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崇祯年间兵多将广,却为何败给了几十万人口的满清小国?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说了很多遍,满清的军事实力是很强的,并不亚于当时大明。
以萨尔浒战役为例,这是大明和满清的战略大决战。
然而,明军一共只有8万人而已,另外还有壮声势的叶赫兵和朝鲜兵。
相反,满清八旗则有6万多人。
双方就兵力来说,仅仅相差2万左右。而明军是深入满清巢穴作战,八旗以逸待劳,兵力稍微有些差距没什么了不起。
再看关外规模最大的一次战略决战,也就是大明最后一次拼命,松锦之战。
松锦之战,明军只有不到20万,而满清已经有高达24万人。
满清兵力反而更多。
甚至,在李自成和满清的一片石大战中,也是一样。
李自成的大顺军有6万人,而抛去吴三桂5万军队不谈,满清就有高达8万人,等于李自成6万对13万,不败才有鬼。
满清虽然自称封建社会,但总体来说是一种有封建因素的奴隶制社会,同以前游牧民族没有什么不同。
满清的八旗是完全脱产的,全民皆兵,每个成年男人都是战士。国内经济基本全部靠捉住的汉族奴隶来维持。
这些奴隶没有人身自由,如果不好好工作连性命也难保,所以工作热情是普通人憋不了的。但满清的经济并不好,也就勉强维持军粮补给。
而八旗兵的武器装备、战马甚至衣服,都要靠自己准备。
当时八旗兵经济也很困难,连衣服都奇缺。一个八旗兵被明军打死,立即就会有人去剥衣服。在满清控制区,一套衣服很值钱。
因此,八旗兵需要不断南下抢劫,通过劫掠汉人以获得持续战争的资源。
在明末,八旗5次入关,肆虐在河北、山东等地,造成赤地千里。
第一次,1629年皇太极率军,绕道蒙古地区,攻破大安口,围攻北京城。正是因为这一战,导致袁崇焕被杀!期间八旗兵四处杀人放火,北京城外民宅基本都被烧毁,居民不是被残杀,就是被捉住成为奴隶。
第二次,1634年皇太极兵分四路,以大同、宣化一带为主攻方向,分别破关口而入,“不攻城池,只在各村堡劫掠”,到处都是死尸白骨。
第三次,1636年阿济格等率军入关!此役,清军共克12城,56战皆胜,获人畜17万9千8百,至于被屠杀者不计其数!
第四次,1638年多尔衮率军入关,将济南屠杀烧毁一空,获人畜46万2千3百,孙承宗就是这一次全家100多口被杀!
第五次,1642年阿巴泰率军入关,俘获人口36万9千人,驼、马、骡、牛、驴、羊共32万1千余头!
短短13年间,满清通过掠夺明朝以养肥自己,杀死的汉人平民无法统计。
为什么近代史研究者(非满族),多对满清持不屑态度,就是因为他们的当年所作所为显然是野蛮人,同罗马时代的蛮族人没有区别。
明朝崇祯年间兵多将广,却为何败给了几十万人口的满清小国?
明朝的灭亡原因有很多,也并不是因为其中一个问题就能让明朝灭亡,是各种因素日积月累积攒到了一个无力回天的程度。再说了当时直捣龙巢逼死崇祯帝的是李自成,而李自成所代表的是农民起义军,满清虽然那时候已经虎视眈眈,但其并不是压垮明朝的最后一根稻草。
你问题中提到了明朝的兵多将广,崇祯年间的大明王朝兵力不能说特别匮乏,但也说不上有多么强大。主要的问题还是在于上层决策及管理混乱,比如说咱们耳熟能详的明朝大将袁崇焕,就是因为崇祯帝的多疑而被诛杀。很多人对袁崇焕的死,归咎于是他自作孽不可活,这点说实话我个人不敢苟同,袁崇焕在杀毛文龙时手段上是有些直接,没有委婉的讲究用合适的方法来处理,但不能因此就将袁崇焕全盘否定。曾经我写过一段关于袁崇焕的小文,受到个别网友在评论区口诛笔伐,我只想说一个人不可能没有缺点,但袁崇焕绝对可以说是明末真正的英雄。崇祯帝拿袁崇焕力挽狂澜时的盛况,是实实在在存在的结果,为什么非要用吹毛求疵的眼光去看他呢?崇祯帝杀袁崇焕也是明朝灭亡的一个小因素,将领再多也扛不住帝的疑杀,袁崇焕如果没死,也许还会将满清的铁骑阻挡在关外。
再就是明朝的各种社会弊病,在崇祯帝执政期间得到了集中爆发,造成这种结果的主要原因和上几任皇帝不作为乱作为脱不了干系。混乱的朝堂内政及无休止的党争,这样连最基础的稳定都没有,还谈什么一致对外?明朝这种混乱的环境,一直延续到明朝结束,后来备用的南明王朝再次重组时都没有改善,所以明末混乱的朝局,也是明朝灭亡的根本原因。
后来随着局势的发展,崇祯帝的死预示着大明王朝一个阶段的结束,崇祯帝死后满清并没有占据绝对的优势。当时主要存在三股比较大的势力,一是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也就是后来的大顺政权;二是入关后的满清铁骑,我把吴三桂也归到满清势力之中了;三是明朝灭亡后延续的南明政权。其实以上这三股势力实力都不可小觑,只不过后来却是少数人统治了多数人的结局。李自成在取得了短暂的成果之后,一时间被胜利冲昏了头脑,其班底整体素质也相对低下,以至于目光短浅没有一个整体的发展规划,最后造成了大顺政权灭亡的结果。再说说南明这个奇葩的王朝,在大明王朝灭亡之后,南明并不是弱不禁风。南明所处优越的地理位置,手里还拿着前明留下的大军,但还是毁在前朝留下的党争遗病上,甚至当时南明很多大臣,都寄希望于满清能够帮他们灭掉李自成,这是多么可笑的想法。所以明朝的灭亡,不能只往兵多将广这方面想,双方军事实力上的对比只是其中一个诱因罢了。
明朝崇祯年间兵多将广,却为何败给了几十万人口的满清小国?
我是【今古言堂】,感谢题主的邀请,这个问题我来答。
谁说明朝崇祯年间兵多将广了?
由于明朝财政大量依靠农税,全年税收总额大约只有400万两,而为了防御满清建立的辽东防御体系,包括但不限于宁锦防线和关宁铁骑,一年的投入就有将近600万两。
同时,由于明朝末年卫所制度的崩溃,明朝能用之兵几乎都是采用募兵制招募的兵员向从浙江、广东和西南地区过来的兵员大多是需要付出高额的募饷的,就比如说决定明朝与满清战略实力对比的萨尔浒之战,明朝政府也是砸锅卖铁才召集了8万兵员而已。
如此糟糕的财政状况,使得明朝的财政濒于破产,根本就无法组织起足够的军队与满清战斗。毕竟对于农耕文明的明朝而言,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是个亘古不变的道理,一支万人的军队,往往都需要数倍的非战斗人员为其提供后勤服务,这样的支出就更加可观了。
而努尔哈赤在东北建立的满清的确是只有三十万左右的女真人,可是他们在辽东抓了近百万的汉人奴隶,使得女真人几乎不需要操心耕种、放牧这些事。
同时,女真人的游牧民族特性,决定了他们可以完全做到全族皆兵,这三十万女真人除去女人、小孩和老人,可战之兵也有10万之多。
萨尔浒之战,看似很多的明军正是在一个不熟悉的战场,依靠着还未完全火器化的步兵迎战冷兵器时代骑兵的巅峰代表满洲八旗,明军当时仅是在进行一场被认为平叛必胜之战,所以采取了轻敌的分兵合击战略,而满洲则是在为自己的生存而战集合了全族的所有兵力。双方的战略重视程度在开战之初便已经高下立判,当满洲破坏了明军的后勤补给并各个击破之后,明军的失败就已无法改变了。
本来在努尔哈赤统治时期,受到努尔哈赤对汉族采取的高压奴隶政策造成了大量汉人奴隶逃亡和起义,明朝如果抓住这个机会,采取毛文龙在辽东建立东江镇的内外呼应、左右夹攻的策略是有机会重新获得战争的主动权的。但可惜明朝内部混乱的政治格局,耽误了这最好的时机。
当努尔哈赤死后,上台的皇太极开始对汉族采取缓和利用政策,大量起用范文程、李永芳等汉族官员,同时由于明朝政府自身对辽东镇的不重视,最终使后金原本到处出现的汉族起义和袭扰活动开始渐渐平息,而此时,满清在内部环境趋于稳定的同时,还增加了所谓的汉族奴才“包衣”这种家奴编制,这在很大范围内极大的增强了满清八旗的军事实力。
待到松锦之战,皇太极统领的满洲军队已然变成了24万,而对面的明军确仅有不到20万,强弱之势已经完全逆转,这场关乎明朝关外所有权益的战争,不出意外的明朝最终还是败了。
但这还不是明朝最大的失败,最大的失败就在于明朝那群喜欢玩政治制衡的官员们,之前我的文章在介绍明朝九边重镇的时候,就说到了当年明成祖朱棣把蓟辽之间的兀良哈地区赏给了朵颜三卫,造成蓟辽防御体系出现了极大的缺口。
崇祯年间的官员们天真的采用制衡之术,使蓟镇外明朝的忠实盟友林丹汗与土默特部死掐,造成了蓟镇外围蒙古势力都到西面的土默特部打仗去了,整个蓟镇的外围就此洞开,这也使得一时无法突破宁锦防线进入中原的满清获得了进入中原劫掠的机会,不久之后,皇太极便带着满洲八旗开始从长城喜峰口杀进了中原。
自1629年开始到1642年,在这13年的时间里。每当明朝军队围剿各地的起义活动的时候,满清就会绕道长城缺口进入中原劫掠了大量人口和物资,最远的时候甚至到达了山东,每次他们都在明朝军队放弃围剿起义军准备拦截满清军队前满载而归。此时整个华北地区都被满清犁了一遍,也变相的为李自成攻陷北京城创造了可能。
获得了大量人口和物资的满清自然越发强大,而深受内忧外患困扰的明朝自然无法组织足够的军事力量来应对满清的袭扰。
可以这么说,明朝有人但内忧外患,没钱武装。满清人少,但靠抢掠可以得到武装。此消彼长之下,再配合历史的一系列巧合,最终造成了人口众多的明朝最终败给了仅有数十万人的满清。
我是【今古言堂】,喜欢我的回答,可以关注我!
明朝崇祯年间兵多将广,却为何败给了几十万人口的满清小国?
谢邀。
明朝走到崇祯帝的时候,已经是真正的王朝黄昏,但她的实力,仍然远远超过偏居辽东的清朝。
崇祯帝刚刚继位的时候,内部有以魏忠贤为首的宦官势力乱政,外有各路反明势力和清朝,可谓内忧外患。
崇祯帝快刀斩乱麻,解决了魏忠贤,但对他的仆从处理得不彻底,再加上自身刚愎自用,急于见成效,不仅出现了新的宦官势力,文臣武将的争斗更是日甚一日。
由于旷日持久的战争,朝廷对老百姓征收的赋税、徭役越来越重,导致反明势力此起彼伏,无法根本解决,清朝也是时不时地出战,两线作战引发更大危机。
崇祯帝和亲信大臣,都曾有过跟清朝、李自成等反明势力妥协,或者南迁再战,但事有不机,朝议汹汹之下都没能实施。
最终,在李自成兵临城下时,崇祯帝只能绝望自缢,这时清朝还远在辽东,没有什么动向。
后来吴三桂引清军入关,击败了李自成,清朝趁机入主中原,并在明朝降兵降将的帮助下,消灭各路反明势力和南明政权,稳固了江山。
由此,悦史君认为,灭亡明朝的关键一步,是李自成走的,清朝借力打力,成了最后的赢家,也是时人没法预料的事情。
明朝崇祯年间兵多将广,却为何败给了几十万人口的满清小国?
因为当时的明朝已经病入膏肓,除了要面对女真人以外,连年不断的天灾,屡剿不灭的“反贼”,腐败不堪的朝堂,已经让这个国家,摇摇欲坠。
所以女真不是一个人再战斗,与其说是明朝败给了外敌,还不如说是输给了自己!
第一个原因,满清战术先进。
满清的八旗军队,其作战能力和运动能力都要强过中原。所谓八旗不满万,满万不可敌!
虽然中原在人数方面占据着绝对的优势,当时的明朝人口过亿,而对方只不过几十万人。
一般人看来这么大的差距,明朝只要稍微拿出点样子就能女真给灭了。
但事实上,双方的实力差距并没有那么大,农耕文明无法像女真人那样做到全民皆兵。
纵观整个华夏历史,哪一次不是中原王朝的人口占优,但在真正的军力上,往往却出于劣势。
当年的匈奴、突厥、蒙古,那都是很好的例子。
所以这种人口论,是站不住脚的。
而且女真方面非常清楚自己在人数上的劣势,所以在正面战场上不会把战线拉的太长,在进攻端都是组织“尖兵”,注重于在某一点对敌人进行打击。
这种集中主要兵力,慢慢分割敌人的战术让明军的人数优势荡然无存,所以明在当时怎么打怎么败,养成“惯性”以后就被“扫落叶”一般的收拾了。
第二个原因,形势不占优。
满清在中原战场上越打越顺、越战越勇,几乎所有的地方势力都觉得中原这次无论怎样都不会打退敌人,所以这些人虽然名义上继续跟随明朝,但暗地里已经在为自己的前途打算了。等到了满清到达自己的地盘以后,这些人基本都选择了投降归附。
满清出兵之时可能就几十万人,但是在这样“滚雪球”的效应之下,他们的人数和实力会呈现出一个几个倍的增长。
到了明朝末年的松锦之战,满清已经占据了军力上的优势!
除去地方势力以外,明朝也已经失去了民心。在时代后期,中原大地上出现了灾荒、瘟疫、贪污等一系列重大事件,几乎把整个社会的运营彻底打乱。
在历朝历代之中,民众都是最不敢谋反的,他们出现了谋反现象,那么就证明国家已经破财到了极点,民众连基本的饭食都不能得到。
这样的朝廷得不到各方力量的支持,看似庞大,但只不过是“虚胖”罢了。
第三个原因,无人才可用。
大明一朝不缺乏有卓越才能的军事将领,但是这些人大多出现在开国年间和抗倭年间,等到了时代末期,这样的人就几乎没有出现了。
当时的朝堂权利几乎被阉党论断,这部分人本身就不是高级知识分子,加上不同于正常人的心理素质,国家在他们手中被“霍霍”的够呛,就算真正的出现了能挽救局势的人才,这帮太监们为了自己的利益考虑也不会让他人立功。
这样的情况就导致了人才的中空现象,一旦军队和经济方面缺少了干练人才,整个国家都会处在一种危机的境地。
虽然说后来的崇祯灭掉阉党,但是他本人对人才的任用和调配也不够合理,用人而不信人,还把当时唯一有点水平的袁崇焕给“刮了”,自此以后明朝在辽东就完全处于劣势。
再往后,明朝在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中灭亡,清朝乘虚而入,抢夺李自成的胜利果实,成功问鼎中原。
综上所述,满清能成功吃掉明朝是可以理解的,他们并不是因为侥幸因素,明朝内政腐败加上军事实力的衰落,这样的好机会满清怎么会放过。
明朝崇祯年间兵多将广,却为何败给了几十万人口的满清小国?
形成这种状况是多方面的。
首先,李成梁的“养寇自重”。李成梁是万历年间名将,在张居正的支持下,横扫北寇。但自张居正死,戚继光被人陷害后,李成梁为了自保,对女真围而不剿,支持建州女真,放任其坐大。而且与女真各部大做生意,生铁,粮食之类的战略资源不断送往女真各部,以至于后期明军与女真作战发现女真装备比明军官兵的都精良。待到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的时候,李成梁已经无力回天了,只有不断杀良冒功。女真的崛起,李成梁负首责。
其次,明朝政治混乱。明朝内部党争不断,以文统武乱象造成的后果严重很,再加上太监监军,军队缺乏统一管理,部队与统帅之间做不到有效沟通,“上下不相附,指令不如意”,最后的结果只能是失败。另外政治环境的恶劣,导致熊廷弼,袁崇焕,孙承宗,卢象升等名将下场悲惨,明末是将星云集的年代,倒也是名将最悲哀的年代。腐败的朝政使得工部军械所生产出的武器也偷工减料,还远不如满人武器精良,器不良,怎么能打得过满人?
最后,明朝的天灾加人祸。明末遇到的天灾是有史以来最多的,尤其自嘉靖二十九年以来的小冰河时期,这样的天灾导致一半以上的粮食减产,冻死,饿死不计其数,这样的情况下,爆发了李闯王起义,张献忠起义,席卷大明大半江山,直接动摇了明朝的统治基础,明朝这个时候本着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跟满人作战更是不用心,打不过满人也是很正常的。再加上明朝大批优秀奖领投靠满人,范承谟,洪承畴,尚可喜,耿精忠等人给满人带去先进的枪炮技术和大量的关防资料,使得满人更是如虎添翼。
与此同时,满人却是以满八旗为基础,逐步联合蒙古人创立蒙八旗,以投降汉人为基础创立了汉八旗,又以汉人炮营为基础创立了火炮部队,在与明朝军队的对战中,逐步取得了热兵器的优势。野战中更不用说,满万不可敌的满族人不是白说的,冷兵器热兵器都已经不如满人,明朝部队接连失败也是正常不过的事情了。
从根本上来说,明朝的败亡,不是满人太强大,而是明朝亡于汉族自身,灭明朝的是李自成,非满人。清代明,也是历史发展必然趋势,获得了地主阶层认可的满族人,天时地利人和皆备,打赢明朝军队,主政中原政权自然也是水到渠成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