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自成攻下北京后手中有几十万明朝降军,为什么挡不住满清的进攻?
李自成能打败强大的明朝攻进北京城,却无法对付不足十万的清军,这实在是一件让人百思不得其解的事情。
因为清军在和明军的长期作战过程中,虽然向前挺进了不少,但是一直无法攻克山海关,根本就灭不了明朝。而李自成能够灭掉明朝,按照这样的比对,李自成的实力,应该比清军的实力强得多。哪怕清军加入了吴三桂的几万部队,最多也就十多万。这十多万军队和李自成数十万乃至上百万的军队相比,显然算得了什么。可是为什么,李自成却无法打败清军,最后反而被清军打败了呢?
就算李自成的大军,在山海关一片石打了败仗,但也不过仅仅是一次败仗而已。李自成一生数次打败仗,甚至打来只剩下18骑,李自成也能够东山再起。
既然如此,为什么在一片时败给清军以后,却再也没有东山再起的时候,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呢?
当然了,李自成失败的原因是比较多的,但不管怎么说,李自成在战术层面上的失败,是他失败最主要的原因。那么,李自成有哪些战术层面的失败呢?
一、战前没有战术分析。李自成所打的一片式战斗,应该说是一个轻率冒进的战斗。
李自成从来没有和清军打过仗,根本不知道清军打仗的特点是什么,事前没有详细地进行过战术分析,不知道该怎么和清军打仗。
要做这个功课还是容易的,当时他的身边有很多投降过来的明朝官员,他应该找这些人来,商讨一下战术。但是他并没有找过这样的人,就直接让刘宗敏带兵出征打仗。
然而,刘宗敏却并不愿意出征。李自成让他打仗的时候,他曾经对李自成说,大家都是做强盗的,凭什么你在京城里面享受,让我去打仗呢?李自成没办法,只好亲自率军出征。
李自成在打这一仗之前,没有战术安排和探讨,主帅又不愿意去打仗。可见,这次作战是相当盲目,同时也是相当傲慢的。最终打成什么样子,已经很清楚了。
二、战中没有战术设计。李自成打一片石大战,采用的是一窝蜂跟上的打仗方式,明显就是群寇作战方式。他把人马全部带到一片石,与吴三桂和清军硬拼,看不到他进行过什么战术设计。
事实上,当时李自成主要考虑的是吴三桂,都没有去提防清军。他认为清军根本就不敢和他作战。
他没有没想到的是,清军在李自成和吴三桂的战争,陷入胶着状态的时候,突然插进来,给予了李自成的部队强力的冲击。
我们现在已经无法判断,这种打法是吴三桂和清军提前的一种战术安排,还是碰巧而已。但不管是战术安排,还是碰巧,这些东西李自成都是应该先考虑到的。为了让清军不参与进来,他就应该有针对清军的预案,可是他并没有这方面的预案。清军一打进来,他显得手足无措。
三、战后没有战术善后。李自成为什么最终会失败?历史上有一个比较被大家所认可的说法,就是李自成是流寇,他进行的是流寇作战。
什么是流寇?也就是说,李自成在作战过程中,是走到哪儿打到哪儿?没有建立自己独立的稳固的根据地。当年他也打下了不少城市,但是,并不是他打下了这些地方,这些地方就归他所有了。而是等他们打到别的地方以后,他又跑到其他地方去了。
李自成在商洛一带发展壮大的过程中,并且一直打到北京,这个问题表现的还不算太明显。因为那时候明军没有什么斗志,并且军力又比较分散。因此,李自成想打那些地方就比较容易。明军想的是,李自成打得差不多也就走了,不会留下来,所以也不会着力和李自成作战。
当李自成打到京城去以后,他曾经打过的地方的明军,看到李自成已经当皇帝了,所以表面上也就依附李自成了。这种情况也是明末明朝官员和军队的一个特点,后来当清军打过来的时候,他们也是很快就投降了清军。但后来吴三桂等三藩举起反清大旗的时候,各个地方的人,又开始反正,不听从清朝的命令,表示自己的拥护明朝的。
这就是明朝末年,在三角关系下的明军的双重人格。
所以,李自成在当皇帝的时候,各地都表现得风平浪静。但是等到李自成在一片石失败,又从北京城退出来以后,各地就是一种墙倒众人推的感觉。
李自成没有发现这种问题,所以打得非常匆忙,败得非常匆忙,逃得非常匆忙,整个打仗匆匆忙忙,所以最后一溃千里,败得很惨。
(参考资料:《明史》等)
李自成攻下北京后手中有几十万明朝降军,为什么挡不住满清的进攻?
李自成,理论上是他推翻了大明王朝,但是要说大明军队,他真没怎么像样的打过几仗。还有,满清入关后的大多数交战,也都是和吴三桂等人的汉族军队打的。
李自成与明军交战,应该从崇祯二年开始,以小头目身份投奔张存孟,崇祯四年张存孟战败,他又带着队伍加入了他舅舅高迎祥,称“闯将”。一直到崇祯九年(1636年),高迎祥被卢象升击败后,包围在郧阳山区。后在黑水峪中了埋伏,兵败孙传庭所杀。残部投奔李自成,李自成便被推为“闯王”,由此壮大。在这期前,他几乎是一直被明军追着打,差点要了他命的就有两次,最惨的时候就剩下17人,躲到陕西东南的商洛山中。
翻身的机会,是清兵和张献忠给的。崇祯十一年八月,清兵毁墙入关,卢象升战死,孙传庭、洪承畴等人均被调往辽东防范清军,李自成在山中得以喘息。崇祯十二年张献忠在谷城再次反叛明廷,李自成趁明军主力在四川追剿张献忠之际攻入河南,收纳了大量的流民,军队发展到数万。崇祯十四年正月,李自成攻克洛阳,杀万福王朱常洵。先后杀死陕西总督傅宗龙、汪乔年。十月,在河南郏县败明陕西巡抚孙传庭。
崇祯十六年八月,督师孙传庭拥兵10万出关。李自成闻讯,即率主力北上,九月,两军对垒于郏县。孙传庭回师之时,李自成追击几百里,大败明军,斩首四万余级。十月,李自成攻破潼关,杀死孙传庭,占领陕西全省。这一次,是李自成起兵以来取得的最大胜利,从此以后他开始进入反攻阶段。
崇祯十七年一月,李自成在西安称帝,然后渡过黄河,向东进攻,一路先后拿下汾阳、阳城、蒲州,焦作,太原,忻州。在代州宁武关他遇到了最坚决的抵抗,总兵周遇吉悉力拒守,最后火药用尽,开门力战而死。此战前后死七万余人,伤亡惨重,李自成差点放弃东进,因为要再出现一个周遇吉,他的家底子就耗光了。但是他很幸运,从此一直到北京,都没有再遇到抵抗。大同总兵姜瓖,宣府总兵王承胤,居庸关监军太监杜之秩、总兵唐通,真定太守邱茂华、游击谢素福一路投降。三月十七日半夜,守城太监曹化淳率先打开外城西侧的广宁门。三月十九日清晨,兵部尚书张缙彦主动打开正阳门,中午,李自成由太监王德化引导,从德胜门入,经承天门步入内殿。此时崇祯带着太监王承恩前往景山自缢,明朝灭亡。
到这时候,李自成与明军作战,总的来说是败多胜少,但是因为他一直能在正确的时间把握住机会,可以屡次东山再起。此时的明朝,就像一个破败的房子,李自成恰好成为了那个最后踹门的人,并不是说他的战斗力真的很强悍。
接下来,就是他命运的转折点,一片石大战。李自成进京之后,多次招降山海关总兵吴三桂未果,于是刀兵相见。顺治元年四月二十一日,李自成与吴三桂山海关附近一片石进行决战,双方均投入了自己的主力部队。打了一天,吴军开始撑不住了。吴三桂于是剃发降清,关键时刻八旗兵杀出,击溃了李自成,主将刘宗敏受伤,急令撤退,到京城,仅剩三万余人,随后一路逃回西安。
顺治元年十月,清军兵分两路攻打陕西,一路由英亲王阿济格率领吴三桂、尚可喜等军由大同向榆林进兵,然后,从陕北南下西安。一路由豫亲王多铎率领孔有德、耿仲明等部,从河南怀庆攻击潼关。李自成闻讯,勿忙率军增援潼关。十二月,清军出击潼关。经激战,潼关失守。
到这时候,战场上的主角已经发生变化了,并不是大顺军与八旗兵直接对阵。因为在一片石战役中,清军得到了很好的经验:让吴三桂,孔有德,尚可喜,耿精忠这些汉奸部队先上,在战役进行到关键时刻,总是八旗军冲出去捡人头。后面对大顺,大西,南明政权的战斗,都是用这种模式。一方面,总兵力不多的八旗兵减少了很多不必要的伤亡;二方面功劳他们拿投一份,毕竟是因为他们的加入才打赢的;三方面消耗这些汉奸部队,变相削弱了他们的实力。
因为谁都不想被当傻子耍,满清的这种无耻的行为,也为后来的三藩之乱埋下了伏笔。所以,满清那十万人的战斗力真不是想象中的强大,明朝的土地大部分都是汉奸们替它打下来的。
我是东岳巍巍汶水幽幽,欢迎评论关注!
李自成攻下北京后手中有几十万明朝降军,为什么挡不住满清的进攻?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李自成只是流寇,其实不具备对抗满清的实力。
原则上,只要不是明朝处于内忧外患的末年,李自成这些流寇早就被剿灭了。
大家注意李自成的模式,是所谓的流寇。
流寇要分开看,第一个字是流,第二个字是寇。
流,就是不断的流动,没有稳定的根据地。
寇,就是所到之处四处抢劫。
其实,李自成是明末的必然现象。
在当年,由于北方大饥荒的出现,朝廷无力救灾。
觉得横竖是死的农民就上山为匪,由此出现几百万兵员。
那么,这么多匪必然要有个领头的,会推选一个能力超群的作为领袖,也就是李自成、高迎祥之类出现的原因。
李自成其实并不是被明朝政府打了一顿,愤然起义的。
实际上,他是杀死债主艾诏,接着,因妻子韩金儿和村上名叫盖虎的通奸,李自成又杀了妻子。两条人命在身,只能上山为匪。
李自成的作战方法是不断游走,没有建设稳定的根据地。
为什么?
因为他只能这么做。
李自成的部队众多,哪怕被打的只剩下十几个人,也能迅速组织几万人的队伍。
要知道,当时大明朝廷把所有财政收入拿出来,也只能拼凑几万官兵对付李自成。
那么问题来了,大明政府有稳定的收入,尚且没钱养兵。李自成如何养活数十万的军队?
唯一的方法,就是不断的游走抢劫。
他们每到一处,就将有钱人抢劫一空,将粮食和金银作为军费。
但这样抢劫一次,就将当地几十年积累的财富掠夺一空,只能在转移到别处,留在原地只能饿死。
这种打法有个最大的问题,就是缺乏根据地。
根据地是什么?就是稳定提供军费和兵员的来源。
打个不恰当的比方,当年中央红军占据江西一角,还是很贫穷的地区,建立了中央苏区。
就是凭借这个贫穷的苏区,中央红军打败了国军4次大规模围剿,坚持了很多年。
第一次围剿是,红军只有4万人。第5次围剿,红军就有12万规模,越打越强。
但红军放弃中央苏区进行长征以后,仅仅1年时间就从出发时的8万6000人,锐减到到陕北苏区的7000多人。
可见,没有根据地流动作战是非常危险的。
道理也是一样,李自成这种打法,只能打顺风战,不能打败仗。
尤其不能打那种主力遭遇毁灭性歼灭的大败仗,同时不能应付敌人的连续进攻。
明军自己实力太弱,没有能力打这种战斗,但满清不同。
满清养精蓄锐,在一片石首先重创李自成主力,消灭了一半以上。
李自成溃败以后,清军立即尾追,根本不给李自成喘息的时间。
结果就是,李自成没有根据地,不能弥补自己的损失,恢复元气。
同时,因为自己占领地盘的老百姓并不支持自己,李自成也无法进行人民战争,不能得到人民的支持进行持久战。
甚至,当地人民因为李自成部队的抢掠和奸淫,反而痛恨他。
在清军不断进攻和追击下,李自成基本站不住脚,被从北京一路追到湖北九宫山,最终送了命。
李自成攻下北京后手中有几十万明朝降军,为什么挡不住满清的进攻?
李自成打进北京城后没事有效严明军纪,阻止手下官并烧杀抢掠,反而纵容他们为非作歹,那些九死一生的将士进城后整天花天酒地,以经没有战斗力了,象大将:刘宗敏、高一攻、李过和郝瑶旗等都在城中强抢民女、收刮钱财,整个北京乱成一团,要说李自成是草莽英雄一点都不为过,要成为一个新朝代的开山鼻祖,必须有雄才大略和心怀天下的长远政治眼光,以及海纳百川的宽广胸怀,第一件事:稳定军心和民心,安抚旧朝皇亲国戚和大小官员,选贤任能,尽快委以重任恢复汪日正常秩序,制定严历的军事纪律,杀人放火抢劫者一律斩首示众,第二最重要:派钦差大臣到边关招安戍边关将士,并委以重任以慰军心,特别是三海关守将吴三桂住军是战略要地,清军虎视眈眈紧盯三海关不松懈。第三李自成用人不当宰相牛金星是一个落迫秀才出身,他心胸狭窄、为人奸诈刻薄,吴三桂昔日有个红颜知己叫陈园园,长得天香国色楚楚动人,被大将刘宗敏抢走,儒将李岩力劝不听,李岩对李自成说明其中历害,牛金星从中作梗,倒至陈园园被刘宗敏活活逼死,吴三桂闻听后怒发冲冠打开城门引清军一路打进北京,李自成皇位没坐两月就被清军打败,自己辛辛苦苦打下的半壁江山拱手相让给满清王朝,历史风云变色莫测成王败寇瞬间倾覆。
李自成攻下北京后手中有几十万明朝降军,为什么挡不住满清的进攻?
李自成并非单纯地败在军事上面,实际上八旗军的战斗力虽然强悍,但只擅长野外游击,根本不善于攻城略地的攻坚战,这也是为何八旗军一直无法攻克山海关的原因所在。
那么李自成的大顺军为何打不过八旗军呢?
原因在于:李自成军取得胜利果实之后,从上到下没有迅速转变立场,没能及时调整策略,无法短期内调和阶J矛盾和关系,最终导致的是四面受敌。
也就是说,当时的李自成面对的是来自四个方面的压力。
一是南明残余势力
大顺军虽然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并且建立了属于自己的政权,但是从京师到地方,明朝的各种残余势力依然存在。当初,大顺军仅仅面对这股势力作战的时候,完全可以势如破竹,如秋风扫落叶,但是当大顺军兵败南撤的时候,这些残余势力便令大顺军苦不堪言。
不要小看这股势力,实际上吴三桂就是他们中间比较典型的代表,虽然明朝廷已经覆灭,但后续又出现过好几个南明政权,足以证明散落各地的明朝势力还非常强大。
二是地方地主武装
明太祖朱元璋有个习惯:大肆封赏子孙,一代一代封赏下去,到了明末,形成了非常庞大的地主阶J。
这些封建社会的地主阶J拥有大量的资本,大多拥有自己的武装,大顺军建立政权之初,极力对其进行打压,但并没有彻底清除,并且也还没来得及将这一阶J进行转化。所以当八旗军入关后,他们协同八旗军对大顺军进行反扑,形成了打击大顺军的中坚力量。
三是内部矛盾
获得胜利之后,大顺军没有长远规划,在历史转折关头没有看清形势,没能迅速转变立场、明确使命,内部开始滋生享乐的腐朽思想,在几股强大的敌人面前麻痹大意,内部出现各类矛盾,将帅不和、军民离心,最终再也无法形成一个坚强的整体。
四是八旗军
很显然,以多尔衮为首的八旗军则比李自成高明得多,首先是借助明朝残余将领吴三桂之手,突破山海关。
多尔衮的目标非常明确,方法非常得当,他突破山海关之后,提出的口号是“义兵之来,为尔等复君父之仇,所谋者惟闯zei“。
一句为尔等复君父之仇得到了整个地主阶J的响应和支持,多尔衮敞开胸怀,让”官来归者,复其官“,在这个冠冕堂皇的名义下,许多曾经受到大顺军打压的地主阶J迅速向多尔衮靠拢,将矛头掉转,一致对着大顺军。
甚至在”复君父之仇“的蛊惑之下,许多农民也分不清敌我,立场变得模棱两可,以致于李自成到了最后,竟然死了几名老农之手。
所以严格地说,大顺军的败,是败给了”势“,而八旗军的胜,同样胜在了”势“,一个无法协调多方关系,四面树敌;一个拉拢一切可以拉拢的力量为己所用,将天下大势变成自己的势力。
这种情况下,胜负当然很明显了。
如果没有其他方面的压力,李自成仅仅面对来自关外的八旗军,可以说取胜会变得毫无悬念。道理很简单,努尔哈赤时期,他们还是奴隶社会,而中原王朝的奴隶社会在春秋战国时期就结束了,从文明的进程来看,比他们早了几千年。
为什么现在有许多人说清的统治导致现代文明的进程落后了几百年,原因就在这里,试想一下,当时的明朝与西方许多国家基本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犹如一名备考的高中生。
可是突然之间,一群小学生闯进了高中课堂,赶走了高中生,这帮小学生也想考大学,但是在考大学之前,他必须先修完初、高中的课程。但是遗憾的是,等他修完初、高中课程而有资格参加高考时,西方一些国家早已研究生毕业了,不落后才怪。
李自成攻下北京后手中有几十万明朝降军,为什么挡不住满清的进攻?
关于李自成可以打败明军,应该这样说,明军在李自成、张献忠和后金等的联合夹击之下失败了,并且还是在明朝内部充满种种错综复杂的矛盾的情况下,他们几种势力才勉强获胜;比如,袁崇焕就因为反间计被自己人害死。所以,李自成对于灭亡明朝有大功,但并非靠自己一己之力。
另外,就李自成和清军的对比,不能进行简单的胜败分析。李自成确实败于清军,但却是败于清军和吴三桂联合之手,并且属于被偷袭的。在被联合偷袭的情况下得出来的胜败结果,参考意义并不大。还有一点需要说明,打下北京前后的李自成是不一样的。打下北京之前,李自成纪律严明、士气正盛,并且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支持;打下北京之后,李自成腐败堕落,手下士兵违法乱纪者很多,并且不仅没有安抚明朝官员,采取的措施反而把明朝官员推向清军,力量对比一下就发生变化,吴三桂就由投降李自成转为投降清军,再加上李自成的士兵腐败不堪,失去民心。如此,怎能打败清军和吴三桂的联合进攻呢?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