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延子午谷奇谋如果成功,蜀国必然大获全胜,诸葛亮为何没有采纳?
答:首先,之所以称之为奇谋,就是因为用计之险。当时的历史背景是魏强蜀弱,单从军队人数上看,魏军就远远领先于蜀军。而且,依魏延所说,他需要的是五千精兵,当时的蜀国一兵一卒都非常珍贵,诸葛亮不敢做出这样危险的举动。除此之外,在武将方面,蜀国关羽、张飞、黄忠皆已离世,马超病危,赵云年事已高,魏延是蜀军中唯一的大将,一旦魏延遇到不测,对蜀军无疑是巨大的打击。
第二,“子午谷奇谋”能否实现,不仅仅在于蜀、魏两国之间,还需要吴国的大力相助。魏延的计谋在于偷袭长安,只有东吴在合肥一带对魏国进攻,形成一定的牵制,魏国兵力分散,长安以及关中一带才不会有魏军重兵把守,这样才能给魏延争取到偷袭的条件。但是即便如此,魏延攻下长安,东吴停止对魏国进攻,魏延的五千兵马还是不足以镇守长安。
所以说,如用此计必先与东吴联盟一同抗曹。此计成功,蜀国便可以占据长安收复关中,但东吴似乎并得不到巨大的利益,孙权怎能罢休?更何况早年间,关羽率领荆州军北伐,困襄阳,围樊城,斩庞德,擒于禁,水淹七军,威震华夏,几乎逼曹操欲迁都以避锋锐,可以说孙刘联盟达到了史无前例的强大。然而就在这时,孙权却撕毁了孙刘联盟,如果孙权能够配合进攻徐州,天下格局也许会发生巨大变化。孙权不但没有进攻徐州,反倒派吕蒙偷袭荆州,从而导致了魏强吴、蜀弱的局面。因此诸葛亮不敢采用此计,怕的就是孙权再次上演当年情景。像诸葛亮这样聪明的人怎么可能犯下同样的错误。所以说对东吴的不信任是诸葛亮不适用“子午谷奇谋”的主要原因。
而且诸葛亮带兵打仗讲究稳扎稳打,还有长远谋略,“子午谷奇谋”即使暂时赢得了战役上的胜利,从长远的战略上看来还是不可取的。
毕竟天下三分,每一场战役都可能改变天下的局势。在这样的战场上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敌人。
魏延子午谷奇谋如果成功,蜀国必然大获全胜,诸葛亮为何没有采纳?
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重复发生的事情太多了。这个子午谷奇谋如果拿现在的战例来对比,辽沈战役比较合适。
潼关就是辽沈战役的锦州,陇西就是长春。魏延打潼关的建议就如同打锦州的决策。诸葛亮和魏延的分歧就是关门打狗还是一线平推。
当然,作为一个稳妥的指挥员,都愿意一线平推。这样不会有太大的风险,也会有一定的战果。所以,在辽沈战役时,为打不打锦州会争论不休。即便在战役开始行动时,四野的指挥员还在犹豫,几乎发生动摇。
而诸葛亮的性格是谨慎小心,论冒险精神,他不如林彪。论职位,他超过林彪,具有最高的指挥权,你让他打潼关,那是根本不可能的。
因此,争论子午谷奇谋是没有多大意义的。事在人为,蜀汉军队整体实力低下,而将帅思想不统一,打潼关只会落得一个全军覆没。魏延也必然会死无葬身之地。
如果当年不打锦州,从长春打起,一步步把敌军打入关内又如何呢?虽然不能全歼敌人主力,可也是能解放东北嘛。我们今天也要承认,那也是个伟大的胜利。
诸葛亮错就错在没有能够打一场胜仗,占领对方寸土。如果他在陇西胜利了,那也就没有那么多的争论了。
所以说,是诸葛亮的失败,引起了这场争论。锦州打下了,辽沈战役胜利了,这使得打锦州这步险棋成为了神来之笔。
而诸葛亮不听从魏延的建议,他还打了败仗,这使得子午谷奇谋成了大家争论的话题。可是,大家谁又为诸葛亮着想过。当时,蜀军唯一能打大仗的将领就是魏延。如果计策失败,损失点兵马无所谓,损失了魏延,以后如何打仗?
没有魏延领这支奇兵,这支奇兵必然完不成任务,肯定会全军覆没。那这个计谋还实行干什么?给曹魏千里送人头吗?
诸葛亮初次领兵打大仗,没有那么多战争经验。他训练的军队,以防御为主,只有魏延这支军队不是出于他的训练,有进攻能力。放弃魏延,诸葛亮的军队成了移动的大乌龟,还怎么打仗?
而且,在当时的情况下,蜀汉军队就那么多,诸葛亮根本就没有失败的机会。如果损失过大,会造成严重后果。诸葛亮怎么能不谨慎小心呢?
因此,从蜀汉当时条件来说,子午谷奇谋是无法完成的,这只能是个设想。就如同打锦州,只有我们无畏的人民军队,才能力克锦州,在塔山死守,最终获得战役的胜利。
而当时的蜀汉军队是根本做不到这一点的,子午谷奇谋设想再好,也根本没有人能够做到,这才是诸葛亮不采纳这个计谋的最根本原因。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魏延子午谷奇谋如果成功,蜀国必然大获全胜,诸葛亮为何没有采纳?
三国时期,由于魏国的综合国力较其他两国优势很大,蜀国明显处于劣势,且随着时光的推移,双方的实力差距还有加大的趋势。
蜀国如果一味死守,无异于坐以待毙。诸葛亮在权衡利弊后,决意北伐。
但蜀军仅有兵员十万人左右,而曹魏的军队却有四十余万人之多,明显的敌众我寡。
大将魏延在此情况下提出了由其率五千奇兵,走子午谷险道奇袭长安的计划:“今假延精兵五千,负粮五千,直从褒中出,循秦岭而东,当子午而北,不过十日可到长安。”
但生性谨慎从不弄险的诸葛亮认为此计太过激进,危险系数太高,而取得成功的概率又太低,因而否决了此提议:“亮以为此县危,不如安从坦道,可以平取陇右,十全必可而无虞,故不用延计。”
这样就为这段历史留下了疑问,千百年来人们为此争吵不休,子午谷奇谋如果实施的话能否成功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
子午谷奇谋的首要条件是蜀军必须做到从子午谷安全快速的通过,并不为人知,这样才能取得偷袭的效果。
子午谷是条南北走向的狭窄谷道,有三百多公里长,隐身于秦岭之中。北口名“子口,”南口名“午口。”人马只能在栈道上通行,如遇有栈道损坏的情况,则行军速度将大打折扣。
魏延仅以五千骑兵作长途奔袭,必须精简所带装备,粮草势必也仅带单程至长安之所需。
此行有被曹魏军埋伏袭击而致全军覆没的危险和因天气原因而不能如期到达所带来的隐患。
既便能顺利的抵达长安城下,俗话说“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人困马乏缺少攻城器械的蜀军,面对以逸待劳的魏军和高大坚固的城池,又能握有多少胜算呢?
而且蜀军粮少,一旦不能迅速攻克长安,势必会陷入粮尽援绝的困境。连全身而退都将是难以完成的奢望。
当时魏国朝中既有曹真、张郃这样久经战阵的大将,又有郭淮等足智多谋的名士。
做为军事家,曹真等人也不会对如此大的漏洞视而不见,一旦被魏军把守住谷口,魏延的麻烦就大了。
诸葛亮正是看到了兵出子午谷的种种弊端,才没有批准魏延的计划。
子午谷的险峻诱使很多人跃跃欲试,想在险中出奇,以求建功立业青史留名。
此后的岁月里有过几次偷渡子午谷的实战案例,但出奇兵者无一成功,均灰头土脸的无功而返,甚至闯王高迎祥还把命丢进了谷里,由此可见子午谷的艰难。
魏延子午谷奇谋如果成功,蜀国必然大获全胜,诸葛亮为何没有采纳?
谢谢邀答。魏延的子午谷奇谋虽然过于冒险,但是,蜀国的实力远远落后魏国,在这种情况下,诸葛亮应是放手一博,若是取得长安,蜀国可扩大地盘,巩固后方,而后直捣许昌。然而,诸葛亮并没采取魏延的建议,我认为有以下原因。
一是诸葛亮过于谨慎,怕魏延战术运用不当,会损兵折将,故不敢冒险。二是诸葛亮知魏延脑后有反骨,故不敢把这重任托付于他,怕魏延自立为王,或者拥兵自重,会威胁到蜀汉的统治。在出师表中诸葛亮也写道,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将大事托付于我。这也说明了诸葛亮并不是人们想象的神人,只不过心细,想的周到而已。
子午谷奇谋无论成功与否,我认为都不会改写历史,因为蜀汉的实力与曹魏悬殊太大,若是成功,诸葛亮也就是取得一些战术的胜利,孤军深入!总有一天诸葛亮会撤兵的。
魏延子午谷奇谋如果成功,蜀国必然大获全胜,诸葛亮为何没有采纳?
我是老威,我来回答。
子午谷奇谋想必很多人都听说过,是蜀国大将魏延向诸葛亮提出由他领兵五千从子午谷出发偷袭长安,如果计划成功,那么将可以一举实现汉室还都长安的梦想。这个计划咋一看是可以一试的,很多时候我们都说“兵者,诡道者也“,很多时候要敢于用险,才能取得军事上的胜利。这个计划诸葛亮一直没有采纳,这也是历来诸葛亮饱受诟病的一个事情,说他行事过于谨慎,反而缺少了一个军事统帅应有的决断。
那么我们今天分析一下魏延的子午谷奇谋究竟是否可行。
诸葛亮北伐的背景诸葛亮在刘备死后接手了整个蜀国,当时的蜀国偏安一隅,在国力上和魏国相去太远,由于土地、资源、人口上远不及魏国,唯一的做法就是狂暴一波兵力,进行军事压制,乘机多抢占一些地盘,从而能够与对手抗衡,如果一直防守的话,也只能被魏国一直压制,最终被灭。
从汉中到长安。中间隔着平均海拔2000-3000米的秦岭,在地图上看起来就是一道墙,阻隔了从汉中到长安的进攻。但是这道墙也不是密不透风。
以陇山为界,以西为陇右,以东为陇东。再细分下去,一共有五条道可以走,平路有两条,山路有三条。
我们先说一下第一条,祁山道,这是诸葛亮的最爱,地势平坦,方便运输、排兵布阵,缺点就是绕远路。
第二条陈仓道,也是大路,易于用兵,但两侧都是树林,容易遭埋伏。刘邦当年的“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就是这条道。
第三条是褒斜道,道路崎岖,这一点李白已经证明了“蜀道难,难于上青天”。
第四条骆谷道,是所有路线当中通往长安最近的路线,但也是险峻的路线。曹爽曾经从此道伐蜀,遭到埋伏大败。
第五条子午谷道,是最为险峻,也是最冷门的路线,杨贵妃爱吃的荔枝就是从这里送到长安的。
诸葛亮的抉择分析诸葛亮一般喜欢走平路,也就是祁山道和陈仓道,如果诸葛亮是搞投资理财的,那么他就是属于喜欢定存的哪种,不喜欢用险,在军事上就比较保守,擅长阵地战,也就是一边打仗,一边种地,不喜欢快攻。
走祁山,出陇右之所以是他的最爱,也是因为这里地势平坦,适合耕种。而且陇右是一个产马的地区,一旦占领了这里,蜀国就可以拥有一支强大的骑兵部队。而另外的三条路,褒斜道、骆谷道、子午谷虽然离长安很近,但都是崎岖的山路,除了补给困难,难走,更不可能屯田。
但是对于山路派,魏延这样的战将来说,近就够了。与爱种地的诸葛亮相反,魏延是喜欢玩快攻的。
魏延的子午谷计划根据《魏略》记载,魏延的子午谷计划如下:魏延带领5000精兵负责攻击,5000杂兵负责补给,走子午谷道10天到长安。
驻守长安的夏侯楙,魏延认为他是个饭桶,听到我魏延大爷的名声,就会望风而逃,直接弃守长安。而长安城内有足够的粮食能够支撑20天,能够等到诸葛亮把增援的部队、粮草运送到长安。
但诸葛亮平生是不用险的,所以没有同意这个计划。
复盘子午谷奇谋首先,蜀国灭亡时人口只有94万,而当时的蜀国人口还没有94万,根据统计来说蜀国的兵力最多也就10万人,所以5000精兵加5000杂兵后勤占了全国人口的1%,为了一个险计全部葬送不划算,也经不起这样的损失。
第二,魏延的补给方案不可行。根据北宋沈括的《梦溪笔谈》计算,后勤1:1的情况下大概可以支撑18天,所以来回就是9天。魏延所说的10天是没有考虑到后路,认为此战必胜。
附:《梦溪笔谈》卷11原文:
人负米六斗,卒自携五日干粮,人饷一卒,一去可十八日。而10天到长安,基本是开了加速器的结果。因为我们可以从很多事例当中看出。
如后来曹真走子午谷偷袭汉中,遇到连日大雨,走了一个月还没走到一半。
到了明末,第一代闯王高迎祥想走子午谷奇袭长安,用了15天走出了子午谷,结果走到出口遇到了孙传统的堵截大军,一战下来全军覆没。
所以魏延的5000精兵加5000杂兵10天从汉中到长安,不论是在补给上还是在行军上都是不可行的。
第三,即便魏延能够如愿以偿地从汉中到达长安,那还要建立在夏侯楙是个饭桶的前提下。夏侯楙在《三国演义》中确实是个饭桶,为了展示诸葛丞相的英明神武,第一次北伐时就出来送人头,被王平打成了白痴,最后兵败逃亡。
但在史实上对夏侯楙的记载只有说他是夏侯惇的儿子,是曹操的女婿,曹丕的好哥们,接替夏侯渊镇守长安,在长安养了很多酒吧女郎,不喜欢打打杀杀,善于做生意,可能是个开酒店的老板。
但是在诸葛亮北伐之前,他就被调回中央洛阳去了,根本没有和蜀国交手的机会,所以夏侯楙是不是饭桶,这不是魏延说了算的。
第四就是长安是百年古都,历经两汉,虽然中间遭到破坏,但是经过大力整修,也仍然是非常坚固的,而蜀国攻坚能力一般,如第二次北伐时,面对小小陈仓几千守军,诸葛亮上万大军打了20多天都没有拿下。而魏延的急行军都是轻装,无法携带重装攻城武器,更少的军队更差的装备,面对长安这样的巨城,拿下来可能性非常小。
第五,即便能够拿下长安,魏延能守住长安20天么?
17年前马超也曾经攻下长安,扼守潼关,而徐晃从背面绕过潼关直接进攻长安,曹操从正面进攻潼关,两面夹击把马超打的溃不成军。
而进攻长安的道路除了上述的两条外,还有一条是从襄阳通往长安的武关道。如果魏延占领长安,很可能面临着三个方向的进攻。
如果魏延真的占领长安,那么到时候曹真从洛阳进攻潼关,张郃从背面绕过潼关进攻长安,司马懿从荆州过来进攻长安,到时候三面夹击,真的可以让魏延重新做人了。
要知道当时陇右也是曹魏的地盘,郭淮还可以过来刷一下存在感,那么就会变成四面夹击,魏延浑身上下就全是痛快了。
而魏国基本上骑兵很多,行军速度是蜀军的三倍,短时间内诸葛亮也远水救不了近火。
所以魏延的计划要成功,必须满足三个条件:一是走的快,二是拿的下长安或者夏侯楙是个饭桶,三是守得住,条件一个比一个苛刻,一个比一个难,所以这个计划实际上并不可行。魏延子午谷奇谋如果成功,蜀国必然大获全胜,诸葛亮为何没有采纳?
诸葛亮一生谨慎小心,做事因为成竹在胸,所以主张稳妥,徐徐渐进,一步一步来。
诸葛丞相之所以没有采纳魏延将军子午谷出奇兵的计策,我分析,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诸葛丞相良策在胸,大军所到之处,攻无不克,所以无须采用此计。
二,魏将军出子午谷,万一被魏军悉知,派兵阻挡或包围之,必派兵相救,否则,魏将军危矣。
三,如魏延一路失败,则军心动摇,出祁山就有影响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