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林党是什么样的团体,为什么说明朝的灭亡与东林党有很大关系?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这是一种谬论,东林党哪里有这种实力。

万历年间,由于对言论的严格控制,整个国家都显得死气沉沉,文人知识分子不敢随便说话以免惹火烧身。

以顾宪成为代表的东林派士大夫开始争取言论自由,提出一些与张居正相反的建议,这就是东林党的雏形。

这一时期内的东林党没什么成气候,后来随着顾宪成被罢官返乡之后,便开始以讲学为寄托形成朝廷之外的清议舆论影响朝政。

东林党主张廉正奉公,振兴吏治,开放言路,革除朝野积弊等等。特别是追求言论的自由,是东林党给那个黑暗的社会带来了一丝曙光。

在所有人看来,区区几个书呆子的言论算个屁啊。

没想到,他们却迅速得到很多人的支持,形成了一个政治力量。

实际上,明朝末期的派系还是很多的,比如“浙党”,“秦党”,“齐党”、“楚党”。

东林党只是其中一支,主要是江浙的士人为主。

从开始到最后,东林党根本没有掌握过国家的大权。

很多人认为东林党人有过权力,其实不过是一些沽名钓誉自称是东林党的官员而已。

这些人的行为和东林党并无关联。

就如同袁崇焕迫于阉党的权势,为魏忠贤修了生祠,但你能说袁崇焕是阉党吗?

其实,当时明末的权力基本都在皇帝手中,秉笔太监诸如魏忠贤之流其实是皇帝的代言人。

但皇帝未必愿意管理日常的朝政,因此内阁和首辅的文官集团,具有一定的权力。在明末,国家的问题很多,内阁被迫进行一定程度的改革。而自古以来,改革的实质就是让既得利益集团包括皇帝本人,让出部分利益。

就比如著名的矿税税制改革,其实这些税收对国家无益,多是满足皇帝自己的敛财欲望而已。

所以,内阁和太监集团的对立,其实就是内阁和皇帝的对抗。

然而,内阁的成员既然能够做到高级官僚,自然都是会做官的,未必敢于得罪太监更别说皇帝。

不过,有些人则不同,这主要就是东林党。

东林党其实不属于国家官僚集团的当权派,而多属于在野势力,位子不高,名声到比较大。

东林党对于国家很多情况并不是很了解,毕竟很多人只是低级文官,但他们要求国家进步的愿望还是很强的。

那么,东林党和他的支持者,虽没有太大的权力,却形成了很强的舆论力量,甚至得到了民心。

这就是皇帝和太监不能容忍的。

所以,魏忠贤几乎消灭了东林党,其实就是皇帝的意思,魏忠贤不过是执行者罢了。

诚然,东林党和其他党派以及阉党存在一些内部斗争,因为他毕竟是党派,不搞政治就不可能存在。

但是,明朝的灭亡与否,同东林党并没有什么联系。

因为,东林党的力量其实是非常有限的,如果不是这样就不会被魏忠贤几乎扫平。

明朝灭亡的原因有很多,东林党只是微不足道的一点。

另外,东林党对于明朝阴暗面的抨击,甚至对于皇帝本人的抨击,无论出于什么原因,也是有积极意义。

如果批评不自由,赞美也就没有意义!

不是说,将所有批评者消灭,明朝就能长治久安了。

实际上,崇祯时代后期,满朝文官已经不敢随便说话,只剩下崇祯自说自话了,最终完蛋。

在15年以前,史学界对于东林党大体是持肯定态度,认为他们是爱国的知识分子。

有意思的是,这几年却出现了大量污蔑东林党的言论。

至于为什么会这样,萨沙当然知道,但是我能说吗?

答案是:不能!

东林党是什么样的团体,为什么说明朝的灭亡与东林党有很大关系?

东林党是明末自万历年间起,特殊政治文化生态下,催生的一种政治怪胎。是以顾宪成为代表的一批政坛失意的活动家,打着在无锡东林书院讲学的名义,组成了这样一个在民间有强大话语权的政治团体。

一个政治团体必定有自己的利益诉求,东林党作为新兴商业和地主士大夫代表,他们为了达到自己的利益最大化,不惜损害国家和百姓的利益。从万历年间开始,新兴资本主义就已萌芽,商业空前繁荣。天启年间兴起的财政改革,出台了针对工商业的工商税和矿税,有效缓解当时明朝的财政的紧张。可是这样的政策损害了地主和商人的利益,当东林党上台过后将这一系列政策全部废除。本来在内忧外患情况下,财政税收就尤为重要,一下子少了工商业的税收,财政紧张可想而知。这样一来,东林党就只有将税收转嫁到普通百姓身上,百姓不堪重负只有选择了造反。资本主义萌芽蓬勃发展的大明朝,却长期无法通过工商业增加税收。这种人类古代史上难以想象的咄咄怪事,正是东林党所赐。

更有趣的是,当国家实在拿不出财政需要他们捐款时,他们标榜清廉,四处哭穷。而当李自成破城过后却能在他们家里搜出万贯家财,真的是莫大的讽刺。而一向信奉忠君爱国思想的东林党却在大明王朝灭亡之际,逃之夭夭或投降。

东林党是什么样的团体,为什么说明朝的灭亡与东林党有很大关系?

东林党人因东林书院而得名。万历三十二年,顾宪成等修复宋代讲学的东林书院,与高攀龙、钱一本等讲学其中。顾宪成、高攀龙等在书院讲学的八人,被称为“东林八君子”。

这是一群政治上不得志的人,聚集在一起。东林党人讲学之际,正值明末社会矛盾日趋激化之时。也可以说是内忧外患,东林人士借讽议朝政、评论官吏之名,行包庇地主,为富商巨贾争利之实。他们虽然提出了廉正奉公,振兴吏治,开放言路,革除朝野积弊等进步口号,然而实质上却沦为了大地主,大商人利益集团的代言人,对征款赈灾行为极力阻挠。他们代表的是士大夫的阶层,维护的是广大地主阶级的利益,更是对江南的大地主们呵护备至啊。打着尊贵的旗号,干着可耻的事情,实在是有辱斯文。满嘴的仁义道德,却干着暗黑的勾当,实在是可恨,可耻。

当时,以宦官魏忠贤为代表的宦官势力,把这些祸乱朝政的人,统称为“东林党”。对其打压。而宦官的权力来自于皇帝,皇帝是他们的后台,而帝王更是巴不得把那些只能大骂朝廷,而不能干事情的庸官全部赶出朝野。作为帝王所看到的是个平衡,政治权力的平衡,谁也不能做的太大,纵观明朝的历史,为了更好的维护帝国的统治,更是设置了锦衣卫,东厂,西厂,内厂等机构,都是为了保持一种政治的平衡。但是崇祯有点个人主义了。一股脑地把整个宦官团体给除掉了,却发现最后没有哪个团体能对抗东林党了,最后整个国家的命运就只能葬送在这些人手里。

这些东林党人代表的是士大夫的阶层和地主的利益。并不能深切的体会民间的疾苦,更不用让这些人去治理国家了,他们心中读的是圣贤书,说的是仁义道德,却从来不在乎民众的死活。他们在乎的只有自己,自己的利益是最大的利益,国家的利益在他们眼里分文不值。我们可以看看在清朝入关之后,那些东林党人的去向,一部分是随着明朝的剩余势力南撤继续抗击清军,这些人不得不点赞,至少还有读书人的气节。而更大一部分的人是投降了清朝,参加他们的科举,继续做着资深的利己主义者,其中,代表有以钱谦益(清礼部侍郎)、吴伟业(清国子监祭酒)、龚鼎孽(清礼部尚书)等等。

总体来看,东林党人,长于党争,短于治国,可以说是“内斗内行,外斗外行”。“党同伐异”站在维护国家的层面,对其他党派无情的打击,让世人觉得与东林党对抗的都是祸害国家的,成不知,最后祸乱国家的是东林党人自己。

明朝的灭亡,东林党人负有重大的责任。

人生漫漫,愿你归来仍是少年。我是曹城少年,祝你顺心,康健。

东林党是什么样的团体,为什么说明朝的灭亡与东林党有很大关系?

这个是要肯定的,明朝的灭亡东林党必须要背负一部分直接责任。那么东林党究竟是一个什么团体呢?让我们来看一下东林党的发家史。

东林党的背景及建立

东林党的建立应该追溯到张居正改革的万历年间,明穆宗驾崩后,年仅十岁的明神宗万历皇帝继位,而张居正担任内阁首辅,辅助年幼的万历皇帝治理朝政。

在此期间,张居正大刀阔斧的进行一番政治改革,而早期的万历皇帝因为支持张居正的举措,使得明朝出现了“万历中兴”。

不过随着张居正病逝,万历皇帝开始亲政,由于张居正独揽朝政足有10年之久,激发了万历皇帝的反感,张居正病逝不久便被万历皇帝问罪,抄家,剥夺封号。

那么这和东林党有什么关系呢?

张居正死后,万历皇帝身边没有督促他的人,于是渐渐沉湎于酒色,最后干脆二十年不理朝政,转而通过宦官来处理军政事务。

而东林党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建立的,它的创建者顾宪成因为在立储的问题上支持长子朱常洛而遭到万历皇帝罢黜。顾宪成回到无锡并修复一座名叫东林学院的小书院,这一举措得到了当地士绅的支持,可以看作是东林党形成的契机。

顾宪成及一群士大夫发起东林大会,制定了《东林会约》,规定每年举行一次大会,每月一次小会,东林党因此成型。

东林党的诉求是什么?

东林党实际上应该说它是一个正派的组织,鉴于万历皇帝怠慢朝政,这群聚集在一起的士大夫开始商议怎样拯救日益腐败的政治以及衰败的国力。

在这样一种诉求下,东林党吸引了一大批志在改变朝政以及被贬的官员,这其中既有学者,也有士绅,最初由于只是一群士大夫聚集在一起藉着讲学的同时顺便议论朝政,而随着其慢慢壮大就变成了一个政治团体。

他们有高度一致的政治诉求和精神理想,具体如下:

改变宦官专权乱政的局面,主张"政事归于六部,公论付之言官",使天下"欣欣望治"。反对皇帝派遣矿监、税使到各地进行疯狂掠夺、横征暴敛。主张既重视农业,也重视工商业,惠商恤民、减轻赋税、垦荒屯田、兴修水利。整顿科举舞弊行为,主张取士不分等级贵贱,按照个人才智,予以破格录用。加强在辽东的军事力量,积极防御满洲人的进攻。

从这些东林党人最初的出发点来看,它完全是一个正派的组织,他们提出的问题都是当时明廷出现的各种弊端和危机。

东林党为什么会导致明廷加速灭亡?

东林党成立后,明廷中也出现许多以籍贯为代表的“乡党”,如浙党、齐党、楚党、宣党以及宦官党派,明朝因此进入了党争时期。

最初的党争主要是以东林党和宦官之间的争斗为主,同时借机弹劾其它党派,而其它党派又附庸于宦官之下。

因此,明廷的朋党之争实际上就是东林党和宦官的政治斗争,其斗争的核心都是为各自的诉求牟取政治资本,到了后来开始围绕着建立储君的“国本之争”为核心进行,而这时候的党争已经不仅仅只是臣子之间,皇帝以及后宫也加入到党争之中。

因此形成了三股势力的相互角逐:

●东林党的政治诉求

●宦官集团以及其它附庸派系的政治角逐

●围绕着“国本之争”导致的万历皇帝和郑贵妃集团。

特别是围绕着立储的“国本之争”还发生了明末三大案——梃击案,红丸案,移宫案。

而且这三件案子都发生在皇宫内廷之中,但是三股势力都借着案子明争暗斗。彼此消耗。但不可否认的是东林党人一直占据着比较正派的位置,及至天启皇帝继位后,在东林党人的辅佐下,朝政一度出现好转。

但是后期又陷入和魏忠贤为首的阉党的斗争之中,并且大受打击,直到崇祯皇帝上台,魏忠贤垮台,东林党得势。

而正是这时候的东林党开始慢慢变味,它逐渐由寻求政治革新转变为士绅阶层在明廷的政治靠山,通过手中的权力帮助商人取消或降低了海外贸易税、矿税、盐税、茶叶税等这些赋税。

朝廷收不上来赋税,但商人又不愿意交税,最后这些沉重的赋税只好转嫁到下层平民身上,加上明朝末年气候异常,下层人民的生活日趋艰难,于是直接导致了各种起义兴起,进一步消耗了明廷的实力。

最终导致关外满人取而代之。

对于东林党我们应该肯定的它积极和正面的价值取向,这一群士大夫试图寻求政治革新,打击宦官专权的局面,但是当他们得势以后,便开始大力排除异己,成为士绅阶层的发言人,进一步恶化了明朝的局势。

这群人善于指出问题,但是并不善于解决问题,有时甚至还会让问题恶化,所以他们是“德胜于才”,有“忠国之德而无治国之才”,而且他们沉湎于政治斗争的行为也进一步恶化了明廷的政治,最终导致明廷无人可用,自取灭亡。

东林党是什么样的团体,为什么说明朝的灭亡与东林党有很大关系?

东林党是明朝末年以江南士大夫为主的官僚阶级政治集团。由明朝吏部郎中顾宪成创立,直到明朝灭亡,共经历近40年时间。

公元1604年(万历三十二年),顾宪成等人修复宋代杨时讲学的东林书院,与高攀龙、钱一本等讲学其中。

东林讲学之际,正值明末社会矛盾日趋激化之时。东林人士借讽议朝政、评论官吏之名,行包庇地主,为富商巨贾争利之实。他们虽然提出了廉正奉公,振兴吏治,开放言路,革除朝野积弊等进步口号,然而实质上却沦为了大地主,大商人利益集团的代言人,对征款赈灾行为极力阻挠。东林党人在当时遭到宦官魏忠贤及其依附势力的激烈反对。两者之间因政见分歧发展演变形成明末激烈的党争局面。反对派将东林书院讲学及与之有关系或支持同情讲学的朝野人士笼统称之为“东林党”。

东林党人代表了当时江浙商人和地主豪强的利益,反对朝廷向工商业者收税,并借着崇祯帝清除魏忠贤势力的时机,取消或降低了海外贸易税、矿税、盐税、茶叶税等税种的税负,使得明末的财政收入来源更加单一,朝廷的税收来源更加依赖于普通的农民,再加上当时各种天灾不断,造成了大量农民破产,形成大量流民,直接导致了明末的农民大起义。

东林党是什么样的团体,为什么说明朝的灭亡与东林党有很大关系?

看过电视剧的都会对明朝东林党有一些大致的了解,它的成型是由江南士大夫为主的高官组建而成,最初的领头人是明朝吏部侍郎顾宪成,东林党存在了40年,直到明朝灭亡。

东林党打的旗号是振兴吏治,广开言路,与魏忠贤等宦官站的是对立面,魏忠贤被扳倒之后,东林党失去制约,开始瞬间壮大, 他们对于富豪地主的利益进行保护,尤其是江南地带,实际就是地主的代言人。

为什么说明朝的灭亡和他们有很大的关系呢?就通俗的来讲,在崇祯当政阶段,数次国难当中,他们都未能做出正确的建议,甚至是在帮倒忙,从历史分析,崇祯皇帝是一个要面子的人,在与清军交战失败之时,崇祯几次想要求和,但是他不能直接说出来,东林党人就拒绝求和,一味求战,最终导致兵临城下。在此关键时刻,崇祯内心是想迁都江南一带,但是提及这个想法后,整个朝廷竟然哑口无言,这让好面子的崇祯只能作罢,而东林党人之所以不支持,就是害怕崇祯迁往江南后,会影响自己的江南大本营权力的控制。最终崇祯数次丧失良机,自杀殉国。

从崇祯的遗书中也能看出一二,然皆诸臣之误朕也,这一句话就概括所有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