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把烽火台上求救的信号叫“狼烟”,狼烟是狼粪烧出来的烟吗?
狼烟到底是不是用狼粪点燃而生成的?目前看,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是用狼粪点燃的。有很多古文为证。唐朝段成式《酉阳杂俎》:“狼粪烟直上,烽火用之。” 北宋陆佃《埤雅》中:“古之烽火用狼粪,取其烟直而聚,虽风吹之不斜”。 北宋钱易云:凡边疆放火号,常用狼粪烧之以为烟,烟气直上,虽烈风吹之不斜。烽火常用此,故谓‘堠’曰‘狼烟’也。 明朝李时珍《本草纲目》:狼肠直,故边塞以狼矢为烟。 明朝戚继光《纪效新书》卷十七《守哨篇-草架法》云:“伏覩祖宗墩法举狼烟,南方狼粪旣少,烟火失制;拱把之草,火燃不久,十里之外,岂能目视!” 唐朝李筌《太白阴经》载,烽火台上须置“炮石垒,水停,水瓮,生粮,干粮,麻蕴,火钻,火箭,蒿艾,狼粪,牛粪” 《武经总要》载宋代制度亦于烽台上“安火筒,置水罂,干粮,麻蕴,火钻,蒿艾,狼粪,牛羊粪”。有这么多古人和书籍证明,我觉得比较可信。古时,狼群数量很多,处于食物链顶端,生存力强,自然界少有敌手,边塞环境中狼粪也就多。古人用点狼粪报警是可信的。但是不是只用狼粪,这个就不好考证了,猜想一下古人也不会那么傻,只用一个物料点燃报警,肯定还掺杂着木柴、干草及其他之类的东西。另一种说法则是否定,认为不是用狼粪点燃的。为什么会出现这个说法?我分析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借指、暗喻。因为狼是古代匈奴、突厥、吐蕃等少数民族共同崇尚的图腾物。这些少数民族在当时被中国人称为“狼兵”,其头领被称为“狼主”。古人把这些民族入侵中原时燃起的烽火信号称作“狼烟”,是不难理解的。二是《狼图腾》一书的发表。姜戎发表的《狼图腾》著作,曾引起了强烈反响。其中,对狼粪有描写。笔者中学时曾读过这本书,书中写到:“狼粪里面几乎全是黄羊毛和绵羊毛,没有一点点羊骨渣,只剩下牙齿,还有粘合羊毛的石灰粉似的骨钙。”姜戎考证下,点燃狼粪时,狼粪慢慢由灰白变成了黑色,一股狼臊气和焦糊味,像煨着一片陈年旧毡一样,冒出的烟是浅棕色的,比干柴的烟还要淡,并未看到期盼中的狼烟升起,因此怀疑狼烟不是用狼粪点燃的,不少人也因此接受这个考证。三是有学者说在烽火台的灰烬中没有发现狼粪,也就是说没有现实物证。不管狼烟是不是用狼粪点燃的,但愿世界上少些狼烟、多些和平。
古人把烽火台上求救的信号叫“狼烟”,狼烟是狼粪烧出来的烟吗?
“狼烟”这个词出现在唐朝中晚期,大量的诗歌和一些笔记小说中都有它的身影,而在此之前,人们用到的另一个词是“烽火”,最广为流传的关于“烽火”的故事无疑就是西周末期的“烽火戏诸侯”了,虽然现在很多资料证明这个故事是不存在的,但并不妨碍它的传播。
实际上烽火是古代的一种军事传递信号,古代为了传递信号,将军情告知各处,遂设下烽火台,白天放烟,晚上放火,是为烽火。自周朝开始,烽火台就已经受到了重视,有专门管理烽火台的人员,他们轮流放哨、警示,以便于在有军情的时候及时传递消息。一旦有军情来报,烟、火就会被燃上,白天的时候,浓浓的黑烟可以将消息经由一个个烽火台传递给朝廷或者地方,而晚上,则是燃烧的火焰将黑夜照亮,因此将消息经由一个个烽火台进行传递。
这样的烽火台一般建在高处,或者平坦广阔的地方,视野要开阔,至少不能让放出的烽火被遮挡住而耽误了军情。为了保证烽火直冲天空,烽火台需要设置类似今天的烟囱装置,这样烽火台的位置即便不够高也能保证烽火的高度。
那么不管是白天也好,晚上也好,燃放烽火的时候用到的燃料是什么呢?这是人们困惑已久的一个问题,如果说唐朝之前还不容易让人们困惑的话,那么自从出现了“狼烟”这个词,就出现了困惑。狼烟,狼烟,是不是可以顾名思义,是烧的狼粪冒出来的烟呢?
唐朝段成式的笔记小说《酉阳杂俎》中有过这样的记载:“狼粪烟直上,烽火用之。” 之后很多记载都说明了是烧的狼粪,李时珍、戚继光等人都成在著作中提到了烧狼粪,但是这里就有一个问题了,是不是烧的都是狼粪?
这个很显然是不现实的,毕竟一个烽火台需要的燃料可能算下来并不多,但是数百个烽火台加起来,需要的燃料就是一个相当大的量,而只靠狼粪是不可能的,即便古代的狼群数量比较多,但收集这么大量的狼粪绝不仅仅是技术问题,去哪里收集?怎么收集?如何避开狼群大规模收集狼粪都是一个问题,况且狼的消化系统极为发达,狼粪里东西很少。和牛粪、羊粪是没法比的。
四姑娘没有见过狼也没有见过狼粪,更不可能做过烧狼粪的实验,不过《狼图腾》的作者姜戎曾经做过实验,认为烽火的燃料不可能是狼粪,但是这并不能证明燃料中就没有狼粪。
早在唐朝的一些史籍中就开始出现燃料的记载,杜佑的《通典》中有这样的记载:“置旗一口,鼓一面,弩两张,抛石、礨木、停水瓮、乾粮、麻蕴、火钻、火箭、蒿艾、狼粪、牛粪。”
也就是说狼粪、牛粪是混在木柴和干草中一起作为燃料的。而在宋朝时期曾公亮和丁度所作《武经总要》的《前集·卷五》中有这样的一个记载:“在锋贮备之物,要柴藁木材。每岁秋前,别采艾蒿茎叶苇条草节,皆要相杂,为枚烟之薪。及置麻蕴火钻狼粪之属。”
也就是说烽火台的燃料要提前储备,一般是在秋季进行,燃料主要就是干柴,还有一些干草,艾蒿的茎叶、芦苇的枝条等等,然后混杂在一起,狼粪也是必须的。
只是很难看出狼粪究竟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何以烽火就变成了狼烟?狼烟这个名字或许不仅仅是说烽火的燃料中含有狼粪,因此冒出来的烟叫做狼烟。历史上,中原的最大威胁基本就是匈奴的入侵,他们民风剽悍,战斗力强,战马嘶鸣,尘土飞扬,他们如同狼一般入侵中原掠夺食物和财富。每当这个时候,烽火台就会忙碌起来,或烟或火成为政府的耳目。
古人把烽火台上求救的信号叫“狼烟”,狼烟是狼粪烧出来的烟吗?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简单。
古代没有手机,没有网络,没有电报。
如果想要远距离传递讯息,主要依靠快马和快船。
作为军事作战来说,这种传递方式仍然太慢。
尤其是长城一线多是山地,快马是跑不起来的。等到你的马匹跑到后方传讯,说不定己方防御工事早就被攻破了。
所以,古代长城一线一旦遭遇敌人骑兵入侵,就通过烽火台释放烟火信号,这是最快最有效的放。
这就是狼烟。
狼烟释放以后,附近的友军只需要几秒钟就可以看到,比快马要快得多。
很多人认为狼烟是用狼的粪便点燃的烟。
并不是这样。
第一,狼的消化能力很强,粪便很少,且不容易找到。
除了睡眠时期,狼平时都在四处保持运动,走到哪里拉到哪里。
除非你将一群狼圈养起来,不然是收集不到这么多粪便的。
这当然是无稽之谈。
第二,狼的粪便并不会升起很大的烟。
狼的消化能力强,吃红肉拉白屎,屎里面没有什么东西。
狼的粪便点燃以后不可能有浓烟产生,还不如烧草。
实际上,狼烟只是一种说法。
古代少数民族经常袭击汉人,当时就通过烽火台报警了。
同时,古代北方尤其是戈壁一代,还有狼灾,很多狼集体活动,攻击人类。
一旦遇到较多的狼群,小的村子对付不了,也需要释放烟雾报警。
在当时汉人看来,游牧民族同狼没什么区别,统一把这种烟雾叫做狼烟了。
所谓狼烟采用的只是普通的柴草,往往是就地取材,比如:胡杨、红柳、罗布麻、芨芨草、白茨、骆驼草、甘草、旱芦苇、梭梭等。
狼烟没什么了不起。
古人把烽火台上求救的信号叫“狼烟”,狼烟是狼粪烧出来的烟吗?
狼烟,是古代军事上用于报警的信号。古代有学者认为,狼烟是用狼粪烧出来的,这种烟笔直又不容易吹散。但是,现代学者研究之后认为狼烟是狼粪烧出来的这一说法并不准确。
古代的烽火台一般都处于荒凉的边疆地区,荒漠上生长着胡杨、红柳、罗布麻、芨(j)芨草、白茨、骆驼草、甘草、旱芦苇、梭梭等植物。士兵将这些的堡垒,有紧急军情时 植物收集晒干,和牛羊粪、湿柴、油脂等混合在一起,点燃后就能冒出浓烟,起到传递信号的效果。现代出土的烽火台文物还有这样的残迹,甘肃嘉峪关市长城博物馆就有狼烟原料的展品。当然,也许古人也收集过狼粪用于焚烧,但狼烟绝不是只用狼粪烧出来的。
那为什么要把这种报警信号叫作“狼烟”呢?在古代,中原地区的王朝一般都会遭受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北方游牧民族匈奴、鲜卑、突厥、女真等,都是草原民族,往往以狼作为民族象征和图腾。例如突厥,以狼头为旗帜,连首领也被大家称为“狼主”;鲜卑的神话传说中,狼是鲜卑人的祖先。烽火台点燃烟火,是为了向中原报告北方游牧民族前来侵袭的讯号,因此,中原王朝就将这种信号烟叫作“狼烟”。 后来,狼烟逐渐成为战争的代名词。狼烟点燃,象征着战争爆发、外敌侵略,激励人们为保家卫国而英勇作战。
近年拍摄的《狼烟北平》《遍地狼烟》《狼烟姐妹》等反映抗日战争的电视剧,歌颂了中华儿女在抗日战争中的英勇无畏。
古人把烽火台上求救的信号叫“狼烟”,狼烟是狼粪烧出来的烟吗?
烽火戏诸侯这个故事相信大家都听过,故事里周幽王为博褒姒一笑,令烽火台平白无故点起烽火,招引诸侯前来白跑一趟,以此逗引褒姒哈哈一笑。上演了一出历史闹剧。
烽火向来和狼烟一起并称烽火狼烟。在辞典中,狼烟的解释如下:狼烟即烽火,古代烽火台上烧狼粪以报警,故名。
那么狼烟真的如词典中所说是狼粪烧出来的烟吗?
唐朝的段成式在《酉阳杂俎》中说:“狼粪烟直上,烽火用之。”
北宋的陆佃在《埤雅》中也提到:“古之烽火用狼粪,取其烟直而聚,虽风吹之不斜。”
这似乎证实了狼烟确实是由狼粪烧出来的烟?但是俗话说“实验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畅销书籍《狼图腾》的作者姜戎专门做过一个实验,那就是烧狼粪——“烧狼粪就像是烧羊毛毡,冒出的烟为浅棕色,比干柴堆冒出的烟还要淡。而且难以点燃,用干柴辅助其燃烧,干柴烧成了大火,狼粪也终于全部烧了起来,最后与干柴一起烧成了明火,连烟都几乎看不见了,连冲天的白烟都没有,哪里有冲天的黑烟?”
“狼粪说”最早从唐朝开始流传,因为没人亲身验证,就以讹传讹,直至将烧狼粪变成了事实。明朝的大将戚继光就曾抱怨过:“在南方,狼粪太难找了”。
那么用狼粪当原材料,需要多少狼粪呢?要知道明长城全长8851千米,其中守护京师的部分长388千米,有敌楼和烽火楼1675座。如果我们为每座敌楼和烽火楼准备一筐2千克重的干狼粪以备用,那么总共需要3350千克,即3吨多的狼粪。以此类推,用在整个明长城上的狼粪得重达50多吨。
”五十多吨”的狼粪,要知道狼不是圈养的动物,想要在野外找到这么多的狼粪,并且需要一直保持存货充足,显然是需要大量人力的,这在当时显然不切实际。
那么狼烟究竟是什么呢?著名敦煌学学者李正宇曾在西北地区的许多烽火台遗址里发现燃烧芦苇、红柳等植物留下的残迹。
因此,他认为烽火台燃烧的实际上是芦苇、红柳,甚至是杂草。那么狼烟的原材料弄明白了,狼烟这个名称又是怎么来的呢?
草原人从古自今一直崇拜狼图腾,“狼烟”的最初本意是“在烽火台上点燃的、警报崇拜狼图腾的草原民族骑兵进犯关内的烟火信号” 。因为动物一般惧怕火光,狼也不例外,所以如果遇到狼,人们通常生火来抵御。
而在当时生火形成的烟被远处的人看见,人们就能知道有烟的方向就是有人被狼群围困从而过来救援。
当中原被少数民族入侵,这些少数民族的军队在当时被中原的汉人称为“狼兵”,其君主被称为“狼主”。这些民族是打着狼头军旗的突厥骑兵;是崇拜狼图腾、以狼为楷模,具有狼的战略战术、狼的智慧和凶猛性格的匈奴、鲜卑、突厥、蒙古等等的草原狼性骑兵。
烽火是用来请求援助,而狼是匈奴、突厥、吐蕃等少数民族的图腾。久而久之,古代汉人把这些少数民族入侵时特地燃起的烽火称作“狼烟”。所以,“狼烟”与狼粪压根儿就没有一点关系。
古人把烽火台上求救的信号叫“狼烟”,狼烟是狼粪烧出来的烟吗?
欢迎打开历史宝藏。
狼烟在中国历史上绝对不是个罕见的词。
但是烟怎么和狼结合在一起呢?
传统认为是,狼烟就是边境警报之时,燃烧狼粪而产生的浓烟。这还真是个有味道、有视觉冲击的词汇。
首先要看看,狼便便都包含什么玩意儿。狼粪便
作为经典的肉食动物,狼的主要食物是各种野生动物,狼的消化能力很强,会把吞进肚里的野生羊肉,鼠类肉,甚至一些筋骨都消化掉,而不能消化的,就是一些动物毛发类纤维,以及小型动物的牙齿,像鼠齿。以粗纤维为主,所以是可以燃烧的,但是绝不可能冒黑烟。而是一种浅棕色的烟,甚至比干柴的烟还要淡一些。狼粪便
古代的烽火,叫狼烟,但并不是真的以狼的粪便作为燃料。那得需要多少狼粪,还需要专门找人满草原的找狼粪,守长城的人不去干别的,就去寻狼粪得了,不是很搞笑吗?更何况狼粪并不起烟。之所以称狼烟,是因为农耕民族的汉人,称草原骑兵为虎狼之兵,因为草原很多部落都是以狼为图腾,因此也叫他们狼兵。防御游牧南下而设的烽火台,所起的烟作为一种边警,就称为狼烟。
真正点狼烟的方式如下:首先点燃干柴,引火。荒漠上生长着的红柳、胡杨、芨芨草、旱苇草,甚至干的马粪等,晒干后都是很好的引火材料。这些火堆基本上在长城的烽火台上是白天黑夜都要燃烧着的。大火燃起之后,再放上半湿的混以油脂柴,然后就起黑烟了。别的烽火台看到后,也开始放烟,一站一站往下传。
综上可知:狼烟这个词,与狼粪无关。更多历史类原创内容,欢迎关注@历史宝藏。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