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日本之后,你碰到的最大的文化冲击是什么?

2016年,从日本回国的飞机上。

飞机是经停北京、飞往迪拜的航班,人不多,大部分是亚洲面孔。

右手后座是一对母女,日本人。知道她们是日本人,是因为我日语还算不错,隐约听得懂她们在做家常式交谈。

母女二人低声交谈,声音温柔亲切。突然,女儿弄洒了水杯,两人一片慌乱。

我拿出许多纸巾,微笑着递给她们。母女二人连声感谢,不断感谢。

快到北京的时候,空组给了我两张日文的入境卡。我不需要这个,但看到后座的母女并没有填写入境卡,以为空姐忘记了,爱管闲事的天性便发作出来,把入境卡殷勤地递给她们。

母女二人连声感谢,解释说要去迪拜,不从北京下机。

我顿时赫然,只好报以微笑。

飞机到了北京,在我将要下飞机的时候——

母女二人叫住我,不断地表示感谢,不断地点头致意,不断地重复感谢的话。母亲的笑容温暖而柔和,女儿的笑容灿烂而明媚。那真诚的表情,如同阳春三月的太阳,照得人心温暖无比;那恳切的话语,如同清澈的溪水,滋润得内心湿润无比。

当时,几乎没能忍住眼泪。

两年多过去了,当时的情景仍历历在目,一日未能忘记。

去日本之后,你碰到的最大的文化冲击是什么?

各国的文化都不相同,对于日本有许多的震撼,挑三个最大的来讲,各式的自动售货机、无人坐的老弱病残专用座椅、AED。第一个是去的人都会体会的,第二个是自由行时明显感受的,最后一个是仔细发现就会感到惊讶的,一个个来说。

自动售货机,其实不光光是街上的自动售货机,包括店里的收银设备、自助结账机器等等。从最初流行起来的饮料贩卖机,到后来的冷饮、便当贩卖机,到现在的各种自助结账设备,日本人真的已经把人工节约到了一种令人发指的程度,一方面反映的是硬件设备的更新与便捷,另一方面则更是国民素质的体现。

大型超市也能做到自助结账,自己扫码自己付钱,机器自动找零。而现在GU里更有一种黑科技,把买完的衣服一骨碌全丢进箱子里,关上门箱子就能自己算出里面的货值,付款后开门就可以拿走。这是在国内即便一线城市也最多只敢尝试而并不敢普及的内容。

再说老弱病残专座,这个其实国内也有,但日本人做的就比较极致了。通常情况下,即便是不空的车,都没有人会去做,就好像在表示,这个就是让给老弱病残的座位,正常人就应该让出来。除非是挤到没有办法的情况,想让都让不出来的情况才会见到座椅上有人,而在平时,如果见到,那基本就是老人。

和我们这里很大的不同,在国内基本都是摆设,难得有人让座在很多情况下也并不是专座,而在日本,让座和留座在变成里两个概念。

最后一个,AED,这是很多人可能都没有注意到的,可能我比较奇葩。AED,便携式自动体外除颤器。如果有去日本的朋友可以发现以下,路边、商场、超市、酒店,这东西可能比垃圾桶还多。不知道怎么说好,这个在国内并不被人注意。

AED是抢救猝死的神器,15年曾经出现过在杭州的街头,而时至今日国内还是很少见。便民的心肺复苏,在日本基本能做到及时在“黄金3分钟”施救。这也是社会结构的问题,了解了,也会让人非常的吃惊。

去日本之后,你碰到的最大的文化冲击是什么?

09年刚到日本的一件小事让我现在都记忆犹新

日本的人行道大多很窄小、一天我骑车通过一条小路时、前边有两个日本小朋友、好像是姐弟、姐姐看起来不到10岁、弟弟3岁左右、他们感觉到我要通过、姐姐赶紧揽住弟弟的肩膀站到了路边、然后向我鞠躬让行、我真的是被震撼到了、第一次见到这么礼貌的小朋友,他们的礼仪教育真的是从娃娃抓起.

现在已在日本生活11年、听见汽车按喇叭次数不超过10次、其中2、3次还是昂宝爸爸按的😢

去日本之后,你碰到的最大的文化冲击是什么?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像日本人喜欢排队,有良好的秩序,待人有礼,街道干净整洁,垃圾分类等等,这些已经是大家普遍了解了,也不能算冲击。

在文化方面,让我感到最震惊或者说最不能理解的,还真有一件事…

毕业工作后,某天和部长下班一起去スナック(小酒吧,带有陪酒女的那种,但不是可以开房的那种)喝酒,叫了一个陪酒女,大家一起聊天,喝酒,女的也很漂亮特别能说。聊的很嗨…也知道了她晚上做陪酒只是兼职,白天是某公司的OL,收入也不低的。后来我们问她,你为什么做“这种”工作,她就很不解的回问我们,你们为什么管我的工作叫“这种”工作,她说我不偷不抢,不做坏事,这个工作我很喜欢啊,可以喝酒,聊天,认识很多朋友,凭本事吃饭,为什么要这么问?

日本的这种スナック小酒馆陪酒的是有法律和行业规定的,客人不准带小姐出去,也不准动手动脚的。客人如果动强,妈妈桑是可以报警的,如果小姐跟客人出去被其他的店知道了,同样会受到其他店的排挤。但潜规则里就是陪喝酒拉拉手,搂搂腰,小摸摸这种是不会被禁的,不被吃点豆腐我为什么要花10倍的价格来找你陪喝酒呢?(我自己买瓶喝不香吗)

而在她们日本人眼里,这种只是职业,而且很受她们欢迎,但在我们国人眼里,或者说我比较传统,在我眼里,是不太能接受这种职业的,这种毕竟吃的是青春饭,如果养成了挥金如土的恶习,到老了又如何保证衣食无忧呢?嫁入豪门的"幸运儿"有几人,剩下的又该何去何从?还是那些懂得如何累积资本和人脉、踏实肯干的女人聪明些,人事倥偬,骄奢不可取……

不知道大家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去日本之后,你碰到的最大的文化冲击是什么?

是日本的“汤”。在日本居民区,你经常会看到“汤屋”、“某某汤”,或者有的干脆只打一个字的招牌——汤,类似于中国古时茶馆、酒馆的招牌。你道日本的汤是什么?

如果望文生义的话,中国人会把这样的地方理解为吃饭的地方,常常闹出笑话。其实,它是日本人的澡堂或叫公共浴池。日本的澡堂也分不同档次,一般的价格也不贵,里边的布局和流程跟中国也差不多,自带浴具亦可,现场买也行,泡澡、淋浴都有。

所不同的是,由于日本是一个温泉普遍的国家,一般澡堂都有不同温度、不同叫法的几个池子供人们浸泡。都说日本男女同浴,但这样的情况现在在公共浴池已没有了。日本没有搓澡的,也没有中国大澡堂的床、茶之类的给你提供。但令中国人不能习惯的是:澡堂的清理卫生的人员多为女的,在满屋赤身裸体的男人们中间,整理衣柜、清理地板。穿梭自如,旁若无人。

去日本之后,你碰到的最大的文化冲击是什么?

去日本玩,感觉最神奇的大概是随处可见的“吉祥物”文化。日本人对于“萌”的执念到了一定的程度,大概是万物皆可萌化或者拟人化的。

不管去到哪里,你总能看到这些神奇的东西出现在城市宣传的每个角落,出现在各种奇奇怪怪的周边上。

神奇魔性但却能挣几十个亿的吉祥物文化

很多人提起日本吉祥物,就只知道表情包之王熊本熊

大家眼力好的可以在下图中找找熊本熊在哪里?

日本的各个地区不知道为什么,特别热衷于用吉祥物、萌物来做地区宣传大使。这些看起来及其搞怪不正经的东西,在我们眼中大概是有伤大雅的,而在日本人眼里,越是“萌物”,宣传效果可能就越好,让其他人对这里留下直观而深刻的印象。

(上图是科普动画《工作细胞》中的红细胞和血小板)

另外,不要觉得他们是在搞笑,吉祥物这件事情可是很认真的。日本还为此成立了专门的委员会来管理各地的吉祥物,并从 2010 年起创办吉祥物总选举大赛。熊本熊就是第二届比赛的冠军,也成为我国的著名表情包选手。

下图中间是2016年吉祥物冠军得主“新庄君”,是一只水獭,来自高知县须崎市。

不要小看这些吉祥物,熊本县的旅游观光业因为熊本熊人气爆涨。这“萌物”带来的可是实打实的利益。据媒体报道,诞生两年,熊本熊创收超过 1200 亿日元(约合 70 亿人民币),到 2016 年,熊本熊相关商品的销售额达到 1280 亿日元(约合 74 亿人民币),这一数字在 2017 年刷新到 1408.742 亿日元(约合 82 亿人民币)。

所以,各个地区疯狂搞吉祥物,不是没有道理的。

当然,吉祥物里头也有挺多神奇的物种,下面这些魔性的吉祥物,你猜得出来是什么东西么?

——高能预警——

群马县的吉祥物叫“滑次郎”,原型是一只不想工作的香菇……用这样的形象来宣传当地特产,确实很有想法……

北海道小樽市的吉祥物叫僵尸熊,喜欢吃腐烂的鲑鱼,大概是用来吓小朋友的……

还有一只在日本大火的吉祥物,千叶县船桥市的吉祥物“船梨精”,它的原型是当地的特产梨,以多动症著称……专门上综艺展现逗逼形象,最后还出了以他为主角的电视剧,视剧,剧……

为什么日本人会喜欢这些神奇的“吉祥物”呢?

日本文化中比较相信“万物有灵”,这和日本的地理风貌也有很大的关系。日本处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当中,自然条件恶劣,天灾不断。因此日本文化当中,与自然的关系更多是敬畏加崇拜。日本人多认为,人和自然是一个整体,应该顺从自然,而不是征服自然。

旅日的时候,常常能看到路边会有一些小小的神龛,供奉着土地公一类的小神明。如果仔细了解一下,会发现在日本不同的地方,很多生物都可以成为“神明”,并得到当地人的喜爱与供奉。这可能也是为什么他们对各种以生物为原型的吉祥物充满亲切感的原因吧。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