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于谦是怎么被害死的?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于谦遇害,还是政治斗争的结果。

每当皇位变动时期,都会出现权力的争夺,原来掌权一派大臣就非常危险。

于谦也不例外。

由于明英宗朱祁镇的荒唐,明军在土木堡大败。朱祁镇被俘,蒙古人抓住皇帝直逼北京城,大明立即出现亡国的危险。

这种关键时刻,于谦果断立朱祁镇的弟弟朱祁钰为代宗,稳定了国家的政治局面。

随后,于谦坚决和蒙古人硬碰,最终打退了外强中干的瓦剌领袖也先,成为大明的一个功臣。

由此,代宗对于于谦非常信任,于谦备受重用,掌握了国家大权,实际成为今天首相的角色。代宗只对重大的国家政策作出批示,具体都让于谦去执行。

而于谦本人性格刚直,软硬不吃,一心为国为民。他为官清廉,拒绝结党营私,不受权贵集团的拉拢。

于谦认为,土木堡的大败虽然由朱祁镇的问题,但那群昏庸无能、只知道溜须拍马的大臣也是罪魁祸首。

这些人为了自己的利益,一味奉承皇帝,差点把国家搞垮。

于谦想要稳定大明的局势,首先就要和这些家伙作斗争,当然不可能和他们同流合污。

这样一来,于谦独揽大权又不愿意和大明权贵势力合作,自然成为他们的眼中钉。

从于谦击败瓦剌人以后,朝中的很多政治势力就试图将他推翻。

然而,因代宗对于谦信任到无以复加的地步,加上于谦本人能力超群,内政外交军事都处理的很好,反对派始终无法得逞。

然而,代宗的身体却不好。

1457年,29岁的代宗重病,眼见不行了。

这样一来,于谦的保护神就倒了。

当时于谦的政敌曹吉祥、石亨、徐有贞等人,为了推翻于谦,决定实行政变。

土木堡被俘的英宗朱祁镇回来后,一直没有恢复权利,实则被软禁起来,对于谦极为仇恨。因为是于谦立了代宗为皇帝,等于废除了英宗。

曹吉祥、石亨、徐有贞认为,只要扶持英宗上台,一定会将于谦彻底掀翻。

于是,正月17日,这群人带着武士突然攻入紫禁城,囚禁了重病的代宗,扶持英宗上位。

代宗被软禁起来,1个月后死亡,不知道是不是被害死。

代宗身为皇帝尚且如此下场,何谈于谦。

于谦由此被捕,随后被杀害。他的儿子和妻子都被发配充军。

一些正直的大臣和几名太监想救于谦,质问奸臣徐有贞“于谦有什么罪?有什么证据”。徐有贞理屈词穷,只得回答“虽无实据,意有之”(虽然动作尚无出现,但有此思想。如同莫须有。)。

于谦被杀后,家也被抄了。可惜于谦非常清廉,家中根本就没有什么财物,让抄家的锦衣卫官员也感叹不已。

换成别人有于谦这种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地位,必然是巨富。

到了宪宗上台,就给于谦平反。

而陷害于谦的那些大臣,随后基本也都因为各种原因被诛杀。

曹吉祥因谋反,还被诛九族。

其实中国古代的官场就是这样,稍有不慎就有杀身大祸,官不是这么好做的。

至于于谦毫无疑问是民族英雄。

他的一生,可以用自己的诗来描述:

咏石灰

  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全不顾,要留清白在人间。

明朝的于谦是怎么被害死的?

于谦的死是皇帝维护自身权威的一次壮烈牺牲。

土木堡之变以后,于谦出于大局的考虑,拥立朱祁钰为皇帝,把明英宗朱祁镇立为一个有名无实,甚至连性命都有危险的太上皇。

解决了瓦剌之变以后,明英宗被迎了回来,却从此被软禁了起来,彻底的失去了权力与自由,一下子从一个皇帝变成了一个囚徒。这种身份上的落差无时无刻不在折磨着他。

而于谦因为护城有功,又有拥立之功,所以颇受代总的重视,一时间风生水起,成为了一位重臣。

可是权力的更迭来的是如此的快,代总皇帝的位置刚坐了没几年,他就被英宗赶下了皇位。这么一来权力就重新回到了英宗的手里面。

而帮助英宗复辟的几位,比如石亨、徐有贞等人,因为在代总朝不受重视,对于谦那是恨之入骨。

他们就不断的劝说明英宗把于谦给杀掉,毕竟当初是于谦害的英宗失去了皇位。

英宗其实心里知道,于谦的所作所为都是为了这个国家,现在他的立场上,他并没有做错什么。

对一个为了江山社稷,黎民百姓毫无私心的人,于公他明英宗不但不应该杀了他,还应该褒奖他,大力的重用他。

可是于私,是于谦让明英宗失去颜面,甚至性命不保的。关于这一点,英宗内心肯定是一直耿耿于怀的。

但是他是皇帝,他为了统治必须要维护自己的权威!这个权威放在一般人那里就是尊严,就是他安身立命的基础。而放到皇帝那里则是他执政的一个保障,有了权威他才可以更好的发号施令,才能更好的实现统治。

毫无疑问,于谦侵犯了他的权威!不杀于谦,不足以挽回面子!不杀于谦,不足以维护权威!

经过再三的思考,明英宗还是动了杀心。

一代名臣于谦,因此命陨黄泉。

明朝的于谦是怎么被害死的?

很简单的一件事情,那就是夺门之变的功臣徐有贞建议明英宗建议杀了于谦,以证明夺门之变是正确的政治行为。这必须得回到夺门之变上来来谈论这件事情。

夺门之变,一场根本没有必要的政变

在《明史》记载,景泰八年(1457年)正月景泰帝朱祁钰病重,唯一的儿子又去世,此时太子之位空缺,当时百官为此忧心忡忡,建议景泰帝早立太子,但是景泰帝朱祁钰唯一的儿子朱见济已经去世,而百官的人选是明英宗的儿子朱见深,也就是后来的明宪宗朱见深,当时的朱见深年仅10岁。为什么百官钟意于朱见深?

回到当时明朝的皇族血脉谱系里来,明宣宗朱瞻基有两个儿子,长子朱祁镇,次子朱祁钰。朱祁镇由孙氏所生,当然也有说法是孙氏抱取宫女生下的孩子为自己的儿子,属于嫡长子,是皇位继承人。然后就是吴贤妃所生的朱祁钰。在正统十四年(1449年)的土木堡之变中,明英宗被俘虏,明英宗的嫡长子朱见深年仅二岁,在这种情况下,为了防止瓦剌蒙古人挟持明英宗制衡朝廷,大臣王文率先要求朱祁钰继承大统,随即兵部尚书于谦等人联合上书皇太后孙氏要求朱祁钰继承大统,在这种情况下孙太后同意百官的要求,朱祁钰继承皇位,此时皇太子依旧是朱见深。一年多后,明英宗被放回,朱祁钰把哥哥朱祁镇囚禁在紫禁城南宫里。景泰三年(1452年),朱祁钰贿赂内阁的官员,进行了一番操作,把自己的儿子朱见济立为皇太子,废了朱见深。但是在同年年末,朱见济夭折。此后太子之位悬空,当时朱祁钰二十多岁,正值壮年,自以为是能够生出儿子的,但是在景泰八年(1457年)年初景泰帝病重,百官担心受怕,这个时候百官再次提出立太子,人选就是朱祁钰的侄子朱见济。因为景泰帝一脉已经断绝,最近的皇室血脉只有可能是朱祁镇一脉,但是朱祁钰明显不可能让朱祁镇继位,那唯一的可能只是朱见深。

景泰八年(1457年)正月十四日,景泰帝让大臣商议立太子,内阁的萧镃,萧维祯主张立朱见深,十六日大臣于谦,王直等人要求立朱见深,十六日晚上就发生了夺门之变。

起因是当时的深受景泰帝信任的武清侯石亨代替朱祁钰前去进行郊祀,石亨在皇宫里看到病重的皇帝朱祁钰,回到家里之后,他想出了一个计划,那就是扶持明英宗再次上台,自己以此获得拥立君主的定册之功。他联合都督张軏,太监曹吉祥,现在武将有了,大内的太监有了,缺少一个文臣,最先他们找的是太常卿许彬,许彬推荐了徐有贞。

十四日,几个人一起开会,徐有贞问通知囚禁在南宫的朱祁镇没有,石亨说有。徐有贞说这一定要朱祁镇首肯,于是几人就在等朱祁镇的消息十六日,于谦等人上奏要求景泰帝立朱见深为皇太子,景泰帝回复十七日早晨商量这件事。而在十六日傍晚,徐有贞等人秘密会合,石亨说朱祁镇同意。当时恰好有边境预警的消息传来,徐有贞,石亨,张軏,曹吉祥,王骥、杨善、陈汝言以大内有外寇为理由,同时声称有孙太后密旨,带着一千多名军队从长安门进入皇宫,驻守皇宫的卫队一时惊慌,不知所为。徐有贞等人直逼南宫,由于大门被景泰帝注死,打不开,只好让数十名士兵拿着巨大的木头撞击大门,同时让人翻墙进入里面,最后里应外合打开了宫门,徐有贞,石亨等人到达朱祁镇休息的房间,朱祁镇出来问他们意欲何为,所有人都答到请陛下登基。这就样明英宗被这些扶上驾撵,众人抬着明英宗到达大内,守门人不肯关门,问是谁,明英宗答到“吾太上皇也”,就这样明英宗进入大内,到达朝廷上朝的地方,众人把皇座推到明英宗的面前。明英宗坐下后,敲响鼓钟,百官觐见,看见御座上的明英宗,一时之间惊慌失措,徐有贞大喊上皇复辟。百官震动,最后默认了结果。这就这样明英宗复辟成功。此后景泰帝驾崩。

如果仔细看历史记载的话,会看到从本质上讲明英宗的复辟根本没有必要,首先景泰帝病重的程度很深,这使得石亨在当时都想要改换门庭,可见景泰帝确实命不久矣,《病逸漫记》里面说景泰帝病情好传被太监杀死,并不是很可信,因为这本书本身就不是信使,而且《明史纪事本末》说明英宗复辟之后,还跟百官说景泰帝病情好传,现在可以吃粥。假如明英宗要杀死景泰帝,为什么还要和群臣说这样的话?自己秘密行动不就好了,景泰帝应该是自然驾崩。

景泰帝只要驾崩,皇帝的位置只有可能传给明英宗一系的人,就是明英宗的儿子朱见深。假如没有夺门之变的话,最有可能出现的情况是,正月十七日,在王直,于谦等大臣的建议下,景泰帝立侄子朱见深为太子,明英宗朱祁镇很有可能是景泰帝去世后,朱见深年幼登基,由父亲明英宗以太上皇的身份监国。怎么算都是只有可能是明英宗继位。夺门之变无论发生还是不发生,结局都是明英宗掌握大权,所以夺门之变是一场没有必要的政变。从本质上讲就是石亨,徐有贞等人为了自己的荣华富贵发动了一场政变。

于谦的死

徐有贞因为当初土木堡之变时主张南迁,被于谦斥责。而石亨提督十营兵但是受到于谦的制衡,此后推举于谦的儿子,被于谦辞让,由此羞愧而恨上于谦。都督张軏因为征苗不守律法,被于谦弹劾,由此痛恨于谦。太监曹吉祥也恨于谦,可以说明英宗的复辟集团全是于谦的敌人。

他们首先建议明英宗抓捕王文和于谦,随后徐有贞表示王文和于谦密谋想要立襄王朱瞻墡的儿子,这是大罪。但是王文争辩迎立襄王需要金牌信符,派人一定要马牌,内府和兵部都可以查的到,于谦笑到石亨他们就想要我们死,有什么办法呢?最后既秦桧的“莫须有”之后,中国历史上第二个人物徐有贞想出了“意欲”一词。以此置于谦和王文于死地。

当时明英宗尚且很犹豫,说:“于谦实有功。”徐有贞进说:“不杀于谦,此举为无名。”最后明英宗下令杀了于谦。可以说明英宗此人很是昏聩,轻易就被徐有贞等人利用除掉了他们这些小人痛恨的于谦。相反明英宗还很感恩徐有贞,石亨这些人。

直到石亨落马之后,明英宗向李贤询问夺门之变的事情。李贤点出真相,他说徐有贞的行为这件事情说是迎驾可以,但是说是夺门之变性质太差了,这皇帝之位景泰帝之后肯定是陛下的,石亨等人为了荣华富贵迎陛下为帝,万一事情泄露或者行事失败,那么陛下怎么办呢?如果郕王(朱祁钰)不起来,那么群臣还不是想要陛下继位,石亨这些人怎么可能邀功请赏。明英宗听完之后,说是这样的。

明英宗的昏聩和徐有贞的小人行径最终使得于谦身死。

明朝的于谦是怎么被害死的?

土木堡之变,明朝版的“靖康之耻”,五十万明军全军覆没,皇帝被俘,举国大乱!

眼见大厦将倾,一个叫于谦的人,他不抽烟、不喝酒、不烫头,一心为国,力挽狂澜,救国于水火,于明朝有再造之功!乃是大明脊梁一般的人物。

不过这个拯救了明朝的功臣,最后却是被君臣联手害死的,实在是可惜!

要杀于谦的势力主要来自于三个方面。

首先是徐有贞,此人原先并不叫这个名字,当年瓦剌直攻京城,他主张君主放弃京城驾幸南方,其实就是鼓励君主赶快逃跑。

后来于谦挺身而出,坚决要带人保护京城,这才有了最后的胜利。所以这个人因为决策上的失误,怕自己给君主留下不好的印象,索性就改了自己的名字。

后来官职系统中有一个位置空缺,这个人就上下打点,并且还拉拢于谦的亲人给自己说情,后者碍于情面就给君主推荐了这个人。

不过景泰皇帝的记性还是非常好的,他马上认出来了这个劝自己逃跑的人,所以并没有同意给他官职。不了解内情的徐有贞就把这件事归结到了于谦头上,认为是他在中间坏了自己的事,二人因此接下仇怨。

其次是石亨!

这个人在于谦指挥保卫战的时候立下了大功,最后封赏的时候他的位置甚至都高过了于谦。虽然于谦本人觉得没什么,但他自己却过意不去了。所以后来石亨就找到了一个机会,把于谦的儿子给景帝推举了一下。

但他没想到的是,这次拍马屁行为的力道有点过大了,于谦本人最痛恨的就是官员之间徇私情。所以他不但拒绝了给儿子的福利,还在君主面前把石亨训斥了一番,二人的“梁子”因此结了下来。

上面两个人在和于谦闹别扭以后,眼看着以后就没什么前途可言了,毕竟君主当时几乎无条件信任对方。

所以二人经过打算,就把谋害于谦的第三人推了出来,这个人就是当时正在被软禁的英宗皇帝。

在石亨等人的规划之下,英宗成功拿回了自己的皇位。在这些人掌控了朝政以后,第一个要拿掉的人就是于谦。所以在石亨和徐有贞的一手安排之下,于谦被扣上了谋反的罪名,得知消息的于谦也没有作任何解释,因为他非常清楚跟这些小人解释是没有什么结果的。

虽然英宗在最后时刻还在犹豫是否要真的杀于谦,不过徐有贞在一旁推波助澜,他告诉英宗如果不杀于谦,则复辟无名。在残酷的政治局势之下,他最终成为了一个牺牲品。按照当时的情况来看,他并没有对这几个人的政变行动进行任何抵抗,其原因就是他认为老朱家的人争夺皇位,其本质并不会对国家造成威胁。

对于他这样一位始终把国家放到第一位的人来说,个人安危实在是不值得考虑。

明朝的于谦是怎么被害死的?

我是历史小明王,我来回答。

于谦在明朝的历史具有十分重要的位置,他在关键时刻力挽狂澜保住了大明的江山,为整个国家社稷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后来却死于险恶的政治因素,这让人十分痛心,关于于谦的死因我想有以下两种因素导致。

年少轻狂的明英宗朱祁镇同学在太监王振的鼓动下御驾亲征,带了明朝二十万精锐去讨伐瓦剌,由于王振是个太监自己毫无指挥才能,在遭遇瓦剌蒙古大军的攻击后,二十万精锐死伤无数,朱祁镇当了俘虏,瓦剌人以为捡到了宝贝,这人可是明朝货真价实的皇帝,用他去威胁明朝让他们献出北京投降岂不美哉?此时的北京收到消息后已经乱成一锅粥,有要南迁去南京的,还有要投降的,只有一个人主张抵抗到底,那就是于谦,瓦剌大军挟持明英宗到北京城下耀武扬威,要求明朝立刻开门投降,没想到等来的是城墙上的箭雨,当时于谦提出“社稷为重,君为轻”的口号,立明英宗的弟弟朱祁钰当皇帝,这样直接就稳住了大明的军心,朱祁镇就直接成了太上皇。这一决定拯救了天下,却也成为了自己的死因之一。

后来瓦剌人觉得这太上皇朱祁镇是个鸡肋,还得好吃好喝供着他,就把他放回去了,回到了家的朱祁镇早已经不是皇帝,被弟弟朱祁钰软禁在了宫里,后来通过夺门之变朱祁镇成功复辟当了第二次皇帝,当年提出放弃他让弟弟朱祁钰当皇帝的事成了他心里的一根刺,就这样明朝第一功臣于谦被列入了他的必杀名单之一。

复辟之后的明英宗以“欲迎藩王为帝谋逆罪”将于谦逮捕入狱,来一场宋朝的莫须有的罪名,后来被判斩首,一代民族英雄落得此般下场,京师百姓闻之无不为他喊冤,斩首当天本是晴天却突然乌云密布,可谓是天怒人怨。据说锦衣卫抄家之时发现于谦家里一贫如洗,都当场落泪,他们每一个的心里都清楚,如果没有于谦或许明朝就灭亡了。

明朝的于谦是怎么被害死的?

于谦,是明英宗与明代宗时期的名大臣,当明英宗在土木堡之变中被鞑靼人俘虏以后,于谦临危受命,负责对北京的防卫,当时鞑靼人俘获于谦以后,就一直拿明英宗为条件要挟明朝,于谦以“社稷为重,君为轻”拒绝了鞑靼的一系列要求。而明朝没有皇帝以后,国不能一日无君,于是于谦向朝廷推荐了明英宗弟弟朱祁钰为皇帝,这就为他日后的死埋下伏笔。而且于谦做人耿直,平时得罪了不少人,尤其是日后明英宗的红人石亨与曹吉祥,他们得到权力以后就对于谦动手了。

明英宗回朝以后,景泰帝将其囚禁起来了,可明英宗在景泰帝病重时,与昔日的旧臣合谋发动了南门之变,夺回了昔日属于自己的皇位,明英宗复位以后,将景泰帝囚禁起来,并对于谦进行了一定的报复。石亨和曹吉祥、徐有贞宣谕朝臣以后,立即把于谦和大学士王文逮捕入狱。他们诬陷于谦等和黄囗制造不轨言论,又和太监王诚、舒良、张永、王勤等策划迎接册立襄王。他们三人并且通过一定法子将两人判为死刑,英宗当时还犹豫杀不杀于谦,他说:“于谦实有功。”徐有贞进曰:“不杀于谦,此举为无名。”这就是说不把于谦杀了,明英宗夺权就没有借口,明英宗就决心去除于谦。于谦就被三个奸人害死,朝廷还抄掉了于谦家,将其家人发配边疆戍边。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