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人品如何?
清朝末年虽然时局动荡,朝廷已是腐败不堪。但不可否认的是,仍有不少栋梁之臣在苦苦支撑这个没落的王朝,曾国藩便是其中一位。当时身居高位的大臣多备受争议,比如李鸿章被诟病卖国,左宗棠人缘不好,独独曾国藩既能为国立功,又能名满天下。曾国藩的人品究竟如何,为何他能备受赞誉?
曾国藩作为清朝肱股之臣,他为人讲求忠义。当时太平天国起义,咸丰皇帝便召集群臣历数得失。曾国藩不仅提出应重用贤才,更是举荐了不少贤能之人。难得可贵的是,他上书疏文,直指皇帝过失,字里行间并不留情。惹得当时咸丰皇帝大怒,甚至将其掷于地上,数天过后才打开阅读。进献忠言本就是臣子本分,但身居高位,对于权财就会越过于看重,因而敢直言的人不在多数。曾国藩敢如此做,所凭借的也无非一“忠”字而已,所幸咸丰帝并非暴戾之人,阅后心服口服,对曾国藩予以褒奖。
曾国藩最厉害的一点乃是带兵打仗,他虽文人出身,但在带兵方面却调度有方。蔡锷、袁世凯等人均曾借鉴过曾国藩的带兵手段。曾国藩治军讲求仁礼忠信,也强调将爱民作为首要原则,这些都体现了曾国藩的人品,他确实也是如此做的。在镇压太平天国的起义时,靖港一战曾国藩大败,他竟投水自尽。若非被幕僚及时发现救起,恐怕性命难保。
后来石达开又烧毁湘军的战船百余艘,甚至连曾国藩的座船也没能逃过。曾国藩当即准备策马与敌人决一死战,部下力阻,这才没有赴敌以死。事后他又亲自去江西负责招兵造船一事,曾国藩带兵将生死置之度外,与士兵同荣辱,这点实在是难能可贵的。
曾国藩被推崇还有一点至关重要,那就是为人有度量。左宗棠与曾国藩同为清朝重臣,但曾国藩乃是老前辈。由他举荐,左宗棠才能走上仕途,但是左宗棠颇有傲气,不愿居于曾国藩之下。后来还与曾国藩闹翻,对人说曾国藩的是非。但曾国藩却并未计较,在左宗棠筹备西征的粮饷时,又是他极力帮助。后来曾国藩死后,左宗棠送挽联,说自愧不如,可见曾国藩的气度之大让“敌人”都不得不认可。
当然人无完人,曾国藩也有不足之处。当年湘军攻破天京时,他们对城中百姓肆意欺辱,不仅抢掠甚至还有屠杀行为。可以说是罪大恶极,南京百姓对湘军深恶痛绝。从某种程度上讲,这也是曾国藩治军不严之过。除此之外曾国藩在长沙审理案件时,负责审查土匪,当时因一个案件就至少错杀过四人,可以说有些滥杀无辜。当时曾国藩被送外号“曾剃头”,曾国藩也并非是诸事都做得妥帖的。
提起曾国藩便多溢美之辞,其实曾国藩人品虽佳,却远没有到达十全十美的地步。不过总体而言,曾国藩已经做得极好,否则也不会在其去世时,得到百姓巷哭,同僚政敌皆惋惜的场面,他被李鸿章誉为旷世难逢之人也算是名副其实了。
曾国藩人品如何?
曾国藩是中国封建社会晚期著名的封建统治的理论家和实践家,充当了清王朝忠实的封建卫道士。
曾国藩一面满口儒家的仁义道德,一面却拿起屠刀极端残忍地屠杀人民。
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中,他指示地方官吏捕人要多,杀人要快。人民拥护太平军,敌视湘军,他认为“民贼合一”,于是把兽性发泄到百姓身上,纵兵烧杀,以致有的地方“男女逃避,烟火断绝”。由于他疯狂杀人,人们赠以“曾剃头”的绰号,形容他杀人如剃头。
曾国藩一生为维护清朝封建统治,充当封建礼教的卫道士,可谓忠心耿耿。他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和捻军起义,对外一味投降妥协,因而他的一生是一部反动反人民的历史。
曾国藩人品如何?
曾国藩本是大器晚成的庸人一枚,俗话说的好:“经商要学胡雪岩,从政要学曾国藩”,曾国藩升官速度极快,三十七岁官至二品,政绩卓然,领导参与了平定太平天国运动,大力提倡兴办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建设的先行者,保官最稳,到了老年依然宠荣不衰,是晚清四大名臣之一。
曾国藩也是“成功学”的典范,后世很多中青年人士都将曾国藩作为自己人生追求的典范,踊跃复制曾国藩的成功。
然而曾国藩也是个很真实的人,他的前半生和普通人别无二致,也有很多的短板、苦恼,和不顺遂。曾国藩的人生并不顺畅,虽然取得了诸多成就,但是人们看到并解读出的更是一种大器晚成的坚守:一个出身普通,资质平庸的人,通过自己的后天不断努力,才终于取得了成功。
曾国藩参加七次考试才中秀才,参加三次会试中进士,科举之路走的十分艰苦。他的人生起点和科举经历,未尝不是芸芸众生草根阶层的真实写照,虽然现实很残酷骨感,但是他从未放弃,终于到27岁考中进士。
现在的中青年人和曾国藩一样,人生到了三四十岁才深刻体会出自己的平庸与无力。这个世界一直都是出类拔萃的人少,整日忙碌而不知所为的人居多,如果把人生比作一场马拉松,那么曾国藩教给你的不是怎样得第一,而是怎样坚持跑完全程,没错,人生全靠一个“挺”字。
天下事焉能尽如人意?古来成大事者,半是天缘凑泊,半是勉强迁就。——曾国藩《挺经》天下的良才能人那么多,世间的机会就这么多,怎么能让每个人都称心如意得偿所愿?
自古以来能成就一番事业的人,一半是天赋异禀或者有良好机遇的人,另一半是勉强接受死撑下来的人,曾国藩明显属于后者。
本文开篇就说曾国藩的前半生是一个庸人,这里的庸人指的是天资的平庸,而非后天的努力。
曾国藩自幼笨拙,掌握知识的能力极差,学习完全靠勤学苦练,一天晚上小偷潜入他的家中,准备等到曾国藩学习困倦的时候偷点东西,谁知曾国藩整夜都在背诵同一篇课文,小偷等的实在不耐烦了,于是将这篇课文大声背诵出来,还骂曾国藩是个笨蛋,苦心规劝他罢学换个行当,最后扬长而去。
曾国藩受到了莫大的欺辱,脑筋竟然都不如一位梁上君子灵光,很难体会他当时的心境如何。但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好在他勤学好问,坚信勤能补拙,熬过了人生低谷,三十岁过后,他便平步青云。
俗话说“一份耕耘,一份收获”,但是现实告诉我们,世事无常,在天灾人祸面前,很多时候都是一份耕耘,半份收获,收获小于耕耘。一直在辛勤忙碌,从未达到自己的预期,还要忍受冷嘲热讽,这是大多数人的生活状态。
曾国藩的经历让我们明白:越是艰难,越要意志坚定。不为圣贤,便为禽兽。莫问收获,但问耕耘。——曾国藩《曾国藩日记》在中进士之前,曾国藩最大的心愿的是考取进士,在中进士之后,开始吃着皇粮,享受俸禄,但他并不安于现状,不希望一劳永逸,反而居安思危,给自己树立了更高的人生理想——成为像孔子、王阳明那样的圣人。
古人讲究“三十而立”,圣人怎是那么好当,这个目标对天赋不高的曾国藩来说实在太难了,毕竟他的资质和大才王阳明相比实在差的太远。
“不为圣贤,便为禽兽”,这句话虽然偏激,但是可以看出曾国藩对理想的执着追求;“莫问收获,但问耕耘”,可以看出曾国藩豁达的人生态度,不求名利,只求为国为民,于心无愧,他是要按照儒家“修身,治国,齐家,平天下”的准则来严格要求自己。
为了成为圣人,他向当时有学问的唐鉴和倭仁请教,静下心来潜心研究《朱熹全集》,在修身立德立言立功方面取得了诸多成就。从庸人到圣人,靠的是执着的追求,严谨的治学和非凡的毅力。
曾国藩有一句名言: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败。在他的眼中只有两种人:资质平庸的人和有才能的人,他们失败的原因是不同的,庸人失败是因为懒,才人失败是因为骄傲。
在他看来,天赋是一方面,但是后天的修炼也尤为重要,可以弥补先天的不足,在为人处事上更要严于律己,不可恃才傲物。
曾国藩勤学苦练,通过读书改变了自己的命运,步入仕途之后,谦虚谨慎,步步高升,终成一代文正公。如果你自认为自己资质平庸,天赋和环境都没有他人般得天独厚的条件,那么你需要读懂曾国藩,了解他的勤奋与刻苦。
如果你觉得自己身处逆境,徘徊于坚守和放弃,那么你也需要读懂曾国藩,了解他的坚韧与执着。
如果你天资聪颖且自命不凡,那么你更需要读懂曾国藩,了解他的自律与豁达。
曾国藩人品如何?
历史上最无耻的屠夫就是曾国藩,屠杀光了几乎所有南京百姓。安庆打下来以后也是大屠杀。这个畜牲
曾国藩人品如何?
曾国藩有句话说的好,人品不好再努力也没用,在晚清的官场上能和他一比人品的左宗棠到最后都无法超越他,这就是为什么他能立在潮头的主要原因,那就是人品,当然了这时从一个时代的角度去对一个人客观的评价。
曾国藩人品如何?
毛主席曾经评价过:"曾国藩是地主阶级最厉害的人物",但所谓的厉害和人品却不能等同。
不过从"人品"这方面评价这些军事家、政治家来讲显然不是很合适,李世民发动"玄武门"政变后,杀死李建成、李元吉和他们所有的儿子,并霸占亲弟媳,这人品实在不敢恭维,但李世民的开创了贞观之治,建立了盛唐,这不得不承认。
要非得说曾国藩的人品,咱就分析下他到底干了什么。最直观的就是分析下曾国藩能否算半个"圣人"?
现在都说古代有两个半圣人,一个是孔子,另一个是王阳明,曾国藩是最后这半个。单纯从立德、立功、立言这三个方面来讲,确实说得过去。
曾国藩剿灭太平天国,立有不世之功,死后追赠"太傅",谥号"文正",满足立功。
《曾国藩家书》现在仍然是畅销书,其中确实有很多名句,以及他治家的思想都值得学习,这立言方面虽不能和孔子、王阳明相提并论,到也能算半个立言吧。
唯独这立德,实在不敢恭维。不要看他在家书中写的那些,这反映不出一个真实的人,要看看他做了什么,曾剃头的名号可不是白来的,不说九江和安庆,单说太平天国的都城天京,也就是南京。
1864年7月,曾国荃部攻陷天京,顿时“十年壮丽天王府,化作荒庄野鸽飞”,繁华的古都南京顿成瓦砾。同时,湘军也再次大开杀戒,“沿街死尸十九皆老者,其幼孩未满二三岁者亦斫戮以为戏”。
曾国藩上报说:曾国荃率所部在南京城内“分段搜杀,三日之间毙贼共十余万人。秦淮长河,尸首如麻”。这实际上是三天就屠杀了十余万南京居民。
有记载:“金陵之役,伏尸百万,秦淮尽赤;号哭之声,震动四野。”所谓伏尸百万,除了战死者,还有大量的平民。百万这个数可能有点儿夸张,但屠城确实事实。
另外湘军亦以“大索”为名,从上到下,每一个人置备一个大竹筐,抢到钱财就往竹筐里装,而且太平天国也是有"圣库"的。抢、杀、最后再来把火一烧,干干净净,谁能查清?
最后是如何上报呢?
曾国藩上报朝廷贼赃的情况:“然克复老巢而全无货财,实出微臣意计之外,亦为从来罕闻之事”。顿时,朝野哗然,历朝历代攻下城池,所谓“圣库”、“国库”只存在金银多少问题,而并非有无问题,而曾国藩上报朝廷,竟说“全无货财”。
服!真的服!
最后慈禧安排马新贻任两江总督,曾国藩调任直隶总督,慈禧肯定是想查一查的,但此时的湘军谁也动不了,于是有了清末四大奇案之一的"刺马案"。一个堂堂两江总督光天化日之下被刺杀,凶手还当场伏法,真可谓"重赏之下,必有勇夫"。
最后还是让曾国藩回任两江总督,曾国藩是没反,但谁也不敢来个"兔死狗烹"。
最后"立德、立功、立言",姑且一共算一个半吧,也称得上那半个"圣人"。
你是否还要讲"人品"?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