喷火器是怎样工作的?

喷火器应该叫火焰喷射器吧,没见过实物,只是在一些资料上偶尔看到过图片,怎么工作也没介绍。赶巧,昨天有一家珠宝店搞促销活动,找了几个演员演出,其中有一个表演变脸。一直对变脸的表演很感兴趣,就在旁边看了一会,在电视上也多次看过,不过,现场看就是不一样,确实很神奇的,一转身就是一个新的脸谱,观众的掌声喝彩声不断响起。

大约变了五六个脸谱,已经变回演员自己的形象,感觉表演该结束了。结果,又上来一个人,一手拿着一个小火把,一手拿着一个饮料瓶,瓶中不知装的什么。上来的人将手里的东西,交给表演变脸的演员。接着,演员拿着饮料瓶喝了一口,将火把放在嘴边,用力向上一吹,一团火焰向上喷射而出,又赢来一片惊呼声。并且,又接连喷了几次。所以,猜测塑料瓶中装的应是酒精、汽油之类的易燃液体。

由喷火表演联想到火焰喷射器,道理与喷火应该差不多。所以,火焰喷射器应该带有燃料,有点火装置,还得有喷气装置。由喷气装置将燃料喷出,在燃料向前流动的过程中,点火装置将燃料点燃,形成向前喷射的火焰,大概就是这样。

喷火器是怎样工作的?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二战前后的老式喷火器大体分为两类,也就是喷射的动力原理不同。

虽然原理不同,但我们从外表来看其实没有什么区别,都是喷出一条火龙。

美国传承二战时期的经验,主要采用压缩气体所谓压力源。

以M2A1-7式为例,喷火器除了油瓶以外,还会有一个小的瓶子,里面装着压缩气体。

压缩气体一般是空气或者氮气!

一旦喷射,压缩气体将油料喷射出去,同时进行点火,形成一条火龙。

这种方式的特点是比较可靠,可以适应任何天气,缺点是火焰喷施的距离比较近。

众所周知,喷火器主要攻击敌人坚固工事,里面肯定都有机枪之内。喷射应该越远越好,不然喷火兵就有很大的危险。

在二战的很多战役,美军喷火兵伤亡超过百分之五十。

另外一种,则是苏联的喷火器,主要采用火药作为压力源。

这种方式是没有压力瓶的,因为不需要压缩气体。

苏制喷火器ЛПO-50式为例,油瓶内设有火药筒和燃烧室等装置。

一旦启动,就通过火药燃烧时产生的大量气体,将油料喷射出去。

这种方式的优点是射程远,最大喷射距离可以达到70米。

当然,缺点也是非常明显的,就是可靠性比较差。

在中印战争中,我军曾经使用过苏制喷火器。

在高原高寒环境,苏制喷火器的可靠性很差,经常出现故障。有的时候是不能喷射,有的时候干脆不能点火。

只是,现在火焰喷射器已经是过去式了。

以往坚固工事难以用步兵武器摧毁,就是用喷火器。

因为喷火器喷射凝固汽油,对于人体杀伤性很大,而且还能够沿着完全的工事内部喷溅。

简而言之,普通的小型工事,喷火器可以一次性搞定,烧死里面所有的人。

今天步兵武器又有很大的发展,比如单兵温压弹的出现,已经不需要喷火器。

以我军PF97式93毫米单兵云爆火箭为例,直射距离达到200米,而且每个士兵都可以携带,威力很惊人,比喷火器强多了。

喷火器是怎样工作的?

要说步兵在战争中最害怕的武器,恐怕第一时间会让人想到地雷。

地雷叫人在战斗中担惊受怕,不知道哪个地方埋着什么型号的地雷,随时就会把你送上天,或者炸掉胳膊、炸掉腿。

但还有一更恐怖的武器,那就是喷火器。这种武器会让士兵深陷火海,无助地挣扎,直到全身被烤焦,窒息而死。



喷火器在战场上出现也算是历史悠久,关于人类最早在战争中使用喷火器最早记载,可以追溯到公元八世纪的古希腊。

现代的喷火器,是一个名叫费德勒的德国人在1900年发明的。他发明喷火器的初衷是哗众取宠,是作为演习器材使用,用来观赏的。但德国的一个将军目光敏锐,发现了它的军事价值。

由于刚发明的喷火器体积过大,携带不便,德国军方对费德勒的喷火器进行了多次改装。1912年,德国军队第一支使用喷火器的小分队诞生,它是由50名训练有素的德军消防队员组成。

1914年一战爆发,喷火器终于有了用武之地。那个时候的喷火器虽然杀伤力有限,但由于是新型武器,敌方士兵对此一无所知,所以初次使用效果还是非常惊人。当冲锋的德军手中突然出现无数条火龙的时候,敌方士兵惊慌失措,纷纷丢下阵地逃之夭夭。

首次使用喷火器尝到甜头,德军一发不可收,多次把它用到战场上。接连吃到苦头的英法等国不能总这样束手待毙,他们也开始加紧研制喷火器。

其实当初的喷火器的结构并不复杂,一般都是由喷火枪、油瓶、输油管、压缩装置和点火装置这几部分组成。有单兵使用的便携式喷火器,也有车载的机械形喷火器。

单兵使用的喷火器一般都是背在身上,里面装置的是无烟火药(因为有烟的会影响使用者的视线。)和经过压缩的可燃气体。考虑到士兵的承重能力,重量一般都在25公斤以下。喷火器的容量在15升左右,射程在50米左右,最大射程可以达到80米。持续喷发时间只有短短的几秒钟。

而机械形喷火器一般安装在装甲车或者坦克上,这样可以在杀伤敌人的时候能有效保护自己。车载式喷火器由于动力强劲,它的射程比便携式喷火器远的多,射程达到一百米以上,最高射程超过200米。由于车载喷火器携带的燃料充足,所以喷射时间也相对长不少。

除了上述两种喷火器,还有跟灭火器相似的手提式,触发后喷火的地雷式,还有重喷火器和堡垒式喷火器等多种型号的喷火器。

德国人在一战中使用的喷火器,里面装的是汽油之类的可燃液体,射程只有10米左右,且有点笨重。一战后,车载式喷火器问世,是意大利人发明的。并在1935年首次使用到战场。

1942年,人类发明了凝固汽油,喷火器的射程成倍增长。美国军队在二战中使用的就是这种用了凝固汽油的喷火器。

在太平洋战争的岛屿争夺战中,美军的新型喷火器带着美军士兵的满腔怒火射向隐蔽在洞穴、碉堡里负隅顽抗的日本兵。常常可以听到他们在火焰中的绝望吼叫,对那些冥顽不化的日本兵产生了上极大的心理震撼。

值得一提的是,到了上世纪50年代,喷火器研制发生了很大变化。不论是在喷火器的工艺和战斗性能,还是喷火器的动力都有了质的飞跃。

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美国人发明的M2A1-7式采用压缩气体作为压力源的喷火器;,这种喷火器是由一长一短两个油瓶、压缩气体瓶以及软管和喷枪组成,使用的是可燃压缩空气,把油料用压力送到枪口,经点火器点燃喷射出去。

苏联人研制的喷火器独树一帜,用的也是长短两个油瓶,油瓶一个装火药,一个装油料。火药燃烧产生的气体作为油料喷射的动力,把油瓶里的油料压出去,再由点火装置点燃喷射。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喷火器的研发也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美国人受到反坦克武器的启发,发明了多管、多发的火箭弹式的喷火器。比大量在越南战场上投入使用,效果惊人。

万变不离其宗,喷火器的动力和燃料以及压力源和载体无论怎样变,但它的原理没有变化。基本上都是燃料源发生巨变,产生的压力助推,之后通过管道剧烈运动到枪口,经点火装置点燃,随后喷射出去的过程。

喷火器是怎样工作的?

原创不易,请随手关注!

作者:毅品文团队刘伯瘟,无授权禁转!

具体工作机制,其实已经有很多人回答过了,在此不再赘述,在这里我想用一些真实的战例,让大家看看喷火兵到底在战斗中是如何使用喷火器的,另外喷火器在战斗中的威力到底有多大。

80年代中越战争时期,我军曾涌现出许许多多的英雄。老山前线著名的英雄喷火兵吴珍彪,就是其中的优秀代表。1985年9月23日清晨6点15分,我军收复436高地的拔点进攻战斗打响了。早已潜伏在越军前沿的我军喷火兵吴珍彪和副射手一跃而起,跟随主攻部队向越军高地主峰猛冲。越军炮弹不时在他们身边爆炸,吴珍彪身背22公斤的喷火枪,不断变换前进的姿势,很快接近了越军的前沿阵地。

突然,一发越军迫击炮弹呼啸着落到他身边,相距只有4米远。炮弹爆炸了,猛烈的气浪将吴珍彪冲得翻了四五个滚,身上被乱石划破了十几道口子,鲜血渗透了军装。他忍痛爬起来,提着喷火枪继续冲锋。刚刚冲上越军前沿表面阵地,越军的一个暗火力点突然开火。密集的子弹从一处天然洞穴里射出来,压得我军抬不起头,进攻受阻。

我军指挥员命令机枪掩护,突击组上去炸掉越军洞穴。但是机枪射手在冲击途中负伤,未能跟上。突击组得不到机枪火力掩护,刚冲出没两米就有战士中弹倒下,其他人全被越军机枪压制住。危急时刻,吴珍彪扑到距离洞口只有十几米的一处岩石后面,迅速整理好喷火枪,准备喷射。但越军也发现了他,子弹雨点般落到岩石四周。

吴珍彪利用越军换弹匣的瞬间,猛地跪起,将喷火枪架到岩石上,一道火龙直喷越军洞穴。洞里浓烟滚滚,传出惨叫声,两名身上着火的越军逃出洞来,被我军战士们乱枪击毙。火力点拔除了,我军迅速冲上了越军表面阵地。而吴珍彪却由于喷火射击姿势偏高,被喷火枪的后座力推出去3米多远,摔在一处石缝里,右臂又添了一道伤口。副射手给他草草包扎,给喷火枪添加了油,他们继续向主峰前进。

战斗越来越激烈,我军已经从正面接近了越军主峰。这时,主峰下越军的一处洞穴火力点里,几道火力正向担任侧翼进攻的我军侦察分队猛烈射击。越军居高临下,工事坚固,侦察分队进攻受挫。吴珍彪再次冲了上去,低姿势迅速向越军洞穴接近,副射手跟在后面。

他们来到距越军洞口10米远的一块断石后面,越军子弹从他们头上不断飞过。吴珍彪发现越军洞口已经用钢筋水泥加固过,而且位于自己上方,喷火枪只能仰角喷射,这样较难命中目标。最后,他毅然将喷火枪架在一处5米高的断崖上面,身体成反弓形操枪。副射手则用双手紧紧顶住他的后背。吴珍彪扣动扳机,火龙飞进越军洞口,燃起熊熊大火,这处火力点被成功烧掉了。

在准备占领主峰的制高点时,吴珍彪又用喷火枪摧毁了最后一处越军火力点。整个436高地全部被我军占领,守敌全部被歼灭。而夺取越军表面阵地之后,上级指挥所通知:除留一人担任洞外警戒,全体人员一律进洞隐蔽,注意防炮,准备应对越军的反冲击。吴珍彪主动要求留在洞外警戒。他严密监视越军动向,不断向上级报告情况。正当他从一个观察位置转移到另一个位置时,三发越军炮弹呼啸而来,在他周围猛烈爆炸,最近的离他只有1米远。吴珍彪当场壮烈牺牲。

战后,吴珍彪被上级追记一等功。让我们牢记英雄的名字,永远不要忘记。参考资料:血与火的记录 寄自老山前线的报告 威震南疆 老山前线通讯报告文学集

有什么意见,欢迎在下方留言讨论!(请支持毅品文团队的各种原创文章及实体书,独立专业有种有料)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