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是怎样发展重工业的?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苏联建国以后,经济建设的目标明确:先强国,再富民。
也就是一切以发展军事工业为核心,建立强大的军队,然后再让老百姓过好日子。
以这个为基础,苏联的经济建设并不考虑人民的生活水平。
西方社会是自由经济,市场经济,经济建设首要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这就是苏联和西方最大的不同。
话又说回来,苏联的底子还是不错的,比中国、印度这种强百倍。
由于苏联的故意导向性宣传,很多人不知道沙俄也是工业强国。
一战爆发前,沙俄的工业总量是世界第四或者第五位(统计方法不同),只排在梅德英之后,和法国差不多。
就钢铁产量来说,1914年法国钢产量280万吨,沙俄为470万吨。
自然,沙俄的工业技术较差,总量毕竟摆在这里,工业实力还是不错的。
苏联站在沙俄的底子上,工业发展还是有很雄厚基础的。
大家都知道,著名的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里面,保尔就是工厂的工人,一个锅炉工。要知道,保尔生活的仅仅是乌克兰和波兰边境的一个小城市而已,也有大型工厂。
为了发展军事工业,苏联有两种选择。
第一,慢慢来,缓慢的发展,等待农业、轻工业一起同步发展。
等到农业、轻工业发展到一定水平,开始逐步将它们的剩余转到军事工业方面。
如果这么发展,人民生活会有明显提高。
单纯农业的提高,可以直接体现在人民的饭桌上。
但这种方法太慢,可能需要几十年甚至半个世纪的时间。
第二,忽视甚至挤占农业、轻工业
将发展他们的社会资源全部抢占过来,发展军事工业。
这种情况下,军事工业会有迅速的发展,代价是人民生活就没太大变化,甚至还会倒退。
但苏联就是这么做的。
资料上这么写:苏联牺牲农业发展重工业,本质上是强制“预留”农业生产剩余,供养重工业劳动力从事生产活动,重工业则为轻工业和农业提供生产机械。
但是,在初期阶段,重工业对于农业和轻工业是没有什么帮助的,只是单纯的索取。
说通俗点,这就是中国的剪刀差。
这种剪刀差,其实是抢夺农民创造的财富,用于其他方面。这必然会引起农民,尤其是富农的严重不满!
斯大林明白,俄国农民是不好对付的,这样一搞肯定反叛。
于是,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斯大林并没有发展重工业,而是搞集体农庄。
搞集体农庄的目的,是消灭以往农村的形式,消灭富农,让农民没有反抗的能力。
结果,这一阶段,苏联各地农民暴动,成为燎原之势。
斯大林多年后回忆:我一生最艰难时期,不是德军打到莫斯科城下,也不是列宁突然去世,就是对付这群富农们。
农业集体化的代价是,农村受到重创。
沙俄的1914年,全国粮食产量为8000多万吨,而苏联竟然在1952年才超过这个产量。要知道,早在二战时期,苏联已经实现了重工业化,军事工业绝对不亚于德国、英国,农业却衰败成这样。
而西方认为,沙俄1914年的粮食产量也是苏联篡改过的。
实际上,在1914年沙俄的小麦产量是2800万吨,麦类产量是8500万吨,谷物产量是8710万吨,加上马铃薯,则总产量为1亿2300万吨,而不是8000多万吨。
这样来算,苏联1965年粮食产量也不过如此。
所以,苏联时期是所谓国强但民不富,苏联老百姓生活水平和西欧相差非常大。
直到苏联解体时也是如此。
大家都知道俄罗斯卖给我们苏27吧?
俄罗斯用先进的重武器,从中国换走的是什么呢?
是无数的农产品和日常用品,就是今天的义乌小商品。
在中国人看来,这些东西哪里能够和高精尖的苏27相比?
但俄罗斯人认为,这些东西比苏27要重要得多。
大家明白萨沙的意思了吧。。。苏联的发展模式决定了,它的经济必然崩溃。
苏联是怎样发展重工业的?
总得来说,苏联重工业的高速发展是建立在对广大的农民阶级的剥削上的,因为要实现高速的工业化,首先需要大量的金钱,而经历了一战和国内战争的苏联早已经一贫如洗,只能依靠地上种出的粮食和开采出的原材料去换钱。为了掌控全国的粮食,苏联强制性的建立了集体农庄,从而可以通过出口大量的粮食来换取苏联急需的资金,用于进口机器和引进技术。这样的代价就是苏联的人民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他们的日用品和粮食极度匮乏,生活水平远远低于欧洲国家。
苏联绝大部分的资金都用来进口机器,在1932年,英美两国全部出口机器设备的一半都是苏联购买的。由于西方经济危机的爆发,苏联以高薪大量招募那些失业的外国技术人才,到1932年已经有1810名外国专家和1万名外国技术人员在苏联工作。
在苏联发展的重工业中,国防军事工业被放在了最优先级的位置上,在战前的13年里,苏联的工业总投资是1850亿卢布,而国防拨款则高达1701亿卢布,这也解释了为何苏联军队会在短短十年之内从一支以民兵为主的落后军队发展为一支实力仅次于德国的现代化军队,仅从装备规模来看,甚至还远远超过了德国。德国从1939年便投入战争,直到1941年全军的坦克总数也不超过6000辆,而一直处于和平的苏联在战争爆发时其坦克总量高达20000辆。
在整个苏联人民的巨大牺牲下,斯大林高速发展计划得到了实现。从1926年苏联进入直接工业化时期开始,到1937年第二个五年计划完成,苏联在一战前工业排名仅世界第五,产值仅相当于德国的五分之一,并在一战中遭受毁灭性打击的沙皇俄国的基础上,苏联的工业产值直接越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虽然在工业质量上仍旧和那些工业强国有很大的差距,但是至少保证了足够庞大的工业规模,这对即将到来的残酷的卫国战争来说,具有深远的意义!
苏联是怎样发展重工业的?
苏联建国之后,面临的国内外局势非常不乐观,然而在列宁的决策下,苏联终究是走上了正轨。
可是此时的苏联,依旧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工业根本难以同西方资本主义强国相比。
苏联要想强盛,只能依靠其强大的领导层,其实也就是制度的优越性。也就是国家干预市场,国家调控各项资源和各项发展。
如果说列宁制定了苏联的基本规则,那么斯大林那就是对列宁规则的完美执行和诠释。
苏联在斯大林手里,集中了一切力量发展重工业,即便当时苏联农民还在挨饿,但是斯大林管不了这么多,全力发展重工业。
当全国资源集中在某一方面,这个方面将迅速而野蛮的成长,加上政策上的支持。使得苏联重工业,在短短十几年时间里崛起。
但是不可忽略的就是在此期间,不少穷人饿死,农民也是勒紧裤腰带过日子,连温饱都无法保障。
苏联初期就是这样,百姓生活艰难不已,然而国家依旧要从他们身上拿走尽可能多的东西,用来发展工业。
而苏联人民之所以在当时情愿忍受,就是因为他们都是沙皇专制下的受害者,沙皇把这个国家搞得太糟糕。
革命建立的苏俄,打破了许许多多的东西,让工农有了社会和政治地位。所以他们愿意为这个国家付出。
这很伟大,农户们温饱难以保持,但是却依旧将不多的粮食拿出来,上交给国家。
所以苏联工业化初期,不少人为此付出了生命,饥饿是那一代苏联人的共同记忆,但是这终究造就了一个伟大的国家。
时至今日,苏联解体也已经长达差不多三十年。从最初的欣欣向荣,到最后的众叛亲离,苏联留给我们的思考实在太多。
特权阶级形成,对于一个国家,无论其多么强大。都会将其往一条极端的路上推,当刹不住车的时候,也就意味着是砸碎一些东西的时候了。
苏联是怎样发展重工业的?
苏联如何发展军事工业这个问题问得好,如果从历史轨迹来看苏联发展就军事工业的问题,不仅仅是指发展军事工业的话题,而是苏联国家的发展方针与政策与命运当初是如何制定的。
应该是说苏联的发展军事工业本身就是有强大的工业基础,沙俄时代的1914年沙俄的工业总产值就位列世界第五。当时的莫斯科圣彼得堡等城已经是发达的工业城市了,尤其是圣彼得堡的造船钢铁机械等等更是相当发达了,圣彼得堡头维堡区更是工厂区云集,后来著名的基洛夫工厂也就是183厂当时称为普提洛夫工厂已经是欧洲第四大军工企业了。
一世界大战及在苏俄内战结束以后布尔什维克建立了苏维埃政权,在国家的发展方针方面苏联领导层内部展开了空前的大争论。以托洛茨基斯大林为首的一派主张不惜代价的发展工业尤其是重工业农业走集体化路线,而以布哈林季诺维也夫一派主张首先要提升整体国家实力工业与农业全面发展,农业走土地国家所有村社与个人自愿结合的国家控制农业经济方针政策,也就是类似于中国后来的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最后争论的结果是在列宁同志去世以后,以斯大林为主的苏联高层决定走优先发展工业尤其是重工业而农村全面推行农业集体化路线方针政策。
应该说苏联在优先全面工业化尤其是发展重工业方面有他们的优势基础,但是在一次世界大战及苏俄内战的催残下苏联的工业发展先决因素也是相当困难。苏联领导层的决策是分两步走,既首先是在国内推行以农养工。既国家制定农产品的价格收购利用价值剪刀差进行原始资本积累,再把这些资优先投入到工业化中。
这些作法不能说没有代价,1920年代的苏俄衣民大暴动尤其是乌克兰顿巴斯顿河流域的空前农民大暴动就应该是(静静的顿河中就有描述),1930年代以乌克兰哈萨克等地的空前大饥荒更是将这些后果推向了极至。有一个未经证实的笑话斯大林说过;我们就是要扒资本家与富农的皮……!
外部因素也应该是说对苏联有利,一次世界大战后苏联被西方世界孤立了起来而德国与奥匈帝国不是打破了产就是打分了家。苏联利用西方帝国主义世界的矛盾与上述国家地区展开贸,易利用自己的农产品换来了他们的工业设备与技术。尤其是德国与捷克斯洛伐克更是敞开大门向苏联大量的输出工业化设施与技术等等资源,如莫斯科轴承厂几乎都是德国杜伊斯堡轴承联合公司建设的。
1929年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世暴发了空前的危机,在资本家们纷纷破产哀声一片的情况下他们也放松了对苏联的政治经济封锁。在此情况下苏联人可以说是以便宜价格去美国大扫货,1930年代初苏联人把美国匹兹堡、芝家哥等等城市的钢铁、机械制造、化工汽车厂等等是大搬家似的买到了苏联进行重建,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罗斯托夫汽车厂等等就这样的成果。
以列宁、斯大林为首的苏联创造者们认为奢侈的生活方式是西帮资本主义世界的毒瘤,于是他们在1920年代开始不断地将沙俄政权留下来的金银珠宝们在欧美开始拍卖有些甚至是稀世珍品以获取资金,从另外一个方面来说苏联是真正的地大物博他们有广阔的土地,以及丰富的各种自然资源。苏联有关方面利用古拉格劳改营中的劳改者们废物利用开采黄金白银钻石等等矿产,在西伯利亚远东北极地区收集动皮草等等输出到西方世界获取资金。
列宁的著作中早就阐述了资本家最大的目的就是获取利益,在苏联政权创始初期列宁与斯大林同志并不反对或排斥与西方世界的资本家们进行合作与贸易。美国著名的红色资本家阿曼.德.哈默还有摩根家族等在1920代初就开始与苏联合作进行各种贸易合作,为苏联在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的封锁中打开了窗口,当然他们自己也获得了空前的利益。
苏联创始之初列宁与斯大林就认识到了苏联若想发展工业化,实现国家的现代化。最重要的是要提高全体人民的文化素质与教育水平,在沙俄时代沙俄国民的平均教育水平不过是小学到1930年代未全苏联的整体国民教育水准达到了高中水平。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