倭寇被赶跑后,明朝的沿海百姓为何叫苦连天?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这本来就是伪命题。
事实上,倭寇骚扰中国沿海6省,杀死很多无辜沿海的居民,奸淫掠夺更是无恶不作。
只要稍微有智商的明朝沿海百姓,难道愿意被人杀头、强奸、掠走作为奴隶?
我想就算世界顶尖自虐狂,也不会这么想。
真正叫苦连天的,就是同倭寇勾结的那批人。
明朝在穆宗之前是执行海禁政策的,不允许民间老百姓随便进行对外贸易和远洋捕捞,但允许老百姓近海捕捞。
如果单纯为了生活,其实近海捕捞就足够了。
在古代,远洋捕捞不是普通老百姓能做到的,必须有专业船只和人员才可以。
所以,海禁对于沿海老百姓捕捞其实影响不大, 关键是不允许随便对外贸易。
这主要是大明也是古代,古代大国基本都是农业国,重农抑商是根本。
包括后来日本德川幕府也是,认为农业对于国家就足够了,对商业不重视。
同时,明朝有官方的贸易商队,也允许各国朝贡,大体贸易还是存在的。
但此举,就影响了沿海一些从事私商的人。
对外贸易的利润是很高的,远远超过打鱼。
于是,一些人就逐步开始从事走私。但明朝法律对于走私处置严格,一些私商干脆铤而走险,武装对抗,成为海贼。
他们同倭寇勾结,形成了海上的海盗集团。这些集团虽也从事私商,但很多演变为杀人越货,掠夺同胞的歹徒。
一种说法是,倭寇中真正的日本人只有百分之三四十,其余都是中国海盗和私商。
很多沿海私商同倭寇结成利益共同体,以获得大量的收入。
说白了,这些人是和外族勾结,以祸害自己同胞发财。
这种民族败类发现倭寇被剿灭以后,自己再没有后台可以依靠,自然叫苦不迭了。
实际上,大明还是考虑到这个问题。
几乎刚刚剿灭倭寇,明穆宗就开放了海禁。
从1567年到1644年这段时间,海外流入大明国的白银总数大约为3亿3千万两,相当于当时全世界生产的白银总量的三分之一。
虽然赚了这么多白银,但其实对外贸易并不能算很成功。
自中国的生丝、棉织品、瓷器、香科、丝绸、白糖、小麦、沉香木、樟脑和陶瓷等,通过商船漂洋过海,但换来的只有白银而已。
当时东亚和东南亚缺乏能够和大明对等交易的大国,也就是大明的货物难以换到有价值的货物。单纯换来这些白银,其实意义是有限的。
白银虽然是一种稀有金属,但本身并不是财富。白银从欧洲源源不断地流到中国后,并没有形成新的购买力,创造出新的价值,反而造成通货膨胀。
倭寇被赶跑后,明朝的沿海百姓为何叫苦连天?
我们知道,明清时期中国实行严厉的海禁政策。沿海地区并非像今日之中国一样富庶,相反这里的居民大部分生活艰难。
穷山恶水出刁民,明朝时期许多无法生存的沿海地区的居民只能铤而走险沦为海盗。明朝政府曾经认为倭寇是来自日本的海盗。可事实上,大部分倭寇并非海盗,而是以明朝东南福建、浙江地区为主的中国走私者。
在明朝严厉的海禁政策下,闽浙沿海地区的居民只能依靠走私来维持生计。倭寇之患之所以能够延续至整个明朝,根本原因在于当时闽浙地区家家户户都与“倭寇”有染。
他们不仅与倭寇私下进行交易,还充当他们的情报人员,更重要的是这些家庭还为倭寇源源不断的输送兵员。
即使明朝政府与葡萄牙、西班牙侵略者不断攻打这些海盗,但是他们仍能够称霸整个中国沿海以及东南亚海域,这些强大的“倭寇”集团为沿海上千万的百姓带来的生存和发展的机会,他们提供船只让这些难以生存的百姓移民到东亚、东南亚地区,这也是福建地区持续500年的全球迁徙活动的发端。
倭寇被明朝政府彻底剿灭之后,这让许多依靠走私生活的沿海居民一下子失去了生计,所以这些沿海百姓才会叫苦连天。
倭寇被赶跑后,明朝的沿海百姓为何叫苦连天?
倭寇就是明朝沿海居民的武装走私集团,有极少数倭人雇佣兵。平倭就是中国人打中国人,中国人杀中国人,只不过拿倭字当个说头。明朝官府杀倭寇动不动就几千几万的杀,明朝官府的中国人杀了这么多明朝沿海的中国人,沿海居民怎么能不叫苦呢。
倭寇被赶跑后,明朝的沿海百姓为何叫苦连天?
明末清初的倭寇,不就是沿海居民吗?
所谓倭寇,实为中国海盗集团,官府治理海盗困难,就是因为官倭勾结,海盗渔民勾结。
倭寇被赶跑后,明朝的沿海百姓为何叫苦连天?
倭寇被赶跑了,但是在明代的禁海令对于老百姓来说还是非常严的,官府说不让老百姓通敌。就是苛政猛于虎的说法。
倭寇被赶跑后,明朝的沿海百姓为何叫苦连天?
这些人回答都不着边际,纯碎一派胡言,倭寇是是干什么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打跑倭寇,老百姓应过上和平的好日子,怎么还会叫苦连天?难道倭寇烧杀抢掠还给他们带来了好日子?难道老百姓暗通倭寇?其实,这里面大有文章,如果没有人与倭寇暗通款曲,倭寇怎会如入无人之境?官倭勾结,汉奸地丕流氓与倭寇勾结才造成了倭寇处处横行的局面,这样平倭的银子到了官府手里,汉奸坏丕流氓从中获得了好处,老百姓几面受敌,当然就叫苦连天了。打跑倭寇,正当贸易可继续做,可为什么要禁海呢,还不是当地官员故意这样,给朝徒难堪,然后开禁,这些人的腰包不就又鼓了吗?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