骁勇善战的李世民,为何亲征高句丽没有将其灭掉?

李世民御驾亲征高句丽,几乎举大唐全国之力,为什么却没有打赢?

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李世民亲征高句丽,这位才华横溢、骁勇善战的统帅型皇帝,却在高句丽的安市城下折戟沉沙。虽说李世民在极力维持唐军的威严,但安市城终究没有攻下,唐军粮草供应不济,只能就此打道回府。

遍观李世民打过的所有战役,唯一的一次失败便是在浅水原败给了陇西薛举,幸亏薛举病逝,不然大唐基础不稳。除此之外,李世民再无败绩,那么为什么举大唐全国之力进攻高句丽,却没有取胜呢?

首先,李世民并未使出全力:

李世民出兵高句丽的原因,是高句丽发生政变,盖苏文杀掉了原国王高建武。其实这种政变很常见,只是这位盖苏文从掌权之后,就开始不听唐朝号令,这是李世民所不能容许的。

起初,李世民还是很克制的,一方面由于考虑到战争劳民伤财,另一方面李世民也想用和平的方式来解决问题,所以唐朝多次派使者去高句丽,但结果不尽如人意。

史料记载:

“上曰:‘盖苏文弑其君,贼其大臣,残虐其民,今又违我诏命,侵暴邻国,不可以不讨。’”

假如高句丽的新领导能审时度势,继续听从唐朝号令,那么李世民也不会大动干戈。只是独裁者盖苏文不仅杀掉了国王和百余名朝臣,还虐待百姓,并开始频繁发兵侵扰邻国。

李世民作为“联合国”的天可汗,那就自然不能撒手不管,毕竟当时给大家承诺的便是有困难找唐朝。

新罗使者也来到长安,表说百济已经和高句丽联兵,企图切断新罗入贡的道路,所以迫不得已,李世民亲自抄刀上马。

此战和开国之战不同,李世民保持着情形的头脑,换言之,能治一服不治一死。如果能用最小的代价,取得最大的成效,那自然更好,但如果此战令唐军陷入泥潭,李世民会及时抽身而退。

唐军在进攻白岩城之时,城内守将出尔反尔,本来说投降,却有后悔了,一怒之下李世民下令:

“如果攻克城池,城中财物全部分给将士们!”

城府极深的李世民,很清楚这道命令的结果,那就是屠城,城破之时,将是城中所有人的末日。

然而,唐军在城下拼死厮杀,或许破城只在旦夕之间,城中守将再次请求投降,这次对方表现得很至诚,左思右想之下,李世民还是同意了对方投降的请求。

得知消息,将军李世勣带了几十名校尉,火急火燎地冲到李世民帅帐前,原话是这么说的:

“士卒所以争冒矢石,不顾其死者,贪虏获耳;今城垂拔,柰何更受其降,孤战士之心!”

意思就是说,士兵们舍死忘生地攻城,不就是为了城中金银财物,现在接受对方投降,岂不是寒了将士们的心。

李世民赶紧安抚:

“将军所言极是,只是朕不忍心看到纵兵杀戮,凡事有功的将士,朕会府库中的金银赏赐给诸位。”

好说歹说,李世民才把众人安抚住。

可见李世民并不想赶尽杀绝,对于这场战争,李世民不想冒太大风险,哪怕将士们舍死忘生,他作为统帅必须保持清醒和冷静。

在攻克白岩城后,进攻计划也出现了分歧,有的人认为要先攻克坚固的安市城,再继续进攻建安城,这样最稳妥。有的人认为,安市城城坚粮足,士兵精锐,很难攻克,不如绕道先攻克建安,那么安市城也就成了囊中之物。

先攻克建安城,风险较大,但收益同样大,只是如果这样,安市城内的守军,可能出兵切断唐军粮道,到了那时,唐军就将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李世民不敢冒这么大的风险,所以李世民还是听从了长孙无忌,先攻破安市城,再做打算。

由此可见,在李世民的统领下,唐军一直留有余地,如此这般,取得的战果就会大打折扣,所以最后止步在安市城下,也就无可厚非了。

其次,高句丽抵抗顽强,唐军不能攻破:

隋炀帝曾举大隋全国之力,率百万军队,三次亲征高句丽,不仅连连败北,整个隋朝都被战争拖垮了。其中主要有原因在于,高句丽军兵十分强悍,不论是战斗意识,还是整体素质,都不弱于隋兵。

虽说高句丽只是一个小国,但的确不好对付,史料记载:

“安市人望见上旗盖,辄乘城鼓噪,上怒,世请克城之日,男女皆坑之,安市人闻之,益坚守,攻久不下。”

安市城的守军,在城内防守,他们见到李世民的黄罗伞盖,竟在城头大声叫嚷,甚至还有戏谑之词,明摆着就没有把天可汗放在眼里。李世民又怒了,再次下令,城破之后屠城,高句丽军兵不仅不怕,反而作战更为勇武,在很长时间内,李世民都无法攻克。

为攻下安市城,唐军可是下了血本,唐军用上了投石车和冲车。每天轮班进攻,日夜不停,大小石头就像雨点般砸向城池,足足打了六十天,动员五十多万民力,安市城岿然不动。

看到攻城没效果,唐军开始在城边建造土山,一度山顶离着城墙只有几丈远。出乎意料的事情发生了,土山忽然倾倒,压倒了城墙。但因为当时负责的将领没有在现场,唐军没有抓住机会。反而城内的守军及时出来,再次占领了土山,这次极好的机会也化作了泡影。

再有,天气、环境影响:

由于李世民没有及时改变策略,在安市城下拖的时间太长,唐军士气大不如前,最要命的是唐军远道而来,粮草马上就供给不上了。

史料记载:

“上以辽左早寒,草枯水冻,士马难久留,且粮食将尽,癸未,敕班师。先拔辽、盖二州户口渡辽,乃耀兵于安市城下而旋,城中皆屏迹不出。”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如果没有了粮食,再强大的军队打不了胜仗。除此之外,冬天到了,辽东这个地方比较冷,而且当时还没有全球变暖、厄尔尼诺这种现象,所以估计最少也有零下十几度或许更低。

气温骤降,水都变成了冰,供应马匹的草料也成了问题,无奈之下,李世民只能宣布撤军。为了挽回颜面,李世民命唐军在城下列兵整齐,一队一队撤军,再次秀了秀“肌肉”。

事实上,不论承认与否,李世民还是栽了个大跟头,在此之前,李世民的战绩几乎是百战百胜。当然,薛举曾经让李世民栽过跟头,但当时大唐刚刚建立,各地割据政权尚未平定。而征高句丽时,大唐已经建立多年,十分强盛,此战也让李世民大为惋惜。

最后,还是要提战斗意志的问题:

其实,不管是隋朝,还是唐朝,这几次进攻高句丽,其战斗意志明显不同。就像我们经常听到的狗追兔子的故事,兔子如果不拼命跑,那么它丢掉的是一条命,而狗如果不拼命追,顶多是少吃一顿肉。

高句丽如果败了,那就是灭国之战,李世民如果败了,大不了回大唐,这也是双方战斗胶着的原因所在。

当然,高句丽最终还是败了,李世民之后的策略便是时不时就骚扰一下高句丽。这种拼国力的战争,高句丽也就落入了下风,唐高宗时期,最终灭亡,并入了大唐版图。

而那次李世民征服高句丽的战斗,也成为了如今影视剧热点,在韩国历史剧《帝国的早上》中。高句丽大将渊盖苏文,可是乘胜追击,一路追杀李世民到大唐都城长安,硬是射瞎了李世民一只眼睛,再让李世民跪地求饶才作罢。

在《大祚荣》中,李世民更惨,先是在安市城围攻战中,李世民被刺客刺中腹部,差点一命呜呼。后来又一路溃败,最终在长安保卫战中,愚蠢无能的李世民再次被射瞎一只眼睛。

但不管怎么说,安市城之战,确实成为了李世民心中永远的疙瘩,挥之不去!

骁勇善战的李世民,为何亲征高句丽没有将其灭掉?

骁勇善战的李世民,亲征高句丽,而没有将其灭掉,未获得成功,其实当中的理由是多方面的,隋炀帝杨广也曾耗费大量人力物力三次征讨高句丽而未果,有些时候,即便是强弱分明,也不是靠一场战争就能定胜负的,打仗靠的是天时地利人和,如果说李世民出击的时间再好一点的话,高句丽是可以灭掉的,不要忘了,此时已经攻占了高句丽十余城池了。

一,李世民为什么要亲征高句丽

贞观十七年(643年)九月,新罗派使者到长安请求李世民出兵相救,说百济和高句丽欺负它,于是李世民就派相里玄奖去传达自己的旨意,大意是要求高句丽赶紧停止一切军事行动,否则就等着明年攻打你们,但是高句丽表现得很强硬。相里玄奖回来和李世民一说,李世民就决定攻打高句丽,而且还要御驾亲征,当时褚遂良劝了几次,李世民都没有打消亲征的决定。

二,此次出征的阵容空前强大

参与此次讨伐高句丽的有:李世绩、张亮、尉迟敬德、长孙无忌、岑文本、杨师道、张俭、李道宗、契苾何力、阿史那思摩、阿史那社尔、程名振、王大度、薛仁贵等。

贞观十八年(644年)七月,李世民开始为亲征高句丽做准备,派人去督造押运粮草的船只,命人督运粮草,然后派张俭带兵先行进攻辽东,以观察形势。然后再到洛阳行宫安排亲征事宜。

十一月底,李世民任命张亮为平壤道行军大总管,领四个州的4万人马外加从长安和洛阳招募的3000士兵,并500艘战舰,自莱州经海上逼近平壤;命李绩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领骑兵6万人马并曾降的胡兵逼近辽东,两路同时开进。各路兵马在幽州汇合。李世民派人在幽州督造云梯,招募进攻器械,并传令天下,不可叨扰百姓,安定民心。十二月中旬,李世民下令各路大军以及新罗、百济、契丹等分路进攻高丽。

三,为什么最终未能达到目的将高句丽歼灭呢

其实作战之初,大唐军队进展是非常顺利的,曾先后攻占10座城池:玄菟城、横山城、盖牟城、磨米城、辽东城、白岩城、卑沙城、麦谷城、后黄城、银山城。迁徙辽州、盖州、岩州七万人口进入中原,歼灭高句丽军队四万余。

但是表面的成绩并未能带来最终的胜果,由于种种原因,李世民不得不从高句丽退兵。

原因之一:唐朝在战略上轻敌 ,太宗战前分析形势,他认为高丽的地盘不过是汉朝四个郡的土地面积,以实力雄厚的唐军去攻打不是难事。实际,攻打高丽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高丽地国土虽然不大,可是他们已经苦心经营了几百年,修建了一百多座城池,国家也一直很看重军队,军力达到三十多万人。

原因之二:但是已经是九月份,北方天气严寒多变,很快就会草木枯萎,水也结冰,将不利于士兵车马前行,后勤补给供应不上,这也是退兵原因之一。

原因之三:对高句丽国内形势分析不当,唐朝本来以为高丽新君刚刚篡权,国内形势不稳,军心会乱。谁知在战争中,高丽认为唐军是外敌来犯,于是放下内部矛盾,全力对抗唐国,并没有出现预想的大量的高丽军投降现象。

总体来说,这是一场战术上大胜,战略上不亏的战争,半年时间唐军拔十城,迁徙高句丽居民七万人,斩首敌军四万人,而唐军死亡不超过两千人,高句丽也在二十年后在徐世绩的重新攻伐下破灭,高宗李治在太宗打下基石之上终于完成了他父亲的遗愿。

骁勇善战的李世民,为何亲征高句丽没有将其灭掉?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原因其实很多。公元644年,唐太宗李世民率领15万大军,亲征高句丽,大军的所到之处,一路势如破竹,攻下十余座城池,打得高句丽军狼狈不堪。俘虏敌军7万,面对如此局面,最后唐太宗撤兵,并没有消灭高句丽

高句丽盘踞辽东和朝鲜北部,也有几百年的历史,是地头蛇,并不好对付。

高句丽人比较善战,尤其擅长守城。

对于高句丽一定要有正确的军士战略以及持久的攻击。

想要司马懿克日擒孟达这种打法,是不可能的。

第一,粮食问题

之所以干不掉高句丽,主要就是粮食问题。

高句丽盘踞辽东,也就是今天的辽河以东,最远可以到朝鲜大同江以北的平壤。

而汉唐的汉人完全控制地区,在东北主要还是长城之内。

从今天的山海关到辽宁丹东,就有1103公里。

从丹东到平壤又有250公里。

两者相加,就有1300多公里。

这么远的距离,即便有卡车运输物资,想要维持10万以上大军持续作战,也是非常困难的。

更别说古代,一切粮食物资都要通过马车或者马匹运输。

这一线压根就没有什么路,运输大军必须在东北复杂的地理和气候下艰难行军。

同时,这里还有大量强悍的少数民族,会不断袭击运输队。

可以这么说,只要能够维持粮食的稳定持续供应,就可以打败高句丽。

只是,这基本不可能办到。

关于李世民的退兵,《资治通鉴》记载:上以辽左早寒,草枯水冻,士马难久留,且粮食将尽,癸未,敕班师。

第二,地形问题

高句丽盘踞的地区,在那个时代的地形非常复杂,易守难攻。

仅仅以朝鲜北部为例,大部分是山地地形,几十个士兵用石头堡垒拦路,用弓箭可以拦截数千大军。

在这种地形作战,对于进攻一方极为不利,也是远征高句丽失败的原因。

第三,高句丽的战略

除了最后1次,高句丽的战略都是成功的,也是务实的。

面对隋唐的大军,高句丽采用后退决战的方式。

他们首先固守城池,以长久的作战消耗敌人的粮食。同时,高句丽军队会不时反攻,以疲劳敌人。

等到敌人粮食接近耗尽,被迫撤退的时候,高句丽又会大举追击。

原因大体就是如此。

李世民时期,唐军由于皇帝御驾亲征战术相对呆板,采用稳扎稳打的方式,步步推进。

这种情况下,又不能保持稳定的粮食运输供应,最终只能重创高句丽,却难以歼灭。

不过,高句丽连续遭受重创,元气大伤,在唐高宗时代就被彻底消灭。

骁勇善战的李世民,为何亲征高句丽没有将其灭掉?

时机未到之时,即使神仙来了也是无可奈何的!以李世民的指挥作战能力和统御能力,再加上己经稳定且有所发展的初唐治世,都没法消除高句丽这一横亘于东北方的心腹大患,就足以说明这一点!

因此唐太宗在他的时代里,也就没能实现这个梦想。而在他之前,隋炀帝杨广也曾几次攻打高句丽。但却都无功而返!不仅如此,还因为频佂兵役、傜役,而搞得兵疲民困、国乱四起!大隋也因此而亡了。

而在唐高宗时期,各项主观与客观条件具备了。唐朝的国力也较唐初更为强大了,高句丽相对来说也是己经有所衰落了。且唐朝又采取了正确的策略,也因此才能成功!

由此可见"形势比人强啊″——即使你有天纵之才,是五百年才有所出的雄主!若想实现梦想,恐怕也得有合适的时机啊!

骁勇善战的李世民,为何亲征高句丽没有将其灭掉?

题干太扯了。突厥没有拥兵百万,高句丽的部队也远不止10万人,李世民更加不存在打不过高句丽。

东突厥、西突厥加起来,部队也不过“控弦之士数十万”,哪来的百万大军?尤其李世民在世的时候只平定了东突厥,西突厥还是唐高宗平定的,仅仅一个东突厥更不可能拥有百万大军了。

高句丽也不止10万人啊,人户口三百多万,能出兵三十万,还能召唤各族联军一二十万,实力相当强大。另外李世民哪有打不过高句丽啊?李世民亲征高句丽,兵力不过十万人,高句丽一次就召唤靺鞨援军十五万,被李世民轻松打得全军覆没,李世民在辽东势如破竹,攻陷十余城,迁民数万人,消灭高句丽军队十余万,自身损失才两千多人,只是没有攻下安市城加上冬天到了,班师回朝,没有一口气灭掉高句丽而已。

骁勇善战的李世民,为何亲征高句丽没有将其灭掉?

我谈谈我的看法。

李世民贞观十九年(645)亲征高句丽未能灭亡高句丽,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准备不足。

一、兵力不足

(一)唐军兵力

李世民为了征讨高句丽出动了多少军队呢?史书记载不一致。有记载为10万的,有记载为17万的。

根据《资治通鉴》记载,唐军出动了10万人:

以刑部尚书张亮为平壤道行军大总管,帅江、淮、岭、硖兵四万,长安、洛阳募士三千,战舰五百艘,自莱州泛海趋平壤;又以太子詹事、左卫率李世勣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帅步骑六万及兰、河二州降胡趣辽东,两军合势并进。

根据《新唐书》东夷传的记载,唐军出动了17万人:

始行,士十万,马万匹;逮还,物故裁千余,马死十八。船师七万,物故亦数百。

出现这种差异的原因,我认为,可能是统计口径不同,根据《通典》记载,初唐时期,唐军总兵力中,有30%的辎重兵,据此,17万可能是包括辎重兵的数据,而10万是不包括辎重兵的数据。

(二)高句丽兵力

高句丽当时有多少军队呢?

据《旧唐书》北狄传记载:

昔高丽全盛之时,强兵三十余万,抗敌唐家。

即高句丽总兵力达到30多万人。这个数据是否可信呢?

查《旧唐书》东夷传记载,高句丽灭亡时有69.7万户,当时每户大约3-4人,据此,高句丽人口约有200-300万人,按照10人出1兵的比例推算,高句丽出动30万军队是完全可以办到的,何况,在国家面临重大危险时,还可以极限动员,高句丽能出动的军队很可能还会多于30万。

据此,从兵力对比上看,唐军处于劣势。

二、物资储备不足

从贞观十九年(645)的实际交战情况来看,唐军并没有进行过冬准备,这仗从贞观十九年(645)四月正式开打,打到九月,李世民就下令撤军了,撤军的理由就是:

以辽左早寒,草枯水冻,士马难久留,且粮食将尽。

可见,唐军当时没有准备过冬的衣物,也没有充足的粮食。

后来,十月份,唐军在撤军的路上,还遇到了暴风雪,有士兵因此被冻死,“暴风雪,士卒沾湿多死者”。

综合以上分析可知,贞观十九年(645)李世民亲征高句丽,无论军队还是物资储备,都严重不足。李世民作为百战宿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问题呢?

三、唐军准备不足的原因

我认为,贞观十九年(645)征讨高句丽,是李世民在军事需要与民生现实之间做出的一种折中方案。

从纯军事角度看,李世民不可能不知道高句丽的实力和实际情况,后来,在贞观二十二年(648)李世民筹划来年大举征讨高句丽的时候,提出的出兵总数是30万,这是符合当时军事上的实际情况的,但是,李世民在贞观十九年(645)只出动了10多万人,而且完全没有做过冬准备,究其原因,应该还是受到了隋朝四次征讨高句丽(隋文帝一次,隋炀帝三次)皆以失败告终、且隋朝因此出现大乱的影响,李世民在贞观十九年(645)征讨高句丽的时候,一直是束手束脚,兵不敢多出,一共出动10多万人,还部分采用了自愿应募的方式,粮食也就准备了几个月,里面还驱赶牛羊充当了一部分军粮。也就是说,李世民是想在尽量减轻百姓负担的前提下,打赢高句丽。

而实际上这是不可能的。因为高句丽与突厥等游牧民族不同,高句丽城池林立,地势险要,不是通过一两次大规模野战就能解决问题的,势必要进行频繁的攻坚战、围困战,而这些,都需要足够的兵力、物资保障和时间,贞观十九年(645)这次,唐军显然不具备上述条件。幸亏是李世民亲自去的,外加上当时唐军李世勣、李道宗等一批优秀将领,否则,别说击败高句丽,唐军全军覆没在辽东都是有可能的。

正是由于李世民亲自指挥,外加将领努力作战,因此,贞观十九年(645)这次,唐军在战役层面极少犯错,打辽东城、盖牟城、白岩城都打的很顺利,打安市城时的野战,也就是驻跸之战,更是以3万之中,击败高句丽15万人,斩首2万,成建制生俘3.68万人,打出了李世民的巅峰水平。但是,由于准备实在是不充分,因此,在安市城下小小的失误(土山之失),就让唐军失去了时间,不得不在冬季来临之前的九月撤军了。

以上是我的一点简单分析,欢迎大家讨论。

如对唐朝历史感兴趣,请关注我,继续深入讨论。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