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上火箭筒和无后坐力炮的区别在哪里?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其实很简答, 通过弹药分辨即可。

火箭筒发射的是火箭弹。

火箭弹本质就是一枚火箭,在发射中火箭会持续运作提供向后的推理,保证火箭弹飞行目标。当然也有在发射时,迅速加速完的火箭弹。

无坐力炮发射的是炮弹。

同所有炮弹一样,炮弹一旦出膛只是靠惯性飞行。无坐力炮并不是真的没有后坐力,只是比较小而已。

所以无坐力炮是1门炮,火箭筒则是发射火箭弹,不是一回事。

其实苏联人给RPG取的名字非常贴切,就是火箭助推榴弹。

从外形上来看,火箭筒的发射筒,只是起到固定火箭弹的作用,所以通常很轻便,大部分区区几公斤而已。有的发射筒甚至可以一次性使用,发射后丢弃。

而无坐力炮的炮管需要承受膛压,一般比较厚重。以我军82无坐力炮为例,火炮就有25公斤的重量。

另外,无坐力炮有炮闩,再填装的时候需要打开炮闩,火箭筒则没有。

就精度上来说,无坐力炮的炮弹初速快,有的还有膛线,炮击精度比较高。

相反,火箭弹发射以后,比较容易受到横风的影响。尤其是远距离发射火箭弹,受到影响更大。

56式40火箭筒经历过1962年中印战争的考验,证明它是一款非常实用的武器。

中印战争的解放军老兵回忆:在无风情况下,56式40火箭筒炮击非常准确。有经验的射手100米内可以大中胸靶大小的目标,曾经有9发火箭弹消灭印军10个地堡的战例。56式40火箭筒发射超口径榴弹,威力不小!地堡被它击中后,往往被炸得碎石、残肢、机枪零件满天飞。轻便的火箭筒比无后坐力炮机动性好,野战中能跟上步兵猛打猛冲,及时进行火力支援。

如某连火箭筒班班长黄绪林,冲击时在50米距离上击毁拦阻我步兵的机枪一挺,后又击毁正准备逃跑的106.7毫米迫击炮一门,牵引车一辆。

随后的1969年中苏珍宝岛战斗中,56式40火箭筒就表现出了一些问题。最大的问题,就是威力不足。珍宝岛战斗中,56式40火箭筒对付不了苏军的T62主战坦克。

看看这一段记载:于洪东(一等战功英雄)指挥着两架40火箭筒和两挺机枪也开了火,子弹打在苏军“乌龟壳”的 钢板护甲上,发出“叮叮当当”的响声,后面有一辆装甲车被40火箭筒命中,冒起了黑烟。突然,于洪东身旁的贾玉明喊道:“排长,敌人坦克从后面冲过来了。”于洪东回头一看,果然,4辆苏军坦克和2辆装甲车,绕过了岛南端,从我国内河的岛西江叉上包抄过来。于洪东心里一阵暗喜,来得好,反坦克雷场该发挥威力了。随即命令战士周锡金说:“用40火箭筒,敲它两炮,把他们引过来。”周锡金熟练地装上射弹,瞄准第一辆坦克的侧甲板,击发了扳机。“嗵!”地一声,火箭弹准确地命中了坦克的腰部,但没有钻透,只震得苏军坦克巍巍一颤。鉴于这些问题,苏军很快装备了改进版的RPG7火箭筒,在60年代全部淘汰了老式的RPG2火箭筒。我军也很快仿制,这也就是今天我军著名69式40火箭筒。

西方认为,RPG7的性能强于RPG2三倍以上,相当了得。

美国统计,到今天共110个国家拥有500多万具RPG火箭筒(还有大量没有记录的黑RPG),至于火箭弹药数量更是不计其数。这500多万中间,就有中国生产的一部分。

至于我军的无坐力炮,在中印战争和中越战争也发挥巨大作用。

无坐力炮最大的优势是射程大大超过火箭筒,而且准确度很高,非常适合打击敌人距离较远的坚固工事。

82无坐力炮的神炮手,曾连发14炮接连摧毁越军12个火力点。

军事上火箭筒和无后坐力炮的区别在哪里?

这个问题好,早年间W君也迷糊了好长时间一直看到发射弹才了解此“炮”非彼“筒”。W君下面给解释明白了,大家就去点个赞。

M3卡尔·古斯塔无后座力炮

AT4反坦克火箭筒

上两张图大家感受一下W君的迷糊。

简单说就是打出去后有动力和打出去后没动力的区别。

无后座力炮是美国海军发明的,但最有名的确是德国“铁拳”超口径滑膛无后座力炮。它是脱胎于传统火炮结构的,炮弹发射药在炮膛内做功,把弹头“炸”出炮管。

而火箭筒的火箭弹则是不需要在筒内做功,依靠弹体自身的火箭推进剂燃烧持续加力“飞”出发射管的,发射载具在里面没有参加做功的作用。举个栗子:我军“游击队神器”107mm火箭炮就可以无需发射管,直接把火箭炮弹摆好方位自己发射的。

综上,来个比喻:火箭筒发射就是点“窜天猴”;无后坐力炮就是放“二踢脚”。

大家快来点赞吧,哈哈。

军事上火箭筒和无后坐力炮的区别在哪里?

单兵火箭筒最早是由美军在二战时期发明并装备使用的60mm“巴祖卡”火箭筒,发射60mm火箭弹,从此之后此类武器都被称为“火箭筒”,但是所谓的“火箭筒”并不都是采用火箭式原理的。

美军在二战中装备的“巴祖卡”火箭筒

一般来说,火箭筒有两种发射方式,一种是火箭式发射,也就是最“标准”的火箭筒发射方式,其采用薄身管,发射使用火箭发动机推进的火箭弹,筒身在发射时仅仅作为提供指向,不承受膛压,所以可以采用轻便的复合材料制作而成,也非常方便制作成一次性发射的火箭筒,典型的有我军PF89式火箭筒和美军装备的M136火箭筒。这种火箭筒由于采用火箭式原理,火箭弹通过尾翼稳定,精度相对较低。

我军PF89型单兵火箭筒

而另一种主流发射方式便是无后坐力炮式,无后坐力炮式本身和普通火炮非常相似,发射的是炮弹,身管需要承受膛压,弹丸在炮管内受火药燃气推动而获得初速度。但是其炮膛后方敞开,通过向后喷出火药燃气来平衡发射时的后坐力,做到低后坐力发射。现在最著名的无后坐力炮式火箭筒有PRG7,古斯塔夫M3火箭筒等。无后坐力炮最大的特征就是身管需要承受膛压,不能使用薄薄的一层管子来制作,所以大多数无后坐力炮式的火箭筒都不是一次性的,可以反复装填使用。而且无后坐力炮可以有膛线,比如古斯塔夫火箭筒,这样一来就大大提高了火箭筒的精度。由于需要承受膛压,无后坐力炮火箭筒发射时震动非常大,射手在发射时是比较难受的。

瑞典古斯塔夫M3火箭筒

总体来说,火箭式和无后坐力式最大的区别就是看他们发射时身管是否承受膛压,不承受膛压的火箭弹单独拿出来也可以发射出去,但是无后坐力式发射的弹丸单独拿出来就只能原地蹦一下,飞不远了。

军事上火箭筒和无后坐力炮的区别在哪里?

火箭筒和无后座力炮是一样的武器装备吗,如果不是,它们有什么区别?

它们根本就不是同一样的武器装备,火箭筒用的是火箭弹,由发射架把固定的火箭弹发射出去,火箭弹的动力是靠火箭推行。

而无后座力炮,是一门火炮,说它没有座力不现实,也是有一定的座力。它的炮弹是靠炮膛喷出的惯性而前进。因此这两种武器有着本质的区别。

它们的作用基本上一致,用于对敌人工事、装甲车、坦克等的攻击。在79年中越战场上,越南军队用中国援助的火箭筒,击毁了中国军队多辆坦克和装甲车。

火箭筒比无后座力炮携带方便,有200米的有效射程。因此中国军队也常在战场上用该武器攻击敌人,特别是在中印、中苏战场上火箭筒大显手,摧毁了他们多辆坦克。

如今单兵都用上了肩扛反坦克导弹,这就更先进了,该导弹具有卫星智能导航功能,更能威胁各种类型的坦克。

军事上火箭筒和无后坐力炮的区别在哪里?

最简单的区别方法:火箭筒使用的火箭弹不需要炮筒也可以直接使用,而无后坐力炮的炮弹则必须要有炮筒的束缚才能使用!为什么?因为火箭弹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炮弹,它的全名叫“火箭助推榴弹”,是自己带有动力装置的,所有的动力都来自于炮弹上的火箭发动机,炮筒对它的作用仅仅是固定和收束尾焰,基本上不用承受膛压,例如大家熟知的107火箭弹,不用任何的发射器具,直接摆着地上就能使用,如下图所示:

▲107火箭弹无器具发射

但是无后坐力炮则不同,炮弹没有炮筒的束缚是射不出去的,其实仅看名字我们也能知道,无后坐力炮就是火炮的一种(低膛压炮),它使用的弹药是炮弹,跟所有的炮弹发射原理一样,战斗部的动能主要来源于发射药爆炸产生的能量,至于一些带火箭发动机的炮弹,那是火箭助推增程炮弹(很常见的,155榴弹炮也能使用增程弹),发动机是在炮弹脱离炮筒之后才会点火的,主要的动力来源还是发射药爆炸,所以,无后坐力炮想要发射就必须要有炮筒的束缚,因为炮筒要承受发射时产生的膛压!下图为无后坐力炮发射原理图:

这就是区分火箭筒和无后坐力炮的方法,其实还有一种说法也可以用来分辨这两种武器,那就是从发射器具,即炮筒去区分,前面说到了,火箭炮(筒)的炮筒基本上是不承受膛压的,仅仅起到固定和束流的作用,所以,火箭炮(筒)的炮筒通常是由轻便、廉价的材料制成,比如玻璃纤维等;而无后坐力炮的炮筒则需要承受发射药爆炸时的膛压,所以,其炮筒的材料是金属的,要坚固耐用,可以多次发射,并且炮筒内壁是由膛线的,如下图所示,就是一款卡尔·古斯塔夫M3E1型无后坐力炮,从图中我们可以很明显看到炮筒内部的膛线!

▲卡尔·古斯塔夫M3E1型无后坐力炮

最后再说一下,现在的单兵便携式火箭筒,炮弹上的火箭发动机工作时间其实是很短的,只有零点几秒,也就是说炮弹还没有出膛的时候,火箭发动机的燃料就消耗光了,出膛后的火箭弹已经没有动力了,基本上是靠惯性在飞行,很少再出现火箭发动机一直工作的情况,这是为了保护射手会被尾焰烧伤,像下图的是二战时期德国的Panzerschreck火箭筒,看到那个挡板没有,不是防弹的,是用来挡火箭弹出膛后的尾焰的,因为老式的火箭筒发动机是一直工作的,出膛瞬间很容易误伤射手!

▲德国Panzerschreck火箭筒

因此,今天的火箭筒发动机工作时间都很短,炮弹还没出膛燃料就耗尽不再工作了,至于异端RPG-7,这玩意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火箭筒,虽然它的炮弹带有火箭发动机,但是这个发动机是在离膛25米后才会启动的,战斗部出膛时的能量来自于弹体尾部的抛射药爆炸时的做功,有点类似于无后坐力炮的发射原理,因此,我们虽然习惯把RPG-7称呼与火箭筒,但是这货是跨界的,结合了无后坐力炮和火箭筒的特点!

军事上火箭筒和无后坐力炮的区别在哪里?

谢谢邀请!兔哥回答:火箭筒和无后坐力炮并不是一种武器,网络上经常会出现无后坐力炮和火箭筒傻傻分不清楚的论述,其实有点言过其实了,军队中两种武器区别很大,无论是教案、操作程序、战术作用完全不同。另外两种武器外观区别还是非常明显的,而结构和发射原理也不相同,虽然现在两种武器式样有些接近,但区别依然还是很大的。不过早期的苏制RPG-2型火箭筒的发射方式和无后坐力炮相同,为火药抛射方式,但装弹方式总体结构依然不同。

发射方式不同;(1)火箭筒发射方式:火箭筒种类非常多,也很杂,但基本原理基本相同,火箭筒主要发射弹药是一种火箭弹,火箭弹是依靠自身所携带的燃料做为飞行动力源,火箭弹有一个火箭发动机。早期的火箭筒发射的火箭弹没有火箭发动机,例如,苏联时期的RPG-2型火箭筒使用的火箭弹就没有火箭发动机,利用尾管中的发射药把火箭弹推送出发射筒,因此,射程有限,并且速度慢,穿甲能力弱,后来这种方式就不在采用了。

火箭筒诞生于二战时期,比无后坐力炮要晚,主要打击坦克、装甲目标,也可以打击碉堡、工事以及军事器材。火箭弹种类很多,破甲弹、榴弹、温压弹等等。火箭筒只所以不使用穿甲弹是初速度低,无法获得高速穿甲能力。火箭筒现在还在使用,并且更加单兵化,不过材料、弹药结构种类已经发生了改变。火箭筒二战时期的使用是1942年美国研制的“巴祖卡”(Bazooka)火箭筒,它使用真正意义的火箭弹。另一个是1943年德军装备的“铁拳”(Panzerfaust)火箭筒,属于无后坐力炮发射方式的火箭筒,火箭弹上没有火箭发动机,依靠火药抛射飞行方式。

(2)无后坐力炮发射方式;无后坐力炮是发射时炮身无后坐的火炮。无后坐力炮诞生于一战时期,可见它比火箭筒诞生时间早,火箭筒为什么早期发射方式和无后坐力炮有相同之处,就是参照无后坐力炮改进而来。无后坐力炮无后座力的原理是:无后坐力炮炮弹是和火炮炮弹一样的,弹头+发射药筒,采用从尾部装弹,区别是炮弹发射药筒上有很多的火药燃烧气体泄压孔,炮管尾部有一个发射火药泄压空腔,有炮闩,和向后喷射的泄压口,也需要炮闩闭锁。发射时,击发发射药底部起爆药,引燃发射药,火药燃烧气体压力使弹头脱离弹壳沿炮管前进,同时多余的火药通过泄压腔尾部的喷口向后喷射,等于是两头出气。这两个方向的火药气体压力相互抵消,达到抵消后坐力的作用。

无后坐力炮的后坐力抵消并不是通过尾部喷出多余火药,而是利用从尾部喷出的火药气体压力来平衡推动弹头前进的反作用力,实现受力平衡,减少后坐力,无后坐力炮的后座力比火箭筒要小很多。无后坐力炮的炮弹有多种,除了传统的发射药筒式,还有无壳式发射药。无后坐力炮曾经在一二战中使用,特别是二战以及七十年代前,曾经广泛使用,作用很大。无后坐力炮打击目标范围是优于火箭筒的,也就是说无后坐力炮作用更大。但无后坐力炮的缺点也多,主要就是灵活性,和发射方式上。七十年代后,无后坐力炮就开始走下坡路,现在基本上没有了,抢她饭碗的就是火箭筒和反坦克导弹。

结构不同;火箭筒首先它是一个筒,而且是一个两头没底没盖的直筒,火箭筒没有火炮武器的基本结构。火箭筒没有炮闩,不需要炮闩闭锁,能够使用超口径弹药,因此可以从头部装弹,现在的火箭筒向一次性使用方向发展,发射筒也是弹药储备筒,口径也和发射筒吻合,也有从尾部装弹的多次使用型,但都使用弹药火箭发动机做为动力。无后坐力炮首先它是一门火炮,它有火炮所具备的基本结构。无后坐力炮有炮闩,需要打开炮闩从尾部装弹,需要炮闩闭锁,有壳弹药还需要开启炮闩退壳。无后座力炮做为一门火炮具备多次使用性能。无后座力炮弹药发射时要在炮膛内形成高压,所以炮管有强度要求重量大。

使用的灵活性;这是导致无后坐力炮消失的原因,无后坐力炮重量高于单兵火箭筒,携带也不方便,发射时屁股后面喷射击巨大的火药气体。这两款武器使用目的是一样的,打坦克,打炸碉堡等等,随着导弹武器的使用,加上坦克的装甲技术发展,两款武器都面临被淘汰,不过火箭筒却向携带方便,一次性,多功能方向发展,成为一款新型单兵火箭武器系列,而老式的火箭筒也广泛使用,并且创造出了打直升机的奇迹。再看看无后座力炮,基本找不到它的身影了,主要是太笨重,没有改进余地,做为一款火炮,想一个人使用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事,远不如火箭筒更适合单兵作战需要,下面再看看无后坐力炮的发射原理。以上是兔哥个人观点,欢迎关注兔哥,欢迎探讨指正,图片来源网络。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