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丢了那么多殖民地都没动用武力,为什么会为马岛大打出手?
说到底,马岛战争对于英国和阿根廷两国都是一剂救命良药,只不过这剂药最后被英国人吃下去,救了命,而阿根廷则被毒死了。
英国反击阿根廷,并不是因为马岛有多么重要,而是纯粹的柿子捡软的捏。如果说马岛重要,比之新加坡如何?比之埃及如何?比之印度如何?英国在二战后丢的殖民地以千万平方公里计数,差一个一万多平方公里的鸟不拉屎的荒岛吗?
英国之所以在马岛上如此坚决的开战,主要原因就两点——1.英国确信能打赢。2.英国上上下下都需要这么一场战争。
撒切尔夫人于1979年就职。代表保守党就职的她提出复兴英国经济的口号。但从就职以后的三年来,撒切尔的经济政策并没有取得成功,英国失业率不降反升,通货膨胀每年都超过10%。在一些工矿地区,英国工人们甚至称撒切尔为“whore”(英文婊子,肮脏的下流话),表示要靠选票把她搞下去。就职三年后,她与保守党的支持率双双低于20%。按照撒切尔的执政成绩,她根本不可能连任。
处于危机之中的撒切尔,迫切的需要一个出口来转移民众的注意力,为自己获得声望。
撒切尔运气很好,想打瞌睡就有人送枕头,1982年4月2日,阿根廷武装占领马岛,为撒切尔送来了枕头。
马岛并不是什么重要地方,但阿根廷实在是一个软柿子,而且是一个心里没b数的软柿子。
撒切尔敏锐的意识到,自己朝思暮想的机会来了。阿根廷进攻马岛以后,撒切尔开动了英国的宣传机器,向英国民众宣传阿根廷的军政府如何如何独裁,马岛上的英国同胞正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等等。一番宣传下来,英国上下群情激奋,英国民众的愤怒不尽因为同胞受辱,更因为英国对长久以来的衰弱感到难以接受。自二战以来,英国的国际地位就一天不如一天,如今居然连阿根廷这种不入流的国家都敢骑在大英帝国的头上了?英国人感觉完全无法接受。
这时候,撒切尔出现在了议会中,她高喊着一句很有杀伤力的口号:“支持我,就是支持英国!”。这句话与其说是开战口号,不如说是竞选口号,撒切尔在这个特殊时间,靠着这句口号,获得了议会100%的支持率。在出兵决议上,下议院没有任何一票反对,全票通过。
事后证明,英国赌对了,阿根廷的确是个不折不扣的软柿子。那么,阿根廷在发动战争前,就没想过自己可能会输吗?
阿根廷的国内状况,比英国还糟糕。马岛战争发生时,阿根廷的统治者是加尔铁里将军。
如果说撒切尔的执政水平只是不尽人意的话,加尔铁里的执政成绩只能用糟糕透顶来形容。
作为一个行伍出身的军人,加尔铁里对经济建设一窍不通。上台短短几年,阿根廷的通货膨胀率达到了600%!失业率飙升,工农业产值均下降20%以上。阿根廷人民对军政府非常不满,加尔铁里的统治岌岌可危。
病急乱投医,阿根廷决定也莽一波,发动战争转移一下国内注意力。
加尔铁里环顾了一下邻国,觉得只有英国的马岛最为“稳妥”。
给加尔铁里信心的,有多方面因素。
第一点,是马岛的位置。
马岛在阿根廷家门口,却距离英国本土超过一万公里。岛上只有一千多人,士兵只有一百多,且基本没什么有价值的资源。对于英国无数的海外领地而言,马岛实在是很不起眼的一块。加尔铁里认为,英国似乎没有什么理由跨过半个地球来和自己争一块小荒岛。
用英国人自己的话说,马岛的重要性都比不过英超联赛中运动员们踢的那个球!
第二点,是阿根廷的外交环境。
阿根廷一直号称是“拉美反共桥头堡”,跟美国走的非常近。阿根廷也一直把自己视为美国的重要盟友(美国反倒不这么认为)。加尔铁里认为,开战之后,让美国给英国施压,让英国忍下这口气,是很有可能的。
另一方面,虽然自己跟苏联那边关系很差,但本着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的逻辑,苏联也许会给自己一定的支持。同样,本着反殖民主义的精神,中国、拉美各国都会站在自己的一边。
第三点,是英国的状态。
英国在二战以后,江河日下,当年的大英帝国海军已经变成了美国附属的“北大西洋反潜舰队”,英国所有的舰艇几乎都为反潜服务,连航母都快没有了(即将出售或退役),护卫舰极大强调反潜能力,而防空能力非常差。阿根廷军队虽然海军不行,但空军很有两把刷子,当时阿根廷空军装备了先进的“飞鱼”反舰导弹,对于英国舰队有很强的威胁性。
所以,阿根廷觉得,可以赌一把。
结果,等阿根廷真的派军队登陆马岛以后,才发现自己所设想的几个条件完全是错的。
第一个条件,英国会不会为了马岛横跨大西洋过来打阿根廷?结论是会。在阿根廷占领马岛后的24小时之内,撒切尔夫人就下达了总动员令,英国海军几乎倾巢出动。除了海军之外,英国还改造了几十艘民船作为运输船只。事实证明加尔铁里的推论完全错了。
第二个条件,外交方面的推测,加尔铁里也完全失误了。
虽然阿根廷自认为是美国的重要盟友,可是在马岛战争开始后,美国并没有阻止英国,而是很快宣布了“中立”。同样的,苏联虽然给了阿根廷名义上的支持,但是苏联并没有真的给阿根廷什么实实在在的援助,毕竟两国关系向来不好。而拉美各国虽然集体支持阿根廷,可是这些国家本来就没什么实力,所谓的支持也是口惠而实不至,主要负责调停两国矛盾。
最重要的是,法国对于阿根廷的态度大转弯。
法国是阿根廷最重要的军火来源国,阿根廷空军使用的“飞鱼”导弹就是法国提供的。开战之后,撒切尔夫人致电法国总统密特朗,称“如果打不赢这仗,就要对阿根廷使用核武器”。法国总统一听这话,赶紧断了阿根廷的军火供给。阿根廷自己没有生产导弹的能力,法国断供以后,阿根廷空军就只能有枪无弹,仗也就没法打了。
最最重要的是,阿根廷对于英国军队的实力判断也许正确,但对于自己的实力估计则严重失误。
虽然英国军队很废,但是阿根廷军队更废!
相比于衰落的英国海军,阿根廷军队则是从来没强大过,阿根廷主力军舰贝尔格拉诺将军号巡洋舰,居然是美国珍珠港事件的幸存者!到马岛战争时,舰龄已经超过了六十年,战斗力可想而知,开战后很快就被击沉。
空军方面,阿根廷空军的表现的确可圈可点。他们成功击沉了一艘“谢菲尔德”号护卫舰,并击伤多艘英军舰船。阿根廷空军舍生忘死的精彩表现,总算让这场战役中阿根廷没有输的太过难看。
但是,法国断供后,没有了导弹的阿根廷空军也不再有什么战斗力。加上两国实力差距太大,英国登陆的很顺利,到6月14日,随着马岛上的阿根廷陆军投降,马岛战争就实际上结束了。
马岛战争结束以后,阿根廷军政府威严扫地,加尔铁里很快被逮捕。而撒切尔夫人则因此获得了空前威望,成功连任,并在四年后再次连任!应该说,撒切尔夫人的政治生涯,实在是要感谢加尔铁里送来的枕头。
而英国的这次战争,其实也并没有为英国争来多大的国际地位。因为大家都知道英国是典型的“软的欺负硬的怕”,马岛战争之后不久,出现在人民大会堂里谈判香港问题的撒切尔夫人,可就完全没有讨伐阿根廷时期的硬气了。
英国丢了那么多殖民地都没动用武力,为什么会为马岛大打出手?
马岛就是一片鸟不拉屎的小破岛屿群,在没有发生马岛战争之前,对于英国和阿根廷来说,马岛的价值还比不上一场足球赛来的重要。人口2000多,面积1万多平方公里,年年财政赤字。说白了,就因为当初双方都不当回事,才引发了战争。且听【尔朱少帅】分解:
既然双方都不看重马岛,怎么会引发战争呢?这话看着是不合逻辑,听我一说您就明白了。上世纪80年初,阿根廷爆发的严重经济危机,引发人们对军政府总统加尔铁里,大规模抗议反对。加尔铁里也愁啊,怎么解决?他就想到了阿根廷跟英国有争议的马岛。
“日不落帝国”英国经过一战、二战早已经是“落毛凤凰不如鸡”,衰落的英国眼睁睁看着,一块块殖民地获得独立,无能为力。关键是,英国当时真的没把马岛当回事,日常也就派遣小猫三两只管理一下,要是阿根廷不提,英国说不准忘掉这块化外之地。
加尔铁里就想了,反正马岛对于英国可有可无,有联合国和稀泥,有南美众兄弟国家的支持,阿根廷就是占领了马岛,英国也无所谓,无非就是抗议、谴责、愤怒......扯皮一顿,不了了之。再者,英国非要开战,阿根廷也不怕。马岛,就在阿根廷家门口,英国有没有勇气跨越万里大海来打架,这还两说。
于是乎,也就是三个多小时,阿根廷军队就收复了马岛,俘虏了马岛的全部英军(180多人)。不是说马岛是鸡肋吗?阿根廷要它干嘛?话说“军事是政治的延续”,且看,收复马岛后阿根廷国内的反应——几十万上百万人集会庆祝,加尔铁里瞬间成为国家英雄,政治威望瞬间爆棚。(加尔铁里成功转移国内矛盾,小屁民们已经忘了经济危机的事儿。)
阿根廷占领马岛了,英国会有什么反应?占领前并没有积极应对,占领后初期也没积极活动,甚至有人说反正没啥用,丢就丢了把。要是换别的时候,英国说不准真的不了了之。可是,这个时候,英国“铁娘子首相”撒切尔夫人,也面临跟加尔铁里一样的困境:经济不好,民意支持下降到最低,连任下一届基本没门了。“瞌睡遇枕头”,阿根廷帮撒切尔夫人出了个好主意——把国内矛盾转移到国外,撒切尔夫人力主发动战争。
英国皇家海军的全部家底,就是十几艘主力舰和两艘快要退役的航母(这两艘航母已经准备卖给澳大利亚和印度了,只好临时调用。)。为了打赢阿根廷,挽救可伶的支持率,撒切尔夫人把全部家底都派出去了。英国是很衰,阿根廷是更衰,英国也就出动5000多军力,阿根廷出动1万多军力。断断续续折腾两个多月,英国死258人,阿根廷死649人,英国重新占领马岛,这就算战争结束了,但是马岛还存在主权争议。
这算什么战争?顶多就是“局部冲突”,中东那边巴以冲突,扔石头都能砸死这么多人;咱们清朝时期,村民械斗都能死成千上万。英国和阿根廷的小屁民们,却上升到“国战”的高度,撒切尔夫人以此获得政治资本,顺利连任。
从此以后,“马岛”成为英国和阿根廷政治家们的“玩物”,但凡要转移国内矛盾,或者捞点政治资本,就对马岛表示一下强硬立场,立马就获得民众欢呼。
英国丢了那么多殖民地都没动用武力,为什么会为马岛大打出手?
英国“看人下菜碟”而已。阿根廷没实力,美苏又不给它撑腰,英国自然不会在马岛问题上做出让步了。
二战之后,殖民地独立是大趋势,用学者的话说,这叫政治正确。如果殖民国家故意阻拦殖民地独立,这就是政治不正确。
一开始,英国不想让殖民地独立,即便这会导致英国陷入政治不正确的不利局面,英国也不想让殖民地独立。但是实力不饶人,它的几块大殖民地,比如印度要独立,它压不住,也就只能同意独立了。(四五十年代独立的亚洲殖民地与后来六七十年代独立的亚非殖民地,独立性质不同)
当澳、新、南、印、加这些主要殖民地脱离英国掌控后,英国遂加强对非洲的控制,比如第二次中东战争,就是英国不愿意放弃海外殖民利益的一种体现。
1956年,埃及将苏伊士运河收归国有,英国伙同法国、以色列干涉,揍了埃及一顿。这种行为若是在二战前,打了就打了,没谁敢说英国打人不对。
但是,此时的世界已是美苏做主的世界,美苏要上位,英国想靠着殖民地维持它世界大国的地位,美苏自然要找冠冕堂皇的借口整死英国这个过气霸主。
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先开了口,他以英国欺负弱小国家为由,直接祭出核弹大杀器,逼迫英法撤军。
美国也没给英法好脸色,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在媒体上公开批评英法的行为是“殖民主义死灰复燃”,并且艾森豪威尔还打电话给英国首相艾登,逼他撤军,如若不然,美国就切断对英国的经济援助。艾登无奈,只得哑巴吃黄连,自认倒霉。
事后,艾登引咎辞职,内阁大洗牌,而这起“苏伊士运河危机”,也标志著大英帝国和法国的正式衰落,脱离了列强行列。
脱离列强行列后,英国也看开了。殖民地要独立,那就独立吧。反正它也压不住了。于是一时间,各地英国殖民地纷纷独立,比如新加坡就是在那个时间节点独立的。
说到新加坡,这里打个岔。
很多人说英国不放弃马岛,是因为马岛的位置很重要。这种观点其实就是扯犊子。因为要说重要性,扼守马六甲海峡的新加坡明显要更重要,英国怎么就放弃了呢?
还有人说英国不放弃马岛,是因为马岛人都是英国后裔,心向英国。这种观点其实也是扯犊子。因为地中海小国马耳他独立时,马耳他全民公投要求直接加入联合王国,可英国却故意装聋作哑推掉了。
又有人说,英国同意殖民地同意,但不同意殖民地被第三国侵占,所以英国在马岛问题上死不退步。这种观点仍然是扯犊子。因为扼守十度海峡的安达曼群岛,在历史上从来就不属于印度,但英国撤出印度时,英国政府就转交给了印度。
英国连这么大的人情都可以送,马岛又有什么不能放弃的呢?
所以,说英国收复马岛是因为马岛的战略位置很重要,马岛人倾向于英国,英国在马岛有主权之类的观点,其实都是扯犊子。这些都不是英国跟阿根廷开战的原因。
那么,真正的原因是什么呢?
原因就是一开始说的,英国“看人下菜”,阿根廷太好欺负了,美苏都不支持阿根廷。
开战之前,阿根廷方面“迷之自信”。
阿根廷军政府亲美,当时阿根廷领导人加尔铁里自认为是“美国人的孩子”;同时,阿根廷还是苏联的粮食出口国,为苏联解决了粮产不足的问题。(拉美是美国后花园,阿根廷自信美国不会置之不理)
基于这两点,阿根廷方面自信满满,认为美苏肯定会支持自己,自己应该能类比当年的埃及一样,能得到美苏支持。
然而,实际情况哪是这回事?
开战之后,美国碍于北约盟友关系和越战后遗症,嘴上嘟囔了几句,然后就中立了。苏联陷于阿富汗战争,也只是嘟囔了几句,然后它也中立了。
美苏都中立了,结果自然就使这场战争变成了英阿之间的单挑。(拉美国家和北约国家虽然都各自支持阿英,但是这些国家也只是名义上支持而已)
当然了,美苏不支持阿根廷,不代表英国就能肆无忌惮。英国之所以敢报复,另一个主要原因就是阿根廷太菜,英国有把握虐死阿根廷这个菜鸟。
当时的阿根廷是军政府掌权,时任阿根廷领导人加里波尔不仅搞不好经济,而且连军事也搞不好。最要命的是,他连自己有有几斤几两都搞不清楚。
他当时判断,英国经历了七十年代从海外大撤退和工党政府的大幅度裁军后,军事力量大不如前。曾经要求能够独立在海外作战的海军舰队,已经沦为了北约集体防卫框架下的北大西洋反潜大队。新上台的保守党政府没有钱,也需要通过裁军来平衡收支。比如当时保守党就准备把无敌号航母贱卖给澳大利亚。(当时的保守党是撒切尔内阁)
如此羸弱的英国让加尔铁里认为,如果战争爆发,英国大概率停留在外交抗议层面。即便是出动部队也需要准备很久,才能将力量削弱的海军和分散驻扎在欧洲前沿的陆军凑出来。其舰队的核心不过是一艘战斗力较低的竞技神号航母,不会有其他空军支援,而这种军力很容易成为阿根廷空军和海军联合攻击的靶子。
↓英国竞技神号航母
实事求是的说,加里铁尔当时估计的没什么问题,英国就是如此羸弱。但是加里铁尔太高估了自己。他就没想到,瘦死的骆驼比马大,阿根廷的实力比英国更羸弱。
英国没钱打仗,阿根廷更没钱打仗;
英国军力虚弱,阿根廷军力更虚弱;
如此又弱又虚,且还没大哥撑腰的国家,英国怎么可能退让?结果,英国这个老废柴狠狠的揍了阿根廷这个小废材。
总的来说,马岛战争之前,英国确实同意了很多殖民地的独立,其中不乏新加坡、马耳他等战略要地。但是,此一时彼一时,马岛战争之时,国际风向变了,美苏已经不再把英国视为打压目标。
对于英国而言,既然压在英国头上的五指山没有了,它也就该露露威风了,否则它还有什么脸面坐在安理会五常之列?
用撒切尔夫人当时的话说:“如果英国再退缩,那么马岛以后,这个世界上就没有人再会听英国的任何一句话。如果英国还想做还想做大国,就不能再退了。”
不过,过气的霸主终究过气霸主,马岛战争几个月后,当撒切尔夫人坐在人民大会堂讨论香港归属问题时,她的气场全无。
所以说,英国就是“看人下菜碟”罢了。马岛是什么性质,马岛到底是谁的,对于英国人来说根本不重要。小孩才论对错,大人只看利弊。阿根廷没实力,英国当然要借它的人头扬眉吐气一把了。
英国丢了那么多殖民地都没动用武力,为什么会为马岛大打出手?
英国曾经被称为“日不落帝国”,全盛时期统治面积达到了3367万平方公里,是世界历史上统治面积最大的国家。到了二战后,全球兴起的民族解放运动,再加上自身实力的下降,很快大英帝国的殖民地一个接一个的独立了,英国也就直接或间接地承认了他们。
英国人认为:英国航海家——戴维斯于1592年第一个看到马岛的人,并且在1765年第一批定居于马岛的人也是英国人。虽然英国人曾短暂离开过马岛,但从未放弃过它的主权。马岛上的居民大多数是英裔,他们中大多数支持英国。
1982年4月阿根廷方面首先发动了这场战争,出乎英国人的意料,发动了这场这场争夺殖民地的战争,这就相当于是赤裸裸的挑战,在这种情况下出于维护自己老牌帝国主义最后的一丝尊严英国方面也要将马岛收回。
1979年以“工人无需工作”为竞选口号,撒切尔夫人成功帮助英国保守党政府赢得了大选,同时自己也当上了英国首相。然而在面对当时英国内忧外困情况下,这位“铁娘子”也显得有些无奈,在工党的强力施压下撒切尔夫人只能选择发动战争,因为战争的爆发,尤其是打赢了这场战争为巩固自己乃至整个党派的地位大有帮助。
撒切尔夫人由于无法实现自己的竞选口号,因此受到了工党的排挤,然而其面临的问题还不仅于此。据当时的数据统计,从撒切尔上台到马岛战争爆发,其国内失业率增加了一倍还多,通货膨胀的压力也在世界数一数二。而其支持率也直接降到了17%-18%左右,面对国内的高压力,通常国际上惯用采用的方式就是发动战争,激发爱国思想,让注意力从国内转移到国外。
随着二战的结束,国际上已经开始普遍质疑英国的整体实力,不少国家甚至已经不再把英国当做自己的头号对手,连阿根廷都敢与之抢夺马岛,可见英国全球的地位。而为了能够找回自己在世界上的面子,英国必须打这场战争,并且打赢,让外界看看英国的实力。
1982年3月19日,阿根廷凭借地利优势率先登陆南乔治亚岛,并升起了阿根廷国旗。4月2日阿根廷正式对马岛发动进攻。“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英国对阿根廷发动了海军和空军的双重反击。为了应对阿根廷空军,英国派出皇家海军特遣舰队,主要包括竞技神号和无敌号航母及其舰载机。
英国女王的次子安德鲁王子还在无敌号航母上担任直升机飞行员。5月2日英军击沉了阿根廷海军贝尔格拉诺将军号巡洋舰,这让阿根廷直接丢掉了部分制海权。阿根廷也击沉了英国谢菲尔德号驱逐舰。5月21日,英军展开了登陆战不久后就夺回了马岛控制权。马岛战争后,阿根廷国内爆发了大规模反政府行动,加尔铁里军政府以倒台收尾。在英国也随着胜利加强了撒切尔夫人政府的权威,并帮助保守党拿下1983年英国大选。
英国丢了那么多殖民地都没动用武力,为什么会为马岛大打出手?
马尔维纳斯群岛,英国人叫做福克兰群岛,这里距离英国本土大约13000公里,而距离阿根廷大约650公里。长期以来,阿根廷都是宣称对于马岛拥有主权,但是英国并不承认这个主权宣示。
马岛战争一定程度上是一个偶发事件,起因一开始所谓的南乔治亚岛升旗事件。
英国人赢得并不轻松,马岛海战是二战以来对抗强度最高的海战。
英国人不承认的理由是比较充分的,一个马岛的居民都是英国人的后裔,没有阿根廷人,而且英国一直是对马岛是切实控制,也就是岛上的人是英国人,而且主要从事畜牧业,放养了几十万只羊,英国政府在那里是实际管辖的。
不过,阿根廷提出的理由是,马岛位于阿根廷大陆架内,按照海洋法,大陆架内的岛屿归大陆架的国家所有的规定,所以马岛应该是阿根廷的,况且英国人夺取马岛是当年用武力从西班牙殖民者手中夺取的,阿根廷现在的政府应该继承当年西班牙殖民者的土地,所以马岛应该是阿根廷的。
在1981年的时候,双方关于这个问题已经在展开谈判,不过谈判是一个僵局,本身也没法谈出来什么,加上当时英国在马岛周边进行了石油勘探,发现了油气资源,据说有600亿桶的储量,这就更不能给阿根廷了。
当时的阿根廷领导人加尔铁里。
铁娘子。
况且,马岛战争可以说是阿根廷🇦🇷方面挑起来了,在双方还在进行外交谈判的过程中,突然出兵马岛,占领了马岛,这可以说是来了一个非常不好的例子,一般来说这种主动出兵去占领争议领土的做法都是被国际社会不能够接受的,当然如果是阿根廷去抢了一块苏联的领土,那么当时的国际舆论肯定是会偏向阿根廷,毕竟国际舆论主要是英美控制,而阿根廷抢的是英国的领土,这样一来国际舆论上对于阿根廷收复领土的支持声音不多,而且是局限在几个比较反西方的国家,比如利比亚什么的。马岛战争最终以英军成功收复马岛告终,应该说马岛战争虽然是阿根廷首先挑起,但是阿根廷方面远远没有做好战争的准备,包括军事上,阿根廷的飞鱼导弹只有几枚,几天就打光了,投下的炸弹有一半没有爆炸,真的是150年没有打仗,都忘了怎么打仗了。
而对于英国来说,马岛被占领那么就来了一个更坏的先例,那就是大英帝国已经沦落到自己的领土已经可以被别人侵占的地步,英国的海外殖民地在二战后纷纷独立,但是这些领土大都是以一种英国人主动撤出的姿态独立的,而马岛是英国的领土,岛上居民都是英国人,不存在当地居民要求独立的可能性。被阿根廷收复,对于英国来说意味着被侵占,那么英国手里还有几块殖民地就都有可能被别的国家侵占,比如香港,当时中国已经是提出要收回香港了,如果不能保住马岛,那么这就会带来一系列的连锁反应,这是英国完全不能承受的。所以,英国必须打一仗。铁娘子和总前委书记谈如何打仗,铁娘子明显是有点被胜利冲昏了头脑。前委书记一句中国不是阿根廷就给顶回去了,再说了连刚刚打走了美国人的越南都敢收拾,何况英国。这本来是一张很普通的撒切尔出糗的照片,但是被赋予了太多的含义。
不过,英国人虽然取得了马岛战争的胜利,但是英国人自己说,这一仗打胜了,但是好悬呦!
图片来自网络。
英国丢了那么多殖民地都没动用武力,为什么会为马岛大打出手?
1982年4月到6月间,大英帝国跟阿根廷两国为了一个小岛爆发了一场战争,这个小岛叫马尔维纳斯群岛,这个小岛是南大西洋上一个群岛,总面积为12200平方公里,跟英国曾经的3400多万平方公里殖民地比起来,实在是九牛一毛。而且英国距离马岛(英国人称福克兰群岛)15000多公里,可谓是万里迢迢。
但是在二战后,英国那么多海外殖民地,可以说一枪都没有放就放弃了,80年代却为了马岛这个弹丸之地大动干戈,寸土不让,这到底是为什么?
有人说是因为二战之后,经过马歇尔计划,英国国力恢复了,经济繁荣了,对阿根廷扳手腕是为了显示自己还是世界强国。
也有人说当时的英国首相撒切尔是个铁娘子,在内外事务中信奉强权即真理的强盗逻辑,非常好战所以不惜为一个群岛大打出手。
也有人说英国军费开支是阿根廷的20倍,英国人跟阿根廷开战是捡软柿子捏。
还有人说当时阿根廷是独断者加尔铁里执政,压制舆论自由,迫害不同政见者,经济一团糟,通胀达到200%,经济增长为负20,失业率为20%,正处于最糟糕的时期。
其实这都没有说到真正的关键点上,英国当年为什么主动放弃殖民地?首先,殖民地在二战后成为过街老鼠。
二战之后,联合国成立,在美国主导下建立了世界新秩序,殖民地是弱肉强食的产物,违反普世价值,遭到全世界反对。
其次,放弃殖民地是英国自愿的。
英国首相丘吉尔坚决反对斯大林苏联的对外侵略扩张,以卫道士自居,只有放弃殖民地才能站在道德制高点谴责苏联,不然就是五十步笑百步。
所以,英国放弃殖民地是由衷的,甘心情愿的。有人说是因为英国在二战后衰落了,只说对了一半。衰落是一回事,主动放弃是另一回事。二战后法国不是更衰落,法国还为了越南和阿尔及利亚打了十几年战争,打得天昏地暗。
英国为什么不放弃马岛?这个问题的实质在于,马岛不是殖民地。在英国人看来,马岛就是英国的领土。
虽然马岛离阿根廷只有500公里,但联合国宪章并没有哪一条说,离谁最近就是谁的国土一说。
早在4个世纪前(1592年),英国航航家戴维斯就发现了该群岛。
在两百多年前(1765),英国人就登上西福克兰群岛,在那里建立居民点,成为那里第一批定居者。
1774年,西班牙控制了该岛,但英国人并没有放弃主权要求。
1816年,阿根廷独立,在此之前它一直不是一个国家,是西班牙等国的殖民地。
1833年,英军赶走了阿根廷人,重新控制了福克兰群岛(马岛)至今。
论先后的话,英国人先登上马岛,比阿根廷人早了68年。
论控制时间的话,英国人先后控制了158年。
论现状的话,马岛战争爆发的时候,实际控制者是英国。
阿根廷说马岛属于自己的理由是,阿根廷以前是西班牙殖民地,马岛曾经被西班牙控制,所以马岛主权应该是阿根廷。
这就好比强盗张三占据了王五和赵六的家园。最后强盗张三走了,王五说,赵六的家园也是我的。
英国方面的利益是,从1833年英国一直控制福克兰群岛,对其实行了"公开、持续、实际的拥有、占领和管理",符合联合国宪章关于主权的定义。
英国人还说,即使按照联合国宪章承认的居民自决原则,福克兰岛上的居民也会选择英国(岛上大都是英国居民)。
所以英国人不认为马岛是自己的殖民地,英国政府说,如果按照阿根廷的意愿占领马岛,那才是殖民地,阿根廷对英国的殖民。
因此,不要说占领福克兰群岛(马岛)的是阿根廷这个软柿子,就是换成个更硬的茬子,英国也不惜一战,关乎国家尊严。打得过打不过,这仗都要打,除非英国领导人是慈禧太后。
阿根廷之所以在战争中失利,首先是因为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在开战后对阿根廷进行制裁,对阿根廷进行武器禁运,法国停止了向其出售幻影战机和飞鱼导弹。英国导弹驱逐舰谢菲尔德号,就是被阿根廷人用法国鱼雷导弹和反舰击沉的。而英国另一艘导弹驱逐舰谢考文垂则是阿根廷人用法制幻影战机和美制天鹰战机击沉的。
在20世纪80年代,进入现代战争时代了,光凭着爱国热情是不能打胜仗的。
当时我们支持阿根廷对马岛的主权要求,但是也只限于道义支持,实际上是爱莫能助。
超级大国苏联,对阿根廷只提供了情报支持,没有实施过其它拿得出手的援助。
可以说,马岛战争中,阿根廷当时是孤立的,自己的邻国也都不友好,这场战争天时地利人和都不占,只能咽下失败的苦果。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