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越南军队拥有百万人马,为何普遍使用猫耳洞?

前线的猫耳洞一般只能容纳三名士兵,而实际只能供2名士兵躺下睡觉的空间。因此大多数在猫耳洞的士兵都是轮流休息,或者有些只能坐着,蜷缩着睡觉。而且越南边境的热带雨林气候非常湿热,长时期在猫耳洞的士兵都会出现“烂裆”的皮肤病,最后严重的时候可能会导致里面的士兵都得赤身。

但是热带雨林的作战环境中的蚊虫,蚂蚁,毒蛇很多,在猫耳洞的士兵光着身子很容易被叮咬,患病的几率也就会提高。为了避免“烂裆”的难题,很多士兵只能穿没有裤衩的裙子。在猫耳洞里要么长期缺水,要么一到雨季,洞口里全是积水,而很多死老鼠,死蛇,阵亡士兵的尸首也会随着雨水冲刷到洞里。缺水的时候只能喝雨水,或者在夜间用器皿等露水。

可见猫耳洞的生存条件极其恶劣,如果不是逼不得已,也没人愿意在猫耳洞里猫着。

越南陷入战争泥淖

中越战争从1979年2月17日开打,到1993年4月1日才正式结束。这期间打打停停,历经了多次的阵地争夺战。其中最惨烈的就是在1984年发起的老山和者阴山的两山战役争夺战,经过三年的反复战斗,我军才最终拿下这两个地区。

也就是说,由于阵地争夺的激烈,实质双方都陷入了阵地的拉锯战,有点类似于一战时期在战壕的静态战争。而在夺取阵地后的防御战中,在深山老林里,作战双方都无法动用大型机械构建其他防御工事,而且对方都不会给你足够的时间构建防御工事,猫耳洞就成为了士兵和武器弹药的贮藏地。猫耳洞是最安全的,也是简便的防御工事。

而越南在二战结束后,此前已先后历经了与法国,美国的长达34年旷日已久的战争,其实越南才是真正陷入战争泥淖的国家,越南至今仍处于女多男少的局面。而越南再次陷入中越战争时,其国内的兵源已经严重不足,越南在战场上至少有15万非正规军的民兵。由于越南的战争机器一直在运转,伤亡惨重,这些越南民兵没有积累丰富的作战经验,而对于新兵来说猫在猫耳洞里是最好的作战方式,不仅可以减少士兵的伤亡,还可以以逸待劳。因此确切地说,由于在阵地的反复争夺中,攻守双方频繁交换,两军都存在普遍使用猫耳洞的情况存在。比起蚊虫叮咬和皮肤病的恶劣条件,士兵阵亡减员对于双方来说才是最大的损失。

越南处于战争下风

中越战争开打之时,正处于我国与西方国家的蜜月期。当时美国和法国在与越南的军事较量中,都铩羽而归,巴不得有人能替它出这口恶气。因此在越南战场上,我军使用了很多西方国家的武器装备。而越南尽管有苏联的支持,但是苏联那时也已经陷入阿富汗战场的泥淖,自身难保,无法给予越南强大的军援。在双方的火力对比下,我军在炮兵雷达方面居于上风。而且1979年越军的6个精锐师被牵制在柬埔寨,在北方战斗的越军很多是越南的省级部队,装备非常老旧,无法及时回援,只能躲避兵锋。

(越南出兵柬埔寨)

南北越统一前后,越南一直都在进行土改,战争爆发时,越南生产经营还未完全恢复。未经过休养生息的越南其实是打肿脸充当胖子,在战争形势上处于守势。而对于居于守势的一方,往往都是先保存实力,然后再谋求防守反击的可能。猫耳洞和抗日战争我军使用的地道战,以及朝鲜战争的坑道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而且猫儿洞都是在山体里挖掘,顶上都覆盖有很厚的土石。炮弹很难对猫耳洞构成重大威胁,若猫耳洞背着进攻方向建造,炮弹的射击弧度小的话,就被山体挡住,射击高度大的话很容易就打到山沟里。当时也没有能够打击地下掩体的钻地弹,猫耳洞就成为双方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最优选择。

(我军在越南使用的辛柏林雷达)

越军大而不强

越南在1979年时,人口仅为5310万,但越军此时如果破百万,那么军人数量占比为1.88%。枕戈待旦的以色列人口870万,以色列军队18万左右占比2%,其中还包括女兵人数。以色列作为发达国家,这个军人比例已经是极限状态,而以越南当时的经济条件是无法供养这么多精兵强将。也就是说,越军人数超过这个比例,只是重量不重质,战斗力注水程度可见一斑。不能光看数字而认为越军有多强大,越军自己心中有数,只能依靠人海战术,不然也不会使用猫耳洞了。

而且越军并不擅长正面作战,它能击败美军主要依靠游击战,埋伏战,偷袭战,陷阱战,仅有的技能还是偷师我们的。如果越军打的是正面冲突的兵团大战,那就是用它的短板进攻我们的长处,这种作战方式消耗过大,伤亡也很大,越军是伤不起的,很快国力就被拖垮。越军的致胜法宝只有在热带丛林里与对方周旋,打不对称战争才有赢的机会。

越军也是认识到了其大而不强的特点,在战后就进行了精兵减员。目前越军人数才只有约50万人,比巅峰时期的126万足足砍了一半。但是从战斗力来说,现在的越军肯定比1978年的强,有时兵员冗杂反而不利于战时的战斗指挥,精兵强将才是军队走向正规化和提升战斗力的主要方向。

综上所述,猫耳洞是特殊战争时代的产物。在猫耳洞里战斗如果放到现代战场,那就是作茧自缚,其效果肯定大打折扣。在现代战争中由于进攻武器的飞速发展,作为防御手段的猫耳洞已经收效甚微而被淘汰了。

1978年越南军队拥有百万人马,为何普遍使用猫耳洞?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这是因为,猫耳洞基本都在最前线的对峙阵地。

中越两军有的只相隔几米,互相听得到说话。

这种情况下,一方进行大规模的工事修建是白日做梦,敌人必然会竭尽全力攻击。

那么,猫耳洞就出现了。

猫耳洞其实就是防炮洞,利用现有的一些天然洞穴经过简单修建,形成猫耳洞。

当然,也有完全人工修建的猫耳洞,只是数量不多而已。

当时越军钻猫耳洞,我军也是。

而猫耳洞可以说比战死还可怕。

看看萨沙的文章。

对越作战中的猫耳洞:是天堂,也是炼狱

在以炮战为主的战斗中,可以防炮的猫耳洞就特别的重要。

在中越边境,中国大部分前沿阵地都是越军犬牙交错,不可能建立大规模的军事作战工事(双方相距不过几百米,制造大型工事需要时间很长,必然遭遇越军 集中炮击)。双方的阵地都以中小的防炮洞为主。这种防炮洞是解放军在六十年代研究的较新式野战单兵防御工事,也是中国研究的第一代野战工事。

这些防炮洞比起朝鲜战争时期要先进一些!由当年的就地取材的简单土木工事,变为以螺纹钢、水泥、沙土包等物资建立的较为坚固的工事。它可以有效抵御敌人的大规模炮击,有效的保护士兵的安全。

中越的很多猫耳洞,并非士兵自己挖的,又很多是天然形成的。

在中越边境的喀斯特地形里面,有数量众多的大大小小的岩洞和溶洞。这些洞非常坚固,只需要简单加固就可以使用,比起人工建筑的猫耳洞效果还要好的多。

无数人工修建的猫耳洞和天然生成的岩洞,构成了我们经常谈起的猫耳洞。

总体来说,猫耳洞的防炮性能很好,解放军在防御中伤亡很少。

解放军的重炮

空间狭小

猫耳洞一般不大,属于单兵和少量士兵的防御工事。中越边境最大的猫耳洞是利用天然岩洞构成,可以容纳一个连。绝大部分猫耳洞只能容纳一个班或者半个班,有些洞甚至仅仅能容纳两三个身材矮小的士兵。

小说基督山伯爵中,基督山被关押在一个约10平方米的牢房里面,一年后就强烈希望和其他犯人见面,或者换个牢房。

而猫耳洞比基督山的牢房,还要小很多。很多洞都是靠匍匐爬行进去,如果体形比较胖的话,爬都爬不进去。进去以后又只能坐着或者蹲着,根本无法站立起来。如果洞里士兵较多,人既站不起,又躺不开,不好睡,不好坐,在四十多度的高温下,几个士兵还必须人贴着人坐着。

有些战士在洞里一蹲就是几个月,直到换防下去。实话实说,让现在的大学生呆在五星级饭店的一百平方米的豪华套房里面三四个月,恐怕他们也无法忍受,要发狂了。

想想这些战士的处境,是在令人钦佩!

下面是摘录《中越战争秘闻》中一段描写猫耳洞的文字:

一号洞不是洞,是岩壁上的一个三角形豁口,外面用装土的编织代垒起来。下口能蹭进去一个瘦人深有一米多,底宽六十分分,三角形空间不足零点三立方 米。它实在太小了,除了两个裸体小个子兵和一件短武器,就没有一点余地,躺不开坐不起也蹲不下,腰腿交叉,脚压臂叠,如要换个姿式调个位置,两个人一起动 作需十分钟方能完成。这个洞两至三天换一次人,哨长小赵有一次坚持过五天五夜。在一号洞不论几天,人不能吃不能喝也不能拉。非拉不可,就拉在裤头上,小赵 说。一号洞离越军的洞只有四米,所以不能说话,不能出一点声响,几个打呼噜的兵,在一号洞呆过之后,睡觉居然不再“奏乐”了。在这样的洞里根本无法战斗, 人缩在里边,靠其他阵地火力掩护,不断地朝一号洞的周围标定射击。时间一长枪都不准了。一号洞这样的哨位,虽没什么军事价值,但有政治意义。猫耳洞人必须 坚守之。

狭小的猫耳洞

闷热,潮湿

解放军士兵的口头禅是:在猫耳洞呆一年,把一辈子的苦都吃完了。

在云南广西边境的亚热带气候,就算是住在通风极好的竹楼里面,也是无法忍受的。

猫耳洞大不过几米长宽,小不过一两米长宽,大半处于地下,只有一个狭小的出口在外,根本不可能通风。

洞里面温度高,普遍超过40度,有些高达50度,正常人几乎无法忍受,体质差的人进去几分钟就会昏迷。温度高还不是最严重的,最惨的还是湿度过高。 洞里面到处湿漉漉的,人无法忍受,连衣服食品很快就会霉烂,武器容易生锈,连特质的防潮被都是潮湿的。人在里面,和我们蒸桑拿差不多。在洞里面根本无法穿 衣服,因为湿度过大,衣服都是潮湿的,很容易贴在身上,除了让人非常难受以外,还极容易生皮肤病,甚至全身溃烂。

有个从大学入伍的战士面子薄,在猫耳洞几个月都穿着衣服,结果全身皮肤溃烂。他不下阵地,被人强行抬了下来。到医院一脱衣服,一层皮也随之脱掉了。猫耳洞里面的解放军士兵,百分之百都是全身赤裸,连内裤也不穿,因为根本穿不住,越军也是一样。

由于洞口小,不通风,洞里面除了湿气以外,各种异味都不容易散掉。一般猫耳洞里面都有食物腐败的馊味,人的汗酸味,粪便的臭味骚味、老鼠的腥味、煤 油的刺鼻味,还有各种霉烂味、烟味、火药味等等。当年的老兵回忆,如果从后方突然进入这种猫耳洞,开始一周根本不想吃东西,一个劲只想吐。

猫耳洞里面根本穿不住衣服

积水又缺水

猫耳洞地势一般比较低,又根本没有排水设施,一旦下雨就很容易大量积水。下雨的时候,解放军士兵只能拼命往外掏水。但是,无论怎么掏,也肯定掏不过来,雨后肯定会大量积水。

有些洞比较好,只有一两分米,泡着脚而已。有的洞水一直到腰部,猫耳洞狭小,战士无法战立起来。士兵们只能背着抢,跪在水里,把电台顶在头上。有的洞比较极端,一直淹到洞顶,战士只能头顶着洞顶站着。

如果雨很快停止,水大约十几小时就能退下去。如果连续下雨,雨水往往几天甚至十几天不退。洞里面的战士没有命令是绝对不能离开岗位的,由于对面就是越军,也无法出洞。

水里不但有大量的粪便,尿水,煤油,甚至还有很多老鼠和毒蛇。人泡在水里一段时间后,全身皮肤都发白发胖发皱,看起来非常吓人。

雨天会积水,没有雨的时候洞里又会严重缺水。很多前沿的猫耳洞离越军只有几百甚至几十米,双方不断开枪开炮,还有大量的地雷,运输极为困难。背负补给的军工虽敢于冒很大的危险,也很难送东西上来。

猫耳洞里面需要粮食、水、煤油和弹药。粮食主要是压缩饼干和压缩罐头,体积小,不占什么地方,一次就可 以背不少上来。煤油一桶可以用很长时间,弹药一箱几百发也可以用很久。只有水体积很大,很大的一袋不过20升。人每天都要喝,一袋水也喝不了几天。解放军后勤部门,努力让猫耳洞人均日供水量提升到一点五升(当然这不是饮用水,还包括做饭的用水),可惜始终没有能够达到,大部分猫耳洞里面都严重缺水。

一般来说,人每天至少要喝半升水才能保证正常的生存。每天人由于流汗,排泄要消耗一部分水分,正常的成年人一般一天至少要喝2升水才可以保持身体的健康。

而猫耳洞由于温度极高,人出汗量远远超过正常人的标准,消耗水分更大。

实际上,猫耳洞里面的战士每天可以用水不过一天半升水,也就是说只能保证人的基本生存。在很多极端情况下,比如越军长期开炮和多次袭击,背送物资的军工上不来,战士每天只能供应0.2升水。这样的情况往往要持续十多天之久。上甘岭坑道的缺水现状,又在几十年后重演。

根据当时士兵回忆,前方士兵回到后方以后,所有人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疯狂的喝水,有的还跳到江里面去喝,还在江里又游又滚。

这是回到后方战士最大的享受

不具备全面防御能力造成可怕的精神负担

和朝鲜战争不同,中越边境战争双方都大量使用猫耳洞。中国解放军的猫耳洞和越军离得很近,一般也就是几百米。近的也就是几十米,甚至还有几米的。有的洞是天然岩洞,干脆和越军相通。双方把通道堵死,互相也可以听到说话。

这种情况下,解放军的猫耳洞可以防御越军炮击,却很难抵抗越军特工的偷袭。这些猫耳洞基本都在明处,都为越军熟知。越军经过和日本法国美国超过三十年的军事战斗,单兵素质相当的高,老兵几乎人人可以单独作战,又很擅长在这种山地丛林地形的偷袭。

解放军缺乏夜视器材,也缺乏高效的观测设备,大多数只能靠肉眼监视敌人的动向。

一旦越军偷袭或者乘着夜色摸到猫耳洞的洞口,往往朝洞口射击或者投掷手榴弹。只有一个狭小出口的猫耳洞,不具备防御这种攻击的能力。遭遇越军偷袭,洞里面的士兵往往都会有伤亡,甚至全军覆没。

中越战争中绝大部分战斗,就是这种数不清的小规模交火。

这要求猫耳洞里面的士兵,无论白天黑夜都要有极高的警惕性。一旦有小的放松,往往就会有血的教训。

一个战例,一个越军特工冒雨偷袭一个猫耳洞,解放军两个战士正在忙着掏水。越军一梭子子弹打进去,两名士兵全部阵亡。

还有一个战例是数名越军乘着夜色偷袭,被猫耳洞里面二名士兵发现。双方激烈交火,击毙越军一名。由于越军向洞头投掷几枚手榴弹手榴弹,里面的战士无 法躲避,一名班长受重伤,一名战士阵亡。重伤的班长腹部被炸开,肠子流出,仍然继续开枪将越军击退。阵亡的年轻战士身上中了八十九块弹片!

越军随时可能偷袭,一旦不能发现越军就难逃死伤,洞内战士们自然时刻都高度紧张。战争的残酷并不在于会死,而是在于随时可能面对死亡的威胁。

一个坚强的人可以面对一次生死危险,但再坚强的人也很难在数月时间内,时时刻刻面对死亡的威胁。

长时间又总是存在的死亡威胁,造成战士们沉重的精神压力。

这种压力往往比战争本身更能伤害一个人!

死亡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明知道随时都有可能死亡,但是不知道它什么时候会降临

综上所述,这样的猫耳洞觉得称得上炼狱两个字,他不仅仅是一个流血的炼狱,还是一个闷热、艰苦、时刻面临死亡的可怕地狱。

一般一个强壮的士兵在洞里带上三个月,体重平均会减少10斤以上,需要数月修养才能恢复。

解放军团长王小京说:猫耳洞要是搬到北京城,北京人能在里边困五分钟,就算不简单。

另一位去过猫耳洞的团长说:在这样的猫耳洞呆一年,就是不打仗,也应该给立功,应该给一等功。

这些都不夸张!

有趣的是,革命老前辈们却并不这么看。经过朝鲜战争的老战士说:老山的坑道多好,比我们抗美援朝的工事阔多了。这压缩干粮真好吃,比我们打美国鬼子一把炒面一把雪好多了。

朝鲜战争也好,中越战争也好,猫耳洞不过是底技术条件下减少伤亡的产物。为了保证基层士兵的生存,突出猫耳洞的防御能力,而忽视了对士兵基本生活的需求性。

士 兵也是人,他们也有正常人的基本需求,不可能每个人都是超人。美国军事条例规定,如果没有正常补给,基层指挥官有权不向上级汇报就放弃阵地,不会受到军事 处分。中国人和美国人同样都是人,如果单单从身体条件来说,欧裔白人为主的美国人可能还要好一些。我们不能要求我们的士兵为祖国献身的情 况下,还要接受正常人无法忍受的痛苦。毕竟他们已经愿意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我们还能要求更多的吗?

1984年4月21日的老山主峰,荣誉是用年轻的鲜血换来的

淘汰

随着科技的发展,猫耳洞必然会被淘汰掉。

从八十年代末期开始,解放军逐步用新式的半永久野战工事取代传统的猫耳洞,这些新兴工事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猫耳洞的恶劣条件。

到了2000年以后,解放军推出最新研究出来的钢结构装配式火炮工事,让解放军新式野战工事发展到5种等级11个系列。到了今天,从东海海岛到雪域高原,从南沙到黑龙江的大部分边防哨所都配发了新型野战工事。

这些新式野战工事采用装配式模块技术,遮弹技术和快速构筑技术,使得它们更加坚固, 机动性能更加灵活,不受地域、气候干扰。

新型野战工事在猫耳洞的经验上,更加重视舒适度,采用了最新研制的特殊防水材料,同时添加很多士兵的生活设施。如前进指挥所的简易野战工事里,不仅装有发电机、热水器、冰箱、空调、淋浴器,官兵还住上了舒适的床铺。

原本搭建一个猫耳洞,至少需要几个战士花费几个小时的时间。新式野战工事则更为方便,一个战士利用现有材料仅用十几分钟就可以修建完毕

这些已经够好了,专家却仍然不满足。

他们正在从事便携式微型化野战工事,纳米材料野战工事,新概念野战工事等的研究,不远的将来,更为先进的野战工事还将在解放军服役。

1978年越南军队拥有百万人马,为何普遍使用猫耳洞?

百万越军为什么要用猫耳洞,那是因为它不得不这样,否则就是死得快,打起仗来和送命差不多!

我们先把什么是猫耳洞弄清楚。

猫耳洞,顾名思义,就是空间狭小逼仄的洞穴,看起来像猫耳朵里面的孔洞似的,所以被戏称为猫耳洞。用大白话来说,就是简单到极致的防空洞,或者是和防空洞的性质用途差不多的洞穴,可以在战时起到防空、防炮的作用,在敌方的大规模炮击下,能够有效地保存自己的有生力量,主要用作单兵或少量士兵作战用的防护工事。

说起猫耳洞,它还是有历史的。

我们都知道,在二战期间,防炮火袭击主要靠的是堑壕,但随着火炮技术的不断革新,这种顶部开放式的堑壕已经不能适应战争的需要,敌方的炮弹落在堑壕的概率越来越高,杀伤力非常强大,促使人们不得不想方设法改进,从而最大程度上保护自己。

在解放战争前,面对美械装备的国民党军队的疯狂进攻,解放军华东野战军10纵29师师长的萧锋,开创了利用"猫耳洞"防范敌人炮火袭击的战术。

简单地说,那个时候的猫耳洞,就是在堑壕的侧壁挖一个形状类似猫耳朵的小洞,里面还可以用木头什么的支撑起来,能够容纳一二个人,可以有效避免敌方炮弹的杀伤,在实战中效果非常好。

开国少将萧锋

时任华东野战军代司令员的粟裕将军,在豫东战役前夕视察10纵的时候,鉴于其几个主力师在与胡琏部作战时损失惨重,兵员都不足5000人了,非常痛心,就准备将其换下去休整。时任29师师长的萧锋说,我们不怕,现在我们有猫耳洞战术,敌人的飞机大炮坦克都奈何不了我们了,就我们这5000人,抗住胡琏第五军半个月都没问题!

对此十分感兴趣的粟裕将军经过实地察看,对解放军这种简单有效的战场发明大加赞赏,并号召在部队中进行推广。

就这样,猫耳洞战术就在我军推广开来,粟裕将军和萧锋将军功不可没。

越南人是怎么知道利用猫耳洞的呢?

这个不奇怪,当年两国还是"同志加兄弟"的时候,大量的越军将领在中国的军事院校进行培训,游击战、运动战、破袭战等等我军总结出来的优秀战术,被我们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了中国自己曾经的"同志加兄弟"。这种非常适合越南地形的猫耳洞防御战术,自然而然也在其中。

越南人也很聪明,不但学起来非常快,用起来也不弱,他们在我军课堂上学到的战术,在其连续数十年的抗法、抗美战争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取得了非常明显的战果,毕竟这些都是我军在血与火的战场上总结出来的。

但让我们没有想到的是,这些曾经被我们教给越南人的战术,还有一天反过来被他们拿来对付他们的恩人和教官!

曾经的"同志加兄弟",成了以命相搏的仇敌,的确够讽刺。历史就是这么无情,简单又粗暴地一次次打破我们对世界和人性的认知。

猫耳洞为什么出名?因为两山轮战!

实际上,越南人也不愿意这样干,但他没有办法!自越南建国以来,几乎一直都在打仗,和法国人打完,继续和美国人打,和美国人打完,则和恩人中国人打!

在战争中,越南人学会了战争,在苏联和中国的支援下,打败了法国人,赶跑了美国人,打垮了南越,统一了越南。

这个时候的越南,有点忘乎所以了,居然号称为世界第三军事强国了。第三就第三吧,你去打打柬埔寨,耍耍老挝什么的,随你折腾去。但这越南人野心膨胀得厉害,因为背后还有老大哥苏联撑腰嘛。

这不,越南人的小心脏膨胀得快装不下去了,打了柬埔寨威胁东南亚还不算,开始天天在中国边境杀人放火抢中国地盘了。

现在的年轻人可能不知道,年纪长一点的人都知道,那个时候,我们的广播、报纸上,那些天天连篇累牍的报道是什么?那就是我们的边民又被越南人杀害了!我们的边防军人也被敌人开枪打死了!我们的村庄又被越南人占领了!

刚刚改革开放的中国,被越南人逼得不得不拿起枪,走向血与火的战场,教训这个不听话的曾经的小弟。

战争的结果,老师就是老师,教官就是教官,中国还是中国,但越南已经不是那个自诩的世界第三军事强国了,因为它被中国军队打得找不到北啦!

好在我们心地善良,没有把越南人赶尽杀绝,在几乎兵临越南首都河内城下的时候,我们撤军啦!毕竟是以前的小兄弟,教训一下,让他长长记性就可以啦!

谁知道,白眼狼就是白眼狼,永远喂不熟。我们撤了,他们又跟上来了。

那怎么办,继续打!于是,就有了长达十年的两山轮战!

猫耳洞,就是在两山轮战期间大放异彩的。

越南军队为何普遍使用猫耳洞?因为他得罪了中国!

对越自卫反击战结束以后,针对越军继续不断的侵扰,我军开始在老山者阴山开始了与越军对攻的两山轮战,这场轮战整整打了十年之久,我军各军区10个集团军相继参与,参战部队人数高达百万!

而越南方面呢,虽然这个时候依然号称有百万之师,但实际上已经不是那么回事了。

它的三个精锐师被牢牢地绑在了柬埔寨战场,而越南本土的军队精锐,被打残了不少。越南人不得不拉上许多民兵和平民参战,勉勉强强达到了号称百万的目标。

这些后来补充上来的士兵,军事素养当然不可同日而语。正面与解放军硬杠,越南深知自己不是对手,于是在我军撤军的时候尾随上来,就是想把我们拖着,和我们打阵地战和游击战,因为此时他们也自认为是这方面的高手,面对老师的时候,也有可以一拼的资本了。

越南人自认为聪明,但我军也不是傻子,将计就计,也正好让很久没有打仗的中国军队战场上练练兵!等越南人反应过来的时候,已经不是他们想打就打,想结束就结束了,就这样,十年两山轮战开始了。

南方的山区,尤其是越南和中国交界处,基本上都是大山和茂密的丛林,地形复杂,雨水也多,在这样的地方打仗,大规模的战斗很少,因为地形限制摆不开,游击战与阵地战就是当然的主角,而炮火袭击,则是兵器对攻的主角。

为了防备对方炮火袭击带来的伤害,猫耳洞就在这里大量地被应用到战场了。

自然,不但越南人这样干,我军也一样,毕竟是同一个战场,同样的战场地理,大家的需求都是一样的。

猫耳洞的痛苦,谁用谁知道

在那种自然条件下作战,猫耳洞的确是个好东西,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保护士兵的生命。但硬币都有两个面,就是这个保命的猫耳洞,也给藏在里面的士兵带来了无尽的折磨与烦恼,大部分时候几乎都是生不如死的那种折磨。

边境地区的十万大山,正好处于喀斯特地貌覆盖区,这里原始森林密布,山岩溶洞随处可见。这些溶洞,有些非常适合作为猫耳洞使用,天然的,几乎不用怎么修整,钻进去就可以使用了,而且还不容易被敌方发现。

但这种天然溶洞也有一个很大的缺点,那就是一年四季不停地渗水,尤其是雨季,外面大雨,里面水帘洞,地面的积水很难排出去,士兵们又不敢展开排水工作,动作一大很容易暴露目标,因为随时都会有冷枪打过来,和夺命比起来,被水泡那就算享受了。天然猫耳洞如此,人工挖掘的猫耳朵也一样渗水,因为这样的地质条件,人工和天然在防水方面区别不大。

不过这可苦了里面的士兵们,由于不通风,猫耳洞温度就很高,平时都在30度以上,里面积水的时候,气温就更高的离谱,最高达到50度的都有!

外面危险,人又不能出去,就只能待在里面,吃喝拉撒睡,都那个很小很小的空间里。热、湿、泡,加上蚊虫蛇鼠的骚扰,没有经历过的人几乎是无法想象那里的环境是如何的让人崩溃的!

想想吧,屎尿的味道,臭水的味道,被蚊虫叮咬的身体等等,那是一种什么样的煎熬啊,刚待在里面的人只有一个念头,吐吐吐,不停地呕吐,仿佛要把吃了十几年的饭菜都吐出来才感觉舒服!

在这样的环境下,想要生存,大部分时候,每个人都不得不赤裸裸的,只有这样才能够减少皮肤的瘙痒。就算这样,许多士兵的身体,尤其是裆部,都红肿发烂,奇痒难耐,每天不打仗的时候,最主要的任务就是干啥?抓痒!注意用的是抓,不是挠!可见这是什么样的奇痒难耐了!

这种情况,中越两军的士兵都一样。就拿我军来说,曾经有一个大学生士兵,脸皮比较薄,在猫耳洞的时候,一直坚持不脱衣服,在那样的环境下,赤身裸体都不行,何况穿着衣服!对他来说,被折磨昏迷是经常的事情,不得不把他换下去,但这个士兵死活不走!大家只好强制把他抬了下去,待到后方给他脱衣服的时候,几乎掉了一层皮!想想吧,猫耳洞环境的残忍了吧?

待里面难受,哪出去呼吸一下新鲜空气行不行?行,拿命来换!因为战场形势复杂,双方的猫耳洞犬牙交错,甚至有时候互相之间的只有距离十几米,说话的声音都可以听见!这样的环境下出去暴露目标,等待你的可能就是被子弹无情收割的生命。

那在里面吸烟解解闷行不行?行,但抽烟时烟头的火光很有可能找来对方的子弹,这也要命的!当然,后来士兵们知道隐藏抽烟时发出的火光了,但这却是以生命的代价换来的。

更多的时候,猫耳洞可以让我军战士发现越军的动向,一声招呼,一顿炮火伺候,对面的越军就嗝屁了。

有时候,双方还会偷袭对方的猫耳洞,所以,每时每刻都得打起精神防备偷袭,这都是有血的代价换来的警惕性!

曾经我军一位军官在实地察看了猫耳洞以后感慨地说过这样一句话:在这样的环境下待上一年,就算不打仗,也必须给记一等功!

当然,我们现在也有了单兵野外防空装备了,有效地解决了那种原始猫耳洞带来的种种问题。

猫耳洞虽好,但越南人也逃脱不了失败的命运

战争打的是综合国力,长达十年的两山轮战,锻炼了我军的作战能力,也从实战中发现了存在的问题,为我军以后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第一手的宝贵经验。

而长年穷兵黩武的越南,其国力与中国根本不在一个档次上,其战争消耗与损失也是其不可承受之重。单就人口损失来说,就让越南人苦不堪言。

几十年不断的战争,让越南的男人大批量死亡,战争结束后,一个男人找几个老婆根本不是问题,因为女人太多了,精壮男人快死绝啦。

所以说,那些想找中国麻烦的国家,在你动手之前好好想想,如果想歪了,等待你们的,可能就是寡妇成群了。

好自为之,切记切记!

1978年越南军队拥有百万人马,为何普遍使用猫耳洞?

这是猫耳洞的刨面图,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防御工事。据传是当年八路军从日军学习到的一种防御工事,在抗美援朝作战中,效果非常不错。

越军除了猫耳洞以外,还有几种工事,包括Y型工事,A型工事门型工事等几种。

Y型工事,斜壕长2-4米,顶端和两侧都有射击掩体,纵壕为掩蔽工事,长4-5米,上边用土覆盖。

A型隐蔽部是用竹木或者钢筋混凝土预制件做成A型的框架,顶部铺设数层原木或者竹子,高1.8米左右,底宽1.2米左右,可容纳的人数不等,记得有别的资料介绍,A型工事通常容纳的人数不多,修筑时间很长,但是非常坚固。

门型掩蔽部,通常用钢筋混凝土预制件构成门型框架,顶部铺设数层原木,覆土1.5米以上,长度可以有3-6米,最长可以有30米。

除了这些还包括各种坑道堑壕等,防御设施,以及地雷竹签等障碍物等。

1978年时的越军处于战斗力的鼎盛时期,一方面获得了大量的中国苏联的军事援助,同时缴获了南越国军的大量武器装备,当时号称世界第三军事强国。而且越军的各级指挥人员都受过中国军校的正规训练,在构筑防御工事时,非常注意选择射界开阔,便于隐蔽的地点,在这些地方构筑非常隐蔽的火力点。

作为一支正规军,在构筑防御工事的时候都是会构筑各种隐蔽部,对于越军也不例外。

1978年越南军队拥有百万人马,为何普遍使用猫耳洞?

特定的地点、特定的战况、特定的对手,就产生了特殊的工具。

曾经的“世界第三”

说到越南,你会想起什么呢?东南亚国家?社会主义国家?和我国一样有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的国家?

没错,这些都和越南有关系,但你知道越南曾经号称自己是世界第三吗?

越南的近代史,可以说是十分艰难的。19世纪中期以后,法国开始不断的侵蚀越南,想要把越南作为自己的殖民地,作为宗主国的清朝也无法对越南进行帮助。

就这样,越南逐步的变成了法国的殖民地。 二战的时候,法国被德军用闪电战的方式给消灭掉,但越南没有结束自己的殖民生涯,又变成日本的殖民地了。

等到二战结束之后,越南已经开始准备独立建国了,但是法国却准备在这个地区实行新的统治,于是,越南就开始了9年的抗法战争。

好不容易赶走了法国,没想到美国却不请自来了。

1955年,美国撕毁了《日内瓦协议》,吴廷琰在美国的支持下建立了南越,越南再一次陷入了混乱的战争状态。

越南战争中,美国支持南越,而苏联和我国支持北越,战争打的十分激烈。

到后来美国准备从越南撤军的时候,在离开越南时给南越留下了超过100亿美元的武器装备,想用这些东西给南越做武器继续抵抗北越,但南越却并没有像美国希望的那样坚守住,两年之后越南就实现了南北统一。

终于,所有的战争都打完了。此时的越南军队,已经经过了30余年的战争,打仗的能力保持在了一个高水平的状态。

加上苏联和我国所提供的武器以及缴获的美军装备,越南的军队作战水平可以说是响当当的厉害。

并且,苏联为了自己的利益,开始支持越南。在此种种的“有利条件”下,越南开始狂妄的称自己是“世界第三”。

猫耳洞——特殊的辅助作战工事

说起作战工事,大家肯定会想起战壕。在电视剧《亮剑》以及其他的战争片中,战壕是一种常见的辅助作战工事。

但是战壕也有它不利的方面,那就是修建战壕需要一定的时间,而且战壕面对炮击比较吃亏。

在解放战争时候,粟裕的军队遇到了国民军,国军大量使用美军的榴弹炮,使我军损失惨重,我军费了好大的劲所修建的战壕,在榴弹炮的轰炸下很快就灰飞烟灭。

针对这种情况,元帅让战士们挖小型的防空洞。小型防空洞修建的速度快,又能够相对有效的防御敌人的炮击,等到敌人的炮击结束后再出来和敌人拼命。

由于这种洞的形状和猫的耳朵很像,就有了猫耳洞的称呼,这就是猫耳洞的由来。

在中越对峙的时候,中越两军相隔的距离非常近。两军相隔不远,是无法大规模修建防御工事的,因为只要其中一方修建,另一方看到了就一定会全力攻击。

而这个时候猫耳洞的优势就体现出来了!猫耳洞建造相对简单,又能够比较有效的防御敌人的炮击。

加上中越边境特殊的地形地貌,有很多天然的溶洞,建造起来方便又坚固,因此在两军对峙的时候越南军队包括中国军队都大量使用猫耳洞。

猫耳洞使用方便,但环境恶劣 能够在猫耳洞坚持下来的,一定是个英雄!一位指挥员在视察在猫耳洞内的士兵后由的衷感叹:“在这样的环境里待上一年,即便不打仗,也算立功,应该给他们记一等功!”

猫耳洞的条件之恶劣,可能是你难以想象的

恶劣的条件可归结为:小、臭、湿。猫耳洞的建造方便这没错,但建造方便的同时注定了他的空间是狭小的。

很多的洞只能爬着进去,到了里面也是站不起来。由于小的缘故,猫耳洞里面空气非常不好,而且还不通风。

本来在里面的味道就不好,人一旦进去之后吃喝拉撒都在里面,这样子综合一下……画面太美让我不敢想像了。

另外在这里湿度很大,战士在里面长期晒不到太阳,很容易感染皮肤病,得湿疹、皮肤化脓是常态现象。

猫耳洞因其修建简单、防炮击功能强的特点,使得越南军队、包括中国军队都大量使用。但它恶劣的条件也使得很多士兵吃尽了苦头,对于住过猫耳洞的士兵来说,那段记忆是让人不堪回首的。

1978年越南军队拥有百万人马,为何普遍使用猫耳洞?

其实猫洞的意思就是灵活多变态小鼓单兵作战体系的一种,这种方式适用于特殊地形的作战方式,在平原地区这种作战方式没用,必须要利用大规模军事工事,而在山地丛林里面的作战方式,猫洞这种灵活多变的作战方式的优点就完全发挥了出来,可以说是单兵游击战的一种特殊方式。

山地丛林不适合机械化部队的活动,所以绝大多数时候在面对山地丛林的战场,只能动用步兵进行战斗,在这种情况下单兵作战方式的优势就非常的明显,灵活性强不受规模的约束,在山地丛林作战,大规模军事行动很难真正的发挥,能用的就是小股军队作战,这种情况下灵活的单兵作战的优势就非常的明显。

而且猫洞其实就是一些隐蔽性非常强的小型洞穴而已,利用地理环境的优势隐藏自己,让敌人不容易发现自己,从而达到突袭的目的,猫洞通常都是只有一两平方米的小型洞穴,有的是天然的,有的是人工制做出来的,这种洞穴在两军混交到一起近距离战斗的时候往往会有非常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战的时候我军利用山林地形跟日本鬼子战斗其实不少都是用了猫洞隐蔽突袭的打法,日本在太平洋战场上面跟美国进行海岛争夺战的时候也利用了洞穴地下工事来减少自己的伤亡制造对方的最大伤亡的效果,硫磺岛战役就是一个非常明显的类似于猫洞地下坑道作战的例子,美军伤亡惨重。

朝鲜战争期间,我军跟美军进行的最惨列的阵地争夺战中,就是利用了坑道作战的方式躲避了美军的下雨式的炮火攻击,猫洞作战就是从山洞坑道作战中演变出来的一种新形式的单兵作战打法,越南军队会这个其实跟我们有很大的关系,越南内战期间,到美国参与的越南战争期间,北越军队就是获得了我们和苏联的帮助从才顶住了美国,猫洞这种游击作战方式还是我们教越南人使用的。

我们在困难的时候帮助了他们,只是没想到这个白眼狼得到了自己想要的结果后就开始膨胀反咬我们,白眼狼不足以形容他们,这和农夫与蛇的故事几乎一模一样,在对越自卫反击战的时候,越南军队灵活的运用了地理优势避免大规模正面冲突,而使用熟悉的单兵作战,利用猫洞打法给我们造成了不小的麻烦和伤亡。

这一点不得不说越南方面非常的聪明,毕竟越南师从我们,从我们身上学习了不少的东西,利用学习我们的东西来对付我们,不得不说是一种讽刺,好在在绝对的实力面前这些都是苍白无力的,对方在怎么学也只是一个后辈,我们做为大人,教育一下他们是应该的,让他们知道规矩,只是由于我们太过仁慈,没有教养到对方感觉到疼,这才导致了后面一系列的各种小事不断。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