多少兵力?
甲午战争时期李鸿章手里掌握了当时中国最为精锐的全部军队,这些军队包括北洋海军以及淮军,这两支军队是维护清王朝统治以及抵御外国侵略的主力。虽然当时清王朝全国的军队号称有近百万但是那些军队都是老式军队,主要是八旗和绿营,这两支军队承平日久,虽然经过洋务运动装备有所改变,面对国内叛乱还可堪一用,但是面对外国侵略者则是很少有什么傲人的战绩,因此李鸿章在进入朝廷中枢以后把强军作为头等大事来做,可以这样说他一辈子都在把强军作为自己的主要目标,他明白国家想要发展必须要有一个稳定的内外部环境。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下甲午战争时期李鸿章手里的主要作战力量。
首先就是海军,甲午战争时期北洋海军有十艘主力作战舰艇,分别是:定远舰,镇远舰,经远舰,来远舰,致远舰,济远舰,平远舰,超勇舰,扬威舰,总排水量29970吨,大小火炮共188门,平均航速15.9节(后期由于缺乏维护至战前平均航速只有8节),船员2133人。辅助舰艇12艘,分别是:镇东舰,镇西舰,镇南舰,镇北舰,镇中舰,镇边舰,康济舰,威远舰,泰安舰,镇海舰,操江舰,湄云舰,这些舰艇属于炮船,总排水量6336吨,大小火炮71门,平均航速8.8节,船员1019人。其他的还有鱼雷艇十五艘以及六艘水雷艇等。
陆军方面总共49营,分别是:盛军18营,人数九千人,将领卫汝贵,驻地天津小站;铭军12营,人数四千人,将领刘盛休,驻军大连湾;毅军十营,人数四千,将领宋庆,驻地旅顺口;芦防淮勇四营,人数两千,将领叶志超(叶志超被称为逃跑将军,在平壤之战中叶志超不战而逃,致使清军大乱,清军在日军的追击下伤亡惨重),聂士成(聂士成曾参加抵御八国联军的侵略战争,在战争中作战英勇,在天津保卫战中被敌人炮弹击中身亡)驻地芦台北塘山海关;仁字虎勇五营,人数两千五,将领聂士成,驻地营口;总人数21500人。
这些军队构成了清军在甲午战争时期抵御日本入侵的主要作战力量,也是李鸿章唯一可以直接调遣指挥的军队,淮军在甲午战争中初期也取得一些胜利,随着战局的不断恶化,淮军也就失去了抵抗意志作鸟兽散,战后清政府在天津组建新军,袁世凯重新召集淮军旧部,这支军队再次成为清军主力,后来逐渐成为袁世凯的私人军队。北洋海军覆灭以后清政府后来又花重金重新组建了北洋水师,但是实力已经大不如从前,在随后的岁月中重建后的北洋水师再也没有任何作为,1909年清政府改组国内海军,北洋海军被编入巡洋舰队和长江舰队,自此北洋水师成为历史!
甲午战争时期李鸿章手下有多少兵力?
李鸿章初建的淮军,有了14个营头的建制(每营正勇505人,长夫180人,共685人)。李鸿章采用一系列招降纳叛,兼收并蓄的措施,扩充实力在掌握地方实权后,他在江苏大力扩军,使淮军在2年内由6000多人增至六、七万人,成为清军中装备精良、战斗力较强的一支地方武装。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