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官员为什么戴朝珠?
说一个典故,嘉庆皇帝查抄和珅府邸时,从其府中搜出了“大东珠六十余颗”,这让嘉庆帝龙颜大怒,下令将和珅赐死于狱中。
这“大东珠”就和问题中的朝珠有关,和珅私藏东珠,为什么会成为他获罪的导火线呢?
朝珠是清朝官服中特有的装饰,相传是从清太祖努尔哈赤时期传下来的规矩。
公元七世纪中期,佛教传入控制着西藏的吐蕃王朝,和西藏本土的本教发生冲突,在松赞干布的支持下,佛教成为西藏的主流教派,称为“藏传佛教”,民间则称为“喇嘛教”。
藏传佛教的后弘期时代,佛教先后出现了宁玛派、葛当派、萨迦派、格鲁派等派系,为了争取中原地区的支持,派出教众四处传教,而努尔哈赤还未崛起之时,就遇到格鲁派的传道。
努尔哈赤十分信仰西藏喇嘛教,经常手持念珠,诵经念佛,地位崛起之后,其影响力更扩大到了全体满族男女,当时的满族服饰上,就已经有了念珠装饰。
满清入关,顺治登基后,更把念珠这一习俗演变成为了官服装饰的朝珠,并延续至清朝灭亡,而格鲁派也颇受清王朝器重,为了更好地控制西藏地区,历代清朝统治者皆不余遗力地支持格鲁派,使其成为藏传佛教的正统。
而朝珠的装饰佩戴也有十分的讲究,其数目和手拿念珠一样,都是108颗,取佛教中的百八烦恼之意,每27颗朝珠中需要额外配入一颗体积略大的大珠,称为“佛头”。
佛头用料也很讲究,通常用玛瑙、翡翠制作,108颗朝珠就配入四个“佛头”,象征着春夏秋冬四季。而在主朝珠的左右两边,垂立着三串小朝珠,小朝珠串各十颗,名为“纪念”,象征着一月三十天,男女佩戴的位置不同,男为左二右一,女为左一右二。
官员佩戴朝珠,是有严格规定的,四个“佛头”,前三后一,一颗的位置要放在颈部后面,连接着一个塔状的装饰,名为“佛头塔”,塔下绑有丝绦,丝绦末端连接着一块玉片,称为“背云”。
朝珠也不是人人都能佩戴的,除了皇帝、后妃、王公之外,大臣文官五品以上,武官四品以上,上朝时可以佩戴,以及礼部、国子监、太常寺等官员,在进行大礼时才能佩戴,其他时间则不需佩戴。
最后说到“东珠”,这是产自东北的野生珍珠,产量极少,故十分珍贵,清朝入关后,下令东珠只能用于皇家专用,设置乌拉总管管理,严禁私采,收为国用,按《大清会典》的规定,朝珠所用材料,看官职地位高低佩戴,唯皇帝、皇后的朝珠是用东珠制成。
普通的小东珠已经稀贵了,何况是皇帝、皇后朝珠的四个“佛头”大珠,和珅一人就藏了六十多颗大东珠,这不止是僭越违规,是连皇帝都不放在眼里了。
作者/一贰一橙:天文地理,一概不懂;古今中外,都靠瞎掰,主要百度,然后乱编,喜欢点赞!清朝官员为什么戴朝珠?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简而言之,这是来自藏传佛教的信仰。
众所周知,满清开国之前就将藏传佛教作为主要信仰,逐步淡化了初期的萨满教。
而藏传佛教的主要装饰就是各种佛珠,包括拿在手中的持珠;戴在手腕上的佩珠;挂载脖子上的挂珠。
其中,这种挂在脖子上的108颗挂珠,逐步演变为朝珠。
本来这些佛珠都只有一个用处,就是念经用,是满清自行变化而来。
上图是顺治
大家去故宫看满清历代皇帝的画像,我们会发现满清最初的三个皇帝,努尔哈赤、皇太极、顺治均没有带过朝珠。
而顺治时代已经是满清入关了,说明满清在入关以前没有朝珠制度。
但是顺治帝的母亲孝庄文皇后,在晚年朝服像中就佩戴了朝珠。
这是最早佩戴朝珠的人。
从康熙开始,之后历代皇帝皇后全部佩戴朝珠。
此时,朝珠已经同满清宫廷和官场严格的等级制度联系起来,成为区分等级的服饰制度一部分。
朝珠的制作、选材、大小都有严格要求。
乾隆二十八年编纂的《钦定大清会典》记载了朝珠必须由身子、结珠、佛头、背云、纪念、大坠、坠角七部分组成,周长大约在130-170厘米之间。
至于朝珠的佩戴和等级非常繁琐。
满清皇帝、皇后等等宫廷贵族,五品以上文官、四品以上武官都必须佩戴朝珠。
另外,诰命夫人、御前侍卫也可以特许佩戴朝珠。
大家如果经常看红楼梦就会知道,贾母他们有等级的浩命夫人进朝都必须按照等级着装,必须佩刀朝珠。
至于佩戴朝珠有很多等级,基本上是官衔越高,朝珠的材质就越昂贵,比如有珊瑚、东珠(珍珠)、翡翠等等。
比如皇帝在日坛朝日礼时,穿红色朝服,佩戴红珊瑚朝珠。
众所周知,天然红珊瑚是非常珍贵的,直到今天也是很值钱的珠宝。
在当年采集红珊瑚难度大,而且只局限在中国大陆某些沿海以及台湾。
这串红珊瑚朝珠体现了皇帝特有的身份,别的人再有钱也买不到这种红珊瑚。
清朝官员为什么戴朝珠?
朝珠,清代朝服上佩带的珠串。朝珠是清朝礼服的一种佩挂物,挂在颈项垂於胸前。东珠朝珠
朝珠共108颗,每27颗间穿入一粒大珠,大珠共四颗,称分珠,根据官品大小和地位高低﹐用珠和绦色都有区别。
朝珠多用东珠(一种珍贵的珍珠)﹑珊瑚﹑翡翠﹑琥珀﹑蜜蜡等制作﹐以明黄﹑金黄及石青色等诸色绦为饰﹐由项上垂挂于胸前。朝官﹐凡文官五品﹑武官四品以上﹐军机处﹑侍卫﹑礼部﹑国子监﹑太常寺﹑光禄寺﹑鸿胪寺等所属官﹐以及五品官命妇以上﹐才能挂用朝珠。光禄寺署正、署丞、典簿,国子监监丞、博士、助教、学正、学录,在庙坛执事及殿廷侍仪时准用,平时及在公署则不许用。内廷行走人员不分品级均可用。这种制度到后期逐渐放松,晚清时连捐纳为科中书(从七品)者也挂朝珠。
朝珠两旁共附小珠三串:一边一串,另一边两串,名为“纪念”;另外有一串珠垂于背,称背云。
在北京故宫博物院所收藏的清代帝后朝服像中可以看到,最初的三位皇帝努尔哈赤、皇太极和顺治帝没有佩戴朝珠,而顺治帝的皇后佩戴了朝珠,顺治帝的母亲孝庄文皇后在晚年朝服像中也佩戴了朝珠,自康熙帝以后,历代帝后朝服像均有朝珠。蜜蜡朝珠
根据史料记载,早在努尔哈赤、皇太极时期,就已经开始奉行支持藏传佛教的政策,并经常把佛珠赏赐给属下,各级官吏将领也把佛珠当作礼品进贡。后来作为清廷冠服佩饰标准的朝珠,其样式就源于藏传佛珠。
清朝皇室的祖先信奉佛教,佛家僧侣通常手持念珠,每串粒数有十八颗、二十七颗、五十四颗、一百零八颗之分。朝珠由佛珠演化而来,结构与佛珠类似。朝珠周长大致在130至170厘米之间,主体由108颗珠子组成,意寓12月、24节气、72候为一年的说法,总数定为108。还有一种说法,即佛教认为人生有108种烦恼,旧时佛寺每日朝暮各撞钟108下,称为“醒百八烦恼”。
清人祖先女真人有衣上挂数珠的习惯,将一串珠子挂在衣襟的纽扣上,随身携带,诵经时手指逐个捻珠数数。努尔哈赤和皇太极经常把数珠赏赐属下,各级将领也把数珠当作礼品进贡。
清入关后,各项制度渐趋完备,其中也包括服饰制度的确立。朝珠成为宫廷冠服佩饰确立于顺治帝入关后,随着服饰制度渐趋完备,朝珠的制作和佩戴规范也载入乾隆28年编撰的《钦定大清会典》之中,以示郑重。皇帝、后妃、文官五品及武官四品以上,另外侍卫和京官等,均可佩挂朝珠,并且成为皇帝对文武百官的赏赐以示恩重。
一般来说,在108颗子珠中,每隔27颗穿入一颗不同材质的大珠,称为“结珠”(或分珠、隔珠),颜色与子珠形成鲜明对比。4颗结珠将朝珠分成4部分,用以表示春夏秋冬四季。挂在脖子后面与结珠相连的珠子称为“佛头”,分列两边的结珠称为佛肩,最下面结珠称佛脐。佛头有孔与“背云”相接,“背云”意为“一元复始”,垂于背后。“背云”最下端缀有葫芦形“大坠”,称为“佛嘴”。翡翠朝珠
朝珠的佩戴方式有严格规定,须将“背云”垂于背部,紧靠后背心,背云长度大约在65至70厘米之间,与清代男子所蓄辫子长度相当。“佛头”在颈后,前胸的珠子以3个结珠作中心对称,“纪念”随朝珠垂于胸前。
根据亲贵等级对所佩戴朝珠的颜色、数量、珠子和丝绦的质料均作了详细规定,以显示不同的地位。譬如东珠(一种珍稀的珍珠)朝珠只有皇帝、皇太后和皇后才能佩戴,象征至高无上的权力和地位,其他人等佩戴或拥有均属僭越,这也是存世东珠朝珠稀少珍贵的原因。
朝珠与宫廷手串一般由清代御用作坊“造办处”督造。北京故宫博物院所藏清代朝珠和宫廷手串的材质十分广泛,包括青金石、绿松石、碧玺、东珠、海蓝宝石、翡翠、水晶、玛瑙、琥珀蜜蜡、珊瑚、伽楠香、菩提子、檀香、沉香木、椰壳、砗磲、象牙、牛角等数十种材质。根据地位的不同,清代达官贵人佩戴不同质料的朝珠。所有质料中,以东珠串结而成的朝珠最为珍贵。
珍珠按产地可分为南珠和北珠。南珠又称“廉珠”,是产于广东廉江和雷州沿海一带的海水珍珠。北珠又称“东珠”,是产于我国东北地区的淡水珍珠。东珠是河蚌所生,南珠则为海蚌所产。
产于清王朝龙兴之地白山黑水间的东珠,以其匀圆莹润深受清朝统治者的重视与珍爱,将其定为清朝冠服制度中品级最高的珠宝,并在打牲乌拉(今吉林省吉林市西北)设总管衙门,专门为皇室采捕东珠,所采东珠全部送入清宫内务府。
清朝统治者规定东珠朝珠只有皇帝、皇太后和皇后才能佩戴,象征至高无上的权力和地位,其他人等佩戴或拥有东珠朝珠均属僭越犯上,这也是为何存世东珠朝珠稀少珍贵的原因。青金石朝珠
官员们所佩戴的朝珠,除了皇帝赏赐外,通常自己置备。置办不起的,只能用旧货或替代品。当时也确有置办不起朝珠的,只好买一挂瓷珠充数。
现今存世的东珠朝珠十分罕见,北京故宫博物院所藏东珠朝珠也为数不多。在“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宫廷珍宝》一书中,共收录了八盘朝珠,其中只有两盘是东珠朝珠。沈阳故宫博物院也珍藏了20余盘朝珠,大部分系由北京故宫调拨,也有少部分是从民间购置的。其中最珍贵的是一盘皇帝御用的东珠朝珠,这也是沈阳故宫唯一的东珠朝珠。
清朝根据亲贵等级对所佩戴朝珠的颜色、数量、质料作了规定,以显示不同的地位。
皇帝朝珠用东珠,祀天以青金石为饰,祀地用蜜珀珠,朝日用珊瑚珠,夕月用绿松石珠,均明黄绦。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东珠朝珠
皇后、皇太后朝服朝珠三盘、东珠一、珊瑚二,吉服朝珠一盘,均明黄绦。
皇贵妃、贵妃、妃朝服朝珠三盘、蜜珀一、珊瑚二,吉服朝珠一盘,明黄绦。
嫔朝服朝珠三盘、珊瑚一、蜜珀二,吉服朝珠一盘,金黄绦。
皇子、亲王、亲王世子、郡王,朝珠不得用东珠,余随所用,金黄绦。贝勒、贝子、镇国公、辅国公朝珠,不得用东珠,余随所用,石青绦。
民公、侯、伯、子、男朝珠,珊瑚、青金石、绿松石、蜜珀随所用,石青绦。
皇子福晋朝服朝珠三盘,珊瑚一、蜜珀二,吉服朝珠一盘,金黄绦。亲王福晋、世子福晋、郡王福晋均同。贝勒夫人、贝子夫人、镇国公夫人、辅国公夫人石青绦。
民公、侯、伯夫人朝服朝珠三盘,吉服朝珠一盘,珊瑚、青金石、蜜珀、绿松石随所用,石青绦。
朝珠的大小质量也表示了官位的高低。官员觐见皇帝时必须伏地跪拜,只要朝珠碰地,即可代替额头触地。朝珠的直径越大,珠串就越长,佩挂者俯首叩头的幅度就可减小,这可以说是皇上对不同官职的不同恩赐。
妇女悬挂的朝珠,与男子所佩者略有不同。其区别主要看朝珠上的“纪念”,两串在左者为男,两串在右者为女,两者不能颠倒。此外,还有一些规定:如命妇穿着吉服参加祈谷、先蚕等古礼,只需佩挂一盘朝珠;若遇重大朝会,如祭祀先帝、接受册封等时,则要佩挂三盘朝珠,同时还必须穿着朝服。三盘朝珠的具体佩挂是正面一盘佩于颈间,另外两盘由肩至肋交叉于胸前。至于男子,在任何场合都只悬挂一盘朝珠。2010年香港苏富比6786万拍出的港元东珠朝珠
以东珠串结而成的朝珠最为珍贵。2010年香港苏富比春拍,一串清朝御制东珠朝珠曾掀起激烈竞投,10分钟内经过61次叫价,最终由一名电话投标者以6786万港元投得,清代皇室珠宝之价值确实非同一般。
清朝官员为什么戴朝珠?
做为满清统治者,一开始是做为佛教法器,后来,成为了显示身份等级的冠服制度的一部分。也就是说,它是有一个演变过程的,他的功用也是慢慢发生了变化。
下面我们就一点点和大家说说。
追根溯源,我们要说到数珠。
因为朝珠就是从数珠发展而来的。数珠那是念佛时记数用的法器。我们常见一些僧人,出家人,手里拿着一串珠子,口中诵着经词。经书中有记载
佛告王言,大王若灭烦恼障,报障者,当贯木*子,一百八,以常自随,若行,若坐,若卧,恒当至心,无心散意。称佛陀达摩僧伽名,乃过一木*子,如是渐次度木*子若十若二十,若百,若千,乃至百千万。《佛说校量数珠功德经》言,要数珠着,要当须满一百八颗,如其难得或为五十四,或二十七,或十四亦皆得用。我们从孝庄太后的画像中,可以看出,数珠的基本样子,有一百堆八颗数珠,配有佛头,佛头塔,记念,背云,坠角,
这是数珠,和念珠是一个概念吗?不是的。数珠只有经过“配念佛装严”之后,,才会成为念珠,形式也有了区别,少了背云,坠角,多了钱,豆,金刚杵等装饰物。
在故宫博物院里,有一件白玉念珠,是雍正十年御赐给时为皇子的弘历的。也是和数珠不同,符合念珠的规制。
由此我们可见,念珠来源于数珠,在数珠基础上,朝廷了装严,都是有豆,杵,蝙蝠,磬等装饰物,而没有背云坠角。他们的相同之处都是佛教记数工具,但是式样 不同。
再说,朝珠与数珠
其实在大清朝,顺治康熙雍正三朝,并没有朝珠这个词。而是出现了佩带数珠的记载。如《大清会典则例》中就有,
顺治九年题准,闲散宗室服用蟒缎妆缎倭缎及各种花素缎,衣裾四启,得挂数珠。可以看出顺治时,就配挂数珠了。这是宗室身份的象征。接下来,到了康熙年间,
文官四品以上官员,用蟒服,挂数珠。明文规定的是四品以上的官员的特权。雍正元年,登基之初就对胡乱挂数珠现象进行了申饬。规定
凡大小官员,定有品级,俱以名分为重,近有不分官职,挂数珠,嗣后俱照各官员品级,依定例行事。……一并议罪。到了乾隆时,悬挂数珠已经成了朝仪的一部分。也就是说,是典礼的一部分。
由以上可以看出,这是身份的象征,也是礼仪的需要。在祭祀典礼中承担着礼仪佩饰的功能。
不过,在这里大家不要误会,这里官员佩带的可不是朝珠,而是数珠。
根据《清宫内务府造办处档案总汇》记载,雍正元年,十月二十六日,怡亲王珊瑚珠一串,菩提数珠一串,王谕,此二串数珠俱配朝装严。遵此。在这里,朝装严的数珠与没有进行朝装严的数珠,基本是一样的。也就是说,数珠与朝装严之间,有相同的特征。看以下证明。
雍正二年,十一月十七日怡亲王交小龙眼菩提数珠一串,共计一百八个,奉旨此盘数珠甚好,配上用朝装严。钦此。数珠经过朝装严,就会成为朝装严数珠。装严是有一定的加工工序的。那什么时候有了朝珠的记载呢?1751年记载了贡单中有朝珠九盘,其实就是九盘朝装严数珠。而有明确记载的,是1747年的档案,将朝装严数珠记载为朝珠。
奉旨,着在银库挑选一色珊瑚珠,凑上装严,上用朝珠一盘,钦此。朝珠一词第一次出现 实录中,是1748年,制定孝贤纯皇后的丧礼仪式中。
“群臣常服,不挂朝珠。礼毕仍素服。百日后群臣常服挂朝珠。”在1764年完成的《大清会典》中,明确记载了皇帝朝珠的佩挂。同时记载了朝臣朝珠的使用。
凡朝珠,王以下文职五品,武职四品以上,及翰林科道官,公主福晋以下,五品官命妇以上,均得用以杂宝。以上这就是朝珠的由来。再给大家说明一下,等级的不同,配挂的差距。如下。也说明了为什么要佩戴朝珠。一开始,他是一种佛教信仰,后来,有了两个功用,一是显示等级身份,二是为了礼仪需要。总之,是统治者尊贵地位的象征。就说到这里吧,欢迎关注我们,历史 上那些人那些事,谢谢大家,再见!
清朝官员为什么戴朝珠?
题主的这个问题让我想起了一个成语“衣冠禽兽”和一句歇后语“老虎挂念珠,假慈悲”。
在清朝无论大官小官胸前都有一块补服,这补服上面绣着禽兽,所以这才有了“衣冠禽兽”的说法;而皇帝和王公大臣胸前还要戴着一种叫“朝珠”的东西,看起来四不像的样子,结合前面的“衣冠禽兽”,不得不让我想起这句歇后语:老虎挂念珠,假慈悲。
但不是每个清朝的官员都可以带“朝珠”的,因为清朝的礼制有着明确的规定:
凡朝珠,王公以下,文职五品、武职四品以上及翰詹、科道、侍卫,公主……礼部主事,太常寺博士、典簿、读祝官其平时燕处及在公署,仍不得用。也就是说除了王公贵族外,一般的官员是没有资格佩戴“朝珠的,除非你得到了“主子”的“恩赐”,那么在祭祀的时候可以允许你戴一下朝珠,但是在祭祀结束后你的马上摘下来,否则你这就是僭越,是要谋反的意思,轻的话被剥去官服贬为庶民,严重的话是要掉脑袋的。
然后,他们为什么要带朝珠呢?下面就来为大家说说这个事情要从清太宗-爱新觉罗·皇太极说起,崇德二年(公元1637年),皇太极下达了清朝官员必须穿马褂、戴朝珠的命令。
主要是当时的皇太极觉得,他已经将大清朝建立起来了,如果还穿着汉人的服饰,难免不伦不类,所以要限定他们的穿着,便规定了涉及到打仗、打猎、正式的活动,一定要穿他们老祖宗在金国时期的装束,至于平常的日子,你爱穿啥穿啥,我不管,并且皇太极的这个规矩还不尊重子孙后代们更改。
但包括他们爱新觉罗家族在内的所有人,没有人知道他们正统的服饰应该是怎么样的。这件事情一直到了乾隆三十七年,他们还在抱怨关于他们老“祖宗”的辽、金、元各代冠服之制,史料中都没有清晰的记载。
而且辽、金、元三朝衣冠,其实也只是一开始遵循了骑射习俗,到了后来也基本都用上了我汉人样式。这点也得到了乾隆的承认,就这样经过逐渐演变,到了皇太极的时候就变的不像话了,所以这才有这么一出。
一直到了乾隆时期,清朝才制定了严格的制度度,其中就包括题主所问的“朝珠”,“朝珠”的形制和数量也都有了明确的规定,甚至什么场所用什么样的“朝珠”都有详细的规定,就如只有皇帝才可以用一百零八颗东珠制成的朝珠,在大殿的时候用佛头、记念、背云、大小坠杂饰;祀天时候要青金石为饰;祀地时用蜜珀;朝日用珊瑚;夕月用绿松石。还有就是如果大臣们戴错了朝珠,轻则斥降职罚俸或剥去官服,重则斩首示众或诛九族。
当然也有人说戴“朝珠”是因为清朝的老祖宗们信佛,这点可以作为一个参考依据,其次“朝珠”也是清朝官员官阶的一个表现。
清朝官员为什么戴朝珠?
朝珠是清朝的特色,之前的官员和皇帝都是不带朝珠的。
清朝官员带朝珠,原因就是满清的老祖宗们信佛。不过,清朝配带朝珠成定制,是在乾隆年间。乾隆二十八年编纂的《钦定大清会典》记载了配带朝珠的规制,着才成了定制。
(清朝皇帝画像中,前三位是没有配带朝珠的。)
朝珠是清朝独有的一种礼仪饰品,只有上朝时才佩戴。而且,因为它是从佛珠演化来的,也延续了佛珠的数量----108颗。这108颗朝珠象征着:12个月,24节气、72候(共计,108)。
上面还有四颗大珠(上为佛头,下为佛脐,两侧为佛肩),每27颗间穿入一粒,将朝珠分成四等份,象征四季。
在朝珠两侧还有三串小珠,佩戴时,男子左而右一;女子有右二左一。名曰“纪念”。另外有一条串珠垂于背后,名曰“背云”。
朝珠的佩戴也是有规矩的。清朝规定,皇帝以及后妃、在朝文官五品、武官四品以上,五品以上命妇,以及京城官员,才可佩戴朝珠。而且,根据级别不同,配带朝珠的材质也有一定要求。
(皇后可以带三串朝珠,一串东珠在胸前,两串珊瑚交叉于胸前。)
东珠(珍珠)和明黄色的绦(丝带)只有皇帝、皇后、皇太后才能用。此外,朝珠还有琥珀、料器、核雕人物山水、沉香木、象牙、翡翠、南红玛瑙、雕瓷、翠玉猫眼石、树籽,等等。虽然材质种类很多,但是,对于普通官员来说,带什么样朝珠是量力而行的事(朝廷不报销),只要不用明黄色和东珠就行了。
今年,曾有一串慈禧的朝珠被以1.8亿元起拍卖。这条朝珠是慈禧送给光绪的,光绪曾将它转送给珍妃、这条朝珠为清朝老坑玻璃种帝王绿翡翠朝珠,每颗大小几乎一致,最大颗的直径达1.2厘米。虽然,起拍价是1.8亿,但是专家估计说值八个亿。
(文|勇战王聊历史)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