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英军斯登冲锋枪,二战期间还有哪些大量制造的简易武器?
感谢悟空小秘书问答邀请
英国人一向都以精工细作制造精良闻名于世,确实也未曾料到它也会设计出一种便于大量生产制造和简单粗糙的一种武器来。
这在当时战况紧急的情况之下不失为一个很不错的设计制造方案!
除了英国人的司登冲锋枪之外,苏联人设计生产的波波沙冲锋枪也以设计粗糙和便于大量生产而闻名于世。
波波沙冲锋枪不仅在苏联卫国战争中满足了苏联军人的战争需求,并且在后来还大量装备我奔赴朝鲜战场的志愿军部队,其中有一幅很出名的雷锋画像,他手中拿的便是苏联的波波沙冲锋枪。
其实不管是在苏联卫国战争时期,还是在战后的和平年代,苏联的武器一向都是以简单粗糙、火力强、成本造价低和易生产闻名。
波波沙冲锋枪、T34坦克、莫辛纳甘半自动步枪,都是这样。
其实要说苏联真正最简单而且火力猛和更便于大量生产而且名气最大的、我认为当属喀秋莎火箭炮!
喀秋莎火箭炮最早定型应该是在1938年左右的时候,当朱可夫上将从诺门坎前线胜利归来时,斯大林在高兴之余带他去看当时苏联最新式的武器即喀秋莎火箭炮。
其实喀秋莎火箭炮原先的设想并不是专门为军队设计一种地面火力压制武器,它最初的设想是打算为在空中的战斗机设计一种航空火箭。
但由于技术上还不太成熟,便转而改成了地面的车载型。
其实在原苏联时期,苏联人很早就研制成了固体火箭燃料和飞行火箭,这就是在战后一段时期苏联的火箭技术和人造卫星都能领先美国的原因。
大家不要道听途说的说什么苏联抢走了德国的火箭工厂和火箭资料,即便是苏联抢走了这些废铜烂铁,也比不得美国人抢走了冯布劳恩来的重要。
所以说苏联的火箭技术是很棒的,因为人家研究的早底根子雄厚。
由于把它安装在作战飞机上技术不太成熟,苏联的工程师便把它组合成为了地面用的车载型火箭发射器。
万没想到的是这一很简单和随意的改装,不仅在卫国战争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而且从此之后一战成名。
1938年10月,火箭炮车在实验正式开始。
它以3NC—66×4载重卡车为平台,为了尽可能的多搭载火箭弹,火箭炮共有24条工字型发射导轨,上下两排交错排列,每排12条。
在开火的时候,必须将车身保持90度角,虽然在精度上较之火炮是差了一些,但它齐射火力猛,一次性投入大,敌人根本就来不及做任何的防御和躲避。
1939年的3月份,沃罗涅日的共产国际工厂8条导轨的6M13—16也试制成功,它分上下两排共携带16枚132毫米的火箭弹,它特别适合打击暴露在野外的敌有生力量,虽说它的缺点不少,比如烟尘火光特别明显,但它优点更多,成本低、易生产,在生产成本远小于同类口径火炮的情况之,打击效果和地面的火力压制要远高于同类口径的火炮。
在苏德战爆发之后不久,苏军很快就将这一武器投入了战场,使来势汹汹的纳粹德国第一次尝到了喀秋莎火箭炮的威力。
1941年的7月14日,在被德军刚刚攻占不久的奥莎尔火车站,德军正在忙碌着抓紧时间将后方的战争物资运往这个靠近前线的供应站。
在下午的2点30分左右,被一阵突如其来的、可怕的呼啸声惊呆了正在忙碌的德军,一批批从天呼啸而下的、带有长长的尾焰的炮弹从天而降,巨大的爆炸将火车站附近的德军和它们的军用物资全部炸上了天,整个的过程不到10秒钟。
喀秋莎火箭炮是一种齐射火力猛,造价成本低而且还最容易生产的廉价武器,它在整个的卫国战争中起到了不可估量的巨大作用,从它诞生的那天起直到伴随着整个战争的结束。
在整个的苏德战争中,哪里有战役行动,哪里就有它的身影,从斯摩棱斯克到莫斯科会战,从斯大林格勒战役再到库尔斯克大会战,直到最后攻克柏林。
它那可怕的呼啸声,既激发起了苏联红军的战斗精神,又给敌方的德军带来了可怕的沮丧。
在建国之后,我国也曾引进了一批喀秋莎火箭炮,并把它应用到了朝鲜战场,大家看看电影《上甘岭》的最后志愿军的反攻阶段就知道了,那发射速度是相当快的、而且杀伤力还非常大,令敌人防不胜防,阵地上的美军根本就来不及躲避或者进入工事。
苏联人设计的武器一向都以简单实用、火力强著名,复杂其实并不意味着先进,简单也其实并不意味着落后,实用就行!
除了英军斯登冲锋枪,二战期间还有哪些大量制造的简易武器?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基本上,到战争最后,很多国家尤其是轴心国为了最后的决战,会简化武器生产。
由此,他们推出很多简化粗糙的武器。
比如1944年,德国组织了民兵性质的人民冲锋队。
1944年9月25日希特勒下令组建这支武装力量。
人民冲锋队的兵员,来自:未被征召服役的16岁到60岁之间的男性。
人民冲锋队不属于德军序列,受各省党部头目负责组建和指挥,党卫军头子希姆莱是最高司令官。
后希姆莱逃走以后,由戈培尔负责指挥。
不过,因当时德军已经多次征兵,连监狱中适龄的轻罪犯都被释放参军了。所以,当时还没有参军的男性,不是年龄幼小的少年(16到18岁),就是中老年人(45岁到60岁)。这些人中,少年没有作战经验,老年人倒可能参加过一战,却因年龄过大,其实也不能作战。
在阅兵中,经常看到白发苍苍的老人,身边战友则是乳臭未干的少年。
人民冲锋队拼凑了500多万,其实都是乌合之众,根本不能和正规军作战。
其实希特勒也没有指望他们有战斗力,只是借机凝聚国民士气而已。
人员容易拼凑,但武器就难了。
在1944年底,前线平均每月损失毛瑟98K步枪达30万支,而新造步枪数量为20万支。
以德军当时的资源匮乏现状,再武装500多万军队根本就没有可能。
德军将所有搞到的武器,甚至包括放在博物馆仓库的一战步枪,全部拿出来用,仍然不够。
因此,人民冲锋队得到了很多简化粗糙的武器,美其名曰 人民武器。
都说德国人是精细严谨的民族,而这些简化武器堪称垃圾,根本不像是德国人制造的。
举几个例子。
MP3008冲锋枪
德军仿造简陋的英国斯登冲锋枪,发明了MP3008冲锋枪,外观最大区别是弹匣是垂直的。
MP3008冲锋枪的性能很烂,完全是金属零件组装,连握把都没有。
唯一的优点是便宜加容易制造。
美军最便宜的M3黄油冲锋枪还要22美元,MP3008冲锋枪则只要10美元。
该枪在1945年2月开始生产,一共制造了1万多支。
这种冲锋枪外表相当粗糙,焊接点清晰可见,机匣上打磨痕迹明显,但性能还算可以。
以MP3008冲锋枪的价格来说,它的战斗力不算差,绝对是可以打死人的。
毛瑟98K人民步枪
这是毛瑟98K的简化版。
简而言之,就是将毛瑟98K所有能简化的部件,全部简化。
比如胡桃木枪托(耐用耐磨),换成垃圾木头甚至纤维压缩板;
前护箍由切削件改为点焊;
弹仓底部及护弓改成了钢制冲压件等等。
后来干脆连固定枪管护箍的螺杆,都改为木制;金属部件的烤蓝也取消,反正这种枪不会坚持用到自然生锈。
更夸张的是,连刺刀都已经取消,省略了较为复杂的刺刀卡笋。步枪也就不能拼刺,只能用枪托砸。
通条都取消了,改用拉绳子的枪膛刷。
最经典的是,到了45年初紧急制造的批次步枪,干脆连枪管的膛线都取消了,变为滑膛枪。
反正,这些人民冲锋队不可能在中远距离击中敌人,只要在50米内射击就行了。
人民冲锋队vk98步枪
如果说简化98K很吓人,好歹它也是98K的垃圾版本,还是能用来作战的。
这个vk98步枪就真的让人叹为观止了。
vk-98步枪完全是弥补人民冲锋队缺少武器,胡乱制造的步枪。
它用仓库中各种残次品步枪和闲置零件,胡乱加工而成。
该步枪主要由奥地利斯太尔工厂制造,结构简单到无以复加的地步。
可以说,该枪的水平还不如今天农村黑枪作坊的黑枪,只能装1发子弹后单发射击,然后再装填子弹。
该枪不能射击超过100米外的目标,而且非常不可靠,经常出现炸膛,危及射手的生命。
人民手榴弹
步兵就算再简化武器,最起码也得有一支步枪和几个手榴弹。
德国M24手榴弹在战时,已经经过简化,搞成了M43手榴弹。
M43手榴弹工时缩短了一半,拉的弦直接在弹体上。
到了这种人民手榴弹,连用金属冲压弹体都搞不到材料了。
无奈之下,只能胡乱寻找材料。
这样就出现了水泥手榴弹、木头手榴弹,甚至玻璃手榴弹。
这种水泥石榴弹最除非正好在敌人脚下爆炸,不然根本就没什么用。
后期因缺乏炸药,人民手榴弹和我们的边区造一样,干脆用黑火药了。
其实,类似的武器还有不少,篇幅所限就不多说了。
人民冲锋队拿着这种武器去作战,等同于送死。
他们仅仅参加了几次战斗,就死亡了接近16万人,完全是可悲的炮灰。
电影《帝国的毁灭》中,德军旅长蒙克,看到人民冲锋队不知道隐蔽,而胡乱朝着苏军机枪冲锋,当场就被惊呆“这样打仗太荒唐了”。
除了英军斯登冲锋枪,二战期间还有哪些大量制造的简易武器?
其实每一种枪械都有它的精美之处,就拿简陋的“斯登”冲锋枪来说。作为一款在二战中最为便宜的武器,它的火力可不低,而且产量也不少,并覆盖多个战场,虽然其可靠性不高,但是俗话说能拔脓的就是好膏药,能打死敌人的就是好枪。
法国抵抗组织装备的“斯登”冲锋枪,他们大多数武器装备来源于英国的空降支援,包括游击教官。其实二战简易大量制造的武器还用看国外吗,看看我国民在抗日战场上的智慧产物就够多了。地雷战地道战大家都看过,抗日战争中我抗日军民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自己造武器,没有炸药自己造,没有铁皮凿石头,石头雷、“边区造”,都是在这种环境下诞生的。
石头雷埋在地下,放入石堆,敌人探雷器都发现不了,配合地道战,打的鬼子不敢出据点!民兵正在大批量制做边区造手榴弹,虽然威力小,但是一样杀伤敌军榆树木头炮,就是用一颗大榆树将其树重心掏空,外面用多道铁箍缠起来,预防炸膛,里面装上铁管,这种炮的威力还不小,就是射程有点近。
还有一种武器,属于单发手枪,它的名字也很多,我们这叫他“单撸子”。它没有统一口径,甚至没有统一造型,它只能装填一发子弹。这种土制手枪制造简单,它能根据各种口径子弹被制造出来,这种武器不单在我国被广泛应用,在欧洲战场上也被抵抗组织大量制造。
虽然它的射程和精度都不如手枪,但是威力不小,可以从“背后”给敌人极大杀伤,抗战期间不少日伪敌人死于它的枪口黑火药装填的“抬枪”欧洲比较出名的就是二战末期,第三帝国覆灭之前德国造的国民冲锋枪,这种冲锋枪以MP44为蓝本,进行了极其恶劣的简化,其设计思想就是能将子弹从枪管倾泻出去就可以,可见这冲锋枪的精度会差到何种程度。
VG1-5国民冲锋枪,被戏称“会喷子弹的钢管”即便是财大气粗的美国也在二战中深受冲锋枪的困扰,汤姆森制造麻烦,而且造价极高,虽然为了降低造价繁衍出几个型号,但是都杯水车薪。后来美国采用了造价极低的M3冲锋枪,这种枪械大量采用冲压件,非常容易大规模制造,而且这款枪可靠性和操纵性都很不错,得到前线士兵的信赖。
因为其外形像极了打润滑油的润滑油枪,所以美国大兵们都叫它黄油枪或注油枪我是军武奇兵,谢谢您的关注与支持!
除了英军斯登冲锋枪,二战期间还有哪些大量制造的简易武器?
英国生产的斯登冲锋枪简直就是粗制滥造的代表,虽然简单便宜易生产,但是性能却特别糟糕,特别是保险装置。而苏联生产的波波沙冲锋枪也是大量制造简单易生产而且便宜的工业产品。截至1945年共生产了400多万只,是二战期间生产装备量最大的冲锋枪。
该枪的绝大部分零件都采用钢板冲压制成,装配时你采用大量铆焊工艺,全枪只有92个零部件,不仅生产简单而且保养也非常容易,在斯大林格勒战役时,男性都上了战场,工厂里面生产枪支都是女性,老人以及小孩,但是就是依靠这些老幼就能操作机器生产,而且能快速的组装武器,这充分说明了波波沙冲锋枪的工艺简单。
虽然它工艺简单,但是它的性能是斯登这把烂货不能比的,无论射速、精度、可靠性都比斯登好上几百倍。而且斯登冲锋枪是一战的设计理念,根据堑壕战时士兵匍匐前进时设计成横向弹匣,降低士兵的身体高度,而波波沙则是不一样。而且在朝鲜战争波波沙也同样大放异彩,有多少人中国士兵的喜爱和认可,所以在中国也进行了仿制,并命名为53式冲锋枪。就是雷锋手中那一支。
除了英军斯登冲锋枪,二战期间还有哪些大量制造的简易武器?
谢谢邀请。
有m3冲锋枪,由通用汽车公司制造,外形简单酷似汽车维修用的黄油枪。由于制造简单、成本低廉,是二战美军使用最广泛冲锋枪。但是还没有广泛如电影和神剧中的我军,从红军战士到抗日战士甚至苏军女兵,不管什么年代都端着1944年才正式装备的这种”黄油枪”。
还有”解放者”手枪,2块美金一把,由电冰箱制造厂生产,两个月造100万把。
除了英军斯登冲锋枪,二战期间还有哪些大量制造的简易武器?
感谢邀约🙏😄。
据我所知,像苏联造的pps43冲锋枪就是其中之一。这种枪的诞生完全是因为德军包围了苏联城市列宁格勒而催生的产物,在极端缺少资源的情况下,它算得上苏联人为了抵抗德国人而造的应急产物。它虽然造价低,大量使用冲压件,但是性能确不错,我国就曾经引进了该枪(雷锋手持的那把冲锋枪就是pps43的国产版本)。
美国也有类似的产品,虽然他们财大气粗,但是也生产了一种被大兵戏称为“注油枪”的m3冲锋枪。其在国产身剧里经常会出现,又被“黄油枪”或“盖德”m3。虽然其定位为一次性产品,但是美国大兵确觉得该枪性能稳定,很可靠。国民党远征军当年曾获得少量的m3,打内战的时候依靠美援也获得一部分,后来解放军又依靠缴获得来,都觉得该枪性能不错。
还有最最简易的“燃烧瓶”,估计这是造价最低,效果却非常不错的武器了。当年日本和苏联在诺门坎交战的时候,在著名的“燃烧瓶之夜”里,日本鬼子就是依靠步兵这种几近疯狂的蛮劲使用“燃烧瓶”摧毁了不少苏联的坦克和装甲车。后来德国入侵苏联时,德国人也尝到了苏联人使用的“燃烧瓶”(具体看电影“拯救大兵瑞恩”里美德两军的经典巷战便知)。
对于军事,小天也是纯属一知半解,这样类似的武器应该还是有很多的,希望大家后续补上吧。谢谢!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