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理财产品中的“陷阱”有哪些?
在经过几年证监会以及银保监会的整治之后,其实目前理财产品的陷阱已经越来越少了。尤其是配合2022年《资管新规》的正式实施,监管部门对于理财产品的销售过程、存续管理、投资者退出以及信息披漏等事宜,已经出台了很多很多的文件。如果理财产品涉及的各个金融机构,假如真的都能按照监管规范进行不折不扣的执行规范,那其实理财产品应该不存在任何陷阱或者套路。
银行的理财产品现在也很丰富,但是对于投资者来说,如果涉及到比较常见发生的风险或者容易触碰到的陷阱,目前可以主要将银行理财产品分为两类进行分析,一类就是银行自产自销的理财产品,一类就是银行代销的理财产品。截止目前来说,一般银行代销的理财产品,对于投资者涉及的风险问题相对会比较多一些。
1.银行自产自销的理财产品。那就是银行内部人员作为产品的管理人,又是通过银行自己内部渠道对外销售的理财产品。通常这类理财产品以中等风险及以下的较多,那么产生到期预期收益没有,本金都有所损失的可能性比较小。因为此时,银行一般都会是以一部分固收作为基础,再加上一些衍生类的、或者其他类的中高风险产品进行投资组合。
这类理财产品因为是银行自己设计,自己发行,自己管理,那么未来如果出现针对投资者的陷阱,或者出现严重损失时,银行在一定程度上都是难辞其咎。那么最终结果都有可能产生客户的流失或者银行声誉的下降。所以一般来说银行相对是比较谨慎的,即使不能进行刚性兑付,也不能让客户遭受比较大的损失,或者被套路。所以为何一般风险级别相对比较低,销售过程也相对比较规范,理财产品管理也相对比较严格。
2.银行代销的理财产品。对于很多投资者来说,大家比较熟知的就是银行代销的券商理财产品、保险产品、信托计划产品。那么此时银行仅仅是整个理财产品链条中的销售者角色,只要银行遵从监管部门规定的流程,严格按照代销角色向投资者进行营销,那么未来不论理财产品出现何等的风险,包括产品风险以及管理人的道德风险,甚至是其他所有风险,银行都不需要承担任何责任,监管部门也不会对此进行处罚。
所以在此情况下,银行对于理财产品本身设计中的陷阱或者风险并不会做严格的审查,而且银行为了完成绩效考核目标,也可能会采取一些擦边球的营销方式。对于银行来说,只要完成了销售目标,那么后续的事情都不需要他们负责了。所以此时反而这类理财产品的风险会比较大。
总结一下,一般来说银行代销的理财产品风险相对会大些,投资者需要谨慎注意一些。另外购买理财产品其实是一个需要专业性知识比较多的过程,投资者需要仔细阅读条款,分析管理人的能力以及理财产品的历史趋势以及所有风险的发生可能性,同样还要对照投资者自己的理财诉求和风险偏好进行适当配置。如果稍有不慎,有可能就掉入到金融产品设计风险之中。有兴趣可以阅读我其他的文章或视频。
银行理财产品中的“陷阱”有哪些?
简单列举几个常见的。
第一,银行理财通常都有一个申购赎回期。比如银行预发行一块理财产品,申购期为1月1号到3号,那么无论你是从1号就已经购买还是3号才买,都会从申购开放期结束才开始计算理财利息。如果你是第一天就购买,只能按照活期利息计算,这就无形中占用了你得资金。本来一块28天的理财产品,最后你算一下,从买到退出起码30天以上。
第二,银行理财产品通常有个预期收益率,比如一款产品预期收益3.5%-4.2%。那么客户最终拿到的收益大概率就是3.5%,即使这款产品最终能达到4.2%的收益,放心银行也不会给你。因为你也不知道你买的这款产品最终的收益究竟有多少。
第三,银行理财产品不是一本万利。很多金融知识匮乏的客户认为银行理财就是百分白安全,其实不然。银行理财出现问题达不到预期收益的很多,为了维护自己声誉,有些银行会选择刚兑,你不知道而已。所以,买银行理财要看它的具体投向是什么,一定多问,问清楚再结合自身情况选择是否购买。
今天先介绍这些,希望对你有帮助!
银行理财产品中的“陷阱”有哪些?
今天重点讲一讲银行理财有哪些不想让你知道的秘密。
不论大银行、小银行,都在拼命扩张,铺设分支机构,相应的人才培养体系能否跟得上?这种情况导致银行理财经理素质参差不齐。在销售的时候,更是王婆卖瓜,只强调自家银行产品的优势,而忽略了同行业产品的比较,有意无意地掩盖产品缺陷,甚至攻击同行业产品,误导客户。以上销售行为失去了客观和专业,是当前银行业普遍存在的现象,也是银行并不想让你知道的秘密。
外资银行的“黑暗”老张在一个外资银行买了一笔3个月的投资“存款”,买的时候银行承诺预期收益比较可观;最后却发现,买的美元变成了澳元,而因为澳元贬值,账户受损不少。尽管产品名称中含有“存款”二字,却非真正意义的存款,而是一种加入外汇期权的金融衍生产品,具有高风险特征;当外汇走势与协定汇率背道而驰时,将自动进行不同外汇的兑换。在2009年,这种“存款+外汇期权”的双币理财产品,给中国投资者带来了非常大的损失。
其中有名的宋文洲案件,就是经过理财经理推荐,认购了渣打的两款结构型产品,随着金融危机的爆发,宋先生6400万的账户最后只剩下零头。
在银行买理财不等于买银行理财银行除了销售自己的理财产品,也会帮其他机构代销,比如信托、保险、公募基金甚至私募基金产品;有些产品通过总行或者分行的专业风控团队审核,我们叫过会,有些产品没有过会。有的银行理财经理为了私利,误导客户认购没有过会、但和自己有利益关系的产品,我们把这种行为称为飞单。飞单是当前银行业最严峻的问题之一,可以这么说:每家银行都存在这种情况。一位同行曾经十分骄傲地对我说:你们一位理财经理服务100个客户,我服务300多个银行客户经理,他们每个人背后的客户加起来有好几万,都是从我这儿拿产品。
产品没出事皆大欢喜,产品一出事,银行就说这是理财经理的个人行为,和银行无关,他已经被开除了,你去找他吧。投资没有100%的安全,只要信息通畅、信息及时,风险并不可怕。我分析过,这种飞单模式下发生的本金收不回的悲剧,多半是因为客户太信任银行理财经理,而银行理财经理又太过单纯,导致信息不通畅,最后错失良机。
如何防范这种风险呢?看看合同上是否有银行的公章;如果没有,就看看银行官网上有没有对这个产品的推荐,或者打个电话到总行或者分行,问问这个产品有没有经过银行风控合规的审核。
预期收益率不等于实际收益率银行理财经理每月背负着非常沉重的压力和任务,导致他们不敢向客户过分提示风险,害怕客户不买了。
以结构性产品为例,虽然这些产品有较高预期收益率,但是收益具有波动性,不代表最终一定实现。所以,买银行理财产品不要过分关注预期收益率,可以通过产品的风险等级来判断预期收益率实现的可能性,产品的风险等级越低,实现预期收益率的可能性就越高,当然,产品的收益也就越低。
看清银行理财产品的风险等级根据风险属性划分,我们把银行理财产品的风险等级由低到高分为R1-R5 五个等级。保守的投资者购买R1、R2就够了,超过R3就意味着可能无法保障本金和收益。此外,如果投资合同中出现“股票”二字,那么风险等级至少在R3之上,说明无法保障本金,因此我建议:购买这样的银行理财产品不如直接购买公募基金。
一R1(谨慎型)该级别理财产品保本保收益,风险很低二
R2(稳健型)该级别理财产品不保本,风险相对较小三
R3(平衡型)该级别理财产品不保本,风险适中四
R4(进取型)该级别理财产品不保本,风险较大五
R5(激进型)该级别理财产品不保本,风险极大
关注期限的陷阱在购买银行理财产品的时候,需要注意两个期限:募集期和清算期。通常情况下,这两个期限是不享有理财收益的,只是按活期存款来计算。因此我建议:投资者尽量购买中长期的理财产品,减少和避免资金站岗时间。
以上观点来自于《虎成论金》,让中国人更懂金融!关注微信公众号虎成论金(hclj99),听听一线金融大佬的实战经历!
银行理财产品中的“陷阱”有哪些?
由于银行长期隐性兑付、刚性兑付,让不少人以为银行理财产品是安全、保本、保收益的。但实际上,银行理财产品并不承诺这些。这些要看具体购买的产品类型。比如,零风险的有,国债,享受国家信誉担保;大额存单,属于存款保险范畴。面前,大额存单收益率3年期有的上浮40%,年利率在3.8%,大于国债收益率,起购金额20万。
较低风险的是货币型产品,有的银行与基金公司合作。可以理解为余额宝,宝宝类产品由于资金投向包括国债、央行票据、商业票据、银行协议存款等,从而获得收益,由于投资标的风险较低,因此,货币型基金基本不存在风险,收益率随行就市,产品波动。
银行发行的一些中等风险的理财产品、净值型产品,一般挂钩结构性理财工具,比如黄金、股指、汇率市场等,这些投资渠道即有风险也有超额收益的可能。目前,直接投资证券、期货市场的高风险产品较少,这与银行自身风险控制有一定的关系。
随着去年7月宣布相关政策宣布打破刚性兑付,不在有受益预期型的产品出现,银行理财产品中的“陷阱”主要有,1.承诺保本,实质购买高风险产品;2.给出高收益预期,其实是基金产品或其他与高风险投资渠道相关的品种。3.忽悠式的保险产品,吹嘘保障功能的同时,放大未来可领生存金、分红等收益预期。4.非银行发行,由于银行员工丧失职业操守,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的道德风险。5.因为从业人员道德缺失,以购买理财为诱饵收取费用、或提出需求。
由于大多数投资者在购买银行理财产品的时候,属于风险厌恶型状态,保证资金安全是第一位的,建议购买时注意条款,即使熟悉的银行理财经理也要留个神。此外,避免高收益相关诱惑导致上当受骗。
银行理财产品中的“陷阱”有哪些?
又到年底了,很多人在钱包鼓了之后就开始考虑投资增值,毕竟这年头通货比较厉害,不投资只能等着钱慢慢贬值。
说到投资目前很多人还是首先想到银行,银行既可以存款,又可以理财,而在目前存款利率普遍比较低的情况下,更多的人把目光投向了银行理财产品。
不过购买银行理财产品并非100%安全,有时候还有一些看不见的陷阱,所以年底去理财的时候一定要多加小心。
下面是我们总结出来的一些理财陷阱,大家可以参考下:
1、宣传陷阱我们都知道目前银行理财产品是不能保本保息的,所以银行理财产品本身是有一定风险的,但是有些银行工作人员在推销的过程中避重就轻,有些人为了追求销售业绩,常常会诱导客户购买他们银行的理财产品,他们经常只说产品对投资者有利的一面,而不谈产品的风险。
2、飞单陷阱虽然最近几年监管部门对银行理财飞单打击非常严,但是仍然有部分银行工作人员铤而走险,大家一定要打起十二分精神。
飞单这类陷阱是最可恶,最常见的飞单就是保险,因为银行代售保险的提成很高,所以他们为了追求高提成,经常忽悠客户去买保险,甚至有的人会以存款送保险的诱饵欺骗客户签订合同,这种事老年人最容易上当。
所以,去银行购买理财产品,一定要认真看到合同,在签字前一定要把条约或合同仔细看一遍,而且谨防在签订合同的过程中银行工作人员偷梁换柱。
3、利率陷阱利率陷阱这是最常见的,一种是银行在宣传的时候突出高利率,甚至把理财产品等同于银行存款,跟客户说的利率是固定利率,但实际上大部分理财产品都是预期收益,所谓预期就是可能获得这个利率,也有可能比这个利率更少,是波动的不是固定的。
此外容易把年利率和年化利率混淆,比如一个90天期限的理财产品,年化利率是4.5%,很多理财客户经理可能直说利率就是4%,很多老头老太以为90天存进去可以获得4%,相当于10万块钱可以获得4000元,但实际折算下来只有980元。
4、期限陷阱这里的期限陷阱一般主要体现在募集时间上,因为有很多理财产品有一个募集期,在认购期内是不能产生利息的,比如一个产品募集时间是10天,如果你在第一天投资,那有10天是没有利息的。
5、管理费陷阱有些理财产品是有手续费和管理费的,但是银行工作人员在推销的时候并没有跟客户说明,可实际上银行会从投资收益中扣除不少费用。
我们以某一款银行理财产品为例:
申购费:不收取
销售费:按募集金额收取年化0.2%的销售费,按月计提;
管理费:按募集金额收取年化0.3%的管理费,按月计提,实际收益率等于或低于预期收益率,则不收取管理费;
托管费:按募集金额收取年化0.02%的托管费,按月计提;
这些费用是由大家平摊的,收费比例也不是很高,但是有一个很坑人的费用,那就是超额管理费,也就是投资的收益超过预期的收益时,银行会收取一个超额管理费,这个比例还是挺高的,比如某城商行的理财产品兑付公告中显示,管理费占到投资总收益的30%左右,占到兑付给客户收益的45%左右,可见超额管理费非常高。
这个相当于投资收益达不到预期的客户自己承担, 一旦投资收益超过预期收益的,银行却要占很大一部分。
6、提前支取陷阱提前支取也是很容易让大家裁跟头的地方,有些银行工作人员在推销理财产品的时候根本就没有提醒客户提前支取的相关规定。而有些客户在投资过程中发现收益比较低想把钱拿出来却发现不能提前支取,就算有的能提前支取也会损失一部分费用。
总之,大家在购买银行理财产品的时候一定要多留个心眼,每个问题尽可能问清楚,最好录音录像下来。
银行理财产品中的“陷阱”有哪些?
理财产品的坑,其实都在一个贪字上
1 大家对银行的存在都是安全可靠,我们金融体系的支撑,但是银行除了存款类理财产品有基本的保险保障之外,其他的理财产品都有不同的风险等级,而且2018资管新规对刚兑的打破。无风险理财不存在了。
2第一个存款变保险:这类陷阱常见于农行和邮政,银行是保险产品的一个重要销售渠道,经常会用高收益诱导储户把存款变成年金理财保险,导致一些储户需要用钱取不出,退保损失很大,高收益没有体现在合同里,实际内部收益率3-5%,而且还是长期锁定现金流的基础上。
3 第二个陷阱银行代销其他资管公司产品:银行自己体系内的产品,风险等级都很明确,协议也很明确提示风险,安全性是有的,收益风险都有清晰提示,但是银行代销的产品或者合作的产品,你就需要一层层爬开,看背后的底层资产是什么,很多坑人的理财产品,背后就是层层包裹的债务包,去年广发银行就出现过垃圾债务包层层嵌套的理财产品。最后被罚款和调查。
3理财产品收益率的坑,一般理财产品给的都是预设利率,这个利率看着高,但不是你实际能拿到的,还是要看真正的到期结算利率。除了存款类理财有保本和固定利率外,其他不同风险等级的理财,都是预设浮动利率。要看清理财产品协议合同里真正的保底利率是什么,预设利率和历史结算利率都只是一个参考。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