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柏林战役中,为何德军中出现了大量孩子兵? ?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大家注意这个孩子,他也获得了一枚二级铁十字勋章。只有在战斗中,有一次勇敢的表现,才能获得这种勋章。资料介绍,这个孩子击毁了2辆苏军坦克。
这主要是柏林战役中,有人民冲锋队的参战。
人民冲锋队是德国的民兵武装,基本都是本来不符合参军条件的老百姓。
以往人民冲锋队没有参加过任何战役,主要是他们没有合适的武器,也没有作战经验,上战场只能送死。
但柏林战役是最后一战,所以人民冲锋队也被编组上了战场。
此战大约有4万人民冲锋队参加了战役,到柏林战役结束死亡了一半人。
人民冲锋队的成分复杂,以营为单位,共有600多人。
1个营分为4个大队:
第1大队:多是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老兵,很多年龄已经超过50岁。
第2大队:25到50岁没有上战场的男性。他们之所以没有去前线,是因为多在各种军方的工厂或者农场工作,也是战争的重要劳动力。但柏林是最后一战,已经不再需要劳动力。即便如此,他们一般是就地服役,平时仍然需要去工厂上班,只要打仗时才进入部队。
第3大队:出生于1925年至1928年且尚未在国防军或党卫军中服役的男子。这些都是年轻人甚至少年,年龄最大的不过20岁,最小的才16岁。原则上,德军未满18岁不能参军,所以大量16到18岁的少年都编入这个大队。他们基本都是希特勒青年团的成员,该团是14到18岁的德国男性。而只有超过16岁才可以编入人民冲锋队。
第4大队:残疾军人。这些人不能作战,主要负责后方的保卫、巡逻工作,只是形式上的参军。
大家看到柏林战役中出现的孩子,主要就是第3大队的人,很多只有16岁或者17岁。
因白人很多是娃娃脸,16岁看起来会让人觉得只有十三四岁,很小的。
这些孩子预计有数千人,伤亡自然也不少。
其实,人民冲锋队主要是宣传和凝聚民众性质,没人认为他们能够发挥什么作用。
除了没有好的训练以外,人民冲锋队也缺乏武器,甚至手持猎枪和射击比赛步枪作战,他们的一些手榴弹竟然是水泥甚至木头制造。
除了人民冲锋队以外,还有一些希特勒青年团的少年要求参加德军。
出于鼓舞士气的考虑,希特勒青年团组建了战斗部队,很多孩子仅有14岁甚至12岁,负责守卫最后防线。
在战役最后时期,柏林防卫司令官魏德林将军,强行命令解散这些部队,不让孩子们去送死。可惜当时信息混乱,只有部分部队解散,一些孩子还是参战。
这些就是我们看到照片中的娃娃德军。
在柏林战役中,为何德军中出现了大量孩子兵? ?
1.少年易冲动,好胜心强,杀戮的渴望也强烈,在当时的环境下,他们对死亡的恐惧相对更少一些。
2.纳粹觉得这样可以出其不意,出奇制胜。
儿童少年的出现只能说明战争的残酷和纳粹的血腥。
在柏林战役中,为何德军中出现了大量孩子兵? ?
“谁会把孩子推向必死无疑的境地?只有疯子才会这么做”这是二战被称为“救火队长”朱可夫元帅在评价德军孩子兵时说过的话。
1943年夏,感觉到兵源压力的希特勒批准了由党卫军征兵局局长贝格和帝国青年局制定的一份计划书,计划将1926年出生的团员编为一个师的。通过6个月的基本训练,到了9月1日就有多达1.6万名团员入伍,他们被编入了希特勒青年团装甲掷弹师,后又改名为希特勒青年团装甲师。10月下旬编制最终定名为党卫军第12装甲师,希特勒这个疯子正式将这群不满18岁的孩子送上了覆灭之路。
这些孩子虽然年纪不大,但是由于处于希特勒的强势宣传下,对希特勒绝对忠诚,并且悍不畏死,作战精神甚至比成年人狂热很多。1944年4月,第12装甲师参加了著名的诺曼底战役,但是由于盟军的优势兵力,苦战多日后不得不在卡昂地区进行防御作战,后又在法莱斯地区同盟军血战,在战斗时这些孩子往往身上绑着炸药,跑出掩体,同盟军同归于尽。到了7月9日,第12装甲师的伤亡已经达到了惊人的12000人,重武器消耗殆尽,到了8月15日第12装甲师就只剩下了500人。从此德国再也没有组建成编制的青年师,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纳粹放弃了让青少年参战的决策,恰恰相反,由于发现了青少年对纳粹盲目崇拜,并且有比成年人狂热的多的作战精神,于是在柏林战役中,又有孩子被送上前线,打算让他们对苏联的钢铁洪流进行自杀式的袭击,这些孩子甚至连枪都拿不稳,没办法只能在战场的硝烟中等待被苏联人俘虏或者射杀的命运。
在柏林战役中,为何德军中出现了大量孩子兵? ?
战争从不放过任何人,哪怕他只是个孩子,从古至今,几乎所有的战场之上都充溢着“娃娃兵”、“少年兵”的身影。
1922年,德国纳粹元首希特勒创立一直由青少年组成的部队,团名为“阿道夫希特勒少年冲锋队”,以德国慕尼黑为重点培训基地,对其进行训练。到了1926年纳粹党得到更多支持,重组以后,将少年冲锋队正式更命为“德意志劳动青年的希特勒青年团”。希特勒委派库尔特.格鲁伯为负责人,重点扩充青年团的势力。
青年团被灌输“雅利安超人”的无上光荣使命,必须奉行和坚守反犹主义,他们被教导“一切损害民族利益均出于贪婪的犹太人”。实际行动上,他们忠于元首希特勒的号令,他们受多方面的斗争及军事培训,却刻意忽略理性的学术训练与科学教育。后来,希特勒甚至默许青年团内,年长队员体罚年幼队员,使他们更团结及坚忍。
时至1930年,青年团数量急升超过2万多人后,组织化更为严谨,团员大都由14-18岁的男孩组成,他们分配给不同的领袖带领,惯常每星期进行一次小区集会,灌输纳粹主义之余同时进行武装演练。
青年团员假如受到纳粹党的肯定,会感到极为光荣,更设专门学校培训有激进思想和忠于元首的团员,这样有助希特勒建立极权政治之余,终于令当时德国的反犹风潮一发不可收拾。
这些青年团员不断被输入战场之上,他们没有仁慈心可言,屠杀敌人、效忠元首是他们心中所秉持的信念。不可否认,这些青年人对于纳粹德国侵犯他国和打击对方等方面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战场的局势逆转,同盟国的胜利越发明显,而轴心国的失败也逐渐表露。
为了让德国输的体面一点,已经神经质的希特勒在最后关头还不忘当面鼓励那些新加入青年团的少年兵,他对这些稚气未干的少年下达作战命令,命令他们在柏林的大街小巷,残檐断壁中阻击进犯之敌。有部分少年真的遵从了元首的命令,用自己瘦弱的血肉之躯阻拦进攻的苏军。
希特勒将这些少年交给负责人阿图尔.阿克斯曼,要求他带领这些青少年加入战斗。但阿克斯曼拒绝这么做,因为这些仅有1枚“铁拳”反坦克火箭弹和少量武器,并且严重缺乏训练的小孩子们,根本无法完成作战命令。带着他们奔赴战场,只能让他们白白送死,他不愿意看着这些“优秀的种子”白白牺牲。
最终,阿克斯曼没有让这些孩子进入战场,而是让他们担负柏林外围和城内的防守任务。当苏军的坦克气势汹汹的靠近德国少年兵防守的阵地时,这些孩子因为缺乏战场经验,许多人死死的抱成一团,往往还没有来得及发射手中的“铁拳”,就已经被坦克碾压致死。跳出战壕和防御设施的孩子们朝着苏军胡乱开火,甚至有人用步枪射击坦克坚硬的钢铁之躯,就算他们发射了火箭弹,也很难有效命中目标,反而导致自己成为被射击目标。一旦弹药用尽,他们就会流着泪高喊“希特勒万岁,斯大林灭亡”的口号,等待苏军的射击或者成为俘虏。
苏军战士面对这些孩子时,也感到非常吃惊,但苏军知道战场不是大发慈悲的地方,这些流泪的小崽子也许会拉响隐藏在身后的手榴弹,因此他们通常硬起心肠,将这些可怜的孩子们当做成年士兵杀掉,然后,继续进攻。
战后,许多坚守柏林的少年兵成为俘虏,他们被送到各地关押,有些少年兵成为打扫战场的工具,甚至被要求进行排雷工作。虽然最终有不少人幸存下来,但是他们的伙伴却永远的消失了……
在柏林战役中,为何德军中出现了大量孩子兵? ?
注意一个问题,这些孩子兵,并不被当成是德军,无论从德国眼里,还是盟军眼里,他们都不是军人,顶多是一群抵抗分子而已。
纳粹一直有个希特勒青年团的组织,德国的准军事组织,在1943年,在这个组织里又成立了党卫军12装甲师。第12装甲师在战场上和其他德军一样,参与作战。
而到了柏林,参与柏林防御的有希特勒青年团,还有人民冲锋队。起初,人民冲锋队里只有退伍军人,后来老弱病残都参加了,这就是所谓的想打个人民战争。
无论是人民冲锋队,还是希特勒青年团,都不是军人,甚至连准军事组织都不算。
帝国陷落里,一个德军将领视察,看见一群穿着老百姓服装的人冲锋,德军将领问,这些都是什么人?别人告诉他,这是党卫军组织的人民冲锋队。赶紧让他们回来,这是送死。
德军是很心高气傲的,他们的将军大多都是一群贵族,那这些贵族手下的国防军士兵,也都心高气傲的。他们认为,打仗应该是贵族的事情,小老百姓不应该参与。
按照德军的思维,一个人进入军营,首先就得训练两年,掌握了技能,才能算是士兵。再把这些人整合,服从命令,听从指挥,相互配合,讲究策略,这才是军队,那么这些孩子,在德军眼里,就不是兵。整个国民突击队,德军都不把他们当兵看,不是一个什么厨子小贩之类的就能被称作士兵的,德军傲气着呢。
而柏林战役,这是帝国最后时刻,再往前看,德军中可没那一大堆孩子在前线打仗,国防军才不要呢,不会让他们服役的。而柏林战役,那些孩子,都是党卫军指挥的。希特勒、戈培尔,在柏林战役期间,都进行了大量动员,主要是德国的16-60岁的男性,德国的老头什么的,也都拿起了枪,男女老少加一起,四万多人吧。
这些国民突击队里,不光有孩子,还有老头。国民突击队,也是分等级的,第一档就是这些退伍军人,其次是那些青少年,然后是那些老弱病残。这些老弱病残都躲不过,就别提那些孩子了。
在柏林战役中,为何德军中出现了大量孩子兵? ?
主要是以下几点原因:
一、经过几年的苏德战争,德军大量士兵阵亡,兵员大量缺乏,为了尽快弥补兵力差距,大量征召青少年士兵。这是最主要的原因。
二、柏林战役在柏林爆发,德军不可能快速集结,只有在当地征召士兵。
三、青少年被纳粹洗脑严重,更加坚定,狂热。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