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中有哪些优秀的反坦克炮?
二战时期,作战士兵在坦克钢铁洪流的面前,就犹如纸糊篾扎的稻草人一般,被坦克一炮就能轰倒一片,初期士兵们只能利用丢燃烧瓶和用炸药包来和坦克做殊死搏斗。后来涌现出大批威力强劲的反坦克步枪,这样步兵就可以击穿坦克装甲来射杀里面的坦克兵,在某种意义上来讲,多少对坦克的肆无忌惮起到了一定的震慑作用。接下来又出现了大量的反坦克炮,德国有88毫米FLAK88反坦克炮、75毫米PAK40反坦克炮、以及50毫米PAK37敲门砖。苏联有85毫米、76毫米、57毫米和45毫米反坦克炮,还有反坦克歼击车ISU152。
随着德国“铁拳”单兵反坦克榴弹火箭筒的出现,坦克在战场上就开始逐渐演变成被射杀的目标,美国的巴祖卡,英国的PIAT等都如雨后春笋般的出现,对付坦克只需要单兵扛着火箭筒,瞄准坦克轻轻一扣扳机就可大功告成啦。我是老兵带我学军武,如果你是老兵就请关注我,并在下方留言评论,期待着你带我一起学习军武知识。谢谢大家!
二战中有哪些优秀的反坦克炮?
说到二战中的反坦克炮就不得不提德国的反坦克炮,东线德军一直在承受着占据绝对数量优势的苏军坦克洪流的打击,在德军坦克产量迟迟不能大幅增加的情况,各种反坦克炮成为德军步兵最需要的武器,尤其是那些拥有强大反坦克能力的重型反坦克炮。
二战德国是生产重型反坦克炮最多的国家,总共5.1万门反坦克炮中,有近4万门重型坦克炮,足见德军在反坦克压力上有多大。德军的重型反坦克炮有75毫米、88毫米以及更大的口径,其中以75毫米反坦克炮产量最大,达到3.2万门,88毫米反坦克炮的产量也达到了7000门以上。显然75毫米反坦克炮是德军手中主要的反坦克武器,在使用钨芯穿甲弹后,能在2000米的距离上击穿100毫米厚的装甲,这意味它可以击穿绝大部分的苏军中型和重型坦克。唯一的缺点就是太重了,机动性较差,这主要是由于德军缺少轻型合金钢材,不得不使用普通钢材,增加了反坦克炮的重量。
苏军同样生产了数量惊人的反坦克炮,总数达到5.4万门,超过了德国的生产数量,但是其中有4.9万门是45毫米的轻型坦克炮,这种反坦克炮在1942年就已经开始略显落后了,到了1943年德军大量装备新型的豹式和虎式坦克后,苏军的45毫米反坦克炮就完全失去反坦克能力了,大部分被当做轻型步炮使用了。苏军没有一门制式的重型反坦克炮,这主要是因为苏军在坦克数量占据的明显优势,在德军投入坦克的任何地段,苏军都可以投入比德军更多的坦克,而坦克本身就是最有效的反坦克武器,所以苏军在反坦克炮的研发上并不怎么重视。
不过二战苏联还是研制出了一门非常出色的反坦克炮,那就是73倍径的57毫米反坦克炮(ZIS-2),这种反坦克炮有着变态的穿甲能力,在1000米距离上穿深在107毫米,在苏联的纪录片中写到,ZIS-2型反坦克炮可以在900米的距离上击穿虎式坦克的正面装甲,这可以说是非常厉害了,当时苏军主力的T-34坦克在极近的距离上都很难击穿虎式坦克,直到换装了更大的坦克炮后情况才好点。该炮在1940年便被研制出来,但是过于超前了,而且太易磨损,没有大量生产,直到1943年面临德军重型坦克的压力时,苏军才开始大规模生产这种火炮,不过直到战争结束总数也没超过1万门。无论如何,ZIS-2型反坦克炮都可以称作是二战苏军最优秀的反坦克炮。
二战中有哪些优秀的反坦克炮?
我只列举型号,具体数值请去查百科。
德国:PAK35/37/38(37MM) PAK40(75MM) PAK41(短88MM)PAK42(长75MM)PAK43(长88MM)PAK44(128MM)等
苏联: 76MML11 76MME34 76MMZIS-53 85MMD5T 85MMZIS-53 122MMD25T 100MMD10T 57MM??? 152MMML-20 L/29(神教警告)等
英国:2磅炮 5磅炮 17磅炮 等
美国M1A1/A2(76MM)M3(90MM)T7 L(155MM)等
没有列完整,切以上火炮由于装备坦克或反坦克炮且有各衍生型所以实际名称有不同
二战中有哪些优秀的反坦克炮?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二战优秀反坦克炮有很多,萨沙就说说中国战场的。
本文摘录我的《6门反坦克炮对200辆坦克:抗战洛阳重创日军坦克》一部分。
抗战豫中会战中,日军使用了强大的装甲兵团,有690多辆坦克装甲车,其中坦克225辆。
而当时国军基本没有反坦克武器,根本对付不了。
当时国军第一战区20多万大军,仅有5个军也就是第12、13、14、29、85军有反坦克炮,总数也就20多门,其余部队一概没有反坦克炮。
日军坦克部队一路势如破竹,横冲直撞。
到了洛阳保卫战期间,日军坦克装甲车,才遇到了硬茬。
这就是刘戡兵团的少数反坦克武器。
这支部队,蒋鼎文麾下中仅有的中央军精锐部队。
驻守龙门一线的为刘戡麾下第14军83师和85师,都是中央军嫡系。
其中,14军装备1个反坦克炮连,有多门德式37毫米反坦克炮。
此次,日军大举攻击龙门地区,步兵近万,坦克装甲车200多辆。
坦克第3师团前锋,很快就冲到伊河附近。
由于之前从没遭遇过国军放哪开炮,日军坦克肆无忌惮,直接朝着国军阵地冲击。
结果,他们刚刚靠近阵地,就遭到德制37毫米反坦克炮的伏击。
此次参战的日军坦克部队都是精锐,装备日军最厉害的97式中型坦克,是三浦第4中队12辆97式坦克。
97式中型坦克的防御力较强,正面装甲为25毫米,超过了37反坦克炮的穿透力。
在伏击战中,我军反坦克炮,准确击中为首的3辆97式坦克。
3辆97式坦克全部被击伤,但没有击毁。
最前面的第2小队长川崎少尉的坦克,首先被一炮击中。炮弹击中97式坦克正面装甲,没有穿透。
谁知道, 97式坦克设计很落后,采用柳钉结构。
炮塔中弹后,柳钉被炮弹震飞,在车内横飞,形同子弹。
车长川崎少尉被柳钉打成重伤,晕死了过去。
驾驶员五十岚军曹,被打伤。
惊慌之下,五十岚立即将坦克转头,向后狂奔。
谁知道,日军坦克机动性不好,转头期间侧滑入壕沟中,不能动弹。
在这辆坦克中炮时,其他坦克也纷纷中弹。
坦克第1小队长奥岛少尉的坦克,被炮弹击中,坦克失控后滑入壕沟翻倒。
埋伏在傍边的我军反坦克步兵,立即投出集束手榴弹,将奥岛少尉双腿炸断。
另外还有1辆坦克被打成重伤。
第4中队长三浦吓得屁滚尿流,急忙释放烟雾掩护,将奥岛等人拖了回来。所有坦克部队向后撤退几公里,组成防御阵地。
把日军打成这样,国军很装备很牛逼吗?
当然不是了。这里仅仅有原47师配属的1个反坦克炮连,区区6门反坦克炮。
这个连是第1战区的宝贝疙瘩,本来配属给杨涛的第47师用于防御最为战区防御重型临汝(今天的汝州市)。
第一战区司令官蒋鼎文考虑洛阳更为重要,强行命令将反坦克炮连调往洛阳。
到了第二天,日军坦克第3师团机动第1大队赶来,协同坦克部队发动了攻击。
因怕遭遇国军反坦克炮伏击,日军坦克只能远距离炮击,不敢靠近了。
4日晚上,坦克第3师团最精锐的直辖挺进队增援赶来。这个部队下辖50多辆坦克,是师团的生力军。
直辖挺进队赶到以后,不顾战友的劝阻,直接用坦克猛扑国军阵地。
结果,刚刚开到阵地前,就被我军20毫米机关炮准确攻击。
这种这种20毫米机关炮,在国军叫做小炮,本来是用于防空的。
但因国军极度缺乏反坦克武器,这种小炮也被用来平射。
抗战初期,这些小炮一共有二三百门,到7年后只剩下几十门了。
20毫米机关炮的缺点是威力更弱,但优点是可以二三连射,所以命中率更高。
自然,如果对手是日军97式中型坦克,20毫米机关炮是无用的。
好在,此次打头阵的是日军2辆95式轻型坦克。
在20毫米机关炮的连射下,日军2辆轻型坦克侧面装甲被击穿,先后翻入壕沟内。
日军步兵急忙冲来救人,又被机关炮一顿炮击,胖揍一顿。
后在赶来的骑兵第4旅团两个联队帮助下,日军才继续前进,并且将2辆受损坦克拖了出来。
此战,仅仅83师284团就击毁了7辆日军坦克。
二战中有哪些优秀的反坦克炮?
反坦克炮最优秀的唯有大德意志的88炮了,下能平射反坦克,上能对天打飞机。在初期和中期基本没有什么装甲能挨一炮
二战中有哪些优秀的反坦克炮?
谢邀!这个问题我来谈谈!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坦克战的黄金时代,反之坦克的迅速发展也极大推动了反坦克武器的进步。作为世人公认的装甲战行家,德国人在反装甲战上同样造诣颇高。在二战时期,德国研发了种类繁多的反坦克武器,从单兵使用的反坦克手雷、“铁拳”,到各种口径的牵引式或自行式反坦克炮,再到装甲坚厚、火炮犀利的坦克歼击车,其中反坦克炮的发展水平堪称各国之最。
这是一幅相当有趣的战地照片,在一门88毫米Pak 43型反坦克炮后方又拖曳了一门37毫米Pak 36型反坦克炮,一大一小两门炮的对比也印证了德军反坦克炮发展的历程。
二战时期,德国反坦克炮的发展经历了一条类似奥林匹克精神的道路:更大的口径、更强的威力、更重的体量。在1939年9月战争爆发时,德军标准的反坦克炮是37毫米Pak 36型,这款反坦克炮在问世时堪称世界一流,在500米距离上对倾斜30度的均质装甲的穿透力为29毫米,对付周边国家的轻型坦克绰绰有余,而且战斗全重仅327公斤,可由人力拖曳,非常灵活。
一门37毫米Pak 36型反坦克炮在炮组成员的推动下进入阵地,这种火炮非常轻便,机动灵活,但威力不足。
Pak 36的总产量高达20000门,并且出口到多个国家,中国也曾经进口Pak 36,用于打击日寇的薄皮坦克,苏联制造的45毫米M1937型反坦克炮很大程度上也是Pak 36的山寨产品,产量更高达37000门!然而,到1940年法国战役时,Pak 36型的威力在面对装甲更厚的英法坦克时已经相当着力,到1941年在东线遇到T-34和KV坦克时就彻底沦为“敲门砖”。在战争中后期,Pak 36已经基本退出反坦克一线,主要配属给步兵作为支援武器使用。
生产数量巨大的苏制45毫米M1937型反坦克炮在外观上很容易与Pak 36混淆。
早在战前,德军就着手研发Pak 38型50毫米反坦克炮用于替换Pak 36型,于1940年列装。以当时的眼光看,Pak 38型是一款相当优良的反坦克炮,使用普通穿甲弹时在500米距离上可以击穿79毫米的30度倾斜装甲,在1500米距离上仍有45毫米的威力,而且外形低矮,利于隐蔽,战斗全重830公斤,机动性尚可。然而,在面对大倾角装甲的T-34和正面装甲厚达90毫米的KV-1坦克时,Pak 38型的威力也很难让德军感到信赖了,导致该型反坦克炮于1943年停产,进而被威力更强的Pak 40型反坦克炮所取代,大约生产了9500门,可谓生不逢时。
一门50毫米Pak 38型反坦克炮由平板货车卸载下来,通过与士兵的对比,这种火炮体量适中,威力尚可。
75毫米Pak 40型反坦克炮从1942年列装直到1945年战争结束,始终是德军的主力反坦克炮,超过23000门的产量足以说明德军对这种火炮的青睐和旺盛需求,除了作为反坦克部队的主要装备外,Pak 40的车载型号也成为众多自行反坦克炮和坦克歼击车的主要武器。Pak 40型在发射普通穿甲弹时在500米距离上对倾斜30度的均质装甲的穿透力为96毫米,在1500米时仍达64毫米,如果使用钨芯穿甲弹时,更是达到120毫米和77毫米,足以对付除少数重型坦克之外的大部分苏军和盟军装甲车辆。不过,威力的提升也是以牺牲机动性为代价,Pak 40型的战斗全重达1425公斤,已经很难由人力进行拖曳转移阵地了。
由Sd Kfz 10型半履带车牵引的75毫米Pak 40型反坦克炮,这种火炮重量已达1.4吨,已经很难由人力拖动了。
说起来有些尴尬,即便是Pak 40型列装后,直到1943年之前,德军手中威力最强的反坦克武器却是88毫米Flak 18/36/37型高射炮。1940年5月,在法国阿拉斯战场上,隆美尔命令一个空军高炮连的88毫米炮平射敲掉冲到跟前的英国重型坦克,此后作为反坦克利器的名声几乎盖过了这种火炮的本职。在东线和北非战场上,88毫米高射炮几乎是德军应对重型坦克威胁的不二法门。不过,88毫米高射炮毕竟不是专职的反坦克炮,其外形高大、容易暴露,对阵地要求较高,机动不便。于是,德军基于88毫米高射炮研发了同口径重型反坦克炮,这就是1943年列装的88毫米Pak 43型反坦克炮。
在北非战场上进行平射的德军88毫米高射炮,因其出色的作战能力被网友们称为“反一切炮”。
Pak 43型以88毫米Flak 41型高射炮为基础进行设计,其穿甲能力超越以往的任何型号,使用普通穿甲弹对30度倾斜装甲射击,在500米距离上穿透厚度达185毫米,在2000米距离上为132毫米,如果使用钨芯穿甲弹则上述数字将增至217毫米和153毫米,可以在大多数敌军坦克的有效射程之外秒杀目标。当然,Pak 43型的体量也是水涨船高,战斗全重达3650公斤,远超Pak 40型。为了提高Pak 43的战场机动性,德军开发了一系列自行型号,造就了“犀牛”、“斐迪南/象”、“猎豹”等知名的装甲猎手,同时“虎王”坦克也采用Pak 43型的改型作为主炮。由于工艺复杂,制造困难,Pak 43的产量远低于之前的各型反坦克炮,仅有约2100门。
今日陈列在美国阿伯丁武器博物馆内的88毫米Pak 43型反坦克炮,该型火炮有两种型号,一种是采用双轮炮架的Pak 43/41型(左),一种是采用四轮炮架的Pak 43型(右)。
尽管Pak 43的威力已经相当强悍,但它依然不是德军反坦克炮发展的终点。在苏德战场上,德军发现苏军A-19型122毫米野战炮兼具优秀的压制能力和反装甲能力,要求克虏伯和莱茵金属公司研发类似的炮兵武器,这就是128毫米K 44/Pak 44型火炮,该型火炮是二战时期威力最强的反坦克炮,以全装药发射穿甲弹时初速达950米/秒,对30度倾斜均质装甲进行射击时,500米距离上可以穿透219毫米的装甲,1000米距离上为200毫米,2000米距离上为178毫米,从理论上说可以击穿二战时期任何一种坦克装甲车辆的正面装甲。
表现Pak 44型反坦克炮投入巷战的彩绘,实际上该炮从未以这种状态参加战斗。
然而Pak 44最终未能作为牵引式反坦克炮列装部队,因为太过沉重了,战斗全重超过10吨,牵引重量更达14吨,德军十分缺乏重型牵引车,无论是机动运输,还是战地部署,这种火炮都过于笨重,不符合实战要求,所以只能安装在缴获的法制或苏制的炮架上,作为K 81重型加农炮装备部队。不过,德军并不打算放弃Pak 44的反装甲能力,为其研发了车载自行型号,这就是大名鼎鼎的“猎虎”重型坦克歼击车,仅完成了88辆,实战效能非常有限,而Pak 44/K81型的总产量大约仅有150门。
Pak 44型最主要的战斗状态其实是车载型号,即“猎虎”重型坦克歼击车。
原创不易,感谢支持,更多精彩内容敬请关注军事公众号:崎峻战史。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