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尚武之风,自北宋以后,为何日渐没落?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很多人认为宋代是重文轻武,所以尚武之风就没有了。
恰恰相反。以南宋为例,恰恰是民间武功大爆发时期。
为啥?很简单,到处都是战乱,你不会三拳两脚自卫,随时可能会死。
北宋灭亡以后,南宋内部还算稳定,但接连遭遇金国和蒙古的长期入侵。
尤其是蒙古人持续不断攻打南宋长达40多年。
为了自保,大量南宋男丁学习武艺,组成乡村自卫民兵,并且形成燎原之势。
南宋抵抗蒙古人的很多重要部队,前身都是民兵。
这些民兵要打仗,当然都要用真功夫,要用来保命的。
所以宋代,民间尚武之风并不差,大家看看水浒传就知道。
对中国尚武之风有着重大打击的,就是元朝。
元朝为了避免处于第三等和第四等的汉人反抗,出台很多法律。
第一,汉人一律不允许练武。
第二,汉人不得持有武器。
练武无需多说,至于禁止持有武器是很夸张的。
不但用于打猎和自卫的所有武器都被收缴,连民间各庙宇中供神用的鞭、筒、枪、刀、弓箭、锣鼓、斧、钺等物,也均在被禁用之列(《通制条格》卷27《供神军器》)。
看看,真的做绝了。
更夸张的是,农民生产用的铁禾叉,也被蒙古人禁止。
连打鸟的弹弓也是要收缴的,蒙古人根本不允许汉人打猎。
一旦汉人违法禁令,下场是凄惨的,严重的直接杀头,轻的也要打五十下以上的板子,不死也残废了。
看看,连弹弓都禁止了,还练个屁的武术。
自然,汉人王朝有的也对民间武器进行限制。但主要是禁止百姓持有长枪,弩,盔甲,火器这四类武器,刀剑之类都不禁止。
好在明代尚武。作为马上皇帝的朱元璋,很重视尚武的民风。
明朝很重视武人,实行了武举制度。这个制度选拔了大量的军事人才,如戚继光、俞大猷等都是通过武举制选拔出来的;其次,也为普通习武者提供了晋升之路。
明代军队的武技训练中,除了练习刀、枪、棍等,还要进行拳术练习。
虽然实战中很少用到拳术,但拳术是使用兵器的基础,又可强身健体。
在这种氛围下,民间练武者很多。明代拳术的各种套路层出不穷,拳种增多,拳派林立。
一般认为,太祖拳、少林拳、内家拳、梅花拳、形意拳、洪拳等拳种都是在明代形成的,只是在清代彻底成为门派而已。。
不过满清入关以后,又开始学蒙古人的老一套,禁止民间练武,也不允许普通老百姓佩戴武器。
清朝法律规定:禁止民间人士佩戴刀剑行走,禁止百姓拳斗,禁止民间擂台较技,违者依律重处,擂台死伤按杀人论罪。
简而言之,民间老百姓练武就是犯罪。
老百姓练武只能偷偷练,由此出现了大量的“社”﹑“馆”的秘密结社形式,目的是传授武艺,比如:太极拳﹑八卦掌﹑八极拳﹑劈挂拳等等。
清代又是对中国武术的摧残,加上火枪的出现,中国武术由此一蹶不振。
中华尚武之风,自北宋以后,为何日渐没落?
并没有没落,反而应该说民间的尚武之风愈发高涨。
对军事武艺进行削弱的,其实是政府,大唐虽然曾经在军事上不可一世,但是最终也是死在了自己手下的军事贵族手里。历史不断地证明,你给当兵的放权太多,最终会坑死自己。
所以以文统武是个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今天所有的发达国家,可以说都是以文职来管理武职。事实证明,这是维系国家统一最好的方法,因为相比于武人,文人更懂得法制,更不容易闹大乱子,也就是所谓了“秀才起义,谋划十年”。
但是因为宋政府是整个世界上第一个跨出这一步的政权,所以到底如何合理的做到以文统武,别人没给过先例,只能是一步一个脚印,所以走成了重文轻武也是意料之中。
不过虽然政府压制军人,但是并没有削减民间的尚武之风。虽然宋代繁荣昌盛,治安明显好于前代,但却也是个两极分化严重的国家。较大的贫富差距或多或少的引发了一些社会问题,因此总是有些地方,会有那么一些土匪占山为王。国家的军队有些地方是够不到的,那就只能靠老百姓自己保护自己了。
虽然金庸的武侠小说多是些虚假内容,但是有一点特别真实,就是各路武术门派,在北宋开始出现,而在南宋开始蓬勃发展。
两宋交际之际,社会动荡不安,你要是没钱,再没两下子,那估计就可能是死人了。为了自保,一些老百姓就开始琢么杀人技,另外一些退伍兵和逃兵,也开始把军队里的武艺推广开来,慢慢的,各式武术套路也就诞生了。
从元到明到清,政府在统一之后都是以文制武,而在这些时期,中国的传统武术一直在蓬勃发展。尤其是清代,因为地方团练的需要,民间尚武之风昌盛,今天的拳术,也多是清代趋于成熟的。
也恰恰是因为民间的习武之风过于强盛,才有了政府的禁武令。然而并没有什么卵用,习武之风不减反增,一直到1949年……
中华尚武之风,自北宋以后,为何日渐没落?
以华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自春秋战国始,就是一个崇尚武力之民族,故而成就了汉唐之伟业。然而,自宋代以后,整个中国文明似乎越来越缺乏尚武的基因,中原政权在与外族的战争中,给人感觉力不从心,甚至两度亡于异族之手(宋亡于蒙古,明亡于满清)。到了晚清,又遭列强欺凌,那么,中国尚武之风,真的走向没落吗?
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叫《中国人尚武精神杂议》,分析中国尚武精神之传统,这里做个大略的解答。
第一,宋以后中国国势之衰微,真正原因在于专制制度之高度发达。宋代吸取唐五代藩镇之乱的教训,而采取强干弱之手段,亦即采取强有力的君主专制手段,这种政治制度极容易导致君主的昏庸无能。
譬如宋明两代,皇帝就是一代不如一代,昏君层出不穷。强干弱枝手段,作为维系统治国人之手段,大抵有些用处,然后对于其所无法染指之异族,则屡屡败北。故而借苏洵之言:“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宋明之败,非败于异族,实败于自身;非国民之勇武精神不足,实政府昏庸腐朽。我举一例,比如蒙元灭宋之后,宋地遗民在极其艰难之条件下,犹不断地发动反元起义,其起义次数之多,历时之长,与元代相始终。我统计了《中国历史大事编年》里的数据,在1280—1347年这共计68年相对政局稳定的时间段里,爆发的反元起义不下两百次。 也就是说,平均每年有过3次的反元起义。从这里可以看出,华夏文明圈的人民不是容易屈服的,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这难道不是一种尚武精神吗?
第二,中华民族是最有反抗精神的民族。也许有许多人有这样一种见解,中国是一个顺从的民族,老百姓很听话,很好统治的。这个见解我不能同意,而且历史也否定这个看法的。中国其实是一个很有反抗意识的民族(这个民族的概念是广义的,即所谓中华民族)。
日本学者沟口雄三写过一本书,叫《中国的思想》,书中列举了两个对比的例子,一是日本战国末期思想家松永尺五与中国明末思想家黄宗羲,二是日本维新思想家吉田松阴与中国维新思想家谭嗣同。中国思想家的反叛性要远远在日本思想家之上,在吉田松阴看来,日本天皇即使象夏桀与殷纣一样暴虐,日本人民也只能够跪在其前仰祈他改过,不幸天皇震怒,尽诛亿兆百姓,哪怕直到最后一个百姓,也只能继续祈求。这个对比也正可以说明,为什么日本天皇一系历经千余年之久仍尚存,而中国却是“城头变换大王旗”。
试放诸世界,还有哪个国家有过中国历史上如此频繁与大规模的起义与叛乱?所以中国人性格的深处,是最具有反抗精神的。
第三,中国独特的现象,是政府与民间存在两种不同的文化我们常说,中国有重文轻武的传统。确切地说,应该说中国政府有重文轻武的传统。中国一个很独特的现象就是政府与民间之间,似乎是两种不同的文化。
广泛流行于民间的武侠文化,包括武术、包括武侠小说戏剧,似乎难登政府之堂。这种背离从什么时候开始呢?从汉代开始。在汉代以前,武人的地位是相当尊崇的,而且文人也不文弱,也是非常有豪侠之气。
汉代开始,在政府高层重文轻武,而且越往后,武人的地位越低,这原因是武人容易危及君王的统治地位。在中国身为武将,如果功劳太大,反倒要小心了,所谓功高震主,武将功勋越重,死得越快,所以就这是很奇特的一个现象。所以重文轻武这个现象,乃是专制政府之下中国特有的现象。
因此,中国文化有很奇怪的现象。在政府层面,重文轻武,对武将特别防患。在民间层面,则涌现大量的武侠文化,比如《水浒传》、《七侠五义》等广为流传的作品。还有像天地会、哥佬会等推崇江湖义气的秘密会社,使得中国尚武之传统,在民间得以传承和发扬。
中华尚武之风,自北宋以后,为何日渐没落?
没有没落呀
现在知名拳种几乎全传承自北宋之后
首当其中的就是太祖长拳,被称为百拳之祖。北宋以武立国,太祖赵匡胤一手长拳加上盘龙棍,打遍天下无敌手。到南宋皇帝赵构,以文熏陶一百多年,仍然可开三石硬功,不去做皇帝,当个武将也是响当当的
除了太祖长拳,还有明朝张三丰传下来的太极拳,闯下了文有太极安天下赫赫威名。文太极武八极,同期的八极拳也牛,比之太极,武有八极定乾坤毫不逊色,更有自古八极不上擂之说。再比如清朝时候的八卦拳,太极柔八极野,而这个八卦则是身动手不动手随身转,最是阴险……拳种很多,还有清朝洪熙官传承下的洪拳、严咏春创造的咏春拳等等。早些年,洪家铁线拳直接硬刚天残地缺,要不是那二人联手出阴招,单对单,早就被铁线拳刚死……
自古南拳北腿,除了拳法,手是两扇门全凭脚打人的七十二路谭腿,北腿之杰造就武松鸳鸯步踢飞蒋门神的戳脚翻子,都传承自北宋之后
中华尚武之风,北宋之后真心没日渐没落,反而是发扬光大
当然,题主说法也不算错,相比较春秋战国时候拔刀杀人的游侠豪杰,北宋之后街头武斗的少了,兵器管制极严,连孔子号召的君子佩剑,也改成了折扇。就算走街卖艺吃功夫饭的,手中兵器也是银样蜡枪头……元朝时候,更是几家共用一把菜刀
拳脚功夫发扬光大,很大程度上是兵器管制,从这一点来看,尚武之风确实没落了
不过文明社会,讲究的是术有专攻,种田耕地的就种田耕地交租子,有什么恩怨仇结自有官府解决,这种情况下还需要拳脚功夫干嘛呢,想寻衅滋事么?对吧。想尚武,去军中呀,那里头不怕你武功不高,只怕你功夫太差
我辈练武人,强身健体为第一要务
中华尚武之风,自北宋以后,为何日渐没落?
中华尚武之风从来没有末落,宋辽金时期更加没有,宋只是抑上层武将的权力并没有抑尚武之风,反而宋是民间尚武最盛的时代,辛弃疾就是个民间侠客,宋元大战不少民间武装帮宋抗元这还包括道士和尚尼姑,宋辽金时代是真正的武侠时代,宋没有抑尚武之风反而十分推行,到元采取的是闲管制,不闹事不管你,闹事就送到少林等各个寺庙做和尚,所以元代是历史上武僧最多的时代,真正抑尚武之风的是明清民国,明朝开始朱洪武时期还不算什么,到朱永乐时代开始特务制度的完善,明朝民间一直在高压下不要说尚武,就是说错话也随时要杀头,清朝基本上继承了明的全部让民间百姓变成什么都不懂的木头,明清两朝把中华尚武之风阉割了,民国更不堪吃都吃不饱,今天活明天说不定就饿死,还尚个屁武啊!阉割尚武之风的不是宋,而是明朝和继承它的清朝😏
中华尚武之风,自北宋以后,为何日渐没落?
我是东斯坦因,认真对待每一个问题,尽最大努力详尽透彻的回答每一道问题。(当然有时可能篇幅有点长)。希望喜欢的朋友,可以点击上方的“关注”。
尚武之风,为何日渐没落。我个人认为有以下几点原因:
1.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日子比以前好过了,人也怕死了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生产力也在不断发展,民众的生活条件一点点的逐步改善,不用再像以前那样,与天斗,与地争,甚至虎口夺食。生活安逸了自然也就开始“崇文”。宋朝的生产力肯定要比春秋战国时期强太多了。
这点可以从美国和俄罗斯这对老冤家那里得到体现。
美国军队花费大量人力物力搞高科技的非接触战争,尽最大的努力减少战争的伤亡,其实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美国人都很怕死。因为美国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生活优越富足,有大好的生活可以享受,又有谁愿意去冒生命危险打仗呢!
俄罗斯远不如美国发达富足,而且地处寒冷的北方。要在那一片苦寒之地讨生活,没有一颗勇敢的心是不行的。不说别的,单单冬天要在零下几十度出门,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俄罗斯人之所以被称为战斗民族,其实与他们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条件,有很大的关联。
除了美国和俄罗斯外。沙特和也门胡赛武装也是很典型的例子。沙特军队拿着世界先进的武器装备却在作战时望风而逃;也门胡赛武装虽然穷苦,武器落后,但是作风却强悍,用一句老话讲就是“光脚的不怕穿鞋的”。
2.大多数人喜欢安定平稳的生活
侠以武犯禁。那种为国为民的大侠,毕竟还是少数。绝大多数都是市井游侠,一言不合就大打出手,这对于大多数想过安稳日子的人来说不是好事。像《古惑仔》中的那种大规模当街斗殴;或是像司机与乘客争执动手,导致一车人悲剧。。。。。。天天闹这些谁受的了。
3.封建统治者,为了维护自身利益,打压“尚武之风”
赵匡胤发动 “陈桥驿兵变”,黄袍加身,建立宋朝之后,片面汲取唐末藩镇割据、五代政权更替的历史教训,在国家发展大战略的层面,一味推行“重文教,抑武事”的政策。而之后中国的历任封建统治者都继承了这一政策。武将面对文官是,见面低三级。
北宋时,狄青以卓越的战功而成为宋仁宗时期的最高军事长官———枢密使。但由于他是行伍出身,却受到文臣们的嘲讽和排挤。他的名望与身份,也大大低于当时与他平级的枢密使,北宋名臣 韩琦。韩琦,乃是以进士出身出任武职,看不起军人,说什么: “东华门外以状元及第唱出者乃好儿。”
除了,武将倍受打压外,记载着战略战术的各种兵书也日趋边缘化。中国为世界上首屈一指的 “兵法大国”,有记载的各种兵书有三四千卷之多。而号称中华传统文化最丰富最完备的集成之作的《四库全书》收录的古代兵书,仅寥寥二十部而已,像著名兵书《武备志》《筹海图编》《翠微先生北征录》 《百战奇法》等,都被摈弃,不予收录。
就到这里,各位对此,是否还有其他高见?或者你们还有哪些补充,一起来探讨。
非常欢迎大家来吐槽!!!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