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戚干政的现象,为何没有发生在明朝身上?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萨沙卖弄一下学问。

中国古代王朝有五大可能存在的实权派:外戚、宦官、皇族、权臣、皇帝个人。

这5个实权派,必须在王朝中做到均衡,不然后果不堪设想。

皇帝个人权力过大,容易形成荒唐的独裁,一意孤行将国家搞乱,比如隋炀帝、秦始皇。

外戚权力过大,其实就是题目里面说到的太后权力过大。这种通常是皇帝岁数太小,皇后需要摄政。而皇后当然信任自家人,所以外戚就会得势,代表时代就是汉代。然而,外戚集团未必有什么能力,只是皇后的娘家人比较可靠而已。外戚掌权,很容易造成国家的混乱。

皇族权力过大,代价就是拥兵自重的皇族王爷们可能会发动内战。比如著名的八王之战,朱棣干掉建文帝等等。这种内战很容易造成国家衰败,因为老百姓会无所适从,不知道究竟该支持谁,毕竟都是皇族。

权臣权力过大,很简单,就是篡权夺位,改朝换代了。历史上权臣篡位的极多,尤其五胡乱华时期,北方没有几个皇帝是善终的,都是被权臣篡位谋害。

宦官权力过大,宦官的权力来自于皇帝,其实就是皇帝放权给宦官。宦官权力过大的威胁,相对最少。宦官没有后代,篡位的可能性也微乎其微,最多为了敛财。但敛财没必要争夺国家大权,还有很多方式。所以,历史上宦官专权多不足为患,崇祯也能轻松杀掉魏忠贤。

明代之所以内部比较稳定,在于较好的做到了这5点。

就是题目中说到的外戚问题,朱元璋时代就解决了。

朱元璋时代就规定,皇后、妃子不得从大臣、豪族中选取,只能选择普通人家的女孩。

明朝第四位皇帝明仁宗的皇后张皇后,他的父亲是下层官吏指挥使;明朝第五位皇帝明宣宗的原配皇后胡皇后,她的父亲是锦衣卫小官百户;明朝第九位皇帝明孝宗的张皇后,他的父亲是国子监生,根本不入流;明朝第十五位皇帝明熹宗的张皇后,大美女一个,父亲则是芝麻绿豆大的官。张皇后上位以后,他才被提拔成为中军都督府同知,小官而已。

这样一来,就算皇后、太后可能有较高的地位,但外戚都是些贩夫走卒,当然不可能帮助她了,外戚也就不成实力。皇后、太后权力再大,也是孤掌难鸣,无可奈何了。

同时,朱元璋的一整套政治制度严谨后宫干政,即便外戚有一定实力也无可奈何。

另外,明代初期就消除了皇族王爷的实权。朱棣自己篡位上台后,将自己兄弟流放的流放,杀的杀,从此以后王爷不能干涉地方行政,也没有丝毫兵权,只是好吃好喝被养着而已,猪一样的生活。

另外,明代吸取前朝的教训,将国家权力分散,大体是:皇帝、秉笔太监、首辅、六部等。

首辅类似于丞相,可以处理国家的中小事务,大事则需要经过秉笔太监,得到皇上的批准。

但首辅具有票拟(献策权)的权力,也就是在奏折上写上自己的处理建议。很多时候,皇上直接按照首辅意见处理,没有自己的看法。

自然,首辅不是一个人处理这些,还有其他内阁成员帮助。明代内阁大臣都是国家的精英人物,这就形成了精英治国的一个方法。

一般来说,明朝内阁处理的政务还是比较靠谱的,至少比依赖一个个不出紫禁城的皇帝要好多了。

皇帝是最高决策者,首辅名义上没有决定权,所有国家大事都必须皇帝决定。皇帝也有任命首辅和其他大臣的权力。所以,国家大权其实操纵在皇帝手上,但绝非向清代一样大小事情都要皇帝亲自决定。皇帝如果懒政,就根本不需要太关心国家政治,只是处理必要的大事,甚至可以直接照着首辅的票拟原样执行。

这样一来,国家就避免了一个无能皇帝坑害全国的情况。

司礼监秉笔太监 是皇帝和首辅内阁之间的缓冲,它的作用是避免皇帝和内阁直接发生冲突。秉笔太监得到皇帝的授权,会处理大部分内阁的奏折,当然也会得到一些权力。然而,这种处理制度,首辅必然会同皇帝出现分歧。这种情况是比较危险的,可能会造成国家权力中枢的严重内讧。

利用秉笔太监,其实就是作为替罪羊。必要时候,皇帝可以牺牲太监,以笼络首辅;当然,皇帝可以利用太监打击内阁,自己躲在幕后,如果失败就除掉太监罢了。

至于六部,是具体的执行机关。决策机关和执行机关权力分开,以避免权臣独揽国家大权。

明朝这一套制度,在今天看来是非常先进的,甚至酷似某些制度(我敢说吗?当然不敢)。

这也是明代200多年,国内没有大乱的原因。

外戚干政的现象,为何没有发生在明朝身上?

因为明朝是一个皇权高度集中的朝代!没有任何实力可以与皇权相抗衡。这是明朝没有外戚干政的根本原因。

第一,高度集中的皇权。

我们上学的时候都学过,明朝和清朝是中国封建皇权的巅峰。就是因为,封建皇权至此,才真正实现了天下一人!皇权至高无上!

在明清之前,封建皇朝内部,一直有一些与皇权相抗衡的势力。一个是相权。一个是门阀士族。一个是外戚。一个是宦官。一个是武将军阀。一个藩王。这些势力都威胁着皇权。

但是到了明朝,经过朱元璋和朱棣两代君王的制度建设,明朝消除了皇权的所有威胁。朱元璋取消了丞相,建立内阁制。

彻底消除了相权对皇权的威胁。从此以后,所有文臣和文臣集团都只能匍匐在皇权的脚下!曾经骄傲的士大夫,变成了被皇帝赏赐饭吃的奴才。明朝的大臣,经常被皇帝命人公开打屁股。简直是斯文扫地!

近年来,历史界有很多蠢才。鼓吹什么明朝君主立宪制度,鼓吹文官集团对皇权的制约。纯属扯淡!明朝的文官只不过是皇权的奴仆,皇帝说杀就杀,说辱就辱。他们能制约个鸡毛皇权。

朱棣的削藩,消除了藩王对皇权的威胁。

明朝重文轻武的制度,消除了武将对皇权的威胁。

科举制度,从根本上削弱了门阀士族。

最后,对于外戚和宦官的威胁,明朝有严酷的厂卫制度来制约。

严酷的厂卫制度。

朱元璋建立了锦衣卫,朱棣建立了东厂,明宪宗建立了西厂。这三个特,务机构,负责侦察、逮捕和审讯等事,直接向皇帝报告,彼此又相互制衡。其机构遍布全国,实际上罗织了一张覆盖全国的特,务网络。通过厂卫制度,皇帝实现高度集,权。可以说,明朝的一切都在皇帝的掌握之中。包括疯狂一时的宦官。

明朝有两个大宦官,刘瑾和魏忠贤,这两个货都曾经权倾朝野。但是实际上,他们只是皇帝的代言人,他们的权力都是皇帝暂时借给他们的。皇帝要保持光明正大的形象,但是维持统治却需要做一些见不得人的肮脏事。这些事,只好让宦官去做。

一旦皇帝看他们不顺眼的时候,随时都可以收回!刘瑾、魏忠贤都是如此。皇帝一句话就把他们打发了!剥夺了一切,包括他们的小命。可见,明朝的最高权力,一直牢牢掌握在皇帝手里,从来没有旁落过。

在这样残酷严密的统治之下,外戚能翻出什么浪呢?还不是乖乖的听话。

外戚干政的现象,为何没有发生在明朝身上?

在中国封建时代,外戚干政最严重,最频繁的是两汉。两宋有七位太后临朝听政,没有外戚集团。而宋朝士大夫始终控制的朝局,仅太后一人听政,对朝局影响不大。而有明一代更本不存在后宫干政和外戚干政的局面。更缺乏外戚干政的土壤。

明朝没有外戚干政的现象首先就是明朝没有太后临朝一说,而两汉外戚干政(尤其的东汉)之所以有这样的条件,是因为幼主登基太多,而明朝立国276年一共16位皇帝只有两位幼主登基,余下的14位皇帝都是成年登基,自然就不存在外戚干政的土壤。两个幼年皇帝一个明英宗朱祁镇8岁登基。朝臣有人提议,让太皇太后张太后垂帘听政。张太后不允。言讲:太祖皇帝有训:后宫吧不得干政,我一个妇道人家焉能处理军国大事,皇帝年幼,可以让内功辅政(三杨)可以说,正是张太后的率先垂范。给大明后世留下了一个很好范例,让外戚始终没有在明朝形成独立的政治集团。而万历皇帝9岁登基,是张居正辅政,也没有太后垂帘外戚干政一说,就此而言,明朝没有外戚干政是值得肯定的。

而朱元璋为了避免出现后宫垂帘,外戚干政的局面,就制定了许多规定,最关键一点就是皇帝包括宗室在内不得和朝中重臣,高级官僚联姻。皇帝和宗室只能和低级官员和平民女子联姻,(立贱不立贵)如此一来皇帝母系一脉根基浅。无法结成政治利益集团。从源头上掐死了外戚干政的根本。万历之母李彩凤的父亲李伟,不过是泥瓦匠而已。字都不认识,干政自然是不可能的。再就是明代政治制度完整,内阁把持朝政,司礼监太监掌控票拟。权力分配“完美”没有外戚的政治基本盘、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皇帝母系一脉爵位都不高。最高只能是伯爵,嘉靖帝登基以后,取消了外戚爵位的世袭权。而且有明一朝,文官体系庞大,他们绝不会允许外戚来抢夺他们手中的权力,当万历要给太后的父亲侯爵的时候,举朝反对有违祖制。万历只有作罢。外戚和宦官干政都是依附于皇帝身上的产物。没有皇帝支持根本不可能实现。

我是清水空流,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点评。

外戚干政的现象,为何没有发生在明朝身上?

关于明朝外戚干政这个情况,明史评价是“故有明一代,外戚最为孱弱”。

也就是说明朝的外戚势力最小,为什么这样说呢,接下来宋安之来说说。

一般来说,外戚与后宫势力是相互依存的,后宫强大了。诸如唐朝武则天那般,是大封自己武氏一族为王,甚至还想立侄子武三思为皇储。

还有西汉屡有后宫干政,像西汉孝元皇后王政君干政以后,侄子王莽从而参政,最后是篡汉自立为新朝,是以西汉亡于外戚王莽之手。

因此明太祖开国以后,针对这些之前朝代的前车之鉴,在根源上解决了这个问题。

除了开国初期与功臣联姻以外,明太祖朱元璋规定天子和藩王只准娶平民之女。所以一般后宫之中的后、妃都是出自小门小户的。

后族势力不强大,外戚本身自然没多少势力。

而在外戚方面,朝廷是给予待遇不错,但是没有权力。

一般来说外戚往往是给一个锦衣卫的虚职,属于是禄不视事,等于是有职无权。封爵也是封为伯爵,最多为侯爵,权力自然还是没有的,享受俸禄就好了。

明朝这般设计,外戚本身没多大的势力,也没有得到权力的机会,自然是掀不起什么风浪了。

谢谢观看宋安之独家原创回答,欢迎吐槽、点赞、关注~

外戚干政的现象,为何没有发生在明朝身上?

封建王朝的最高统治者是皇帝,所有国家事情不论大事小事只要皇帝想管都能管,所以也有无数人为了皇位争的头破血流、骨肉相残。但皇帝也是一个人,精力也有限,不可能时时刻刻把权力握在手上,所以这也造成了中国封建王朝的两大劣疾,外戚专权和宦官专权,很多王朝都是因为这两个原因灭亡,比如西汉就是亡于外戚专权,而之后的东汉吸取西汉的教训打压外戚结果亡于了宦官专权,可见前朝对本朝还是有一定影响的。

明朝也是如此,立国二百多年没有出现过外企专权,可宦官乱政可是明朝一大特色。那么明朝为什么没有外戚拥有实权呢?主要是朱元璋吸取了元朝的教训。元朝作为我国第一个少数民族政权,是蒙古族建立的,而由于蒙古族的习俗,元朝的太后和皇后得势力特别大,元朝统治阶级为争权也是混乱不堪,这才导致了强大的大元帝国立国不到一百年就灭亡。而朱元璋作为明朝的开国皇帝,自然是要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他就下令后妃不得干政。而后朱元璋为了集中皇权又废除了宰相,于是每天都得处理一大堆政务,也是辛苦。

后来继位的皇帝没有朱元璋那么厉害,能做到事必躬亲,于是创立了一个内阁制度,内阁就作为皇帝的咨询机构,辅助皇帝处理政务。刚开始内阁成员的官品并不高,因为明朝初期的皇帝都还算勤政,用到内阁的时候并不多,之后的皇帝就不一样了。正德皇帝、嘉靖皇帝、万历皇帝等等,一个比一个荒唐,都无心政事。皇帝不理政但国家还要运转,这个时候内阁就挺身而出了。内阁掌管权利,自然就没那些外戚什么事了。

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明朝的大臣就敢于上谏,比如著名清官海瑞就曾经上疏给嘉靖皇帝说他懒惰,不工作,把嘉靖大骂一顿。海瑞以为皇帝看到后很定会大怒杀他,所以他棺材都准备好了。而嘉靖帝没有杀他,因为海瑞为人正直,谁都敢骂,把朝中大臣都得罪了一遍,嘉靖帝还需要他监督百官呢。还有之后的杨涟仅仅是六品官,却能清楚的看清形势,帮助天启皇帝上位。所以有这么多负责任的大臣,外戚哪还能来横插一脚。

不过明朝虽没有外戚专权,可它的宦官乱政治却是中国历史上最严重的朝代之一。

外戚干政的现象,为何没有发生在明朝身上?

外戚干政在古代经常发生

在中国古代史上,后宫对前朝干涉问题和外戚问题一直是历代王朝无法回避的问题。

例如,历史上著名的女皇武则天直接废子,逐步从政,成为皇帝。

例如,著名的篡位者王莽和隋朝的开国元勋杨坚,都是作为皇帝的掌权者,然后企图篡位,开创一个创新的王朝。

在历史上的许多朝代中,明代是这一问题的罕见例外。

明末,外族的政治问题并不严重。

虽然东正教时期的太后当家作主,成华时期的妃子当家作主的情况也很少见,明代外来亲属的权力总是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并没有造成太大的影响。大家都知道,朱元璋是一位罕见的衣冠楚楚的皇帝。因此,明朝建立后,朱元璋为了加强治国,采取了非常简单的方式。

结亲在朱元璋的儿子中非常普遍。比如,王储朱标娶了国父常遇春的女儿。另一个例子是当时的燕王朱棣,他娶了开国第一军将领徐达的女儿。其实,朱元璋的孩子嫁娶都是当时军事将领的孩子。这种血缘关系,让明朝在最初建立的十多年里,有了很强的凝聚力。我们都是亲戚,所以我们一起工作一致方向是很自然的。

官员的权力过大,外戚问题开始隐现。

于是,朱元璋开始除功臣。同时,他还成立了祖训,要求后代不要娶功勋家族的女儿。

此外,朱元璋还规定,所有外族亲属都不能入朝当官,只能靠头衔给的薪水生活。这和许多皇室家族一样。他本人不可能当官,而且大多数人出身卑微。这样的外戚群体,自然不能成为气候。

在明朝历史上,即使太后偶尔上台,想给娘家一些权力,也会遭到文官集团的抵制。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