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谡布置从山上往下冲,都打不赢,难道去城中防守还能打赢吗?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没有城市,只有山下小镇。

马谡最大的问题不是力不能及、没有守住街亭,而是胡乱部署,导致街亭迅速丢失。

当时街亭是极为关键的。

诸葛亮北伐时,由于出兵突然,打的曹魏措手不及。南安(郡治在今甘肃省陇西县东北)、天水(郡治在今甘肃省甘谷县南)、安定(郡治在今甘肃省镇原县南)的太守弃城而逃,守将姜维、梁绪等率部投降,陇右五郡顷刻间有三郡投降,仅有广魏和陇西还在顽抗。

占领这5郡是诸葛亮第一步,可以大大扩张蜀国领土面积,增加人口。

后街亭丢失以后,诸葛亮虽然没有得到这些土地,仍然把3个郡人口迁走,也有好几万人。

今天来看,好几万人算什么。但那时三国时期,全国只有几百万人口,蜀国人口才90万。

这好几万人口,也不算少了。

第一步基本实现,诸葛亮一面继续攻打广魏和陇西,一面执行第二步计划,就是继续北上攻打陈仓,切断从长安通往西方的渭水水道。

同时,由一部控制已经占领的街亭,切断从长安经过陇山到西面的大路。当然,东面还有斜谷可以从西安通往汉中。但斜谷地形极为复杂,不需要大量兵力就可以是长时间固守。

一旦街亭被蜀军控制,诸葛亮又可以占领陈仓,那么西安以西的广大领土就被切断,假以时日很可能被蜀军攻下。

由此,蜀国的领土和人口会有巨大的增加,进而在攻陷西安所在关中平原,彻底改变蜀国的不利局势。

事实上,防御斜谷的赵云虽然只有几千兵力,本来是虚张声势的。但因老将赵云经验老道,面对曹真数万重兵,仍然坚守到街亭崩溃后,才和蜀军主力一通南撤。

赵云是比较称职的,而诸葛亮也不错,他的攻势也比较顺利。

但关键的是,街亭的马谡犯了重大错误。

马谡到了街亭以后,面对是曹魏名将张郃的大军。

当时诸葛亮给他的命令是坚守街亭,时间越久越好。

而街亭地形也非常复杂,蜀军又是擅长山地作战的山地步兵。

只要马谡依靠水源驻军,坚守一段时间还是没有问题的。

哪怕最终马谡没有打赢,诸葛亮也可以根据马谡这边情况判断是不是要继续攻打陈仓。

大不了诸葛亮放弃攻打陈仓,率领主力稳稳撤回汉中,至少兵力没损失,还捞了不少人口。

然而,纸上谈兵的马谡,竟然违背军事常识,胡乱将主力部署在不靠近水源的山顶。

而能力不强却有丰富战斗经验的王平,发现马谡部署有问题,苦苦劝告。

但马谡不听。

马谡认为张郃兵力强大,街亭蜀军难以获胜,最多支持时间长短罢了。

还不如直接驻扎在山上,居高临下发动猛攻,一举击溃曹军。同时,没有足够的水源,会让蜀军士兵没有退步,破釜沉舟的攻击。

想的虽好,可惜都是扯淡。

马谡之前没有带兵的经历,其实只是诸葛亮身边的高级参谋,主要做一些战略上的规划。

而实际打仗和战略规划有巨大区别。

二战中的日军、美军等等,军官一律必须先去低级军官学校,毕业以后从少尉干起,等到有了实战经验后才择优进入高级军官学校。

也就是说,日军的高级军官基本都是当做排长之类军官,还参加过实战的。

为啥?就是避免纸上谈兵。

马谡此时犯下的是基本常识的错误。

对于军事作战来说,粮食和水都是第一重要的。其中水更为重要。

因为军人不吃饭,至少还能支持一二周不会饿死。不喝水的话,二三天就会出人命。

所谓破釜沉舟攻击,想的很好,前提是敌军战斗力不强,能够被你一击就溃。

然而,张郃麾下也是百战的精兵,哪里这么容易溃散的。

结果就是,张郃来了以后,看到马谡犯了错误,大喜过望。

他迅速合围山上的马谡主力。

马谡几次攻击,但都打不动数量很多的魏军,自己却陷入严重缺水的可怕情况。

也就二三天时间,马谡的蜀军就不战自溃了。

张郃顺势占领街亭。

当时诸葛亮就惊呆了。他做梦没想到马谡在极短时间就败了,这样蜀军全局极为危险。

诸葛亮的主力在围攻陈仓,一时间撤不下来。

而东面的斜谷的赵云是疑兵,只有几千人,面对曹真大军自保尚且困难。

如果张郃占领街亭后,果断长驱直入从西面南下突破岐山,就可以顺利炒掉诸葛亮老巢汉中。

这些一来,不但战略位置极为重要的汉中不保,诸葛亮在陈仓的主力也被切断退路,必然全军覆没了。

马谡的胡乱部署,导致蜀军全盘崩溃,诸葛亮自己甚至都性命难保。

同时,由于街亭蜀军惨败,曹真趁势从东面南下攻打斜谷的赵云。赵云兵力太少,只能步步后撤,勉强坚持。

由此,蜀军东西两侧都有巨大危险。

这边,诸葛亮立即放弃攻打陈仓,率领主力火速撤退。

但他没把握能够将主力撤回汉中,说通俗点就是赌国运了。

万幸的是,当时王平发现马谡错误后,率领一部驻扎在山下水源附近。

见马谡溃败,王平虚张声势,威慑张郃。

张郃一向畏惧诸葛亮,怕遭到埋伏,占领街亭以后没有敢于迅速南下。

由此,诸葛亮获得了宝贵的时间,顺利撤退成功,也是很侥幸的。

所以,以马谡的所作所为,他自然该斩。

但诸葛亮用人不善,让一个菜鸟防御这么关键的地方,也有责任。

马谡布置从山上往下冲,都打不赢,难道去城中防守还能打赢吗?

首先应指出,街亭根本不是城镇!只是大约有百米宽的,可以进兵或退兵的交通要道!孔明要马谡当道立寨。什么叫寨?就是防守用的栅栏!如果马谡按王平的提议,当道立寨,把百米宽的通道用树木做成两米多高的栅栏(相当于篱笆),士兵守在里面准备弓箭,里面有粮有水,有王平辅助,25000精兵肯定能守住!一定能挡住魏兵!OO你马谡把兵屯山上,放着要道你不占,山上无水喝,身边又无战将,自己根本不会武艺,王平領的5000兵在山下,已被司马懿困住,无法救援。有人说,不违背军令,在当道扎营也守不住,纯属胡扯!伐木在当道立寨,挡住魏兵,能守不住?诸葛亮用这样一个根本没有临场作战经验的人作指挥官,焉能不败?

马谡布置从山上往下冲,都打不赢,难道去城中防守还能打赢吗?

  • 我们都知道,马谡出兵之前,就已经立过军令状了;如果拿不下街亭的控制权,等待他的将是砍头;
  • 即便他是诸葛亮的得意门生,依然无法得到包庇;因为诸葛亮在出兵之前,也给刘禅做过保证,如果北伐失败,就追究其罪过;李严等人,包括荆州本土,可都盼望着诸葛亮出事呢?北伐失败,不给交代,是不可能的;这点马谡非常清楚;
  • 况且,马谡临行前,诸葛亮早就安排好了马谡的驻军位置,命令他驻防在街亭城区;诸葛亮执法严明,马谡公然违背诸葛亮的军令,肯定会受到处分;
  • 马谡面临的问题是,不违背军令吧,街亭之战必定战败,自己会被斩头;违背军令吧,就有打赢的可能,为什么不赌一把;打了胜仗,就算违背军令,也可以功过相抵,不至于被斩首;
马谡违背军令的举动,恰恰证明了,大军沿街亭正面布防,完全没有打赢张郃的可能;与其战败被斩,不如违背军令,来打赢这一仗,兴许会更好;
  • 街亭几面环山,中间有一片开阔地,哪有什么城池,有也只是一座残城;试想,如果真有城池让马谡守,他怎么可能把大军扎在山上;马谡刚到街亭,张郃大军也随后赶来,根本来不及设置防御工事;如果强行守城池的话,没有任何优势,跟打遭遇战没有区别;
  • 张郃中后期犹如战神般存在,作战勇猛,智谋深远,远近闻名;况且他手上还有五万大军;让马谡正面与他抵敌,去守这一座残城,只会死无葬身之地;
  • 所以马谡就采用兵书“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办法,让士兵囤据在山上,以激发其斗志,最大化“居高临下”的优势;
  • 马谡这一做法,并没有太大的问题,如果敌人敢进攻,却是会激发兵士的斗志,达到出其不意的效果;
  • 但是!他选择的对象有误,他的对手是张郃;张郃的老大哥夏侯渊,就是在定军山,被刘备用这种战法给打死的;张郃岂能不记忆犹新,身为名将,怎么会不去总结战斗失败的原因;过了这么多年,张郃早就想到了破战之法,围而不攻,断其水源,使蜀兵长期处于恐惧之中,不战自乱;
所以,马谡去城中防守的话,也不可能打赢张郃,甚至会损失更惨;正是因为知道守城必败,他才决定兵行险着,去赌了一把;

马谡布置从山上往下冲,都打不赢,难道去城中防守还能打赢吗?

马谡之死,可以说是他咎由自取,军令如山本来就是规划好了你的防区你就有义务去执行,你擅离防区不管输赢就已经是死罪了,如果哪个将军都擅做主张,那还要总指挥做什么呢?各各部队打游击就好了,所以你不能因为街亭不好守就不守,即使最后你守不住战死那你还是英雄,为什么强调军令如山就是因为有助于统筹规划,利于调度。

马谡布置从山上往下冲,都打不赢,难道去城中防守还能打赢吗?

我是生活问道。

《三国演义》中的马谡失街亭是整部三国中几个有影响力的事件之一。失街亭可以说是“在正确的时间,正确的地点,用了一个错误的人,打了一个错误的仗”的真实写照。

其实按照马谡的想法和布置,如果单独提出来看,不失为经典的破袭战案例,可是为什么还是失败了?

想了解马谡为什么会失败,还是要看看刘备为什么会对他如此评价:“马谡言过其实,不堪大用!”大家都知道,刘备别的本事不好评论,但是看人非常准。他如果是在当社会绝对是个可以从HR做到CEO的大BOSS,这一点在三国演义中尤为突出。纵观刘备的人事安排,每一次绝对都是现有条件下最强配置。这就好比我们现在说的从细节看人品一个道理。

可以诸葛亮没有听从他的建议。这里面不可能有所谓的阴谋,用这么大的代价去完成一个阴谋?有什么样的阴谋需要赌上蜀国的全部来完成?所以说,这只能是诸葛亮的用人失误。他之前的种种试探性的考验本身就是在肯定的基础上完成的。例如七擒孟获的战役中马谡与他的想法不谋而合,他就喜不自禁,却没有进一步考察他具体实施问题。一件事知道问题的最终结果不难,难的是如何去运用各种方法达到结果的过程。

马谡错在哪里了?

他是把正确的战术用在了错误的地方。

他并不明白诸葛亮让他去街亭的目的,他并不具备分析问题的能力。诸葛亮只给他配了一个副手王平,王平此人文武双全,在曹营时就以足智多谋著称,因为给徐晃提建议没有被采纳,被迫投靠的蜀国。也就是说,此人谋略大于武功。那诸葛亮怎么会给他派了这么一位武将来把守如此重要的关隘?意思很明确,是要守住的。

街亭易守难攻,作为战略要冲,防守住的意义大于冲锋陷阵的意义。以诸葛亮的配置,两位足智多谋的人在一起,即便是千军万马也能在如期时间内守住。

可惜不知道马谡是太急于建功还是真如刘备所说“不堪大用。”他居然使用了背水一战的战法。

这个战法不可谓不高明。但是需要满足以下几个条件:

一,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决心;

二,兵入险地的必死之心;

三,敌方轻敌冒进;

四,有意的战术安排。

可惜马谡一样都不占。如果真的需要用这样的战术,那统领全军的必须是赵云之类的万人敌,有这样的战将在才可以服众,兵士才能有破釜沉舟的决心。

而魏国主将是司马懿。才智不在诸葛亮之下,所谓知己知彼,他在知道马谡镇守街亭时就已经狂喜了。因此,魏军是有备而来的,防止的就是马谡的置之死地而后生。所以才有了蜀军冲杀至山脚下,见魏军稳如磐石的阵势,没等冲锋就退了。置之死地而后生凭的就是一鼓作气,这一退,注定了街亭的丢失。

马谡“用了错误的方式在正确的地点打了一场错误的战争”。

马谡布置从山上往下冲,都打不赢,难道去城中防守还能打赢吗?

马谡若是名将,就该自己驻扎街亭,派王平少量兵力驻扎山顶,互相配合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