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四支海军只有两支参加甲午战争,还有两支海军为何没有去?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当时满清有4支海军:北洋、南洋、福建、广东。
其中福建水师在当年中法战争中,几乎全军覆没,连马尾造船厂都被炸毁了,可以忽略不计。
再说广东水师,是4支海军中实力最弱的。
然而,在甲午战争中,只有6000多吨排水量,12艘军舰的广东水师,将最新式的广甲、广乙、广丙3艘巡洋舰(3艘军舰总排水量就有3000多吨,占了舰队一半)全部派到北方,归属北洋水师指挥。
然而,这3艘火力尚可,但铁胁木壳导致防御力薄弱,根本不是火力极强的日本联合舰队对手。
同时排水量只有1000多吨,而联合舰队主力舰排水量都有4000吨,差距非常明显。
这3艘军舰,基本都是被日本鬼子秒杀的。
首先是广乙号在丰岛海战中,被日军吉野号、秋津洲号、浪速号围攻,一瞬间就被重创,官兵死伤过半,军舰踉跄逃到近海搁浅自毁。
然后是广甲号在黄海海战中,同济远号一起开溜,结果触礁自毁。
广丙号坚持到最后,但也没起到什么作用。辎重,它在刘公岛投降,被日军缴获。
剩下的南洋水师,则一艘军舰也没有派出。
这主要是南洋水师,同北洋水师都很大的矛盾。
在海军组建初期,位置同样非常重要,拱卫上海的南洋舰队处处被李鸿章排挤,经费被抢走,好的军舰也被截留,双方矛盾很多。
在南洋水师看来,多次使用阴招的李鸿章是死是活,同他们没有关系。
另外,就算南洋水师有心帮忙,也是无力的。
当时南洋水师的实力,无法和北洋水师相比。
表面上有10多艘军舰,然而其中4艘为蚊炮船。这种设计有重大问题的小型炮船,实战中基本无用,纯属摆设。
另外5艘主力巡洋舰,其中3艘"开济"、"镜清"和"寰泰"是福州船政局自造的,为铁胁木壳,也就是木壳船。
这种船在10多年前的中法海战,被法国军舰短时间内一扫而光。
现在海军火炮技术已经大大进步,火力比当年强了好几倍,这种木壳船根本就不能用。
如果和日本联合舰队正面对抗,面对对方单舰10多门中口径速射炮,它们恐怕能够坚持5到10分钟就是奇迹。
性能很接近的广甲、广乙、广丙,基本都是被秒杀的。
那么,唯一能够撑场面的,就是"南琛"、"南瑞"两艘从德国买来的巡洋舰。
但搞笑的是,这2艘军舰也很烂,是南洋水师私下购买的。它们是左宗棠通过中间商,从德国霍华德造船厂购买的,不是国家和国家购买的渠道。
因为购买不正式,所以中间商和霍华德船厂完了很多猫腻,比如将钢甲简化为一层厚铁皮,将发动机换成廉价型号等等。
其他问题不谈,这层铁皮其实同木船没有什么区别,不能起到防御作用。
如果他们强行参战,也是送人头被联合舰队秒杀的货。
所以,南洋水师第一不能来,第二不想来。
清朝四支海军只有两支参加甲午战争,还有两支海军为何没有去?
清末筹建海防,正式以朝廷名义编练的近代水师有两支,就是北洋水师和南洋水师,此外还有两支地方性质的近代水师,分别是福建船政水师和广东水师。甲午战争爆发以后,北洋水师自然是首当其冲,广东水师也派出“广甲”、“广乙”、“广丙”3艘巡洋舰北上协助北洋水师作战。考虑到广东水师剩下的都是小型炮舰、炮艇,可以算是倾巢出动了。而南洋水师和福建船政水师确实没有派船北上,不过他们也是各有原因。
福建船政水师利用福建船政局自身所造军舰没有调拨外省的剩余船只组建而成,因此虽然成军最早,但是大部分都是老式炮舰实力不强。在中法战争福建船政水师更是遭到重创,几近全军覆没。
此后福建船政水师一直没有重建,很长时期里只有几艘武装运输船。在甲午战争前不久,1893年1月原本广东订购的、和“广乙”同级的一艘鱼雷巡洋舰,因为广东水师经费不足没有提走,被福建船政水师留用,并命名为“福靖”号。这也是甲午战争期间福建船政水师唯一一艘算是有点战斗力的军舰,所以清廷也根本没考虑到抽调它北上,而是希望从南洋水师抽调船只。
广东水师的“广丙”舰,“福靖”号和它同型
然而南洋水师的情况也不容乐观。由于经费有限,南洋水师在沈葆桢、左宗棠时期购买了一批巡洋舰以后,一直只能勉力维持。加上中法战争中有所损失,到甲午战争时期,南洋只有“南琛”、“南瑞”、“开济”、“镜清”和“寰泰”5艘老式巡洋舰可以出海作战,其水平大致和广东水师的“广甲”相当。单纯从性能上来说,勉强可以在甲午战争中发挥一定的作用。
“开济”线图
但是由于经费限制,加上舰龄较长,南洋水师各舰保养水平较差,人员也缺乏训练,因此其实际战斗力堪忧。在接到朝廷调令时,署理两江总督的张之洞倒也很干脆,表明水兵不足,希望北洋水师派人前来协助开船北上。这说法虽然有几分意气用事,但是一定程度上也是实情。
不过黄海海战后北洋水师自己也损失了不小,从练勇营里抽调一批人员补充以后,富余的水兵也不多了,因此无法派出人员南下。此事最后不了了之,南洋水师在战时无一舰北上助战,直到战后才抽调了部分军舰和“福靖”号一起北上,加强渤海湾海防。
清朝四支海军只有两支参加甲午战争,还有两支海军为何没有去?
自鸦片战争爆发以来,西方的坚船利炮打破了统治者天朝上国的美梦,一系列不平等的条约也随之而来,不少有志之士提倡学习西方的技术,于是六十年代一场以“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展开了,其中海军建设就是其中之一。
中国的海域自古辽阔,有黄海、渤海、淮海、南海等四大海域。海军建设从外来讲是为了抵御列强从海上入侵内陆;从内来讲,是为了剿灭太平天国等内乱份子。无论哪方面讲海军建设都得早日提上章程,但是建设海军不可一蹴而就,需要历史资本的不断积累,才可能打造一支成熟的海上之师。
先来看一下最早建立的福建水师,它是以清旧式福建水师为基础发展起来的。拥有经过新式训练的海军军官,还配有新式舰船。到1875年福建水师已拥有10艘舰船,到1884年中法爆发了马尾之战,福建水师被打得接近全军覆没,主力战舰只剩下两艘。再加上1885年左宗棠去世之后,李鸿章更是公然肢解福建海军,从此福建海军名存实亡。所以甲午战争爆发的时候,就算福建海军有心帮忙,也是有心无力啊。
而南洋海军和北洋海军都是1875年创建,分别是由沈葆桢、李鸿章创建。但是据清政府“先于北洋创设水军一师”的政策,因此北洋海军得到清政府的大力支持,在海军创建前三年,北洋海军一共得到200万两经费,而南洋则为40万两。完全就是一个亲妈养的和一个后妈养的在作比较。
得到这么多钱财支持的北洋海军自然开始大力招兵买马,实力更是日益壮大。清政府本着谁强投资谁的方式,北洋海军自然也是被喂的饱饱的。到了甲午战争之前,北洋海军的舰船数达到22艘,鱼雷艇数位12艘,总吨位达41200吨。已具有相当实力在中国数一数二的海军势力。但是最后的结果证明不能把鸡蛋全放一个篮子里——容易碎。
南洋海军,早先受到北洋海军的排挤不说。他们所属的派系也不同,福建海军和南洋海军都和左宗棠有关系,而与左宗棠不对付的李鸿章则管理的是北洋海军。
从当年马尾海战中就可以看出,福建海军被打的快要全军覆没时,北洋海军也没说派兵增援。这不,当年的事情,现在又发生在北洋海军身上,只不过这次南洋海军十分大方(接到上面通知要求派军增援),一口答应了。
先看看南洋海军实力,虽然明面上海军实力不错,拥有十七艘军舰,但是其中四艘为蚊炮船,除了起到侦查作用外,实战几乎毫无用武之地。五艘军舰中其中三搜由福州船政局自造,但是由于贪污严重,分发的经费只够只能用铁肋木壳代替,也就是木壳船。这种船上战场也是送人头的结局。
当年马尾战争中中方的这种木壳船都抵不住别人一顿轰炸,更别说如今火力上升了好几个层次的日军舰队,能不能撑过一轮齐射都是个问题!
还剩下两艘从德国购买的"南琛"、"南瑞"两艘巡洋舰。但是这艘船佷多地方在购买的过程中已被替换,原本厚重的钢甲换成了厚铁皮,防御都成了问题。再加上南洋水师缺乏将才,舰队如果要参战还得北洋海军自己来带。经过高层不断的讨论也不了了之,最终南洋海军一艘战舰也没有派出。
而唯一支援了甲午战争的广东海军,起源于广东水师。到1885年时,广东海军一共拥有军舰12艘,其实力在四大海军中更是垫底的存在。在甲午战争中,广东海军吨位才达到6000多吨,而为了支援北洋海军,广东海军一下派遣了广甲、广乙、广丙3艘巡洋舰过来,这三艘吨位占总吨位的一半左右。虽然他们火力不错,可是面对日军4000多吨的军舰还是不够看。三艘之中两艘沉没,最后一艘被日军缴获。
之所以另外两支海军不能赶来支援,除了他们自身的问题之外,北洋海军也得自省。况且就算四支海军全都凑齐了,除了多送几个人头之外根本起不了丝毫用处。在大势所趋的前提下,没有任何外力可以阻拦。
清朝四支海军只有两支参加甲午战争,还有两支海军为何没有去?
清末有四支海军,分别是“北洋,南洋,福建,广东”。四支海军是互不同属的。当时北洋海军归属于李鸿章,其实力也是四大海军中最强的;南洋海军归属于地方实力派中,实力排第二;福建海军归属于闽浙总督;广东海军则是归属于两广总督。
其中,福建海军在中法战斗中,早早的就被打没了,几乎全军覆没。因此,也就不可能参加甲午战争了。
广东海军,19世纪60年代始建,是四大海军中实力最弱的。据记载,当时,广东海军有12艘军舰,总排水量只有6000多吨,平均下来,一艘军舰只有500吨位。
而甲午战争中,日本军舰吨位是4000多吨,比较下来发现,广东海军根本不够看。
南洋海军,19世纪70年代始建,当时,南洋海军一共有17艘军舰。主要分布于江苏沿海和长江下游巡防。
17艘军舰,看起来很多,但是实际有战斗力的却没有。17艘军舰中,有4艘蚊炮船,这种船是一种小型侦查船,实际没有战斗力。
5艘主力军舰,其中2艘是德国进口的,3艘是自造的。德国进口的那2艘,战斗力和规模都不差。但是关键是没有将才。当时南洋海军都是一群庸才,根本没人真正将领,因此,"南琛"、"南瑞"两艘从德国买来的巡洋舰,虽然装备好,但是却发挥不出作用。
"开济"、"镜清"和"寰泰"这3艘是福州船政局自造的。清末,官员贪污,经常挪用公款。本来,"开济"、"镜清"和"寰泰"这3艘船应该是铁外壳,奈何,军费挪用,没钱,只能用铁胁木壳代替,也就是木壳船。
这种船和日本军舰对上,那就是送人头,有去无回。
总体而言,四大海军之所以只有两个参加了甲午战争,是因为,只有这两个有能力和日本军舰一战,其它两大海军根本没实力,就算强行去了,那也是送人头罢了。
清朝四支海军只有两支参加甲午战争,还有两支海军为何没有去?
清朝这四支海军分别是北洋、南洋、福建以及广东水师。而参加战争的分别是广东水师和北洋水师。南洋和福建水师并没有参战!
北洋水师咱比较熟悉,李鸿章李中堂呕心沥血之作,当年的亚洲第一舰队!即使是拿到当时世界上,也是极强的存在。单论吨位和舰艇数量,在甲午战争之前,北洋水师是完全压制日本的。
特别是定远(旗舰)和镇远这两艘铁甲巨舰,一水儿的德国货,超过7000吨的排水量以及四门305mm克虏伯主炮,在19世纪80年代的亚洲,绝对是无敌的存在。
然而甲午一战,北洋水师历经黄海、威海卫两败,全军覆没。
与之一同覆灭的还有半个广东水师。
广东水师是四大水师中成立最早,但也是实力最弱的一支。相比于其他三支一开始就参照西方近代海军建设的“新军”,广东水师只是在原广东绿营水师编制的基础上进行的改编。也就是就买了一些新式军舰。
截止甲午战争之前,广东水师只有近代化军舰37艘,这里面超过千吨的也就三艘,分别是广甲、广乙、广丙木制巡洋舰,其余都是些小船。算下来广东水师的总吨位仅仅万吨左右。
不夸张的将,整个广东水师,抵不上一艘定远舰!
甲午海战中,广东水师中的广甲、广乙、广丙三艘主力战舰,也参战了。结果也是全军覆没。至此,广东水师再也没有超过千吨的近代化军舰了,名存实亡!
那么既然广东水师都参战了,那么南洋和福建这两支水师在干嘛呢?
首先是派系问题,南洋和北洋两派是死对头,当年海军初建,后娘养的南洋水师受尽了委屈,经费被克扣,军舰被截留,他们肯定不愿意帮李鸿章出头。而福建水师作为左宗棠的曾经嫡系,自然也不是太喜欢李鸿章。
当时李鸿章曾多次奏请要求张之洞和他的南洋水师出兵北上,可张之洞就是不出兵。这把李鸿章气得够呛。不过想来也是,张之洞可是敢和八国联军签订“东南互保”协议得狠人啊,慈禧他都敢不救,别说你李鸿章。
当然也不能全说张之洞故意不救,在国难面前,大家应该摒除间隙,同仇敌忾。但是他确实是有心无力!
南洋水师虽然是清朝仅次于北洋的第二大舰队,但其实力差了太远。前面提到了他们得到朝廷的支持远不如北洋,其舰队规模要小很多。再者后来在中法战争期间,南洋舰队与法国人死战,损失惨重,一直处在修养之中。
至于福建水师,面对的是和南洋水师一样得境地,甚至于更惨。中法战争中几乎全军覆没。马尾一战后,能打的仅剩福靖号一艘,还不如广东水师
支援北洋,实在是有心无力!
当然,最重要的一点是,谁也没想到北洋舰队会输,或者说会输得这么惨,所以开始就没做支援得准备。而后来清朝态度不坚定,不想死战,一会儿打一会儿不打,结果北洋舰队在威海卫被人家关着门打。坚守一月有余,也未见有援兵,最终全军覆没。
清朝四支海军只有两支参加甲午战争,还有两支海军为何没有去?
首先,可以说中国近代海军的创办与建设之路是非常坎坷与曲折的,自鸦片战争中国被打开国门之后,晚清政府为了维护巩固自己的统治,开始了自救的洋务运动。除了引进西方先进科学生产技术之外,还走上了艰难的近代化海军建设之路。在惊了了亨利·华尔购舰与阿斯本舰队两次向国外购舰惨遭失败之后,也使清政府的当局者认识到了“师夷智以造炮制船,为永远之利”,并不能完全依赖外国人购买舰艇以组建自己的海军舰队,应建厂造舰。
自此,晚清末期的中国海军建设也走上了从买舰——造舰——买舰的道路。
清末的四支海军晚清末期创办了北洋、南洋、福建、广东四支水师,先来说一下参加了中日甲午战争的两支水师概况。从广东水师开始说起,广东由于是两次鸦片战争的首发地,其地方的主政大臣很早便开始仿造西洋坚船利炮和购买外国军舰来扩充自己的水师部队。广东水师有外洋、内河两支,额定编制22700余名,大小旧式炮船180余艘。洋务运动之后开始迈进建设近代化的海军道路,最初广东水师向英、发购置了七艘兵船。1874年,创办广州机器局后又实现了自行建造兵船。1875年,刘坤一出任两广总督之后自筹资金以购舰、造舰扩充水师,而后接任的张树声、曾国藩受到了经费的困扰,以至于广东水师的发展速度较为缓慢。到了1884年,也就是中日甲午战争开战前十年的时候,张之洞接任了两广总督,开始着手建设发展广东水师,除了11艘“雷”字号鱼雷艇之外,还拥有中小兵船25艘,在当时的四大水师之中,广东水师实力排名最弱。在1884年——1889年的6年间,广东水师共新增舰艇12艘,排水量总计6300吨。其中,由福建马尾造船厂建造的三艘巡洋舰:“广甲、广乙、广丙”也在后来的南北洋大会操之中北上在中日甲午战争中归北洋水师指挥,其中“广甲、广乙”在黄海海战、丰岛海战中被击毁自爆沉没,“广丙”在威海卫保卫战中幸存被编入日本海军。
再就是作为晚清四支水师中实力最强的北洋水师,在第一次海防大筹议之后,北洋水师的发展进入了黄金时期。先是从英国引进了最早期的四艘蚊子船,而后有不断从国外引进新式蚊子船、撞击巡洋舰、穹甲巡洋舰、铁甲舰、装甲巡洋舰、鱼雷艇,到了1888年,北洋水师正式成军时,拥有两艘铁甲舰(“定远”、“镇远”)、七艘巡洋舰(“济远”、“经远”、“靖远”、“来远”、“致远”、“超勇”、“扬威”)、6艘炮舰(“镇边”、“镇中”、“镇北”、“镇南”、“镇西”、“镇东”)、3艘训练舰以及其他若干辅助舰船,后又从福建船政调入“福龙”号鱼雷艇、“平远”号岸防铁甲舰。从其舰船数量和性能上位居中国海军之首,当时的实力在亚洲各国其他海军中也是排在首屈一指的位置,但由于得不到持续性的发展,最终北洋水师在中日甲午战争中全军覆没。
接下来就是福建水师,其也是中国第一支近代化海军舰队。在1884年中法战争之前,福建水师的实力可以说是位居中国海军之首,同时也是当时装备国产化程度最高的一支近代化舰队。1874年福建水师共计有18艘军舰(其中三艘购自国外),在日本侵台事件发生后,福建水师的舰船也全部用于加强台海防务。在1884年中法战争中,福建水师遭受重创,几乎全军覆没。其中以旗舰“扬武”在内的九艘战舰被击毁击沉,另有“伏波”、“艺新”两舰自沉,19艘运输船全部被击沉。此战之后,福建水师再也未能恢复往日的规模,所以在甲午战争中北上支援北洋水师也是根本不可能会发生的事情。
紧接着就是实力略为次于北洋水师的南洋水师,其前身是江苏地区原有的两支旧式水师,一支是顺治初年建设的江南水师,另一支是同治年间由湘军水师改编而来的长江水师。到了1884年中法战争之前,南洋水师经过十几年的建设与发展,共有巡洋舰、炮舰等十七艘总吨位约为两万吨,其中最先进的是两艘从德国订购的“南瑞”、“南琛”号巡洋舰。在中法战争之中,南洋水师突遇法舰,两艘军舰被迫自沉,而后又因意外沉没一舰。
为何甲午战争中,另外两支舰队不北上支援?关于这个问题,最重要的一点那么必然是跟清政府执行的划疆而守、分洋建军的制度有关系。至甲午战争之前,在分防划域建设海军的过程中,北洋、南洋、福建、广东四支舰队,也分别由直隶总督、两江总督、闽浙总督与两广总督分别统管,也就是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各自为政的局面。况且,中日甲午海战主要爆发在北洋地区的海域,那么势必应该由北洋水师直接进行防御任务,而其他海军舰队只需守好自己的防区就足以了。
鉴于分洋建军、划疆而守,四支舰队难以统一指挥调度的情况,清政府也在1885年10月份建立了海军衙门,但实质上并没有真正成为海军的领导指挥中枢,由于清廷不能对各支舰队实行统一调度,也就无法发挥其整体的实力水平,以至于当时有人形容北洋水师是以一己之力搏日本一国。
再从军力方面来看,广东水师能调拨给北洋水师的军舰都已经北上参战了,四支水师中就余下了福建水师与南洋水师。其中,福建水师中法马江之战中元气大伤,几乎全军覆没,压根就没有能力北上支援北洋水师。而作为实力较强的南洋水师,虽在中法战争中有小小的损失,但还拥有大型巡洋舰10余艘,不过由于是分洋建军,南洋水师并不能归清廷统一指挥调动,再加上派系之见,南洋水师始终没有北上支援李鸿章所创办的北洋水师。到了甲午战争时期,北洋水师在海战中惨败的局面一发不可收拾之时,光绪帝曾亲自颁布数道严旨翠吊南洋军舰,但都被两江总督一一托词所抗拒不遵。
就我个人而言,倘若南洋水师北上支援北洋水师的话,作用也不大,也不能改变甲午战争清政府即将惨败的局面。自日本对中国不宣而战的丰岛海战之后,为了能夺取中国黄海的制海权,彻底击败北洋水师。日本联合舰队也根据各舰的性能重新调整了战斗序列,由“松岛”、“千代田”、“严岛”、“桥立”、“扶桑”、“比叡”组成联合舰队本队;由航速较快的“吉野”、“浪速”、“秋津洲”、“高千穂”组成第一游击队;由“武藏”、“金刚”、“高雄”、“大和”、“葛城”、“天龙组成第二游击队;由“赤城”、“大岛”、“爱宕”、“筑紫”、“摩耶”、“鸟海”以及六艘鱼雷艇和其他若干附属舰船组成第三游击队。
甲午海战中,比南洋水师军舰更加先进的北洋水师,在黄海海战中面对日军新式军舰以及速射炮的强大杀伤力,致使整个北洋舰队被击沉或是自毁沉没了五艘军舰,而日本仅仅以五艘军舰遭遇不同程度的重创就获得了整个黄海海战的胜利,从而夺得了黄海的制海权。
再看南洋水师的那些老旧军舰,暂且不论能不能北上支援,就算北上支援了,能抵抵挡住日本联合舰队速射炮的攻击吗?
能力有限,多有疏漏,烦请纠正,
文|宇泽历史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