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旗兵真实战斗力到底怎么样?

很多人都在贬低八旗军队战斗力,我这里就说说1840年以后八旗军队战斗力。

当然,1840年以后不可否认八旗军队战斗力确实下降很厉害,但是相比绿营、团练、湘军、淮军,八旗军队战斗力并没有差到不堪忍受的地步。

甚至可以说相比明末的明朝京营部队,清末的八旗军队表现明显要比明末的京营军队强,而且是强得多。

太平天国陈玉成:我真的打不过多隆阿

先说太平天国,不可否认太平天国时湘军与淮军是绝对主力,我这边不谈江北大营,只说一点,陈玉成全歼湘军8000人的三河之战,之所以陈玉成没能扩大三河之战的战果,主要是旗人将领多隆阿带领的2000黑龙江马队(黑龙江八旗以及索伦人组成)利用马军优势长途奔袭,连下三城才阻止了陈玉成扩大战果。

在围困安庆之战的时候,湘军负责围城,而负责阻止陈玉成援军的依然是多隆阿带领的黑龙江马队,结果陈玉成部始终不能突破多隆阿黑龙江马队。

陈玉成再给洪秀全的信里说“清妖老谋善战,用兵如神,臣与对阵,屡为所败,今百万精锐悉遭顿挫,自料力不能敌。

后来多隆阿带着这2000多黑龙江马队进入关中地区,之后在平乱中发挥了重大作用,而多隆阿战死后,旗人将领金顺代替多隆阿指挥以黑龙江马队为主的旗兵,根据《清史稿》记载,金顺作为左宗棠的副手,在西征战役中也是屡立战功,而金顺依仗的就是多隆阿留下的黑龙江马队。

当然,要说八旗以及黑龙江马队特别厉害也不尽然,但是这些旗军战斗力至少是强过绿营,并不比湘军、淮军差多少。

如果旗军真的一触即溃,为什么曾国藩和李鸿章要做清朝忠臣?

八里桥之战英国军官:鞑靼士兵很勇敢

再以第二次鸦片战争八里桥之战为例,当时清军主要是僧格林沁率蒙古马队1万人,步兵7千,胜保率京营八旗5000步兵(鸟铳和炮兵),骑兵1000。

虽然最终结果很可怜,京营八旗与蒙古马队在近代军队打击下,付出了1500人阵亡,4000多人受伤的代价,但是只造成了英法联军十几人受伤,十几人阵亡的可笑战果。

但是,作为一支中古军队,清军还是给英法联军留下了比较深刻的印象:

我们先看到了一大群的清军骑兵,他们秩序井然安安静静的朝我们小跑过来,他们的阵列非常整齐,分组变换队形时一点也没出现过凌乱的现象,他们的战马看起来非常强壮…清军骑兵成密集队形驰骋而来,直至离法军前沿阵地仅五十来米,这一切全无声息,听不到任何指挥号令,这场面确实令人吃惊和紧张。(伯纳·布立赛. 1860: 圆明园大劫难)

在整整一个小时内,他们顶住了使他们惨遭伤亡的压倒火力。这些勇敢的,然而还不够灵活的战士与其把战场易手让给敌人,还是宁愿一步不退,勇敢坚持,全体就地阵亡。(伯纳·布立赛. 1860: 圆明园大劫难)

(黑龙江将军依克唐阿)

甲午战争:依克唐阿马队解围辽阳

我再次声明,我绝不是说八旗军队在甲午战争中表现的有多好,但是事实上八旗军队表现的只是并不比淮军、湘军差,要说好,也只能说略好一点点。

但是确实依克唐阿将军率领的黑龙江马队先是在赛马集一线阻击日军第5师团,保护了沈阳,随后袭击凤凰城日军,并且作为主力参加了5次海城反击战,随后日军包围辽阳也是依克唐阿的马队去解围。

淮军叶志超一触即溃的情况下,依克唐阿虽然打的也不好,至少也算是带着马队屡败屡战了。这说明八旗军此时还保留了一些战斗力,至少不比淮军差。

1900庚子国变:八旗军造成八国联军相当伤亡

我还是要说,1900年面对八国联军的攻击,以虎神营、锐建营为主的京城旗营表现的并不比董福祥的甘军好,但是根据八国联军方面史料,京城旗营战斗力至少强于义和团的。

比如沙俄军队想抢夺第一个进入京城的头衔,率先在东便门发动进攻,当时守东便门的是使用现代枪械的虎神营,结果俄军发现东便门“守护极严,急切未能得手”,只得向日军求援。日军派步兵一个大队前往助攻。经过激烈战斗,14日凌晨两点,俄军才攻占了东便门。

严格来说,虎神营使用现代枪械,防守东便门打的并不好,但是至少做到了没有一触而溃,坚持了很长时间。

之后清军虎神营守后门、景山一带,列阵而待,黎明之时,“与洋兵鏖战许久,阵亡士卒甚多,尸横遍地。炮火来去,将后门轰毁,波及两旁房屋,尽成劫灰”。

其中我国著名文学家老舍先生的父亲也阵亡在此次战役中。

再次重申,1900年京师保卫战,八旗军打的不算好,但是八旗军表现并不比董福祥以及聂士成的军队差,这是最重要的。

根据八国联军资料,大概有450名联军士兵阵亡在与京营八旗军队作战中,而八旗军也付出了4800多人阵亡的惨痛代价。

总的来说,八旗军队作为“世兵制”下的军队,它在1840年以后的表现说不上优秀,但是和一触即溃相差很远,八旗军的表现也并不比湘军、淮军、楚军强,但是八旗军表现至少说明在清末,八旗作为一支“世兵制”下的军队,还是保持了中古时代一般军队的战斗力的。距离“完全腐朽”还是有很大的距离的。

最后说一句,著名的“宫保鸡丁”的发明人丁宝桢在担任山东巡抚时因为山东土匪多骑马,于是专门请旨从黑龙江调集了500八旗骑兵对付山东土匪。

八旗兵真实战斗力到底怎么样?

八旗兵真实的战斗力到底怎样,要从四个阶段说起。(一)明朝万历十一年(1583),建州女真首领之一努尔哈赤起兵,开始了统一女真部落的征战。原来满洲人就有一种兼具生产和军事性的组织,叫"牛录",以十个人为一个单位。但比较分散和弱小,没有战斗力。征战中,努尔哈赤把它统一组织起来,编定了以三百人为一牛录(相当于一个营的兵力),使之战斗力大大加强。这就是八旗兵的雏形。这样到万历十六年(1588),经过五年征战,统一了建州女真各部落,明朝中央政府封他为指挥使。(二)从这之后,努尔哈赤又用了三十多年时间,把东至海滨,西达开原,北抵嫩江流域,南至鸭绿江的所有女真部落统一起来。在这期间,为了在征战中便于集结和指挥,他于1601年在原牛录制的基础上,组建了正黄.正白.正红.正蓝,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八旗兵。《清史稿.兵制》说:"初定旗兵制,八旗子弟人皆为兵,不啻举国皆兵焉。"(三)要看八旗兵的真实战斗力情况,仅以沈阳战役为例。明朝天启元年(1621)三月初十日,后金大英明汗努尔哈赤倾全国之师攻打沈阳。他深知城防坚固,未敢强攻,而是在城外设伏,诱明军出城决战。十三日,努尔哈赤派弱兵出营诱敌,明朝沈阳总兵贺世贤率军出南门迎敌,金兵假装败退,贺不知是计,引兵一路追杀。正进行间,忽四周号角齐鸣,贺世贤被金兵团团围住。尽管他奋勇冲杀,怎奈身中四箭,血染征袍,落马身亡。随即,努尔哈赤挥师攻打城东门。明军在城上以火枪火炮阻击,冲在前面的八旗兵成片倒下,而后面的八旗兵不间断地往上冲。这时,明军的大炮因连续发射,炮身炽热,火药一装上即刻喷出,因而失去威力。八旗兵像潮水般涌进沈阳城。此役明军损兵两万多人!(四)金兵入关建立满清政权后的初期,中期的百余年里,八旗兵的战斗力也比较强(又组建了汉八旗和蒙八旗)。比如:平定了三藩,收复了台湾;平定了新疆的准噶尔部叛乱;在藏族定居区打了大小金川战役等,都是可圈可点的。但到了清朝中未期,八旗兵倚仗征服者和功勋之师的骄姿腐败淫逸起来。躺在前辈的功劳薄上不思进取,渐渐失去了战斗力。使八旗兵成了纨袴子弟的代名词。

八旗兵真实战斗力到底怎么样?

北方民族的部队,以善骑射著称,闹革命的时候都很彪悍,一旦打到汉地,看到好山好水好风光,就完犊子了,金朝是这样,元朝这样,清朝也是这样,当年满清仅10万八旗主力部队,就能荡平天下,那时的战斗力是最强的,但仅过了3代人,就彻底堕落,连维持地方治安都是问题,战斗力几乎为零。

图为八旗军人像。

清朝前期,八旗兵为中央军,国家的正规军队,分为满州八旗、蒙古八旗、汉军八旗,共20万人,10万拱卫京师,称为京营八旗,10万分驻全国战略要地,称为驻防八旗,一旦发生较大规模的战争,八旗兵将作为机动部队投入战斗,满蒙八旗擅长种锋陷阵,汉八旗能使用火器、工兵,各部队分工协作,屡建战功,为满清的统一与巩固立下汗马功劳。

图为八旗健锐营的演武厅旧址,为清代军营古建筑。

八旗兵本身是不自由的,一人当兵,全家靠饷生活,不准另谋职业,入关以后的满清对八旗实行优待政策,各方面的都给予特殊照顾,所以八旗兵,特别是高、中级将领,生活优厚,慢慢地思想保守,安于现状,士兵们只顾享乐,将领们只为升官发财,乾隆以后,人口暴增,朝廷负担越来越重,八旗的收入慢慢减少,生活水平也下降,底层官兵出现厌战情绪,逐渐的八旗官兵的战斗力下降。

礼亲王代善,努尔哈赤次子,四大贝勒之首,为正红、镶红两旗旗主,八大铁帽子王之一。

特别是乾隆以后,国家基本无大的战事,地方治安又有绿营兵去维持,八旗兵也缺少了建功立业机会,只一味的养尊处优,出操训练变得有名无实,甚至严令不许奴仆冒入丁册的,现在也习以为常,每个八旗兵都能分到30亩地,免赋税,每月饷银最低4两,还有斛米和各种补助,这都是小头,八旗兵们都蓄养仆隶,有的经商赚钱,有的做佣工享乐。

图为八旗军火器营的营房遗址。

乾隆53年的廓尔喀之役,仅是藏边境一伙小叛军,八旗兵冲锋陷阵的寥寥无几,打了几年,如此吃力,最后还是廓尔喀乞降才结束,八旗兵的颓势已十分明显;乾隆60年的苗地起义,八旗兵无将领带头指挥进攻,全部在营地磨洋工,最后朝廷下旨湖广总督张广泗为7省经略,拢了一堆绿营部队才平息了苗民起义,想当年曾国藩才经略4省军务平定势力庞大的太平天国,而只是贵州的苗民起义,就要经略7省的部队,可见不止是八旗,绿营也一样,都是强弩之末了。

八旗兵真实战斗力到底怎么样?

战斗力当然爆表了!否则也不可能以区区20万人的女真族而取代过亿人口大明帝国建立大清!俗话说,八旗不过万,过万无人敌!

早年的女真族生活在东北白山黑水地区,她们是狩猎民族,善骑射,马上功夫了得。明朝万历年间,努尔哈赤以七大恨起兵叛明,公开脱离明朝统治,并以大明朝为敌。并分封八旗制度(正红、镶红,正蓝、镶蓝,正黄、镶黄,正白、镶白)。至崇祯年间,八旗骑兵勇猛无敌,明朝早已失去了优势,在对清八旗兵的战斗中屡战屡败!最终清入主中原,完成逆袭!

然而,建立大清后的八旗骑兵却逐渐衰落,到后期完全成了摆设,没有半点战斗力了!以至于在和太平天国的战役中屡战屡败,不得不依靠湘军,这与清朝的制度有关,也是一个王朝走向衰败的体现!

八旗兵真实战斗力到底怎么样?

明清战争中满清八旗军的战斗力还是很强的,从部队的两个因素看,一是单兵能力:八旗军的满八旗和蒙八旗的士兵都是从小练习骑射,而且从不断的内斗中统一起来,彪悍程度可想而知。而汉八旗又是八旗军装备火器的的重装部队,而且孔有德等部在叛变明朝前就是装备先进的精锐部队,战斗力比普通明军强。二是将领能力,“人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八旗军的几个旗主有莽古尔泰、济尔哈朗、多尔衮、阿济格、多铎、豪格这些人,再加上努尔哈赤和皇太极,所以明清战争中八旗军是不缺将才的。

再看明朝,单兵能力不用讲,实话实说中原从小种地的军人怎么也没有关外从小骑马的军人的身体素质强。在袁崇焕督师辽东时期,认为辽东经过多年战争,民风比较剽悍,所以坚持以辽守辽,以辽东子弟编练一支部队,就是后来的“关宁铁骑”,这支军队取得了宁远大捷、宁锦大捷和京城保卫战的胜利,挽回了大明帝国军队屡战屡败的颓势。但是我们知道野战最能体现一支部队的战斗力,这就是为什么解放战争时,解放军早期都以野战军命名。而明军这些胜利不是固城坚守,就是背城而战,因为袁崇焕在尽量避免与八旗军野战,他担心在野战中关宁军不是八旗军的对手,袁崇焕手下大将赵率教的4000关宁铁骑入京勤王时在野外就与阿济格的八旗军相遇,结果全军覆没,这就证明袁崇焕的担忧是对的。 至于农民的起义军就更不用讲了,就是一群没有根据地的流寇和没饭吃的饥民,1636年明将孙传庭和洪承畴联军击败农民军主力,闯王高迎祥被斩了,李自成逃了,张献忠降了,海内几乎平定。再看将领,明军在辽东战场的将领大多不是酒囊饭袋、就是赳赳武夫,直到袁崇焕督师辽东还不错,能守住,但是想“五年平辽”很难。

再看看战争表现。在整个明清战争,明军输多赢少这是公认的,在宁远之战和宁锦之战袁督师虽然打赢了八旗军,但是根本没有给清军很大的杀伤,因为八旗军在入关时都不足20万,如果明军能给八旗军造成大的杀伤,满清就根本成不了气候,毕竟人口在那摆着呢。但是八旗军多年的征讨却给明朝带来很大的伤害。明朝为打赢满清,加派了“三饷”,而三饷是导致农民起义的重要原因之一。而且明朝的精锐部队也是被八旗军消灭的,这点很多人粉明的人可能不乐意听,但是请看看,1636年孙传庭和洪承畴基本平定了农民军,1639年明廷就调任洪承畴为蓟辽总督,领王朴、杨国柱、唐通、白广恩、曹变蛟、马科、王廷臣、吴三桂八总兵,步骑13万出关与清军决战,这就是著名的“松锦之战”。明军这13万人马不仅包括辽东的精锐“关宁铁骑”,而且是明朝九镇抽出来的,参与镇压农民军的精锐之师,结果松锦之战明军几乎全军覆没,主帅洪承畴被俘,《清太宗实录》记载“是役也,计斩杀敌众五万三千七百八十三,获马七千四百四十匹,甲胄九千三百四十六件。明兵自杏山,南至塔山,赴海死者甚众,所弃马匹、甲胄以数万计。海中浮尸漂荡,多如雁鹜。”以前的战役包括萨尔浒,明朝都输的起,因为泱泱大国,有的是国力打,但是松锦之战不同,明朝的此时已经很虚弱,而且把帝国的精锐都投入进去,根本输不起。明朝遗民、明末清初的史学家谈迁就评价“松锦之战”说“九塞之精锐,中国之粮刍,尽付一掷,竟莫能续御,而庙社以墟矣!”。此战一输,中原的农民军又趁机死灰复燃,而明朝却无力镇压了,最终导致灭亡。很多人说,满清入关是借了农民军的光,但是想一想农民军是不是也借了满清的光呢,不然九镇精锐若在,李自成根本进不去北京。

还有火器,明朝的火器运用很普及,但是只说两点,一是一分钟只能开几枪的鸟铳和一分钟能射十几支箭的弓到底谁更好使。二是至于火炮,不夸张的说“明清战争”到了中后期,明军有的东西,八旗军也都基本不缺了。

所以综合来讲,那时八旗的总体战斗力应该很强的,最起码强于同期明军和农民军,有人根据八旗后期的没落和无能,就说他们以前就衰是没有根据的,在毕竟和平环境里从来没有一支长盛不衰的军队

八旗兵真实战斗力到底怎么样?

跟历史上所有精锐军队的命运相同,清朝八旗军的战斗力从满清立国初的锋芒毕露,到康熙朝达到了军事巅峰,最后在乾隆中后期逐渐走向了衰落,到了晚清时期更是不堪一击,最终无情被时代所淘汰。

虽然八旗军的历史结果很不堪,但是不可否认也曾有过辉煌时刻,而且至少保有了上百年的超强战斗力,对满清一千三百万平方公里的江山社稷是有巨大贡献的。

清军的八旗军制比较特殊,它是按照种族划分为满洲八旗、汉人八旗、蒙古八旗,然后统一由八旗都统衙门统管,统兵权和发兵权完全由中央(皇帝)掌握。

然后单独的八旗再进行细分,分别有拱卫京畿的禁卫兵,下面的建制更为复杂多元,有八旗骁骑营、八旗前锋营、八旗步军营、内府三旗,还有镇守在地方上省城和重点城市的八旗驻防兵,但驻防兵的政治意义要远大于其军事意义,主要目的是为了和汉人绿营兵相互制衡,间接对汉军进行监视与控制。

八旗制度是由清太祖努尔哈赤创建的兵民合一的社会组织制度,跟北魏时期的“府兵制”治军思路很像,平时生产,战时从征,所以不仅军队战斗力保持的很强,连行政和生产也不耽误,八旗军不光没有成为后金政权的经济负担,反而还能增加后金国力,从明末萨尔浒战役中,我们就能够窥见一斑。

努尔哈赤死后,这只军队在多尔衮、皇太极的训练下战力不减,最终顺利打入关中,建立了大清,还消灭了李自成、张献忠等农民武装,康熙时期军队的整体战斗力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这里重点指的是八旗军的火炮技术得到了巨大发展,凭借着这个比较优势,最终战胜了蒙古噶尔丹,把蒙疆藏地区牢牢地控制在了大清朝的统治框架之内。

八旗军的战斗力在乾隆朝发生了重大蜕变,在大小金川之战后,清王朝的疆域扩张达到了瓶颈期,所以清王朝停止了对外军事扩张的步伐,转而大力发展国内经济,提倡以文治国,所以清朝军队,尤其是八旗军,除了在京畿的禁卫军战斗力传承的还不错,地方上的八旗军战力急速下滑。

随着承平日久久疏战阵,加上以汉人为主的绿营兵取代了八旗军的军事先锋作用,所以八旗子弟慢慢没有了用武之地,逐渐沦为了体制内贪图享乐的纨绔子弟,反而还消耗大量的国家财政供养,到了清末,多数八旗子弟连马都不会骑了,更别说上阵杀敌了,因此清廷才重用汉族官僚,打造淮军、湘军等汉人军队去平定内忧外患。

在19世纪千疮百孔的大清军队身上,早已看不到当年那支纪律严明横扫亚洲的八旗骑士的踪迹,其后人逐渐沦落为了身形枯槁的鸦片病夫,而这一切所用的时间仅百余年,时间真的能够见证一切,也能推翻一切。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