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明朝是被一群老鼠弄灭亡的,是真的吗?明末的鼠疫有多恐怖?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明朝灭亡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决定的因素有很多。
就如同准噶尔崩溃一样,同天花有关,但不是决定因素。
明朝从万历年间开始,就有大规模的旱灾出现。
而鼠疫是同旱灾有着很大的关系。
在田间的老鼠没有足够的食物,只能想其他地方迁移甚至进入城市。
它们身上携带的鼠疫就会在大范围内传播,而不再是小规模的鼠疫。
其实,在明代鼠疫传播是有限的。
这主要是大部分老百姓都是农民,不会四处移动。
而交通要隘只有几条,官兵封锁交通不让人口随便移动,鼠疫就比较容易被控制。
但这种大规模的鼠疫以及大规模的流民集团,就是政府无法控制的。
这造成了鼠疫在中国北方肆虐多年,比旱灾还可怕。
明末鼠疫早在崇祯六年(1633年)就出现在山西,死者无数。
到了崇祯十四年(1641年),鼠疫到达河北。
督催漕运的户部给事中左懋第从天津赶到山东,看到的景象触目惊心。在途中,他给朝廷上疏说:从静海抵山东临清,人民饿死者三成,因瘟疫(鼠疫)而死者三成,剩下的四成只好为盗。米价疯长,一石米竟然要二十四两银子,人死后马上就成了活人的食物。
同年,鼠疫传入北京。
在李自成杀入北京之前,北京鼠疫大体停止,但已经造成严重人员死亡。
当时史料记载:“街坊间小儿为之绝影,有棺、无棺,九门计数已二十余万。”
当时鼠疫可能有突变,更加致命。
本来鼠疫需要数日才可以致命,此时竟然只需要几个小时。有人高烧倒下,当天甚至一二个小时就病死。
更可怕的是,鼠疫传染性还极强。家中染病,其他人也在几天内纷纷死去,灭门的事情非常多。
北京损失人口高达百分之二十到四十,几乎成为一座死城。
李自成大军杀来时,北京守军名义上应该有5万。但除了吃空饷和死于鼠疫的以外,实际上只有1万多人,根本就不可能守住这么大的北京城,也无法对抗李自成几十万大军。
所以,李自成大军攻城,明军几乎没有抵抗,虽然当时鼠疫已经基本停止。
另外,多说几句东学党的问题。
东学党对于明朝灭亡,没有什么关系,只能说最多造成了不好的影响。
实际上,东学党的存在是因为朝政腐败的结果。
朝政的腐败是明朝皇帝在张居正以后,试图专权以避免类似的权臣出现。
然而,皇帝很多时候却将权力交给他信任的阉党处理,而这些人又不具备太多军政经验,犯了很多错误,加上贪污腐败猖獗。
这才出现了反弹政治力量 东学党,主要以阉党为敌,其实说通俗点是反对皇帝的错误政策导致国家陷入绝境。
东学党从来都没有掌握国家大权,区区一个孙承宗也就是统兵打仗的大将而已,对国家大局无法干涉。
不能因为东学党说几句抨击朝廷的话,就将国家灭亡的帽子扣在他们头上。
这些人,总比那群只知道阿谀奉承皇帝的假爱国贼要好!
据说明朝是被一群老鼠弄灭亡的,是真的吗?明末的鼠疫有多恐怖?
鼠疫是比地震和台风都让让恐惧的灾害,人类历史上曾经有过几次鼠疫大流行,给人类造成的损失触目惊心。
欧洲14世纪中叶爆发过一场鼠疫,这场鼠疫持续六年,蔓延到整个欧洲,有2500万人在鼠疫中丧生,占到欧洲总人口的百分之三十。这场瘟疫后来被称为“黑死病”,深刻的改变了欧洲历史,促进了宗教改革和文艺复兴。
但在中国,也曾经爆发过丝毫不逊于黑死病的严重鼠疫明朝末年,连年干旱,又闹蝗灾,饥民遍地,老鼠也没有吃的,就向人类口中夺粮,人没有吃的捉老鼠来吃,这样人和鼠接触,导致老鼠身上的疾病跟人类开始交叉感染。
明朝万历年间就曾经爆发鼠疫,没隔几年鼠疫就肆虐一次。到了崇祯的时候,老天爷好像诚心跟明朝作对,几年不下雨,干旱了就闹饥荒,鼠疫就接踵而至。崇祯10年到14年四年间,老天几乎滴水不降,这是诚心要朱家王朝的命。
鼠疫从山西爆发,经陕西向全国蔓延。
当时的鼠疫有多厉害呢,人感染鼠疫以后,身上长疙瘩,接着呕吐、发烧,直到吐血得败血症而死亡。鼠疫流行的地方,“十室九病,传染者接踵而亡,数口之家,一染此疫,十有一二”。鼠疫最严重的地方,整个村子的人都染病而亡,连收尸的人都没有了。
鼠疫不认人,无论贫富贵贱,无论南北西东,哪怕是天子脚下,没有人能够幸免。
崇祯十四年秋天,北京也发生鼠疫,北京有三分之一的人感染鼠疫。很多人死于鼠疫,棺材都供不应求。而且当时的鼠疫发生了变异,一个人从发病到死亡,居然只需要几个小时!如此酷烈可怕的传染病,在人类历史上都是极其罕见的。
如果说京城作为首都,老百姓的日子还没有那么难过的话。下面的人可就惨了,中原地区的老百姓不是被饿死就是死于鼠疫,粮食一斤卖到了几十两银子,普通人根本就买不起,大家只好铤而走险当强盗了。
对朱家朝廷来说,这就叫祸不单行。天灾人祸一起向崇祯袭来。鼠疫流行,灾难频发,饥民遍地,盗贼四起。李自成、张献忠揭竿而起,敲响了明朝的丧钟。内忧引来外患,清兵趁火打劫,李自成直逼京师,大明王朝土崩瓦解。
于是,崇祯去歪脖子树上上吊,上吊之前之前,他心里不服,觉得我已经励精图治了,怎么还是把祖宗家业给丢了?他认为自己没错,是天亡大明。
后来许多学者也把明朝灭亡归咎于鼠疫。其实这都是无稽之谈。为什么这样说呢?中国有句话叫天灾人祸,许多天灾都是因人祸而起,人作孽直接导致天灾,或者说,对于天灾的应对不力加重了灾害的后果。大明的灭亡原因,天灾仅仅在其次。大明为什么会灭亡呢?
明末的统治阶级荒淫无度,阶级矛盾空前激化。仅仅是福王一个人,万历皇帝一次就赐给他土地四万多顷,相当于几十万百姓的家业。统治者好受了,老百姓的日子就难受。因为统治者是跟老百姓争利,他们只能通过横征暴敛来满足自己的奢华生活。
怎么横征暴敛呢?无非是加重税赋,兼并土地。明朝皇帝对百姓的盘剥和掠夺,激化了社会矛盾,人民揭竿而起。在李自成之前,江西、安徽和湖北一代就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紧接着,山东江苏。浙江、福建一代也有大量饥民揭竿而起。
天灾导致人祸,人祸导致朝廷财政紧张,财政一紧张就压榨老百姓。这几乎成了一个走不出去的恶性循环。
不作不会死,星星之火的小规模起义终于酿成了李自成的燎原大火,把朱家王朝付之一炬。至于官僚腐败,贪赃枉法,军队腐败、克扣军饷、杀良冒功,劫掠百姓,更是历朝通病,没有什么可说的。
把王朝灭亡归咎于鼠疫,是一种甩锅行为如果说鼠疫感染是明朝灭亡的主要原因,那么李自成的军队就不会感染吗?李自成的大将们哪一个是死于鼠疫呢?明朝官员哪一个是死于鼠疫呢?美国的航天飞机都有老鼠出没,崇祯的皇宫里怎么没有见到鼠疫的有关记载呢?李自成进京后纵兵掠夺,烧杀奸淫,失去了人心才仓皇逃出北京城,跟鼠疫无关。
鼠疫那么厉害,难道满清军队就不会感染吗?纵使说骑兵不会感染,骑兵会24小时在马背上吃喝拉撒睡?如果鼠疫那么可怕,清军为什么要在明朝灭亡前几次入关,从山东掠走36万人呢?难道清军就不怕传染吗?
一切统治者在在自然灾害的时候,总是尽量往大里头写,这样就可以把自己的责任最小化。说明朝亡于老鼠,纯粹是嫁祸于鼠,老鼠说这个锅我不背。
所以说,灭掉大明王朝的不是鼠疫,而是他们朱家自己。亡六国者非秦也。即使没有鼠疫,没有天灾,大明也会灭亡。中国哪个统治者不想千秋万代,但哪一个王朝超过三百年了?灭亡是规律,不灭亡才出闹鬼了。就像黄炎培先生说的,中国哪个政权都走不出“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这个周期律。
据说明朝是被一群老鼠弄灭亡的,是真的吗?明末的鼠疫有多恐怖?
公元1644年4月25日,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围攻京城,明朝第16个皇帝也是最后一个皇帝朱由检望着城外的烟火陷入了绝望之中,他杀了让自己投降的太监,杀了一些嫔妃和自己的孩子,感叹了一句:“苦我民尔”,就在景山的一棵歪脖子树上自缢身亡了,年仅34岁,也宣告了大明朝的灭亡。
怎么评价崇祯皇帝了?
勤于政事,个性多疑,无力回天。
崇祯皇帝在位17年,还是算年轻有为的,铲除了魏忠贤阉党,生活上也非常节俭,还六下罪己诏,但是还是性格多疑,例如处死了袁崇焕,导致最后的大明朝无将可用,据说清军和农民军步步逼近的时候,他还是感叹了几句没勒将领,也许还是后悔了。
崇祯皇帝对于老百姓还是不错的,死的时候还是不忘百姓了,他觉得无言见祖宗,自去冠冕,以发覆面后才自尽的,说自己的尸体任由处置,但是别伤害百姓就可以了。
农民军也没客气,直接将他和皇后的尸体在东华门示众,清军后来“帝体改葬,令臣民为服丧三日,葬于十三陵思陵”,对一个亡国之君还是算不错的了。
那么明朝究竟是怎么灭亡的了?
有一种很奇葩说法:亡于大老鼠。
这说法还不是来源野史,而是上海交通大学历史学系教授曹树基与李玉尚在合著《鼠疫:战争与和平》中提出的观点:"老鼠亡明"。
硕鼠硕鼠,无食我黍,
老鼠真的这么可怕吗?单单就老鼠而言当然不可怕,但是鼠疫就很可怕了,细细看明末的历史,"老鼠亡明"还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崇祯皇帝其实也很倒霉,自崇祯元年(1628年)开始,北方就开始大旱不断,很多地方常年都是颗粒无收,朝廷财政又跟不上,当地民众已经是怨声载道了,屋漏偏逢连夜雨,更恐怖的事情又接着来了,很多人说直接摧毁了大明王朝,那就是席卷华北的鼠疫。
崇祯六年(1633年),在山西爆发了严重的鼠疫,还蔓延到了京城,河北、河南、山东等地区都是重疫区,传染很快,造成了很多地区大批人口的死亡。
京城死伤更重,短短的几个月里,根据最保守的记录,都死了五分之一的人口了,李自成攻入京城的时候,面对的是一座"人鬼错杂,日暮人不敢行"的死城。
不可否认,这一场席卷华北地区的鼠疫对于明朝肯定是重创了:“瘟疫大行,人死十之五六,岁大凶。”京城死了至少五分之一的人,活下来的人也是"衣装狼狈,等于乞儿",据说很多人因为身体太虚弱,用鞭子抽都抽不起来,还怎么去和农民军、清军打仗了?
明朝没有鼠疫前,李自成的农民军还多次被明军追的满世界跑,但是鼠疫之后局势就变了,面对被鼠疫重创的没有抵抗能力的军队,农民军几天就攻进了这座城,史书记载是"鬼城",因为鼠疫严重,死伤无数,京城就成了阴森森的一座鬼城了。
有时候想想历史也是很神奇,朱元璋当初也是遇见了严重的蝗灾和瘟疫,父母尸体都没地下葬,走投无路去投奔郭子兴才建立了大明朝,最后崇祯皇帝也是遇见了鼠疫,横尸遍野无力回天,大明朝灭亡了。
明末的鼠疫还是很恐怖的,要是说明朝灭于鼠疫还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是也不能都推给大老鼠,我们都晓得量变引起质变,明朝也是内忧外患,自身也走到了灭亡的边缘了,这场鼠疫不过是加剧了大明朝灭亡的进程罢了。
当时的明朝是两边作战,一边是起义的农民军不断,一边是清军的步步紧逼,崇祯皇帝自己也慌了神,一会要和清军议和,一会又开战,还生性狐疑,错杀了一些人,例如袁崇焕就被杀了,明朝无将可用。
总之,说明朝亡于鼠疫有一定的道理,
但是不能都推给老鼠,内忧外患才是关键。
据说明朝是被一群老鼠弄灭亡的,是真的吗?明末的鼠疫有多恐怖?
明末鼠疫,首先起自崇祯六年(1633),在山西境内爆发,在兵祸动乱之际,随着流民和军队的迅速移动,传播到华北更多的地区。崇祯十四年(1641),鼠疫经由河北传到京城,造成了人口大批死亡。
至崇祯十六年(1643)下半年,史料分析京师瘟疫致死者达五分之一,"街坊间小儿为之绝影,有棺、无棺,九门计数已二十余万"。实际上,李自成的军队打进北京,他看到的,应该是一座死神笼罩、尸横街巷的鬼城炼狱。实际上,空前灾难并不是突然发生的,瘟疫也不是明朝唯一的灾难。
崇祯十年至十四年,明朝遭遇持续四年的罕见大旱灾,颗粒无收,饥民四起。逃荒保命的难民,纷纷向周边省市流动,寻找一切可以果腹的东西,由于卫生条件得不到保障,与他们同行的,还有各种感染力超强的致命细菌和病毒。而华北地区又是明末兵祸的主要地区,明末大鼠疫就是在这种客观环境下开始酝酿发展的,而干旱缺水加快了瘟疫繁殖的速度。
更多原创文章请关注:石头大狮的胶澳笔记
崇祯年间,几乎有一半的时间,是在与各种灾荒抗击。崇祯十四年天降异象,各地出现大群老鼠互相咬着尾巴,成群结队渡过江河,进入更南方的安徽、河南、河北等地。四处寻找水源和食物的老鼠搬家,"奇异现象"被乡民视为灾祸的恶兆。饥不择食的流民队伍,遇到了慌不择路的老鼠大军,人吃鼠、鼠咬人,横扫全国的大鼠疫终于爆发了。
据《明史》记载,明代共发生大规模瘟疫十九次,崇祯瘟疫遍及最广,除了山西,河北、山东、安徽、江苏、浙江等地皆有,"至一夜之内,百姓惊逃,城为之空"。明末清初传染病学家吴有性在《瘟疫论·原序》中记载,"崇祯辛已(1641年),疫气流行,山东、浙省、南北两直,感者尤多。至五六月益甚,或至阖门传染","一巷百余家,无一家仅免,一门数十口,无一仅存者"。
更多原创文章请关注:石头大狮的胶澳笔记
翻阅明史可以看到,崇祯十四年开始,大名府瘟疫大行,人死十之五六,岁大凶。广平府大饥疫,人相食。京师大疫,天津大疫。河南全省大疫,开封府阳武县死者十九,灭绝者无数。荣阳,民死不隔户,三月路无人行。山东多地发生大疫。安徽大疫,庐州等地死亡最高,达九成之巨,民有绝户,街巷无人。一副"生民百余一,途有病死骨"的凄惨景象,面对旷古未见的怪异疾病,一时间人人自危。
崇祯十四年(1641),疫情进一步蔓延。在官员眼中,全国形势已经非常糟糕。明末政治家、山东莱阳人左懋第,督催漕运道中所见甚惨,向朝廷疏文中写道,"臣自静海抵临清,见人民饥死者三,疫死者三,为盗者四。米石银二十四两,人死取以食。惟圣明垂念。"
崇祯十七年(1644)秋,瘟疫传播至潞安府,史料记录了奇怪的病症,"病者先于腋下股间生核,或吐淡血即死,不受药饵。虽亲友不敢问吊,有阖门死绝无人收葬者"。患者会在身体肢节间生出"小疙瘩",然后迅速发展为"饮食不进,目眩作热",还会呕出"如西瓜败肉"。
这是腺鼠疫的症状,"小疙瘩",就是腺鼠疫患者的淋巴结肿大,"西瓜败肉",则是腹腔内的腐败瘀血。民间又把这场鼠疫称为"疙瘩瘟",发病到死亡既烈且急,甚至来不及诊断和治疗,一旦一人发病,全家都会传染,严重者"阖门皆殁",尸骨无人收葬。面对逝者,亲戚不敢上门吊唁,因为怪病"见则死,至有灭门者",唯恐被传染,又把瘟神带回家中。
更多原创文章请关注:石头大狮的胶澳笔记
清代署名"花村看行侍者"的学者吴震方,在史料笔记《花村谈往》,记载了几个堪称惊悚的突然死亡案例,兵部朱念祖访客回来,刚进门即死去;有官员吴彦升准备去温州赴任,临行时一个仆人死去,另一仆人去买棺材,久久不归,去探看竟死在棺材店;还有一对新婚夫妇,礼成之后坐于帐中,久无动静,家人打开帐子,发现夫妇两人早已死在床头。
至崇祯十七年(1644年)春,无法控制的腺鼠疫转化为肺鼠疫。清代史家、安徽当涂人夏燮在《明通鉴》中写道,"(崇祯年间)京师大疫,死者无算。"染病死亡之多,无法计数。《崇祯实录》则有同样记载,"京师大疫,死亡日以万计。"当时的大瘟疫,势态极其严重,北京城死亡人数之多,"死亡枕藉,十室九空,甚至户丁尽绝,无人收殓者",瘟疫死亡之巨,帝都九门"日出万棺",更有无棺安葬者不计其数。据测算,大疫至少夺走京师人口二十万,而京城当时总人口不过百万。
鼠疫的流行,加上旱灾、蝗灾及战乱的综合作用,耗尽精气神的明王朝,再也抵不住清兵的南下。崇祯十七年的秋九月,只有十万铁骑的后金军队入关,清世祖顺治帝福临在北京荣登大宝,清朝建立。却也作怪,席卷肆虐全国的干旱和鼠疫,在后金定鼎中原后,莫名其妙消散得无影无踪。华北各地民生恢复,风调雨顺,社会经济开始复苏。这只能归结于气候的原因,或许也是人口稀少、传播力下降的原因。
更多原创文章请关注:石头大狮的胶澳笔记
当然,清代也并非一帆风顺。清乾隆年间的诗人师道南,亲眼目睹了乾隆壬子癸丑年(1792),云南爆发的鼠疫。诗人在云南赵州,亲眼看到惨酷状况,写下《死鼠行》一首:
东死鼠,西死鼠,人见死鼠如见虎;
鼠死不几日,人死如圻堵。
昼死人,莫问数,日色渗淡愁云护。
三人行未十步多,忽死两人横截路。
夜死人,不敢哭,疫鬼吐气灯摇绿。
须臾风起灯忽无,人鬼尸棺暗同屋。
乌啼不断,犬泣时闻。
人含鬼色,鬼夺人神。
白日逢人多是鬼,黄昏遇鬼反疑人。
人死满地人烟倒,人骨渐被风吹老。
可以说,一只来自山西的染病老鼠,一剑封喉般杀死了庞大的明帝国,改变了中国历史的进程。似乎历史真的会有往复,清末宣统二年(1910)十,这是清王朝的最后一个冬季,一场百年不遇的大鼠疫袭击了龙兴之地的东北。次年,清朝灭亡。
据说明朝是被一群老鼠弄灭亡的,是真的吗?明末的鼠疫有多恐怖?
“老鼠亡明”的观点显然是不全面的,明朝的灭亡在史学界早有定论,主要原因就是明朝自身的糜烂。
近些年来,由于明粉皇汉的出现,对于不利于明朝一些的观点都是采取了消极回避的态度,对于明朝的灭亡,认为主要是由于鼠疫的传播导致中原人口的下降,军队战斗力的减弱,也有其他类似的观点,认为明朝的灭亡是小冰河世纪的到来,使得经济大崩盘。我就想说,鼠疫难道蒙满都免疫吗?小冰河难道只冰中原吗?这样的观点无非就是淡化明朝的灭亡是由于皇帝的无能,朝廷腐败而所致。
但是明末清初的鼠疫确实是真实存在的事情,一直持续到顺治时期,鼠疫问题至今治疗预防都是比较复杂的一类病种,患者死亡概率极高,在历史上无论中外都多次爆发过,可况是古代社会?患上鼠疫,几乎是无药可救。
在明末时期,由于战争的频繁,资源的消耗,导致社会动荡不堪,百姓民不聊生,出现了中国历史上少有的“人吃人”的景象,作为自然界一员的老鼠,也是食不果腹,免疫力下降,因此鼠疫菌在老鼠群体中大量传播,老鼠作为“四害”之一,乱啃食物,污染水源,所以才导致了明末大鼠疫的爆发,要说明末鼠疫有多恐怖,据说《瘟疫论·原序》记载:
“崇祯辛已,疫气流行,山东、浙省、南北两直,感者尤多。至五六月益甚,或至阖门传染。”可以看出传染范围极大,因此在这样的环境下,自然死的人就很多。而此时又正值李自成起义,努尔哈赤叛乱的时期,所以整体社会处于一个十分脆弱的状态。
但明朝是被鼠疫所灭的吗?显然不是,硬要说,只能说鼠疫是次要原因。难不成李自成的军队人人免疫?后金的军队人人免疫?
据说明朝是被一群老鼠弄灭亡的,是真的吗?明末的鼠疫有多恐怖?
一个庞大无比的王朝灭亡,从来不是一种或者几种动物所能影响到的!
大明帝国灭亡,根源是内斗,尤其是后期东林腐儒误国!东林绝大多数都是满脸的忠君爱国,一肚子的男盗女娼!东林最爱的就是喝酒泡妞,营私舞弊贪婪成性!
崇祯在最后时期,东林这群杂碎还在争权夺利,绝不为皇朝出一份力!李闯进京这些东林人就和哈巴狗一样,没有想到李闯根本不理,砍了无数东林头,从东林家里搜出无数金银(李闯宝藏大多数是这群无耻东林的)。
南明时期,东林死性不改还是满嘴喷粪,讲谁是正统,谁该做什么高位!这群东林畜生活生生的断送的大明帝国最后一点希望!
东林最擅长的就是站住道德忠君爱国的制高点上,最擅长活口白牙,最擅长就是无耻无底限!腐儒畜生误国!这群畜生以前有现在也有!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