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真的只是一介布衣吗?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还真的不是!

抛去其他不谈,大家知道诸葛亮的丑老婆黄月英是什么人吗?

黄月英的父亲是黄承彦,是荆州有名的文人,名气很大。

但这并不算什么。

黄月英的姨母是当时刘表后妻蔡夫人,是荆州实力最强大的蔡家一份子。

蔡家当时控制了荆州的大局,尤其掌握重要的兵权。

刘表来到荆州主政,为了讨好蔡家,也必须娶了蔡夫人才可以。

而在荆州担任重要军事职务的蔡瑁,则成了诸葛亮妻子的舅舅。

说通俗点,当时蔡家就是荆州的统治家族,诸葛亮就借助娶了丑老婆,实际进入了荆州的最高统治阶层。

有了蔡家的关系,在荆州谁也不敢得罪诸葛亮。

所以,诸葛亮娶这么一个黑皮黄发的丑陋妻子,不是重口味,只是一种政治上的投资而已。

政治投资,还不止这一个。

诸葛亮有2个姐姐:大姐出嫁襄阳望族蒯祺, 二姐出嫁庞德公之子庞山民。

蒯家是荆州仅次于蔡家的豪强家族,实力非常强悍。

至于庞德公也是荆州赫赫有名的名士,刘表都几次亲自邀请他做官。

而诸葛亮大哥诸葛瑾,是东吴的重臣。

他的儿子诸葛恪更牛逼,一度掌握东吴的军政大权。

等于诸葛家族控制了蜀国和吴国,就问你厉害不?

可见,诸葛亮家族实力是非常强的。

诸葛亮真的只是一介布衣吗?

笔者仍记得,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曾经说过这么的一段话: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然而,诸葛亮真的是布衣吗?答者能够肯定地跟大家说,他说自己是区区一介布衣,只是谦虚恭敬的说法而已!这里不仅仅是说自己家境一般,而且更多的是烘托先帝刘备对他的知遇之恩和重用之情。字里行间他透漏出一种对先帝刘备恭敬的感激之情和怀念之恩情。但是,大家千万别被他的言辞“一介布衣”所迷惑了,因为出山之前的他并不是仅仅如此而已!

诸葛亮出身官宦之家

在汉末这个特别讲出身、重门阀的时代,诸葛亮的家庭算不上名门望族,当然也不算是出身于富贵门第。诸葛亮的父亲诸葛珪是名臣之后,而诸葛珪生前的最高职务是泰山郡丞,大约相当于一个副市长,可惜的是去世得很早,在诸葛亮六岁的时候就已经逝世了,对诸葛亮后来的事业几乎没有什么帮助。由此可见,诸葛亮出身官宦之家。

诸葛亮的先生背景不一般

《世说新语》中有这么一个人物叫做司马徽,人称“好好先生”,庞德公称其为“水镜先生”。据传他在当时社会上名气很大,在庞德公的引荐之下,诸葛亮正式拜司马徽为师,进一步开阔了眼界。而司马徽为诸葛亮起名号为“伏龙”,这个名号则颇有“潜伏等名君”的意味。 当时刘备想招募荆襄的一流人才,也先向司马徽征询意见(正如今日的名人效应),可见诸葛亮的这位司马老师对他的事业有多重要。

一个人要取得成功往往离不开两条:贵人相助,高人开悟。此外,庞德公也对诸葛亮也有知遇之恩,他发现诸葛亮不仅天资聪慧,而且身上有难能可贵的个人品质,他志存高远,又踏实勤奋。诸葛亮拜师成功,正是庞德公的相助。

诸葛亮的亲戚助力

诸葛亮的姐夫蒯越早年在洛阳任职,跟刘表、曹操是同一个圈子的好友,刘表占有荆州蒯越出力最大,蒯家成员多在刘表手下任职,蒯祺后来担任刘表任命的房陵郡太守。

再且,诸葛亮的妻子是黄承彥的女儿黄月英。黄承彥不仅是名士,也是荆州大族出身,黄承彥和庞德公志趣相投,交往密切,他自然也欣赏诸葛亮,甚至是直截了当地把自己的女儿许配给诸葛亮。据《襄阳记》,黄承彥对诸葛亮说:“听说你还没有成家,我有一个丑女,黄头发、黑皮肤,但是才能和品格与你相配。”笔者认为,古代的文人都喜欢谦虚那一套,黄月英很有可能长得不丑,而且还挺标致的。正如诸葛亮说他自己只是区区一介布衣而已。当然,有了这些亲朋好友的关系,诸葛亮的仕途和事业算是顺畅了许多。

总结:诸葛亮原本出身官宦之家,亲戚得力,更凭着他自己的智慧和品性获得众多长辈和贵人的赞赏和扶持,这样的他贵人无数,怎么能说算是“一介布衣”呢?

同时,这里也给了我们一个思路:当你壮志未酬、抱负尚未有完成时,可以修身养性,多出去结交社会上德才兼备的人才,用自己的特色去打动他们,知行合一,蓄势待发。等到时机一到,就能够遇到伯乐,发挥上自己的用处。

诸葛亮真的只是一介布衣吗?

这里说的,是出山之前的诸葛亮吧。诸葛亮无官无职,当然是一介布衣,不过不是普通的布衣。诸葛家族绝非普通的家族,而是一个名门望族,正因为如此,诸葛亮的社会关系是比较庞大的,人脉资源是比较广的,这是普通布衣所不能相比。

第一,诸葛家族是个名门望族

诸葛家族,本是琅邪的望族,先祖诸葛丰曾在汉元帝时做过司隶校尉。熟悉汉史的人都知道,司隶校尉在汉代是一个极有权力的官职,到东汉时权势之重,甚至超过三公,有人认为其权势比明代的锦衣卫还要重。

到诸葛亮父亲这一辈,混得还是不错的。其父诸葛珪官至泰山郡丞,不过死得比较早,死时诸葛亮只有八岁。后来,诸葛亮就跟着叔父诸葛玄过,诸葛玄也混得不错,曾被袁术任命为豫章太守。后来诸葛玄投奔荆州牧刘表,诸葛亮便跟着到了荆州。

在诸葛亮还未被刘备请出山时,他的哥哥诸葛瑾已经在江东的政坛上崭露头角。诸葛瑾比诸葛亮年长七岁,因此父亲去世时,他已经15岁,差不多可以自立,故而他没有跟随叔父诸葛玄,而是去了江东。诸葛瑾与诸葛亮一样,才华横溢,故而在江东有了些名气,被认为是青年才俊。后来,有人把他推荐给孙权,孙权非常器重他,被提拔为长史、中司马。因此,在诸葛亮还未遇到刘备时,诸葛瑾已经在江东站稳了脚跟。

从上可以看出,诸葛亮的家族,并非普通布衣人家,而是在政坛上颇有作为的名门之家。

第二,诸葛亮的社会关系网

除了叔父诸葛玄、哥哥诸葛瑾外,我们来理一下诸葛亮的社会关系网络。

先来看看他的亲属关系网。

诸葛亮有两个姐姐,同样是居住于荆州,史不载其名。由于诸葛氏家是名门,古代讲究门当户对,两个姐姐也都嫁给名门。

大姐嫁给荆州名士蒯祺,蒯祺是西汉大臣蒯通之后。蒯氏家族也是名门望族,蒯祺及其兄弟蒯良、蒯越,都是荆州名士。蒯氏在荆州政坛上也是颇有地位,蒯越曾为章陵太守,封樊亭侯,而诸葛亮的姐夫蒯祺后来官至房陵太守。

二姐嫁给庞山民。庞氏家族虽然不是官宦之家,却是名士之家。庞山民的父亲庞德公是一位名士,荆州牧刘表曾多次邀请庞德公出山为官,但庞德公无意当官,只喜欢结交名士。庞德公有个侄子,就是被称为“凤雏”的庞统;他还有个好友,就是被称为“水镜”的司马徽。

诸葛亮的岳父是黄承彦,他也是荆州名士。黄承彦的女儿长得颇丑,但诸葛亮不以为意,娶她为妻。诸葛亮这么做,估计是出于对黄承彦的尊敬。我们把诸葛亮岳父的圈子再往外扩大一点。黄承彦是蔡讽的女婿,蔡讽的另一个女婿,就是主政荆州的刘表。蔡讽的儿子蔡瑁,想必大家不陌生,是荆州重要将领。

除了亲属关系网之外,诸葛亮在结交的名士里,还有徐庶,这个大家很熟悉,不多说。

以上我勾勒出诸葛亮的社会关系网,可以看出来,诸葛亮绝非普通的一介布衣。

第三,庞大社会关系网对诸葛亮事业的作用

诸葛亮在《出师表》一文自述:“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在自述里,诸葛亮把自己称为“布衣”,“躬耕于南阳”,自称“卑鄙”,这是地位卑微的意思,不是今天说的卑鄙无耻。大家要注意重点之处,刘备找诸葛亮干嘛呢?“咨臣以当世之事”,向他询问当世政治形势。诸葛亮既是布衣,又是南阳一农夫,他怎么知道天下大事呢?

在没有网络,没有手机,没有电视的时代,诸葛亮蜗居在南阳,如何能知晓外面的世界呢?这正是因为他有普通布衣所不可能有的优势:庞大的社会关系网。

他的朋友圈都不是普通朋友,而是与军界、政坛有密切关系的朋友。也就是说,诸葛亮虽然蜗居于南阳,但事实上,全国各地发生的重要事件,他都能轻而易举地在第一时间获得相关的信息。因此,在后来的《隆中对》里,诸葛亮才能把天下大势分析得那么清楚,不仅对曹操、孙权的动向了如指掌,甚至对比较偏远的益州、汉中的政治形势,也洞若观火。试问,一般的布衣,在消息闭塞的古代,怎么可能掌握如此多的信息呢?

诸葛亮真的只是一介布衣吗?

诸葛亮可不是什么“山野村夫”,诸葛氏家族从秦汉时期便是“将门世家”。

诸葛亮的祖上并不姓“诸葛”,而是姓“葛”,秦朝末年,起义军首领陈胜麾下第一大将葛婴,便是诸葛亮的“老祖宗”。

葛婴不仅能征善战,而且还多谋善策,用兵如神,称的上是一位文武全才,在抗击暴秦的多次战役中,屡次立下战功。西汉时期,汉文帝感念葛婴生前的功劳,封葛婴后代为“诸县侯”,世世代代管理诸县。

诸葛氏家族不仅有世袭的官职,还有封地、田产,说是“地主”也不为过。 葛氏后人沈沐皇恩,感激涕零,为表忠诚,葛氏后人将姓氏与诸县相结合,改姓为“诸葛”。

诸葛亮辅佐刘备复兴汉室,可能就是因为祖上忠于汉室的高尚情怀。

汉元帝时期,诸葛氏家族这座不平凡的鸡窝中飞出了一只光芒耀眼的金凤凰,这个人就是诸葛丰。

诸葛丰因其品行优秀,才学渊博,被贵族举荐到朝中做官,步入仕途都诸葛丰如鱼得水,将官做到了司隶校尉(相当于美国FBI调查局局长)。

诸葛丰字少季,琅邪人也。以明经为郡文学,名特立刚直。贡禹为御史大夫,除丰为属,举侍御史。元帝擢为司隶校尉,刺举无所避,京师为之语曰:“间何阔,逢诸葛。”上嘉其节,加丰秩光禄大夫。

可惜诸葛丰的为人太过于正直,得罪了不少朝中贵胄,最后因为敢言直箴而触怒了皇帝,被革职贬官,遣回老家。

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诸葛丰在官场上如鱼得水的几年光阴,为诸葛氏家族打下了之后崛起的基础。

东汉末年,诸葛珪爬上了济南市市长的位子(泰山郡郡丞),请记住诸葛珪这个名字,因为他就是诸葛亮的父亲。

诸葛亮字孔明,琅邪阳都人也。汉司隶校尉诸葛丰后也。父珪,字君贡,汉末为太山郡丞。

诸葛珪的弟弟诸葛玄在刘表手下做官,吃的也是皇粮,诸葛珪英年早逝后,诸葛玄带着三个小侄子诸葛亮、诸葛瑾、诸葛均和两个侄女投奔了袁术,发现袁术不靠谱,又辗转回刘表身边。

诸葛玄是一位十分有远见的人,他培养诸葛亮成才,又将两个侄女分别嫁给荆州两大豪门蒯氏家族、和庞氏家族作太奶奶(诸葛亮那么帅,他的姐姐妹妹也不会差的)。 如此一来,诸葛氏家族在东汉末年这个动荡时期,便稳定的生存了下来。

纵观诸葛亮的家族史,祖上是反秦名将、诸县侯、国家安全局局长。

父亲是济南市市长、叔叔是荆州太守刘表的心腹、姐姐妹妹是荆州两大豪门的女主人,

诸葛亮简直就是一位根正苗红的官二代,而且诸葛亮所居住的茅庐占地250亩(位于襄阳隆中风景区)。

人家要房有房,要地有地,要家世有家世,如果说诸葛亮是“山野村夫”,那么我可能只配当个神农架野人了…

不然,你以为刘备怎么会找上素未蒙面的诸葛亮?

当然了,诸葛家最厉害还是在诸葛亮这一代,他们家一门三杰!

时值三国乱世,魏蜀吴三分天下,诸葛氏三兄弟分仕三国,诸葛亮在蜀国当丞相、诸葛谨在吴国当大将军,诸葛诞在魏国任征东大将军。人称:“蜀得其龙,吴得其虎,魏得其狗”

史书称之为:“一门三方为冠盖,天下荣之”

所谓狡兔三窟,不过如此!

诸葛亮真的只是一介布衣吗?

强烈反对其他答主认为诸葛亮不是布衣的说法

我们知道诸葛亮出身名门望族,他的父亲诸葛珪泰山郡丞相当于今天的省长的秘书长。他的叔父诸葛玄也曾经当过豫章太守,后来诸葛玄又投靠了刘表。根据《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

“亮早孤,从父(诸葛)玄为袁术所署豫章太守,玄将亮及亮弟均之官。会汉朝更选朱皓代玄。玄素与荆州牧刘表有旧,往依之。”

这段时间诸葛亮都是跟着叔父诸葛玄在奔波,从诸葛亮早期的履历来说,诸葛亮绝对不能算是所谓的布衣。但是诸葛亮在《出师表》中,为什么要说“臣本布衣”呢?而为什么笔者要同意诸葛亮是故意的说法呢?主要有以下两个原因:

第一,布衣既指普通平民也指没有做官的读书人

在诸葛亮叔父诸葛玄去世之后,诸葛亮便带着他的妹妹到隆中隐居,用他自己的说法是“躬耕于南阳”,《三国志.诸葛亮传》也记载:“玄卒,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这里的“陇亩”可不是代称,而是指的田地,说明诸葛亮在亲自去种地。虽然诸葛亮家世显赫,但是他并没有做官,而是亲自去耕地了,这正是普通老百姓干的事情。所以他称为自己是布衣也没什么问题。

第二,诸葛亮自称布衣,也指代自己的布衣精神

什么是布衣精神?他指的是古代平民知识分子所坚守的一种信念,不畏权势,不附权贵,叛逆,追求自由而豁达的精神。诗人李白在《与韩荆州书》中,自称“白,陇西布衣,流落楚汉”,说的就是这种潇洒快意人生的精神,所谓“天子呼来不上船”嘛,诸葛亮也说自己“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很多人说诸葛亮说这话是显示自己的特立独行,其实心里还是想出仕的,但是我却认为他是精确地反映了诸葛亮的想法。试想一下,以诸葛亮的才气,如果要是想到曹操或者是其他诸侯那里谋得一个职位,岂不是易如反掌?更何况他的兄长诸葛瑾还在孙权那里当差呢。在诸葛亮遇见刘备之前,曹操和孙权都是已经各安一方有了自己的势力了。反而刘备当时落魄得很,还在跟着刘表混呢,但是他还是选择了刘备。这足以证明诸葛亮是胸怀布衣精神的,任尔等家大业大,一手遮天,我就是不伺候。

综上两个原因,笔者认为诸葛亮说“臣本布衣”是比较符合对自己的描述的,而不是诸葛亮的自谦。当然啦,这都是笔者个人的意见,欢迎其他有不同意的同学们留言交流。

诸葛亮真的只是一介布衣吗?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我们就一直以为诸葛亮是,一介布衣,一个农夫,可是他却不好好种地,专门研究天下形势,军事地理,终于有了三顾茅庐的佳话,更有了三分天下的美谈,可事实是这个样子的么?一个不种地天天瞎研究的农夫为什么没有饿死?为什么荆州名士司马徽,庞德公,徐庶等一致推荐诸葛亮?在交通不发达的古代仅仅依靠口耳相传就能名满天下?根据我们直觉来说,真实的情况肯定不是这个样子的,诸葛亮小时候挺悲惨的,本来一家人生活在山东,衣食无忧,可是父母死得早,很小便成了孤儿,没办法,兄弟姐妹几个只能去投靠在荆州做官的叔叔诸葛玄,可是叔叔没多久也病死了。诸葛亮只好读书耕田,勉强度日,叔叔也算是半个上流人士,诸葛亮自己家教也不错,喜欢拜访名人学士,跟荆州的上层人士也能说上话,眼看自己也到了结婚的年龄,按照当时门当户对的传统来说,自己只能找一个屌丝女,可是自己又心有不甘,偏偏这时候机会就来了。

荆州有个名门望族,黄氏家族,现在的掌门人是黄承彦,黄承彦有一个女儿,按说他的女儿也算是一流人物,按照择偶的原则来说,女方会找比自己更高等级也就是超一流的或者至少是同等级的人物,可是奈何黄大小姐长得太丑,硬件太差,同等级的公子哥们自然看她不上,可是自己又不甘心找一个屌丝男,这时诸葛亮的出现就是恰到好处,这家伙有才学,有教养,前程嘛,黄老爷自己不就是他的前程么,所以说屌丝男就要好好包装自己,指不定哪天某个落魄的凤凰就看上了自己,于是黄承彦就找到诸葛亮“老夫的女儿,才华超群,我觉得只有你配得上他”,诸葛亮自然明白,可是黄大小姐是出了名的丑女,“黄头黑发”,心里不免要考虑一番。

单凭自身的能力,想要出头,遥遥无期,娶了黄氏女可就不一样了,黄承彦是当地名士,而且黄承彦的老婆和荆州牧刘表的老婆是亲姐妹,娶了她刘表就成了自己的姨夫,再者说黄大小姐人虽然丑,可是有才华,日后也会是自己的贤内助。如此思量一番,自然就答应了,当时周围的人都把这当成是笑话“莫作孔明择妇,正得阿承丑女”,可那又怎样,取个丑女,少奋斗一百年之后,诸葛亮又通过自己的关系,分别把两个姐姐嫁给了荆州的蒯氏和庞氏家族,从此荆州几大豪族都跟诸葛亮有了姻亲关系。

所以说事情根本就不是书上说的那样,刘备结交诸葛亮是巴结荆州上层社会,什么“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堂之中”,以当时的实力而言,刘备十三顾都没有委屈他。即便没有刘备,以诸葛亮的势力才学,轻而易举就能给自己某个好前程。可是诸葛亮并没有点破这一点,从此天下多了一桩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知遇之恩的故事。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