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绍拥兵数十万,实力惊人,为何最后却落得个败逃的命运?
我们所知道的袁绍是《三国演义》里的袁绍,而不是正史里袁绍。袁绍自所以从一个最有机会统一天下的王者,而最终败北是多种原因造成的。我们现在就来简单说说。
司空袁逢有两个儿子,嫡之是袁术。庶子却是袁绍。但就个人能力而言,袁绍却远远胜于术。可以说。袁逢的“政治遗产”、基本上是袁绍继承了。袁绍为人还是不错的。史载:“绍为人政宽,百姓德之。河北士女莫不伤怨,市巷挥泪,如或丧亲。”就是袁绍死的时候,治下百姓都很伤心。这就说明一个问题,袁绍为人宽厚,但乱世之中,宽厚就是无能的表现。袁绍的河北也是他自己带着人打下来的,不是靠余荫得来的。袁绍靠着背景加实力(雄踞四州之地),打出了三国早期实力第一位,曹操的家底基本上都是人家袁绍的。实事求地说,曹操赢得官渡这战太偶然,袁绍最大的失败就在于死的太早诸子挣位,最终家败人亡。即便如此曹操花了七年时间,才平定北方。
曹操评价袁绍“色厉胆薄,好谋无断,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大体还是中肯的。郭嘉和许攸都是袁绍的人,但袁绍却不能容人,最后都投奔了曹操。郭嘉评价袁绍:事务繁杂,却缺少重点;喜欢谋略,但又优柔寡断(“多端寡要,好谋无决。”)。说白了,就是缺乏决断的能力,这是作为一个领导者的最大缺点。袁绍遇事抓不住重点。再就是袁绍地盘太大,麾下谋士,武将,派系林立。而袁绍又不大会用人,败北是迟早的事。荀彧、郭嘉离开也这这个有关,不干事,都爱琢磨人。袁绍优柔寡断、狐疑不决是他个人能力的 短板。袁绍没迎接汉献帝。说明其没有政治远见。
“色厉而胆薄,忌克而少威”是袁绍个人性格特点。官渡之战前不听田丰,之后杀田丰。就是袁绍性的最好体现。再就是经不起挫折一旦失败就一蹶不振了。对比刘备的愈挫愈勇,曹操也多次一败涂地,仍然可以东山再起。袁绍却没有这个本事,《三国演义》说袁绍:“羊质虎皮功不就,凤毛鸡胆事难成”(外表不错,内壤已经坏了)却是很传神。袁绍门第很高,但能力不行,高开低走,为人过于宽厚而又猜忌异常。这些都袁绍最终失败的原因。
我是清水空流。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
袁绍拥兵数十万,实力惊人,为何最后却落得个败逃的命运?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袁绍集团最大的问题,在于内部斗争太激烈。
作为一个优秀的团队领袖,必须做到合理平衡团队内部的关系。
所谓党外无党,帝王思想;党内无派,千奇百怪。
任何一个大型团队,内部必然有帮有派,各自有自己的利益,内斗是必然的。
团队领袖比如袁绍,应该让这些内部人士有轻微的斗争,但是在他可以控制的范围内。
因为内斗,他们不会联合起来掀翻袁绍,袁绍自己就安全了。
一旦内斗超过限制,袁绍就应该果断打击,打压实力较强的一派。
然而,袁绍却做得很不好。
袁绍内部主要分为两派,第一派主要是田丰、审配、沮授,第二排主要是许攸、逢纪、郭图、荀谌、辛评。
第一派主要是冀州的实力派,包括一些门阀家族。
大家都知道,冀州本来不是袁绍的地盘,只是他在冀州起兵而已。
田丰等人,是袁绍骑兵以后归附他的地方力量。
第二派主要是袁绍老家的南洋、颍川人。
这些人都是袁绍家三代旧部,也是袁绍起家的班子。
原则上说,第二派更为亲密,但袁绍壮大则主要依靠第一派,所以两派的实力都很强。
因袁绍好谋无断,缺少政治手腕,逐步两派开始架空袁绍,互相对立。
对立到最后,成为今天很多西方政客那种为了反对而反对。
所谓只要敌人拥护的我们就反对,凡是敌人反对的我们就拥护。
任何一个问题,两派都是有截然相反的意见。
比如是否迎接天资,田丰他们是坚决支持的。一则这本来就是对的,二则汉献帝来到袁绍地盘建都,可以壮大当地实力派的势力。
然而郭图之流明知道此举是对的,却不愿看到田丰他们冀州派坐大,坚决反对。
袁绍是个没有速断速决能力的人,因此陷入犹豫中。这一犹豫,天子就被曹操抢走了。
再说官渡之战,田丰他们认为袁绍的兵力虽多,但曹操的军队战斗力更强,如果擅自决战未必会占据上风。
田丰认为袁绍控制区人口很多,经济很好,远远超过曹操。
可以不断使用兵力向南骚扰曹操,消耗曹操实力,破坏曹操的经济。
等待曹操实力消耗一部分,袁绍可以稳操胜券,再进行主力决战。
就算打不赢,大家持久战比谁粮食多,袁绍也能打败曹操。
然而,郭图他们希望速战速决。因为当时袁绍军队主要将领都是郭图他们一派,一旦迅速战胜曹操就是他们的大功劳。
如果采用田丰说的持久消耗战,就必须依赖冀州等地的经济实力,功劳属于田丰他们。
结果,袁绍听信了郭图、许攸他们的建议,出兵大举南下,在官渡一败涂地,许攸叛变。
这关头,逢纪他们还不忘记中伤政敌,唆使袁绍杀了田丰。
更有甚者,直到袁绍翘了辫子后,两派分别拥护袁尚和和袁谭为主,激烈内讧。
当时袁绍旧部还有接近10万,另外还有4个州的底盘,面对曹操未必就会输。
结果,因为内部火拼,曹操不费吹灰之力就打垮袁尚袁谭,将袁绍一家灭族。
袁绍是个非常垃圾的团队领导人。
袁绍拥兵数十万,实力惊人,为何最后却落得个败逃的命运?
《孙子兵法》云,“古之所谓善战者,胜于易胜者也。故善战者之胜也,无智名,无勇功,故其战胜不忒。不忒者,其所措必胜,胜已败者也。”
袁绍不是无能之人,他能够统一北方,连公孙瓒都被他消灭了。在战争中也可以身先士卒,临危不惧,也是一个智勇兼备的君主。
可惜他遇上了曹操。在各方面他都逊曹操一筹。《三国演义》中郭嘉的十胜十败的评比虽然有些夸大,但也说明了一定的问题。
诸葛亮说,曹操非唯天时仰亦人谋也。在物质条件许可的条件下,曹操发挥了最大的聪明才智,最终打败了袁绍。
英雄对历史的影响就表现在这里。如果没有曹操,我看袁绍还是有可能统一天下的。
袁绍拥兵数十万,实力惊人,为何最后却落得个败逃的命运?
我是日航君,问您解答。
确实,在袁绍和曹操的争霸之中,袁绍的实力是远远胜过曹操的,不论从兵力、后勤、影响力等方面看,袁绍都是要强过曹操很多的。但是为什么最后袁绍确实惨败呢?其实这里面的问题,很早就有了预兆了。下面请听日航君为您分析。
一、袁绍曹操的实力对比既然要讨论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对曹操袁绍的实力进行一个比较。
先看两方的地盘对比。就地盘而言,当时袁绍的地盘囊括了幽州、冀州、青州、并州四州之地,这四州相对来说遭受的战火洗礼是比较少的,因此属于比较富裕的地盘,农业比较发达,可以为袁绍解决粮草的问题,而且幽州、并州还是良好的产马地,可以为袁绍提供一支强大的骑兵部队;再看曹操,当时曹操的地盘是徐州、兖州、司州、豫州一块,看上去虽然也是四州之地,但是这四州之地的精华程度却远远比不上袁绍,司隶一代因为李傕郭汜的洗劫与破坏已经不复当年的繁华(这也是曹操迁都许昌的原因之一),而徐州一代因为多次战争的破坏以及曹操对于徐州的大屠杀也丧失了诸多精华,因此曹操当时就地盘而言,确实精华程度不如袁绍。战争中除了奇谋之外,还需要拼的就是综合实力,就经济这一块看,曹操不如袁绍。
再看当时两方的形势。在战前,袁绍一扫河北诸侯,与北方乌桓交好,因此袁绍面临的外部压力几乎是没有的,需要的就是南下进攻曹操;反观曹操,确实处在一个四战之地,西有马腾的马家军虎视眈眈,南有孙策袭击许昌的传闻不断传来,另有刘表也在蠢蠢欲动,刘备虽然兵少,但也并非善茬,与曹操貌合神离。因此曹操当时可以说是处在一种外患之中,而袁绍相对而言就外患比较少一些。
再看当时两方的内部情况。一直以来有个有趣的现象就是,在面对的外部的巨大压力时,这个国家的内部人员就会紧密地团结合作。因此在面对袁绍的巨大压力时,曹操内部也出现了一种精诚合作的局面,夏侯家与曹家的将领都忠于曹操,郭嘉荀彧等人都是被曹操的人格与志向所降服,因此曹操内部的精英人才都是偏向于曹操的,虽然有部分人还是想要去投靠袁绍,但是大体上曹操内部凝聚力还是很强的;再看袁绍,袁绍没战之前,内部便形成了严重的派系斗争,内部便形成了袁尚与袁谭两个派系,在这两个派系背后,还隐藏着袁绍旧部与冀州本土人士的争斗,这种争斗极大地内耗了袁绍的力量,并且在日后会变现出来。
二、双方的应对措施这时候,面对着这种情况,双方的应对措施也可以看出两方的态度。
面对着外部的不利形势,曹操北取河内郡,将地盘扩展到了黄河北岸,取得了一块稳固的阵地;南边大破张绣与刘表的联军,使得刘表自守,不敢北向;又击破刘备,逼迫着刘备向北逃窜,降服袁绍;孙策则因为江东内部事务难以出兵。在曹操的规划下,他一步一步击破了外部的诸多隐患。
再看袁绍,在官渡之战前,袁绍的谋臣田丰曾建议袁绍去袭击曹操后方,直取许都,但是被袁绍以幼子得病的借口拒绝了,这使得田丰非常恼怒。咳咳,但是这个说法本人是有一些存疑的。因为袁绍作为一代枭雄,未必会如此昏庸。而且在官渡之战时,袁绍也曾派兵去袭击过许都,但是大败而归,这还是在曹操的主力都在官渡的情况下。因此这种做法是“梦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的想法。
另外,袁绍手下的谋臣还想过通过骚扰的方法使得曹操疲于奔命,最终击破曹操。我们都知道,这个骚扰的战术,一般都是兵力占弱势的一方才会去采用的。袁绍兵力占优的情况下,采用这种做法,未免有些大题小做。而且,很重要的一点是曹操的战争潜力,曹操的文臣武将的质量要胜过袁绍一筹,如果给了曹操时间积蓄实力,很可能几年之后,袁绍就正面刚不过曹操了。
因此对于袁绍来说,尽快击破尚未成大势的曹操便是最好的办法,因为此时的曹操兵力欠缺,内部不稳,是最好击破的时候。
三、双方君主的人格魅力这个打仗打得是什么?天时地利人和。而袁绍恰恰输在了人和之上。可以说,袁绍缺乏君王之术,没有驾驭手下的能力。从一开始他当盟主开始,我们就可以发现袁绍是一个赏罚不清,过度讲究人情,因私废公的人。再到后来鞠义被杀,吕布出逃等事件,我们也可以发现袁绍并非是一个能够控制手下的好君主。
另外,袁绍内部有着众多的谋臣的对立与内斗,作为一个合格的君主,应该去协调并且利用这种内斗,但是很明显,袁绍是在坐山观虎斗甚至有激化矛盾的嫌疑,如他关押田丰,剥夺沮授兵权等。另外,在袁绍的手下,直言不讳的大臣往往会遭受厄运,反而是善于溜须拍马的人容易受到重用,这也反映了袁绍作为君主的不足。
反观曹操,确实是一位雄才大略的君主,一方面体现在他敢于用人方面,如曹操委托降将臧霸驻守重要的关口等;另一方面体现在曹操的宽宏大量,这一点我们可以从曹操在官渡之战后焚烧信件一事看出。
因此就君主的气量和魅力来看,曹操确实是胜过袁绍的。
四、总结日航君仅仅从一些方面来看,就可以明显发现,曹操虽然人少粮少,但是占据人和。在曹军上下一心的情况下,内部分裂严重的袁绍军队是不可能取胜,这也为未来袁绍的全灭埋下了伏笔。
文:日航通鉴 图:来自网络与站内,侵删
袁绍拥兵数十万,实力惊人,为何最后却落得个败逃的命运?
袁绍最盛时,拥有四州之地,即冀州、青州、并州与幽州,在国内军阀中实力排名第一,超过曹操。然而,历史选择了曹操,曾经盛极一时的袁氏集团最终灰飞烟灭,这是为什么呢?袁绍究竟输在哪里呢?
第一,曹操挟天子而令诸侯,赢得政治上的主动权当袁绍崛起于冀州时,曹操还没有一块自己的根据地,那时在袁绍眼中,曹操实在算不上对手。后来曹操占据兖州,在实力上仍然与袁绍相去甚远,难以争锋。而真正让曹操迎来转折的,是“挟天子以令诸侯”。
董卓乱政后,汉献帝沦为傀儡,东汉朝廷权威尽失。此时的皇帝,几乎被所有军阀所唾弃,有名无实。然而,一些眼光卓越之人,看出汉献帝的利用价值。袁绍麾下著名谋士沮授就提议,要迎回天子,掌握政治上的主动权。可惜的是,袁绍对沮授的建议置之不理,错失良机。
反观曹操,则抓住机会,挟天子以令诸侯。把汉献帝握在手中,是曹操致胜的关键一步棋。从此,他打着朝廷的口号,以皇帝的名义征伐不臣,在政治上大义凛然。直到这时,袁绍才发现自己完全陷入政治上的被动。东汉末年虽然军阀混战,但名义上仍然是个统一的国家,而皇帝仍然是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曹操赌汉献帝这张王牌,赌对了。
第二,袁绍多次错失良机,让曹操得以坐大凭借袁绍的实力,仍然有可能扭转政治上的被动局面,可惜他一错再错。
在错失“挟天子以令诸侯”后,袁绍曾经想过对曹操施加压力,把汉献帝迁都到鄄城。鄄城地处兖州,也是曹操的地盘,但是距离袁绍的冀州很近。要是这个计划得逞,袁绍对朝廷的影响力将大大增加。然而,袁绍的阴谋被曹操识破,曹操一口拒绝迁都的建议。
既然迁都不行,谋士田丰便向袁绍提出,应该进攻许都,用武力手段把天子抢回来,夺回政治上的主动权。在田丰提出攻许都的建议时,曹操正在讨伐张绣,如果袁绍发动突袭,成功的可能性还是很大的。然而,这么好的机会,袁绍又错过了。
错过一次没关系,袁绍还是有机会的。在曹操大举讨伐吕布时,许都又一次露出空档。这是袁绍出兵占领许都的绝佳机会。然而,令人困惑的是,袁绍没有利用这次难得的机会去进攻曹操的大后方,而是挥师北上,攻打幽州的公孙瓒。公孙瓒是袁绍的宿敌,但此时他已经毫无雄心壮志,躲在易县以求自保而已,对袁绍可以说毫无威胁。袁绍置心腹之患曹操于不顾,而去攻打公孙瓒,在战略上是一大失误。
正因为袁绍多次错失良机,才使得曹操一步步地壮大。
第三,袁绍与曹操最大的差距:有谋臣而不能用袁绍出身名门,是个内心很骄傲的人,自以为老子天下第一,智慧无人可及。在袁绍麾下,有许多优秀的谋士与将领,完全可以成就一番伟大的事业。然而,他与曹操的差距就在于此,曹操用人极为高明,而袁绍极为愚蠢,他几乎拒绝地谋士们所提出的每一项对自己有利的建议。
我举几个例子:
在献帝东归时,沮授建议他“挟天子以令诸侯”,他置之不理。
在曹操讨伐张绣时,田丰建议他出兵许都,控制天子,他置之不理。
在曹操讨伐刘备时,田丰建议他与刘备联手,断曹军后路,他置之不理。
在曹操收降张绣、打败刘备后,田丰建议他以持久战拖垮对手,他置之不理。
大举南征后,沮授建议他先攻克官渡再全师渡河,他置之不理。
在官渡之时,沮授建议他派一支军队加强辎重车戒备,他置之不理。
双方陷于相持战后,许攸建议他派一支奇兵偷袭许都,他置之不理。
乌巢被袭后,张郃建议他派重兵驰援,他置之不理。
最后的结局,大家都知道了。在决定历史走向的官渡之战前后,田丰被囚,沮授被擒,许攸叛变,张郃投降。更愚蠢的是,袁绍在战后不仅死不认错,还把田丰给杀了,理由是怕田丰会嘲笑自己。
如此看来,袁绍走向失败,实是必然。
袁绍拥兵数十万,实力惊人,为何最后却落得个败逃的命运?
驻马店袁绍是汉末三国早期实力最强的那一批诸侯,他凭借深厚的家族资本,广泛的人脉网络,庞大的地盘很早就拥有了极高的威望。
而此时的刘备,曹操,孙策等人还处于奋斗和创业阶段,缺兵少粮是常有的事。如果按照实力决定论的观点,袁绍必然是统一天下的那个人。
然而令人意外的是,袁绍成了最早退出三国舞台的强者之一,败给了实力远不如他的曹操。
曹操也是贵族出身,他父亲是大宦官的养子,多年经营,也积累了一些家业。曹操少年时经常和袁绍一起玩乐,有朋友情谊。后来袁绍邀请董卓进长安,曹操坚决反对。袁绍容易被人蒙骗,而曹操则慧眼识人。自此之后,两人就分道扬镳。
早期的袁绍,肯定要比曹操混得好!不然当年的关东联军主帅也不会是袁绍,要知道曹操是第一个起兵讨伐董卓的,他是发起人。
袁绍的实力体现在多个方面,先说政治影响力,汝南袁氏是四世三公的顶级豪门。家里四代人里出了五个位列三公的大人物,三公位极人臣,荣耀可想而知。
虽然他袁绍是庶子出身,不想袁术乃是嫡出,但“四世三公”的烙印是去不掉的。
正是凭借家族影响力,袁绍有了第二个资本,丰富的人脉资源。
他了解各地的情况,同时也招揽了众多人才,审配,田丰,颜良,文丑,张郃都是当时杰出的文臣武将。
紧接着就是他地盘很大,袁绍击败公孙瓒后,拥有了四个州。当时天下总共是十三个州,袁绍独占四个,而且都是要人有人要粮有粮的丰盈之地,民风彪悍,声势滔天。
反观此时的曹操,虽然也拥有自己的根据地,占据了徐州,扬州和兖州。但这些州郡处于中原大地,常年战乱,民不聊生,百废待兴,远不如袁绍家底来的殷实。
也正是因为如此,袁绍认定,不能给曹操积累实力的时间,于是决定主动出击,击败崛起中的对手。这才有了后来的官渡之战!
在官渡大战中,袁绍本来掌握了必胜的先机。结果他在用人上连续失误,气走了许攸。许攸的人品并不好,但许攸很有用,袁绍没有看透这一点,意气用事。结果许攸跑到了曹操这里。
此时的曹操实行“唯才是举”的用人思想,暂时不管品德,只看能不能办事,先打赢官渡之战再说。结果许攸透露了袁军的存粮地点,官渡之战形势突变,袁绍很快走向了失败。
曹操后来还是杀了许攸,虽然有着许攸自己作死的原因,但也看得出来曹操的心狠手辣。
总而言之,曹操尽管实力上远不如袁绍,但有一个方面比袁绍强,这就是他的用人。虽然袁绍其实也是一位颇有谋略的人物,但他在用人上不够精明,有时候难辨忠奸。而曹操则极善用人,能够发掘每个人才的价值,取长补短,运用集体力量。
仅从这一点上,就注定曹操会击败袁绍,一统北方大地。因为军政领域的斗争,并不是两个主公之间的智慧和资本博弈,而是两个团队的对抗。更善于带队的曹操自然笑到了最后。
袁绍的团队显然不行,内斗得厉害本地的冀州派和袁绍老家的南阳派互相争斗,袁绍根本不能很好的驾驭!
当然,袁绍这个人的战略眼光也比曹操也差了些。
“色厉胆薄,好谋无断,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曹操
当年汉献帝出逃洛阳,是曹操追去护驾,这才有了“挟天子令诸侯”,或者说“奉天子令诸侯”更加准确。当初袁绍也有机会,但是他没去,若是去了,说不定历史会被改写!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