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是一个好皇帝吗?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崇祯不算是好皇帝,当然他就算是朱元璋、朱棣再生也未必挽回大明的覆灭。
崇祯17岁登基,快刀斩乱麻的消灭了魏忠贤,随后17年执政自杀而死。
抛去国家大环境不谈,崇祯这个人性格有问题。
他过于强硬,这从他最后宁可自杀也不逃亡或者投降可以看出来。
历史上,汉人王朝灭亡过一次,北宋灭亡靖康之耻,徽宗钦宗都被俘虏;南宋灭亡,临安皇帝是投降的。
这些皇帝都没有死,然而崇祯是主动自杀的,宁死不受屈辱。
这说明崇祯皇帝性格的强硬一面,很有骨气。
但做皇帝,绝非刚硬就可以的,一定要有强大的军政能力,还有有政治家的特殊性格。
远的不要说,看看他的祖先朱元璋、朱棣,都是能力超群,性格狠辣又极有谋略、城府之人。
而崇祯最大的问题在于自己能力不足,还不相信大臣,经常胡乱干涉。同时,崇祯生性多疑,经常有怀疑就擅自杀死或者废黜大臣,哪怕大臣在非常关键的岗位上。
这导致本来就混乱的明末政府和军队,更加混乱,最终彻底崩盘。
就用人来说,我们看看崇祯怎么回事?
以对付流寇农民军来说。崇祯帝先用杨鹤主抚,后用洪承畴,再用曹文诏,再用陈奇瑜,复用洪承畴,再用卢象升,再用杨嗣昌,再用熊文灿,又用杨嗣昌。
区区13年内,竟然更换了这多主将。每个主将上台以后,指挥1年甚至不到1年就被替换。
而农民军的实力庞大,北方就有至少百万之众。区区1年时间,就是神仙也不可能将农民军彻底歼灭。
这导致围剿农民军政策,关键时候总是功亏一篑。李自成数次大难不死,后往河南聚众发展。
再说崇祯干涉一线指挥问题。
所谓用人不疑,疑人不用,隔行如隔山,非专业人士不能随便做专业的事情。
之前2003年伊拉克自由运动期间,某些专家对于战争惊呼搞笑的判断,大家也都看在眼里。
这说明什么?所谓的军事专家在电视上说说段子是没问题的,同打仗的军人是风马牛不相及的,根本不是一回事。
而崇祯明明不是军人,却往往在关键时候干涉具体指挥,出现一系列灾难性后果。
比如著名的松锦大战,也就是明军和清军最后的战略决战。
在明军并没有能力进行野外决战情况下,崇祯却横加干涉,强宁洪承畴率领13万主力营救锦州。
而虽然洪承畴明白明军同满清野战就是寻死,也明白皇太极包围锦州是围城打援,却架不住崇祯的催促。
结果13万大军刚刚出兵,就被满清优势兵力团团包围,切断粮道。
此时洪承畴出战,打不过;死守,没有粮食。
于是袁崇焕等人苦心经营多年的关外明军精锐,以及强悍的关宁锦防线,全部崩溃。
至此,虽有吴三桂退守山海关,其实已经无法阻挡清军。
所以,崇祯的性格不适合做皇帝,甚至不适合做团队领袖。
当然,如果他生在明朝中期,依靠内阁掌握大局,还是没有问题的。
可惜他生在覆巢之下的明末,就算有通天彻地的才能也是无用的,更别说还是这样的性格。
话又说回来,崇祯是颇有骨气的一个人,宁死不受屈辱。这比清末那些“量中华之物力 结外国之欢心”的垃圾皇帝,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
崇祯是一个好皇帝吗?
崇祯帝的内心变态,好高骛远,心中容不下任何人,极端自私自利的人,猜忌讳莫如深,对能臣始终猜忌,用孤家寡人来形容崇祯帝,不为过。
没有洪武帝的大志,没有永乐帝的雄心,作为一代君主,必须要有忍辱负重的个人休养,必须要有容乃大心境。
崇祯帝的个人专制,使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对治国之能臣,辅佐之忠臣给与绝对的授权,不能亲贤臣,远小人,这是政治弱者。
孤避沉府太深了,使群臣远离,无人献计献策,无人为国进忠勤王,真的可悲可叹!
崇祯是一个好皇帝吗?
崇祯是一个负责任、有担当的皇帝,同时也是历史上唯一一个励精图治的皇帝,但他却算不得一个好皇帝!
很多人都说崇祯是个好皇帝,之所以亡国并不能怪他,怪的是他前面的那几位皇帝,如一心玩乐的正德皇帝、几十年不上朝的万历皇帝、一门心思求仙问道的嘉靖皇帝、醉心木工的天启皇帝,以及他当政之时所重用的东林党人士,总之一切的错并不在崇祯。
关于这点,像素的态度是不否认也不承认,明朝的灭亡是肯定的,是两百余年的弊端所积累形成的一个雪球,越滚越大,最终压塌了大明王朝这最后一个由汉人所建立起来的大一统王朝,并非崇祯一人之错。
既然如此那么我又为何说崇祯是一个负责任的皇帝,而非一个好皇帝呢?
我们先来说为什么他是一个负责任、有担当,且励精图治的皇帝。首先我们不得不承认,崇祯皇帝对自己皇帝的职业十分的重视。自崇祯登基后他一心一意的想要做好每一件事情,事无巨细自当亲力亲为,兢兢业业不敢有一起怠慢,试图挽救大厦将倾的大明王朝,可以说明朝诸帝除朱元璋外,论敬业无出其右者,以至于年纪轻轻的就长出了鱼尾纹和白头发,放在我们现在估计崇祯可以评个“全国最佳劳模”。
其次崇祯不近女色,崇祯的一门心思全在处理国家大事上,我记得有一次某大臣(记不起名字了……)为他送上美女,崇祯看都没看一眼,转手就送给了吴三桂。
再者崇祯是一个有血性且爱民的皇帝,并非别的亡国之君般的软骨头。“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这句话是对崇祯最好的诠释,割地赔款、称臣纳贡、对敌低头这些事崇祯他全都干不来。老朱家的后人从来没有孬种,李自成兵临城下之时,只要崇祯封他为“西北王”便可以收服李自成的叛军,同时还可以利用李自成的军队去镇压清军等,大明或可以在续命几十余年。
但崇祯并没有这么做,他选择了慷慨就义,先是结束自己妻妾女儿们的性命,以免她们活着遭受侮辱,接着自己也在煤山上自尽殉国,同时留下遗诏:“朕自登基十七年,虽朕薄德匪躬,上干天怒,然皆诸臣误朕,致逆贼直逼京师。朕死,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人。”
试问历朝历代又有哪个亡国之君,可以做到如此?但以上这些不足以说明崇祯是一个好皇帝,只能说他是一个负责任、有担当、励精图治的皇帝。
接下来我们来说为什么崇祯不能算是一个好皇帝。首先是崇祯缺乏基本政治经验。崇祯17岁登基为帝,在登基前他是长在王府里一个无忧无虑的少年,可惜他的哥哥天启皇帝在22岁的时候英年早逝,又没有留下儿子。就这样崇祯在没有任何准备的前提下被推上了皇位,而且因为他的老祖宗朱棣就是藩王造反得的皇位,所以在朱棣以后任何的藩王都会受到严格的限制,并且从未受过任何系统的帝王教育。
崇祯的情况,就如同一个中学生在没有任何准备的前提下,被定为了一个大集团的ceo,你说这种情况下,崇祯能干好这个ceo么?能称为一个好皇帝么?
其次崇祯生性多疑,自己干不好又不放手让能干的好的人去干做得好的事。如果崇祯能对自己手下的那些能臣们多一丝信任,或许结局会不同,如孙传庭、袁崇焕、卢象升等一个个能臣最终却没有好下场。就如当初的孙传庭被崇祯逼着以五千兵马与别人十几万大军死磕,最终战死沙场却得不到崇祯一分一毫的抚恤,还被冠上了逃跑的名声。
再者崇祯并不懂得反思自己的问题,一出事情就杀大臣。这点不用我细说了,每次一出事情崇祯都不找自己的原因,总是拉出一个大臣来赴死,自己从不背锅。甚至在17年的时间里换了11次内阁,还导致了朝堂之上君臣相互猜忌,这也加速了明朝的灭亡。
所以综合以上所言,崇祯该是个好人,是的励精图治的皇帝,但他绝不是一个好皇帝。以上观点为像素说历史一家所言,大家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呢?欢迎评论留言,我们一起讨论。
崇祯是一个好皇帝吗?
我认为,崇祯帝朱由检不能算是一个好皇帝,虽然他有心把祖宗基业打理好,国破后也决绝自杀以保尊严。
但有心不代表有为。
一、未能提拔贤才,维持民生
朱由检上位伊始,即铲除了魏忠贤,当时可谓大快人心。
然而后患也是无穷。魏忠贤虽奸,但也是为帝国理财的好手,他一死,东南赋税难收,西北赈灾缺钱,民不聊生。
若朱由检不想留魏忠贤,当时就应该想好合适的能臣,替代魏与东林党抗衡,继续收取东南富庶之地赋税以补国库不足。而不是泄一时之愤,却又没有后手。
二、猜忌武将,自断城防
随着局势的日益严峻,崇祯帝的滥杀也日趋严重,总督中被诛者七人,巡抚被戮者十一人。
朱由检生性多疑,中后金反间计杀袁崇焕,又两次将孙传庭投入大牢,可谓自断臂膀,在后金与农民军中的夹击中自取灭亡。
所以,崇祯帝朱由检虽有心整治大明基业,一片苦心值得同情,却只能发个好人卡,不能发好皇帝牌。
崇祯是一个好皇帝吗?
崇祯藩王继位最后落得个以身殉国的下场,这样的结局让人唏嘘不已,崇祯在做皇帝来说是极其失败的,对于人性的把握没有丝毫的先见之明,处处以被动局面最后满盘皆输。他死了一身轻松却丢下了万千黎明百姓以致满清入关神州沦陷,中华文化遭受到了毁灭性的打击,在这一方面崇祯是要肩负历史责任的。
每一个皇帝继位之前都会接受正统的帝王心术的课程,崇祯由于是王爷出身从小根本就没有老师教他这些当皇帝的秘诀,这也导致他从坐上皇帝这个位置开始就注定是失败的。帝王心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懂得如何驾驭群臣,扶持一方势力去打压一方势力,让双方时刻处于制衡的状态,这样的皇帝才是成功的,而崇祯的做法就非常极端,在处理魏忠贤之后并没有扶持另一个宦官,这导致了朝中文臣独大最终失去了控制,表面上皇帝是天下之主,实际上群臣抱团对抗皇权,正确的命令执行不下去,有用的建议提不上来,彼此互相踢皮球就是不办事,大明王朝最终被活活耗死。在用人方面崇祯也存在极大的问题,严重的性格缺陷使得自己刚愎自用,要么信任一人就听之任之一旦有风言风语就立刻弃之不用甚至杀害,这样明显的性格特点被大臣们琢磨的清清楚楚,又想保住官位又不想犯错,最简单的方式就是不提任何意见想法这样就可以稳居高位。如果有人提出正确的建议他们就集体攻击,因为怕别人出风头抢了自己的位置,这样一来整个大明王朝几乎处于瘫痪的状态,跟朝中大臣离心离德让崇祯连个商量国家大事的人都没有,好几次翻盘的机会就被这样生生错过了。
崇祯是一个失职的皇帝但是他是一个好人,从登基开始到自杀殉国,他时刻心系国家大事只因内忧外患自己无力回天,如果是一个太平之世崇祯或许会有不错的作为。
崇祯是一个好皇帝吗?
崇祯是个勤政的皇帝,但不是个好皇帝,他对朝政用力过猛,反而加速了大明的灭亡。
他其实运气不好,接手的大明就像个烂苹果,表面上看起来只有几个斑点,似乎用刀子削削就能吃,但实际上内里已经腐烂不堪,完全没法要了。
一、面临让人绝望的困境
崇祯帝一登基,就面临着这样的境遇:东北边境告急、西南农民起义、朝中朋党纷争、财务资金匮乏,随便哪一样都够他发愁的。
其实这就是王朝到了末年的标志,好比风烛残年的老人,年轻时候纵欲过度,老来疾病缠身。纵然每天输液,也无法挽救颓败的局面,只等灭亡的钟声敲响。
二、崇祯为了挽救大明做出的努力
1、启用优秀将领守辽东
崇祯召回赋闲在家的袁崇焕,给予他极大权力,让他镇守辽东。当时大明还是有几个优秀将领的,祖大寿、洪承畴、吴三桂等人都是猛将,好好任用能保边境几年的太平。
2、试图化解党争
崇祯最讨厌朋党之争,尽最大的能力削弱他不喜欢的东林党势力,试图维持朝政的平衡。
3、破格选拔人才
崇祯皇帝打破祖制,不拘一格从民间直接选拔优秀人才,给优秀人才开通了一条晋升的快车道。
虽然他做出了种种努力,但大明这辆马车向着悬崖边缘头也不回地狂奔,崇祯没有能力拽回它。
三、崇祯失败的原因分析
1、政治大局方面的愚蠢和短视
崇祯不但无力对付境外的敌人和境内的叛乱者,而且无力对付自己内部的官僚。他不相信大臣,甚至对他们有一种刻骨的仇恨。
所以他对于朝臣的残酷无情。直接杀害的大臣总共有六部尚书4人,督师、总督7人,巡抚11人,其他侍郎以下文官和总兵、副将等武职以及畏罪自杀的人数多得难以统计。更多的人被频繁罢免、削籍、流放充军或是投入监狱,许多人死于戍所或狱中。
2、治国理政思路混乱
一个优秀的领导者,应该是抓大放小,只要把准大方向,剩下的事情选拔人才去干就行了,崇祯却恰恰相反,他事事都要亲抓,把自己累得够呛,还弄得大臣莫名其妙,压根不理解他的意图。
每当遇到猝不及防的重大危机的时候,崇祯很少能想出沉着机敏的对应方案。能做的大体是两类事情:一是临时任命专责大臣,实际上是把重担往别人身上推;二是严厉惩罚引发危机或是同危机有关的失误者,以此来推卸自己的责任。
3、性格上的硬伤
崇祯很聪明也很敏感,他很怕被人怀疑自己的能力,总是在各种场合有意无意向大家展示自己的聪明才智,但以他的智慧,当个辅臣刚刚好,当皇帝则暴露了能力的不足。
第一,他很抠门。
这个抠门从他当王爷的时候就显露出来,当然,个人习惯我们无从诟病,但是上升到国家层面,他的这种抠门就很致命了。
崇祯一提钱就着急。明末政府陷入财政危机,户部实在拿不出钱来,请崇祯从皇帝的小金库里拿点钱发军饷,崇祯不给,结果军队哗变,又请他拿钱赈济灾民,还是不给,结果民乱。
第二,刚愎自用,还有疑心病
从他杀了袁崇焕就可看出崇祯性格的缺陷。后金兵临北京城,崇祯想的不是怎样御敌,而是率先怀疑臣子不忠,急用人之际却杀了袁崇焕,祖大寿一看事不好,跑吧!崇祯一下损失了战斗力最强的几个将领。
第三,过于理想主义
崇祯性子急,从来不肯相信时间的神奇力量,刚撒下种子就急着收获。
他任命袁崇焕守辽东,希望他几年就能把后金军队赶走;任命官员平叛,希望他们三个月内就能把农民军赶尽杀绝。
一旦完不成任务崇祯便会大怒,杀头的杀头流放的流放,纵观崇祯一朝,没几个官员能够善终。
选拔人才不得要领、肃贪倡廉没有成效,士风不振、百病丛生,这就是崇祯治下的大明,也难怪会灭亡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