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义第七十二回中,曹操曾苦口婆心劝降魏延,魏延为何不弃暗投明归顺心仪的主公曹操?
趣谈唐宋元明清,在幽默中掌握历史新知识!魏延从无降曹之心,更无降曹之情
既然题主说道三国演义,那我们就单纯的从三国演义来分析。在这次分析中,会涉及到部分曲解历史的词汇,我会在文章底部予以标注说明。
魏延,字文长,出生年月不详,死于234年,三国时期蜀汉将领。
魏延忠于蜀汉,早已时候公开的秘密了。蜀汉最开始的时候不堪一击,败走襄城,却被紧闭的石门断了去路。襄阳的主事人刘琮不想让刘备进来,一来刘备来势汹汹,恐有危险;二来把刘备召唤过来,很有可能以其他诸侯产生矛盾,刘琮选择了明哲保身。
可是,在关键时刻,魏延大开城门,迎刘备进襄阳。只不过刘备权衡再三,始终没有迈过去。三国演义从这一刻开始,魏延就已经是刘备的人了。
《三国演义》第七十二回中,曹操与魏延相遇于斜谷界口,曹操大声呼唤,希望能劝降魏延。其实这个时候的曹操只是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毕竟闲着无事,万一要是能成功呢?谁知这一劝降,反而出了乱子。
魏延是出了名的硬骨头,听见曹操的声音,搭弓射箭差点射死曹操。这基本上是《三国演义》第七十二回的全部内容了。
没错,这就是事实魏延忠心于蜀国,读者们不相信,为什么?
答:因为诸葛亮杀了他。
诸葛亮是好人,所以魏延一定是坏人,怎样可以成为坏人呢?
答:投降曹操就可以了。
很合理,但是不对。诸葛亮的确讨厌魏延,在《三国演义》中没有过这样的一个情景:魏延面相不好,诸葛亮从一开始就讨厌他。
只不过,让诸葛亮痛下杀心的是另一件事:魏延想要进攻曹魏,在诸葛亮死后。
诸葛亮为了掌权大局,而且为了保住蜀汉政权,不得不杀掉魏延。因为魏延的存在,一个再没有了诸葛亮之后依然主战的将军是很可怕的。
顺便说一下:《三国传》中并没有魏延的下落,换句话说:魏延没有明确的证据被诸葛亮杀害。只不过在《三国演义》中,给具象化了。
演义第七十二回中,曹操曾苦口婆心劝降魏延,魏延为何不弃暗投明归顺心仪的主公曹操?
魏延心仪曹操?魏延自己知道吗?
《三国演义》里魏延一早就呼吁大家追随刘备,为此和大将文聘单挑,后来在长沙又杀了老板把整个长沙城都献给了刘备。后来被曹操劝降,先是大骂,再是伺机箭射曹操人中导致曹操的两颗门牙光荣下岗,还上前补刀,被庞德阻拦未果。
按史书,魏延是从刘备部曲做起的,感激刘备提携赏识都来不及,哪还会背主?就算后来错判形势走到绝路的时候,他想的也只有夺取军权而没有投魏。《三国演义》里魏延突生投魏之念被马岱劝止,但事实上魏人写的《魏略》倒有可能为了丑化蜀汉,编了一套忠臣魏延被迫害死的版本,既然强调魏延是蜀汉忠臣,于是连魏人自己都不会大说魏延会投魏了。
演义第七十二回中,曹操曾苦口婆心劝降魏延,魏延为何不弃暗投明归顺心仪的主公曹操?
演义第七十二回中,曹操曾苦口婆心劝魏延投降,魏延为啥不开窍,死心塌地效忠刘备?
提问说的是第二次汉中战役的最后阶段,曹操已经被刘备诸葛亮,打斗得精疲力尽、心灰意懒,正打算退出战场,魏延可能早留心这一带地形,非常熟悉,山地游击战出神入化,既拦头打尾、又侧击攻背,打得曹操晕头转向。曹操刚刚对魏延政治攻心,一不留神,魏延就回报曹操一箭,这一箭邪门,竟然射中曹操人中,惊心动魄,曹操吓得不轻,千钧一发之际,庞德挥刀上前,奋力战退魏延,才救曹操脱离危险。
魏延为啥死心眼,这至少两个方面 : 一是曹操这手段不咋的,临阵当着那么多士兵,明目张胆叫降魏延,魏延即使有这心思,也不能这么来吧?要是曹操提早派出敌工干部,打入蜀军内部,暗中接触魏延,先送点金银、许诺好处、拟定投诚细节,说不定会有好效果;二是魏延方面,如果魏延这时的仗,打得很不顺利,进展缓慢,屡屡遭受斥责,这曹操乘机拉拢,很可能双方一拍即合。但人家魏延这会如鱼得水,曹操自己像钻风箱的老鼠🐭,两头受气,狼狈不堪,还装大噶,使手段,以魏延的性格,能搭理曹操?
按照三国演义描述,曹操招降魏延时,是在斜谷界口附近,说明踏入关中只有一步之遥,这已经是曹操第二次来到这里。第一次到此地,曹操就想从这里撤出汉中,但刚好碰上平定乌桓的儿子曹彰,带兵前来支援,于是,又鼓起了曹操争一把汉中的勇气,兴冲冲又返回较量战场。但诸葛亮派赵云带五百士兵,埋伏在汉水上游一座土山,白天偃旗息鼓,养精蓄锐,到了夜里,专听诸葛亮号炮。诸葛亮则在曹军营寨对面山头,观察动静,待曹军晚上熄灯就寝,就下令放起号炮,赵云听到后,令五百士兵摇旗呐喊、金鼓齐鸣,一副要杀入曹军大寨势头,曹军赶紧起身,顶盔贯甲,装束停当,准备应战,但等老半天,啥事都没有;再睡下不一会,诸葛亮、赵云又来老一套,搅扰得曹军整夜不安稳,而且,一连好几天,天天如此,打吧,找不到敌军;退吧,又怕被人耻笑,曹操真是烦透了,正是这种情况下,才有了杀杨修事件。
杀了杨修,曹操虽然嘴硬,还训斥夏侯惇,表示不会撤退,可是精疲力尽的曹军,心烦意乱的统帅,再呆下去,谁知道后面还会发生什么?在掉了两颗门牙之后,曹操终于下定决心,再不争夺这劳什子地方,征战劳累一生,赶紧回洛阳休养休养,放松一下吧!大约多半年以后,本就虚弱的曹操,被孙权送来的礼物--血淋淋的关羽头颅,吓得灵魂出窍,只几天功夫,就彻底拜拜了!(827)
演义第七十二回中,曹操曾苦口婆心劝降魏延,魏延为何不弃暗投明归顺心仪的主公曹操?
曹蛮蛮的一生,胜仗打得多了,狂妄自大,嚣张跋扈。
还有一点,曹蛮蛮一生都看不起刘备,青梅煮酒论英雄,其实是他自己在那儿自吹自擂。
对刘备,蛮蛮一直是羡慕嫉妒恨,你小子就一个卖烂草鞋,破席子的货,凭什么有那么好的运气,关羽,张飞,两个万人敌,就让你一通大忽悠,就成了你的死忠,徐州城下,第一次见神勇的赵云,他又爱上了,还说:刘备这厮命真好……
魏延,蛮蛮也是真喜欢……
蛮蛮从刘备手下弄走了一个他最爱的关羽,关羽偏偏还不跟他……
挖墙脚挖了一个徐庶,偏偏还是一个废人……
爱赵云,宝剑让人抢了,五十多员战将让人给杀了……
蛮蛮老了,依然爱刘备的战将,也许是蛮蛮真的爱才,但是却不会选时间,两军阵前招降人家魏延,等于是对魏延的羞辱。
魏延是刘备的家将,算是仆人类的,也是最最最忠于刘备的,人都会老,魏延是刘备专门为儿子储备的人才,魏延会投降吗?蛮蛮也真是老糊涂了。
羞辱魏延是会付出代价的,而且很高昂,魏延,那可是集水战,步战,马战,排兵布阵,游击战于一身的全面人才。
蛮蛮的牙让人魏延打掉了,脸让魏延踩在了脚下。
这也是蛮蛮一生最大的羞耻。
从此以后,蛮蛮就只是防御,再防御。再也没有主动进攻过。
演义第七十二回中,曹操曾苦口婆心劝降魏延,魏延为何不弃暗投明归顺心仪的主公曹操?
操招魏延归降,延大骂。在三国演义第73回中,曹操的确是苦口婆心的劝说魏延,但是魏延却拒绝了,而且差点杀死了曹操,要不是庞德救了曹操的话,曹操就已经成为魏延箭下的鬼了。曹操是想要说出很多话来,但是魏延根本都不想听,直接拿出一个弓箭来,就是想要堵住曹操的嘴,那为什么魏延是不想要投靠曹操,反而是想要杀掉曹操灭口?
这个当然是魏延非常喜欢在刘备手底下做事,刘备对魏延很好,所以就不想要投靠曹操。而且魏延不想投靠曹操就有三个理由。(根据三国演义记载)
刘备对魏延有再造之恩,魏延不想忘恩负义。《三国演义》第五十三回,云长引魏延来见,孔明喝令刀斧手推下斩之。玄德惊问孔明曰:“魏延乃有功无罪之人,军师何故欲杀之?”孔明曰:“食其禄而杀其主,是不忠也;居其土而献其地,是不义也。吾观魏延脑后有反骨,久后必反,故先斩之,以绝祸根。”这个在三国演义是有记载的,魏延投靠刘备之后,救了刘备立下了很大的功劳,但是诸葛亮却是要杀掉魏延,而且是想要杀掉魏延已经是迫不及待了。这个让刘备疑惑不解,于是就问了诸葛亮的原因,诸葛亮,看魏延脑后有反骨,有反骨的人,日后必定是造反的,把魏延留下来可能就是给蜀国带来很大的祸害,诸葛亮是非杀魏延不可。那刘备是怎么做的呢?
刘备觉得杀了魏延不好,容易影响军心,毕竟魏延是来投靠自己的,要是杀掉魏延的话,以后就再也没有人会投降自己的,刘备就一直都在劝说着诸葛亮,让诸葛亮放掉魏延就可以了。
诸葛亮见刘备都已经发话了,自己再想要杀掉魏延都已经非常困难了。于是就对魏延说,要让魏延从今以后好好办事,为蜀国尽心尽力,这次就放过了魏延,要是魏延有什么包藏祸心之类的,诸葛亮就定斩不饶。
当时魏延听到就吓得半死,自己好不容易来投降的,结果差点就死在诸葛亮手上了,说杀就杀,自己都还没有做好准备的,诸葛亮实在是太可怕了。要不是刘备救了他的性命,他魏延就早就死了。当时魏延吓的真的是一直都在说是是是,其他话都不敢说出来,然后说完就赶紧溜了,生怕诸葛亮会杀掉自己。
刘备对于魏延是有救命之恩的,魏延感激不尽。更何况他当时就是来投奔刘备,刘备是他心目中最向往的主人。为此当时他还杀了他的从前的主人韩玄,将当时的城池都给了刘备,他做了这所有的一切都是为了刘备。
刘备才是魏延心仪已久的主人,而不是曹操。众视其人,面如重枣,目若朗星,乃义阳人魏延也。自襄阳赶刘玄德不着,来投韩玄;玄怪其傲慢少礼,不肯重用,故屈沉于此。当日救下黄忠,教百姓同杀韩玄,袒臂一呼,相从者数百余人。魏延为刘备杀掉从前主人韩玄。魏延想念刘备想的很久,当初就是因为找刘备找不到所以才会来到韩玄这里。但是一听到刘备来了的消息,就抛弃了韩玄。魏延不可能什么都不干,就来到刘备这边吧,刘备可能就不会重用魏延。所以魏延就给刘备准备了一个礼物,救下了黄忠,然后叫老百姓一起杀掉韩玄,大家都一起投靠了刘备,这个应该就是为了让刘备开心。
这个魏延耍了一个心机的,又不是魏延他一个人杀掉韩玄的,而是韩玄不得民心,大家一起杀掉他,然后投靠刘备。这样做的话,刘备就不会怪自己忘恩负义,而是说自己大义灭亲,魏延真的是耍了一个很好的计谋,难怪诸葛亮是要杀掉他。
曹操虽好,但是他还是喜欢选择刘备,就算刘备已经死了,也不怕诸葛亮杀掉他,但是他还是尽心尽力的跟在诸葛亮的后面北伐,为蜀国建功立业,就是报答刘备的恩情。从这些方面上来看,魏延是对刘备忠心耿耿的,就是因为刘备才是他心目中的主人,否则以魏延的性格,他早就要换另一个主人了。
魏延怕投降之后下场很惨魏延都已经换过主人很多次了。现在遇到这么好的了,他不想要再继续换下去,毕竟跟着一个能干的主人就行了。如果反反复复岂不是像吕布一样成为三姓家奴,最后会落得一个四五全尸的下场。
当初吕布的下场很惨,魏延以此为鉴。就算魏延有勇有谋,但是和吕布相比,魏延实在是不够看。吕布当时可是三国中第一猛将,有着“人中吕布,马中赤兔”的美称,就连关羽张飞刘备三兄弟才能够打败吕布,可是吕布最后也却被曹操打败了,就是因为他不得人心,反反复复,曹操也不敢收留他。
要是魏延投靠了曹操,不一定能够混得好。曹操连吕布这个厉害的人物都没有用,更何况是魏延了,这个魏延是心中自有分晓。现在刘备对魏延已经很好了,过上这么好的生活,为什么要转换到曹操去冒险的?这个对于魏延来讲是不划算的。
最后在这种种条件下,魏延自然是不可能背叛刘备,而选择投靠曹操,他魏延又不是一个真正的傻子。虽然人人都魏延炎可能会造反,但是魏延在刘备手上真的是不愿意去造反。在后来,朝廷中有人想要杀掉,但是他也不想要投降到曹魏那一边,最后就这样被杀死了,也算是对刘备忠心耿耿。
你们对魏延的印象怎么样?
演义第七十二回中,曹操曾苦口婆心劝降魏延,魏延为何不弃暗投明归顺心仪的主公曹操?
曹操是阵前招降魏延,两军还没开战,就要对方主将投降,这明显就是看不起魏延,觉得他绝对会失败。所以曹操才仁慈的招降魏延,给他一条生路。 演义曾这样记载:
操招魏延归降,延大骂。操令庞德出战。二将正鬬 间,曹寨内火起。人报马超劫了中后二寨。这对于高傲的魏延来说,绝对是一种大大的侮辱,比杀了他,还让他难过。魏延虽说不是超一流的战将,但也是有勇有谋,能带兵能打仗的将领。何时受过这等侮辱?所以当他听到曹操阵前招降,魏延立马破口大骂。
对于当时的魏延来说,他为什么不投心仪的主公曹操呢?下面我们根据三国演义的内容,给大家分析一下:
一、魏延心仪的主公是刘备,所以他不会投曹操。在《三国演义》中,魏延第一次出场是在第41回中,当时,曹操攻打荆州,刘表新死,刘表的儿子刘琮投降了曹操。而刘备正在荆州的新野屯军,听说了这个消息,于是率领自己的军队,领着老百姓向襄阳方向转移。
来到襄阳东门,刘备在城外大声呼叫刘琮,刘琮不应,蔡瑁和张允来到城楼上,让军士乱箭射下。城外的百姓皆望城楼而哭,这时,魏延出现了,引数百人杀上城楼,砍死守门将士,打开城门,招呼刘备进城。
城中忽有一将,引数百人径上城楼,大喝:“蔡瑁、张允卖国之贼!刘使君乃仁德之人,今为救民而来投,何得相拒!”众视其人,身长八尺,面如重枣;乃义阳人也,姓魏,名延,字文长。当下魏延轮刀砍死守门将士,开了城门,放下吊桥,大叫:“刘皇叔快领兵入城,共杀卖国之贼!”只是当时刘备害怕这是个陷阱,并没有进城,而是直接领百姓往江陵去了。而魏延在从城中乱局中逃出来时,因寻不见刘备,才去投长沙太守韩玄。
而第二次,是关羽带兵攻打长沙时,当时长沙太守韩玄正想杀黄忠,因怀疑黄忠和关羽勾结,这时又是魏延救起黄忠,直冲上城头,一刀砍了韩玄,然后引百姓出城,主动投了关羽。
魏延之所以主动做这些事情,就是他佩服刘备,觉得刘备仁德,是一位好主公,一心想跟着刘备干。所以提问者说魏延心仪曹操,应该是看错了,从头至尾,魏延只心仪一位主公,就是刘备。
二、魏延的性格高傲,容不得曹操这么污辱,所以不会投曹操。魏延有本事,也能打仗,但他性格高傲,从来不服人,一辈子也就服过刘备。而在斜谷界口,他与曹操二军相遇,曹操招魏延归降,不一定是看得起魏延,也不想用他这个人,更像是羞辱魏延。
次日,兵出斜谷界口,前面一军相迎,为首大将乃魏延也。操招魏延归降,延大骂。这可让天不怕地不怕的魏延气都不顺了,立马就大骂起来。立誓一定要在曹操身上找回场子,洗清自己所受的屈辱。果然,很快机会就来了。
曹军寨内起火,魏延诈败而走,曹操领军回战马超,魏延找了个机会,向曹操射了一箭,曹操中箭,翻身落马。魏延拿刀飞马赶来,准备再给曹操一刀,这时,是庞德奋力向前,保住了曹操。
由此可见,曹操阵前招降魏延,令魏延恼羞成怒。在不敌曹操的情况下,魏延还设计了曹操,射了曹操一箭,射掉曹操的两颗门牙,完全就是为了报所受的羞辱。
三、魏延为自己的名声考虑,他在投刘备之前已经两易其主,再投曹操,只怕曹操也会看不起他。在《三国演义》中,魏延先在刘表手下干,后来为投刘备,杀了守门将领。后来在长沙,也是同样的理由,杀了自己的上司长沙太守韩玄,转投刘备麾下。
诸葛亮曾经说魏延脑后有反骨,劝刘备不要用他,而刘备感念魏延投降他的诚意,一力要留魏延在身边将用。可见魏延两易其主,对他本人是有很大影响的,很多人会怀疑他的忠心,很难信任他。
云长引魏延来见,孔明喝令刀斧手推下斩之。玄德惊问孔明曰:“魏延乃有功无罪之人,军师何故欲杀之?”孔明曰:“食其禄而杀其主,是不忠也;居其土而献其地,是不义也。吾观魏延脑后有反骨,久后必反,故先斩之,以绝祸根。”玄德曰:“若斩此人,恐降者人人自危。望军师恕之。”魏延自从跟了刘备之后,建立了很多功劳,也深受刘备的信任。在刘备准备迁都成都时,刘备把汉中太守的位置留给了魏延。汉中这个地方是益州的咽喉,对于整个蜀国来说是最重要的一道防线。刘备把汉中交给魏延,就是把自己的命交到魏延的手上,可见刘备对他的信任。
若魏延改投曹操,他就是三易其主,既对不起刘备的信任,也失去了做人的根本。曹操不会像刘备那么信任他,而且也不会把很重要的位置交到他手上,最大可能是给他一个虚职让他养老。
考虑到这些后果,魏延是不会投降曹操的。他最大的梦想就是在战场上建功立业,开阔疆土,成为一代名将。而且他忠诚于刘备,也不会轻易改变自己的信仰,改变自己做人的原则。
综上所述,魏延没有理由投降曹操,曹操也没有那么看重胃炎。所谓的招降,更像是军前的一句戏言,借此羞辱魏延,打击蜀军的士气。这次曹操真的把魏延惹毛了,最后才会被魏延一箭射中,可见,魏延是真的生气了。
你是如何看待魏延的?
欢迎关注,讲述三国故事,了解那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