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晚年为什么选择李鸿章作为接班人培养?
谢邀!李鸿章曾是曾国藩的门生不假!但绝非接曾国藩的班!平太平天国的时候,李鸿章已自立门户,建立淮军。
曾国藩晚年为什么选择李鸿章作为接班人培养?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李鸿章绝对不是曾国藩选择的接班人。
名义上,李鸿章确实是曾国藩的门生和幕僚,仅此而已。
李鸿章没有多久就脱离曾国藩的湘军,去老家安徽拉起了自己的武装淮军。
淮军从上海开始第一战,依靠上海的富商和洋人支持,形成了自己强大的力量。
李鸿章掌握了军政大权,淮军在2年内由6000多人增至7万规模。就战斗力和武器现代化程度来说,淮军强于湘军。
李鸿章麾下虽然有部分湘军,但基本是独立的,不听从曾国藩的任何命令。
其实,李鸿章的存在也是朝廷的布局,希望李鸿章、曾国藩、左宗棠三股力量互相制约,不希望出现一家独大。
对于李鸿章的独立,曾国藩也心知肚明,也没有能力干涉了,也不敢干涉。
到了太平天国被消灭,最强大的湘军就被朝廷拆散。
相比湘军和曾国藩,朝廷认为李鸿章比较容易掌控,将他的淮军保留下来,继续对抗捻军等武装。
在对付捻军的作战中,曾国藩虽然是名义上的主帅,但指挥不了淮军。
最终,朝廷只得改命李鸿章为钦差大臣,接办剿捻事务,令曾国藩仍回两江总督本任。
至此,曾国藩明白李鸿章已经彻底和他平起平坐,甚至还高出一头。
捻军剿灭以后没多久,曾国藩就彻底退休了,还背着处理天津教案卖国贼的骂名。
而李鸿章却步步高升,调任直隶总督,后又兼任北洋大臣,位极人臣。
李鸿章绝非曾国藩的接班人,其实湘军根本就没有接班人。
消灭太平军以后,曾国藩就很聪明的将湘军主力解散,捻军被消灭以后湘军除了一部分跟随左宗棠去西北作战,其余几乎不存在了。
这是曾国藩的聪明之处,不愿意犯下功高盖主的禁忌,搞得自己和部下都没有好下场,还是见好就收,解散湘军。
其实,早在太平天国灭亡之前,湘军就有些将领建议曾国藩反清,取代太平天国自立为王。因为自古鸟尽弓藏,太平天国被消灭以后湘军就没有存在的意义,因实力过大很可能会被朝廷清算。
实际上,也是如此。比如曾国荃攻破南京以后,说洪秀全儿子洪天贵福自杀,后来发现洪天贵福其实是逃走了被清军捉住。
朝廷以此为借口,痛骂了曾国荃一通,这是以往从来没有过的,就是敲山震虎,希望他们主动放弃兵权。
曾国藩晚年为什么选择李鸿章作为接班人培养?
这个题目就属于不切实际了。怎么叫曾国藩“选择李鸿章作为接班人”。李鸿章从来就不是曾国藩选择的“接班人”。他的官职是朝廷任命的,甚至一定程度上用来制约曾国藩。李鸿章的淮军虽是起源于湘军,但最初只是湘军很小一部分,后来是李鸿章自己发展壮大的,曾国藩自己的家底湘军根本就没给李鸿章,而是在攻破南京后慢慢解体了。
太平天国起义爆发后,势如破竹,清廷原本的武装力量八旗兵早已成了纨绔子弟,只会吃喝玩乐。汉军绿营兵也疏于训练,加上严重的吃空饷,数量、战斗力都严重不足。响应朝廷号召,当时丁忧在家的曾国藩在家乡湖南组织团练(民兵组织),但是认识到团练不看重用,于是采取了明朝戚家军的模式组建新军,就这样,湘军开始走向正轨,成为对抗太平军的主力。
李鸿章的父亲李文安是曾国藩的同年,所以李鸿章入京会试落榜后曾拜在曾国藩门下学习,就此有了师生之谊。后来李鸿章中进士,怂恿工部左侍郎吕贤基回安徽办团练,也被吕带走同行。后其父李文安也回乡办团练。李氏父子带兵收复庐州,展现出最初的军事才能。但因为李文安去世,李鸿章丁忧,解除团练职务,加上庐州又被太平军攻陷,李鸿章不得不离开,后到曾国藩湘军中效力。开始,李鸿章仅仅是一个幕僚,负责写写文书。曾国藩逐渐发现他的才华,并多次历练,逐步让李鸿章成长为独当一面的将领。但是,这也仅限于上下级关系而已。
事情的转机是太平军第二次攻陷江南大营,上海被围困。上海士绅为曾国藩筹集了巨额军饷,请求湘军驻防上海。曾国藩要与太平军主力作战,其他将领也不愿意去,这才把任务交给了李鸿章。李鸿章筹建了一支六千五百人的部队(并非曾国藩拨给,主要是李鸿章自己招募),进驻上海,以这支新军连战连捷,拥有了自己的根据地。又聘请外国军人组建新式火枪队常胜军,屡战屡胜,夺取了上海周边各个府县,兵力也扩充至六七万人。最后,李鸿章的淮军攻陷了太平军除天京外的最大重镇苏州,李鸿章从此在朝中成为仅次于曾国藩的第二号军事强人。
而也就是那以后,朝廷开始准备用李鸿章制衡曾国藩。当时曾国藩的九弟曾国荃围攻天京数月不下,朝廷失去耐心,屡屡催促李鸿章帅军从苏州出发,替换曾国荃成为攻打天京主力。李鸿章念及与曾国藩的师徒之情,不能与曾国荃争功,拖延不动,终于让曾国荃打下天京。
天京攻破后,一来朝廷担心有“再造之功”的曾国藩越发做大,二来湘军冲入天京后纵兵抢劫,还没有上交朝廷日夜盼望的天王府财物(李鸿章攻破苏州后上交了六十万两),让朝廷更为不满,三来曾国藩担心兔死狗烹,所以主动请求裁撤湘军。就这样,朝廷将湘军将领划归各处,湘军再也不是统一的建制。因此,曾国藩没有了自己的势力,也谈不上找接班人了。
而李鸿章的淮军却侥幸没被裁撤。因为太平军所灭,还有捻军等起义军需要征讨,曾国藩兄弟不受信任,这个任务自然就交给李鸿章了。后来又筹建新式海军,李鸿章的淮军逐步形成了北洋水师,这是后话了。至于官职,虽然李鸿章先后接替曾国藩的两江总督、直隶总督官职,但那都是朝廷任命,绝不是曾国藩的意思。
所以,李鸿章虽然最早是曾国藩的弟子,但军队是自己招募自己扩充,官职是朝廷任命的。完全不是曾国藩选择。
曾国藩晚年为什么选择李鸿章作为接班人培养?
对曾研究不够,不能猜他究竟是何用心!(谢美友邀答)🌹🌹🙏
曾国藩晚年为什么选择李鸿章作为接班人培养?
说李鸿章是曾国藩选的接班人或许有点过,不过曾国藩对李鸿章确实有知遇之恩,李鸿算是曾国藩账下走出的人才吧。
曾国藩和李鸿章的父亲李文安是同年进士,私交不错。李鸿章“未第时,尝以年家子从文正习制举文,既得翰林,亦常往问业”。可见,李鸿章既是曾国藩的年侄,又是曾国藩的学生。
1847年,李鸿章考中进士。1853年,太平军攻克安庆后,李鸿章受命回籍帮办“防剿事宜”。1855年,李鸿章因功得知府衔,后又被军机处记名以道府用。少年得意,李鸿章不免有些自负,与同僚关系不睦。1859年初,李鸿章投奔了老师曾国藩。
在曾国藩的训导下,李鸿章逐渐变得虚心谨慎,成长很快。同时,李鸿章的才干也得到了曾国藩的认可,认为其“所拟奏咨、函批,皆有大过人处,将来建树非凡,或竟青出于蓝亦未可知”。
曾老师眼力也非凡呀!
1860年,因极力反对曾国藩参劾“失守”徽州的李元度,李鸿章“辞往江西闲居一年”。后来,曾国藩认识到自己做的有点过分,李鸿章执意反对参劾是为自己着想,是忠于自己,遂于1861年将李鸿章招回,并对李“礼貌有加于前,军国要务,皆与筹商”。并让李鸿章参与了攻占景德镇、安庆等实际军政事务当中。
1861年秋,太平军围攻杭州,东南震动。上海官绅买办请求曾国藩出兵淞沪。曾国藩一方面建议他们与洋人联合,一方面开始筹划出兵上海。鉴于湘军兵力不足,大量招募湘勇又困难重重等原因,曾国藩决定让对自己很忠诚的李鸿章招募淮勇,筹建淮军。
兵解决了,派谁为帅呢?
上海是个要缺、肥缺,曾国藩原本打算派他的胞弟曾国荃为帅,让李鸿章给曾国荃当助手。
1861年11月,清政府任命曾国藩节制苏、浙、赣、皖四省军事。考虑到朝廷对“无湘不成军”忌讳已甚,曾国藩决定改派李鸿章为帅。
李鸿章到上海后,曾国藩先是举荐他升任江苏巡抚,并就如何应对上海复杂的政治、经济、军事形势,对李鸿章作了详细的指示,把自己的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李鸿章,并把上海的税捐收入交给李鸿章使用。
此外,曾国藩还用自己的洋务思想影响了李鸿章,使李鸿章成为了洋务运动的巨擘。
由此可知,曾国藩扶植培养李鸿章,既是因为李是曾的年侄、学生,也是因为赏识李鸿章的才干,也与朝廷对他的疑忌分摊有关。在曾家人不便出面的情况下,由忠于自己的李鸿章站台,对曾国藩来说,难道不是一种最佳的选择吗?
曾国藩晚年为什么选择李鸿章作为接班人培养?
李鸿章是怎么脱颖而出,得到曾国藩的青睐与培养的?他的三个为人处世诀窍很值得我么现在的年轻人学习。
在清朝晚期,李鸿章可以说是中国政坛上最闪耀的那颗明星。他创淮军、建水师、平定捻军,功勋卓著,被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称为“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与曾国藩、左宗棠、张之洞并称为“中兴四大名臣”。
李鸿章
李鸿章一生能有如此大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都因为被曾国藩当作“接班人”来培养。曾国藩一生爱才,他的学生人才济济,很多在日后都成为朝廷的栋梁之才,在众多的人才之中,李鸿章凭什么脱颖而出,得到曾国藩的青睐呢?因为他身上有3个难得的优点。
第一个:才能出众一个人要想得到别人的赏识,才能是前提。李鸿章被曾国藩看中的重要基础就是李鸿章的才能。李鸿章属于那种典型的“别人家的孩子”,智商很高又勤奋好学,学问功底极其深厚,一手文章妙笔生花,而且在志向远大,年少之时便有“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欲封侯”的豪言。
李鸿章
李鸿章的才能还体现在他非常善于处理复杂问题。别人都是怕事,他却喜欢揽事做事,尤其是难事,局面越复杂,他越兴奋,颇有一种遇强则强的精神。后来与洋人谈判,处理外交失败等这些最难办的事都是李鸿章挺身而出才得以顺利解决,足以见得李鸿章处理问题的卓越才能。
与曾国藩不同的是,李鸿章思维清晰敏捷,往往一眼就能抓住事情的本质和大局的关键,并果断做出正确决策,在很多事情上曾国藩都会求助于李鸿章的分析决断。
第二个:知道感恩感恩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品德,尤其是在官场和职场上,没有一个领导愿意提拔一个不知感恩的白眼狼,李鸿章便是一个非常懂得感恩的人。
曾国藩
同治二年,曾国藩的弟弟曾国荃部缺粮,曾国藩要求时任江苏巡抚的李鸿章支援八万两白银,李鸿章部当时正在出征苏南,粮饷也很吃紧,可是他依然在一个月内凑足了六万两白银,解了曾国藩的燃眉之急。
在曾国荃围攻天京的决战之际,朝廷急令李鸿章会攻天京,可这样一来就会抢了曾国荃的首功,李鸿章便找各种借口一拖再拖,使得曾国荃如愿以偿独享攻占金陵之功,曾国藩为此甚为感激。
沈葆桢
而作为同样被曾国藩提拔起来的人才,左宗棠、沈葆桢在这方面就差了不止十万八千里。沈葆桢是林则徐的女婿,在曾国藩的推举下被提拔为江西巡抚,可就在曾国藩粮饷紧缺的关头,沈葆桢却只顾自身,拒绝供应曾国藩粮饷,一度陷曾国藩于危机之中。
李鸿章与左宗棠
在攻破天京一役,左宗棠更是在曾国藩背后捅刀子,害得曾国藩差点被治“欺君之罪”。李鸿章与左宗棠二人相比之下,高低立判。
第三个:绝对忠诚权力的交接说到底都是为了权力的延续,领导最喜欢什么样的人?可能不是最有才的人,但一定是最忠诚的人,因为只有忠诚的人才不会背叛自己。
平定太平天国之后,为了打消朝廷的猜忌,曾国藩主动裁撤湘军,军事实力大大削弱。但是,李鸿章的淮军却保留了下来,成为了当时最强大的一支军队。在剿灭捻军的时候,曾国藩有意调用李鸿章的淮军,可是正如湘军只听命于曾国藩一样,淮军也只听从于李鸿章,这是考验李鸿章的忠诚的时候了。
李鸿章
就淮军的指挥权问题,曾国藩决定写信给李鸿章,巧的是,就在同一天,李鸿章也主动给曾国藩写了一封信。在信中,李鸿章毫不犹豫地将淮军的刘铭传等三支精锐部队交由曾国藩指挥,同时还让自己的弟弟李鹤章协同曾国藩出师,李鸿章的忠诚让曾国藩再次感动莫名。
才能、感恩与忠诚,如果我们学会了这三个优点,我相信无论是在官场还是职场,都会得到领导和贵人的青睐与提拔,不用多久便会脱颖而出。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