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名状》中朝廷为什么杀庞青云?
电影《投名状》里,慈禧对庞青云动杀机的原因,不仅仅是“兔死狗烹”,更多的是不允许庞青云作为一个新的政治势力崛起。
电影《投名状》里庞青云这个角色是一个复杂的人物角色。他有野心但同时也有抱负;他有私欲但同时也有理想;电影虽然结局是一个悲剧,但实际上并没有完全黑化这个人物形象。
他所做的事情在他生前这个阶段,表面看起来是为了获得权力,而背弃了所有原则的鬼迷心窍式的人物,最终罪有应得。留下三个偷着乐的老头。但是电影又给了一个他为什么要牺牲兄弟,获得权力的原因,打了个巨大的问号。
《投名状》的原型是“清末四大奇案”之“刺马案”,但是除了背景相同,故事的逻辑实际上并非一致。庞青云原本是一个清军底层的小军官,在一场和太平军的战斗中,由于“魁字营”的“作壁上观”,导致了自己部队的全军覆没。自己作为全营唯一活下来的人,被山贼赵二虎的老婆,曾经的“扬州瘦马”莲生给救了。
那一夜,是这个女人用身体拯救了庞青云,并且激活了他作为一个男人,甚至要成为一个有作为的优秀的男人的欲望。
所以接下来的逻辑,庞青云这个角色拿命去拼,抢了太平军的军粮,为赵二虎这伙山贼庇护下的这群乡亲们带来了活下去的希望。同时也赢得了赵二虎和姜午阳的臣服和信任。
但是很快正在办庆功宴的这伙人,白天用命抢到了粮食,到了晚上又被一伙清军把粮食给抢走了。这就让庞青云看清了一个现实,想要有出路,只有去当官军。因此投靠了实力稍弱的陈公。
庞青云的实际原型更可能是李鸿章的另外一个具化表现。庞青云发掘赵二虎带的这帮“山贼”虽然很破,但是都是为了生存而战,所以有着强悍的战斗力。这个背景实际上就是淮军中“西乡民团”,淮军的几个主要干将都出自于“西乡民团”,这是一股连太平军都不敢惹的军事力量。
这股力量最终也是在湘军势力式微的情况下,拿下苏州攻打天京的。而且后来李鸿章和刘铭传的关系随着刘铭传的一步步往上爬,关系也出现了裂痕。
所以本质上此刻的庞青云并不是“刺马案”中的那个马新贻,而是李鸿章。后来的“苏州杀降”在正史上也是李鸿章所为。身在乱世,实用主义为生存立命之本。所以庞青云几乎利用了自己所能利用的一切有利的资源,游走于一个深不见底的别人制定游戏规则的游戏里。
而当他即将当上“两江总督”的时候,实际上支撑着他上位的所有资源都已经透支,并开始带来负面效应了。
在电影中,在姜午阳刺杀庞青云的同时,清廷已经将无数枪口对准了他。我们可以理解为这个慈禧的意思,但更多是清廷所有利益集团的意思。
而与慈禧有关,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庞青云提出了一系列的是“施政措施”,他要作为一股独立的政治实际登上大清的舞台。这才是慈禧最忌讳的因素。
此后李鸿章的结局来解释庞青云的结局,思路就更清晰了。当然李鸿章比庞青云更会做官,也更懂慈禧的心思,所以他没有被刺杀,而是逐步崛起,最终成为了慈禧的心腹重臣。
李鸿章上台后,开展洋务运动,成为中兴之臣,这大概也是庞青云不惜一切代价想当上两江总督后准备要做的事情吧。
但是,李鸿章所有努力的一切本质上都还是在替慈禧擦屁股。慈禧要用他一个电报就把他召回来,但是他不能慈禧私欲的时候,一脚就踢到了两广。
李鸿章签完庚子赔款协议以后,吐血几升,不久在绝望中死去。而当初他的抱负与梦想呢?而庞青云如果没有被刺杀,他的结局也绝对不会好过李鸿章。
而为了一个李鸿章没够进入晚清朝局,淮军里又有多少个“庞青云”、“赵二虎”死于非命?又有下多少绝望背锅的“姜武阳”?
文/炒米视角
原创首发,欢迎关注或吐槽
《投名状》中朝廷为什么杀庞青云?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对于土包子庞青云从开始到最后,朝廷始终都是单纯的利用。
大家想想看,庞青云收拢了赵二虎、姜武阳这群800人的土匪起家,同太平军洪秀全这伙人有什么不同?
朝廷能够信得过他们吗?慈禧太后又不傻!
就算庞青云为了洗干净自己,避免朝廷的猜忌,不惜借口奸淫民女杀了部下(土匪惯例就是奸淫,庞之前都不管),又杀死3000苏州太平军表示忠于朝廷,最后连结拜兄弟赵二虎都杀了。似乎为了朝廷什么都干,但以慈禧太后这些人的老谋深算,根本就不可能相信这些花招。
况且,庞青云为了荣华富贵连救过自己性命的赵二虎都能杀,还有什么忠诚信义可言,随时就可能反叛。
另外,庞青云不属于任何派系,也是他随意被杀的原因。
庞青云自认为不属于派系,慈禧太后就会信任他,重用他。
他不懂政治,不知道派系也有派系的作用。
派系是一个集团,所谓一损俱损,一荣俱荣。
派系存在,派系内部个别成员造反可能性就比较低。
你造反,就会株连派系内其他人。一个派系的形成,比如淮军、湘军,是非常不容易,涉及的利益众多,人员也众多,大部分都是关系亲密的师生、同乡、好友甚至亲戚。
为了派系大集体的利益,某个人的利益是可以牺牲的。
如果你现在要造反,等于和整个派系作对。不要说朝廷,派系内其他人会阻止你,你也不会忍心为自己一个人连累大家。
相反,庞青云这种人恰恰不值得信任。
他没有派系,就像走江湖诈骗的无赖流氓一人,横竖就是一条命,就算死了也无牵无挂。
这种人太危险了,是隐藏的定时炸弹。
不杀你,杀谁呢?
还有,庞青云的一些幼稚言行,也让他招致杀身大祸。
庞青云之所以能够起家,其实是陈大人的提携。
他区区800个人,姜大人根本看不上,不会用他。
如果不是陈大人破格用他,还给他1500精兵助战(开始是壮声势,后面直接参战),庞青云早就死了。
然而,庞青云却将陈大人视为路人甚至敌人,不愿意归属他的派系。
陈大人似乎碌碌无为。用陈大人自己的话来说,他用了三十年才得以面见皇上,已经两鬓斑白五六十岁了。
而庞青云才30多岁,就超过了陈大人。
所以,在陈大人多次暗示庞青云应该加入自己的派系,庞青云都装傻充愣,不予回答。
最后的一次对话中,陈大人已经明确暗示:庞青云如果不加入派系,就会有性命危险。这其实是陈大人试图在救庞青云。
然而,庞青云竟然不予理睬。他认为自己已经是两江总督,权力在手,只要除掉赵二虎就没事了。
另外,庞青云不但得罪了陈大人、姜大人、何魁之流众多军头、政客,连慈禧太后也得罪了。
在慈禧太后封他为两江总督时,陈大人非常高兴甚至失态。
这说明他们都没想到,太后会给庞青云这么高的官衔,也许之前估计就是一个省巡抚之内。
然而,面对慈禧太后的破格提拔(其实未必是好意),庞青云却不识时务的立即要求减免两江地区三年赋税。
大家注意,他说了这句以后,朝上的官员队列出现混乱。
可见,他的话惊吓了很多老臣。
为什么?是不是减免赋税,应该慈禧太后来说。
她如果不愿意,你强行要求,自然是寻死;如果她愿意,也应该慈禧太后自己下达命令,让两江的人民感谢她。
现在庞青云越俎代庖,除了收买人心又能是什么呢?
庞青云本来就功劳很大,是朝廷忌惮的对象,他不去主动低调,还在风口浪尖收买人心,摆明了有造反的潜质!
不杀你,还杀谁?
所以,军人和政客是有很大区别的。
军人就好好做军人,别学别人搞政治。
庞青云这种土包子就不是一个政客。
庞青云手段凶残狠毒,为了自己的荣华富贵、功名利禄,让800土匪包括结拜兄弟做他的炮灰,为他送命。
谁知道,慈禧太后比他还狠。
利用庞青云消灭太平军以后,又让他亲手裁军和害死赵二虎,最终再将他干掉,一了百了,以绝后患。
《投名状》中朝廷为什么杀庞青云?
通过反复研究《投名状》的情节和对白,我认为庞青云是清廷高层的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关于庞青云为什么会被杀,很多人持的看法是片中的一句台词,"朝廷怎么会信任一个外人"。我第一次看这个电影,也是这个看法。但是朝廷想要除去一个官员,正大光明的手段很多,暗杀自己的官员实在有点上不了台面。庞青云这样的官员,有抱负有能力,忠于朝廷,主动裁军,连自己的左膀右臂赵二虎都杀了,而且在朝廷不属任何派系,这可是清廷最理想的人选,作为最高统治者,最害怕的就是底下官员相互勾结、结党营私。慈禧再糊涂也应该至少需要这样的官员。
因此,庞青云是政治斗争的牺牲品。电影里每次同时出现的三个老头子,我一开始以为是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后来一想,不对,以他们的眼界和修为哪里配得上曾、左、李。就是三个浸淫官场多年,自私圆滑老官僚,对国家无任何责任感,内斗内行,外斗外行,根本没有曾、左、李对国家的政治抱负和忧患意识。这三位"狄大人"陈大人""姜大人"打仗的根本目的是壮大自己的实力,培植自己的亲信爪牙。宁可不剿灭太平军,也要保存自己的实力,才能和朝廷叫板。而庞清云又是个有政治抱负的人,不甘屈于人下,在打南京借粮时,已经脱离三老的控制,擅自用兵,这可犯了三个老头的大忌,让他们如芒刺在背,如果任由他发展下去,说不定将来庞清云会其在他们头上。所以,一个不服管教,时刻威胁旧官僚既得利益的人,他们是必须除之而后快的,而愚蠢的姜午阳无意中成了刺杀朝廷命官的替罪羊,庞清云终于在前后夹击之下粉身碎骨。
《投名状》中朝廷为什么杀庞青云?
第一,他的军队什么性质?
他们本身就是一群土匪,流寇,朝廷招安了他们,让他们去打太平军,
这个改变不了他们本身就是流寇的事实,在朝廷眼里,他们跟太平军没区别,本意是让他们狗咬狗,朝廷坐收渔人之利,
现在太平军灭了,而庞青云的军队还在,对清廷来说,威胁并没有清除。
而这支军队基本不受朝廷控制,只听庞青云的,典型的私人军队特征,不受朝廷控制的军队,跟太平军有什么区别?
第二,庞青云去见慈禧,他怎么跟慈禧说的?
“请免江浙地区三年赋税!让百姓休养生息! ”
这是一个臣子能说的话?对百姓施恩只能皇帝来做,你臣子施恩是想干嘛?想百姓念你的好?然后拥兵自重,在然后篡位?
皇帝怎么拒绝你?皇帝也缺钱啊!极度缺钱,而满清就靠江浙地区的稅收,你让皇帝免了江浙地区税?皇帝当然拒绝啊!
但是,这件事传出去了,老百姓会认为皇帝不体恤他们,而庞青云的名声高大上了,
这是把慈禧放在火上烤啊!
第三,他带头裁军,这个对慈禧来说倒是好事,但是,各地拥兵自重的大佬呢?比如曾国藩这些人,你这得罪他们了吧?
《投名状》中朝廷为什么杀庞青云?
确切的说:庞青云必须死!庞青云之死并非偶尔,而是必然。因为他“动了别人的奶酪”。
《投名状》改编自“刺马案”,只不过将马新贻的名字改为庞青云罢了。不说马新贻,只说庞青云。此人绝对是个有心机、有抱负、有能力的人物,从其身上不难看出成功者的各方各面。他军纪严明,杀人不留情;善于钻营,为求上位而不择手段;更敢打敢拼,不惜下大赌注来押宝。最终从一个“山字营”的小人物一跃成为朝廷大员,但这就是他的末路了。朝中那些元老们不会让这么一个人活着。他活着,必定对别人是个大大的威胁。
荧幕上的庞青云是个理想主义者,他极尽全力要改变这个不公平的世界,就如他在处斩两个犯了军规的小兵时所说的那番慷慨既然的话:凭什么捕快无缘无故殴打穷人就是天公地道?如果我做主,就绝不会允许让这种事情在发生!
庞青云的宗旨是“我”,以我为中心,万物以我而改变,“我做主,我才是老大”!要想不受那些朝中奸佞的压制,就要做大做强自己,我当了老大,他们才不敢欺负我,才不敢不听我的话。想要天下人人吃饱穿暖?就必须让我做主!
因此,庞青云有野心,而且野心很大。他不惜牺牲兄弟,不惜违背诺言,不惜苏州杀降,不惜自甘堕落,不惜阿谀奉承。这些都是野心家和政治家的表现,而庞青云恰恰极具这种天赋,他是天生的野心家,天生的政治局,他具备一切成功者的气质,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将他的棋盘上的赵二虎、姜午阳以及“山字营”那八百弟兄玩的滴流乱转,每走一步棋,都能做到落点有声。
但他忘了,他也是颗棋子,是陈大人、姜大人、狄大人这些老奸巨猾的旗子,不论是山字营的庞青云,还是魁字营的何魁,都是三位大人的棋盘上的旗子,让你赢,你便赢;让你输,你便输;让你走一步,你就必须走一步。
庞青云有政治家、野心家的手腕,却没有政治家、野心家的眼光,他对眼前的一切深感不满,认为自己做老大就可以主宰一切。他忘了自己太过于“势单力薄”,那些兄弟已经被他“出卖”,已经为之“牺牲”,他还有什么?
他什么也没有,除了一股傲气和雄心。他精明且狠毒,却少了最应该有的后台,以及最不可少的背景,没有荣辱与共的利益集团扶持,结果就只有死路一条。他生于乱世,想要做曹操一样的乱世奸细,却低估了自己几斤几两。最终,他失去了一切,抛弃了手足情的同时,也抛弃了自己的未来。
《投名状》中朝廷为什么杀庞青云?
庞青云的山字营作为灭掉太平天国的主力,庞青云是第一功臣,他破坏了权臣攻城掠寨加官进爵筹码。在慈禧面前,他不要官不要钱,要民生,得民心,让皇权猜疑,让同僚湘军妒忌。灭掉太平天国后,湘军过于强大,裁军势在必行,马欣怡(庞青云)就是皇权裁军的一把刀,慈禧不会动他。湘军恨他,借着庞青云与二嫂通奸,挑拨兄弟关系,借刀杀人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