号称清朝最强特种部队的虎衣藤牌兵,为何惨败给洋人?
在清朝开国后各项重大战争里,名声低调的“虎衣藤牌兵”,却是一支曾经战功卓著的英雄部队。
“虎衣藤牌兵”的建立,缘起于1685年的雅克萨战争。当时沙俄盘踞雅克萨,犀利的火枪更叫黑龙江流域的清朝军民吃够血亏。昔日郑成功的部下林兴珠,却对康熙皇帝慨然一句“柔能制刚耳!”然后,一支以“柔能制刚”为作战思路的“虎衣藤牌军”,就此应运而生:在山东河南等地精选五百人,各个身手不凡的老兵,既能操纵火枪百发百中,还有一身肉搏战功夫,关键是精通“快速滚闪”的作战方式,能手持钢刀藤牌,快速“滚闪”到敌人面前,然后手起刀落,杀倒一片。
到了寒风烈烈的雅克萨战场上,这支新生的部队,更叫一同作战的八旗老兵们开眼。射杀犀利的沙俄火枪,打在“虎衣藤牌军”的藤牌上竟无效果,相反“虎衣藤牌军”们一通“滚闪”,就快速扑到沙俄军近前砍杀。自诩凶悍残忍的沙俄哥萨克兵,几次过招竟都被杀得大败。特别是黑龙江上游阻击战上,“虎衣藤牌军”战士们持刀顶盾牌潜入江水,摸上沙俄竹筏发起袭击,一顿硬碰硬血战,零伤亡代价斩杀三十多名沙俄兵。还有十多个沙俄兵吓得当场跪地,宁可乖乖投降,也绝不挨“虎衣藤牌兵”这一刀。自从雅克萨战役的精彩亮相起,这支“虎衣藤牌军”,就成了清王朝的宝贝疙瘩,哪里有战事就往哪奔,比如康熙至乾隆年间的平定准噶尔叛乱战争,虎衣藤牌军也多次亮相。别管人员如何更迭,战斗精神却从不变,鸦片战争前夜的“平定张格尔叛乱”战场上,面对协助张格尔叛军的浩罕国精锐骑兵,虎衣藤牌军照样勇敢亮刀,一顿大砍大杀,把浩罕国铁骑砍掉一片,立下平定叛乱的大功。
如此强大表现,也叫清王朝无比高兴,甚至历代统治者,也就从此有了个习惯:打不下来的仗,就调“虎衣藤牌军”。到了1841年,鸦片战争打到白热化,清王朝兵败如山倒时,焦头烂额的清政府,又一次想起了虎衣藤牌军。于是,已经书写了不少辉煌的虎衣藤牌军,就在鸦片战争尾声时,再度得到了召唤。对他们的到来,清王朝的上上下下,更是信心爆棚。主持浙东战事的杨威将军奕经,更在关帝庙求得好签,签云“不遇虎头人一唤,全家谁敢保平安”。似乎连老天爷,都要保佑虎衣藤牌军再立新功。
但是,这些翘首以盼虎衣藤牌军捷报的朝廷大员们,甚至雄赳赳杀来的“虎衣藤牌军”将士们,却没人能想到:他们引以为傲的装备战术,放在十七十八世纪着实厉害,可在十九世纪,却已远远落伍。1842年3月10日,清军以虎衣藤牌军为先锋,发起定海反击战,谁知意想不到的场面发生了,英军犀利的火枪射击,轻松就打穿了虎衣藤牌军号称刀枪不入的藤牌,可怜奋勇冲杀的虎衣藤牌军战士,一仗就阵亡六百多人。鸦片战争的耻辱结局,这仗打完,已成定局。
这些英军弹雨下冲锋的虎衣藤牌军战士们,浴血护国的忠勇,当然不该遗忘。但落后挨打的教训,却是痛到警醒:一昧故步自封,就算强大如虎衣藤牌军,挨打也难免。参考资料:《清史稿》、《清实录》、《广阳杂记》
作者:我方团队张嵚
号称清朝最强特种部队的虎衣藤牌兵,为何惨败给洋人?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虎衣藤牌兵最初是郑成功麾下的战士。
说起来也没什么了不起,使用藤牌的军队在戚继光时代是制式军人,是鸳鸯阵的组成部分。
郑成功编组这支部队,主要是用来突袭对付荷兰火枪兵。
当年荷兰红毛鬼都是用火绳枪。
这种枪的射速非常慢,要几分钟一发,射击精度不高,难以击中高速运动的目标。
郑成功编组藤牌兵,要求他们迅速靠近敌人。
一旦遇到红毛鬼开枪,他们要果断在地上翻滚躲避。
至于藤牌不是用来挡子弹的,因为根本挡不住,主要是用来对付荷兰人轻型火炮的霰弹。
这种轻型火炮近距离杀伤力极大,一炮就是无数霰弹乱飞。
事实证明,藤牌兵只要使用得法,效果很好。
1661年,郑成功登陆台湾以后很快攻陷赤嵌城,随后命令藤牌兵在山林埋伏荷兰元军。
结果荷兰援军果然匆匆赶到,在近距离遭到藤牌兵的突袭。
双方相距太近,荷兰兵匆匆开枪。藤牌兵急忙在地上翻滚躲避射击,随后站起以藤牌抵抗霰弹,用快刀斩杀红毛鬼。
此战红毛鬼援军大败,伤亡接近一半,狼狈逃回台湾城。
郑成功是职业军人,很会用兵,明白藤牌兵的缺点,只是用他们来突袭。
清代,满清也编组了藤牌兵,只是让他们穿上有虎纹的衣服,更是气派。
虎衣藤牌兵参加过雅克萨之战,表现很一般。
事实证明,虎衣藤牌兵只能用于突袭不能用于强攻。
虽然他们改进了藤牌:“双层者加旧棉一层,单层者加旧棉两层,坚固可用”,但仍然不能抵抗火枪的子弹。
到了鸦片战争时期,这批虎衣藤牌兵又倒了大霉。
当时英军盘踞定海等浙江沿海,1842年道光皇帝命令反击。
清朝从各省抽调的援兵到齐后浙东清军已达万余,另有乡勇2万余人,但负责指挥的吏部尚书奕经仍然不敢随便进攻。
当奕经路过杭州西湖关帝庙时,去求了一签。这支签上写道:“不遇虎头人一唤,全家谁敢保平安”。奕经百思不得其解。
后来,边疆2支援军赶到,都是藏族人。
这些藏族人和当年的虎衣藤牌兵一样,拿着藤牌,穿着虎皮纹路的衣服。
奕经大喜,认为虎衣藤牌兵就是签中必胜法宝,决定让他们打头阵,使用3万多部队猛攻。
奕经将进攻的时间选在1842年3月10日四更时分,之所以把日期定在此时,是因为这天是难得的“四寅期”,即虎年虎月虎日虎时。
在奕经看来,洋人都是羊,遇到虎自然就败了,这同后来满清编组的虎神营有异曲同工之妙。
1842年3月10日,清军首先反攻宁波。
100多名藏族虎衣藤牌兵打头阵,猛攻宁波西门。当时很多乡勇已经混入城去,里应外合,杀了西门的几个英国哨兵,破坏了城墙上的大炮,顺利入城。
当时清军大喜,认为宁波已经拿下。
谁知道,英军却非常顽强,果断占据坚固建筑和清军打巷战。
一些英军则爬上屋顶,向街道上射击。
英军是久经战斗的老兵,他们一排排开枪,虎衣藤牌兵奋力冲锋,但在排枪下死伤狼藉。
事实证明,藤牌根本不能抵抗新式枪弹,一枪就被洞穿。
虎衣藤牌兵在大量清军配合下,勉强前进几十米,逼近宁波县衙,也就是英军的指挥部。
谁知道,这条街上,英军架起了1门大炮,朝着街心密集的人群开炮,炮弹准确的打入清军阵中,一时尸体堆积如山。
冲在最前面的虎衣藤牌兵,几乎全部被打死。
其余清军士气低落,纷纷溃逃。
这100多虎衣藤牌兵,包括指挥官阿木穰在内全部惨死,无一生还,藤牌都被轰的粉碎。
这100多虎衣藤牌兵没有火器,所以根本就不能对英军造成什么威胁。
英军认为死于虎衣藤牌兵之手的士兵,仅有1人
同一晚,剩下的虎衣藤牌兵则负责反攻定海。
结果同宁波一样,虎衣藤牌兵带着大量清军杀入定海,很快又被密集枪炮打了出来。
期间,招宝山炮台英军不断炮击。
金川土守备哈克里带着剩余的虎衣藤牌兵,仰攻试图夺取炮台。
炮台英军发现以后,立即朝山下猛烈开炮开枪,将虎衣藤牌兵压制住。
这边,突然一艘英国军舰赶来,对准虎衣藤牌兵连续放排炮。
虎衣藤牌兵不敌,伤亡惨重,在哈克里带领下溃逃。
此战大败。
虎衣藤牌兵大部分被打死,残部只剩一二百人。
5天后3月15日,英军突然从宁波出动1200人,对准附近的清军发动反攻。
清军将领朱贵和哈克里,率领剩下的虎衣藤牌兵和清军500多人拼死抵抗,被英军包围在大宝山,最终全军覆没,指挥官哈克里也被打死。
至此,虎衣藤牌兵全部被打掉。
落后就要挨打。
号称清朝最强特种部队的虎衣藤牌兵,为何惨败给洋人?
没有原因,落后就要挨打!这支神秘的虎衣藤牌兵曾两次大败沙俄,镇压新疆张格尔叛乱,在历史上出尽风头,却在鸦片战争中惨败给英军,最终黯淡收场。
虎衣藤牌兵据传由康熙皇帝在1684年为了防御火器下令组建的,这些特种士兵身穿虎皮条纹服,手持桐油浸过的藤牌,防御时可以轻松抵挡弓箭,甚至是威力不强的鸟枪;进攻时则使用打滚进退之法,闪避火枪射击,滚动到枪手身旁,挥刀近战,实现以柔克刚。
这支虎衣藤牌兵凭借奇特的装束、灵活的战法,曾为清廷屡立战功,在与沙俄的雅克萨之战、平定新疆张格尔之乱中,虎衣藤牌兵英勇作战,成为骑兵克星,他们的虎皮装束能惊吓对方战马,还可以发挥“下三路”优势,滚到敌军战马旁“砍马腿”。据说在雅克萨之战中,藤牌兵“不丧一人”,而沙俄侵略者则死伤惨重,令敌军闻风丧胆。
其实,虎衣藤牌兵这套战术并不新鲜。虎皮吓唬战马,是一千多年前战国时代晋楚城濮之战时,晋军战马蒙上虎皮吓唬对方战马的方法;使用藤牌、短刀做武器是明朝“戚家军”的原创;至于砍马腿,则是南宋岳家军对付骑兵的常用手段。
这些战术对付武器落后的杂牌军不在话下,但对上洋人的先进武器就Game Over了。
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英军用坚船利炮轰开了中国闭关锁国的大门,腐朽落后的清军面对洋人的新式枪炮一败涂地,历史战绩辉煌的特种部队虎衣藤牌兵再度出场。
1842年3月,清廷任命吏部尚书奕经为扬威将军,从各地抽调军队组织浙东反击战。迷信的奕经路过杭州西湖关帝庙求了一签,签云:“不遇虎头人一唤,全家谁敢保平安”。
三天后,两支虎衣藤牌兵抵达浙江,恰巧与签中的“虎”字相应,奕经大喜,认为这是老天爷保佑,只要让两支特种部队打头阵,定可旗开得胜。同时,奕经精心选择,将进攻时间定在1842年3月10日四更时分,因为这天是难得的“四寅期”,即虎年虎月虎日虎时。
最后,英明的奕经大人又任命属虎的总兵段永福为大将,这样就凑足了“五虎”,而“洋人”又含“羊”字,暗合“五虎捉羊”之意,仗还没打,清军就已经胜券在握了。
战斗如期打响,清军奉命进攻定海,英军出城列队而出,一无所知的虎衣藤牌兵使用惯用战术发动进攻,其他清军则持长矛和弓箭接战,却无一人携带鸟枪。
英军枪炮齐发,密集的火力让清军无法近身,神奇的藤牌完全不能抵挡枪炮的威力,很快败退下来。战罢,虎衣藤牌兵竟战死600多人,而英军仅仅一人阵亡,不可不谓惨烈。
几天后,英军发动反击,清军再度大败,虎衣藤牌兵死伤殆尽。面对英国人的新式枪炮,这支虎衣藤牌兵武器、战术的落后暴露无遗,就此渐渐退出历史舞台。
虎衣藤牌兵的经历告诉我们:落后就要挨打,这是数千年来恒古不变的定律!而武器和战术落后更可怕的是思想和制度的落后!
我是专注历史文化的狄飞惊,欢迎关注我!
号称清朝最强特种部队的虎衣藤牌兵,为何惨败给洋人?
虎衣藤牌手的确是存在过得一支大清的特种部队,他的主要作用是用来抵御火枪的攻击。
关于它的来历,有书《广阳杂记》做了详细的介绍,说是康熙二十三年冬,康熙帝在北京景山召见林兴珠,当谈及“火器之利,因问所以御之者”时,兴珠回答说:“惟滚被为第一。”康熙问“滚被”为何物,兴珠回答“即人家所棉被也”。康熙笑说:“是何能也?”兴珠回答:“柔能制刚耳。”并详言其进退滚闪之法。康熙点头赞许,又问:“滚被之外,更有何法?”兴珠答:“有滚牌,臣家有其器。”康熙帝立命取至,又问:“汝家有能用此牌之人否?”兴珠召集家人六人,在康熙帝御前表演。“兴珠年老,然持藤牌而舞,辟易万夫。前跃八尺,后退一丈,不可敌也”。康熙帝“命善射者数人,以雹头射之,数发皆不能中。矢未发已滚至面前,疾于飞鸟”。
对此康熙皇帝大喜过望,遂下令组建了一支400人的藤牌军,使用福建送来的藤牌和片刀。组建完成后,随即参加了之后的雅克萨之战,并取得优益的战果。再之后,藤牌军的人数逐渐扩充,并且穿上了标志性的虎皮衣,以震慑敌军。后来准噶尔叛乱,虎衣藤牌兵一进入战场,四处打滚,见人就杀,见马就砍,很快就把准噶尔精锐骑兵部队打得四散,以至于战马看到这支奇怪的部队的腿就发抖,四处奔逃。 可以说到乾隆后期,藤牌军成了大清关内少有的可以近战的部队了。
鸦片战争中,英军进攻厦门,清军以虎衣藤牌手出战,但此时欧洲的燧发枪技术已经不是当年的轻型火绳枪,藤牌手手中的藤牌也不能再阻挡英军的枪弹,于是藤牌军在冲锋的路上就已经倒了一大片。少数冲上去战士在面临英军整齐的刺刀方阵时又是那样的脆弱,最终在福建地区的虎衣藤牌手几乎被英军全歼。
而在另一处战场定海,虎衣藤牌手同样发动了无畏的冲锋,但是己方指挥官却在双方短兵交接之际下令开了炮。结果是没打到英军却击中了正在冲锋的虎衣军,在冲锋中,虎衣藤牌兵战死600多人,而英军仅仅1人阵亡。最后藤牌军军心涣散,溃败而逃。
号称清朝最强特种部队的虎衣藤牌兵,为何惨败给洋人?
因为随着科技的发展,藤牌这种落后的武器早已无法应对先进的火器。手持藤牌身穿虎衣的清军士兵,无论是否精锐,面对西方帝国持有先进火器的线列步兵时,都吃不消他们的一轮齐射。当失去了相应的作战功能,虎衣藤牌兵只能逐渐被清政府购买的西式武器所取代,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
公元1684年,那时的火器还是笨重且杀伤力有限的火铳,克制这种笨拙火器的方法非常之多。在这一年的天,康熙召见了一位名叫林兴珠的人,讨论用什么办法可以防御火器之利。林兴珠准备使用传统的以柔克刚法,用棉被抵御发射的弹丸,辅以独特的前后滚动之身法。随后林兴珠将制作好的藤牌呈于康熙,只见此牌两面由藤曼制作而成,中间夹杂着棉絮等柔软之物。康熙命令林兴珠做现场演示,并且派出了弓箭手对林兴珠射击,验证是否真的可以防御流失弹丸。
当弓箭发射,林兴珠等人立刻使用藤牌抵挡,并且在地上四处滚动,展示了较高的机动性和较强的防御能力。康熙大喜过望,立即下令在福建组建一支虎衣藤牌军。
次年,也就是公元1685年,沙俄入侵雅克萨等地,康熙皇帝立即组织清军反击。现在到了验证虎衣藤牌军的机会。同年5月,林兴珠率领上千名藤牌军日夜兼程赶赴东北地区随同其他清军参战。当清军包围雅克萨城,沙俄军队为援救城中被困人马沿江水顺流而下时,林兴珠带领虎衣藤牌军在江水中阻击敌人,此番战斗击杀俄军30余人,生擒15人,余下沙俄士兵四下溃逃。在后面的战斗中,皆是由林兴珠及其虎衣藤牌军发起冲锋,对沙俄士兵造成震撼的威慑力。这场战争在清军士兵的奋战之下取得了胜利,对清朝来说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虎衣藤牌军防御敌人火力射击时采用的方式与防御弓箭武器的方式并无二致,这种防御方式在康熙年间火器尚不发达,射程较近、精准度较低的情况下还有一定的作战能力。
但是在晚清时期鸦片战争及以后,西方帝国主义国家经过工业革命的洗礼,科技得到了飞速的发展,火器的威力已经远远超过了康熙时期。当虎衣藤牌军再次手持藤牌挥舞着大刀冲向战场时,根本抵御不了子弹的穿透。再加上晚清军纪涣散,士兵战斗力低下,指挥官缺乏战术素养,本就在硬件上落后的虎衣藤牌军更加不敌先进的洋人。
虎衣藤牌军的失败是晚清衰败的缩影。清政府闭关锁国,腐朽无能,不能适应世界潮流,终究被世界所淘汰。
各位读者大大,如果您愿意的话能不能点开我的头像,给我点个关注呢! 不方便的话,感谢您能点开看我的回答!
号称清朝最强特种部队的虎衣藤牌兵,为何惨败给洋人?
藤的使用历史藤的使用历史悠久,在清朝时的使用已经是末期了。三国“火烧藤甲兵”那时的藤甲,是由青藤编织成盔甲,穿在士兵身上的“防弹衣”。藤大概分为青藤、白藤、竹藤、赤藤这几种,其中以竹藤的韧性最好。
藤通过浸泡桐油,火烤等工序就可以成为坚固又有弹性的藤甲,一般刀剑是砍不进的,穿在身上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藤这种材料,直至今天还被人们拿来制作椅子或工艺品使用。
藤牌的厉害之处藤牌也是用跟藤甲一样的材料,制作成盾牌。古时候,士兵一手拿着盾牌,一手拿着刀或其它短兵器,两者配合,攻防自如!
到今天我们还能看到,民间里依然还传承着盾刀合一的传统武术。它主要特性是滚、藏、挤。
滚的时候是闪躲或进攻,主攻下盘;藏的时候,敌人是看不清楚,你另外一个手的兵器要往哪里出的,令人防不胜防;挤就是挤压敌人令其不能出手或反抗,我们现在看到的武警使用盾牌和警棍作战,就是这样演变来的。
藤牌作战历史据记载,藤牌作战是在明朝时起,被戚继光在抗倭战争中使用。接着,在郑成功收复时大规模的使用,最后是被清朝的林兴珠发扬光大。
明代戚继光当年创立了鸳鸯阵,阵法里的主力就是手持藤牌的藤牌兵。藤牌兵在这时期,就曾经大败过有着弓箭和火绳枪的倭寇。
郑成功收宝岛时,就大量的训练藤牌兵。他认为藤牌制作成本低,因为那时在南方地区藤很多,适合大规模制造藤甲,再者藤牌还有一个特性就是,在水里有浮力不会沉,非常适合船上水兵使用。
郑成功收复之时,藤牌军就作为先锋主力,打的荷兰佬抱头鼠窜。那时荷兰人用的鸟枪威力不够,远距离没有杀伤力,另外上膛间隔时间长,藤牌兵就迂回翻滚,迅速接近敌人,手起刀落,从容砍杀敌人!
虎衣藤牌兵林兴珠应该算是虎衣藤牌兵的创始人了。他当年积极响应郑成功的驱敌号召,举义旗占山头,也有着几千人马。
那时候他的藤牌兵,身上穿着虎纹的衣服,头上戴的是虎纹的头巾,藤牌上画着一个老虎头的标志,真可谓是全身上下都是“虎牌”的。后来他在郑成功那里系统的学习了藤牌兵作战技术。
因为时势的变化,山头被攻破后,他参加了康熙的平三藩战争,因立功从此被康熙重用!
几年后,康熙要发动雅克萨战争。从这一刻起,林兴珠的虎衣藤牌军的招牌又将重新打响!对于林兴珠的藤牌兵,康熙兴趣非常的浓厚,还提出了藤牌的改良方案。
康熙觉得藤牌不够结实,面对洋人的火枪防御力还不够,应该加多两层棉布。根据《清史稿》记载,康熙非常看重藤牌兵,命人大量收集藤牌制作材料和招募人才。
藤牌兵准备就绪,康熙大手一挥,打响了第一次雅克萨之战!在黑龙江中迎战俄军,藤牌兵裸身下水,用加了棉被的藤牌护头,任由红毛的火枪射击也打不穿藤牌(那时火枪威力不大,藤甲里的棉被浸水后,防御力也会加强)。
当士兵靠近敌人便刀砍敌人的脚,一番痛击过后,大败俄军!上岸后随大部队对敌人穷追不舍,逼到红毛赶紧投降。就这样,藤牌兵一战成名!
第二次雅克萨之战,藤牌兵再次痛击红毛,并斩杀对方将领。林兴珠和他的藤牌兵自此深得康熙的器重,但由于功劳太大,引起了满臣的嫉妒,在内部斗争中,年迈的林兴珠被排挤到了塞外镇守。
藤牌军的没落林兴珠虽然离开了,但藤牌兵这个兵种却被满清保存了下来,当成杀手锏使用。然而就是这种自我优越感,使得真正的危险悄然来临!
1841年,鸦片战争进入了白热化,清朝大臣们还在认为,只要有虎衣藤牌兵这把利剑,谁来都无敌,自我高唱着当年的凯歌。
1842年,清军以虎衣藤牌军为先锋,遗憾的是,夹了棉被的藤牌再也无法抵挡英军新式步枪的子弹!
到了1851年,虎衣藤牌军再一次被慈禧当成了最后得杀手锏,然而就是这一次,虎衣藤牌军永远告别了历史的舞台。
自满,故步自封,不思进取,封建的思维局限了新事物的学习,造成了落后,落后就要挨打!这就是,号称清朝最强特种部队的虎衣藤牌兵,为何惨拜给洋人的原因了。
原创首发:历史小地主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